1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想继续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俩到底谁更合适一点。

但是送死鹰的事情让康熙心力憔悴,身体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不能再拖,必须立刻下决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鹰是谁送的。

是十四爷吗?肯定不是!因为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被假的太子手谕忽悠过,冤枉了胤礽。后经张廷玉提醒,立刻顿悟。这次看到死鹰后,康熙非常的镇定。肯定立刻想到了死鹰必不是老十四送的。

老十四经过历练,已经长进了很多。康熙也评价他:“看起来,胤禵也会动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胆量干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问题是,康熙只是怀疑,没有证据。

结果,康熙还没有发话,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来了。



现场那么多人,那么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唯独老九和老十跳起来了,嚷嚷的最厉害。

平时也没有见这哥俩很孝顺自己啊?

现在这么积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九和老十这么积极,说明他们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们又一向唯老八马首是瞻。所以幕后黑手肯定是老八,这支死鹰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时老爷子仍然在沉思中。这么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这个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还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对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对手。只有老四还行。

老四虽然不结党,但是老四的手腕强。此时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党羽。因此,康熙决定传位给雍正,其实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这么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康熙始终都没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稳了,可是康熙始终没放。这说明老爷子之前,还没有下决心。现在决心已定,想放也来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后事,卖个人情给老四,让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传旨人并不可靠。

传旨人是谁?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无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这个人对康熙的忠诚没得说,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让隆科多宣布继位人,可见康熙谋立之仓促,决心所下之迟。

第三,雍正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人。

康熙很清楚老四的缺点,曾经就批评过他的办事风格。遇事容易急,爱与别人较真,不会权宜变通。这种性格,做一个辅国匡民的孤臣可以,做皇帝就不太合适了。

康熙看的不准吗?非也,康熙实际上看得非常准。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清查藩库亏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结果后来还闹出了诺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颜面荡然无存。在这个期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点雍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脸不认人。大臣其实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这个缺点,跟老十四比起来,又稍微好一点。因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极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简单点说,雍正只是性格欠了点,智商没问题。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双欠。



至于康熙临终前跟老四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对你好,目的是历练历练你。现在传位给你,你要是继位了可要对我感恩戴德哟,不能搞政治清算这一套。

然后雍正继位了,感激涕零于老爷子对自己的赏识。明明就是一个守成之君,硬是给加了一个“圣祖”的庙号。我甚至怀疑历史上也是这么一个情况。雍正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意外的获得了皇位,对老爷子无比推崇,千古一帝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至于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绩,比如江南募捐赈灾、清理户部亏空、推举太子复位,弘历的大放异彩、推举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长过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

江南赈灾和清理亏空:雍正从众阿哥中脱颖而出,让康熙关注到了他;

举荐太子复位和弘历的出彩:康熙已经在心里把雍正列为太子候选人;

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夺嫡变成了二选一。

送死鹰事件之后:碍于老八的势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终雍正胜出。

所以,电视剧中康熙决定让雍正继位,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最佳贡献者
2

在一废太子以后,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为“八爷党”的主干老十四为老八鸣不平,气的康熙拿剑要砍,一个老八跪着抱着康熙的双腿,一个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剑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气渐消,在养心殿休息,而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来给皇帝请安谢罪。

当时康熙看了德妃乌雅氏两个儿子,就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康熙这个举动可谓意味深长,乌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内心是雪亮的,加封乌雅氏就是因为老四胤禛。

其实,胤禛在以前办差过程中就深得康熙赞赏,江南募捐,追讨国库欠款等等多项难办之事都让他完成,康熙对他的能力也是极为认可,而且,最为难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样搞小圈子,试图利用圈子的影响力来夺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于是,康熙对众皇子的态度都是不一样,对老大胤褆的痛恨,对太子胤礽的失望,对老四胤禛的欣慰,对老八胤禩的厌恶,对老十三的疼爱,对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划八爷党不停的搞小动作,他就离皇位越来越远。唯一能够大公无私办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头脑最为缜密和最富谋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别的准,他虽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强,最有决断力,但是老四身上还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须要加以磨练。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就没有复立太子,而十三爷受到牵连,导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对八爷党的各种手段,正是如此,才让老四越发成熟,面对问题不至于冲动,面对选择不至于茫然,面对攻击不至于动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时又体现心胸和风度,这一切都让康熙甚为欣慰。

在“死鹰事件”以后,八爷就彻底无缘继承人,诅咒自己的父亲,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而后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顺利接班。当然,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深奥无比,特别是把四爷和张廷玉马奇撤职,对八爷和十四爷都没有处理,这其实都是最终为四爷继位做好了铺垫。

可见,康熙早就内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时间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着实做到了。反而是八爷党一直兴风作浪,十四爷又异军突起,让局势更加复杂,但是康熙就是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胤禛用自己的实力和隐忍最终得到皇位,这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毕竟邬先生是真正的阴谋诡计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题,胤禛都能答对,因为他的军师能够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术。

自从康熙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心中就应该有人选,他的内心必须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太子废了以后,谁来做太子?

虽说让朝廷官员来推选,但实际上他既然出题,就应该把答案准备好,不太可能只出题,让别人给答案。

官员推举的人选与他内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复立太子,说白了就是隐藏内心的正确答案,让太子成为挡箭牌。

而康熙内心的正确答案,谁都不敢问,也不能问,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谁呢,自然是四爷胤禛。

只能说,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计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题交卷之人,最终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3

笔者认为,康熙帝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开始有了传位给四爷的心思。

先说一段题外话。康熙8岁登基,10岁前就失去了人间至爱——父爱、母爱,完全由祖母抚养和帮助。童年时代的家庭亲情和温暖的缺失令康熙对自己的儿女们充满关怀和慈爱,更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和谐。与此同时,童年即位的康熙在经历内外权臣(以下叫士大夫集团)挟持、背叛,一次次千钧一发,一次次化险为夷。

由此可见,康熙对于士大夫集团的背叛是十分深恶痛绝。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康熙坚决不允许他的儿子受士大夫集团的不良影响而生出异心。当然,事情的变化不一定由康熙的意志为转移。当上述情况发生后,康熙往往会采取保护儿子惩罚大臣的做法。大阿哥的舅舅明珠和太子的老丈人索额图都是康熙中前期的上书房大臣,位高权重。二人为了各自争权夺利,一个图谋陷害太子,一个在帮助太子反击之余居然鬼迷心窍的劝太子杀父即位。最后,康熙下令将明珠抄家,本人判处无期徒刑,索额图抄家判刑后不久又被下令处死。对于两个儿子,康熙也只是斥责一通完事。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经过索额图、明珠这一番折腾,大阿哥和太子的矛盾激化。其他的阿哥们也都逐渐长大成人,目睹了大阿哥与太子之间的争斗后不少人也都生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心思,士大夫集团则左右逢源,或攀附一方,或骑墙,这就演化成了康熙中后期九王夺嫡的局面。在第一次废太子前后,实力最大的有以四爷、十三爷一派,八爷、九爷、十爷一派,十四爷势单力孤,暂时投在八爷党。

论实力,八爷党最强,从中央到地方,与士大夫集团中有着广泛的人脉关系,并且与上书房首席大臣、康熙的舅舅佟国维关系匪浅。在佟国维关照下,八爷在竞选太子的民意测验中遥遥领先于其他阿哥。

但是康熙在想什么呢?因为之前的国内的几件大事让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忧心忡忡。黄河泛滥,数以万计的灾民受灾,国库账上的钱仅有50万两,朝廷为了赈灾居然靠江南盐商的募捐才勉强度过灾荒。事后调查国库空虚的原因是因为士大夫集团借贷所致,而追缴又进行的十分艰难,而且从一开始就受到大阿哥、太子、八爷党明里暗里的阻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刑部发生了大清国建国70年来最大的冤案,经过调查,主谋居然是江南盐商,要命的是从地方到中央,居然就瞒着他康熙一个人。而这些盐商居然和八爷党关系匪浅。

经过这几件事,至少释放出一个巨大的信号:皇权和财权正在被士大夫集团利用众皇子间的争斗一点点蚕食。吏治腐败如此,再不加以整治,鳌拜乱政、三藩叛乱的悲剧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时他更担心萧墙祸起!从小被祖母孝庄抚养长大,这位目睹过清朝初年太祖太宗不立后而引发的险些导致国家分裂的皇太极、多尔衮、豪格争夺皇位斗争的皇太后,康熙对此自然十分了解。

所以,康熙此时需要的是一位既能帮助他稳定朝政又能避免祸起萧墙的继承人。但是,他倾尽一生心血培养的太子胤礽,经过索额图、明珠之争后,已经不再具备这样的能耐,就算硬扶,早晚还要失去。经历过前面几件事,康熙看清了八爷在士大夫集团中确实有很高的人气,但是在审理刑部冤案中,他又明显感觉到八爷和士大夫集团利用刑部冤案相互勾结和利用以壮大各自的实力。这不禁让康熙震惊之余又颇为失望,这才有了“其心可诛”的这句既是气话又是心里话。指望这位“八贤王”当继承人,只能是把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那么就剩下四爷了。这位王爷号称冷面王,在救灾和追缴库银的过程中确实出力不少,功劳也是显而易见,再加上身边有个天不怕地不怕素有“侠王”美名的十三爷,这对于稳定朝政确实有极大的作用,在康熙心中的分量陡然上升。但是康熙也明白,这位四阿哥有孝心有公心也很有才能,唯独生性比较刻薄,在办差过程中树了不少敌人。再加上老十三是个性情中人,忠孝仁义都具备,唯独缺乏谋略,很容易被人下套。但无论怎么讲,康熙至少认定了四爷是可以帮助他稳定时下混乱的朝政唯一一个儿子。至于能不能避免祸起萧墙,康熙心里暂时没谱。

不过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定朝政,混乱的朝政迟早会成为祸起萧墙的诱因。这和康熙保皇子、罚大臣是一个逻辑。

但是康熙在废了太子以后为了稳定朝政并没有马上立四爷,原因就是目前八爷党势力过于强大,就算立了也不见得就能马上稳定朝政,反而会掀起新一轮的斗争。一旦再起争斗,以四爷、十三爷那秉性能否权衡变通?如果争斗不休,到头来还是会走上太子胤礽的老路。

因此,康熙当时没有立四爷,一是为了考验他。考验什么?考验他对骨肉亲情的态度,并且尽可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是否有能力避免祸起萧墙是康熙选择继承人的首要条件!

二是为了尽最大限度的打击那些企图利用皇子争斗图谋不轨的士大夫集团。皇权和财权被士大夫集团蚕食,这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不铲除这些人,祸起萧墙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三是帮四爷培养自己的班底。四爷在朝中除了十三爷几乎没有什么士大夫集团的关系,即便有像田文镜、年羹尧这些人,也都是和他一个脾气,而且地位普遍卑微。

基于以上三点,康熙决定暂时复立废太子胤礽。当然这其中不乏希望废太子能够变好的情结,但更多的还是要认清大局,做多手准备。

在复立胤礽之前,康熙搞了个册立新太子的民意测验。笔者揣测,此举其实就是要把那些心怀奸诈的士大夫集团成员一个个逼得自己跳出来,然后康熙审时度势去完成上述三个目的。

果然,议举新太子的诏令一下,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马上炸锅,一窝蜂上折子推荐八爷,领头的居然是上书房首席大臣佟国维。佟国维是当年康熙为了制衡上书房明珠、索额图二人专门提拔进来的。明、索二人一倒台,佟国维就自动晋级为首席大臣。满洲贵族马齐、汉人大臣张廷玉位列第二、第三。马、张二人中,马齐唯佟国维之命是从,张廷玉则保持中庸,因此成为康熙的近臣,对于康熙的心思揣测的相对准确。从热河行宫康熙主动问起张廷玉儿子的病这件事上,张廷玉应该感受到了康熙在对待废立太子这件事上最真实的心境。

所以佟国维、马齐穿针引线鼓动士大夫集团投八爷的票,而张廷玉却不动声色,给康熙上密折投胤礽的票。果不其然,康熙真的是在用废立太子作为幌子打击八爷党内的士大夫集团,而且是擒贼擒王,第一下就打在了佟国维身上。

处分了佟国维,康熙出人意料的收兵,然后提拔了两个人,一是将佟国维空出的位子由张廷玉接手,一是曾经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佟国维之侄、理藩院牢头隆科多担任京城九门提督,负责京城治安。这样一来既瓦解了八爷党背后的士大夫集团核心,又暂时稳住了人心。而张廷玉和隆科多后来都成为四爷顺利即位最重要的支持者。

接着,康熙又安排十三爷执掌刑部,这一招等于就是为四爷培养班底。实际上执掌京城九门的隆科多也算是四爷班底,后来四爷奉旨捕拿太子党羽和剿灭江南盐商为稳定朝政和回收财权的过程中都是仰仗这两股力量。安排八爷党的十四爷执掌兵部一是为了安慰八爷党,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四爷的实力达到考验四爷的目的。

4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老四胤禛通过多年的努力,干掉了一个个竞争者,最终夺得了皇位。从老四胤禛的角度出发,确实历经万难,夺嫡之路可谓艰辛。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从康熙帝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康熙帝根本就没得选,全剧的隐藏线索注定只能雍正帝即位。

那么康熙帝到底是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老四胤禛呢?

一、

我们首先要找出《雍正王朝》全剧的重点线索,表面上看,就是老四胤禛从一个皇子,到郡王,再到亲王,最后到皇上的晋级之路。整个路程充满着勾心斗角,你死我活,打败了一个个对手,最终站到了金字塔顶尖,却又戛然而止,留下了多少故事,讲给后人听……

但实际上,《雍正王朝》并不是宫斗剧,也不是全部讲的权谋,它的真正主线却跟钱有关:

开篇一开始康熙帝为什么忧愁啊,为什么把底下的众位皇子大批一番?

“玄烨把国事交给太子……还有你们这些阿哥们协同办理,现在弄成这个样子,我们还谁都不知道!胤礽,你怎么说?”

康熙帝所谓的弄成这个样子,是指什么样子?

就是老八胤禩说的那个样子:

“儿臣认为,当务之急无非是钱粮两项……”

这就是全剧的主要矛盾,那就是看似辉煌的康熙帝国,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问题重重。国库没钱不是一天两天了,只不过到南方闹灾了,康熙帝才猛然发现,原来太子胤礽监国这么多年,国库都给掏空了。

于是整个剧情都是围绕着国库没钱展开的,这就是全剧的隐藏主线,记住哦,这不是支线,是主线!

由于出了这个问题,康熙帝才醒过味来,一开局的朝堂之上,就对底下的皇子进行了一波考验,这场考验的结果如下:

太子胤礽一问三不知,只是机械的讲要赈灾,要修河堤,可是康熙帝问怎么赈灾,怎么修河堤时,他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

“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

把锅甩给了皇帝,让康熙帝很是郁闷,转而问老八胤禩,老八胤禩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又提出了解决方案:

“第一,应该立即降旨灾区临近省份,命他们即刻调粮运往灾区,第二,立刻降旨户部,从国库拨出银两抢修河工。”

二、

但是方案是提出来了,但是并没有实事求是,因为实际情况是临近省份已经无粮可调,而且国库根本没钱!此时有一个细节描写,由于当天是打雷下雨,只有老四胤禛的鞋底是湿的,其他皇子都是干的,也表明实干家跟空想家的区别。

随后老四胤禛提出的方案才是最恰当的方案,先是马上拨出仅有的银两在直隶一代买粮运往灾区,并且派出钦差到南方筹款赈灾,修河堤。

康熙帝随后自言自语道:

“灾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人事不修,上天才降下灾祸!”

说完这句话,他把头歪向太子胤礽,瞪了足足有好几秒,看得出,他对太子胤礽是有想法的。

由此,整部剧就定了基调,那就是国库没钱,而且人事不修,后面所有事件的发生,皆由这两件事而起。

我们先说国库没钱:

治国其实跟养家在某种程度是没有区别的,不管是治国还是养家,都离不开一个“钱”字。而决定钱多钱少的因素无外乎两种途径,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

康熙帝当权时期,税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此时各地闹灾,康熙帝又比较“仁爱”,更不可能提高税收,那么开源这条路暂时行不通。那么从节流入手,不难发现,国库的银两流向不太正常,竟然都被官员借走了?

用邬思道的话讲,借钱的人分为三类:

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一类是居功自傲而借之,还有一类是贪得无厌而借之。

其实康熙帝是真的想追回欠款,但是挡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对手也着实强大,不要以为一直是老四胤禛孤军奋战,其实康熙帝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

魏东亭为什么会自杀?难道康熙帝不知道他的钱花到哪里了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魏东亭这个拦路虎不除,后面追缴欠款根本无法进行,但是康熙帝又仁慈,没有想到魏东亭真的会自杀,于是自掏腰包替那些老臣还款。由此,邬思道分析的第二类人,败下阵来,此时拦在老四胤禛面前的就剩下皇亲国戚了……

康熙帝不适时宜的叫来太子胤礽,让他管管下面的人,不要以为是管老四胤禛,其实是让他管管老十胤誐:

“你是太子,底下人做的不对,你说说嘛。”

结果太子胤礽误会了康熙帝,他给免了大家的欠款,延期缴纳,就因为太子胤礽的行为,让整个追缴工作功亏一篑,气得康熙帝感慨一句:

“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

三、

也正是由于国库没钱,康熙帝对钱看得很重,甚至都默许了太子胤礽买官卖官,但是从内心来讲,他是鄙视太子的。

因为要还户部欠款,太子胤礽的手下背着他收了任季安的银子,这就是掀起朝政动荡的张五哥“刑部冤案”事件。

后来的事情就是一件套一件,一步步走向了康熙帝所不希望看到的境地,这里面又涉及到“人事不修”的因素,而导致这一切的根源归根到底就是因为国库没钱。

我们回到刚才的话题,既然节流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从开源入手呗?

老四胤禛之所以赈灾成功,就是因为从盐商手里“勒索”到了钱,但凡国库没钱,要想开源,也就只有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在《雍正王朝》中都有体现,但是不太明显,但是在《大明王朝1566》中就相当明显了:

分别是掠之于民,掠之于商,掠之于官!

《雍正王朝》里,民穷,无法掠,先是老四胤禛对盐商入手,后来开始从官员入手,等到了雍正帝即位后,连读书人和旗人都不放过,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库没钱的困境。

康熙帝说的很清楚:

“从盐商身上弄那么一点,一次可以,两次行吗?黄河、淮河今年治了,明年又决……治国的根本不在于此!”

由此,老四胤禛跟康熙帝有一段深刻的对话,这段对话就是后来雍正帝即位后推行的三大改革有关,尤其是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就涉及到康熙朝的税收政策了,按照剧中的说法,改革前税收主要是人头税,所谓的人头税,就是按照人头收税。这种税收一开始是公平的,也是合理的,可是随着国家稳定,贫富差距拉开,这种税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举个例子:

我们大家每次看公布的平均工资,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不乏有人会这样留言:

“我何止是拖了大家的后腿啊,简直连脚后跟都碰不到……”

那么如果大家交税都是一样的,贫困山区的人怎么活?不能活那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而有实力买地的人都是有钱人,而且很多是士绅阶层,还不用交税。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还不断的吞并土地,不交税的也越来越多,国库当然没钱啦!

四、

所以,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就跟康熙帝分析过税收的利弊:

“这样一来,土地年年兼并,贫富日益不均,而国家的税收确是年年减少!”

难道康熙帝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当时他就一拍大腿回复了老四胤禛:

“你能看到这个弊端,说明你肯用心思,其实朕何尝不清楚!”

只是几次想丈量土地,结果报上来的都是假数据,京城的官员不借钱的反成了另类,由此老四胤禛才推出了“孤臣”一词,这时候他们两个把重点都放在了“臣”字上。

其实并不是康熙帝推行不下去,而是不愿,康熙帝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名声,包括后来废太子,也是不止一次的问周边的人:

“如果朕再次废了太子,那么千秋万代之后,史书会怎么评述?”

而推动这项改革,触犯的就是当年更康熙帝一起打天下,一起坐天下的人,寒了这群人的心,与康熙帝的“仁德”不符,这也是他能德高望重,统治稳固的根基所在,动了这个根基,朝政不稳。

但是,康熙帝心中也十分明白,朝廷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就像当初南方赈灾一样,如果赈灾不利,数十万灾民瞬间就能变成数十万义民,到时候洪水淹的就不是黄河两岸了,而是紫禁城!

而自己底下的这些皇子,哪个能继承遗愿,大力推行改革呢?

老大自不必说,实在是愚蠢的像个猪,竟然说出替父杀弟的话来,对待自己的亲弟弟尚且如此,还指望他能很好的对待百姓?老二太子也不行,虽然自己一遍遍给予机会,可是每次都让自己失望,既不得民心,又不能笼络百官,缺乏壮士扼腕的精神,是不可能推行的好新政的;老三更不行,他本身就是读书人的代表,他的支持基础也是读书人,以后要革这类人的命,根基必然不稳;老八则走的精英路线,上台依靠的也是这批人,以后改革也是需要这批人,动不了这批人,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康熙帝说的很对:

“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可他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国,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他却比朕还要放纵!”

所以遍观众多皇子,真正有魄力,有毅力改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老四胤禛:

老四胤禛号称“冷面王”,谁的面子都不给,前期江南赈灾得罪一部分人,追缴户部欠款又得罪一部分人,且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孤臣”,“孤臣”到“孤君”也就是一个身份转换。

而他能推动改革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军权牢牢握在手中,后来他成立军机处,也是为了加强军权控制。正是由于他的性格使然,恶人还需“恶人”治,就像主题曲唱的那样: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所以,雍正帝上位,就是为了弥补康熙帝的过错的,而康熙帝也确实有难言之隐,在他驾崩前就说了:

“朕相信,你一定能刷新吏治,匡补朕的过失!”

后来雍正帝确实是励精图治,拼命推动改革,虽然操之过急,不过也确实没办法,也正是他的呕心沥血,这才延续了大清的寿命,给乾隆帝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

当然,由于推动改革过程中得罪了读书人,这才留下了滚滚骂名,毕竟得到实惠的老百姓,大都不会写字啊,而且没有话语权,雍正帝也确实委屈!

由此,我们分析出,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老四胤禛会当皇帝,至于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可能是在弘历得了金如意的时候,可能是老四胤禛提出“孤臣”时,可能是老四胤禛空手接白刃时,也可能是死鹰事件之时,至于到底是什么时候,我想该剧一开播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是皇帝!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5

第84期总680期

日尧居k古史上期说道康熙皇帝驾崩前召见隆科多,下了两道诏书,生与死都在其中!这期分析康熙帝什么时候决定并表现出传位皇四阿哥胤禛?

针对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清理户部亏空及官员欠款,四阿哥胤禛接了这个差事,没人接,可是雍亲王府的“邬思道”不是这么看,邬思道认为四阿哥胤禛应该接差。

【康熙帝欣赏胤禛做孤臣】

原因是在此没人替皇帝分忧解难之时,特别是康熙皇帝这么多儿子,竟然没人出面,是在过不去,另外此刻办这个差事,老皇帝康熙不会忘记,何况太子胤礽举荐、八阿哥胤禩举荐,无论他们什么目的,是看笑话,还是打擂台,都干!

都说康熙盛世,黄河、淮河,今年清理了,明年还是绝口,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比如户部欠款,今天清理账目,明天又借走了,必须要有制度,要有朝廷的章程。

好,做孤臣好!要做就做一个纯粹的孤臣,所以;这次清理户部亏空欠款,十三阿哥胤祥就不要掺和了,做一个真正的孤臣难呐!

【康熙帝把玉如意赐给弘历】

那次康熙皇帝去热河木兰秋狝,这是一年一度的皇家园林狩猎,满洲贵族及蒙古各部落王爷都参加的大型练兵活动,也是与蒙古各部落沟通感情的方式,格外热闹。

既然是木兰秋狝,皇帝来了,蒙古各个部落是王爷不能白来,各自带着礼物献给康熙皇帝,还有给太子胤礽的礼物,因为他们要与下一代储君打理好关系,也有礼物!

蒙古王爷送给太子胤礽一把精致玉如意,此刻太子胤礽不在,康熙帝说;好,替太子胤礽收下,可是这位康熙帝不但没给太子,竟在第二天公开把“玉如意”给了弘历。

【太子兵变,胤禛控制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南巡,这年康熙皇帝的五十九岁了,按照那个年代已经是花甲之年,也可能是康熙皇帝的最后一次南巡。

北京的十四阿哥胤禵传来“密折”,里面就一封太子胤礽给江夏镇任伯安的私信,康熙皇帝看了这封信后感觉到此事的严重,任伯安的小舅子刘八女及任伯安的等等任季安,那是用钱买卖人命的主,任伯安私自记录官员劣迹的顽皮,太子胤礽要换那“百官行述”干什么?

太子胤礽迫于康熙帝的压力及身边党羽的蛊惑,竟要揭竿而起,准备挟持康熙皇帝取而代之!这次康熙帝不客气了,坚决要废黜太子。

密谕“皇四阿哥胤禛”捉拿太子胤礽,召见隆科多将太子胤礽党羽一体捕获,可见此刻康熙帝对四阿哥胤禛的信任,把紫禁城交给了胤禛。

通过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后就对皇四阿哥胤禛进行了着重培养,很有可能是作为后备“储君”的人选培养。

不过有清史学家认为是大学士“方苞”的一句“看圣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纵观康熙朝的儿子当中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只有两个人:雍亲王四阿哥胤禛与曾经担任过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最有可能是皇位的人选。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雍正王朝》的详细解剖还在后面,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继续解剖分析雍正朝!欢迎网友一起评论、互动、留言!

6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康熙皇帝最终选择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根据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来看,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最终认定应该是经历了从欣赏到认可到认定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胤禛通过办理几件大事(难办的差事)当中的表现,得到康熙的欣赏的阶段。

首先,电视剧《雍正王朝》是从康熙四十六年开始的,但是康熙朝的号称“九子夺嫡”的众皇子的“储君之位”的争夺应该是早就开始了,而在康熙四十六年之前,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应该被认为是太子胤礽一党的核心,众皇子的夺嫡之争的态势应该是三股势力之争: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

但是,从康熙四十六年发大水,康熙召集上书房大臣以及六部大臣和诸皇子在乾清宫讨论如何救灾之时,四阿哥胤禛擅自到户部清查国库存银以及灾区周边省份的存粮实数的这个举动,说明这个并没有被康熙看好的没有给分派任何差事的“散轶皇子”,心中已经有了要“参与朝政”的心思,并且敏锐的找到了一个好机会。

四阿哥胤禛在朝堂上用国库空虚无银可拨并且灾区周边省份无粮可调的事实打了刚刚还在“侃侃而谈”的八阿哥胤禩的脸——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八阿哥胤禩在康熙心目中的印象要比四阿哥胤禛好的多 ,康熙对八阿哥胤禩还是比较欣赏和信任的,让胤禩属理户部这个重要的部门,足以说明康熙对八阿哥胤禩的栽培和历练。

可以说,从胤禛的这一巴掌开始,八阿哥胤禩就开始走下坡路,昏招迭出的八阿哥胤禩在康熙面前逐渐失宠直至厌恶和排斥——其心可诛!这就是康熙对胤禩的最核心的评价。

直到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前,四阿哥胤禛在他的师爷邬思道的指导和建义下,有所为(赴江南筹款赈灾,这个事胤禛自己的主意),有所不为(查办刑部大案),有知其不可为而为(追比国库欠款),但总的一点就是在康熙面前充分的展现自己的三个方面:对江山社稷的尽心,对皇帝的忠心,对自己的皇阿玛的孝心。

胤禛的表现很有效,几个差事办下来,胤禛就从贝勒变成了雍郡王进而到雍亲王。康熙对胤禛的表现是赞赏有加的,但这个时候,康熙并没有动过立胤禛为太子的念头,一方面是康熙对太子胤礽尽管很不满意,但还没有到废黜太子另立的地步。康熙是希望胤禛能够成为太子胤礽的得力助手。这个时期,胤禛最大的收获是成为了太子胤礽的“备胎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胤禛用“不争是争”的策略,赢得康熙的信任和认可的阶段。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大阿哥感到了自己的机会来了,但是因为利欲熏心,这个大阿哥夺嫡的嘴脸实在是太难看,自己不识时务的向康熙建议杀了废太子胤礽,遭到康熙的痛斥之后,大阿哥胤褆被三阿哥以“落井下石”的方式揭发其多年来对太子胤礽行魇镇之事的“恶行”,康熙毫不犹豫的圈禁了这个“蠢猪”。夺嫡之争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太子的另外一个对手,八阿哥胤禩在另外一件事上栽了跟头,那就是康熙下旨公开推举新太子的时候。这个时候,感到机会来了的就是八阿哥胤禩了,因为要论朝中人气,八阿哥胤禩说自己排第二 没那个皇子敢排第一。

人气爆棚的八阿哥胤禩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在这个“投票选太子”当中压倒性的胜出几乎是没有什么悬念。

但是,很多时候,“画蛇添足”可能会耽误大事,八阿哥胤禩借江湖术士为自己装神弄鬼的造势,以及私下里和佟国维达成“利益联盟”这两件事,让康熙在本来就因为八阿哥胤禩在查处刑部大案的表现非常厌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排斥和防范。

其实在对佟国维进行惩处之时,八阿哥胤禩基本上也就算是推出了康熙的选择范围,如果说原来八阿哥胤禩还算是太子胤礽“备胎之一”的话,第一次废太子之后,特别是太子复位之后,八阿哥胤禩连备胎都算不上了。

而四阿哥胤禛在第一次太子被废之后的表现,直接导致了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认可。胤禛听从了邬思道的“不争是争”的夺嫡策略,他和十三阿哥胤祥分别上折子保举废太子胤礽复位。

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这个举动是非常的满意,他很高兴的说道:对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的奏折,朕给他们三个字:好,好,好!朕心甚慰!康熙对四阿哥胤禛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太子之位没有“觊觎之心”,同时对废太子胤礽“有情有义”,加上在热河狩猎之时,意外的发现了胤禛的那个胆大聪慧的四阿哥弘历,康熙对胤禛已经不是“赞赏”那么简单了,他在心里已经认可了胤禛,这个有能力,有胆识,有情义的“孤臣”,是有能力也有资格当这个皇帝,胤禛在康熙心里的地位,就由备胎上升到“太子替补”。

最后导致康熙认定雍正就是继承皇位的唯一人选的时候,是在康熙决心第二次废黜太子之时。

如果说第一次废太子之时,康熙觉得可以胜任太子之位的(至少比太子胤礽强一些)皇子挺多的,随便选一个就是,但一旦当太子被废,康熙发现,他看好的那几位,其野心并不是当储君那么简单,几乎所有对太子之位有觊觎之心的皇子们,毫不意外的都有架空自己把持朝政的野心。在这个情况下,康熙选择了复立太子。

但是,复位之后的太子的表现,其实更让康熙烦心和懊恼,以至于不愿意在京城每天面对这个闹心的太子,康熙选择了出去“散心”。而在京城主持朝政的太子胤礽开始了“花式胡作”,给包括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在内的诸位皇子合伙第二次扳倒太子的机会。

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已经基本认定四阿哥胤禛就是继承大位的人选。这一点从他废黜太子的安排当中可以看的比较清楚,他把看管太子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四阿哥胤禛,并且给胤禛在太子图谋不轨的时候缉拿太子的权力。

康熙最终完全放心的把大位传给胤禛的时候,是胤禛举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之后,康熙认定这个四阿哥是有着作为一国之君的博大的胸怀和胆识的。

在几乎朝野上下都认定谁能当上那个“大将军王(抚远大将军)”谁就是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胤禛依然可以以江山社稷和康熙的关切为重,推荐了最合适的人选,并且趁机安查了自己的亲信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控制手握重兵的“抚远大将军”,这让康熙非常的放心,他认定四阿哥胤禛是一个以江山社稷为重,对已经显现出来的吏治腐败,税负流失,朝政慵懒有着深刻认识和改革弊政,匡扶社稷,整肃吏治的具体措施的下一任皇帝的最佳人选。

对于康熙的选择,胤禛其实在第二次太子被废之时就有所体会,但是胤禛这个人,生性多疑,加上夺嫡之争越来越激烈残酷,他对自己是否能在康熙驾崩之后顺利继位没有十分的把握,同时,康熙决定不再册立太子而改为遗诏传位的举动,让他是否能够成功登基充满了“不确定性”。

他的苦恼,还是由师爷邬思道来排解,并且邬思道在关键时刻给他提出了做好出现意外的准备,这个准备就是一旦出现不能顺利登基的情况,就第一时间发动政变夺取皇位。

所以,对于康熙的决定,胤禛心里早就清楚,同时他也比较清楚,在错综复杂的夺嫡之争的局面下,他必须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事实上,胤禛和邬思道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康熙的确是心里已经默认胤禛来继承大位,并且选择了隆科多和张廷玉来办理遗诏传位事宜,同时,八阿哥胤禩也已经做出了一旦宣布胤禛继位就发动政变的计划和相应的安排。

邬思道的应急预案非常有用,胤禛在得到继位的遗诏之后立刻用皇帝的金牌放出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夺取了京畿防务的兵权,瓦解了八阿哥胤禩的政变。

胤禛历经艰险,终于继承大统。康熙的选择的确英明,雍正就是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主子。

7

《雍正王朝》中,太子的被废,绝非一朝一夕;胤禛的上位,也非一日之功。储君,关乎爱新觉罗家的颜面以及大清的江山社稷,对这个位置的人选,康熙可谓慎之又慎。

康熙的帝王生涯,横跨六十年,他白天兢兢业业地工作,晚上也会勤奋地“耕耘”,因此,他不仅有文治武功,而且留下的皇子就有二十多位。但是,他的天下再怎么大,也不可能带到阴曹地府,总会留给后继之君。于是,选择谁来接班,成了康熙晚年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成了让他头疼不已的烦心事,这又是为何呢?


儿孙满堂对于普通家庭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对于帝王家,似乎就要走样了。因为皇位传承的排他性,会导致老皇帝的遗产分布不均匀。皇子们在理论上都有希望,为了继承皇位,会打的头破血流。康熙那么多儿子,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夺嫡之争。《雍正王朝》从头至尾,都是这种皇室斗争的生动体现。下江南筹款赈灾、追缴户部欠款、刑部冤案、热河狩猎……不见兄弟情,处处下黑手。

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有人惨遭淘汰,比如大阿哥;有人被边缘化,比如三阿哥;有人被反复折腾,终究出局,比如胤礽;最后,胤禛脱颖而出,君临天下。那么,胤禛又是如何上位,康熙又是从什么时候决定传位于他?

不受待见的皇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从最初的权力格局来看,胤礽是储君,明面上占据皇子群的C位;大阿哥是长子,负责宗人府,加上各种战功的环绕,是夺嫡的头部竞争者;老八是贤王,管着大清的钱袋子,靠着假仁假义,在朝堂圈粉无数,江南也成其后花园,是夺嫡的大热门;相比之下,胤禛的地位明显偏低,弟弟老十都敢怼他越俎代庖,通过老四的回答来看,他更像是一位政务观察员,还没有固定差事。在这种情况下,胤禛也只能拜山头、当马仔,选择了最具合法性的胤礽。

对于一位有远大理想的人来说,肯定不愿意长期屈于人下,因此,胤禛时刻都在寻求表现机会,努力增加自己在康熙面前的印象分。黄河发大水时,需要有人站出来去江南筹款赈灾,这在其他人眼里是个苦差事,但胤禛就偏偏敢接手。通过一番“神”操作,胤禛不仅完成使命,还赢得康熙的赞赏,由边缘皇子晋升为“孤臣”。


接着,康熙要清理国库亏空,胤禛再次上阵,虽然没能完成任务,还被罚了工资,但地位进一步上升,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这个过程中,胤礽受到多位皇子攻击,在康熙面前的印象分也越来越低,储君的位置也越来越不稳。

在“刑部冤案”和热河狩猎的过程中,胤禛虽然没有多少加分项,但老八和胤礽却纷纷栽了跟头,一个偷情事发而被废,一个被定义为“其心可诛”。对手失手,自己就会相对上升。后来,举荐新太子,胤禛在邬思道的建议下,推举了胤礽,深受康熙赏识,被评价为“三好皇子”。那一出手握刀刃,连康熙都感动了。此时的胤禛,即便没有成为康熙心里的继位人,但最少也是候选人之一。

办了康熙想办而不能办的事,胤礽再次被废后,非胤禛莫属

胤礽的复立,只是康熙的权宜之计,说到底,也只是拿他当挡箭牌,做得好继续做,做不好随时撤换。但是,胤礽不仅不珍惜机会,反而倒行逆施。康熙前脚离开京城,胤礽随即开始显威风。看百官不听其使唤,就打起了歪主意。他竟然亲自写信给任伯安,想索取《百官行述》。

结果,胤礽智商有限,偷鸡不成蚀把米,《百官行述》被胤禛捷足先登,连同那封信也被截获。胤禛在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时,就非常高明,他当着众皇子与马齐的面,一把火烧了《百官行述》,一来安了百官之心,为自己博得好评;二来断了其他皇子的险恶用心,避免他人将《百官行述》私有化;三来也是替康熙消灾,因为康熙拿到《百官行述》,查也不方便,不查也不行,所以,胤禛的举动,康熙心里默许。领导就喜欢这样的副手,能言自己不能言,能做自己不能做的事。


接着,胤禛又来了一出借刀杀人,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通过八爷党转发给康熙。等到胤礽再次被废,朝堂的局面已经清晰了。老大与老十三被关在宗人府;三阿哥的书读到“狗肚子”;老八其心可诛,老九、老十不学无术;十四爷虽主管兵部,但只是分化八爷党的棋子;只有四爷,办事尽心尽力,从“孤臣”到“寡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了。

议举大将军王时,胤禛在邬思道的提议下,以大局为重,举荐了胤禵。此举,彻底通过的康熙的考察,最终确定成了接班人。

秋媚说:一个优秀的继位人,可以将家业发扬光大;一个无能的继位人,只会把江山社稷推向万丈深渊。胤禛的脱颖而出,不仅是康熙的属意,也是大清的形势所致,虚晃的盛世,总要有人站出来除旧布新。

8

按照《雍正王朝》的逻辑,康熙应该是在胤禛领受“追比户部欠款”差事,康熙说要培养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开始,重视并考察胤禛的;在“死鹰事件”之后,康熙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才下定决心传位给胤禛的。

如果《雍正王朝》有前传,那胤禛在前传里,几乎在诸皇子中,是可以被忽略的角色。因为康熙优秀的皇子实在太多。胤禛读书不行,打仗不行。脾气不好,又急又臭。康熙第一次征伐噶尔丹归来,好几个晚生的皇子都被封了郡王,而胤禛仍然只是个贝勒而已。大臣们劝康熙,这不符合礼制。而康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胤禛自己也不来讨赏。所前半截胤禛活得像空气。

实际上直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其他阿哥们都学会了邀宠,而唯独胤禛仍然我行我素的时候,才引起了康熙的关注。

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恰恰就是黄河泛滥这件事情开始,胤禛冷静而周全的处事能力,江南募赈,妥善处理了洪灾。才使得康熙眼前一亮。于是康熙立刻启动了“追比户部欠款”,这才是重视并考验胤禛的开始。

所以当胤禛提出要老十三帮忙的时候,康熙断然拒绝。赢用康熙的话说,”我要培养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到此刻有人说胤禛已经正式进入康熙”选嫡”的视线了。非也!非也!进入康熙视线是对的,但非为“选嫡”视线。因为此刻康熙虽然对胤礽表现出了不满,但他并未下定决心要废胤礽。毕竟此时,胤礽没有太大过错。而胤禛这个”孤臣”在现阶段是为自己培养的,将来是为胤礽培养的。胤礽理政能力不行,但有胤禛这样一个孤臣帮忙操持着,大清的江山不会垮塌。

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康熙越来越闹心,胤礽已经不配做一国储君了;竟然又冒出胤褆这样的混账;还有”假太子手谕”,背后究竟是谁?通过”议立太子人选”,竟然又牵扯出一个巨大的“朋党”;“九子夺嫡”已经开始彻底白热化了。

当扳倒了盘根错节的胤礽(毕竟四十年太子,树大根深);又一个硕大无朋的“利益集团”突然就横亘在眼前,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在争,天下人皆知,但江山是绝对不能交到他手里的,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愿的就更多。现在摊子已烂,多亏自己小心维持,交到他手里怕是要散;而胤禵完全被胤禩所利用,竟然为胤禩讨说法。康熙略施小计,便将胤禵和胤禩拆分开了,让胤禵看清楚胤禩的真面目。

所以当胤禵当上大将军王后,胤禩又想通过胤禵的手把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转呈皇上。因为胤禩也知道谁交这封信,谁就是废太子的罪人。而胤禵终于变聪明了,他光将信寄过去,却并无其他只言片语的奏章。而康熙也很欣慰,说了句,“胤禵也懂得用心思了!”

二废胤礽之后,康熙突然提出不设太子了。然后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康熙这阶段,显得特别恩宠胤禵。但是胤禩看不穿,甚至连胤禛也误会了,以为把胤禵放出去,就是为了取战功,然后还有继位的资本。

所以恼羞成怒的胤禩,干了件天大的蠢事,那就是“死鹰事件”。但是同时康熙也发现自己将不久人世了,必须要做选择做安排了。现在回头一翻谁的考核分最高,胤禛,除了胤禛没别人了。

但是如何和平过渡,那对胤禛继位是有好处的,但是眼下形势并不容乐观。所以还得委屈下自己和胤禛。不但不追究“死鹰事件”,还对胤禩和胤禵以封赏,稳住他们,而将一干能干事的,包括胤禛全部降级去职。这是典型的障眼法。而实际背地里秘密双旨安排隆科多负责好权力交接时期的京城稳定工作。

作为康熙,他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一切都已秘密安排好了,单等自己咽气了。

而当雍正坐上龙椅的时候,胤禩也好,胤禵也罢,都傻眼了,可是为时晚矣!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9

《雍正王朝》中,康熙最终决定传位给雍正是什么时候,我认为就是雍正推举自己的一母同胞的弟弟胤禵为大将军王,当康熙看到雍正所写的奏折时候,康熙一边看着雍正的推荐奏章,同时,心里也就确定,雍正就是自己的接班人。


这其中最直接的证据就在邬思道这里。

当西北叛乱爆发,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希望从皇子中选择一位,晋封大将军王,带领大军前去平叛。

最开始雍正是要准备举荐十三爷为大将军王,但是邬思道认为不能举荐十三爷,而是应该举荐十四爷,不仅是为了保全朝廷的十万大军,更是是作为交换,将年羹尧安插到西北控制老十四的后援,同时邬思道也提到了康熙继位人的问题,这是要让康熙看到雍正的胸怀,看到雍正懂得以大局为重。


“太子一位虚悬,皇上又日渐苍老,这大清的继位人,才是他老人家最大的心事。这个继位人皇上心里早就有数了,可又一直不把他抖搂出来,为什么?一是为了要保护他,以免重蹈废太子的覆辙;二是要进一步观察他,看他这个人是不是有人君的气宇。

四爷,您如果真的有这个气宇,这一次,一定要以朝廷的大局为重,力保十四爷出任大将军,而不是去争这个大将军。”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是邬思道最后一次就康熙选择继位人的问题向雍正出谋划策,之后再有这样精彩的分析就是康熙驾崩前,他们已经基本确认了雍正是康熙的继位人后,对夺位的形式进行分析以及对具体计划的部署了。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最为传奇的地方就是他能够通晓康熙内心的所思所想,为雍正的夺嫡之路出谋划策,是雍正登基的最大功臣。但是对于观众而言,邬思道的存在以及邬思道的精彩分析,能够非常直接的将复杂的剧情和其中各种阴谋阳谋解释清楚,前后剧情得以呼应,不至于那么晦暗难懂,因而邬思道的这段话便成为了最重要也是最为直接的证据。


康熙之所以这个时候确认雍正为继位人,就是要最终考核雍正对于兄弟们的态度,这也是康熙最不放心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另外一方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人君气宇,有包容心的皇帝,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也正如邬思道所言,在康熙面前果断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赢得了康熙的赞赏,也让康熙对于雍正最终放心。因为康熙经过之前的考察,对于雍正其他方面都很满意,唯独不放心的就是他日后对于兄弟们的态度,所以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忘记提醒雍正:“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这些都说明了康熙的担心,也成为了康熙考察雍正,以及考察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为什么不是之前的某些剧情?因为之前的剧情都是铺垫,都是康熙对于雍正的考察,并不是最终确定。

雍正前往江南办差,追比户部欠款,百官推举新太子时坚持推举废太子胤礽,这些都让康熙看到了雍正的办事能力,以及雍正对于国家、对于朝廷,对于自己以及对于太子的忠心。但是这个时候,康熙是完完全全没有传位雍正的想法的,这个时候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康熙的选择始终都是太子,对于雍正,康熙希望他做“孤臣”,是在为太子未来的道路铺路,对于阿哥们,康熙的培养目标都是福全、杰书这样的“贤王”。

而当众烧毁《百官行述》则让康熙对于雍正另眼相看,康熙的默许就是对他行事公允,不趁人之危的最好肯定,也是康熙所倡导的忠恕之道的体现,再加上太子胤礽继续的随心所欲,出事有欠分寸,也让康熙对于雍正有了更多的信任和喜爱。

与此同时,康熙也在有意无意的为雍正铺路。升格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皇贵妃,就是为了提升雍正的出身,平衡与八爷党势力对比;封十四爷为大将军王,为的是帮助雍正分裂八爷党;把弘历带在身边是为了亲自调教下一代的核心骨干;圈禁十三爷,也是为了能为雍正培养一位帮手;此外,对于四爷府上唯一出名的年羹尧,也是一路提拔,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这样,一边是考察雍正,另一边也是在为他铺路,当然,康熙同时也在看着其他阿哥的表现,但是最终,在推举大将军王这件事情上,雍正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让康熙非常的满意,而康熙也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

10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若论康熙什么时候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最有力的回答应该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究竟是什么事儿,让康熙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了呢?今儿酒翁来列举几个。

胤禛拥有非常不错的办事能力

若说到胤禛的办事能力,有两件大事可以概括,一是江南赈灾,另一件事就是追讨国库亏空。江南赈灾事件上报到朝廷,康熙面前,康熙想从国库拨款救灾,可谁曾想国库只有区区几十万两库银,康熙在得知此情况后,失望的看着太子:我将国家交给太子打理,结果整成这局面。但江南出现灾情,朝廷不得不出手,国库没有钱怎么办?众阿哥没一人给出意见,问太子怎么办?太子不出声,问胤禩怎么办?胤禩夸夸其谈,就是不说重点。康熙最后无奈只能推行到江南筹齐款项后赈灾,但派谁去是个问题,此时,胤禛主动请缨,愿前往江南筹齐救灾款项。

商量救灾时,得知国库空虚,在胤禛出色的完成江南赈灾返京之后,康熙又再一次将国库空虚的案情提上议程,试问:国库空虚是江南赈灾前暴露出来的,为什么康熙一定要等到胤禛回京后,才提出来呢?因为康熙知道,留京的众多皇子中,没有一人可以胜任此工作,所以,只能等胤禛从江南返京。而在追讨国库空虚时,康熙却不同意胤禛要求胤祥协助办理的要求,虽然这其中有康熙想保护胤祥的因素,但也有一个因素就是康熙要成全胤禛想做“孤臣”的心愿。最后正如康熙所愿,国库追讨回一千多万两。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胤禛在办事能力上没有问题,不挑活,为康熙分忧解难,更难可贵的是胤禛在这两次办事之中,也让康熙看到了胤禛没有结党营私,办事可谓一律秉公办理。所以,在此处,不得不说康熙已经开始看中胤禛了。


乌雅氏封为贵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十三胤祥和十三胤禵在皇宫内大打出手,康熙到现场后,胤禵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加猛烈。气的康熙夺刀要杀了胤禵,情急之下,胤禛手握刀刃阻止康熙,望康熙刀下留人。

后来乌雅氏带着胤禵和胤禛到康熙休息的地方,请安赔罪,康熙看着乌雅氏和两个儿子后,不仅没有过多的责骂,反而晋升乌雅氏为贵妃。此次晋升可谓非常反常理,但不得不说,此次康熙给乌雅氏晋升的原因不是看在乌雅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也不是看在胤禵为老八抱不平(康熙突然间觉得胤禵做的对),反而是看在胤禛的面子上,而康熙晋升乌雅氏,也是为了给胤禛后续登上皇位而铺路呢。

太子和胤禩的垮台

虽说胤禛自身的有点很多,但倘若不是有其他人的帮忙,皇位也不会轮到胤禛来坐。除去胤禛身边的智囊人物,例如邬思道以外,不能不说,还得谢谢太子和胤禩们的垮台。


太子前后两次被废,第一次是发生在热河行宫,康熙撞见太子和郑春华行乱伦之事,康熙一怒之下,将太子废除,此乃太子第一次被废除,后来在康熙南巡之时,康熙收到一封太子与任伯安的信件,而信的内容则是关于“百官行述”的事情,康熙深觉此事比较严重,而就在此时,远在京城的太子竟然在身边党羽的簇拥下,揭竿而起,预挟持康熙而取代之。此乃康熙的第二次废除太子。而更为可笑的是,康熙捉拿太子,正是安排的胤禛去捉拿太子。可见当时康熙对胤禛的信任,在康熙心里,胤禛俨然不是“太子党”的人了。


而说到胤禩,无论是江南赈灾事件,还是国库追讨案件,甚至是后来的肖国兴案件,以及“死鹰”案件,都体现出胤禩的自我聪明,结党营私,自以为是的搞些小聪明,甚至曾在康熙晚年时,多次进宫试探康熙的口风,如此小聪明之举,怎会逃的过康熙的眼睛,以至于康熙最后对胤禩的评价则是:辛者库贱妇之子。如此评价也反映出康熙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会将皇位传位给胤禩,而胤禩的如此多的举动,完全是胤禩的个人臆想而已。

而反观康熙对胤禛的表现,在康熙晚年,除去对太子和胤禩的决策外,将胤禛和张廷玉马齐撤职,这些举措都是在给胤禛继位铺路。


由此可见,在康熙心里,其实对胤禛早就有考察,而随着考察的深入,也发现胤禛越来越符合接班人的条件。


话到最后,说句玩笑话:谁让胤禛有一个好儿子弘历呢?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若喜欢我的回答,还请点赞及转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