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有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儿子的?而惠妃在胤禔魇镇太子胤礽东窗事发后,不但没有去替胤禔分辨求情,反而请求康熙赐死胤禔。这就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了。

但是我们可以看下此事解决的结果是,胤禔被削爵囚禁,并未被赐死。“结果”与“途径”正好相反,这里面有大智慧。


而且胤禔此后彻底远离朝局,被圈禁的26年期间,生了29个孩子,成为了康熙儿子里“开支扇叶”最多的一个。真是所谓福兮祸兮。

这里我们就要聊一聊惠妃纳喇氏了。

惠妃“出身其实非常高”,但是到了她这一代就彻底“落魄”了,成了内务府的包衣了。但是她的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是叶赫部统领,曾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建州女真,后在征战中败亡。也就是说当年如果金台吉赢了,就没有爱新觉罗家族的崛起了。


惠妃纳喇氏有个堂兄叫纳兰明珠,所以胤禔最终卷入“夺嫡之争”不是没有原因的。

没有明珠在朝局内的强大,胤禔是不敢对储位有任何奢望的。因为胤禔原本是个大帅哥,弓马骑射样样精通。在康熙三征准噶尔的时候,两次做了先锋。

因此惠妃纳喇氏其实最得宠的原因还不单单在于胤禔这个皇长子,而有明珠的因素。


因为除鳌拜后,明珠和容若父子登上政治舞台,纳兰(这次翻译习惯其实,在满语中就是纳喇氏)家族开始兴盛,时为庶妃的纳喇氏才开始得到康熙的恩宠。康熙9年,生了皇子承庆(2岁夭折了,没序齿,实际上是康熙的第3个儿子,反正前面的都死了);但是上天并没有抛弃纳喇氏,康熙11年,又生了皇长子胤褆,后来还领养了皇八子胤禩(胤禩的亲生母亲位份太低)。

最终康熙20年,12月晋封为惠妃,为当时册封的“惠宜德荣”四妃之首。所以惠妃纳喇氏绝对不是《康熙王朝》里那种没什么大脑的妃子,应该是容妃的一部分原型,正史中,没有容妃,但是的确又一个荣妃马佳氏(胤祉的生母)。

康熙20年,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薨;佟佳氏被册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主持后宫;惠妃同荣妃以太后旨协助处理六宫诸事。

所以在竞争那么激烈的后宫之中,明珠的在朝局里的重要性作后盾。而明珠在康熙27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就彻底失宠了。但是惠妃仍能笑傲江湖。除了的确长得漂亮外,最最重要的是随时随地地掌握康熙的心思。

也就是说惠妃纳喇氏和明珠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个万花筒。


能证明惠妃纳喇氏聪明的,在史料里一抓一大把。比如康熙死后,雍正让她们搬家,她第一个带头搬去养子胤禩府上居住,虽然胤禔还活的好好的,但是搬到胤禩府上,跟自己儿子不亲,跟养子亲,这本质上也就是在拍雍正马屁(雍正就是生母不亲,养母亲);但是胤禩后来获罪被抄家后,她说她无处可去,竟然又神奇地搬回宫里去住,胤禛这个急脾气竟然没有为难过她。而相比之下同为四妃之一的宜妃郭络罗氏就没那么好下场了。

康熙47年9月,胤禔利令智昏是有道理的。

因为这一年6月明珠病死了;而身在大漠,远离另一个智囊惠妃纳喇氏。胤禔能看到的只有利益,没有危险。


所以事发后,惠妃纳喇氏知道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否则谁也救不了胤禔。

首先,争储夺嫡是已经彻底失败了,但是好歹要保住命啊。

只有把最坏的结果摆到康熙面前,才能避免最坏的结果出现,果然惠妃纳喇氏这把赌赢了。康熙虽然对胤禔非常愤怒,甚至可以说恨透了他,但是毕竟虎毒不食子,圈禁起来吧,再也不要见到他了。但对于胤禔而言,命算是保住了。

其次,更关键的是亲生母亲要求杀自己儿子,这在康熙眼里,又是一种“不仁”。

转而会让康熙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责任不在胤禔,而在于惠妃纳喇氏的教育失策。但是“子不教父之过”,胤礽犯了这样的错,而胤祉更是犯了那样的错,这个责任究竟算谁的?当然是康熙你自己的啊。康熙自己应该对此事进行反思。康熙一反思,大家就安全了。

再次,以这种形式“划清”了和胤禔之间的关系。

这也保证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受胤禔的负面影响。只要自己仍然能在宫中立足,就有救胤禔的机会。但是很可惜,一直到康熙驾崩,她也没争取到这机会。

所以审时度势哪家强?惠妃纳喇氏最强。只是很可惜,无论在《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都没有凸显这个角色。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得分别从惠妃以及大阿哥身上去给你详细分析,深入研究一下。


一、惠妃本人

纳喇氏最开始只是康熙的一个普通妃子,在康熙十六年晋封为惠嫔,康熙二十年再次升级成为惠妃,在那个时候,后宫地位较高的主要有四妃就是“惠、宜、德、荣”,四妃当中惠妃为首,足以见得康熙对她的喜爱。

惠妃也没有辜负康熙的宠爱,为康熙生下两个儿子,虽然前边第一个早夭,但是后者胤禔还是活蹦乱跳,吃嘛嘛香,并且光荣的成为康熙活下来的第一个儿子,虽然是庶出,但是长子身份还是很有优势。

惠妃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借助有利权势来辅助自己。比如纳兰明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纳兰明珠还是康熙身边的大学士,炙手可热的时候。惠妃借助与纳兰明珠的亲戚关系,也为自己的夺宠起到关键作用,可以说惠妃从一个普通妃子走到惠妃这一步,着实不简单。

为何说纳兰明珠与惠妃有亲戚关系呢?这得从他们的先辈说起。惠妃的父亲索尔与明珠就是堂兄弟,从这个层面而言,惠妃还得叫明珠叔叔才行,所以明珠自然对惠妃也很照顾。

得力于权臣辅助,还有自身的聪明,惠妃深得康熙喜爱,对康熙的心思也是了如指掌,后来康熙把老八胤禩也交给惠妃领养,老八在朝中深得人心,对惠妃的帮助不可说不大。

即使后来明珠倒台,八爷党被清盘,惠妃依然能够聪明躲过老四雍正的处罚,可以充分说明她确实对政治有着敏感嗅觉。


二、皇长子胤禔

胤禔虽然是康熙的长子,但不是嫡子,所以逃不过康熙喜爱嫡子的命运。在老二胤礽出生后,康熙的宠爱基本就集中在老二身上,很快就将老二立为太子,让老大十分羡慕嫉妒恨。

最开始老大还有明珠的支持,康熙二十七年明珠被康熙以“结党营私”治罪后,老大的靠山也算彻底倒了。失去靠山后的老大,可以说是屡出昏招,而且招招要命。

在胤礽被废太子后,胤禔先是去找到康熙表示自己可以帮忙杀死胤礽,以免康熙为难。康熙听完这种说法,大发雷霆,痛骂他一番,并且表示太子之位坚决不会传给他。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被康熙骂了一次,他还不知道收敛,继续听从张明德的说法,说老八胤禩有帝王之相,自己说说也就算了,他还公然去找康熙跟康熙推荐胤禩时也这样说,让康熙很是不悦。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此后,康熙就将张明德进行审查,最终将其凌迟处死,而老八也因为张明德一事,引起康熙不满,此后算是退出夺嫡队伍,只能转去支持十四阿哥。

胤禔经过以上两件事就应该低调一些,但是他还不知进退,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老三胤祉去向康熙揭发,说太子之所以被害,是因为老大胤禔在背后叫一个巫师用巫术陷害的。康熙命人前往调查,果然发现胤禔家中有一个小人,他在劫难逃。

经过几番审讯,康熙觉得他是乱臣贼子,要对其进行严格治罪,就在这时,他的母亲惠妃再次出现,她没有向康熙求情,而是说:

胤禔不孝,请置国法。

所谓的国法就是将其处死,一个母亲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好在康熙最后并没有把胤禔处死,而是把他圈禁起来,留下一条小命。最终被圈禁的胤禔也比较安分,只是尽情生孩子,一生总共生下29个孩子,其中15男14女,也算是颐享天年了。


三、为何惠妃要这样做?

看完惠妃面对自己儿子遇到危险时的态度,相信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这个惠妃很无情甚至残忍,然而这却是一种大智慧,可谓大智若愚,为何这么说,且听我继续分析。

1、心理落差

人们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就是在制定目标的时候总要制定一个最高标准的目标,这样你就不容易实现,从而每次你都会谦虚觉得还有进步空间,经过不断努力,最后虽然没能达到你制定的目标,但是已经超越从前的自己。

同理,在面对自己希望得到的结果时,人也有同样心理,你想要的结果要求越高,最后你看到结果后的心理落差就会越大,这就是惠妃这样做的第一个原因,她虽然不希望自己儿子被杀,但是她心里知道那种可能性很小,于是给自己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即使最后真的那样,自己也不至于太绝望。

2、曲线救子

惠妃深知康熙的性格,要是当时深情求康熙绕过胤禔,可能康熙反而觉得是怪惠妃太过于宠溺才导致胤禔这样,他不仅会处死胤禔,还会连惠妃一起进行治罪,以儆效尤。

但是惠妃直接叫康熙把胤禔处决,一点不拖泥带水,康熙就会觉得这个母亲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并没有什么错误,可是为何自己儿子胤禔会如此大逆不道,还有自己的太子胤礽为何也如此顽固难教?

他们的母亲都没有什么过错,难道这些过错是自己所为,仔细一想平时自己对孩子的宠溺,康熙瞬间醒悟,如雷贯耳,子不教父之过,要是将孩子处决,这个父亲也该受到惩罚。

经过上述思考,康熙最终把很大一部分责任推到自己头上,也就觉得胤禔罪不至死。

3、以求自保

这个很简单就能理解,当时要是惠妃求情,肯定受到牵连,自己置身事外,就可以至少保全自己性命,只要自己还活着还有自由,只要胤禔一天不死,自己就可以想办法对他进行营救,但如果自己也被牵连进去,母子二人就再无见天之日。


结语

虽然很简单一件事情,但是足以看出来惠妃的聪明之处,由此也可以看出,惠妃取得的所有地位以及权力,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你想要得到任何东西,都需要付出努力。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3

大阿哥胤褆的母亲惠妃出身十分低微,名份始于答应之后,可见有多低。惠妃的父亲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郎中,叫索尔和,和宰相明珠的父亲尼雅哈是堂兄弟,他们的祖父是一个人,名金台石。所以,惠妃和明珠也算是同祖的堂兄妹,一荣俱荣,明珠崛起后,胤褆的母亲跟着被康熙晋封,最终为惠妃,为妃级之首。

惠妃的出身决定了他对胤褆的教育是现实而真实的,她从小就教育他勿安天命,无论何事均要努力争取。

但是胤褆身为皇长子,大概性子太急了点,做出许多让康熙气愤的事情,比如说诅咒太子胤礽。

这件事的过程简述是这样的:为了争取储君之位,胤褆不知在哪里找来三个蒙古喇嘛,躲在胤褆的府上耍诅咒之术,意图谋害太子胤礽。随着太子第一次被废,胤褆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就多方组织谋求储君之位,甚至会错意,上书康熙要求自己动手杀了胤礽,没想到康熙大怒,直接断了他的念想。这时候,三阿哥胤祉揭发了胤褆利用喇嘛诅咒太子胤礽的事,康熙在胤褆府中查出并人赃俱获,胤褆被康熙永远圈禁。

面对儿子胤褆遭受天祸,奇怪的是其母惠妃并没有站出来保护胤褆,甚至指责胤褆行为不孝,要求康熙杀了他。虎毒尚且不食子,为什么惠妃要这么做?

首先说惠妃的为人。惠妃那拉氏之所以能从地位低贱的答应之后的庶妃最终能晋升到惠妃,不仅仅是因为明珠的关系,因为那拉氏得到康熙宠幸的时候明珠还没有崛起。惠妃为人低调持重,性格和善,人缘很好,这才是她深得康熙宠爱的主要原因,所以,她对康熙十分了解。时间长了,虽然惠妃人老色衰,但是对于宫廷之事,也深为透彻。惠妃的为人决定了她的处事方法,一定不是《康熙王朝》里面那个不懂康熙心情,嘴碎唠叨的妃子。

第二则是瞧准了康熙的性格心性,反其道而行之。惠妃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将自己的儿子置之于死地,相反,他是摸准了康熙的性格心性,反其道而行之,实则是要保护胤褆。康熙作为父亲是爱儿子们的,最不愿看到的是儿子们因为争夺储位自相残杀,就算胤褆有杀了胤礽的想法,但是毕竟没有实现,康熙始终是不会杀自己的儿子以落下杀子的罪名的。所以,惠妃心里明白,要求杀自己的儿子只是让康熙有个台阶下,其实康熙是不会杀子的。

正所谓你要求罚得越重,表明的心迹越明白透彻,康熙反而会罚得越轻;你要求得越多越是保护,康熙很可能罚得越重。胤褆虽然终生圈禁,只是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权力,日子还是过得很好,史书记载他专心造人,成为康熙儿子中产子最多的皇子,远离了政治中心的胤褆,不知道会不会感谢他的母亲惠妃。

真是皇宫里长大的女人,对帝王之术多少都有些参透悟性,惠妃能从答应之下的庶妃混到妃位之首,不是没有理由的。

4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弄清楚惠妃在宫里的地位

根据官方资料《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二的后妃排位顺序记载 :康熙后宫自温僖贵妃以下嫔妃排列顺序为: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

从康熙留下来的书信内容来看,惠妃是后宫中主事的后妃之一,她又是皇长子生母,年纪资历家世亦深厚,因此在后宫中地位较高。

康熙:

孝懿皇后去世以后,贵妃佟未正式册封之前,后宫地位最高的就是惠妃纳拉氏。

惠妃是满洲正黄旗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女,清康熙帝妃嫔。她为康熙生了两个皇子,其中一个早夭,另一个胤褆。

康熙十六年八月册封为惠嫔,二十年十二月晋惠妃,为当时册封的四妃之首。

胤禔是康熙帝庶长子,太子允礽被废之后,他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他有几个有利条件:

一是在皇子中居长,二是大学士明珠是其叔祖,三是得到皇父的宠爱

特别是康熙让允负责监视允礽之后,更加得意忘形。他认为康熙帝立嫡不成,势必立长。居然向康熙进言,要求处死允礽。

此举引起了康熙皇帝的反感。明确宣谕:

"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眼见太子无望,胤禔怀恨在心,居然勾结一个会巫术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康熙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示其为"乱臣贼子。"

惠妃知道这个时候如果帮儿子求情,康熙是不会答应的。

康熙最恨的就是儿子们为皇位明争暗斗,几次提到这个事都老泪纵横。

康熙儿子们:

特别是大阿哥胤禔,在自知无望的情况下,倒头转向八阿哥胤禩,想拥弟自重,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一点不顾手足之情,让康熙极为寒心。

虽然儿子做了蠢事,但做为一个母亲,她本能的想保护这个儿子。

聪明的她故意反其道行之,说这个儿子从小就不孝顺,请康熙处死他,这样反而使康熙不忍下手,结果是让胤禔到他母亲住处去闭门思过,就这样巧妙地救下儿子的性命。

惠妃:

胤禔夺嫡失败时只有三十七岁,他被囚禁在高墙内达二十六年,直至雍正十二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虽然没有了自由,但总算保住了性命,而且在这二十六年中,胤禔也没闲着,一直忙于造人,他一共生了十四个女儿,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九个女儿与十一个儿子是在幽禁期间出生的,也算是因祸得福,子孙满堂了

参考《钦定大清会典》

5

康熙“一废皇太子”后,大阿哥胤褆的一些列举动引发了康熙震怒,最终的结局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在康熙“一废皇太子”后,大阿哥胤褆便开始了积极的夺嫡行动。

首先,他在看到康熙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并且将其圈禁后,开始劝谏康熙,要杀掉胤礽,以绝后患,并且是自请手刃兄弟以除去庆父之忧。

“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今父皇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随即遭到了康熙的严厉训斥,并当众宣布不会考虑胤褆作为自己的继任者。

而后,胤褆便向康熙推荐八阿哥胤禩作为新的太子,而推荐的理由便出自江湖术士张明德对于胤禩的一番评价:

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八阿哥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

这便是“九子夺嫡”中,著名的“张明德案”,这件事情使得康熙对于胤褆的厌恶是有增无减,于此同时,更是将八阿哥胤禩等人一齐脱下了水,可以说这一次直接导致了“八爷党集团”的全军覆没。

在这之后,便是被三阿哥胤祉查出了用“魇镇”诅咒太子胤礽的直接证据,这个证据便是浑身扎满针的“魇镇之物”。

与此同时,三阿哥等人还积极协助太子,悔过自新,将所有的罪过全部归结于大阿哥的“魇镇”之上,而康熙看到不再受到“魇镇”影响的胤礽逐渐恢复了正常,于是将所有的怒火倾注在了大阿哥胤褆很上。

最终康熙下旨,将胤禔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至此,胤褆开始他长达26年的高强岁月。


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那拉氏看似狠辣的要康熙处死自己的儿子,实际上是在保护他。

惠妃那拉氏,康熙皇帝的“四妃”之一,康熙朝权臣明珠的堂侄女。按照“惠宜德荣”的顺序,是位列“四妃”之首,在后宫中也算是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实际上,这一次惠妃那拉氏要求处死自己的儿子胤褆,并不是她第一次要康熙处死胤褆。

在此之前,胤褆性格上的“气质暴戾”的弱点早就是报漏无疑,一方面,胤褆性情鲁莽、处事急躁、不服管教;另一方面,胤褆待人接物上又是非常的随意、全无礼数。胤褆曾当着康熙的面,要剪掉外国传教士的胡子,更是曾在乌兰布通之战期间,听信谗言而与主将福全不相和谐,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于是,胤褆的生母向康熙清奏说:

“不孝,请置之于法。”

而康熙并没有真的杀掉胤褆,而是让其在惠妃那拉氏的宫中进行反省,又那拉氏进行教育开导。

而这一次,惠妃那拉氏要康熙杀掉胤褆,算是“故技重施”。

一来,惠妃要给康熙一个台阶下。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惠妃这样先行一步的做法实际上是要替康熙背下“杀子”的骂名,作为母亲的自己要杀掉自己的儿子,而作为父亲的康熙则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甚至可以借此宣扬自己的“仁政之道”。

二来,惠妃要给自己加分。

惠妃用这样坚定的大义灭亲的方式,维系的是皇室的尊严以及律法制度的公正,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得到康熙的赞誉,而康熙对于惠妃产生的好感,也必然让康熙在处理胤褆的时候手下留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没有真的处死胤褆,而是将其终身圈禁,对于犯下如此十恶不赦罪过的胤褆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这其中,惠妃那拉氏的这一招“欲擒故纵”,可谓是功不可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胤褆和惠妃那拉氏,都是以善终收场。

先来说说胤褆最终的结局。

被圈禁后的胤褆虽然失去了自由,但却是衣食无忧,生活不愁。

于是,在这被囚禁的26年里,胤褆与11位妻妾,生了29个孩子,其中14个女儿,15个儿子,也算是享尽了天伦之乐了。

相比于八阿哥、九阿哥这些被雍正圈禁致死的康熙皇子,胤褆能够寿终正寝,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而惠妃那拉氏也得到了雍正足够的尊重。

由于他的儿子大阿哥胤褆过早的被圈禁,进而从“九子夺嫡”中出局,再加上他在协助署理后宫事务中,与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因而雍正并没有过多的为难惠妃。

惠妃在康熙去世后,被雍正安排到了他的养子八阿哥胤禩的府上,而在胤禩被雍正迫害致死后,并没有像九阿哥的生母宜妃郭络罗氏那样,儿子死了继续孤苦伶仃的留在府上孤独终老,而是被雍正接回宫中赡养。雍正十年(1732年)惠妃那拉氏去世后,也直接为雍正安葬进了景陵,相比于在雍正朝去世,却命令不得下葬景陵的郭络罗氏,惠妃也要强出不少。

所以说,惠妃最终的结局也算是寿终正寝,得以善终了。

6

清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一直觊觎皇储位置的皇长子胤褆,成为了康熙皇帝最为信任的皇子,命其“善护朕躬、看管胤礽”。康熙皇帝此举,让本身就拥有年龄居长优势的皇长子胤褆,陡生夺嫡之意,甚至认定此为“欲立己为皇太子之意”

如此情形下,皇长子胤褆会有何种疯狂举动,可想而知。《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记载了皇长子胤褆在此期间的具体举动:

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允禔用喇嘛巴汉格隆魇术魇废太子,事发,上命监守。寻夺爵,幽於第。

除了早先用魇术诅咒陷害胤礽,皇长子胤褆甚至试图“聚集党羽,杀害允礽”。对于皇长子胤褆“凶顽愚昧、不知义理”的疯狂言行,康熙皇帝自然会将其认定为“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的乱臣贼子,认为其所行乃系“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

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因皇长子胤褆“素行不端、气质暴戾”乃至“厌咒亲弟及杀人之事、尽皆显露”,其生母惠妃向康熙皇帝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奏请:奏称其不孝、请置之于法

惠妃那拉氏虽然育有两位皇子,但因长子承庆早夭,皇长子胤褆实际上是惠妃唯一的儿子。抛开皇长子胤褆能为惠妃提供强大的后宫生存依靠不言;所谓“虎毒不食子”,惠妃为何如此狠毒,竟然请求康熙皇帝诛杀独子?

其实,这只是惠妃那拉氏看准了康熙皇帝“固不忍杀之”的心思后,上演的一出“苦肉计”,目的很明确——自保、救子

身居后宫主位,惠妃必须拿出“明辨是非、深谙大义”的正面态度

康熙四十七年的康熙后宫,三位皇后已经崩逝,温僖贵妃也已经薨逝,身居“四妃”之首的惠妃那拉氏在后宫之中的地位最高,也实际行使后宫主事之权。再加上惠妃雄厚的外戚势力依仗,让其在康熙皇帝心中拥有了其他妃嫔无法比拟的地位和影响。

也就是说,此时的惠妃那拉氏是距离皇后之位最近的妃嫔,如果康熙皇帝不顾念“克后”嫌疑,甚至很有可能会将其扶正为后宫之主。如此显赫的后宫地位,迫使惠妃只能拿出“明辨是非、深谙大义”的正面态度,才能服众,才能让康熙皇帝认可。也只有拿出此等正面态度,让能让自己的“苦肉计”实施成功。

“兵行险招”,当时的情形下,惠妃也只能用一出“苦肉计”救子

就康熙皇帝来看,皇长子胤褆的罪行不单单在于“素行不端、气质暴戾”,甚至也不在于“厌咒亲弟、及杀人之事”,而在于其挑起了夺嫡之争,让康熙皇权受到了实质性威胁。就此来看,后金政权时期的褚英、皇太极时期的莽古尔泰乃至顺治朝时期的阿济格都是前车之鉴,都是康熙皇帝能将皇长子胤褆立即处死的参考依据。

如此形势之下,如果惠妃主动为其求情,或者会适得其反,不但会令康熙皇帝对其彻底失望,甚至会坚定康熙皇帝处死皇长子胤褆的决心。与其如此,倒不如“反而其而行之”,主动请求康熙皇帝诛杀亲子。

惠妃此举,能达到多个目的:

1、惠妃长子早夭,皇长子胤褆乃系其独子,这势必会让康熙皇帝心有不忍;

2、惠妃的“深明大义、明辨是非”会让康熙皇帝感念夫妻情分,饶过胤褆;

3、惠妃请求说明的“胤褆自幼多有不孝之举”,也让本就不忍诛杀胤褆的康熙皇帝找到了“命胤褆于生母居所思过”的下坡理由。

更重要的是,就皇长子胤褆所犯下的诸多罪行来看,其生母惠妃也负有不可推卸的“教养之责”。如果惠妃不及时向康熙皇帝拿出“请诛”态度,救不了儿子不说,就连自己也会被康熙皇帝予以严惩。也就是说,惠妃这一出“苦肉计”,非但救了胤褆,还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自保,可谓一举两得。

后记

从皇八子胤禩获罪时,康熙皇帝明确发出的“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的说明来看,向暴怒之中的康熙皇帝求情,绝非明智之举。在康熙皇帝身边侍奉已久,对其脾气秉性极为熟悉的惠妃那拉氏,自然不会主动触这个霉头。相反,此时的惠妃以一出“苦肉计”,既完成了自保,又成功引得康熙皇帝“心生不忍”,保全了皇长子胤褆,聪慧非常,可见一斑。

事实证明,惠妃的“苦肉计”收到了最理想的效果,康熙皇帝虽然下令将胤褆“著革去王爵、即幽禁于其府内”,但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于临终之际也没忘了对其的保全,下令“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如此重罪,换得如此惩处,也算得善终矣。

参考文献:《清实录·列传七·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

7

清朝的康熙帝,在位期间六十一年,先后斩鳌拜、平三藩、征葛尔丹、收复台湾等,可以说是立下了无数卓越的功绩。但是也因为其在位时间太长,底下的皇子也多,且已全部长大成人,加上皇太子胤礽不成大器,难堪大用,被康熙废了太子之名。这样一来,众皇子就都有了觊觎皇位之心,争做大清储君,这就是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

事件的历史背景

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九位阿哥

这是康熙的九位阿哥,共分成了五个帮派,共同演绎争储好戏。二阿哥胤礽从小就被立为了太子,可能也因为如此,胤礽渐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且结党营私,不知悔改,康熙曾对其太子之位两立两废。由于胤礽实在难堪大用,最后也是让康熙彻底失去了耐心,剥夺了他的太子之位。

一直伴随康熙左右的大阿哥胤禔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权欲薰心驱使下居然向康熙提议将胤礽杀了,还说如果康熙下不了手,自己可以代劳。虽然康熙废了胤礽太子之位,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康熙也不是残暴之人,从没想过要取胤礽之命。所以胤禔的提议让康熙感到齿冷。

不仅如此,胤褆之前还请了一个会巫术的蒙古喇嘛巴汉格隆,来诅咒太子胤礽,这事不知道怎么被三阿哥胤祉知道了,胤祉当然不会放过这落井下石的机会,便向康熙告发了。这可是大逆不道的意图谋杀大罪,非同小可。

经查证之下,发现果真有其事,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意图谋杀亲兄弟,并有物证。而胤褆母亲惠妃知道后大惊失色,不过她没有替儿子向康熙求情,反而说胤褆从小就不孝顺,要求康熙帝将胤褆处死,以示正法。惠妃为何对亲生儿子这么残忍?她真的有那么狠毒吗?

惠妃不是狠毒,而是以退为进,置死地而后生

康熙皇帝对胤禔所作所为极为气愤,宣判胤褆为“乱臣贼子”,不过并没有杀胤褆,而是剥夺了胤褆的爵位,将其软禁在皇宫高墙内,并下令严加看守,一生不得踏足外出。

胤褆、胤礽都是康熙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胤褆犯的可是意图谋杀亲兄弟,实在是罪大恶极,不杀胤褆难以正视听。杀了吧,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康熙也不希望父子就此阴阳两隔,正在纠结之际,惠妃来了以进为退这么一出,将罪过归于自己不擅教儿之上,让本就没有杀心的康熙也找到了台阶下,并念及惠妃之前已有一儿夭折,再杀胤褆那就真的太残忍了,软禁已是最好的结果。

惠妃多年来侍奉康熙,自然清楚了解康熙的脾性,一味求情反而会再次勾起康熙对胤褆劣迹之记忆,这无疑是等于火上浇油,只有反其道而行,自动将罪责揽在身上,将康熙的注意力转移,让其念及过往种种,终于还是为胤褆赢得了一线生机。聪慧如惠妃,为她点一个赞。

总结:本来,在诸皇子中胤褆是比较聪明能干的,相貌也长得比较英俊,并且凭借年长之便,多次随康熙巡视塞外,也曾经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本来是很受康熙重用的一位皇子,只要其兢兢业业用心经营,能继承康熙皇位也说不定。只是后来他权欲薰心,心术不正,做出了意图谋害兄弟之事,让康熙大失所望,也是让人不胜唏嘘了。

其实归根结底,九子夺嫡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十二岁大婚,十四岁生子,在位时间一共六十一年,意思就是坐着皇位六十一年不放,他的儿子们呢?扣除成人长大的岁月,早眼巴巴盯着皇位少说也有二十到三十年了,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可能众阿哥心里都在想:这老爹真能撑吖,这位子坐了几十年了,还不舍得下来,也该到我们坐坐拉。

这还不算,最主要是康熙在立储的问题上优柔寡断,给了九子争储的希望,造成了悲剧。


胤褆被囚禁在高墙内长达二十六年。虽然足不得出户,但是衣食是无忧的。胤褆彻底失去了争储资格后,将精力寄情于生儿育女之上,而据说胤褆的夫人妻妾共有十多位,而在其被囚禁的二十六年内,他的夫人们一共的为其生了十五个儿子,十四个女儿,这开枝散叶、儿孙满堂的福份要归功于其母亲-惠妃娘娘。

8

惠妃出身于满洲正黄旗的名门望族纳兰家族,其父为正五品郎中索尔和,其兄纳兰明珠由于在擒鳌拜一事上立有功勋,因此深得康熙器重,是朝中权倾朝野的重臣。

(惠妃剧照)

惠妃秀美端庄,性格醇良。再加上出身贵重,因此初入宫时便得到康熙的宠爱。起初被封为格格,此后不光育嗣有功,而且还帮助孝诚仁皇后协理后宫,因此很快被封为惠妃,居四妃之首。

惠妃一生先后生育了两位皇子,其一为承庆,还一个就是胤褆。

承庆早夭,胤褆便成了惠妃唯一的儿子。

要知道,想在后宫中巩固地位,光有皇帝的宠爱还不够,必须母以子贵,才可能有个好归宿。所以,胤褆是惠妃的希望,惠妃能不疼爱他吗?

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下半年,惠妃却上书康熙,表示胤褆自幼不孝,请求正法。也就是说,惠妃要求康熙杀死胤褆。

惠妃为什么会有这样反常的举动呢?

这就要说到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了。

康熙一生有35个皇子,活到成年的有24个皇子。

本来早在康熙十三年,康熙就将幼年丧母的嫡子胤礽立为了太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胤礽30多岁时,康熙依然身康体健。这让久居太子之位的胤礽,和以他为中心的太子党们渐渐沉不住气了。

胤礽的表现很快落到其他皇子眼里,于是大家纷纷在康熙面前打小报告。再加上胤礽的确品德有失,且有越位之举,这让康熙对他非常不满意。最终在康熙四十七年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后,诸皇子开始了夺嫡之争。

(胤褆剧照)

这些皇子,论身份都是庶出,谁也不比谁贵重。这让胤褆觉得自己谋夺储位的机会最大,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胤褆居长,是皇长子,按传统的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承制来看,他是很有资格被立为太子的。

二是,大学士明珠是他的叔父,在前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是,胤褆是诸皇子中,武功最高的一个。康熙出巡,胤褆都作为近身侍卫守护康熙,因此康熙对他也颇为信任和宠爱。

有了这些条件后,胤褆开始四处拉拢朝臣,并在康熙面前积极表现。

然而胤褆的表现,却偏偏给他带来了祸事,从而让他成为第一个被剥夺继承权的皇子。

那么 他都做了些什么呢?

一是,推荐皇八子胤禩。

胤禔曾向康熙举荐皇八子胤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胤禩虽非惠妃所生,却由惠妃所养。因此胤禔和胤禩关系非常密切,假若胤禩能够登上大位,他必因拥立之功飞黄腾达。

(胤禩剧照)

二是,为胤禩制造舆论。

当时顺承郡王布穆巴推荐了一个叫张明德的术士给胤禔。胤禔又把张明德推荐给了胤禩,结果张明德忽悠胤禩,说他“丰神清逸、仁谊敦厚、福寿绵长、诚贵相也”。也就是说胤禩将来是要做皇帝的。

胤禩听了这话,自然高兴不已,便把这话告诉了胤禔和皇九子胤禟。

谁知,胤禔不知何故,竟将此事上奏康熙,并表示愿意替康熙除掉废太子胤礽。

看起来,胤禔始终都在为胤禩谋划夺太子一事,但是康熙却能从表相看到事情的更深处。

康熙认为,胤禔有杀太子之心,同时他又故意把胤禩搬出来,其目的就是要把杀太子的罪名算到胤禩的身上。

这样一来,背负杀兄之名的胤禩,想要在夺嫡中取胜,便很难不受人诟病了。

康熙看出胤禔的险恶用心,震惊之余,对胤禔更是再难宠爱。因此胤禔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也就一落千丈了。

就在此时,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称胤禔勾结巫人,用巫术镇魇太子。

经过调查,还真让康熙找到了物证。

(康熙剧照)

谋杀太子这可是杀身之罪,胤禔的结局也是看得见的凶险。

就在胤禔被囚禁以后,惠妃在绝望中,向康熙呈书,表示胤禔自幼不孝,恳请将他就地正法。

惠妃的举动让康熙不由动容。

毕竟,养不教,父之过。

康熙不能不反省自己在教育皇子时的欠缺之处。

这样一想,也就灭了大半怒火。于是他只是把胤禔革职削爵,幽禁于府邸高墙之内算了。

说起来,这也就是惠妃的一招“苦肉计”。惠妃这样做,不仅救了胤禔一命,还让胤褆后来也避过了雍正的清算。

这样的结果,比起胤禩和胤禟等人,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可见,惠妃的确不光有容貌,在保护儿子方面,也是强于其他妃子的。

(参考史料:《康熙起居注》《清史稿》等)

9

大阿哥胤褆身为康熙的儿子,只能说是他一辈子的悲哀,而这一切只是因为他并非嫡子,身份上面所带来的差距直接让大阿哥这辈子都跟太子之位没有一毛钱关系。

如果说你没有机会得到一千万,或许自己也没有什么念想,就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幸福的小日子其实过的很开心。

但是身为大阿哥的胤褆却跟因为嫡庶之分,直接断掉了自己未来的根基,于是大阿哥胤褆开始铤而走险。

虽然使用的方法让人啼笑皆非,但是这也算一种无声的反抗吧,或许在自己的内心当是有用的。

只是没想到就这么一个暗中的举动,还是让人给告发了,于是大阿哥胤褆诅咒太子的事件就出现了。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现代,最多就是一句道德上面的问题,连刑法都触及不到。

但是在古代却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他们更相信鬼神吧,所以这种看似简单的诅咒,很有可能会成为害人的工具。

说实话当这一切被暴露出来后,当时大阿哥胤褆就傻眼了,原本自己只是一个庶子,虽说是皇长子,但是在身份上面没有一毛钱的优势。

也许康熙为了杜绝后宫当中再出现此类事件,直接拿大阿哥胤褆开刀也说不定。

这个时候,身为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坐不住了,直接到康熙面前表示应该将自己的亲生儿子胤褆给杀掉,来个杀一儆百。

当时康熙脑子就不够用了,说实话康熙的脑子决对跟笨蛋没有什么关系。

可以说康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聪明人,但是聪明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自行脑补。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一定要脑补出一大堆的阴谋诡计来,不然的话就显得自己不够聪明。

所以当惠妃直接表示要杀掉自己的儿子时,康熙就开始乱想了,难道说大阿哥其实是为某个人背黑锅?

而这个人一定又跟惠妃有关,而惠妃又是大阿哥的亲生母亲,难道说这件事其实是某个人在背后搞鬼,然后惠妃为了保护幕后的某个人,只能痛下绝心将自己的儿子给牺牲掉?

要知道康熙的儿子们个个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然也不会出现所谓的九子夺嫡,但是很多事情你想得越多,所得到的结果就越乱。

尤其是当时的皇宫当中,皇子们都眼巴巴的盯着太子之位,大阿哥身为一个庶子,就算太子的地位不保,也轮不到他呀。

虽说这些皇子们之间所谓的亲情并不怎么样,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如果大阿哥只是代人受过的话,反正他也得不到太子之位,被人用来当枪使也很正常。

不得不说聪明人的想法就是跟普通人不一样,当这些前因后果全部摆在康熙的面前时,康熙就开始不淡定了,自己的大阿哥一定是为自己的某个兄弟背了黑锅。

但是大阿哥哪怕被自己降罪,也没有把幕后的主使供出来,这也说明大阿哥从某种方面也很念旧情。

而康熙身在帝王家,最缺少的就是所谓的亲情,到如今从自己的大阿哥身上还能看到一点亲情,也说明自己的教育不算很失败。

而惠妃直接表示要将自己的亲生儿子给杀掉,这算不算是杀人灭口呀,可是这件事都已经发生到要惠妃杀人灭口了,惠妃是不可能说出实情了。

所以康熙就将大阿哥直接削爵囚禁,其实也是变相保护,其实只要从太子之位这个旋涡当中走出来,才是真正的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于是原本一个很简单的案子,直接让聪明人给想复杂了,而大阿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并且为大清的开枝散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连继生了二三十个孩子,只能说大阿哥为皇家的子孙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0

大阿哥胤禔是康熙帝的长子,因为在胤禔之前,康熙帝的四子皆早夭,因而胤禔是实际活下来最长的儿子。生母是惠妃纳喇氏,初为康熙帝庶妃,为康熙帝生下2子(一子夭折)后,康熙十六年被晋为惠嫔,二十年晋惠妃,是当时后宫的四妃之首,排位高于宜妃、德妃、荣妃。

惠妃的生父是正五品郎中索尔和,这个官位出身实在不高,所以她初进宫时仅为庶妃,但她和纳兰明珠却是有着关系的。

纳兰明珠是康熙帝除鳌拜后,深得康熙帝倚重的大臣。纳兰家祖上和爱新觉罗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算起辈分的话,明珠是康熙帝的堂姑父。而惠妃的父亲索尔和与明珠是堂兄弟关系,因而对大家族来说,纳兰明珠在前朝深得康熙帝倚重,惠妃对纳兰家来说,无疑就是后宫中的势力了,惠妃若是得宠,对纳兰家来说也是一种助力,反之惠妃也可能因为纳兰家的受倚重,在后宫过的更好。

但是对惠妃母子来说,有个十分尴尬的情况。胤禔是康熙帝长子,但是却不是嫡长子,他的二弟胤礽(赫舍里皇后所生)才是康熙帝捧在手心里的嫡子,甚至册封为太子。作为长子,因为不如这个弟弟身份贵重,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作为哥哥,却向自己的弟弟低头行礼,对于能干聪慧的胤禔来说,他怎么能服气,怎么能甘心臣服于胤礽。所以成长过程积压的不满情绪,终究是爆发了。

康熙四十七年,皇三子胤祉向康熙揭发:皇长子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有来往。经查,发现胤禔用巫术镇魇胤礽,阴谋暗害亲兄弟,并有物证。这让康熙帝十分愤怒,而在此时,胤禔的生母惠妃做了一个举动:她向康熙请奏,称胤禔不孝,请求将他正法。乍一看,可能大家觉得惠妃太心狠手辣,有些绝情。但细细琢磨,这个陪伴康熙多年的女人,是比较了解康熙帝的性情的,所以她用这招“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摸准了康熙帝的脾气,他是不忍心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的,因此最终令革其王爵,终身幽禁

兵行险着,最终保住了儿子的命。虽然最后被圈禁在高墙之中,但对一个母亲来说,儿子活着才是最重要的,死了就什么都没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