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赵云在长坂坡一战,是为了找到并救援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在找到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后,赵云只想着逃走,谁挡住赵云的去路,赵云就会杀了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再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赵云是拼死一战。



曹操见赵云如此勇猛,起了爱才之心,想俘虏赵云为自已所用,并下达了不准伤害赵云,只能生擒的命令,曹操的命令对擒拿赵云起了反作用,赵云武艺高强,号称“常胜将军”,既不能伤害赵云,又能生擒赵云的人,恐怕还没有出生,就是吕布也不行,何况是曹操手下那一帮武将。

曹操的爱才,又让其手下的武将不愿意出战赵云,万一真的生擒了赵云,赵云为曹操所用,那岂不是对这些武将的地位有影响,人都是自私的,综合起多方面的因素,就让赵云七进七出逃了出来。



总结下,赵云在长坂之战之所以能够七进七出而逃走的原因是:

1、赵云武艺高强,正值青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拼命三郎的样子,魏军也怕啊。

2、曹操下令不准伤害赵云,而要生擒赵云,这可是无法做到的啊。

3、曹操手下将领妒忌赵云,不希望赵云被生擒而效忠曹操,影响自已的地位,干脆放赵云走。



赵云与夏侯楙(mào)的交战情况则完全不同。

赵云与夏侯楙的交战发生在《三国演义》第92回,赵云以七十岁的高龄作为诸葛亮北伐军的前锋将军与夏侯楙交战,赵云表现英勇无敌,先是斩杀了夏侯楙手下的西凉名将韩德一门五将,将夏侯楙杀了个措手不及。



夏侯楙首战败了以后,回军中商议如何应对赵云,程昱的儿子程武向夏侯楙建议,我们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赵云之前已经斩杀了我们五位大将,必定心生骄傲,我们可以故意装败引诱赵云到埋伏圈,再统一指挥击败赵云。夏侯楙采取了程武的建议。

到了第二天交战时,魏将潘遂出战赵云,不到三个回合,拔马退走,赵云就追,这时魏军中八员将领一起来攻赵云,夏侯楙先逃走,八将缠斗赵云,一会陆续退走,赵云就开始追,结果赵云就进到夏侯楙预设的包围圈中,赵云本身只有一千多人的军队,而当时魏军埋伏的军队有6万,其中魏将董禧带领三万军埋伏在左,魏将薛则带领三万军埋伏在右,而夏侯楙带领预备队在山上指挥三军。



赵云被陷入魏军的重重包围,赵云向东逃,夏侯楙就派大军在东边阻挡,赵云向西逃,夏侯楙就派军在西边阻挡,赵云无法突出重围,从早上一直杀到晚上,还是没能冲出重围,赵云以七十高龄,杀得人疲马倦,没有力气再战了,因此乘着夜晚卸甲休息一下,想着明日再战。

结果才刚刚卸甲,大批魏军就杀到了,四处火光冲天,箭雨密布,魏军高喊:赵云投降!这个时候,赵云真是绝望了,仰天长叹:

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我赵云从来不服老,今天要死在这个地方了!



总结下,赵云在被夏侯楙围困时发生感慨死于此地矣的原因是:

1、赵云老了,体力、勇猛均有所下降,这不是赵云能控制,战斗了一整天,也没冲出重围,非常疲倦了。

2、赵云是因为骄傲轻敌才被魏军包围的,是中了计,魏军已做了周密安排,没有这么容易逃出去的。



3、魏军的目的是必杀赵云,除之而后快,没有任何顾忌,不像长坂之战还要抓活的,现在魏军就是直接杀,赵云心中也明白。

情况不同,形势不同,最终造就了赵云不同的表现,不过以七十岁高龄的赵云来说,仍能有如此勇猛,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在这紧要关头,张苞和关兴二将赶来救了赵云,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演义》里,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个中缘由已经分析许多了,笔者也分析过,这里就不啰嗦了。《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了名著,这里有许多让人唏嘘不已的情节,以及荡气回肠的情结。特别是赵云英雄年老,罗贯中安排了一场“三雄聚会”,既告慰了赵云,又交代了两颗军中新星,脱颖而出。



在小说中七十二回,赵云以七十岁的高龄,连斩韩德四个儿子,后又一枪刺韩德于马下,大破西凉军,神勇不减当年。这就逼得夏侯楙等人不得不用计除去赵云了,于是谋士程武出了一计:“利用地形优势,引诱赵云入谷,夏侯楙登高指挥,云可擒也。”果然赵云中计被埋伏,手上只有千人,而曹魏左边董禧三万人,右边薛则三万人,重重包围赵云。外面的邓芝兵少,冲不进去,只能干看着。



为何这次赵云冲不出去?有几个因素。第一,这次是程武设计,有意埋伏赵云,长坂坡可不是,属于混战。而且,程武可是著名谋士程昱的儿子。第二,赵云年老,自然没有当年那股冲劲。第三,地形问题,长坂坡比较开阔,适合赵云驰骋纵横,但是谷中地形狭窄,不利于辗转施展。第四,长坂坡一人一骑,只是胸前绑着阿斗,赵云得脱,阿斗亦然。这次带着部曲,赵云不能只身得脱,多了顾虑。第五,最重要,罗贯中要安排“一刀二抢三雄”再度聚会。



就在赵云一筹莫展之际,忽见东北角上,喊声大起,原来是张苞提着“丈八蛇矛”,杀了董禧,来接应了。赵云和张苞合军往西北而去,旦见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斩了薛则,来与赵云相见。恍惚间,这似乎回到了当年跟随刘备在中原,关羽,张飞,赵云“一刀二枪”,纵横杀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时代。所以,赵云先是提醒二位小侄,抓拿夏侯楙,建立大功。然后,赵云自顾左右说到:“二人乃小侄辈,尚且争先。吾乃国家上将,旧臣,当舍老命报先帝之恩。”于是,三人杀得血流成河,大破夏侯楙军,追到南安城下。



虽然赵云后来又参与了箕谷之战,但是这在《三国演义》里来说,个人认为不算是告别战,这一战才是真正的赵云完美告别战。

3

因为在长坂坡 时是在白天,又是在对付追兵,目标明确,有心里准备,所以,胆气自然豪壮。被夏侯楙围困时,是在黑夜,又是中埋伏,属突发性的事情,没有心里准备。再者还是在深山密林里的,一时根本判断不出当时的情况到底恶劣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恍然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说到底,终归还是心里作用。

4

赵云在这两战中表现差异这么大,倒不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武艺退步厉害,主要是因为战场环境不同造成的。

长坂坡之战曹军并没有形成严密的包围圈,利于赵云突围

在长坂坡之战时,首先曹操为了追上已经先走了好几天的刘备,是从各军中抽调了五千铁骑,日夜兼程先行追赶,其他各军随后陆续出发。因此四十万曹军并不是同时追上刘备,抵达战场。

而且刘备南下的时候新野、樊城和襄阳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一起上路。遭到曹军袭击以后,这十几万百姓自然是惊慌失措,四散而逃。刘备手下不过三千多军马,被曹军杀散以后夹杂在这十几万百姓中毫不起眼。

这么一来当赵云冲回去找阿斗的时候,曹军实际上正在陆续抵达战场,而且正在十几万百姓中追杀刘备残军,战场局势一片混乱,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

所以赵云在战斗中是不断和一股股曹军遭遇。这些曹军多则几千,少的不过十几人而已。赵云只要杀死曹军主将,剩下的曹兵失去指挥,自然就逃走了。赵云只要不遇到难缠的对手,他的压力并没有那么大。

赵云在长坂坡真正遇到麻烦只有两次:一次是遇到张郃。张郃也是河北名将,武艺虽然不如赵云,不过也能打上一阵。赵云怀抱阿斗不敢恋战,主动退走。第二次则是遇到马延、张顗、焦触、张南。赵云以一对四自然也没法立即解决对手,被四将指挥士兵围攻。好在赵云有青釭剑,加上曹操下令不准放箭要捉活的,才得以枪刺剑砍,硬是杀开一条血路,突围而去。

如果曹军名将都在,一起围攻赵云,那么他也不会那么容易杀出去。

赵云对夏侯楙之战时,夏侯楙早有准备设下伏兵围攻赵云,自然难以脱身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作为先锋出战,先是杀了韩德父子五人,给了夏侯楙一个下马威。夏侯楙见赵云难以力敌,于是采纳了参军程武的计策,命董禧、薛则二将各引三万军马埋伏左右,然后命潘遂诈败引诱赵云进入包围圈,伏兵尽出将他包围。

而且夏侯楙为了防止赵云杀出重围,还亲自在山上指挥三军,赵云向东突围就望东指,赵云向西则望西指。这样魏军可以利用兵力优势不断调整部署,始终把赵云围在当中。赵云杀出一重包围以后又会遇到一重,他武艺再强也不可能一人把六万魏军都给杀了,当然冲不出去。

此外夏侯楙这次可不像曹操那样想收服赵云,所以和赵云作战时魏军乱箭齐发。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此前关羽在下邳,马超在渭河面对曹军乱箭也是寸步难行。赵云武艺再强,乱箭射来也是难以抵挡,才有了“死于此地”的感叹。

好在诸葛亮命关兴、张苞在后接应,杀死了董禧、薛则,赵云才得以脱险。否则的话,即使换成长坂坡时的赵云,也难以脱身。

5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年轻就是资本。长坂坡是20岁得赵云,被夏侯楙围困得是70岁得赵云;在运动场上,33岁的年龄已经被人说老了,看看35岁的林丹,33岁的足球明星里,除了C罗几个,都不能抵挡得了20几岁得人。人得巅峰就是在20几岁。

赵云被围困长坂坡的时候,是在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而在夏侯楙围困赵云的时候,他已经将近70岁了。

赵云16岁能够大战文丑300回合不落败,追随刘备到长坂坡的时候,正是20多岁的年龄,这是人一生中身体战斗力最巅峰的时候。不论胆量、速度、力量、敏捷都是人生最高点,所以,二十多岁的赵云能够在曹操军队中七进七出,杀了曹操36员战将。

赵云被夏侯楙围困的时候,已经是老年人了。60多岁的赵云,出手就能力斩魏国五员大将,已经相当强悍了。但是此时的赵云,不论实在体力、敏捷、速度、力量上面,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年二十多岁的赵云了,毕竟岁月不饶人。

在被夏侯楙大军围困的时候,即使他武艺再高强,已经没有体力像当年一样杀出重围了。

人不服老不行,岁月是最狠的,即使当年的英雄,最终也会变成垂暮的老者。

6

赵云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但要说一次都没败过话就说的有点大了,就比如说被这个夏侯楙围困就是一例,其实这事说来挺尴尬的,赵云本来是打了胜仗,连斩曹魏大将韩德及其子四人,把人家家的男丁都光了,直杀的韩德断子绝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就不好办了,两军对垒,打的过要打打不过想办法也要打,这时候曹魏阵营在前线与赵云对阵的主将就想了,正面硬扛肯定是不行了,韩德父子无人一死,前线士兵的士气也被冲散。

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赵云大胜,士气大震,曹魏新败,士气低落,但曹魏阵营里也不都是草包,个人的输赢并不能决定性的对整个战局起作用,这曹魏主将决定利用骄兵必败的心理,给赵云来一招欲擒故纵。


那就是在一山谷不知重兵,引诱赵云前来,来个瓮中捉鳖,按说赵云不是张飞一般的粗人,而是一个粗中有细智勇双全的人物,在刘备蜀汉的五虎上将中,赵云可以说是最风清气正的一个,因为在他的身上最少是非,完全没有关羽那般的多情、张飞鲁莽以及黄忠、马超曾经为敌的前科。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赵云就想了,我都把你们那边的啥的断子绝孙了,看你们还能怎样,赵云便带着千八人去应战,结果还真被引诱到山谷里,被曹魏的兵马居高临下围着胖揍。

赵云此时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从早晨打到晚上,打的心力交瘁,再一个说当年十万军中七进七出,那个一是年轻,再一个是曹操给面儿,没下死手,要不然赵云也不可能囫囵个出来,而夏侯楙围着赵云可不一样,那可是处处下死手,而且大有一命换一命的魄力,赵云也是无计可施,好在赵云最后突围而出,要不然还真是辱没了常胜将军的名声呢!

7

感谢邀请!

首先需要说明,这个问题的依据应该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也就是评书典故里时常讲到的凤鸣山之战。



所以这并不是正史,而我对于整个问题的回答也将是依据《三国演义》,各位切不可以正史代入!

还是按照惯例,说说这凤鸣山之战。话说三国后期,魏文帝曹丕驾崩,明帝曹睿继位,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督守西凉。但在诸葛亮的反间计下,司马懿兵权被夺,随后诸葛亮上陈《出师表》,率军北伐。

老将军赵云作为先锋官,随军出征!



而曹魏这边则是由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挂帅,夏侯渊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黄忠定军山斩杀的那位,就是夏侯渊。所以夏侯楙与蜀军可以说是有着杀父之仇,其战意非常强烈。

然后,双方的先锋部队在凤鸣山遭遇,双方主将分别是赵云与韩德。这一战,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将韩德四个儿子斩于马下,韩德大军也被击溃。但随后夏侯楙率主力部队赶到,在凤鸣山摆下大阵,将赵云围困在了凤鸣山。赵云拼死突围不得,这才发感叹:“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以下是《三国演义》原文:赵云被困在垓心,东冲西突,魏兵越厚。时云手下止有千余人,杀到山坡之下,只见夏侯楙在山上指挥三军。赵云投东则望东指,投西则望西指,因此赵云不能突围,乃引兵杀上山来。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赵云从辰时杀至酉时,不得脱走,只得下马少歇,且待月明再战。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皆叫曰:“赵云早降!”云急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2008年由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其故事依据便是来源于此!

但是与电影中孤身冲入敌阵的结尾不同的是,赵云随后便被赶来的关兴、张苞救出,并大败夏侯楙。



当然,这都是后话。咱们主要来讲讲当年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为何此时会感叹自己将会死在这里。

三个原因吧!

第一,老了!当时的赵元已经70多岁了,虽然自己口口声声不服老,说自己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但是不服不行啊!他已经不能像当年那样单枪匹马,力敌万军了。面对围困自己的魏军,他左冲又突,却没有一点用处。这让他十分灰心!


第二,败了!在《三国演义》里,赵云是常胜将军,征战沙场数十载,未尝一败。但这一战,他轻敌冒进,最终落入魏军的包围圈,被困凤鸣山,是他败了。对于从来没有败过的赵云来说,这是他的耻辱。

第三,孤独!当年的五虎上将,随着马超的病故,只剩下赵云一人了。而他一生最为敬佩的主公刘备也早已经不在了。

或许对于赵云来说,战死沙场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当然了,最终赵云没有战死沙场,而是病故!赵云病逝后,被追谥其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也被广为流传。

子龙将军千古!

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多关照!

8

三国演义中,大家都知道赵云是一个十分勇猛之人,长坂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那是没有一丝惧怕的。纵观赵云这一生的作战,基本就没见他怕过谁,一般情况下都是别人怕他!然而,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却发出了“吾将死于此地矣”的感叹,这是为何?这和我们平时对印象中的赵云完全不同啊。

凤鸣山之战

诸葛亮北伐,让赵云兵出凤鸣山,吸引曹军主力。而赵云到了凤鸣山之后,直接击败了西凉大将韩德。夏侯楙闻之此事,亲自引军前来,他之前就听说过赵云长坂坡之名,心里不是特别服气,想要和赵云过过手,结果韩德提前杀出去了。

交手不到三个回合,韩德就被赵云斩于马下,赵云趁机向夏侯楙冲杀过来,此时的夏侯楙才相信赵云长坂坡之名绝不是瞎传,急忙引军撤退。远离战场后,夏侯楙聚众商议对策,最终决定使用诈败计,引诱赵云追击,然后伏击赵云。

第二天,夏侯楙前来挑战,不到几个回合就败走了。赵云趁势追杀,正好跑进了夏侯楙的伏击圈。尽管赵云英勇,身边士兵也不少,但无论他如何冲锋,始终是冲不开重围。最终赵云被困于核心,无奈感叹。

演义原文:云急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当年长坂坡如此英勇的赵云,为何在此战中却发出了如此无奈悲凉的感叹呢?况且此时他的手中尚有一千人马,为何就冲不破曹军重围呢?实际上,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地形不同

在长坂坡时,地形比较开阔,赵云单枪匹马,四面八方都可以冲,往来自如。然而在凤鸣山之战时,赵云被伏击的地方是在山地,他只有前后两条路,左右是居高临下的敌人,根本无法冲上去。夏侯楙居于山上指挥,赵云往哪边冲,夏侯楙就指挥曹军去哪里,此时曹军的地理优势太大了!

演义原文:时云手下只有千余人,杀到山坡之下,只见夏侯楙在山上指挥三军。赵云投东则望东指投西则望西指,因此赵云不能突围,乃引兵杀上山来。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

二、曹军状态不同

长坂坡之战时的曹军,大多数都已经结束了作战状态,都在执行打扫战场的任务,没有聚在一起,更加没有想到要去捉拿赵云。而当曹操下令大家一起去抓赵云时,又命令不许放箭,要活捉赵云,这无形中就让曹军畏手畏脚了。

而夏侯楙的这场伏击战中,曹军是有备而来,专门针对赵云设计的伏击,哪能这么容易让赵云冲出去。而且此战中,曹军没有不准射杀赵云的命令,大量使用弓箭,巴不得射死赵云,早点收工呢。

三、时间不同

由于两次大战相距数十年,时间不同,赵云的身体状态也是不同的。长坂坡时,赵云正值壮年,身体、战力都是巅峰状态,所以面对众多曹军,他可以爆发出超强的武力,所到之处,如入无人之境。而在夏侯楙的伏击战中,情况则不一样了,此时的赵云已然年老,虽然他还有斩杀韩德一家之能,但面对大军冲击,他已经没有当年那么勇猛了。

而且随着年纪的增大,人的耐力都会下降的,赵云也不例外,刚开始还能将武力体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时间一长就不行了,没有年轻时的那份耐力了。除了上面这一点,两场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也有所不同。

长坂坡时,是大白天,赵云视线比较好,白天阳光充沛,也更加能增加人的兴奋度,增强战斗力。而赵云发出感叹时,是在黑夜之中,视线不佳,赵云无法有效地判断战场形势。这种黑夜天,倒是更加有利于夏侯楙的指挥,因为他们一看到火光往哪边移动,就知道赵云他们往哪边冲,他也更能有效调集曹军及时增援阻击。

而赵云之所以会发出命丧于此的感叹,其实也有黑夜的因素。大白天的时候,人都是比较兴奋活跃的,哪有时间发感叹,而黑夜休息时不一样,周边一片寂静,更容易引发一个人的感慨,容易使人的精神松懈下来,想东想西。

总结

赵云之所以能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突出重围,而在被夏侯楙包围时,无法冲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两场战争发生的时间不同。二是曹军和赵云各自的状态不同。第三也是两个战场的地形不同,限制了赵云的武力发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9


长坂坡一战,刘备丢盔弃甲,仓皇奔逃;作为大保镖的赵云,在老板溃败奔逃之际,却狠心的撇下了刘备,奔向了曹营;很多人认为赵云投曹了,张飞甚至要杀掉赵云;但当画风一转时,赵子龙怀抱着幼主刘禅又回来了;众人恍然大悟,原来赵云没有投敌,他奔向曹营的举动,完全是为了拯救后主刘禅;


所以!这边赵云长坂坡成功七进七出的第一个原因就出来了;是什么呢?视死如归

因为他要救后主刘禅,铁了心的要救;管你是刀枪剑戟,还是万马千军,他都无所畏惧,总之他一定要救出刘禅;就算让他赔上自己的性命,他也会欣然接受,而且毫无怨言;因为他要救出刘禅,救出刘备的儿子,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有了此等视死如归的精神,赵云岂能不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光有视死如归的精神还不行,如果单凭视死如归的精神,没有超凡的武艺,同样不可能穿梭于万军从中;所谓艺高人胆大,作出大胆的举动之前,首先你得有自知之明;一个二三流武将,就算你有视死如归的精神,也只能是完成“视死如归”的梦想;所以!这第二个原因,就是赵云的武艺超凡,且自信自己的实力,足以完成此项任务;

正是因为赵云的武艺高强,所以才会有第三个原因的出现;第三个原因是什么?曹操的惜才爱才;曹操下达了死命令,一定要活捉赵云,让他为己所用,所以才没有弓弩满天飞;

而且!曹操此举,还引发了第四个原因,曹营诸将的嫉妒心理;曹操对赵云的喜爱,众将都看在眼里,争宠心理油然而生,所以请赵云回来,还不如放他离开;赵子龙虽然七进七出,可曹营的大将们,几乎就没有人出手阻击过他;

长坂坡一战,曹魏众大将都在,可与赵云交过手的,仅仅张郃一人;而且在与张郃单挑十余合之后,赵云急忙寻路而走,一不小心就跌下了土坑,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差点就被活捉了;情急之下“马踊红光离土窟,将军怀内抱真龙”,老天爷显灵了,红光起处,那马噌的一下就飞出来了;所以!第五个原因,就是天助赵云,命不该绝;

所以!赵子龙长坂坡得以突围,大概有五个原因;第一:视死如归;第二:武艺高强;第三:曹操爱才;第四:众将争宠;第五:天命所归;

那么?赵云被夏侯楙围困时,为何难以突围,反而要张苞、关兴打救呢?

第一:与长坂坡不同,此战赵云已年进七旬,身体素质各方面皆不如前,与长坂坡的壮年形象没法比;原文“芝贺曰:“某见将军如此英雄,不想寿已七旬,精神尚在。今日阵前独胜四将,世之罕有也!

第二:长坂坡一战,曹操爱惜赵云之才,下达了死命令只准生擒活捉;而如今的夏侯楙,只想置赵云于死地;原文“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子龙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第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贯秉持着“尊刘贬曹”的主体思想;正史到这个时候,蜀国的将才已经非常缺乏,但三国演义不同啊,蜀汉才是主角,蜀汉才是正统;所以罗贯中要为蜀汉培养几位新兴人才,趁赵云陨落之机,来实现“将星”的交接;以张苞、关兴救赵云,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接力;

10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先后跟随刘备参与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是五虎上将之一。可以说赵云作为蜀汉大将,为西蜀政权的建立而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三国演义》当中赵云的形象是一位优秀的武将,曾经在长坂坡杀得七进七出,可是在被夏侯楙带着千人围困时候,却说出了“吾命休矣”这样的话。今天我们就从《三国演义》为范本,以此来分析一下赵云。


首先我们来一下长坂坡之战当中赵云的具体表现。

具《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描述:

赵云力战四将,曹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杀退众军将,直透重围。

当时赵云手持青釭剑,怀抱阿斗。一人一骑,杀得七进七出。面对数万曹军迎难而上,可以看出其勇猛,忠诚。不愧为真虎将。


长坂坡之战是赵云的成名之战。自那以后,天下人都了解了这位白马银枪的善战小将。刘备也因为其勇武和保护刘禅的功劳而器重他。自此赵云就进入到了蜀汉的高层,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让人感叹不已。也正是赵云在长坂坡之战的优异表现,才击退了来势汹汹的曹军,从而保护了刘备的撤退。


其次我们来说一说赵云被夏侯楙围困的情况。

据《三国演义》描述:赵云在凤鸣山之战,先斩了曹魏数名将领。要知道当时赵云已经七十岁的高龄,在和敌军将领交锋当中仍旧老当益壮。先后斩杀韩瑛,韩琼,韩琪三人,生擒韩瑶,可谓是真虎将。

面对来势汹汹的赵云,夏侯楙显然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引军离去。这时参军程武提出意见:让夏侯楙在山上指挥军队,引诱赵云到包围圈里,从而杀害赵云。赵云中计,率领军队一头扎入曹军包围,夏侯楙在山上只会,赵云左突右冲仍旧不能突围,发出了“吾命休矣”的感叹。


最后咱们来分析一下长坂坡之战和凤鸣山之战赵云处境的差别。

其实在长坂坡之战,赵云之所以能杀得七进七出。是因为曹老板起了爱才之心,下令军队不许放箭,意图生擒赵云。要知道这弓箭可以说是古代战争当中最为重要的武器之一。如果没有弓箭,那就失去了远程的武力压制。除此之外在《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武艺高强的武将都死于弓箭的射杀,譬如曹操的近身侍卫,古之恶来典韦,就死于张绣军队的乱箭射杀。


在我看来弓箭对于古代战争的影响是非常的大。毕竟作为唯数不多能够去造成远程杀伤的武器,其对于武将的压制作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而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下令不放箭,正是造成赵云杀得七进七出的原因之一。

而在凤鸣山之战,夏侯楙显然没有生擒赵云的闲情逸致。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可见当时夏侯楙大军放箭阻止以此意图杀害赵云。而赵云也的确受此影响,没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围。


除了弓箭的影响,赵云的年龄问题也使得他在凤鸣山之战和长坂坡之战当中表现得不一样。在长坂坡之战当中,赵云尚且年轻,年富力强。所以能够冲破曹操的围困。而凤鸣山之战当中,赵云已经七十岁高龄,虽然先后斩杀武将,显示其勇武。但是比起年轻时确实力有未逮,气力勇武大不如前,也难怪他最后无法冲破夏侯楙的围困军队。

除此之外,长坂坡之战当中,赵云只是一人冲阵。身抱阿斗,目标比较小,有利于他突围离开。只要武力足够强大就很容易突围。而在凤鸣山之战当中,赵云除了要保证自己突围,还是一军主帅。在他被包围时,身边尚且有着千余名蜀国军士。


如果赵云抛弃他们独自突围,以他的勇武是肯定较为容易的。但是作为一军主帅,他不能去抛弃手下的士卒,所以当时赵云其实是率领军队突围。其难度大大的增加了。也就难怪他面对曹魏将领夏侯楙的围困,竟然发出了“吾命休矣”这种感叹。由此来看也是不难奇怪了。

在我看来,在三国的武将当中,赵云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可以说非常的优秀,而关于赵云在凤鸣山之战和长坂坡之战当中的表现差异,你又是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