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

2020-10-09 09:33阅读(62)

汉武帝如何走向权力之巅?:汉武帝有个好妈妈,王娡汉武帝的妈妈王娡,乃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王娡本已嫁给了金王孙家并生有一女。只因臧儿听相面先生:-汉

1

汉武帝有个好妈妈,王娡

汉武帝的妈妈王娡,乃燕王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

王娡本已嫁给了金王孙家并生有一女。只因臧儿听相面先生说她的俩个女儿都是大富大贵的命。便将女儿王娡从金王孙家夺回,送入太子宫。

王娡无愧王室血统,进入太子宫,面临的困难多多。首先,王娡要面对的是权力欲极高的强势婆婆窦太后。

然,王娡与窦太后关系非常好。汉景帝时期,窦太后还主动提出要给王娡的哥哥封侯,被王娡聪明地谢绝。

王娡第二要面对薄太皇太后给汉景帝留下的薄皇后。还有为汉景帝生有长子的栗姬,还要面对从没嫁过的,一群如花似玉的后宫嫔妃。

可是,不论道路多艰险,王娡凭着坚强的毅智,一路披荆斩棘。终于与她最恨的长公主刘嫖联手,将一个与太子粘不上边的皇十子刘彻,王娡的儿子推向皇位,第一时间为汉武帝成就千古一帝抢到至高点。

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向高远

汉武帝登基后,开始利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再用卫青、霍去病等征服匈奴,拓展疆域。

汉武帝锐意改革汉制,全面推行海选人才,办学堂。削弱各诸侯国势力,加强打击地方豪强。

汉武帝晚年的“罪己诏”,鼓励生产,恢复与民休息等国策。为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终获得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千古一帝”之美誉。

2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是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其母为王皇后。汉武帝登基之初,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而且,汉武帝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成果,可以说是一位在政治经济基础相当不错的条件下继承皇位的。

可是,在他初即位之初,他却没有能真正地执掌皇权,因为当时他的祖母窦太后还掌控着皇权,窦太后领着一帮老臣和外戚把持着朝政。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权。

但是,即便是汉武帝已经君临天下,但他仍然受到了两股力量的制约:一是朝中的老臣和外戚,王皇后、窦婴、田蚡等对朝政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二是分封在外的刘姓诸侯王,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是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削弱分封的藩王,可是,当时做的并不彻底,也还不具备彻底削藩的条件,所以,留下的藩王依然对汉武帝所掌控的中央政府有抵触举动。


汉武帝

汉武帝很有雄心壮志,强化专制皇权是他的志向,上面的两股力量如果没有被削弱,他是不会甘心的,。窦太后在世时,他当傀儡皇帝,窦太后死了,朝中的老臣,还有他的母亲王太后,又要来对他指手画脚,这是他不能容忍的。对于汉武帝这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来说,窦太后已死,他专权的机会来了,他是不会再当傀儡皇帝的。按汉武帝的性格和志向,他是绝对不会再受制约于朝中权臣和各地的藩王的。

所以,汉武帝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有力地摆脱了后宫、外戚和朝臣对他的制约,他彻底改变了汉初及文景时期“无为而治”的治政风格,采取了儒家积极有为的政治策略,大力提高皇权专制,完善专制集权的治理方式,把皇权专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消除之前消极的意识形态,并吸取新人才,用以对抗和替代朝中的老臣,培养新生力量,达到皇帝掌控朝政的目的;二是新组建了与“外朝”对应、对抗的“内朝”,借以削弱“外朝”(主要是丞相)的力量,让“内朝”来制约“外朝”,便于皇帝掌控,如此一来,原来的老臣、权臣就在朝中失去了影响力,皇权专制因此而得到强化。三是化强廷尉的权力,让廷尉成为皇帝监督和侦查朝中权臣和王公贵戚的有力工具,通过廷尉充分发挥司法机构的效用,强化皇权专制。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还是很有作用的,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最强势的时期之一,这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促成汉王朝走向强盛起了相当的积极作用。下面具体分析汉武帝的三个重要措施。


汉武帝(剧照)

第一,通过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政策,改变“无为”为积极“有为”,革新意识形态,抑制保守势力,启用儒生新力量,强化皇权。

汉武帝刘彻之所以能登基,是有些幸运的,原本,他非嫡非长,在景帝刘启的十四个皇子中,他排位第十,要成为皇位继承者是难度很大的,可是,刘彻运气很好,他的兄弟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相对来说,他是最适合也最有条件继位的皇子。

汉景帝的正宫皇后薄氏无子,而且也不受宠爱,景帝便根据“无嫡立长”的原则立了栗姬所生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同时,也立刘彻为胶东王。原本以为刘彻就这样当一个王了,可是,后来的变化把他推上了太子之位。

这有他的母亲王夫人的功劳,也有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的功劳,因为这两个地位特殊的女人非常讨厌太子刘荣的生母栗姬,以向景帝吹耳边风、疏远景帝与栗姬的关系等方式来打击栗姬,特别是在景帝刚废除薄皇后之后,这两个女人故意唆使大臣替栗姬请求立她为皇后,这惹怒了景帝,导致栗姬被贬,刘荣也失去了太子之位,使刘彻顺利被立为太子。

长公主的目的是把她的女儿阿娇嫁给刘彻,以加强她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而王夫人是想让他的儿子刘彻未来成为皇帝,她自己成为皇太后,便找机会像窦太后一样擅权揽政,有这两个厉害的女人帮刘彻,刘彻算是幸运的。


长公主和王夫人

此外,刘彻的幸运还在于他的兄弟们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原太子刘荣被贬为临江王,因盖临江王宫殿侵占了宗庙土地被召见审问时因惊恐而自杀了。

皇次子河间献王刘德虽表现得很贤明,集古书、招儒生、研学问,很文雅,可是,他却违反礼制,向皇帝进献八佾舞并议立三雍,行僭越之举,被皇帝责问后吓出重病,也死了。

皇三子临江哀王刘阏英年早逝;皇四子鲁恭王刘余天生口吃结巴,整日迷恋于搞建筑,看来是难成大器。不过,他还干了一件重要的事,因扩建宫殿,他在孔子老宅墙壁内发现了大批古文经书,有文化贡献。

此外,皇五子江都易王刘非好战,穷兵黩武;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系程姬的侍女所生,身份卑微;赵王奸诈无比,好管闲事;胶西王喜欢男宠又凶狠残暴;中山靖王骄奢淫逸、玩乐成性;广川王平平无奇、庸庸碌碌;胶东王备受得宠却搞起了谋反;清河王碌碌无为又没有儿女;常山王蛮横放肆、屡犯律法。

刘彻的兄弟们都表现不怎么样,所以,这让刘彻幸运地取代了刘荣成为皇位继承人。

刘彻在皇子中是“老十”身份,即位后又被窦太后压制了一阵子,所以,在朝中他一开始是很难展开手脚推行他的政策主张的。

特别是从文景时期延续下来的“无为而治”策略,所主张的是轻徭薄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这样的意识形态阻碍了汉武帝推行他的政治策略。而且,朝中的老臣们已经习惯于坚守“无为而治”的治政方略,汉武帝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先从改变“无为”的意识形态入手。汉武帝想要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步是必须先走的。

正在此时,董仲舒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这建议正好符合汉武帝的要求,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决定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政策,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这时期,汉武帝所需要的正是有助于大一统专制皇权的统治思想,所以,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学说以及君臣伦理观念等,更适合于这个想大有作为的新皇帝。

董仲舒的建议刚好为汉武帝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可以用儒家的学说来取代之前的道家理论,此时,窦太后已死,朝中已经没有支持道家统治思想的有力政治力量了,汉武帝可以比较顺手地以儒家的积极进取观念和大一统的思想来取代“无为而治”的治政策略。汉武帝找到了他所需要的有利于强化皇权专制的新的意识形态。


其实,从汉武帝执政开始,儒生入朝为官就开始被接受了,朝中的高官权臣为了迎合汉武帝也开始推荐儒生,比如,太尉窦婴、丞相田蚡就曾就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推举赵绾为御史大夫。而且,这些高官还开始褒扬儒术,贬斥道家,支持汉武帝实行政治改革。

只是,当时窦太后还在世,她对朝臣们褒儒贬道的言行十分不满。建元二年,她故意罢了朝臣们推荐的儒生王臧、赵绾的官,连保荐这两个儒生入朝的太尉窦婴和丞相田蚡也受到牵连,被窦太后免了职。

窦太后的死,使汉武帝可以放开手脚来推行儒家的治政策略。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他亲自策问,而在这次策问中,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他的建议,这导致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

董仲舒的主要建议是: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各家学说,都应从博士官学中排除出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这一建议。

此外,汉武帝还采纳丞相卫绾的建议,罢黜了一批不研究儒学而研究其他学说的士子们的贤良资格,如对于研究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等学说的人,都不能再是贤良了。后来,若不研究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也被一律罢黜了。

其实,这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大张旗鼓地把“黄老之学”排除于官学之外,借此来打击朝中青睐于道家学说的老臣们。

与此相应,汉武帝开始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进入朝中任高官,比如,他将儒生公孙弘提拔至丞相的位置上,这在汉朝之前的朝廷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事。

此外,汉武帝还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有五十人被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

显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统治策略,这一策略分六个阶段推行,包括罢黜刑法、议立明堂、增置博士、绌抑黄老、制策贤良和任用儒吏。不难看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是一整套“三位一体”的系统政治措施:一是在思想意识上抑制“黄老之学”,推崇儒家学说;二是吸收儒生入朝为官,为专制王朝的建设筹备人才;三是重用年轻儒生,逐步淘汰有保守观念的老臣,摆脱老资格的大臣对皇帝决策的干预。

通过这一措施,汉武帝能摆脱老资格权臣和德高望重的宗室长辈的钳制,朝纲独断,强化皇权专制。

第三,通过建立中朝,削弱外庭公卿大夫的权力,强权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摆脱丞相等外朝大臣的牵制。

汉武帝是汉朝第七位皇帝,在他之前,如惠帝、文帝、景帝时期,有一个传统,即大多由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来担任丞相,可是,这一传统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已经不适应了。其中一个原因是老臣们观念仍然停留在文景时期的“无为”策略上;另一个原因是老臣们倚老卖老,总是看不惯汉武帝的改革方略。所以,这便造成了丞相与汉武帝的诸多摩擦,造成了相权与皇权矛盾的激化。

在武帝统治时期,当丞相是非常危险的,经常轻则被贬被撤职,重则被流放被处死,所以,当时武帝朝很多大臣都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当心他们难保性命。

在汉武帝看来,丞相屡屡对他的政令不配合甚至极力反对,对此他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为了让自己的政令畅通无阻,他索性使出了一个新招,即另设了一个新的机构——“中朝”,让尚书台发挥重要作用。

“中朝”是对应于“外朝”说的,其实也就是内朝,用以抑制外庭。中朝的人员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组成。这与外朝完全不一样,外朝由公卿大夫组成,而内朝是皇帝的亲信,是皇帝很容易指挥的人员。

汉武帝设立中朝有两个重要目的:一是强化皇权专制,削弱相权,在汉初,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经常有丞相参与商议,丞相甚至还拥有一定的参与议政决策的权力,而中朝建立之后,皇帝对于军国大事的决策就不必再与丞相商议了;二是利用中朝中的亲信、宾客来对付外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等,内朝的官员资格浅、年轻,容易管理,汉武帝利用容易管理的官员去制约不那么听话的外朝官员,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

汉武帝所建立的中朝,主要由三部分官员组成:一是尚书,即由皇帝身边掌管笔札的小官提拔起来的,后来,尚书的地位提高了,有了官署、官属和具体的职司;二是近臣,包括侍中、左曹、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等,皇帝从他所亲信的九卿或其它官员、儒生中选拔他说信任的,给予他们以“侍中”“常侍”等名号,称为“加官”,这“加官”虽有衔无权,但因为有这头衔便能进出禁中,有资格参与机密大事的商议,所以,他们属于皇帝身边的人,有时皇帝会授予他们临时性权力,拿着旨意去批驳外朝大臣。三是将军,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等,这些将军大都是皇帝的亲信,他们由皇帝任命而去指挥军队,而战事结束后,又把军权归还给皇帝。这些将军往往还有参与机密事商议的资格,以将军的身份进入决策圈。卫青等就是这样的将军。

显然,中朝的设立使汉武帝实现了对于老资格朝臣特别是丞相的摆脱和控制,他利用中朝支配外朝,把丞相原来的权力收到了中朝,而中朝的官员一般是资历较浅、又是皇帝的亲信,他们便于皇帝的控制,所以,皇帝能直接支配中朝,不会出现决策分权的事。不过,这也为汉代后期外戚和宦官把持中朝埋下了祸根。中朝的设立使皇权专制集权制得到大大的强化。

第四,强化廷尉,实施监督密报措施,控制权臣,强化皇权专制。

汉武帝时,廷尉属九卿之一,廷尉有三大职责和权力:一是执掌天下刑狱,每年全国断狱总数要汇总到廷尉,由廷尉全面掌控,郡国若有疑难案件,要报到廷尉,由廷尉作最终裁决,廷尉还有权派员到地方去处理重要案件;二是廷尉对于“三公”所提出的判决主张,有权提出修改意见,廷尉可以根据诏令去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公大臣,这等于是掌握了生杀大权;三是掌握着礼仪﹑律令的修订权和解释权,这是很厉害的权力,可以充分利用律法武器,打击对手,为巩固皇权卖大力气。


张汤(剧照)

汉武帝时,张汤就是一个非常严酷的廷尉,他先前只是长安狱吏,后来被提升为侍御史,在负责审理“三王谋反案”(即淮南王,平西王,江都王三个诸侯王谋反大案)时表现突出,张汤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把提拔为太中大夫、廷尉,后来还升为御史大夫。张汤是汉武帝的一把行法“利剑”,利用律法武器,为汉武帝抑制权臣,惩罚王公贵族,打击封地藩王。张汤备受武帝的恩宠,而汉武帝就是利用张汤这样的廷尉,制约和控制权臣、王公、贵戚,达到强化皇权专制的目的。

武帝朝虽说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治国,其实,应该是儒法并用的,内朝的设立是重用儒生的一项举措,而廷尉权力的加强却是依照法家的理论在治国,可见,只要是对强化皇权专制有益的思想,汉武帝都会很乐于拿来用的!

3

汉武帝本身就处在权力的顶峰,文景之治后,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天下安定,国家富强,汉武帝按照汉家的祖制顺位继承其父孝景帝的天子之位,这就直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在司马迁的《史记·孝武本纪》里面开篇就记述孝武皇帝刚刚即位就特别重视对鬼神的祭祀。他的父辈留下了很好的家底,青春洋溢的汉武帝正好施展他的宏图大志。

汉武帝个人能力雄才大略,其志非凡光芒四射。在政治上他深明儒学,招选贤良,公孙弘、卜式、兒宽都曾以大雁奋飞之翼的超凡才能,正好遇到汉武帝的时代,以大雁奋飞之翼,博击长空,历练人生,开明的汉武帝时代聚纳了人才,开创了盛世。经济上桑弘羊从商人中选拔出来;军事上卫青从奴仆之间脱颖;外交上有凿空之能的张骞质信于外。这些人才正赶上开明的汉武帝时代,他们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一切,尤为军事上的帝国双臂卫青、霍去病,北击漠北匈奴,深入翰海封狼居胥,开拓河西走廊,使汉廷的声威传遍西域世界,这样的国家战略正合汉武帝的伟略: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汉武帝不只是好大喜功的帝王,也是真真切切的个人与国家发挥到了极致的古代君主,他有雄才大略的能力,权力之巅正应了他的伟大人格,历史浓重的记录了他——汉武帝!

4

汉武帝刘彻非嫡非长,是汉景帝第十子,能成功继任帝位,起初原因有二:一是生母王美人懂得审时度势,拉拢了盟友馆陶公主,二是我觉得他的对手实在太愚蠢了,栗姬得罪了馆陶长公主,又不懂得政治斗争。

栗姬早年得宠,为汉景帝生有三子,汉景帝长子,次子,三子,皆是她所出,在古代后宫中,有子嗣傍身,算胜利了一半。栗姬本有机会母仪天下,等汉景帝百年之后就是皇太后了,可惜,她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甚至连累长子刘荣被废太子。

汉景帝起初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册立长子刘荣为太子,栗姬母凭子贵,一时风头无两,馆陶长公主有意让自己的女儿将来成为皇后。主动结交栗姬,希望能结下姻亲,但是栗姬由于馆陶长公主常常进献美人给汉景帝,怀恨在心,毫不留情的拒绝了馆陶长公主的求亲。

栗姬不懂得经营人脉,为太子刘荣扩展羽翼,但是刘彻的母亲王美人懂,王美人向馆陶长公主示好,而馆陶长公主在被栗姬拒绝后,权衡利弊,觉得刘彻是个好人选,两人一拍即合,定下婚约。为了女儿将来能母仪天下,馆陶长公主不留余地的为栗姬添堵。

馆陶长公主是汉景帝的胞姐,因为懂得讨汉景帝的欢心,姐弟两人感情不错,汉景帝也尊敬馆陶长公主,长公主时常在汉景帝耳边说栗姬的不是,又称赞刘彻的聪慧,一个踩一个捧。馆陶长公主的话让汉景帝心生嫌隙,但是顾念年少夫妻之情,始终没有动作。

而栗姬身处悬崖边沿不自知,反而自己给自己雪上加霜,汉景帝曾在病榻前表示自己百年之后,希望栗姬善待他的后妃和其他儿子,栗姬因此恼怒,甚至因为愤恨而出言不逊。汉景帝深感:此人怎可为天下母。

王美人觉得烧死栗姬的最后一把火的时机到了,暗中联合大臣奏请立栗姬为后,成功激怒了汉景帝,汉景帝废刘荣太子之位,封为临江王。

同年,王美人封后,刘彻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汉景帝病逝后,刘彻登基,成为了名垂千古的汉武帝,一生武功成就卓越。

5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刘彘(汉武帝小名),景帝前元年(前156)7月生,景帝前7年(前150)虚岁7岁立为太子。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景帝崩,太子刘彻即皇帝位,时虚岁16岁,尊皇太后窦氏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三月,封其舅田纷为武安侯、田胜为周阳候。一位少年天子君临天下了。他就是被史学家称之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登上皇帝宝座,就标志着他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力。


掌握这个权力的汉武帝要做什么呢?


在即帝位9个月后,即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十月,他召开了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汉武帝连下三道制书,讲明自己治国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蓝图,并要求参加会议的贤士大夫指出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治国应采取的措施、办法等。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再一次召开举贤良对策会议,会议讨论的主题与前次完全相同。要了解汉武帝,那么了解他在这两次会议上提出的治国的理想蓝图无疑是很重要的。


一、治国的理想蓝图


武帝是汉朝继高帝、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之后的第六位最高统治者。他没有选择做一位守成的君主,而选择了大展宏图、开拓进取,创建理想社会的道路。


建元元年(前140)十月,武帝在举贤良对策会议的制书中,开宗明义指出:“朕承继先帝极尊之位、至美之德,传之无穷,而施之无限,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敢闲暇安乐,深思万事之端绪,犹惧有缺点失误,因此广泛招徕聘请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朕垂听而问焉。


这就是说武帝要听的是治国的大道理中最精要、最高的理论问题。接着,武帝谈了他治理国家所想达到的理想目标:


盖闻五帝三王之道,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当虞氏(舜)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圣王已没,钟鼓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

惟欲风流(风俗教化流行)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明,何修何饰而雨露降,百谷丰登,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从汉武帝开头说的“夙夜不敢闲暇安乐,深思万事之端绪,犹惧有缺点失误”,并广招贤良之士讨论,说明他对治国是非常重视和认真的。而他所提出的上述治国的理想蓝图,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以历史上五帝三王“改制作乐”大治天下实行王道作为自己治国的楷模。


其二,实现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高度和谐统一。在社会方面,要做到通过教化而使政令措施得到执行,刑罚轻而奸邪的事情都得到改正,百姓和乐而政事宣明。自然界方面要作到“雨露降、日月星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福佑,享鬼神之灵。


其三,要做到百谷丰登,而使皇帝“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进而“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概,何等的理想,何等的宏图远略与雄心壮志。


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汉武帝又一次召开举贤良对策会议,会上再一次下诏申明自己治国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内云:


朕闻昔在唐(尧)虞(舜),画二帝的形象而民不犯法。日月所照,莫不驯服而顺从。周之成康,刑错不用,德及鸟兽,教通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星辰不李,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麟凤在郊鼓,河洛出图书。何施而臻此与!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诏书下发的历史背景虽与上次所下制书有所不同,但诏书依然强调:


其一,以历史上尧舜治国作为自己的榜样,效法周代成康的刑错不用;要把国家治理得“德及鸟兽,教通四海”。


其二,要实现天人合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提出要使“星辰不李(彗星不现),日月不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还要让祥瑞并出,如麟凤在郊鼓,河洛出图书等。


其三,由于当时外事四夷的活动正在展开,所以强调了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氏羌来服等。


上述武帝的两段话,是治国理想蓝图的袒露。


对此应怎样评价呢?恐怕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其一,这个理想蓝图中的一部分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如“百谷丰登”,虽然要求各种谷物都年年丰收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兴修水利等措施使一部分土地上谷物丰收、多打粮食则是完全能够做到的。再如,通过招徕可以使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臣服,通过反击匈奴的战争可以打败匈奴,大大阻止其对中原地区的侵扰等等。


这个理想蓝图一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现实,就成了后来汉武帝成就事业的一个思想基础。


其二,这个理想蓝图中的一部分根本无法实现,如要求“星辰不李(彗星不出现),日月不蚀”等等是根本办不到的。有的事情一代人是完不成的,如汉武帝生前要匈奴臣服汉朝,到他死时匈奴也没有臣服。有些事情根本无法实现,有的事情一代人无法实现,武帝也力求去实现,这就成了后来武帝失误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其三,这个理想蓝图对了解武帝是很重要的。如武帝想“德润四海,恩泽至于草木”,“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德及鸟兽,教通四海”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新兴封建制度、封建阶级的总代表对自己的事业、对国家前途充满着自信和美好的憧憬。虽然汉武帝未能完全实现他的理想,但他在为此而奋斗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却是永世长存的,是留给后世的一座丰碑。


二、面临的问题


汉武帝所要达到的治国理想蓝图,说明他想使国家、社会的治理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为达此目的,就必须解决汉初六十余年发展所面临的紧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


汉初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为指导。这明显是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的选择。如果历史条件与背景变了,国家的指导思想也需要发生变化。汉初人们对“无为而治”的理解,有的仅仅认为是“柔身以寺(待)之时”,就是说是当做术,当做统治方法来理解的。


汉初对诸侯王、对匈奴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是因为朝廷没力量不能不如此。如果有力量,条件变了当然也就会发生变化。文帝时贾谊就提出应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而治国。他认为: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不施仁义,不行德治,而专任刑罚造成的。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因此,贾谊认为:以德教治国者,“德教洽而民气乐”;以刑罚治国者,“法令极而民风衰”,“衰乐之感,祸福之应也”


贾谊认为儒家治国的特征是德治,法家治国的特点是刑罚,其结果是行德治者国运长久,任刑罚者短命而亡。



贾谊以秦二世而亡为诫,讲专用刑罚治国之害和以仁义治国的优越性,就是希望朝廷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而治理国家。如把贾谊的上述言论与董仲舒《天人三策》一些言论加以比较,二者简直如出一辙。然而,汉文帝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不以无为而治的思想

为指导。


汉文帝需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崇节俭、少兴作,以便让民众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恢复经济。他也需要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在一定条件下,对吴王濞那样的诸侯王和匈奴单于进行妥协,以免把全国拖进战乱中去。因此,汉文帝没有采纳贾谊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的建议。


总之,秦统一中国后以法家为统治思想,西汉初期以黄老无为而治思想为指导。究竟应否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究竟在什么条件下以儒家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这是汉武帝即位后首当其冲的一个重要问题。


2.汉初的文化复兴与国家的文化、学术思想政策问题。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达焚书令、挟(藏)书律。此后,项羽又火烧秦宫,使秦宫中的藏书也付之一炬。所以,汉初社会处于文化沙漠的境地,迫切需要恢复文化,开放书禁。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此后口授的书可写在竹、帛上传阅,藏于夹壁墙中的书不断被发现。所谓“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文帝时“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


汉初以黄老“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在学术讨论中,即使在皇帝面前,各学派的不同意见都可以进行辩论,并不因尊黄老,就对其他各学派实行专制。如景帝时,齐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辩论汤武革命。辕认为汤、武诛桀、纣,天下人心皆归汤、武,所以是正义行为。黄生则认为:帽子虽破还得戴在头上,鞋虽新也应当穿在脚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上下之分也。桀、纣虽失道,然而是君上;汤、武虽圣明,却是臣下。以臣下诛君上,不是就君是什么?



辕固生最后指出:按黄生的理论,汉代秦,也是臣弑君吗?双方上纲都很高。汉景帝作结论时,只是说:“食肉不食有毒的马肝,不算不知味。学者不言汤、武革命,不算是愚蠢!”如此息事宁人,不强求一律,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同时又引导双方不要去争论这种问题,这样开明的态度在古代应当说是很难得的。


汉初的学术思想政策,应当说是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最高统治者问什么,学者似乎都可以直言相告,景帝时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齐诗博士辕固问老子书。辕回答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认为他贬低老子,于是令他入猪圈刺猪,景帝认为辕无罪,给了他一把刀子,一刀正中猪心,猪应手而倒,太后默不作声,再没给他加罪。


景帝认为辕廉直,拜其为清河王太傅。


在汉初开明的学术政策下,实际上形成了尊黄老而兼用各家的局面。文帝就是一位以黄老“无为而治”为指导,又推行儒家“德治”,同时又是一位“好刑名之言”重法的君主。受文帝信任的晁错,则是既学“申商刑名”、又从伏生“治尚书”的兼学儒、法两家的学者。汉武帝即位之后,面临着能否继承汉初开明的学术思想政策的问题,是尊儒术而兼用百家呢?还是尊儒术而对百家实行专制呢?


3.汉初恢复、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


由于秦的暴政和其后战乱,汉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陆贾在《新语·无为》中说“道莫大于无为”。所谓“无为”在当时条件下,就是要“因民之疾秦法,顺流而与更始(除旧布新)”,就是要“扫除苛烦,与民休息”。这也就是《汉书·刑法志》所说的“填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而去“便民”、“利民”、“便万民之利”。这也就是说汉初的“无为而治”是以民众的愿望、利益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初废除了秦代一系列的苛法,并采取了轻徭、薄赋、省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同时又采取措施发展工商业,如文帝前五年(前175)“除盗铸令”,“听民放铸”。文帝前十二年(前168)“除关无用传(通行证)”。文帝后六年(前158)又“弛山泽”。师古曰:“弛,解也,解而不禁,与众庶同其利。”


在这种情况下,工商业蓬勃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汉初在“无为”思想指导下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孝惠、高后时,“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精,衣食滋殖。”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孝景遵业”。


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在人口方面,正如《史记·高祖功臣候者年表》说:“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后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候自倍,富厚如之。从这个情况看,列候封邑在西汉前期的几十年间,人口大增,为原来人口的二倍至四倍。从物价方面来看,汉初“物踊腾柴,米至石万钱”,后随着生产发展,粮食增加,谷价一般在30至80钱之间,低时仅十余钱或更少,高时百余钱。


从劳动生产率看,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两千斤。每个农业人口年口粮486斤。汉初,马匹缺乏,天子找不到四匹颜色-一样的马拉车,将相或乘牛车,马一匹值百金(百万钱)。



到武帝即位初年,“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马的价格也降至一匹数千。社会上呈显出一派繁荣景象。司马迁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早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虞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守间阎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绌耻辱焉!


然而,“物盛而衰,固其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景象的出现,又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


(1)“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索隐》曰:“谓乡曲豪富无官位,而以威势主断曲直,故曰武断也。”《汉书·食货志》师古注认为“武断乡曲”是“持其饶富,则擅行威罚也”。这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兼并土地对劳动者“擅行威罚”的豪强地主。


(2)商人太富。文帝时,贾谊就痛切陈言:庶民买卖的奴婢穿着丝织品做的衣服、鞋的边缘上绣着美丽的花纹,这是古代皇后的服装;而现在下贱的庶人却用这样的衣服给奴婢穿。用“白缎”这种高级的丝织品为表,以“薄纨”为里,织成特定的斧形,绣着美丽的花纹,这是古代天子穿的衣服;而现在“富人大贾”召会宾客时却把它装饰在墙壁上。


皇帝身上穿着厚缯,富民的墙屋上披着文绣;天子皇后的衣领上绣着花纹,而庶民婢妾的鞋子缘边也绣着花纹,这不是很荒谬的事情吗?富商大贾及其婢妾服饰竟然超过皇帝、皇后,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贾谊这些话无疑会激起封建统治者对商贾的歧视和愤慨。


(3)“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谮上亡(无)限。”尤其是诸侯王骄奢淫逸想造反值得注意。早在文帝时,贾谊就说,诸侯王强者先反,他们太强大了,好似人的身体,一条小腿几乎比腰还粗,一个手指几乎比小腿还大。患了这种病,如果不快治,后虽有扁鹊再世,也无办法了。


这种病正是天下可痛哭的事情啊!吴楚七国之乱后,诸候王的势力虽已削弱,但他们在国内草营人命,劫掠财物、土地,杀死朝廷派去的官吏。“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这仍然是威胁中央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


(4)随着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贫富分化,一部分穷困的个体小农生活更困难了。文帝时晁错在《贵粟疏》中说,当时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小农,亩收一石,百亩之收不过百石。这比战国初期李埋所说魏国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小农,亩收一石半的亩产量还要低。而当时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如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河决酸枣。文帝三年(前161年)秋,关中“大雨,昼夜不绝三十五日,蓝田山水出,冲没九百余家。汉水出,淹坏民室八千余所,杀三百余人”。三年后的春天,又发生“天下大旱”。景帝中五年(前145),又发生大水灾,“天下大潦”。在上述情况下,部分农民在自然灾害打击下和地主、商人的兼并下,生活困苦,日益陷入破产。这是摆在汉武帝面前的又一重大社会问题。


总之,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社会又出现“武断乡曲”的豪强地主、商人太富、王侯官僚生活奢侈不遵法度、部分农民贫困化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汉武帝将怎么来处理呢?


4.汉与匈奴的关系怎么办?


从汉初以来汉朝一直对匈奴单于奉行着屈辱妥协的和亲政策。白登之围后,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主为单于阔氏,岁奉匈奴絮销酒食物各有数,约为兄弟以和亲,”吕后时,冒顿单于遗书高后侮辱戏弄,极为无理。吕后却卑辞求和,赠送大量金絮和亲,以换取暂时的边境安宁。虽然如此,匈奴还是不断地对汉朝进行侵扰劫掠。


如:文帝前3年(前177),匈奴右贤王人河南地,丞相灌婴率车骑八万五千,逐匈奴出塞。文帝极重视,亲到北方劳军,先到上郡高奴,又至太原,留十余日,举功行赏,又赐民牛酒,免晋阳等地民三岁租。此时,济北王刘兴居听说文帝“欲自击匈奴,乃反,发兵欲袭荣阳”。文帝罢丞相军,急令柴武为大将军将四将军,率十万大军击济北王,自己也回长安,发诏讨逆,这次叛乱才平定了下去。


文帝前14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发14万骑入塞至雍(今陕西凤翔南)、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后被汉军击退。



文帝后6年(前158)匈奴军臣单于率部大举向汉攻掠,从上郡、云中分两路向南袭来,每路三万大军,首都长安报警,朝廷部署长安防守,紧急调动军队,令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率军驻长安西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驻渭北霸上;祝兹候徐历为将军驻渭北棘北。文帝曾亲赴军营视察,了解防卫情况。


在贾谊看来,汉与匈奴的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关头。文帝并非不知,只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他无法解决这样重大的问题。


然而,斗转星移,武帝即位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经济上出现了大好形势,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威胁汉中央政权诸侯王的势力遭到了重大打击,反击匈奴的条件日益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应怎样去处理汉匈关系呢?此外,又怎样处理与南越、闽越这类分裂割据势力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呢?这也是摆在汉武帝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5.关于使用、提拔有实际才能的人材和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吏治国的问题。


汉初高帝从实践中提拔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材。另外,高帝礼遇儒生,不轻易杀害,如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灭楚后围鲁(今山东曲阜),鲁不降。诸儒犹自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表示忠于鲁公项羽。刘邦并未因此屠戮,而是引兵北去,让人持项羽头令鲁人视之,鲁父兄乃降。为表示尊重,又以鲁公礼葬项羽,并为之发哀。


高帝12年(前195)过鲁,又以太牢礼祀孔子。太牢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齐备的祭礼。这次祭祀,是历代帝王祭孔之始。高帝尊重儒生的态度,曾得到儒生的回报,如秦博士叔孙通曾率鲁诸生为汉制礼仪,刘邦过鲁,《诗》学者浮丘伯曾率弟子申公进见刘邦。


.汉初,从高帝开始虽然对各学派的知识分子采取尊重的礼遇的态度,然而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通过兴办教育,培养人材,直接任用他们执政治国不够。关于这一点,《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指出:高帝时因“尚有干戈”,为“平定四海”,顾不上兴学、办教育。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文帝时虽稍“征用”一些文学之士居位,然而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对贾谊等儒家学者并未加以重用。“及至孝景,不任儒者,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汉武帝即位后,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以军功当官的因年老已退了下去,而治理国家又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吏,儒家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派又恰恰能在这方面提供大量人材。



因此,兴学,办教育,培养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官吏就成了当务之急。此外,由于汉武帝抱负大、要成就的事业大,所以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提拔各学派中有用人材,选拔各种有实践经验有才能的人为国效力。能否完成这一任务也属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汉初六十多年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三个潮流。一个是思想文化恢复发展的潮流,一个是经济恢复发展的潮流,一个是中国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潮流。汉武帝就是在这三个潮流发展过程中孕育出来的历史人物。


他能不能解决这三个潮流发展所积淀下来的一系列问题,能不能把这三个潮流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峰,能不能振兴国家、民族,使其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呢?这就是历史所赋予的任务。汉武帝正是在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展示他的宏图远略和雄心壮志的。


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汉武帝正是按照自己构想的蓝图,一个个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从而使自己走向权力之巅。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6

应该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吧,一,汉武帝的母亲,情商非常高,能认清形式,能做到和光同尘!而临江王刘荣的母亲,就显得傲慢跋扈,不管是谁都放在眼里。有一件事可以看出,他们二位的母亲对大长公主刘缥的态度,她的意见可以直接影响到汉景帝刘启,还有窦太后!

二,汉武帝自身可能素质比较高,不管多少诸侯王,都能分辩是非,左右利用,超然其上!饭是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和匈奴大战。将文景两代的国库内存都打没了。30万匹战马,就剩几千匹。晚年他和迷信巫蛊,逼死卫皇后和太子刘据。骄奢淫逸,好大喜功!汉代自此由盛转衰。汉武帝个人是实现了宏图伟业,但陪葬的是,他的子孙,他的国家!走向衰亡!


7

汉武帝之所以变成汉武帝,是好几个女人的功劳,当然也不是说汉武帝本人没用啊,但是他出生前和年幼时真的是依靠很多个女人的。

第一个要说的是汉文帝的母亲薄姬,

薄姬在刘邦的后宫中可以说是非常不显眼,连被宠信都是因为和她一起进宫的小姐妹提醒刘邦他才想起来的,可是薄姬不是个一般人,因为她说自己梦见苍龙入怀,刘邦很高兴所以宠幸了她,她因此怀孕生下了刘恒。吕后当然会记恨他们母子,可是薄姬他们就高调了那一次,然后就几乎称为了宫廷斗争里的透明人,不争权不出头,在去了封地后更是对吕后非常尊敬,和那个日日舂米唱歌的戚夫人比起来,薄姬不知道高了几个段位。后来吕后几乎杀光了刘邦的儿子,刘恒能够活下来也有薄姬的功劳,刘恒称为皇帝后,薄姬就称为了薄太后。

第二个人是窦太后,也就是汉景帝的母亲,

窦太后和刘恒在封地吃了很多苦,给刘恒生下了儿子一女,所以文帝继位后薄太后就建议封她为皇后。窦太后其实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儿子梁王刘武,希望景帝死后能把皇位传给弟弟,可是朝廷上下都反对,连她自己的族人窦婴都反对,可是太后的宠爱让梁王有了依仗,后来叛乱失败被平定,梁王后来病逝,刘彻继位的对手就没有了。

第三位,长公主刘嫖,

刘嫖是汉文帝的长女,是汉景帝的长姐,倍受宠爱,她的女儿就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是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所以她理所当然的支持汉武帝继位,她的力量其实是很强大的,不但能够影响文帝,还能影响景帝,因为她时常给景帝进献美女,当时的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非常讨厌她,所以当她希望阿娇能够嫁给刘荣时,栗姬非常无礼的拒绝了,刘嫖很生气,转而找到了王夫人,也就是刘彻的母亲联姻,这样以来有了她的支持,最终太子被废栗姬抑郁而终。

第四个是王夫人,她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

王夫人名叫王娡,她本来已经嫁人,可是她的母亲找人算命说她以后贵不可言,因此就被母亲强行要求离婚然后被送进了宫里。王夫人一定是貌美无比的,因为立刻就得到了景帝的宠爱,先后生下三女一子。她非常清楚自己没有靠山后台,所以和刘嫖联合,她手段还是很高超的,婚姻关系是最好的手段,她许诺如果刘彻登基,一定会封阿娇为皇后,因此得以联合刘嫖让景帝废太子立自己的儿子。

所以汉武帝继位的背后这些女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8

汉武帝刘彻年少时叫刘彘,因为有惊人的记忆力,过目不忘的本领,被汉景帝将彘改为彻。后来在馆陶公主刘嫖的帮助下被立为太子,景帝死后登基为帝。

汉武帝即位之初处处受到太皇太后窦太后的制约,直到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才得以掌握实权。

为进一步削弱诸侯势力,实行推恩令。另将盐、铁、铸钱等收归中央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奠定了儒家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

而在军事上,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汉王朝的实力与日俱增。又得卫青、霍去病等大将,汉武帝便开始征战四方。平定南方动乱,击溃北方匈奴等等,无一不是展现大汉帝国强盛的经济、军事实力,汉武帝的威望及权力也都达到了巅峰。而汉武帝也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9

汉武帝是如何干掉所有对手走向权力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