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亮剑》的每一次战斗故事都是有战史原型的!辛庄之战,反映的是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期间八路军的宋庄战斗,不足300人的八路军冀中军区22团两个连,在团长左叶的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1700多日伪军多达38次的疯狂冲锋,坚持到午夜并最终胜利突围,是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村落防御战的典范战例。




问题中关于李云龙率领的兵力有所出入,独立团最初并非是以60人应战,而是在经过一整天血战后,准备突围前还剩60余人。而李云龙的战法则与宋庄战斗完全相同,即在白天利用村落构建阵地顽强阻击敌人,跟鬼子伪军大打阵地战和巷战(如果全部把突入庄内的鬼子赶出去,是会遭到肆无忌惮炮轰的);坚持到天黑后再利用夜暗突出重围,甚至包括赵刚和王喜奎的精准射击,均取自于宋庄战斗的真实历史。

1942年6月8日深夜,与日军周旋多日的八路军冀中军区七分区22团两个连辗转来到宋庄,这是位于河北省深泽县东北约15里的平原村庄,大约有330多户人家,但是在日军疯狂的大扫荡中已经荒无人烟。团长左叶是1927年参军的江西老红军,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进村后即命令部队修筑工事,把各个路口堵死,院落全部打通,从村外到村内建立起三道工事防线,把宋庄变成了处处形成联通、火力可以交叉的战斗堡垒。



次日清晨7时30分,村头一公里处便出现了日军骑兵,来的是日寇冀勃特区司令官坂本大佐及其警卫部队300多人,与《亮剑》辛庄战斗如出一撤,坂本及其部下根本不相信经过反复扫荡的这个村庄,会有八路军的存在,因此大摇大摆行军而来。

22团一连在村东北口设伏,以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和一具掷弹筒的重火力(看来是个主力团)以及百余支步枪,在敌人靠近到30米左右时突然开火,五分钟内便全部消灭了日军先头分队,坂本大佐亦被击伤头部(一说是坂本少将)。



两个中队的日军稳住阵脚后随即发动进攻,但是在22团布置巧妙的阵地和密集的火力前,伤亡十分惨重,经过五次冲锋和两个半小时的激战后,两个中队的坂本卫队只剩下50多人还能作战,八路军冀东部队的战斗力真不是盖的。

日军无奈,只好用无线电呼叫周边据点的鬼子增援,在“铁壁合围、拉网扫荡”后的平原上居然还有如此强悍的八路军主力,日军高层大为吃惊,开始火速调集援兵出动。



到1942年6月9日上午11时前后,从四面增援而来的日伪军多达1700余人,经过步兵炮和迫击炮一小时的火力准备后,日军步兵发起了新一轮冲锋,八路军战士用手榴弹幕给敌与重大杀伤,从12点到下午2点又击退了敌人五次冲锋。敌人不顾伤亡继续进攻,此时22团的特等射手发挥了巨大作用,一连一名班长7枪连毙7敌,二连副连长则亲手一枪击毙了500米外的日军机枪手,有效的遏止了敌人的进攻势头。

别再为赵刚一枪放倒500米外的鬼子迫击炮兵争论了,《亮剑》的每一个桥段,作者均有出处。



多次进攻受挫的日军无耻的施放了毒气,加之22团人员伤亡和弹药消耗较大,八路军放弃村外阵地退入各个院落,但日军无论怎么突人宋庄街道,均遭致命打击,可谓是有去无回,一名小队长直接丧失了冲锋的勇气,被上级当场砍了头,到夜幕降临的19时,陆续投入宋庄作战的日伪军已高达2500余人,但伤亡巨大的日军也是精疲力尽,点起篝火开始过夜,准备天明再战。

然而八路军根本不给敌人再战的机会,深夜便组织两个连利用夜暗分头突围,李云龙和赵刚各带一路的镜头感有木有?其中二连战士用手榴弹开路一口气冲出6华里成功突围,而一连乘日伪军大部在酣睡间,以快速的白刃战斗消灭敌警戒分队,也安全突出重围。宋庄战斗,八路军伤亡约80人,却毙伤日伪军1200余人(其中伪军200多人),堪称平原抗战的教科书式战斗。



宋庄战斗不仅是冀中八路军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也在精神上给侵华日军以重创,从无极县马垒据点前来增援的一个日军中队100余人生还者仅有28名,中队长精神崩溃开枪自杀,另有7名士兵集体上吊自尽,他们实在无法接受的是,2000多人付出半数伤亡围攻了一整天,却不过是一支八路军的小部队,最后竟还突围而去,作战意志和所谓“武士道”信仰遭受严重打击。

《亮剑》仅仅把辛庄战斗拍成了一个插曲,并没有过多描述,如果全景再现宋庄战斗的历史,恐怕得有大把的军迷高喊神剧了,而其实,英勇的八路军确实创造过抗日战争的奇迹,谨此致敬!

最佳贡献者
2

《亮剑》、《雪豹》是重播率最高的两部抗战题材的连续剧,尽管1937年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使用了英国1942年才装备的司登式冲锋枪、1940年的晋西北战场日军用上了美军1943年秋季才成军的M-3冲锋枪,玩起了道具穿越的闹剧,但依然瑕不掩瑜,以上两部仍不失为国内拍摄的优秀抗战剧。

在《亮剑》中,百团大战以后,日酋冈村宁次发动了对我八路军根据地的大扫荡,欲摧毁八路军总部和主力第129师,第386旅独立团奉命化整为零,以连级为基本作战单位从各个方向突出重围。

在辛庄突围战中,赵刚政委带领的一队人马中还附带着几个伤员,之所以能轻松地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除了出其不意的打击,最关键的原因是伪军贪生怕死,与日军相比几乎没什么战斗力。

团长李云龙所率另一路人马,处境就危险了许多,由于日军一个大佐被李云龙所部干掉了,以为村中是八路军的主力,就调集了兵力,将村中包围了起来。

日伪军火力非常猛,白天难以突出包围,于是,李云龙部主动回撤村内,仅60余人的作战单位,利用地势和日伪军打起了巷战,打算晚上利用黑夜的掩护突出重围。

最终,李云龙所部能顺利突出日伪军的重围,人数少可能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为半夜时分,鬼子都睡着了,仅留下不多的哨兵,把住出村的口子,干掉站岗放哨的兵,就可以直接穿插出去了。

其次,皇协军独1师第2团团长钟云鹤以及日军第4旅团第22联队副联队长宏兴一郎,都以为包围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村中最起码有一个团的兵力,所以不敢贸然发动最严厉的打击,仅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袭扰。

日军堵住了村出口,只是对辛庄进行炮击,由于李云龙所部人马本身就不多,都分散开来了,反倒受炮火所伤并不多,所以给了李云龙生机,倘若日伪军集中兵力进攻,李云龙所部作战在勇猛,毕竟兵力悬殊,毫无突围希望,结果只能全军覆没。

最后,李云龙所部占据有利地势和地形,拖住了日伪军的进攻节奏,终于熬到了夜晚,到了晚上,日伪军为了防止战损,就停止了进攻,给了李云龙所部喘气的机会,否则,在白天一鼓作气地猛攻,李云龙所部就这么点人枪,就只能被歼了。

3

有网友问:辛庄之战,李云龙为何能用六十人突围日军一个团?我们就从真实的敌后根据地,反扫荡,还有日军的部署来说起吧!

日军在根据地采用的战术是所谓的囚笼战术,也就是公路是柱子,封锁沟是铁丝网,炮楼是门锁这么一种状态。主要就是限制我军和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提高监控程度。比如一座炮楼基本上是10米以上高度,可以对周围2,3个村庄形成控制。

并且在炮楼顶部可以使用望远镜监视十多里地的人群活动,这样日军就将力量渗透到了农村。并且多个据点经常联合对附近村庄进行扫荡。这也就是所谓的蚕食战术,电视剧亮剑其实表现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

日军出动1个联队扫荡,包围了李云龙的部队。在1941年6月10日,2万日伪军对我军第10分区的扫荡,也是相同情况,日军在河北大清河,拒马河形成包围圈,并且开始设立据点,随后开始向心突击。

我军首先在大清河与日军兜圈子,打了5天,然后分散突围,到了容城集合。发现日军又追踪上来,于是在容城我军再次分散突围,进入到了白洋淀。日军就分成若干小部队,开始画区分片,进行包围搜索。

并且开始在各个路口建立炮楼,进入各个村庄进行梳头式的反复搜索。这种反复搜索时间长达一个月,真实的抗战反扫荡,面临的困难,其实远远高于在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面对到的困难。

当时,我军还坚持在白洋淀的人员,每天都在青纱帐当中隐蔽,风餐露宿,进行移动式隐蔽,寻找机会打击日伪军。

而突围到外线的部队,比如回民支队1个营,第29团一部分,1个剧团,还有1个警卫连,以及分区机关。我军每天边打边走,每天都可以遇到几次日军追踪部队。比如,一天下午刚到潘营村,还没做好饭,日军就从2个方面包抄上来。

但是如果是亮剑一样,日军出动了1个联队,那么,其封锁面积就会非常大,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包围1个李云龙的独立团,正如抗战时期1941年春天的桑园突围一样,我军可以在傍晚,趁日军主力出去扫荡。

只有少量人员留守据点,准备晚饭的时候,从炮楼附近,穿越公路,摆脱日军的追击。桑园突围,十分区上千人都是这么突围的,更何况李云龙后来就带着60多个人。

4

辛庄一战,日军可不止一个团。

日伪军包围辛庄的是“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和“皇协军独1师2团”。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我军团级单位,一般是3800人。但是,剧中李云龙等人说这支日军是日本骑兵联队,骑兵联队的人数应该是1400人。再加上皇协军一个团。等于是两个团包围了李云龙60人。

不过,这两个日伪军团,加起来也不可能有上千人。

伪军一个团究竟有多少人,真不是固定的。1941年,汪伪第二军,一个军才7000人。伪自治军第一军第一旅才1000人。所以,很多时候,伪军的一个团,才三五百人。

例如:《亮剑》钱伯均部被日军收买叛变时说:楚云飞一个团5000人,他是主力营有小2000人,相当于李云龙两个团。所以,钱伯均不接受日军“伪团长”的招降,想要更高官级。

而且,日伪军出动比例一般是1:5甚至1:10。一个辛庄村能有多大,要是日伪军都是整编团级建制!那就是五六千人,这么多人,会打不下一个辛庄村?所以,真实的情况是,李云龙突围时,可能是被三五百伪军加上几十名日军包围,日军不会超过50人。

(当然,剧中李云龙在村东头偷袭进村日军,打死了正联队长,还上来就歼灭60多人。。。。)

回归正题,一个电视剧,我也不给他补漏洞了。直接分析为什么能突围成功。

首先,皇协军团长“帮了忙”。他为了展示自己部队的能力,忽悠日军副联队长,说被围的是一个八路团。虽然,听枪声密度不像,但是他就认为是一个团!他又不傻,里面要真是八路军一个团,他早跑没影了。一支连祖国都保护不了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皇协军团长肯定已经想好了,他知道里面只有几十个八路残兵败将。他想的是等打进去了,杀几百个老百姓,充人头。然后,找日军邀功去。

不过,这也给李云龙帮了忙。日军以为只是少数人突围,大部队还在村里。所以,日伪军还是坚守阵地,围困辛庄。

其次,李云龙本来就只有六十人,还分成两部分,一部才二三十人。人少目标小,再加上晚上,所以才能够突围。当然,最主要的是,主角光环在这里。

(文|勇战王聊历史)

5

辛庄之战时,独立团正处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李云龙身边的部队是比较少的,实际上只有团部直属队的人。比如剧中出现的王喜奎等人,应当是团部警卫连的战士。因此,在突围的时候只能赵刚和李云龙亲自带队突围,而且,为了绕开鬼子的扫荡线,只能分成小股部队,分别突围。

这就和亮剑刚开始时李云龙率新一团突围的情况很不一样了,当时李云龙的部队是聚集在一起的,所以携带了迫击炮这样当时已经可以算是重武器的武器,而在莘庄之战的时候,重武器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扔掉了,所以是很难正面打开敌人防线突围的,而只能从敌人的空隙中钻出去。

到达辛庄的时候,李云龙如果不管别的,只管逃命,是完全有能力赶紧趁着鬼子在追杀当地老百姓抢劫财物的时机逃走的,但八路军之所以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就在于在这种时候,他必须先救老百姓。所以,看到这个情况之后,李云龙二话没说,就让部队开始打,把鬼子吸引过来,掩护老百姓逃生。

在突围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安排部队阻击,掩护主力及机关先突围出去,李云龙突围时很显然是其它部队在掩护,但到了辛庄这里,李云龙下令开枪,就等于放弃了突围,把自己和身边的部队变成了掩护老百姓突围的部队。这在抗战期间的华北战场,尤其是1939年到1943年,是非常常见的情况。

这样的战斗著名战斗很多,比如著名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这种类型的战斗。狼牙山五壮士是七连一个班的战士,原本是七连负责阻击扫荡的日军和魏军,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主力和群众转移之后,七连主力也要撤退了,他们被留下来阻击敌人,掩护七连其他人转移,任务是坚守一天。

在这个意义上说,狼牙山五壮士是阻击部队的阻击部队,实际上是等于要牺牲他们,来掩护主力撤退。而且,七连对他们的要求是,他们五个人要牵制敌人一天,在这一天里不允许敌人越过狼牙山的制高点棋盘陀。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比较有利的地形来和敌人周旋,先是用枪和手榴弹,边打边转移,不断牵着敌人向其它地方走,为主力争取时间。

这个任务和王喜奎等人的情况很相似。当时李云龙正在生病,所以李云龙提出了由他留下来打阻击,和尚魏大勇带着其他人撤退,但其他人和魏大勇都要求李云龙先撤,李云龙不肯,魏大勇打晕了李云龙,背着他走了,王喜奎和其他几个战士则留下来阻击,为魏大勇和李云龙撤退争取时间。

不过亮剑中的王喜奎等人的地形环境远不如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是在高山密林中作战,掩蔽物是比较多的,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目标又比较小,敌人虽然多,但要抓住他们也不是容易的事。而王喜奎等人当时因为是临时仓促投入战斗,周围也比较平旷,没有其它掩蔽物,只能依托坡坎进行战斗。

所以,当王喜奎等人的子弹和手榴弹都打完了之后,他们也没有办法转移了,只能以死相拼,尽可能多的牵制敌人一会儿,让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只要和尚背着李云龙多跑一段路,他们活下来的机会大一分。这和狼牙山五壮士后来把敌人引上山头之后,选择自己跳下山崖其实是一样的。

6



百团大战后,日本人和蒋介石突然发现八路军的武装发展到了上百个团,十几万兵力。蒋介石担心八路军坐大,就停掉了八路军的后勤补给和军费。

日本华北派遣军也意识到了共产党武装的严重威胁,连续发动了几次大规模扫荡。八路军虽然扩军的速度非常快,但部队的训练跟不上,装备太差,子弹太少。

在日本人的扫荡中,八路军的部队伤亡惨重,减员达到了2/3。李云龙的独立团虽然装备精良,但也受到了很大打击。

辛庄之战就发生在李云龙独立团突围的路上,当时李云龙的身边大概有一个连,并不像题目中说的那样,只有60多人。



李云龙和赵刚率领一个连刚刚开进辛庄,就被皇协军的一个团和上百个鬼子保卫了起来。当时的情况非常危险,敌众我寡,一招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越是紧急的时候,越是不能乱。作为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指战员,李云龙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日本鬼子经过连续作战,已经人困马乏。加上他们的人数也只有100多人,战斗力就非常有限。

虽然外围还有皇协军一个团,但这些兵和基层干部都是由老百姓组成的,他们参加伪军也就是混饭吃,根本就不愿意和中国军队硬碰硬。

李云龙马上命令兵分两路,在村子里边构筑两条防线。占领村口的十几座院子和高地,阻击日军的进攻,等到天黑时他选择突破口全军突围。



独立团的这一个连在李云龙的指挥下,阻击敌人一个白天,因为村子里敌我双方混在一起,日军的炮兵不方便展开。李云龙是故意这么做的,就是为了避免日军的炮击,也为晚上的突围争取了时间。

日军第四旅团第22联队的副联队长宏信一郎和皇协军一师二团的团长钟云鹤,受到了独立团的顽强阻击,误认为这个村子里面有一个团的八路军主力。

宏信一郎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从枪声密集度上判断,他不认为有这么多八路军。但钟云鹤自作聪明说八路军作战喜欢组织大量的预备队,一个团正面作战的一般都只有一个营。

当夜幕降临时,日军和皇协军停止了进攻,他们担心中了八路军的埋伏。只是把村子给包围了起来,准备天亮后再发起进攻。



正是钟云鹤的自作聪明救了李云龙和赵刚一命,这是日军已经占领了村外的据高点。如果大批的八路军向外突围,就会受到顽强阻击。

李云龙指挥的这一个连,在突围前经过清点,只剩下了60多人。其中还包括十几个轻伤兵和5个重伤员。

突围实施计划,在半夜时分开展,由李云龙和赵刚分别率领一个排,向不同的方向突围,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向赵家峪方向前进。

外围的皇协军和日军发现了李云龙的突围,但他们认为,只要大部队没有冲出去,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担心中了八路军的调虎离山之计,所以也没有追击。

当天亮之后,日军后来重炮轰炸了村口的十几个院子。然后大军冲入村子,缺一个八路军都没有发现,更没有发现八路军的主力。

7

首先,李云龙与赵刚率残部突围之前,赵刚的一句话曾反映了他们的实力情况——

“老赵,组织一轮冲锋打回去,不能丢下骑兵连!”

“不行啊老李,咱们现在只剩下两个排左右的兵力,再一冲锋这点兵力全没了。”



由此可见得,除非赵刚漏算,他们当时手中的兵力不足百人。

那么接下来就要回答他们的辛庄突围之战了。李云龙说的明白,村庄外面是开阔的平原,白天突围肯定会全军覆没,所以要挑夜间突围。那么这时问题来了,日军当时围困辛庄的兵力有多少呢?



还得电视剧来说话,在电视剧当中,日军军官曾称呼一个伪军军官为“钟团长”,也就是说,“皇协军”也参与了这场扫荡。而根据剧情来判断,此人应该是伪军的最高级的军官,所以此次伪军兵力便已有一个团左右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兵力参与的可能)。



既然伪军兵力这么多,那么日军本部有多少人呢?根据华北反扫荡作战中所发现的日军比例来看,日伪军比例大致为1:3到1:5,当然1:8的特殊情况也有之。那么如果这场战斗中伪军有一个团,那么日军兵力大致在300—400人间。所以围攻辛庄的日军,严格意义上说没有一个团。

可是即便如此,除了其数量仍是李云龙的5、6倍外,日军火力占优,而且还有伪军配合,这些也是造成李不得不选择夜间突围的原因之一。



那么最后再说李云龙又是如何靠这点兵力拖延日寇到夜间的。首先,李云龙富有作战经验,从长征年代过来的人,对如何以最少的兵力发挥最大的火力优势,有着充分的经验,所以李云龙在村庄内部的火力安排,给自己坚守赢得了时间。



另外,日军也是孤军深入,而且一开头就被李云龙一顿胖揍打蒙了,这也使其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侦查,所以李云龙能够死里逃生也就不奇怪了。

8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一部经典的抗战剧,《亮剑》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喜,其纪实的风格让几乎所有的抗战剧都黯然失色。

在《亮剑》中,八路军不再是无往不胜,一人干翻一群鬼子的特种兵,而是真正无路可走、奋起反抗的农家子弟,他们也会遭遇巨大的失败,比如针对冈村宁次的反围剿作战。

不过在辛庄之战中,李云龙和赵刚带领独立团60多人,在日伪军数千人的包围中,成功地突出了重围。那么,李云龙和赵刚为何能成功突围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辛庄太小了

和《亮剑》第四集的李家坡攻坚战一样,因为李家坡面积太小,导致八路军无法全面展开,不得不采用添油战术。

辛庄也一样,不过敌我双方倒置了过来。

因为辛庄太小,纵然日伪军有上千人的军队,也不可能全部压上去,只能在辛庄外围进行包围,然后派小部队进行进攻,李云龙在村东就完整地消灭了鬼子的60人小股部队。

与日伪军庞大的体量相比,李云龙和赵刚带领的60人只有大约半个连的规模,在人数上也只是日伪军部队的一个零头。

然而,正是因为部队规模太小,所以更有利于协调机动,特别是机动作战。

在辛庄阻击战中,李云龙和赵刚来回奔波,给日伪军造成了村里至少有一个团的假象。

最后,因为人数太少,目标太小,在村外驻守的伪军发现突围的独立团时,独立团已经趁着夜色轻松突围。

2、日伪军不默契

正是伪军头目钟云鹤给日军提供了辛庄内有八路军一个团的假象,导致日军对辛庄不敢掉以轻心,在进入夜间之前,日伪军选择封锁辛庄一切外出通道口,准备天亮后发动进攻。

从天亮后日军对辛庄的炮火覆盖来看,日军对辛庄内的一个“”确实非常重视。

相比于日军的重视,伪军的表现就实在是不敢恭维了。在辛庄突围战中,李云龙和赵刚各带一队突围,而人数只有30人,还附带几个伤员的赵刚一部之所以能够轻轻松松地缴了伪军一个连的械,除了赵刚的出其不意,更多的原因是这些伪军几乎没有战斗力。

很多人为了混口饭吃或者贪生怕死成为了伪军,这些连国家和民族荣誉感都没有的人,战斗力是不能指望的,日军也只能让他们充个人数,守个路口。

所以,因为日伪军对辛庄内八路军数量的过分高估,才导致了错误的策略,给了八路军晚上突围的最佳机会。革命战争年代,因为武器装备差,我军只能依靠夜色掩护进行作战,夜晚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3、李赵的无间配合

辛庄阻击战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然后突围成功,李云龙是首功,而赵刚则充当了完美的队友。

先是李云龙否定了赵刚离开辛庄,另择阵地的想法,为60人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阻击阵地。

在辛庄阻击战中,李云龙在村口消灭日军60人,赵刚也在村中进行有效阻击。在李云龙的指挥下,这支60人的小部队据守几处院子,和日军玩起了巷战,使日军炮火难以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夜间突围前,李云龙和赵刚召开了党员会议,为突围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在赵刚一部突围被伪军发现时,李云龙指挥军队果断暴露自己,掩护赵刚一部突围。

可以说,李云龙和赵刚的默契配合,是这60人能够突围的最主要因素。

另外,60人部队能够突围,和独立团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密不可分。正是因为经历了常年战争的千锤百炼,使得独立团的战士们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沉着应对,最终化险为夷!这和抗战后期的日伪军风貌截然不同!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9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如果李云龙是6000人,日军是1个联队,他突围的可能性很低。

恰恰因为他是60人,所以反而更容易突围。

日军在中国作战,有很多弱点,其一就是语言不通、地形不熟。

日军的作战地图,只有城市和大型乡镇才有比较详细的标注,普通村子多只是一个点。

而民国时期的村子,和今天又有不同。村子往往有很多植被(多是庄稼地或者小树林、灌木丛),或者靠着小河,或者民房众多四通八达。

日军即便包围几个村子,不可能做到十几米二十米一个人,仍然是分散开,守住进出村的要道。

这种情况下,60个八路军,如果再分散成二三四人的小组,突围难度不大。

因为日军包围圈必然有很多漏洞,八路军多是当地人或者有当地人配合作战,哪里都能钻出去。

同时,日军那个年代没有夜视仪,夜晚为了防止八路军打冷枪,也不敢随便持着手电筒火把乱跑,所以视野是有限的。

自然,如果是大白天,想要突围可就难了。

实际上,徐州会战后期,日军集中几十万大军试图包围了徐州附近国军几十个师。

结果呢?没有1个师被歼灭,全部突围成功。

10

一这不过是基本操作罢了。李云龙可是从黄麻暴动就加入了红军,经历了十年内战的洗礼,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当时的红军除了博古李德等人指挥的时候坚持打阵地战,大部分的时候红军都是以游击战为主。什么是游击战?说白了就是正面很难打过别人,只能将自己的部队化整为零,牵制敌人,并且伺机发展壮大。李云龙虽然有一个团,但是他身边的部队并不多。大部分的部队都分布在各个地方,通过游击战不断的发展壮大。所以最后打平安县城的时候,李云龙才发现自己居然有了上万的部队。二游击战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游击战对指挥官是有要求的,通常情况下像李云龙这样的人才能够打得好游击战。因为他是农民出身,容易在农村生活,和老百姓能够打成一片。楚云飞就不行,他这样的人只能指挥正规军。如果真正让楚云飞打游击战,估计他手底下的兵不被日军消灭,也会活活饿死。所以辛庄之战,李云龙能够突围其实很正常。当时他手底下有一个连的兵力,加上自己也在那里也是非常熟悉的。日军虽然多,但是对小股部队其实是很难有办法的。三李云龙手下只有几十人,只要趁着夜黑风高跑了出去,找个地方藏起来,日军是非常难发现的。虽然日军人数众多,但是游击队有群众出,只要老百姓站在游击队这边,光靠日军这点人马这样地毯式的搜索,是很难抓到的。当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那里的地形所决定,辛庄这个地方还是比较适合防守的。所以李云龙靠着自己的部队防守住了日军的进攻,成功的拖到了夜里。当时的日军也是对形势作出了误判,以为里面有大部队,所以在李云龙带着几十个人突围以后,他们并没有拼命追击,而是将大部分的部队都用到围困辛庄上面。李云龙在辛庄突围还是非常贴近历史的。当年胡宗南带着几十万大军进攻延安的时候,毛主席为了牵制住胡宗南的人马,带着几百人在陕北晃荡。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