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问一问,儒家文化或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天许多人对王阳明的追捧和赞美就不会过分。传统文化这东西,只要对它产生了兴趣,进入到它的系统中去,就会发现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关注哪一位古代思想家,你都会发现他的高明,进而对他产生崇拜,甚或是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粉丝们对王阳明的推崇,说不上什么高估。

如果某个人说起儒家文化嗤之以鼻,而单单推崇王阳明,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偏颇的。他也未必是真正理解了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是儒家的分支。儒家在唐宋之后,已经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吸收了佛道的精华,对自己的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宋之后,儒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著名的当然是理学,它做为统治思想,成为了儒家的主流。除了理学之外,而有张载的关学,以及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等等。

王阳明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这些年来,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很热,追捧的也很多。但其中有许多未必是真正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的。却不很多。我自己就遇到过不少喜欢王阳明的,细谈之下,都是跟风者。

去年我去四S店保养车的时候,一个小伙子跟我谈起王阳明,虽然满嘴说的是王阳明的厉害,什么心外无物啦,龙场悟道啦,讲得头头是道。但我觉得,他只是看过王阳明的传记,听过王阳明的故事,却并不是对心学有多少了解。我在安宁图书馆里,看到王阳明的传记就有好种,但这些传记大都限于讲一些表面的故事。可以让人了解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却很难从中了解心学的精邃。要了解心学,还是要读王阳明的书。

我问那个小伙子,王阳明龙场悟的是什么道呢?他便给我东拉西扯的讲了半天,我最终也没明白他讲的是什么意思。

儒家修身的最高标准是做圣人,王阳明一生的理想,也是做圣人。做为儒家正统思想的理学,在明清时期,已经走向僵化了。为了使得儒家思想继续发展,王阳明抛开了程朱开创的学术路径,重新走向了陆九渊的学术路径。陆九渊说:“我心即宇宙”。

对儒家学术的重新建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年青时的格竹子开始,王阳明便开始了对人生大道的探索。学术上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太多了,几十年来,王阳明在不断的思考着。在龙场的那个晚上,他终于开悟了,心学的学术脉络被打通了。从此,王阳明迈入圣人行列。

我粗略的读过《传习录》,也能熟读王阳明心学四句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却始终无法进入到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去。相反,对于理学的系统,却觉得很好理解。王阳明自己从格竹子,到四句诀终于完成了思想的飞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系统。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别,与佛学禅宗南北宗关系相似。理学类于北宗,讲究的渐修: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而心学好比南宗讲的是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术的不同,是与性格和资质相联系的。北宗的神秀与理学的二程朱子,在性格上有相似点,他们未必很聪明,但都是行为端方,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的人。而王阳明与南禅的惠能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清末的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他也是资质平平,行为端方的人。与王阳明的绝顶聪明决不相同。

王阳明的心学,绝对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包含人生的大智慧,怎么评价都不算高估。我上面所谈是想说明,文化做为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一样,要根据各人的胃口。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假如自己是绝顶聪明之人,读读王阳明,会获得大智慧。他的学问,更多是靠悟。如果资质平平,学学理学也不错 。我个人,就是对理学更感兴趣一点。


最佳贡献者
2



王阳明被高估了?我看是被低估了。

王阳明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句话又有几个人能真明白其中的内涵和要义?那些把王阳明思想归为道家或佛家的人,并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到底在说什么?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之差一个王阳明。我觉得很有道理。王阳明自己对自己思想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贵阳龙场悟道时,先悟出了第一步,心即理。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质内涵丰富,要真正理解,光靠别人解说还不行,心即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的心中已经存在一个宇宙,一个世界,什么都不缺,日月星辰,刀光剑影,爱恨情仇,酸甜苦辣,等等,什么都有。这样说,其实还是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步,知行合一。

这是建立在心即理基础上的,你其实什么都知道,这种知是与生俱来的,但首先是潜在的知,需要行动去激活这个知。没有激活的知,只是潜在的知,这个知如果不用行去激活,没有意义。比如喝啤酒,喝了你才知道啤酒真正的味道,喝啤酒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所以说,知行合一,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第三步,致良知。

这是建立在前两步基础上的,人有知,但知分善恶,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激发良知,遏制恶。同时,王阳明认为,良知和恶知之间本身有斗争,良知总体上能战胜恶知。但是要不断唤醒良知,用实际行动激发良知。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没有看明白,哪有那么容易明白?我都学了二十年了,才懂个大概,好东西,需要慢慢品。总体上来说,王阳明为人类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同时激励人们做好人,做正能量的人,做勇攀高峰的人。

他的伟大,只有你读懂了他,才能深刻领略的到!

3

谢谢邀请,王阳明被世人高估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是研究哲学,主要是南方哲学,进行冥想修行课程的讲座。自然对王阳明有深入的了解。首先:王阳明被世人称为近500年两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老子,那半个是曾国藩。

他的“心学”理论在现代的社会,更应该是非常发挥非常卓越的贡献的。

原因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物的理论,其实和我们南方哲学佛法的道德经代表的东方哲学,及西方哲学等圣典里的理论是一个意思。

都是在讲一件事:一切要向内求。这也是我们目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盛,并渐渐普及了的:心灵成长的基础理论。

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非常有必要以及一定要——去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因此。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在生活里面的实际应用,我们社会里面充斥着比比皆是的“巨婴”,“成人儿童”才会越来越少。

所以它对我们非常的重要!他的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是我们人类精神文明领域发展的根基,所以研究东方哲学,研究王阳明哲学,势在必行,非常非常之重要。




4

不是高估了,而是低看了。不说他作为军事家好比诸葛亮,政治家好比名丞帝师,也不说他一生传奇人生,立下不世之功,人称真“三不朽”,仅凭王阳明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就足以彪炳史册,影响万年。王阳明以儒家思想为宗,传承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创造性的提出“智慧天然,不假外求”,发展明朝新儒学思想,而王阳明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学,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创造性地诠释“心学”,他的人生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并且用其一生阐明“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王阳明在历经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中,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实践“知行合一”,使其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主旨是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于己于社会都是正能量。

5

历史是面镜子,谏官魏徵就为唐太宗作过周密的描述,这是不存疑的真理。

南大的在读博士阿纯先生,对史中镜像的王阳明,细述备矣,不敢狗尾续貂,但铜中的虚像毕竟有历史的事实依据,否则,怎么会持续几百年,代代有官、学、民评论?

举凡反复议论的历史人物,又符合古人推崇备致的三不朽标准,会不会拿到今天来隐喻点事,实在不便妄测,而脱离了当时的标准,这事就不好说,就说立德、立功、立言,也只是定性,无从定量。

明以降多少人口,几多学者文人,以今天十四人口之巨,接受过大学教育也是煌煌数亿,这个今人的概念是多少,持过评者的概率又是多少呢?

因此,高估的事,可能只是圈子里,议论的议题而已。

6

王阳明被低估远远大于被高估,被大众低估,被求知者高估,其中妙用难以被人了知,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四句教都是精髓,只是大家误把事实解成了道理,误以为理解就是做到,误把学习当做了掌握的唯一途径,不知其所以然,事中磨的具体做法不了达,只是知道概念而自以为是,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自圆其说,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本来知道。

7

心即理,是总纲,是一。这个理你自己去找,去探索,理在你那里,不在王阳先生那里,感悟要亲身经历,心即理讲的清楚:唯心即唯物,唯物即唯心,并没有分开,理在这里是对的,在那里又是错的。理在那里是对的,在这里又是错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都是对的,王阳明是心即理的指路人。知行合一是实践,用实践来检验你的理,千言万语不如去体验一下。致良知,是正确的轨道,你可以去探索未知世界,但是不能违背良知。良知关系到人类的未来是生存还是毁灭。

这哪里是古代人的思想,太低估了。

我只是懂点皮毛。许多人讲的很好,献丑了。

8

最近几年确实是“王阳明热”,我也迷过一段时间,实话实说,对王阳明感兴趣始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在明朝那些事儿当中,当年明月搞了个明朝牛人榜,把于谦排第二,王阳明排第一。

足见王阳明在当年明月心目中的份量。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影响很大,他有在明清朝有很多传人,像张居正、徐阶等宰辅一类的知名政治家,还有何什么一样的名士有很多,最知名的,要数日本的东乡平八郎,据说这家伙说过:“一生俯首拜阳明”,佩服的五体投地,还有我们中正蒋先生,据说也是王阳明的粉丝。

由此可见,王阳明是非常牛的一个人。不过我们对王阳明的评价还是要保持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能认为王阳明心学无所不能,而是应该有所取舍,如果王学真的那么厉害,为啥晚晴时不学习王阳明,偏要学习西方思想和科技呢?说明王阳明是有局限性的,在明朝那个时代,王阳明是圣人,做到了“三不朽”,但毕竟他是历史人物,他的思想能解释一些问题,但无法拯救旧中国。

就是现在,王学虽然很热,但大家多半是停留在赶热闹的阶段,就像追星一样,浅尝辄止,也不会持续很久,因为毕竟王学解释不了很多东西。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王的很多思想是过时的,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经不起推导的,不要过分迷信就好。

最后附上王阳明著名的几句话,以供揣摩: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9

一: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哲学史上重要的知行方法论

三:孔孟儒学到宋之理学大大偏离了原始儒学之朴素,王阳明心学有所回归。

四:王阳明心学楺合了释家、道家之精华,为中华文化史上一棵璀璨明珠。

五:做学问,宜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不宜突出一点,不计其余。

六:古语说“德才全尽是为圣人”,王阳明当之无愧是中华圣人。

10

感谢提问者,提出这么好的问题。我通读了一下其他答题者,对此问题的回答。各有千秋,各有侧重。但有个最关键的字没有解答。那是“高估”一词。所谓高估是过高的评价,名不副其实,甚至把王阳明神化的意思。事实上,仔细考虑此问题,题者不是想知道王阳明的思想是什么,而是想知道当今“国学热”下,阳明学为何如此火热,这种文化现象后背又存在什么的社会心理。接下,我结合自己一些关于阳明学研究,略说一二。


2019年在阳明洞与学者合影


从“三不朽”来王阳明的评价

古人评价一个人,主要从立德、立言、立功三个方面进行。这又被人诚之为“三不朽”。历史上,能被世人成为“三不朽”的人物,除了至圣先师孔子之外,那就是王阳明了。当然,还有人把曾国藩归结于此,但他顶多算个半,还不能算真正的“三不朽”,因为曾国藩他上位靠权谋之术,而且他曾经为“戒色”想了很多办法。从这两件上,他在“立德“方面就远不够了。回到王阳明评价这个话题。为什么说王阳明”三不朽“呢?在德行方面,他敢于仗义执言,充满正义感,不阿权贵。阳明所处的明代,已经是宦官当道,朝廷被刘瑾宦官集团把控,这个集团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最重要的是只要有朝廷命官上书弹劾他们,他们便以各种理由赶尽杀绝。当时,言官戴铣上书弹劾宦官破坏朝政而被刘瑾设计陷害,并打入大牢。王阳明听闻此事,便上疏皇帝,他在奏疏上陈述了言官之责,为他请命的同时,也给皇帝提出意见。虽染其辞诚恳意切,但仍然未打动皇帝,反而被刘瑾陷害而被打了40大板,流放到了贵州龙场。从这件事上说,他在“立德”方面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立言,更不用说了,其《传习录》流传至今,仍是他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此外,由吴光等人编的《王阳明全集》更是其“立言”的重要代表。立功方面,平定广西内乱,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剿灭南赣盗贼,用孝道感化少数民族头领归服,等等。因此,将王阳明评为“三不朽”是有理有据的。



从古今学者评价阳明来看王阳明。

现在,摘录几个,我读书时,看到学者对王阳明的评价:


康有为: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

梁启超:阳明先生,百世之师,去今未远,而谱传存世者,孰不足以餍吾侪望。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其言既详尽矣,又因缘际会以功业显。终明之世,驯至于昭代,常为学者宗师。


康粱是评价王阳明本人,张严是评价阳明思想。前者是说阳明“言心学必能任事”。这话一点也不假。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强调“心即理”,而“理”又是要在“事上磨练”。所以,由“心即理”可以导向“知行合一”。但有人说,阳明继承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是模仿了禅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陆王心学思想,确定也是“发明本心”,强调心的顿悟,与禅宗有相似之处。这并不代表陆王心学思想就是抄袭,因为“学术也,乃天下公器”。二者虽有雷同,但它们各自体悟的内容、生命、境界却是有差异的。正如程颐所言:“吾学虽有所受,但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所以,很多时候哲学家的思想都存在共同之处,但不代表它们抄袭。而所谓抄袭,也是后世的评价而言,这种评价根本未深入思想家本身的思想。后者,肯定了王阳明“良知”说的思想贡献。但事实上,良知真是阳明的发明吗?非也,他只不过是继承了孟子的“不学而能,良能也;不虑而知,良知也”的观点,进一步提炼出“良知”,从而将自己平生所学用”良知“概括。阳明说:“良知二字,自吾从万死一生中体悟出来,多少积累在。”阳明的这句话道出了自己“良知”说创立的多少心酸,尤其是被贬贵州,在居夷处困的情况,领悟“圣人之道,吴性自足”。由此,我们可以说,良知说是阳明在龙场悟道的终极思想产物。这是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


2019年拍摄王阳明

我的看法

通过从“三不朽”以及学者对王阳明的评价,我觉得这些评价都非常中肯,为我们展现了活泼泼的“王阳明”、有血有肉的王阳明、能食人间烟火的王阳明。然而,市面上常常出“五百前一个王明阳”,各种神化阳明,把超能力集他一身,就如同孙一样本领超强,能腾云驾雾,会72变。其实,他们之所以神化王阳明,是因为在当前“阳明学”蓬勃兴盛的背景下可以大肆捞金,而忘却了王阳明也不过是生活在古代的人。背后经济利益的驱动,王阳明被人利用,被人塑造,已然是超前的高估了王阳明。因此,在我看来,评价王阳明,一定要站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他的人生经历出发,客观合理的评价他,而不是带有自身目的过分拔高王阳明,以这样的噱头来赚取钱财,这样只会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