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西方中世纪,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

“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意思很明白:国君分封大臣,大臣管理封地内的臣民,国君无权直接管理臣民,臣民向直属领导效忠,而不效忠国君。

这种情况根本原因是由于欧洲国家众多,皇权薄弱,法制欠缺导致的;


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存在这一情况,这就是题主问题中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没有统一国家的概念,也不分善恶,讲究的是血统身份,周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国君分封大臣贵族,贵族又分封更小的领地……周天子只能管理自己的大臣,而不能直接命令诸侯国的大臣。

贵族可以世袭统治阶级,普通百姓就是野人(野人一词多次出现在《春秋》等史书中),而一个贵族肯放下身段,巴结“野人”、照顾“野人”,就算明知贵族有这不可告人的目的,“野人”也坦然接受代价,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


春秋战国五大刺客中:

专诸(?—前515年)是普通的渔夫;

要离(吴王阖闾时期)也是一名渔夫;

豫让(?--前453年)是智氏的家臣

聂政(?—前397年)是个市贩 ;

荆轲(?--前227)稍微好一点,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

抛开这些因素,在刺客列传的故事中,以现代人讲究的“职业素质”来说,聂政的职业素养是五大刺客中最高的;

1、安排好后路

聂政刺杀前,等到安葬老母,姐姐出嫁,后路无忧之后才行动;不像要离刺杀前,故意让吴王阖闾杀掉自己全家……

2、武力值高绝

专诸刺杀王僚是算计精明,成就鱼肠剑的美名;要离卧底在庆忌多年突然刺杀成功;

只有聂政一人一剑,于甲兵环绕之中,杀入韩国国相侠累府宅之中,在侍卫们反应过来之前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而且在众多侍卫的围攻下还搏杀数十人,论武力值是何等惊人,绝对在其他刺客之上!

3、保护雇主

除了聂政,其他刺客一出事大家都知道谁是正在的幕后黑手,只有聂政,在刺杀成功后看到侍卫实在太多,杀不出去了,为了保护客户,用剑毁容破腹,甚至在死前挖出自己双眼!

“倒转剑柄,以剑尖划破面颊,剜出双眼,破腹而死。”

要不是聂政姐姐知道了,扶尸大哭,“聂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隐迹于市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严仲子认识吾弟聂政于屠贩之中,屈身结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报!士为知己者死,聂政不过是因为我才毁坏自己的躯体,以免被人辨认出来牵连与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牵连而任聂政的英名埋没!”话说完,长呼三声 “天!”然后自杀于聂政的尸体旁。

晋、楚、齐、卫闻之曰:“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而言,聂政是非常有职业精神的刺客,但是刺客终归不是大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始皇以百万秦军一统天下之后,不论是荆轲图穷匕见还是张良博浪锥,都证明刺客个人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了,等到汉朝建立,法制逐渐健全,刺客之流只能逐渐在历史上淡去了。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古人最为推崇的侠义精神其实很害人的,特别是聂政刺侠累,我总是为他觉得不值!

严仲子得罪了韩国国相侠累,四处找人为他报仇,听闻聂政为人勇猛狭义,就找上门。这时候其实是聂政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才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可以说,他现在也是比较落魄的,心理估计也不是很畅快,比较压抑是肯定的!

就在这人生的低潮期,高官严仲子来送温暖了!先是对其母表示尊重,继而献上重金,最后坦言相告请求聂政助自己报仇,去杀了侠累!

其实严仲子做的也没有问题,无非就是因政见不同而结仇后,不得已而买凶杀人,在那个时代也很正常!为了报仇,想些手段是应该的!

聂政虽然拒绝了,但是他拒绝的不是严仲子,他拒绝是因为孝!

聂政真的是个孝子啊!他拒绝的原因就是因为母亲健在,所以他绝不会犯险!但同时,他觉得严仲子这么对待自己,是对自己的抬举和看重,这份情义他不敢忘!就在此时,一颗恩义的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人其实最怕的就是被自己的情感控制,从而失去理智。聂政或许是个孝子,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他的行为只是一个莽汉!你就不想想,你现在也只是一个逃犯而已!自己屁股都没有擦干净,而且严仲子只是看中了你的一身蛮力和勇猛而已,他是要你去送死!不得不说,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挺有市场和号召力的!

就是因为严仲子想重金请自己为他报仇,她就感觉遇到了知己,他就准备一腔热血报之。

这种人现在都有啊,为了哥们义气不计后果,不问是非,理智完全被情绪压抑!等到犯事了,连累父母兄弟姐妹之后,才后悔了,可是来不及了!

后来聂政的母亲死了,在尽完一个孝子的义务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命是严仲子的了!

于是聂政单人独骑,长身仗剑来到了韩都阳翟。在侠累的大堂前,面对侍卫林立,刀枪耀眼!聂政不畏死生,如白虹贯日、流星赶月般提剑而上,甚至在侠累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死在了堂前!

看到如潮水般涌向自己的卫士,聂政才知道自己跑不掉了。这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姐姐,这次肯定会受到自己的牵连!于是在杀了几十名卫士之后,他只能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先用剑把自己的脸划烂,又把自己的眼睛挖掉,最后用剑刨腹自杀!唉,就为了严仲子对你的情意吗?他只是想利用你报仇而已啊!报恩吗?他对你有何恩义?

事情还没完,聂政虽然死了,乱七八糟的死了,认不出来本来面目。但是韩国不会放弃寻找真凶啊,于是悬赏重金,征集刺客的线索!

他的姐姐聂嫈听说后,不惜千里来到了韩阳翟,一看尸体,果然是自己的弟弟,于是伏地大哭不已!众人说这是刺杀韩相的凶手,你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聂嫈说,这是我弟弟聂政啊,他如此死法定然是怕连累我这个姐姐啊!可是我做姐姐的怎么忍心让自己的弟弟死的如此不明不白,从而埋没了他的名声呢!最后哀痛而死!

不知道聂政知道之后会不会后悔呢?我觉得一定会的。他其实是被自己的情绪完全绑架了,从他选择死的方式看,他其实已经后悔了!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懂是非能判断,知礼法辩黑白!所谓知恩图报是应该的,但是不应该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因为你的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士为知己者死其实是一种愚蠢,知己担不起你生命的代价!

3

不可取,下面说原因:

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四大刺客之一,并被司马迁录入史记刺客列传!

根据史记的记载,聂政本来也 是韩国人,因为杀人,为了躲避仇家,所以跑到了国外隐姓埋名做了一个屠夫。有一句话说的好,仗义每是屠狗辈,说的就是聂政这样的人。

聂政虽然隐姓埋名还是被严仲子找到了,因为他就像夜晚的一盏明灯,到哪都是那么璀璨。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聂政看到严仲子对自己的尊重,不由得感激万分,为报知遇之恩,于是前往韩国刺杀侠累,杀死数十名侍卫后,他仍然毫发无损,可见确实是一名高手。

可惜本人死意已决,最后自杀身亡。

聂政的故事流传了2000多年,人们赞叹他义薄云天的时候,忽略了他的另一个身份,通缉犯!

刚才查了一下有关聂政的资料,一说他死于公元前397年,一说死于公元前371年。这个时间段属于战国的中期。正是魏国、楚国、韩国变法期间,此时韩国已经成为一个法治社会。

所以,他在韩国杀人后逃亡到齐国不仅是躲避仇家,也是在躲避韩国官府的通缉。

韩国并不是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杀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所以,聂政的行为不可取!

4

荆轲刺秦王,历来作为传统历史的保留剧目,深深扎在历史爱好者的心里,有为荆轲悲壮赴死点赞的,有为其壮志难酬可惜的,而更多的人在激烈地探讨荆轲失败的各种原因。

在这样轰轰烈烈讨论的大氛围下,很少有人会记得,在荆轲刺秦发生的一百多年前,另一位侠客刺杀韩相侠累的悲壮故事。

这个人,便是聂政。

聂政,为人侠义,因为除害杀人和母亲、姐姐一起避难到齐国,以屠宰为生。本来一家人可以这样平静地生活下去,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一身好武艺的聂政,注定要走上那条充满荆棘的不归之路。

而领他走上不归路的那个引路人,叫做严遂,字仲子,是韩哀侯的臣子。他在受到国君重用的同时,也惹来了韩相侠累的嫉恨。两人同在朝堂,却结下仇怨,最后严遂害怕被侠累暗算,一路逃走到齐国。

齐国人见严遂到处找人为自己报仇,便推荐了聂政。此时聂政在齐国已小有名气,面对严遂的上门拜请,次次都拒绝了他。理由很简单,因为老母亲还在人世。

《礼记》上曾经记载,“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也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情况下,不承诺为朋友两肋插刀、卖命赴死。聂政虽然是一介武夫,但却同样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即便严遂开出黄金百溢的价码,仍然婉言谢绝了他。

不久以后,聂母去世,聂政想起之前对严遂的拒绝,不禁心有愧疚,于是他动身前往濮阳去见严遂,并答应替他报仇。严遂见状,喜出望外,急忙将仇家侠累的老底端出。

原来这侠累,不仅仅是韩相,还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势力,根深蒂固。不光如此,家中还到处都是兵丁护卫,也就是说,聂政即将刺杀的对象,既是君二代,又颇具安全防范意识,无形之中使难度大大增加了。

其实还有一点,严遂没有说出口,那便是这样的防卫力量,即使聂政能够刺杀成功,全身而退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简单说来,这次的任务就两个字——送死。

但聂政就这样答应了,也许在现在看来很不可思议,但那时的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就像之前的豫让,就像现在的聂政。

当天的刺杀情形是很有些戏剧性的,比起荆轲刺秦王的谨慎谋划、出其不意,聂政采取的是仗剑直入,他像真正的死士一般,直接冲进侠累府,无视周围众多的护卫,一剑刺杀了侠累。

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不知道这人是何方神圣,不要命地刺杀当朝相国,一时间场面立马陷入了混乱之中。而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护卫,聂政毫无惧色,一气击杀了数十人。

然而,无数的护卫一波波涌来,围起铜墙铁壁,一下子堵死了聂政的逃生之路。在这最后的时刻,聂政做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他用刀割花了自己的脸皮,挖出自己双眼又剖出肠子,将自己整得面目全非后才死去。

读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猜到聂政自残的真正目的。没错,他是不想自己死后被认出,更准确地说,他想保护自己的姐姐,不为家人带来祸事。

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正像他所预料的那样,韩国将他暴尸于市,悬赏能认出杀侠累者给千金,但是很久都没人知道。

可惜的是,聂政的姐姐聂荣听闻此事,有了不详的预感,她急忙来到韩国,看见了那具暴尸于市的尸体。不愧是一母同胞,聂荣一眼就认出那是自己的亲弟弟!

她抚尸痛苦、伤心欲绝,明白是弟弟为了不牵连自己,而将自己毁容。周围人都为她感到遗憾,都想不通聂政如此维护,她为何还要来惹祸上身?

面对大家的质疑,聂荣虽为一女子,却说出让无数须眉汗颜的话:

”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

最终,聂政的姐姐聂荣也因为哀伤过度而死在了聂政身旁。

这一次事件,震惊了晋、楚、齐、卫、韩五国,不光是为了聂政的以死相报,还为了聂荣的巾帼烈性。或许聂政刺侠累,之所以和荆轲刺秦的结局不一样,是因为一个打算生擒秦王,而另一个存了必死之心,与对手同归于尽。

5

首先要搞清楚两点:一是聂政刺侠累之事到底可不可取,那要看站在谁的立场看待问题。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到底是怎么来的,他们身上到底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竟然被历史记载流传下来。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春秋战国的历史,就会发现,刺客这种人为什么存在,其实跟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在西周之前,社会秩序稳定,不要说刺客,就是连游侠的记载都没有留下来。天下有道,人人遵守规矩道德,要什么刺客呢?然而到了东周时期,一切都变了。

东周因为礼崩乐坏,天子式微,权力下移,社会秩序受到了巨大破坏。而在诸侯王以及士大夫之间,因为彼此势力相当,不分上下,而他们为战胜对方,不得不使出非常规手段。

而刺客,就是这些军事集团以及权力集团使用的杀手锏。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史记》里的《刺客列传》,发现使用刺客的,全都是弱势一方首先发难的。

第一个出场的刺客,是鲁国人曹沫。鲁沫为鲁将,跟齐国交战,三次败北。鲁庄公害怕了,向齐恒公主动提出割地求和。然而就在齐鲁公盟仪式上,鲁沫则执匕首劫持齐恒公,逼其还地。齐恒公无奈之下,只好顺从。

对于出奇制胜的低成本方法一出,从此被后世诸多权势集团效仿运用。鲁沫劫持齐恒公一百六十七年后,又有专诸刺吴王僚事件。

当时,伍子胥知道公子光跟吴王僚有权位之争,将专诸献于公子光。当时吴国内部,公子光势力不如吴王僚,但是有一次吴王僚的兄弟率兵攻打楚国,被半路拦截一时回不了国内。公子光认为时机成熟,请设宴请吴王僚前来喝酒,吴王僚应该知道诈,但倚仗人多势强,认为没事。然而就在酒宴上,戒备森严的吴王僚还是被专诸给刺杀了。

这又是一个出奇制胜的成功案例。

此后七十余年,又有豫让刺赵襄子的故事。此时正值三家分晋的重要时刻,赵襄子联合韩魏合谋,灭了势力最强大的智伯,并三分其地。此事之后,多年来被智伯赏识的豫让,却决定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豫让刺杀的理由是,士为知已者死。

最后尽管豫让刺杀没有成功,但是他忠于主子,且不爱惜生命,挺身而出复仇的事情,被民间广泛传诵。

智伯这种养士,士为知已者死的风气,到了战国更加风行。著名的有战国四公子,他们每人几乎都有三千门客,随时捐命为之效劳。而聂政刺杀侠累事件,就是在那样的一个重信义,行必果,不惜命,士为知已者死的社会风气中发生的。

严仲子跟韩侠累政见不和,怕对方报复,只好逃跑。严仲子找到了聂政,以重金给其母祝寿,以此收买聂政人心。而聂政其母死后,主动出面,替严仲子报仇,且成功刺杀了韩侠累。

聂政刺侠累事件之后二百二十余年,又发生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从整个春秋战国的刺客史可以看出,当时刺客的存在是社会动荡时期,诸侯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的必然产物。到了秦汉之间,这种敢于捐命,不求任何回报的刺客精神,又转为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敢于捐躯的游侠精神。但是这种所谓的锄强扶弱的精神,又是建立在践踏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法律社会所不允许的。正因他们无视法律,所以秦始皇时期,以及汉武大帝时期,俩人都大力打击游侠。

尽管当时打击游侠收效甚微。不过其后,随着上千年的社会文明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社会法律及舆论约束,这种刺客或者游侠行为,也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6

很荣幸能够回答到您的问题


关于聂政刺侠累一事,在《史记》、《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述,可是涉及严仲子和侠累之间的恩怨却没有详细表述,要想了解聂政此举是否可取,我想还是要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微时,与濮阳人严仲子名遂,为八拜之交。累贫而遂富,资其日用,复以千金助其游费,侠累因此得达于韩,位至相国。侠累既执政,颇著威重,门绝私谒。严遂至韩,谒累冀其引进,候月余不得见。遂自以家财赂君左右,得见烈侯,烈侯大喜,欲贵重之。侠累复于烈侯前言严遂之短,阻其进用。严遂闻之大恨,遂去韩,遍游列国,欲求勇士刺杀侠累,以雪其恨。——摘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六回
  • 看完之后,这个故事的脉络就算是明朗了,原来侠累和严仲子是拜把子兄弟,侠累很穷,而严仲子有钱,侠累有才华,可是知名度太低,得不到上层的认可,严仲子就自掏腰包资助他进行游学,在这个过程中,侠累得到了韩王的赏识,被任命为相国。

  • 侠累当官很有威望,他从不允许别人有走后门的行为。而严仲子想做官,就来韩国找他,可是登门拜访了一个多月,都见不到侠累。可是严仲子有钱啊,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他就重金贿赂韩王身边的人,就这样韩王接见了他,并且很欣赏他,决定重用严重严仲子,而这时,侠累出现了,他百般阻挠,甚至在韩王身边说严仲子的坏话。严仲子听说后,大怒,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勇士刺杀侠累。

  • 终于,严仲子在市井之中发现了聂政,后来就有了聂政刺侠累的故事。

侠累该杀吗?

首先,我认为侠累该杀,侠累恩将仇报,自己一穷二白,是严仲子放低身价前来交往,并且资助重金帮他入仕,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侠累却不记恩德,恩人前来投奔,竟然一个月都闭门不见,先不说推不推荐,就冲这,侠累此人非常没有人情味。

其次,如果侠累为人光明磊落,就应该告诉严仲子为什么不推荐他,起码说说理由,做了相国这么大官,朋友来了起码可以招待一下吧。

最后,严仲子自己想法推荐自己,侠累你不推荐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百般阻扰,甚至说自己好哥们的坏话,这才是让严仲子动了杀心的最直接原因。

严仲子为人如何?

鄙人认为严仲子为人有问题,交朋友应该坦诚相待,不能像做生意一样,玩“奇货可居”,天底下玩这招的没几个有好下场。

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曾经评论严仲子有知人之能,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和侠累交往就是“遇人不淑,识人不善”

他结交侠累是看重侠累的能力,将来有朝一日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而他结交聂政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他报仇,所以我觉得严仲子为人目的性太强,不是一个善类,纯纯的商人一枚。

聂政此举可取吗?

我认为聂政此举有可取也有不可取之处。

可取之处:他开始拒绝了严仲子,是因为家有老母亲要侍奉,此人有孝心,这是非常可取的,在他刺杀成功之后,自己毁容怕连累姐姐,这是有情义、有担当的表现,也很可取。

不可取之处:头脑简单,严仲子说几句好话,请他吃几顿酒,做一些表面上的事情就可以让他牺牲自己的性命去做事,我觉得这非常不可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怎么能这么轻薄自己的生命呢?


鸿涵为您解读历史,请多多关注。

7

是否可取,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

从聂政本人的立场来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他要报答严遂的知遇之恩,置个人性命于不顾,本无所谓可取与不可取,这就是他的选择。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浓墨重彩写聂政事迹,突出的是其个人魅力。

(汉画像,聂政刺韩王)

站在韩国国家的立场来说,严遂与侠累的矛盾,不过是个人私怨,但严遂重金聘请刺客杀死仇家,而且还连带刺杀了韩王(司马迁采纳了这一说法),此举已不是可取不可取了,简直罪大恶极。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都是对国家有害的行为。宋代学者朱熹在评价与聂政事迹有关的古琴曲《广陵散》时,则认为《广陵散》违背君臣之道:“其曲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如果站在法制的角度,从今天回望过去,聂政此举无疑不可取。报私仇杀人夺命,本就违法,何况刺杀国君、扰乱国家!

还有一个角度,那就是传播者的角度。如何传播,几乎会颠覆整个事件的性质。郭沫若以聂政事迹创作话剧《棠棣之花》,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历史情境,但他对聂政故事的修改,在于舍弃了司马迁推崇的极端个性色彩,而突出了聂政“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在郭沫若的时代,“舍身报国”当然是要大力颂扬的行为。

(河南济源,聂政祠)

聂政的事迹本身就很复杂,后来的传播史也十分复杂,正说明了历史解读的暧昧之处。客观地说,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应该设身处地,从当时当地的情境出发,若纯以今天的思想、行为为标准看待古人,多半是看不到真相的。


8

如果大家有留意小说和武侠电视电影的话,对于一个剑招,一定不会陌生。

那就是白虹贯日。

这个招式最初的来源就是《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聂政。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刺客列传中,一共写了六个人,

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

曹沫为国,专诸、豫让、荆轲为主,高渐离为友,

而聂政,不为国,不为主,不为友。只为报恩。

所以这几个人都只是刺客,有侠气的,也就是豫让和高渐离。

聂政,只是一个刺杀过程比较豪迈的刺客,

他能够被称道的,就是这样的豪迈了。

聂政原来只是个屠夫,因为杀了人所以躲避在市井中当屠夫,

然后韩国的严仲子和韩国宰相侠累进行政治斗争,

严仲子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侠累,

他想报复侠累,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

后来有人告诉严仲子,聂政很厉害,严仲子就来找聂政。

他给聂政金银财宝,给了聂政充足的礼遇,希望聂政能帮他去杀侠累,

可是聂政既没有收他的金银财宝,也没有答应他,

严仲子嘴上说着不敢求聂政别的事情,只是要交个朋友,

可是要说严仲子心里没有半点期盼,谁也不信的。

母亲去世后,聂政主动找到了严仲子,说自己要去刺杀侠累,

严仲子就很吃惊,问为什么现在去,

聂政说,当时不去,是因为母亲尚在,姐姐未嫁。

而现在母亲已经去世,姐姐也嫁人了,我的行为不会再让他们受到伤害,

所以我去帮你杀侠累,报答你的知遇之恩。

严仲子想要派人帮助聂政,也被聂政拒绝,说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的泄露风险,我还是自己去吧。

于是聂政就独自一人,负剑到了侠累府上,

一人一剑,白虹贯日,

杀翻了侠累府上数十人人,并且最终杀了侠累。

为了不牵连到自己的好友家人,

聂政还自毁面容,然后剖腹自杀。

韩国恨极,把聂政的尸体扔在大街上

有其弟必有其姐

听闻这件事情的聂政姐姐前来认尸,认出是聂政的尸体后,

然后在大街上嚎啕大哭,说这是我的弟弟,严仲子能够结交我弟弟,这样的知遇之恩,我弟弟除了一条命,还能拿什么来还呢?

接着在弟弟尸体边自杀。

很多人会说,聂政也是个侠,这是士为知己者死,

我们说豫让是士为知己者死,是因为xx生前并没有让豫让去为他报仇,

豫让的报仇行为是完全出自于自己主公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他的三次刺杀尝试,把自己搞的人不人鬼不鬼的,只是因为君以国士待我,故以国士报之,

是我为旧主报仇,把自己和旧主看做一个整体的行为,是对旧主极深的认同和尊重下的报仇。

高渐离是士为知己者死,是因为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是荆轲的知己酒友,

在此同时,秦王还毁灭了他的国家,所以这是国仇友恨一起的报仇,

是家国之恨,很正统的报仇理由。

而聂政报仇,从出发点来说,他只是严仲子收买的一个杀手,

严仲子并不是把他作为一个国士,而仅仅是一个报私仇的工具。

聂政后来的报仇行为,也不是因为对方杀了自己的旧主,不是因为对方毁灭了自己的国家,

聂政后来的行为,只是因为严仲子付出了尊重,所以聂政就用自己的命,来还了这份尊重。

只是,这份尊重,是真正的尊重吗?

不是的,这份尊重,只是为了达到让聂政帮他去杀侠累的手段。

如果我们在无数小说中读到这个,只会说这个人是铁憨憨,傻,

那为什么在刺客列传中,对于聂政,我们就要说他是侠客呢?

这更像是一个付钱,一个杀人的杀手交易。

在聂政看来,自己是报了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可是这个知遇,来的如此廉价。

而在我们看来,聂政,只是权力争夺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

侠客仁、义、勇、智,聂政,只占了一个勇。

只是,勇士和侠客之间,还有天地之仁,家国之仁,袍泽之义,手足之义,

这些,全然没有。

所以说,聂政只是个刺客。而不是个侠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