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洋海军的阵型没有多大问题。

北洋海军摆出的阵型叫犄角雁形阵,实际上就是把10艘军舰组成5个小队,每个小队的2艘军舰一前一后成斜阵,也就是犄角。整个编队看上去是一字雁形阵,实际上是5前5后。作战意图是冲入日本海军阵型后,每个小队各自为战。

可以看出来北洋海军每2艘军舰就是一前一后 互为犄角

要知道,北洋海军的阵型不管如何摆,其火力都增加不了多少,因为北洋海军的军舰炮太少,特别是侧舷炮很少,所以无论纵队横队,也就是多几门少几门而已。而日本军舰火炮多、侧舷炮多,排成横阵火力会减弱很多。



上为北洋海军使用的旧式机关炮,下为新中国海军使用的半自动机关炮,两者火力密度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小口径速射炮,也就通称的机关炮,请注意小口径三个字,这意味着其杀伤力有限,只能杀伤人员而已。关键是这时候的机关炮不是后来那种半自动机关炮,需要人工一发一发装填,其发射速度也就是比大口径火炮快一些,想达到“洗甲板”的程度是不可能的。而且当时的黑火药炮弹破片少、杀伤范围小,威力有限。所以为了发挥机关炮火力采取纵队队形,也没有什么用。

这是北洋海军想模仿的对象,奥地利海军在Li利萨海战中就是用横阵冲乱了意大利海军的纵阵

所以实际上北洋海军摆的阵型,并不是考虑怎么发挥火力与日本海军对射,那样除了失败不会有其他结果。横阵是为了冲乱日本海军的纵队,用撞角和鱼雷甚至接舷战这种近战手段来抵消日本军舰火炮多、火力强的优势,属于死中求生之举,本来就没有胜利的把握。

超勇级当时已经落后,火力、机动性、防护力一无可取,不应该放在阵列中拖后腿

只不过北洋海军的编队航速太慢,根本无法靠近日本海军,也就无法实现近战意图。这主要还是北洋海军平常缺乏海军战术研究和演练,既然是要打近战,像超勇级这样航速严重拖后腿的军舰就应该排除掉,而不是为了增加军舰数量硬塞进编队里,这应该是北洋海军在阵型上的最大问题。



右侧穿阵而过的就是比睿舰,如果北洋海军有第二层横阵,本来已经重伤的比睿就很难逃脱了,这个战果的丧失非常可惜

还有就是横阵没有必要摆那么宽,10艘军舰完全可以排成两列横阵,把比较弱的军舰和鱼雷艇放在第二排,增加阵型厚度,这样也不会有日舰比睿穿阵而逃的事情发生。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北洋水师以“雁”阵形是没什么么问题的。而批评北洋水师这一阵型的人一般都是门外汉马后炮。因为北洋水师的定位一开始就以定镇两舰的重炮为主,一切作战方案都以这两艘巨舰为核心,一舰首对敌能发挥四门302毫米和一门150毫米炮的威力。

要知道“雁”阵形的难度更高,需要各舰紧密配合的配合。而线性阵型只要跟着头舰走就没问题了。

而在行动中“雁”阵形变成“人”字阵形是不是团队协作的不和谐,而是因为在两边的最后面的超勇扬威两舰是老舰速度较慢,本来打算把他放到后面最后接敌这样的损伤可能相对少一点。但是没成想到日本舰队分成组队和游击队两个部分。而游击队就是以吉野为主力的快速舰率先击沉了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两舰。一下就损失了2艘船,数量上就比对方少了。

而说北洋水师舰首对敌的方案使舷侧的速射炮丧失了火力,说这话的人就相当于说“人们走路都走右边,那留出左边的路干什么?”一样,可笑至极。

3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阵型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最多也就是细节上有所不足而已。

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采用的是犄角雁形阵。所谓犄角雁形阵就是北洋水师参战的十艘军舰分成五个小队,每个小队两艘军舰一前一后左右错开,互为犄角,这样整个舰队实际上是两列横阵。

北洋水师原定采取的阵型

这种阵型确实对于发挥侧舷和舰尾火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北洋水师来说,这种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在铁甲舰刚出现的时候,火炮对于军舰的铁甲大多伤害有限,所以撞击战术再次兴起。而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用横队战术击败意大利舰队以后,横队战术更是成为各国海军的首选。因此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各国在设计军舰时都是以舰首对敌为主,强调加强舰首火力。

比如北洋水师的“定远”级铁甲舰主炮就采用了对角线布局,两个主炮旋台前后错开布置在军舰中部的左右两侧。这样在舰首对敌时,4门主炮可以同时向前方进行射击。而在侧舷对敌时,因为另一个旋台的遮挡,射界很小,实际能使用的主炮只有两门。

“定远”的主炮射界

此外为了加强舰首火力,当时军舰的侧舷中口径副炮也大多装在突出舰体之外的耳台之上,这样舰首对敌时,侧舷的副炮也可以向前方射击。比如北洋水师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平远”的副炮都是如此。

相应的,军舰的尾炮却被普遍弱化。像北洋水师的“济远”尾炮只有1门150毫米火炮,而“经远”、“来远”在舰尾只安装了2门75毫米舢板炮、2门47毫米哈乞开斯速射炮和3门37毫米哈乞开斯五管连珠炮。

所以采取横阵对敌,主要受到影响的是小口径的速射炮。而这点损失在设计时已经考虑进去,属于可承受范围。

“致远”的线图,可以看到两侧副炮实际突出在舰体之外,可以向前方射击

而且要注意的是,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大多是旧式炮弹,装填的是黑火药,破坏力有限。在黄海海战中日舰不乏被多枚大口径炮弹击中,但是最后却只是轻伤而已。

这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日舰“西京丸”。“西京丸”原本只是一艘邮轮,战时才加上火炮,改装为辅助巡洋舰,防护力和生存力较正规军舰要差不少。但是在海战中“西京丸”中了12发炮弹,其中包括4发305毫米炮弹、1发210毫米炮弹、2发150毫米炮弹和3发120毫米炮弹,结果却只是轻伤。

日本海军的“西京丸”号

很明显,北洋水师采用横阵一是为了发挥重炮的火力,二来也真没指望光靠火炮能够击败日军。而是为了冲断日本队列,实现乱战,然后用撞角和鱼雷在混战中建功,乱中取胜。

就当时北洋水师的情况来说,这个思路并没有什么不妥。

当然,后来在实战中,因为“超勇”、“扬威”两舰航速太慢,加上“济远”畏敌故意开慢,导致北洋水师的队形没有形成两列横阵,而是类似于“人字形”。而且因为“超勇”、“扬威”、“济远”的拖累,北洋水师航速太慢,最后只切断了日本队列的尾段,没有实现乱战这一战术目标。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如果北洋水师早点把“超勇”、“扬威”排除在主力舰队之外,改以“平远”、“广丙”,那么北洋水师的编队速度会更快一些,也更可能实现原定设想。

此外横队不利于机动。因此北洋水师也可以把舰队分成三部分,一是由“定远”、“镇远”、“平远”、“经远”、“来远”等装甲较厚的军舰组成横队,而以“致远”、“靖远”、“济远”、“广甲”、“广丙”组成纵队,配以鱼雷艇在横队之后作为机动力量。

太田喜二郎所绘黄海海战图,途中右侧的是日舰“比叡”,正从“定远”和“经远”之间通过。如果此时后面有“致远”等舰组成的机动编队,那么就可以围攻“比叡”

这样横队的宽度缩短,利于机动。而且在实现切断对方以后,后面的机动编队可以进一步攻击落单的敌舰,并掩护鱼雷艇发动突击,这样更容易取得战果。

不过这种设想纯粹是根据后世海战经验汇总而来。北洋水师因为其时代局限性很难突破原有的思路,因此也只是马后炮而已。

4

雁形不就是人形?这场海战,日本最多是惨胜,旗舰被重创,根本弄不沉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北洋水师表现非常专业,劣势是舰况差距太大,日舰的唯一优势是速射炮加下濑火药。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