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2020-10-08 13:31阅读(75)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谈秦说汉(201)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从夺取权力的手腕来看,无疑汉宣帝刘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将

1

谈秦说汉(201)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从夺取权力的手腕来看,无疑汉宣帝刘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将汉宣帝与汉文帝放到一起比较,倒觉得可比性不大,因为汉文帝几乎没有刻意争权。汉宣帝、汉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钦定的皇帝继承人,但又被权臣幸运地推到了皇帝的龙椅上。

  • 两个人被选为皇帝侯选人前提条件不同

刘恒被选为皇帝之前,长安城正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诛吕”运动。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力代表,主要目的是清洗吕氏宗族的人,以避免日后的灾祸。吕后专权多年被清算后,朝廷形成了权力真空,但没有权臣出现,代王刘恒为帝是公推公选。

同时,周勃虽然掌管了北军,但接手时间很短。灌婴率20万大军屯驻荥阳,各郡国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权力可以掌握大局,因此需要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皇帝来调和。因此,参与“诛吕”运动的人,都希望皇帝及早执政

汉宣帝被选为皇帝之前,朝廷经历了汉昭帝时期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的争斗,最终霍光胜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废黜了刘贺,在两个皇帝一死一废的过程中,霍光完成了权力的集中,霍氏一家的势力在朝廷盘根错节。

刘洵是戾太子刘据之孙,但戾太子的后人也只剩他一个人。刘洵自幼在诏狱中长大,在没被立为皇帝之前,他没有朝廷势力,没有朋友。若不是染房的许老头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甚至娶不上老婆。毫无根基的刘洵为帝后,霍光怎会轻易还权

  • 两个皇帝的继位时权力过渡不同

汉文帝刘恒听到被选为皇帝时,他是惊讶的、怀疑的、不情愿的。他与属下讨论该不该继位时,手下的人意见分歧还挺大的。郎中令认为长安的人诡计多端,可能不怀好意;中尉宋昌却认为富贵险中求,可以赌一把,当然刘恒也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刘恒在继位之前,是有自己的根基实力的,凡事有多个脑袋一起商量。于是他们从代国来到长安,皇帝当日晚进入未央宫。当夜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巡查殿中。所以,汉文帝登基时,就已经掌握了军权

汉宣帝刘洵被立为皇帝是因为刘贺突然被废黜,将他从掖庭接到宗正府斋戒行礼,然后进入未央宫。也就是说,刘洵在成为皇帝接班人之前,是以罪臣之后的身份在掖庭干苦力的,只认识一些染纱晒布的底层男男女女,当官的事想都不敢想。

刘洵坐上皇帝的龙椅之时,最多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朝廷的军政大权被牢牢地抓在权臣霍光的手里,连身边的侍从都是霍光的眼线。整个朝廷都是霍氏一家错综复杂的势力,汉宣帝任重道远。因此,刘洵若不想成为傀儡,就必须夺权

  •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

第一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外戚力量,封原来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侯爵。但因为不顾霍光的反对,许皇后意外地“病故”了。汉宣帝发现自己低估了霍光的能量,于是改用明尊暗抑的策略。

第二步,汉宣帝顺从地接受了册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第二任皇后。同时,将霍光的食邑从3000户猛增到20000户,霍氏一家,均有增封。用更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霍光,礼遇甚至有些过分,把霍光的地位人为地推到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第三步,给御史大夫魏相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务,类似于皇帝亲自委派的专案组组长。魏相与霍光府邸相邻,因霍光权盛,他的奴仆也狗仗人势,为了争夺道路,曾砸魏相家的大门,后来魏相出来磕头才作罢,只是当大家长的霍光并不知情。

第三步,汉宣帝专门下诏:“朝中各项事务都先向霍光报告,然后上奏。”不接受霍光提出的还权于皇帝的请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想让人犯大错误,就必须先给人更大的权人,办更大的事,汉宣帝的维权理论大致就是这样。

第四步,打破霍光与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铁三角”的关系。田延农因贪污被人举报,畏罪自杀。张安世是张贺的弟弟,汉宣帝幼时,就是张贺出钱供其念书。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拉拢手握军权的张安世,保障朝廷的军队稳定

但霍光虽然揽权,工作上也没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对朝廷的稳定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威望相当的高。汉宣帝找到的证据,都不足以治霍光的死罪。汉宣帝可以继续等,但霍光却等不了,生病死了,朝廷大权自然就回到皇帝手中

按理说汉宣帝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可以收手了。但隐忍多年的艰辛,让他产生了复仇的火焰,无法熄灭。于是,将目光瞄向了霍氏一家人。皇后不能白死,这么多年的忍气吞声不能就这么算了。汉宣帝在图谋一个更大的局,要将霍氏灭族。

  • 对霍氏一家赶尽杀绝

第五步,汉宣帝继续纵容霍家,与太后亲临霍家,为霍光举办盛大的丧事,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封其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乐平侯,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还下令永久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但是,永久能多久呢?

第六步,授权御史举报霍氏违规修建府邸,霍氏家人违规进入皇宫禁地,霍云在工作的时候私自外出。更重要的是,霍光的妻子霍显神助攻,让女儿霍皇后给太子下毒,霍皇后拿着毒药又不敢下手。毒杀太子被人举报了,这个事成了导火线

第七步,汉宣帝下令建立密奏制度,也就是重要奏折可以不经过霍氏掌管的尚书,直接送到皇帝这里。又将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师,任安定太守。将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塑调出京师,任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之一、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

第八步,改由张安世为卫将军,未央、长乐两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都归张安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却不让他戴照例应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颁给印信、绶带,撤销他以前统领的屯戍部队和官属,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样为大司马。又将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收回,只让他担任光禄勋一职。霍光的另一个女婿赵平本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统领屯戍部队,如今也将赵平的骑都尉印信和绶带收回。所有统领胡人和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未央、长乐两宫卫所属警卫部队的将领,都改由汉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

第九步,逼霍氏造反,谋反是铁定灭族的大罪。霍家人因汉宣帝频频出手,有兵权的被调出京师,留在朝廷的又没有实权。想来想去,当初霍光有个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汉昭帝,也就是上官太后,或许可以帮忙。

第十步,霍氏请求上官太后废黜汉宣帝的被告发,但已涉太后,汉宣帝没有追究。接着霍氏人又商议,仍请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王媪,同时请正当权的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作陪。让范明友、邓广汉乘机杀死他们,然后逼迫太后下诏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

当然没有第十一步了,因为霍氏谋反还未行动就被人举报了。于是,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当众处死,霍皇后被废,囚禁于昭台宫,后迁至云林馆囚居,最终自杀身亡。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步步惊心,充满凶险。但霍光只是恋权,有一点专权,却没有乱政。其实汉宣帝在熬死霍光之后,实际上已拿到了皇帝的权力,手段当然是算高明的了。但仍步步紧逼,费尽心机,逼霍谋反,然后将其灭族,其心理就有点阴暗了。

反观汉文帝,登位之初就获得了皇帝的实权,随后周勃、陈平等实权人物相继递交辞呈。他们的权力移交是平稳的,无公害的。当然,汉文帝继位之前,吕氏一族被杀,不可能快速形成权臣,朝廷其实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若不是宽厚的汉文帝及时补位,就有可能引发朝廷动荡。因此,和平过渡是每个人渴望的目标。

2020/10/7

2

说实话,这两人在帝位争夺中还真没做什么,全靠助攻。但是登基后跟大臣争权,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首先,在被选中当皇帝之前都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人,没什么势力。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子,高祖在世时,母亲薄姬就不受宠,刘恒也备受冷落。

吕后摄政后残害高祖诸子都没有认为他们母子有威胁,可见这对母子在深宫中多不受待见,不过也因为不受宠才让他逃过一劫。

而汉宣帝刘询是巫蛊之祸被陷害的太子刘据的孙子,虽逃过一死,恢复了宗族的身份。

但是少年一直被养在官狱,多亏丙吉帮助,才得以平安长大,后辗转被送到他的外婆史家教养。

其次,被选中当皇帝看中的都是好控制,全靠大臣一力促成。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刘章兄弟诛杀吕氏外戚后,谁当皇帝讨论了一圈。

认为汉文帝刘恒宽容仁厚,母亲薄姬也势单力薄,说白了就是这对母子好控制,不至于再出现吕后的情况,于是迎刘恒回长安。

而汉昭帝没有儿子就驾崩了,只能从旁支选,权臣霍光和张安世,选来选去,长在宫外,没有外族势力,又血统纯正的刘询被他选中,看重的还是他好控制,由此登基称帝。

这其中,他们两人什么都没有做,皇帝的宝座就到了手中。这大概跟汉朝盛行的治国理念无为胜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登基后 ,朝中权力都在大臣手里,皇权受到制衡,为此,两人都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想一步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但是,在集权的过程中,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汉文帝在位时一直受功臣压制,想要削藩,防止诸侯做大,遭到众臣反对,连自己赏识的贾谊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汉宣帝在跟霍家夺权的过程中,一方面重用霍光,霍山等人,让霍家人放心,一边又逐步亲政,扶植新臣,慢慢分走霍氏的权力,最后将霍氏一族全部定罪。

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继续祖宗的无为而治,把汉朝推向了更强盛的时期。

3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我认为应该是汉宣帝。

首先,他们二人在获得皇权方面都有天上掉馅饼的捡漏之嫌,因此,我猜想,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指在“巩固\"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 汉文帝之母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因祸得福,逃脱了吕后的陷害,否则与被砍掉四肢扔进猪圈的戚夫人下场也差不了多少。

吕后死,诸吕势力被“挺刘派\"斩尽杀绝,推选谁来做皇帝呢?要找个没啥背景的,母家没啥势力的,这样,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在汉文帝刘恒头上。

  • 汉宣帝早年命运比文帝还惨,受“巫蛊之祸”牵连,幼小的汉宣帝刘询还在长安监狱里蹲过几年大牢。

后来,辅政大臣霍光想把持朝政,还是要找没啥背景的,易于掌控的,没啥经验的,一比较,刘询最符合标准,皇冠落在了刘询头上。

小结汉文帝和汉宣帝在获取权力上,是很被动的,称不上“夺取\"。

但他们在上位以后巩固权力的过程中,能力毕现,小宇宙爆发,各显神通。综合比较二人采用的手段,个人认为:汉宣帝更高明。

理由是:

  • 汉文帝上位后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入主未央宫当天就命自己人宋昌、张武等统领了南北两军,负责宫中保卫。

一拉一打,拉扰刘氏宗亲及各大臣,打击铲除诸吕残余势力。很快搭建了自己的一套领导团队,大权在握。

期间绛侯周勃自以为拥戴有功很傲慢,被汉文帝借故整了几次,老实了。

  • 反观汉宣帝上位后形势很艰难,朝政完全被霍光势力把控,他就像一傀儡,而且不能露出一丝不满,还得重用霍光。

同甘共苦过的原配皇后被霍光夫人害死也只要恼在心里,笑在脸上,假痴不癫隐忍6年之久,霍光死后,才一步步铲除了霍氏势力,夺回亲政大权。

【@昨天即历史观点】汉宣帝刘询的隐忍功夫堪称超一流,正因为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却有如此好的隐忍反击表现,我认为在巩固权力的比较中,汉宣帝比汉文帝更高一筹。

4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非常优秀的皇帝,他们俩本来都没有继承权,都是在权臣的帮助下,才成为了皇帝,也都是从权臣手里夺取了皇权。

那么他们夺权的手段,谁更高一筹呢?显然,汉宣帝是要比汉文帝更加出色的。汉宣帝太鸡贼了,他坐等霍光死了,慢慢把霍光一家给收拾了,汉文帝一上台就给了周勃陈平一个下马威,结果从容地夺取了皇权。

其实汉文帝夺权的方式,是比较危险的,如果周勃和陈平对汉朝没那么忠心的话,那汉文帝死一万次都有可能了。而汉宣帝这一招非常巧妙,霍光活着的时候,他乖得跟一只小奶狗一样,使得霍光完全放松了警惕。


汉文帝夺权,属于虎口夺食。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帝刘邦8个儿子里,最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一个。因为他的母亲薄姬并不受汉高帝刘邦的宠爱。

汉文帝早早被打发到了代地做了代王,吕后可怜薄姬跟她同病相怜,所以没有加害薄姬,将她也送到了代地跟儿子团聚了。

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

等到汉惠帝死了,汉惠帝的俩儿子相继继位,成了吕后的傀儡。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认为当时的少帝包括汉惠帝的其余几个儿子,都不是汉惠帝亲生的,于是将他们全都诛杀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陈平和周勃是在诛灭诸吕的时候,担心跟吕后有关系的人将来为他们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斩草除根。

此后最没有实力的刘恒就被周勃和陈平选中了,他们认为汉文帝是个很好控制的皇帝。万万没想到,刘恒也不是个吃素的。

  1. 汉文帝一上台,立刻将自己的心腹宋昌任命为卫将军,管理南、北二军,又将心腹张武任命为郎中令,负责管理宫中禁军,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安危就得到了保证。
  2. 此外,他开始封赏那些诛灭诸吕的功臣,毕竟他在朝中的地位不稳,需要笼络人心。为此像周勃被封为右丞相,陈平被封为左丞相,灌婴被封为太尉。其他有功官员都得到了晋升。
  3. 这么一来这帮人可算是稳住了,可是周勃这帮人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完全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因此汉文帝索性就开始拿这帮人开刀了。

前期封赏是有道理的,后期直接开刀就有些仓促了。周勃被撤了职,还差点因为谋反罪被宰了,最后终于服服帖帖的了。

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汉文帝毕竟是外来户,他想要操控汉朝这么多大臣,用强硬的手段,极为容易引发众怒。人家能扶起你也能把你拉下马。


汉宣帝以逸待劳,最终夺取胜利。

汉宣帝刘询更没有资格做皇帝,他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当初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给逼死了。

汉武帝虽然颁布了罪己诏,又建了什么思子台,可是他始终都没有把刘询给放出监狱。刘询还在襁褓之中就进了牢房,到了汉昭帝时期,才得到了释放。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汉书》

汉昭帝早逝,霍光先将昌邑王刘贺扶植为皇帝,可是这哥们太不靠谱了,手下的亲信又多,不好控制,所以仅仅27天后,霍光就把他给废了,随后找到了刘询。


为什么选择刘询呢?一来他是汉武帝的重孙,二来他势单力薄,没有多少亲信在身边。因此霍光选择刘询,就可以方便自己把持朝政了。

汉宣帝对霍光,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他从来不敢忤逆霍光的话,简直跟侍奉自己父亲一样对待霍光。

  1. 霍光因此深受感动,逐渐放松了对汉宣帝的警惕。霍光的媳妇儿霍显,为了让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狠心毒死了汉宣帝的媳妇儿许平君,汉宣帝对此依旧一言不发,不敢查证。
  2. 等到霍光死了以后,汉宣帝在朝中这么多年也已经有了一票追随者。为此他终于可以动霍家了,当霍光的儿子霍禹要求接替霍光职务的时候,被汉宣帝果断拒绝。
  3. 霍显纵容霍成君毒杀太子刘奭,结果被汉宣帝发现,无奈之下霍家选择造反,最终被汉宣帝连根拔起,全部斩杀。

汉宣帝这一招实在是太强了,不管是于情于理,他这么做都不会遭到非议。是霍家人造反,他才对他们动手的,而此前汉宣帝对霍家可是非常不错的。


汉宣帝对霍光言听计从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治国的本事。他起于微末,从小不是坐牢就是平民,根本接触不到治国的知识,自然也就没有了治国的能力。

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明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约定未发,云拜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山又坐写秘书,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书报闻,会事发觉,云、山、明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唯独霍后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汉书》

可以说霍光就是和汉宣帝最好的老师,霍光的治国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汉宣帝的盛世,其实霍光有一半功劳。有这样的老师作为榜样,汉宣帝自然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

当然了霍光的手段,汉宣帝也给学到手了。当初霍光对上官桀等人的处决有多么果断,汉宣帝对霍家的处决就有多么果断。


总结:汉文帝还是比不上汉宣帝。

汉文帝讲究无为而治,这种做法纵容了不少地方官员和地方上的诸侯,他只想着保住大汉江山这一亩三分地,岂不知诸侯王的隐患愈演愈烈。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根源就在于汉文帝对诸侯王的纵容。而汉宣帝时期,采取了王霸之道治理天下的理念。

不光需要儒家、道家这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更需要法家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治理国家。因此汉宣帝时期的西汉王朝,是法令严明的一个时代。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5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有作为的皇帝,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汉宣帝开创了“宣帝中兴”,但在夺取权力方面,两个人的高下历史似乎早走定论,西汉晚期刘向说宣帝“聪明远见,制持万机”在文帝之上。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刘向对二人的评价,我认为在夺取权力方面,汉宣帝更胜一筹,原因如下:

第一、汉宣帝继位后,面临的环境远比汉文帝糟糕,所以他需要咬牙隐忍,待机而动,这很考验一个人的心性。汉文帝是陈平和周勃等西汉元老迎立的,汉文帝继位后,很轻松的就掌握了军政大权,先后将重要岗位都换成了从代国跟随过来的人。当时的朝臣们之间权力可以有效制衡,没有一家独大的臣子,汉文帝很好掌控。

然而,汉宣帝继位后所面对的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汉宣帝的前任昌邑王就是被霍光先立后废。这位托孤大臣当时完全掌控着朝局,霍家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汉宣帝继位后第一要务是保主自己不做昌邑王第二,所以纵然他和霍光在一起感觉“如芒在背”,但还是选择隐忍,以待时机。当霍光试探性的将权力交给他时,汉宣帝拒绝接受,并对霍光大加赞赏并行进封赏,成功的打消了霍光对他的戒备之心,这为他积累力量夺取权力赢得了时间。

第二、在做事谋略上,汉宣帝表现得更高明。在汉宣帝和霍光的暗中较量中,汉宣帝通过为汉武帝立庙这件事,取得了朝臣们的赞赏并为自己树立了威信。汉宣帝选择为汉武帝立庙,是因为他要告诉朝臣们,他才是武帝的嫡系血脉,而原来的汉昭帝只是庶出。他这也是标榜孝道,纵然霍光不愿意,也不好反对。当时有个叫夏侯胜的臣子反对他的主张,被汉宣帝直接下狱,让其他的大臣们不敢小瞧他。而汉文帝的权力过度比较顺当。

第三、在夺取权力的手段上,汉宣帝更有节奏也更稳妥。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立即着手清除霍家势力,他先将手握军权的霍光的两个女婿,解除了卫尉之职,夺取了军权,有又将霍光的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羽林郎统帅,使兵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接下来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实际是明升暗降,夺取了霍禹的屯兵实权。又改革了上书制度,架空了霍山和霍云的尚书职务,这样一来军政大权便掌握在汉宣帝手中。整个过程安排紧密,节奏适当,显示出他高超的掌控局面的能力。

汉文帝因为没有面临这样复杂的局势,他基本上是继位后采取雷霆手段,拉拢老臣,安置亲信,大赦天下,之后就稳固了。

所以,我认为就夺取权力方面,汉宣帝表现得更为高明一些。

6

答:二位皇帝都是借助(外力),座享其成。但有其共同点,在(守成)方面,励精图治,大有作为kan称历代皇帝的表率!《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一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杀死吕后余党,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刘恒在位其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12年免收全国田赋。同时大兴水利,历行节约。加大力度强化中央集权,汉朝由此趋向安定。后来景帝承前吂后,迎来了盛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文景之治》。《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0一前49)》武帝曾孙。在位25年。刘询自小由祖母史家收养,居住于民间。少年时出入民间,知道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他通达(黄老)刑名之学。昌邑王于公元前74年6月被废后,【霍光】等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于同年7月庚申日继位。刘询继位后,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役少税,广开言路,使国家安定,特别有所建树的: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回归祖国怀抱,归属于中央政权!同时降服匈奴呼韩单于,使大汉王朝威震天下!

7

自然是文帝。

陈平、周勃这伙人真挺危险的,扫平诸吕并非为汉家天下,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所以才不承认少帝的合法性,改为拥立代王。还是代王的刘恒初至长安便和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元勋老臣有了一番交锋:

周勃请私下奏对,刘恒这边的回复是谈公事就公开谈;如果谈私事,不好意思,我们老刘家没私事!

周勃妥协了,他奉上玉玺等口称万岁,刘恒还是拒绝当场接收,要求一起到代王府再谈怎么当皇帝的事儿。

周勃他们再次妥协,到达代王府上演了三辞三让的把戏后,刘恒同意继皇帝位。这一场交锋,文帝完胜,将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执政后,免周勃丞相,令其就国,从此周勃等人如同没牙的老虎,再也无法在长安串联,整日提心吊胆,甚至本人因被诬告入狱,出狱后感慨终于明白狱吏是多么尊贵。可见文帝权威日隆,汉初功臣已无法争锋了。

至于宣帝,霍光执政时他屁都没一个,死后才开始清算霍家,立功臣牌位上面也只写“大将军霍氏”胸怀过小,当然了,汉家天子刻薄也是出了名的。

8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靠捡漏当上皇帝的,原本历史只要正常发展,他们是没有机会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他们显然是有福之人,都是幸运之星,放现在都是中五百万彩票的人。先说说汉文帝是怎样夺取权力的。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的出生就是幸运的结果,文帝母亲是薄姬,薄姬是魏王豹的妃子,魏王豹跟随刘邦时,有人给薄姬算了一命,说她将生天子,魏王豹一听很高兴,老婆生天子,那不意味着自己将当皇帝吗,于是他造了刘邦的反,结果被杀,薄姬就作为战利品进了刘邦的后宫,但从来没得临幸,正好薄姬的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正被刘邦宠爱,一天两个人说起当初三人发的盟誓,被刘邦听到,刘邦觉得对薄姬有愧,就招薄姬陪了一夜,这一夜就怀了刘恒,那么薄姬和管夫人等三人是什么盟誓呢,就是谁发达,被君王宠信了,不能忘了其他两人。

文帝八岁就封为代王,去镇守边境,这时的代国是个穷地方,又要抵抗匈奴,谁也不想去,但正因为这样,文帝也躲过了吕后杀害,顺利成长。吕后死后,功臣派和宗室派联合倒吕成功,出力最大的齐王三兄弟却没有被功臣派选中,而倒吕中寸功没立的文帝却被功臣派拥戴当了皇帝。功臣派无非就是看中了人家文帝外婆家没人,没势力。可文帝的表现却打了他们一耳光。那么文帝是怎么掌权的呢,首先登基第一天就用自己心腹宋昌常管了京城的军队。其次扶持自己的势力打压功臣派,首先就拿平吕功臣周勃开刀,采用欲擒故纵,先封赏周勃,把女儿嫁给他儿子,然后利用周勃被培养起来的骄狂把周下监狱,杀鸡敬猴给功臣派看,周勃差点被杀,功臣派大受打击。最后就是削弱诸侯国,他把倒吕功臣齐国一分为六,将赵国一分为二,经过一系列的办法,把大权收入手中。

汉宣帝是汉武帝之子前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刘据全家被杀,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刘病已,幸亏丙吉的保护才活了下来,后来武帝恢复了皇籍,刘病已从小在民间长大。武帝死后,霍光铺助汉昭帝继位,但昭帝很早就蹦了,也没子孙,霍光就立刘贺为帝,那知道这刘贺一点都没政治头脑,一上台就扶持自己人和霍光对着干,霍光只

好废了他,又是丙吉在霍光面前推荐刘病已,刘病已登基为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宣帝,宣帝上台后汲取了他叔刘贺的教训,采取隐忍的对策,对霍光充分信任,霍光假意还政给他,他坚持不要,还封给霍光土地。霍光死后,宣帝以皇帝的礼仪埋葬了他,并封赏霍光的子侄。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政。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军队还控制在霍家手中,于是宣帝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把霍家的亲信调离军队,让自己的人接管军权,同时在朝廷里架空了霍家,这样权力就回到了宣帝手中,霍家不甘权力被夺,起兵造反被灭。

汉文帝和汉宣帝,这两个皇帝一开始就是幸运的化身,两个人都是明君,是西汉四个有庙号皇帝中的两个。两个人都是以中大奖的方式被人抬上皇位的,夺权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只是文帝面对困难要大些,他不但要面对功臣派,还要面对诸侯们,而宣帝只是面对霍家而已。

9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被史学家称为一代明君。

汉宣帝刘询则是西汉中后期的"中兴之主"。

二人本与帝位无缘。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由朝臣拥立即的帝位。不存在争夺权力而上位的问题。论起朝政治理,二人可做以对比,但论起关系,宣帝刘询是文帝刘恒的六世嫡系子孙。

一,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子。非长非嫡,其母薄姬又曾是魏王豹的后妃,一直不受宠,母子很早就远离皇宫来到代国封地。从而也避开了朝中吕后乱政及后来诛杀诸吕的腥风血雨。

周勃等一帮老臣为江山社稷,决定迎立一位成年之君,一个大馅饼砸在刘恒头上,他成了新君一一史称"汉文帝"。

他在代地多年,了解民间饥苦,一登基,重用老臣,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实行与民修养生息,废肉刑,倡节俭,终成一代明君。

二,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其祖父是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巫蛊冤案,刘据被满门抄斩,唯己有身孕的儿媳王翁须躲过一劫,给刘据留下了唯一的血脉一一刘病已。一直过着隐居的平民生活。

直到朝中首辅大臣霍光废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后,多方探寻,找到了刘病己,并改名刘询立为新帝一一史称"汉宣帝"。

即位后,宣帝励精图治,重农桑,减赋税,一度出现"百姓安居,谷至石五钱"的小康景象。

还整顿吏治,任用贤达。把持几十年朝政的权臣霍光一门就是被他所灭的。可见手段并不一般。

但他中后期,信用奸侫,妄杀忠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恶名。

两相对照,一目了然。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定位和贤名,宣帝刘询远不能比。

10

他们登基之前都不起眼,也都不是众人眼中的皇帝首选人!汉文帝刘恒和汉宣帝刘病已这两个差了五代的人,身上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心系百姓,去世后百姓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高。

两个人继位之初,都势单力孤,朝政由权臣把控,他们都懂得韬光养晦,一点点积累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国家实际上的一把手汉朝对庙号的认定比较严格,终西汉一朝,十一个皇帝中,只有四个皇帝被后人认可拥有庙号,这四人就包括汉文帝(太宗)和汉宣帝(中宗)。

在治国天赋方面,汉宣帝的确比汉文帝强。汉文帝执政,是无为而治,社会安定、清静,但有了问题朝廷也不作为,所以谈不上繁荣;汉宣帝执政是积极作为,发现问题了朝廷就想办法解决,整个社会依然安定,但有一股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气质。可以这样讲,汉宣帝是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合体。他没有像文帝那般过于无为,也没有似武帝般折腾过头;他身上有文帝的亲和与仁慈,也有武帝的刚强和威严。能将这两种风格集于一身,做到宽严相济、恩威并施,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让整个社会安定又有活力,这就是治国天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