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今在游览明十三陵时,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的石碑刻有“大明长陵神功神德碑”字样,以及下面刻有朱棣儿子为其题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其余的十二陵的石碑上都没有碑文,属于无字碑。

关于明十三陵的无字碑文,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皇帝功德太大,根本无法用言辞来表达,所以就干脆不写了;还有一种说法,明太祖朱元璋曾亲下圣谕,说所谓的皇陵碑记,都是一些虚华的言辞,根本没有必要在石碑上书写。所以,明朝的史官都不再为皇帝撰写碑文,而这个责任却落到了皇帝的身上。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明十三陵从第二座陵墓到第六座陵墓,起初连石碑都没有树立,直到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重补这些石碑,但按照惯例明世宗应该在这些石碑上撰写碑文,但因世宗沉迷于酒色之中,根本没有时间理会这些事,所以直到他驾崩那天他所立的石碑上也没有一篇碑文被写成,之后的皇帝看到先祖的石碑上都没有书写碑文,在立碑的时候也就都不再刻写碑文了。

这样就形成了明十三陵出了朱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其他十二座陵的石碑上都没有碑文的现象。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去过北京明十三陵的人都知道,明十三陵中有十二陵没有碑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或许会有你想象不到的结果……

我们通过查阅史书知道,自明朝中期以后,皇帝非常钟爱嬉戏,懒于为之费神动笔。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假如不加以粉饰,他们所谓的功德就已经不能直言了。所以这些皇帝因此就玩起了流氓的那一套直接耍赖了,愿咋咋地我就干脆不写了。

生前我最大,死后;你又能奈我何……仰天长啸,哈哈哈。我们通过阅读史书了解到,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而这块长陵石碑,正面上刻有大明长陵神功神儒碑字样,下刻有朱棣儿子明仁宗亲自题写的为其父歌功颂德的三千余字的碑文。

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明十三陵中的第一个陵有碑文,那么其余十二陵为什么不刻上碑文呢?

各位!先别着急,我们接着往下看……

我们记得顾炎武曾在访问十三陵之后,写出了昌平山水记。他说,传说嗣皇帝谒陵时,问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什么无字?大臣们回答说,皇考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而帝陵图 说又给出了另外一种解释,帝陵图里说明太祖朱元障曾说;皇陵碑记,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他这一批评,使翰林院的学土们再不敢写皇帝的碑文了。

于是在后来,写碑文的任务,便落在嗣皇帝的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亲自撰写的,而长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御撰的。但明仁宗以后各碑,我们不禁要问,嗣皇帝为什么不写了呢?我们依照这种说法,长、献、景、裕、茂、泰、康七陵门前,并没有碑亭和碑。

史书上说到了嘉靖时才建,嘉靖十五年即1536建成,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曾奏请世宗撰写七碑文,地球人都知道这个嘉靖帝即迷恋酒色又一心想成仙,他哪有什么心思攥写那么多的碑文,他才不会管那种闲事呢,所以这件事情就一直搁置了下来。严嵩奏请撰写碑文的事因此就空了下来。

我们查阅史书还了解到,在世宗以外的历任皇帝,在看到祖碑上无字,自己也就不便只为上一代皇帝攥写碑文了,但如果都写的话,皇帝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因此,一代一代的皇帝传下来,就出现了这些无字碑。

我们现代人是否还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些皇帝的做法是在效仿唐朝的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武则天的无字碑立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非常聪明的作法。武则天立的无字碑,其寓意深长,她的一生的功过是非任由后世人去品论。或许这也是一种最好的办法。我是这样揣测的。你们觉得呢?

所以明朝的这些皇帝们也知道自己既有可以让后人肯定的政绩,但同时也深知肯定也会有被后世人所否定的一面。这些皇帝们知道自己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得好坏都是难事,因此才决定立无字碑,功过是非也由后世去自行评说。

每天和你分享有价值的历史观点!请你留步给予关注,点赞,点评,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动力!爱你们……????

3

此问题不尽准确,明十三陵中应该是11座无字碑!

咱们都知道武则天的墓前有块“无字碑”,可今天小君想说的是坐落在北京的明十三陵里也有无字碑,而且不止一个,有11个之多!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11座无字碑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明十三陵的无字碑都在哪里?”

明十三陵,埋葬着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他们分别是:

长陵(明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因为朱元璋死在南京,故陵也在南京;继位的朱允炆是被叔叔给造反造下去的,生死未卜,下落不明,并没有立陵;而景泰皇帝朱祁钰在哥哥英宗朱祁镇复位后被剥夺了帝位,故也没有能葬在皇陵中;所以造成:

明朝有16位皇帝,而葬在北京皇陵只有13位的结果。

在这十三陵中,朱棣的长陵是老大哥,首陵,而在它的陵园内树了一座碑——神功圣德碑,顾名思义,就是歌颂朱棣的丰功伟绩(如下图)

碑上刻满了赞歌,共3000多字,内容大致就是朱棣如何如何NB,宇宙无敌,天下第一的意思。

而自朱棣之后所有皇帝的陵园内也树立了神功圣德碑,可全都没有写字!为“无字碑”。(如下图)

“‘无字碑’是谁立的?”

神功圣德碑,是歌颂皇帝功绩的,在皇陵里树立合情合理,可十三陵里的这些神功圣德碑有6座都不是皇帝死后“立马”弄的,而是过了好几百年由其他皇帝给立的:

这六座都是由明代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给弄的,在这之前他们的陵都没有碑。

原因就在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当年他死后特意吩咐自己的儿子宣宗说:“为父我当皇帝还不到一年就要死了,也没做啥造福百姓的事,我死后的陵寝你怎么简单怎么来,一定要朴素!别铺张浪费!”

而宣宗也谨记父亲的遗言,修建献陵时极尽节俭,故也没有立神功圣德碑。而这之后的皇帝也遵循不立碑的传统,没搞这块碑!

一直到了嘉靖皇帝,当时他哥哥明武宗死了没孩子,他就被扶上皇位,以弟弟的身份当上了皇帝,他好折腾,刚登基就搞出个“大礼仪”事件,非要给已经死掉的父亲(当时是王的身份)追封成皇帝,结果一众大臣反对,最后这些反对的大臣被处以廷仗,打屁股,伤的伤,死的死,闹的挺大。

而嘉靖事后也有点后悔,因此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缓和皇族矛盾,表示对先祖的尊重,同时也在夏言和严嵩的撺掇之下,嘉靖决定给他之前的皇帝都立块神功圣德碑。

“‘无字碑’为什么无字?皇帝智商令人捉急”

立碑容易,可要写碑文就难了,因为朱元璋规定过,老朱家的圣德碑碑文必须由儿子来给写,即朱棣的得有儿子朱高炽写,这么传下去,不准让文臣掺和!

而要写好这碑文可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得对皇帝的生平有所了解,而嘉靖都是第11代皇帝了,他之前的6位,虽然有历史典籍,《实录》一类的书可供参考生平事迹,可你要他仔细查阅资料再构思再写,实在是太难了,况且他当时正迷恋修仙练道呢,哪有时间给你想这些,所以就造成碑是立起来了,但文字却由于很多原因迟迟未能书写。

同时还由于朱高炽给老爹朱棣写的碑文太赞,水平太高,而嘉靖要写一篇超过他的实在太难,虽然有文臣帮助,但估计总写他也不满意,所以索性就撂下,拖延了。

而嘉靖之后的皇帝也遵循了这个传统,只立碑不写文,崇祯的思陵碑文是由满清皇帝给书写的。

4

明十三陵,是明代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明思宗朱由检亡国,十三代皇帝的陵寝所在地。而每一座明代帝陵在陵门的前面,都修建有一座碑亭,在碑亭内竖立一通石碑。碑亭被称为"神功圣德碑亭",石碑被称为"神功圣德碑",顾名思义,石碑上应该刻有皇帝生平的丰功伟绩。

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从十三陵的第二座帝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起,到倒数第二座帝陵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为止(明思宗思陵未建"神功圣德碑"),帝陵前的"神功圣德碑"上都空无一字,都是无字碑。

既然叫"神功圣德碑",为什么上面都空无一字呢?

这要从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皇帝说起。

实际上,从明仁宗到明武宗这七位皇帝,他们的陵门前起初都没有修建碑亭,也没有修建石碑。嘉靖皇帝在营建自己的帝陵永陵的时候,特别想给自己的帝陵修碑亭,建石碑,给自己歌功颂德。但是,祖先的陵寝都没有建碑亭和石碑,他的帝陵如果修了,就是对祖先的不敬。

既要逊避祖陵(后代皇帝的陵寝不能修的比祖先的更好,这就叫"逊避祖陵"),又想给自己树碑立传,于是,嘉靖皇帝想到的办法就是,把前面所有的帝陵全部都修碑亭,建石碑。

碑亭修了,石碑立了,就要写碑文了。

可是,碑文谁来写呢?这是给之前的历任皇帝树碑立传,写的不好是要诛九族的。

大臣们一番商议,结论是:碑文只能由现任皇帝嘉靖皇帝写。

但是,嘉靖皇帝太"忙"了,他在"忙"什么呢:忙于修道,忙于炼丹,忙于追求长生不老……

他连上朝都懒得上,哪里有时间有精力写碑文呢?

皇帝不写,没人敢写,最后直到嘉靖皇帝去世,七座帝陵的碑文都没有写成。于是,包括嘉靖皇帝的永陵在内,八座帝陵都只有石碑没有碑文。

祖辈的皇帝都是无字碑了,后面的帝陵也没人敢写碑文吹嘘自己。于是,十三陵里十一座帝陵的碑亭里,留下的都是无字碑了。

千秋功业也好,千秋骂名也罢。

石碑上有没有字,刻了什么也许并不重要。

因为,历史会给每个人一个公允的评价。

5

明十三陵,是明代迁都北京后的皇家陵苑,埋葬了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作为皇帝的陵寝,都是按照但是最高规格建造的,但是明十三陵中,却有12块无字碑,甚至有多个皇帝的在下葬后,甚至没有树立墓碑,后来才补立的。说到无字碑,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尽管现在这块石碑,已经被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刻满了文字),这是武则天有意而为之,希望后人评述她的一生。明十三陵中有十二块无字碑,主要是因为前任皇帝无公德,继任皇帝真的懒。

能出现十二块无字碑,不得不提明太祖朱元璋,这位草根出生的皇帝,好保留着很多以前的喜好,比如不喜欢文人的酸腐。他觉得那些“穷酸文人”给帝王写的碑文都是一些粉饰之词,不仅没有警示教育意义,也不能真实的描述皇帝的功德。所以就下令,前任皇帝的碑文只能有继任皇帝来撰写,不得由官员代笔。

朱元璋的这条规定,难为了很多后世子孙,除了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亲明成祖朱棣撰写了碑文之外,其余历任皇帝都没有为前任留下只言片语。明十三陵中第二陵到第六陵,在建造时甚至连墓碑都没有树立,还是嘉靖皇帝给补立的。按理说,嘉靖皇帝应该为他们撰写碑文的,但是这个工作量太大了,嘉靖皇帝不主动提,臣子们也不去触皇帝的眉头。在嘉靖皇帝的带领下,随后的皇帝们,也都草草的立一块石碑,也就了事了。这才出现了,明十三陵的十二块无字碑。

6

太祖留遗训,碑文须自撰。

儒臣多粉饰,子孙戒为先。

圣德神功事,本应臣子编。

洪武永乐外,其余不敢撰。

岂是懒动笔,亦非才疏浅。

毕竟传千古,自知功德浅。

不能写太好,不可写不堪。

大明言官胆,犯上敢直言。

与其被讥讽,何如空白览。

后人更议论,是非任褒贬。

7

明朝十三陵只是十一各陵无碑文,并非十二个。

一、首末陵有碑文

十三陵的首陵长陵,在神功圣德碑首正面有篆额天宫,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刻有长达3000余字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成祖朱棣所写,碑的后面刻有清高宗的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左侧刻有乾隆御制诗,右侧刻有清仁宗御制文。

十三陵最末的思陵,清朝皇帝为他立了神道碑,篆额有“敕建”二字,下面刻有清顺治年间大学士金之俊奉敕撰写的碑文。

二、明仁宗开了不立碑的头

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就去世了,临终前遗诏说:“朕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他认为自己当皇帝时间太短,没有恩泽于民,所以不必劳民伤财,陵墓修建要俭省。

继位的宣宗也听话,三个月就把玄宫修好了,地面建筑是陆续营建的,献陵比较简朴,神道上没设置石象生、碑亭等建筑,无重门,没有立神功圣德碑,自然也就没有碑文了,却有了“献陵最朴”的名声。

仁宗没有立神功圣德碑,后代的皇帝也不好意思再立了,所以,之后的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都没有修建神圣功德碑和碑亭。

三,嘉靖皇帝为先帝立碑但未写碑文

嘉靖为什么要为前六帝立碑呢?因武宗无子,由武宗堂弟朱厚熄继承帝位,即位后改年号嘉靖。嘉靖登上皇位,便追封他的父亲为皇考,神主供在于太庙,定庙号“睿宗”,高于武宗之上。

这一作法违背了祖制,不同意的大臣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打死。嘉靖为了弥补过错,缓和皇族及朝官的矛盾,便为先帝立了神功圣德碑。

这六位皇帝的碑文,按理应由翰林学士来写,但太祖朱元璋之前曾说过,皇陵碑记由儒臣来写,会成为粉饰之文,不足以为后世子孙所借鉴,所以必须由嗣皇帝撰写。

按照这一祖训,太祖碑文是成祖写的,成祖陵碑文是仁宗写的。嘉靖要为前六帝写出各自的碑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就拖着不写。

四、错失了一次写碑文机会

新的功德碑立起来了,嘉靖拖着不写碑文,严嵩就奏请嘉靖皇帝为先帝撰写碑文。实际上,严嵩的奏请也有请缨的意思,因为立几块空碑并不是嘉靖的本意,嘉靖帝的心思既然没在政事上,有人对此事比较上心,嘉靖帝会顺势把球踢出去,让严嵩牵头负责撰写碑文之事,严嵩自然会组织人手把这事干好,最会由嘉靖皇帝审阅定稿。

但嘉靖对严嵩的奏请置之不理,所以,写碑文的事就搁下了。前有车后有辙,自然后面的陵也就没有碑文了。清朝大学士金之俊奉敕为崇祯皇帝的思陵写的碑文,并不是说的是崇祯功德,而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总结的是经验教训。

至于认为十三陵中无字碑文更能显示先帝功德或明朝皇帝无功可写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起因是仁宗带了个不立碑的头,后面跟着效法;嘉靖为先帝补了碑,但留了尾巴,后面又跟着效法。(配图来源于网络)

8

十三陵中永乐皇帝的长陵和崇祯皇帝的思陵碑上是有字的,此外还有12个无字碑,于是有人想破头也想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2个有字碑加上12个无字碑共14块碑,而十三陵只有13个陵墓。

图为长陵碑亭

原因很简单:永乐皇帝的陵寝比较特殊,有两块碑。

原来,十三陵里面只有永乐皇帝的长陵有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后来的献、景、裕、茂、泰、康六陵没有神功圣德碑及碑亭。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想搞点事情,他想给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各建一个神圣功德碑及碑亭,长陵已经有了神圣功德碑及碑亭,于是在长陵陵宫内修建了圣绩碑亭及石碑。



也就是说,嘉靖一口气给祖宗立了七块碑。立碑了就该写碑文呐,于是问题来了,长陵神圣功德碑有3000字,还是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汉语信息量更大,再乘以七,嘉靖皇帝有点受不了……



原来,朱元璋说过,文官给皇帝写的碑文尽是溜须拍马的东西(“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 ;“亲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于是成祖朱棣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朱高炽撰写了长陵神功圣德碑文,此后老子的碑文儿子撰写成了规矩。



不知何故,从永乐皇帝的儿子洪熙皇帝开始,帝陵不设神圣功德碑,到了嘉靖朝一下子补上了,祖宗的规矩谁也不敢改,又不能让死人写,所以7块碑的碑文,只能嘉靖自己写。

图为长陵神圣功德碑


嘉靖表示呵呵,老子炼丹都没时间,哪里有空写碑文,还是7块……于是只给自己的亲生父亲显陵睿功圣德碑撰写碑文(显陵不在十三陵内),十三陵里面的7个就不管了。

后面的皇帝跟风偷懒,于是出现了12块无字碑。崇祯皇帝的碑是清朝皇帝立的并刻有文字。

9

在距离天安门五十多公里的天寿山脚下,有一个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皇陵——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朱棣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分别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十三陵陵区不光只有十三座坟墓,还有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总共埋葬了十三位 皇帝、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子、一位太监。

现在明十三陵对外开放了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去观看的人会发现这三座陵墓只有长陵有碑文,其他两座没有碑文,事实上明十三陵只有长陵一座有碑文,其余十二座都没有碑文。

长陵埋葬的是明成祖朱棣,碑文是由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所提,至于后面的陵寝为什么没有碑文,说法很多,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中的观点是;因为皇帝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

《帝陵图说》则认为是朱元璋的原因,因为朱元璋曾说:“皇陵碑文,都是大臣们的粉饰之文,不能教育后世子孙。”朱元璋此话一出,翰林院的大学生们都不敢写碑文了,于是写碑文的重任就交到嗣皇帝身上了,从献陵到康陵,都没有建碑亭和立碑,于是都没写碑文,这些碑亭和碑在嘉靖时期建好,但是嘉靖帝沉迷炼丹,没有心思去写碑文,碑文一直拖到他死都没有写,他之后的皇帝于是也不给前任皇帝加碑文。

还有人认为他们是学习武则天,立一个无字碑,希望功过由后人评!

这些说法都是大家的猜测,十三陵中十二陵为何不写碑文,应该只有那些皇帝知道了(有可能皇帝也不知道)!

10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其皇家的陵园主要有四处,分别是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朱棣的长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

1956年5月19日,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的“十三陵发掘委员会”对明朝皇陵进行第一次发掘工作。挖掘工作开始后,突然,听到“扑”地一声阅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紧接着,又有“哧哧”的怪叫响起,令人不寒而。

伴随着黑色浓雾,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弥漫开来。雾气由黑变白,化为缕缕轻烟,从沟底向上飘浮,人们被气味呛得鼻涕直流。原来,这是地宫300多年来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

随着砖被一层层抽掉,洞越来越大。当洞口已经两米多高时,考古人员戴着防毒面具,全副武装地从洞口跳了下去。地宫里黑糊糊、雾茫茫,寂静得让人心里发毛。

在众人面前,耸立着两扇洁白如玉的巨大石门, 门内有石条把两扇大门死死顶住,使大门无法被打开。石条附近有槽,以供人从外面离开时,门可以从里面锁住。这样的石条叫作“自来石”。

工作人员找来一根小手指粗的钢筋,把顶端弯成半个口字形,考古人员用这把自制“钥匙”开启了石门。后来,考古人员又先后打开了另外6道石门,并在玄宫后殿发现了三个一人多高的红色棺材,里面的尸体分别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钩和他的两个皇后。

定陵所用的建筑物料,主要有城砖、巨石、楠木和琉璃制品。定陵建成后的地上建筑,除部分神路以外,其主体建筑都位于大山与蟒山两山主峰之间的中轴连线上。神路起于七孔桥总神路以北100米的地方,蜿艇向西北伸展,跨过三孔桥、金水桥,直抵陵园前的无字碑。

无字碑位于金水桥后第一道陵门前。它螭首龟跌,通碑无字。其实,明十三陵的所有陵墓前都有碑亭及螭首龟肤碑,但除了神道上成祖的“神功圣德碑”外,其余各碑均不着一字。

为何会有无字碑呢?它本身有着何种含义?这些皇帝会不会和武则天一样,愿意让后人来评价自己呢?

十三陵的无字碑是一个谜团,即使明、清遗老也难以破解。有人曾访问十三陵区的老者,得知传说嗣皇帝遇陵时,曾问过随从大臣:“皇考圣德碑为何无字?”大臣回答:“皇考功高德厚,文字无法形容。这种说法显示了大臣的聪明才智,却也仅仅只是民间传闻面已。

后来,人们在清人梁份所著的《帝陵图说》中,对无字碑之谜有了一些了解。在安微风阳的明祖陵前,有一块“大明皇陵之碑”,上面的碑文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本来,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立皇陵碑,由翰林院学土危素撰文。可是碑文写成后,朱元璋却认为它是“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因此在洪武十一年,趁皇陵新建祭莫之际,亲自动手撰写碑文。他回想自己身世之凄苦、开国之艰辛岁月之苍凉,不禁悲愤交集,奋笔疾书,一篇长达105言的碑文一气呵成。

朱元璋的事情说明明朝有铭写碑文的传统,但后来的皇帝为何不继承这一祖训呢?据史料记载,原来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七陵门前,并没有碑亭和碑,这些都是到世宗时才逐一建成的。

当时的礼部尚书严嵩曾请世宗撰写七碑之文,但迷恋酒色、沉于修道成仙的世宗却根本没有心思和才华来撰写。自此,十三陵前的碑文便成了无字碑。

综上所述,明朝十三陵前的无字碑和武则天的无字碑截然不同,武则天的无字碑是想让后人去评价她的功过是非,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多半昏庸无能,除了才疏识浅,懒于费神动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江山日下,国家飘摇,已经毫无“功德”可言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