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是玄武门之变。因为,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并登上皇位,但是,玄武门之变也是个坏榜样,唐王朝皇位传承也因此受到影响。

李世民陷入危险,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才转危而安,并登上皇位

当时李世民虽然为秦王,但是,他的战功及威信已经远远超过太子李建成,再加上手下能人异士众多,势力强大到可怕,连李渊都忌惮他三分。因此,李世民成为李建成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

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权力斗争过程中,李世民屡次遭暗害,曾被人下过毒,险些毙命。

而且,李建成已经开始谋划夺取李世民的军队,并准备在昆明湖给李元吉的送行时,杀死李世民。

在这关键时刻,李建成的计划泄露,于是,李世民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全力促使李世民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准备李元吉出征前,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

最后,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并向高祖请旨赦免。随后,唐高祖李渊颁发了赦免的诏书,同时立李世民为太子,并把皇位禅让给李世民。

玄武门之变对唐王朝的影响

玄武门之变是场杀兄夺权的武装政变,李世民起了不好的示范,后面李唐王朝的皇位继承从此不再稳定。为皇位兄弟相残事件此起彼伏,不久后,李世民的儿子,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重现类似“玄武门之变”,让李世民的晚年陷入无尽烦恼。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最佳贡献者
2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他年轻时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唐朝开国后因与太子李建成不和,发动玄武门政变,弑兄杀弟,登上帝位,以后开创“贞观之治”,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

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威武霸气,但我对他印象最深的却是他晚年的立储风波,一个无奈的老父亲形象惹人泪目。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关系非常好,长孙皇后于贞观十年去世,李世民以后也没再立皇后。他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和第三子李治。

李承乾年轻时非常优秀,毫无意外被早早立为太子,但世事总难尽如人意,后来他的腿有了残疾,脾气也越来越坏,行事狂悖,不敬师长,李世民逐渐有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李世民认为他最像自己,对他非常疼爱纵容,李泰仗着受宠,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李承乾日益感受到了压力,迫不得已,暗中筹划谋杀李泰,不过没成功,又准备对李世民图谋不轨,阴谋败露后被李世民废为庶民,流放外地。

太子席位空缺,李泰觉得机会到了,他借机向父亲撒娇,表明心迹,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世民听到这个保证,心地一软,许诺要立他为太子。

但冷静下来后,李世民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此时此刻他或许真正体会到了父亲李渊在玄武门政变后的心情。

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他果断册立李治为太子,并下诏贬李泰为东莱郡王,诏书中说: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

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无情最是帝王家,作为玄武门政变的亲历者,李世民的体会自然是最深的,为了儿子们能相安无事,他真正是煞费苦心。

3

唐太宗是千古一帝无疑,他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他也背负着弑手足、逼父退位的骂名。

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上是苍天,下为臣民。

但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皇帝,起码在君臣关系上,比以往的很多皇帝,都和谐高明得多。

这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唐太宗的这儿,得是“皇帝肚里能撑船。”了。

这大唐的盛世,并不全是太宗一人的智慧和功劳,也有臣民的功劳。

魏征一向以针砭时事、敢于直谏著称,是不可多得的谏臣。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但不得重用,之后归降唐朝。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在东宫太子李建成手下谋事,还曾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不从。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兴师问罪,质问魏征为什么要那么做,魏征反而神态自若地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后,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对他颇为赏识。

而在朝堂之上,魏征可不少得罪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之上,把唐太宗呛得不轻,以至于唐太宗下朝之后,咬牙切齿大怒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状,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拜贺他得一贤臣谏臣。

魏征也曾反对太宗把长乐公主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在大臣纷纷表示赞同之时,魏征认为越了礼制,表示反对。

魏征死时,唐太宗废朝五日,以作哀悼,并把他归入二十四功臣之列,画像置入凌烟阁。

自古帝王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波云诡谲的争权夺势之后,能够迅速稳定朝政,宏图大展的,唐太宗算是一个。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帝业稳固,功臣良将的下场,多有悲剧。

但唐太宗恰恰相反。他的宽容大度,融洽的君臣互动关系必然为盛世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4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

“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叫“秦王”;而且是“天策上将秦王”。他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府邸名曰“太子府”;他弟弟李元吉是“齐王”,府邸称“齐王府”;而他的府邸,全名却叫“天策上将秦王幕府”。

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称“英武皇帝”,说他是上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下马定国安邦、纳谏治政的全才。

毛泽东主席对他的军事才能非常推崇,给出极高评价,大意是说中国古来皇帝中,论能征善战,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就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首先当场被杀;太子建成紧步其后;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恭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拿着还在滴血的凶器,如入无人之境地闯到后宫,向被杀二人和指使他杀二人的李世民共同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跪叩请罪,直告,是他尉迟恭杀了齐王和太子……估计是李世民授意的!

其实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了唐朝后。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结果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李渊随即被软禁,不几天,就降诏宣布逊退皇帝位,传给二儿子李世民。史称“玄武门之变”




5

李世民一生做事做人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对想建功立业的人来说。


1、玄武门之变;

抓机遇要准,动手要快、准、狠。

这里讲的是做事,不以做人的品质道德衡量。



2、图画凌烟阁;

树立一个国家的文化旗帜标杆,(类似今天的企业文化)

用他们建功立业的正面形象,积极影响、引领、带动其他人的努力方向。

后来的大唐风韵,李世民倡导的文化风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以魏征为镜;

树立虚怀纳谏的形象、听取不同声音,

真理往往不会在随波逐流的歌功颂德中。

只是真言逆耳,大多数领导很难做到李世民的境界。


4、临刑释死囚;

利用反面典型以德报怨,即赢得了领导光辉形象,又给人戴罪立功的机会。

不搞一事否定犯错人、一棒打死一船人。

赢得了人心,才能凝聚了人气和干劲。



5、痛斩侯君集;

侯君集是玄武大功臣,后来恃宠而骄密谋叛乱。杀他的意义,枪打出头鸟。

柿子拣软的捏,豪强却要挑最横的灭。

杀鸡儆猴,再看谁还敢?

李世民深谙领导手中奖励和惩罚两个鞭子,

哪个都不能软!


6、失败征高丽;

晚年李世民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

造成了死伤很多将士、耗费大量钱粮,却没有收到理想的征高丽战果。

可以当做领导的反面例证。

大搞一言堂的决断,权威是有了,但结果往往不会理想。


6

纳谏

7

渭水之盟,唐太宗李世民接受突厥“城下之盟”!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万王之王”,开创“贞观之治”,促进民族融合等诸多荣誉,但提到“渭水之盟”,很多人赞颂李世民的英勇,但这确实李世民视为耻辱的“城下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得知唐朝政变,颉利可汗率十余万精锐南下,而唐朝军事力量分散各地,当突厥抵达渭水河畔时,新继位的李世民知道难以抗衡,若长安遭受洗劫则唐朝威信尽丧,尚未稳定的王朝极可能内乱,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强硬恫吓突厥使者,却又接受与匈奴重新订立和约。


唐太宗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先行,唐朝万余骑兵甲胄鲜明跟随,长安城更是旌旗招展人头攒动,这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突厥骑兵不擅长攻城战,各部之间亦有嫌隙,见唐军已消除政变影响,颉利可汗不愿再发生战争。


史载隔渭水河对话令人质疑,雨季刚过的渭水至少宽数十米,才能起到阻隔突厥作用,而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对话需要翻译,因此实际情况是,李世民怒斥颉利背弃盟约,翻译则向颉利可汗传达唐朝问候,李世民装出豪迈赏赐,翻译则应允将唐朝府库尽数交给突厥,如此保全唐朝与李世民颜面。


颉利可汗志得意满,与唐太宗李世民杀白马盟誓,即著名的“渭水之盟”,唐朝背负沉重枷锁,也成为李世民毕生的耻辱,因此当突厥遭遇雪灾和内乱时,唐太宗李世民掀起复仇之战,攻灭东突厥降服漠北草原各部,唐王朝才真正走向盛世。


推荐相关阅读: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驭边之术,二十年间蒙古草原三度易主

8

李世民的仁爱和知人善任。

李世民手下有个大将叫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名融 (后世误为“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先世为鲜卑族尉迟部。

尉迟敬德本是一个铁匠,后隋朝末年大乱,他投奔了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以作战勇猛闻名全军。

后来刘武周仪仗突厥人的势力,侵犯太原,李世民领兵讨伐,大败刘武周大军,俘虏尉迟敬德。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勇猛,就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打他去讨伐洛阳王世充。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奉命率军东征割据洛阳的郑帝王世充。但刘武周手下的一些旧将相继叛变逃走,唐将认为尉迟敬德也必然会叛逃,就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他。

但李世民不同意,说如果尉迟敬德要逃,早就逃了,怎么会留到现在?下令释放。

世民还将尉迟敬德带到自己的卧室,赠送他金银珠宝,说道:“大丈夫凭着情感志向互相信赖,不必把小小委屈放在心上。我不会听信谗言去迫害忠臣良将,您应体谅。如果一定要离开,就以这些财物资助您,以表达我们短暂共事的情谊。”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太宗曰:“寡人所见,有异于此。敬德若怀翻背之计,岂在寻相之后耶?”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以金宝,谓曰:“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应欲去,今以此物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

尉迟敬德应该是感动不已,躬身下拜,表示愿意誓死追随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扶起尉迟敬德,君臣二人诚心相交,两不猜疑。

当天,尉迟敬德陪同李世民却打猎,碰上王世充带领几万步兵骑兵。

王世充部下骁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驱马冲上前去去救驾,一枪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吓得其他人急忙后撤。

尉迟敬德趁机保护着李世民杀出包围。

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正当人们要我相信您必然叛离的时候,上天开导我怎样向人们验证我的判断,特地予以证实,行善得福已验证了,因果回报何等迅速啊。”特地赐给他金银一箱 。

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被杀,李元吉驱马逃跑。李世民骑马追进树林,突然缰绳挂到树上被绊倒,不能起身。李元吉追上来抢夺弓箭,想要用弓弦绞死李世民。

尉迟敬德驱马赶到,大声喝斥,李元吉吓得撒腿就跑,结果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尉迟敬德一共救了李世民两次。

如果不是李世民的仁爱和知人善任,而是轻信别人的的话,杀掉尉迟敬德,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了。

9

对唐太宗李世民礼贤下土惟有佩服,大唐的江山主要就是李世民内具诚信,外具威仪,使天下百姓信服,使人民归顺,安顿下来的。对于唐高祖李渊就是一杆世袭有名望有号召力的大旗。 李世民少年时代就对汉高祖没有能够妥善安顿异性诸侯王的狂燥作法表示遗憾,所以他能善待功臣。在中国古代总认为废长立幼是取败之道,又因为秦亡对人们的震撼。当真正居高天临的时候,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的重压让人迷惑,唐高祖也不想想,论仁孝、论德行,李建成能和公子扶苏相比吗!造成遗恨,直接传位李世民就行,何至“玄武门之变。去年我说过玄武门之变,纯粹是李建成逼的,没有人拥护秦王他一个人能成功吗?秦王手下人何等聪明,将李建成,李元吉射杀,以绝后患,刀枪无眼,罪责难究!他们后来篡改史书,都将罪责加于李世民,就是想毁掉一个明君,要掩盖他或她们的昏暴和无能!

10

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