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简单介绍一下梃击案的大致过程。

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的酉时,一个壮汉手持一根枣木大棒,突然闯入慈庆宫门。守门太监李鉴上前拦阻,被壮汉打伤,然后壮汉一路向着慈庆宫狂奔。

慈庆宫是皇太子朱常洛的住处,此人来势汹汹,眨眼之间已经冲到了殿檐之下,形势异常危急。太监韩本用等人闻声赶来,扑上去拼命擒住来人,交给东华门上的守卫。

这就是万历年间著名的“梃击案”。

明神宗下令查办此事。巡城御史审问疑犯,那位壮汉名叫张差,是蓟州人,据说是因为自己的柴草被别人放火烧掉,跑到北京来诉冤,被两个陌生男子引入东华门,再入慈宁宫门,交给他一根枣木棒,骗他说是申冤的状子。

蓟州的地方官员调查之后认为,郑贵妃派太监建造庙宇,蓟州当地的许多百姓都开始烧炭、卖炭。有人偷偷放火把张差的炭烧掉。张差去向太监申诉,太监反而把过错推到张差的身上。张差大怒,要进京告御状。

刑部主事王之寀到狱中亲自审问张差,认为这个人精神正常,不癫不狂,此案大有玄机,宫中的某些太监可能涉案,要求把凶犯带到文华殿上公开审理。许多大臣把矛头指向郑贵妃的亲戚,明神宗一律不理会。

到了四月,张差改变了口供,指出是太监庞保和刘成让他闯进宫中,袭击皇太子,“打死了皇太子,包你有吃,有穿。”

朝野一片哗然,议论纷纷,许多人怀疑郑贵妃和她的弟弟郑国泰是背后主谋。

明神宗也很疑惑,告诫郑贵妃要妥善应对。郑贵妃只好硬着头皮去找皇太子朱常洛,希望他出面,为自己澄清。

皇太子朱常洛明白,得罪了郑贵妃就是得罪了父皇,所以希望事情到此为止,不要无穷无尽地追查下去。

明神宗当然也希望尽快了结此事,如果一直这样闹腾下去,不知道还会闹出什么丑闻。

四月二十八日,梃击案发生二十天之后,明神宗亲自出面,在慈宁宫里召集文武百官。

明神宗一上来就给整个事件定性:张差、庞保、刘成等人离间皇帝父子的关系,应该凌迟处死,不再牵连他人。

然后,明神宗让皇太子在群臣面前表一表态度,有什么想法都当面说清楚。

皇太子就对大家说:“那个张差是一个疯子,应该赶快处死,不要株连别人。我与父皇亲爱无间,大臣中间却议论纷纷。如此下去,你们要成为目无君 主的臣子,同时让我成为不孝之子。”

明神宗在一旁连连点头,把皇太子的话又重复几遍,问大臣们听清楚没有?然后明神宗起驾回宫。

最后,张差被凌迟处死,太监庞保与刘成拒不认罪,被秘密处死。

明神宗如此匆忙给案件定性,掩饰真相的意图非常明显,因为郑贵妃在此案当中扮演了非常不光彩的角色,继续追查下去,真相难以掩盖,到时候明神宗会很难办。

最佳贡献者
2

万历四十二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持续近三十年的国本之争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皇太子朱常洛的境遇却没有任何改善,明神宗依然对他不管不问、慈庆宫依然没有任何守卫、宫中服侍的宦官和宫女除了近侍韩本用之外依然懒懒散散。

如果没有其它意外发生,皇太子朱常洛的这种境遇将一直伴随整个太子生涯。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日酉时,意外陡生,不速之客张差毫无阻拦的闯入慈庆宫,在手持枣木梃(藏于袖中带入慈庆宫)打伤了几个晒太阳的老宦官之后才有人发现其来者不善,随即被韩本用带人制服,梃击案案发。

经过几日的审理,负责主审此案的齐楚浙三党成员胡士相、劳永嘉等人于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十日在审出了张差“柴草被烧,愤而赴京师申冤,路上有人告知手持枣木一梃可作诉状”等案情后,准备“拟依宫殿前射箭、放弹、投石伤人律”将其“斩决不待时”。

五月十一日,担任刑部提牢主事的东林党人王之寀擅自在牢中审问了张差,得到了张差是受人指使才闯入慈庆宫的口供,随后,王之寀将口供抄录了两份,一份上呈明神宗,一份交由各主审官传阅。

五月十二日,王之寀抄录的口供在大明的朝堂上引发强烈震动,梃击案再审,在胡士相、劳永嘉等三党成员的阻挠下,张差断断续续供出了“李外父、马三舅(张差亲戚)从中牵线,庞姓宦官、刘姓宦官授意,打小爷(指皇太子朱常洛)”等案情。

由于李外父、马三舅跟郑贵妃是远亲,郑贵妃的近侍恰好有庞保、刘成二人,梃击案的幕后黑手直指郑贵妃。

更加严重的是,随着万历四十二年有人发现一身穿黑色夜行衣的刺客(身藏利器)被封入慈庆宫外的宫墙内的旧案也被翻了出来,郑贵妃被千夫所指。

五月十六日,张差被庞姓宦官和刘姓宦官豢养长达三年、假扮成光禄寺抬食盒的杂役、在刘成的引领下经后宰门闯入慈庆宫、在庞保刘成二宦官的授意下打小爷等详细案情浮出水面。

接下来,只要让张差当面指证庞保、刘成,就能对郑贵妃这一最有可能的幕后黑手顺藤摸瓜,进而将梃击案结案。

奇怪的是,胡士相等三党成员、王之寀等东林党人自始至终压根就没提过让张差当面指证庞保、刘成,不仅如此,张差和庞保、刘成在梃击案结案后也是被分开处决的。

胡士相等三党成员不提是很符合常理的,当时主政的就是三党成员,一旦梃击案的幕后黑手被确定为郑贵妃,三党势必要跟郑贵妃、郑国泰外戚势力拼个两败俱伤,而王之寀等东林党人也不提就很蹊跷了,张差成功指证庞保、刘成,郑贵妃是梃击案的幕后黑手将确凿无疑,他们为何会对此置之不理呢?

其实,只要对比一下皇太子朱常洛在万历四十二年、万历四十三年遭遇的两起刺杀案就能发现端倪,夜行衣、身藏利器等细节无不表明郑贵妃极有可能是万历四十二年那起刺杀案的幕后黑手,而万历四十三年梃击案的幕后黑手几乎可以确定不是郑贵妃,因为郑贵妃出手务求一击必杀,并且郑贵妃再蠢也不会蠢到派人拿一截枣木梃去帮皇太子朱常洛巩固地位。

既然郑贵妃不是梃击案的幕后黑手,那么梃击案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哪?嫌疑最大的就是将梃击案幕后黑手指向郑贵妃的东林党。

如果郑贵妃是梃击案的幕后黑手,不仅齐楚浙三党要与郑贵妃、郑国泰外戚势力拼个两败俱伤,甚至明神宗的权威都将大大受损,最后受益最大的就是东林党了。

随着东林党成为梃击案幕后黑手的最大嫌疑势力,梃击案的性质就成了明神宗、齐楚浙三党、东林党之间的权力之争。

对此,明神宗、齐楚浙三党、东林党自然心知肚明,所以他们在梃击案中都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明神宗置身事外、齐楚浙三党力图将梃击案大事化小、东林党将梃击案的幕后黑手指向郑贵妃。

由于缺失了张差指证庞保、刘成这一关键环节,齐楚浙三党无法将梃击案大事化小,东林党也无法将梃击案的幕后黑手指向郑贵妃,梃击案的审理陷入僵局。

面对僵局,一直置身事外的明神宗终于主动出击,他授意内阁辅臣吴道南(三党成员)向时任翰林院编修的东林党人孙承宗咨询梃击案的处理,孙承宗代表东林党给出了“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连(郑)贵妃,不可深问。庞保、刘成而下,不可不问也;庞保、刘成而上,不可深问也”的回答。

孙承宗的回答表明东林党不再坚持将梃击案的幕后黑手指向郑贵妃,这就意味着东林党在围绕梃击案的权力之争中主动认输了。

随着东林党的认输,梃击案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谁一点都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是用张差这一个牺牲品还是用张差、庞保、刘成这三个牺牲品来了结梃击案,所以,对梃击案幕后黑手的追查依然是不了了之。

3

很显然,万历帝知道了些什么,因此有意阻拦,密令处置了当事的庞保、刘成,使得全案无从查起,最终梃击案只能不了了之。

从周天子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开始,历代君王的正妻所生长子,也就是嫡长子,是名正言顺合乎礼法的继承人,而在正妻无所出的时候,通常以长子为储,虽然经常也会有例外发生,但整体上这个礼制传承了数千年。

明神宗万历时代,王皇后膝下没有子嗣,因此朝臣主张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然而万历帝偏爱的却是三皇子朱常洵。

朱常洛虽然是长子,却只是宫人所生,生母地位寒微,也并不受神宗的宠爱,而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乃是神宗心头最爱,朱常洵因此也深受疼爱。虽然古代“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朱常洛与朱常洵均非嫡出,而郑贵妃的地位要比朱常洛的生母高贵得多,若神宗要册立朱常洵,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然而,朝野之中,纷纷要求神宗册立长子朱常洛,包括皇太后与皇后,而想要朱常洵登基的也只有神宗朱翊钧与郑贵妃。

无奈之下,神宗只能拖延,并且不断明里暗里处置支持朱常洛的臣子,但毫无效果,万历二十九年,朱常洛20岁之时,终于被神宗册立为太子。

这场明朝的国本之争,最终演变成了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势力之争,而朱常洵的生母郑贵妃无法继续忍耐,牵扯出了明朝最著名的宫廷事件之一的梃击案。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打伤看门的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抓住了张差。

经过御史刘廷元审讯,张差乃是蓟州人,说话颠三倒四,经常提到“吃斋讨封”之类的言语,刑部提牢王之采觉得事有蹊跷,觉得张差并不像个疯癫之人,因此用饭菜引诱:实招与饭,不招当饥死。张差点头,又说:不敢说。王之采令众人回避,独自审讯。

原来张差靠砍柴打猎为生,在一个月之前于蓟州赌坊输了钱,遇到一位太监,那太监说能带他赚钱,张差随即跟着太监入京,见到另一位老太监,那老太监提供酒肉饭菜。几日后,张差被带进皇宫,老太监交给其木棍,又给其喝酒,带他到慈庆宫附近,让其进宫后见人就打,尤其是见到黄袍者,老太监说那是恶人,一定要打死。

通过张差的供词,王之采查出,当时的两个太监,就是郑贵妃手下的太监庞保与刘成。

此事一出,在前朝引起轩然大波,朝臣纷纷怀疑是郑贵妃想要谋害太子,王志、何士晋等上奏疏谴责郑国泰 等外戚“专擅”,郑贵妃在后宫惶惶不可终日,向神宗哭诉,神宗要求其前去向太子表明心迹,最终,神宗与太子均不愿深究,将张差凌迟。

《先拔志始》记载:张差临终: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

之后,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三法司前后五次对庞保、刘成进行审问,然而因为张差已死,人证消失,庞保与刘成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此事与他二人有关系。但正在此时,神宗突然密令,将庞保与刘成处死,梃击案无从查起,不了了之。

梃击案之中,有诸多不合常理之处:

  • 一,万历帝在真相未明之前,要求首辅方从哲草拟谕旨,让三法司只处决张差;
  • 二,在三法司审问庞保、刘成的过程中,传来所谓“太子口谕”,称两人无罪;
  • 三,庞保与刘成原本已脱罪,但万历帝却下了密令,将二人处决。

梃击案到底是不是郑贵妃是指使,还是太子的自导自演的苦肉计,借此构陷郑贵妃,并无人知道,甚至,这也可能是太子的支持者东林的一场密谋。

而东林的目的很简单:

  • 一,借梃击案打击郑贵妃,确保太子的地位稳固;
  • 二,借梃击案打击朝中的异己,掌握朝堂。

从梃击案的最终发展来看,第一个目的完成的非常完美,郑贵妃深受打击,朱常洵要成为太子不再可能,朱常洛的储君之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然而第二个目的并没有完成,而主要原因就是梃击案受到了外力干扰,在水落石出之前戛然而止,而让梃击案不了了之的,正是明神宗朱翊钧,很显然,他不想让这件事继续下去。

万历帝要阻止梃击案继续下去,理由也很简单:

第一,万一真是郑贵妃指使,就是救下郑贵妃

郑贵妃深受宠爱,而且的确屡屡进言,希望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成为储君,在争储失败之后仍旧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朱翊钧一直都看在眼里。

尽管郑贵妃一再称梃击案与自己没有关系,自己是无辜的,但是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没谁知道,何况,涉及此事的庞保与刘成两人,乃是翊坤宫的太监,是郑贵妃的人,无论如何,郑贵妃与此事都难以逃脱干系。

若是此事一直追查下去,查出真相,郑贵妃确实与此事无关自然是好,但倘若无法查明,或者最后查到的结果就是郑贵妃所指使,那这并不是朱翊钧愿意见到的。

第二,若是东林之谋,那就及时止损

朱翊钧虽然长期懈怠朝政,但也是国本之争之后,在前期仍算是个勤勉的皇帝,对于前朝的各种纷争,其心中知道得一清二楚,在国本之争中,太子朱常洛的支持者占据了朝堂之中的绝对多数,这是朱翊钧所无法视而不见的。

即便梃击案乃是太子自导自演,或者是太子背后的东林众人所谋划,朱翊钧也很难彻查到底,若是东林之人的密谋,那么他们的目的绝对不止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很可能有更大目标,就是清理朝廷异己,强化东林之势,朱翊钧对此事一旦处置不慎,可能就会像汉朝“巫蛊之祸”或者明朝“胡惟庸案”那般,株连极广,动摇江山的根本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