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囯时期,如果没有曹操,用他自己的话说,天下不知有多少人会称帝。那是一个什么后果?据史料,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人囗负增长最严重的时期。就这个意义而言,再接合历史真实,谁会夺得大汉天下?我认为只有一个人才佩,尽管他不可能。他是谁?他是白衣天使的骄傲!一代神医也。大家点赞吗?
这个问答讲来话长,如果没有曹阿瞒,也许也没有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出现。那么按照当时固有庞大的军事集团是袁绍和袁术了,绍的地理环境不如术。结果的天下应该是表术。
假如历史上没有曹操这个人,那么意味着有曹操参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1.黄巾军不会那么快退出历史舞台,袁绍很难破局
黄巾军也就是第一批起义的农民军,原本是在张角的带领下造反,后来被天下的诸侯围剿。黄巾军在与公孙瓒大战后,仍然有几十万人马驻扎在青州,当时黄巾军虽然没有一个话事人,但是部队仍然是能打的。
除了黄巾军,青州、冀州还有黑山军,这都是当地农民起义军。
原本是由曹操和袁绍一起收拾了黄巾军、黑山军、匈奴、公孙瓒,最后会师官渡。可是没有了曹操,袁绍将会面对四方势力的包夹。凭借袁绍的实力,破局一定是早晚的事情,但问题是,原本属于曹操的地盘正处于袁绍、袁术之间,袁术的境况比起袁绍要好得多,兖州、徐州、司隶是属于袁绍,还是袁术,还是两说。
没有曹操,徐州牧很可能就是刘备的了,刘备虽然没有诸葛亮,但是坐拥徐州,手下会有徐庶,徐庶不会因为母亲去曹营。比起袁绍,袁术和刘备明显更具备夺取中原的能力。
2.当袁绍深陷重围,刘备与袁术对于中原的争夺决定了天下的走向
刘备如果接手了陶谦的徐州牧,那么刘备必须做一个判断:是固守徐州,还是进取兖州?
固守徐州自然没问题,可是袁术在南方可不会看不到徐州这么大一块肉,历史上袁术不打徐州的原因就是曹操得了黄巾军降兵40万,而刘备可没得到那40万兵马,袁术舍得放弃这么大一块肉?更可况一旦开打,很有可能派的就是小霸王孙策,刘备极有可能挡不住。
所以最后,无论如何,刘备是很难在中原夺得地盘的,最终会导致袁术拿下中原地区徐州、兖州、司隶。
3.袁绍、袁术决战官渡与袁术称帝的先后关系
袁术称帝一直被视为愚蠢之举,原本占据地利的袁术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
可是一旦等到袁术打败袁绍,一统北方,再称帝,可就无人可挡了。所以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孙策准备什么时候走?
历史上是公元195年,在官渡之战的五年前。
可是当时是因为袁术的地位超然,刘表昏庸、江东分裂、北方袁绍、曹操、公孙瓒、匈奴、黑山军、黄巾军打成了一锅粥,所以袁术没那么多仗打,才放走了孙策,进而拿了玉玺称帝。
可是如果没有曹操,取中原,进而与袁绍会师官渡的就不是曹操了,那可是袁术,袁术还会放孙策走吗?那么孙策定然也不敢泄露自己有玉玺的事情,袁术很有可能不会称帝。
4。决战官渡,双袁争锋
袁绍、袁术争锋官渡,其实也有一个时间的问题。
是袁绍先破局,就像和曹操打一样,占据青冀幽并,携天下大势而来;还是袁术一举夺得中原,占据先手。
一旦袁绍夺得青冀幽并,除非许攸向袁术投诚,不然袁术必败。而许攸投靠曹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是少年时的朋友。所以袁绍败的可能性很低。
但是如果让袁术先夺得中原,袁术可不是曹操,曹操背后补给不够,可是袁术受伤可有着天下最大的粮仓。完全可以直逼袁绍,一举荡平北方。
对于此事,考量袁术、袁绍敌人的质量,我更倾向于袁术先进取中原,直逼袁绍。
最后极有可能袁术夺得了天下!
主要是当时北方太过混乱,袁绍加上曹操才收拾下来,只剩下袁绍,实在是很难破局,更何况与占据地利的袁术争锋。
我认为是时势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东汉末年即使没有曹操也会有李操,王操的出现。纵观历史长河,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有了曹操奠定三国,才有了魏晋的一统。
假若真的没有曹操,也就没有了陈群,当然陈群可能会跟其他人一起。没有了陈群,吕布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军师。那么吕布估计就被别人灭。董卓是被美人计杀,所以董卓也没了。孙坚是被刘表杀,所以孙坚也没了。这个时候还剩的牛人有袁绍,袁术,马腾,刘备,孔融,刘岱,公孙瓒,孙策,孙权等。假如历史仅仅抠掉曹操,还是继续发展那么这时袁术称帝,曹操不在了,就变成其他人来杀袁术。能打得过袁术的人里面就可以数过来了。这里面依然是袁绍最有实力,最有威望,所以大概率袁绍灭了袁术。没有了曹操也就没有官渡之战。那么袁绍顺理成章成为三国最牛人。刘备成为袁绍手下,孙策回东吴发展,但是袁绍地广物丰早晚一统。(YY 到这里了)
其实即使没有曹操也会有其他人取代他出现在历史中,即便取代他的人可能达不到曹操的成就,最终也会实现一统,无非是这代人,还是后人而已。
曹老板本来就是玩的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路子,以强人政治铁血手腕压制着世家大族对于政权的影响力,当然,不能说曹老板就是和世家大族站在对立面上,他采取的一种相对弹性的策略,一方面限制世家大族,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他们。
自东汉以来,地主豪强势力慢慢壮大,大地主们转变成为世家。经济上面失去土地的小农大量破产,要么活不下去造反(东汉的农民战争自王朝中期开始此起彼伏,黄巾军的出现是农民战争的顶峰),更多的是人身依附于地主豪强,国家政权无法控制这些农民,而地主们反而因此而壮大。土地主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私人武装“部曲”,东汉末年知名人士有李通、许褚、李典他叔等,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庐江有个豪强叫雷绪的直接带着依附他的数万老百姓投奔。而更高层次的世家在经济实力壮大的同时,垄断了知识,因为在当时知识传播的方式非常有限,举个例子,刘备的遗诏里,诸葛亮要手抄相关书籍给刘禅。世家们在帝国的官僚体系里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袁绍最为典型,“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从战略布局上看,袁绍出洛阳之后走河北,并且最终一统河北诸地,走的是光武帝的路子,自北向南统一,前光武帝做得,他袁本初如何做不得,而在人才录用方面,他也是采取拉拢地方豪族的策略,如审配、崔琰。
从曹老板彻底击败袁氏兄弟的公元207年到他本人去世的220年,也不过13年而已,这在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中央政权彻底丧失权威到魏晋南北朝结束的几百年时间里,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曹老板这种强人政治一度占据上风,但终不能抵御得住世家大族们继续发展、壮大。荀家压下去,陈家、司马家又相继崛起。随着他本人的身死,人死政消,没有老爹那么强能力的曹丕终是妥协。九品宗正制度只是一个开始,国家的官僚机构陆续被世家大族们侵占,“袁本初”们又回来了,消灭得了一个袁绍集团,你能消灭整个把控了社会经济、知识的世家阶层么?随着要命的东西——军权下放(毕竟拥有曹老板这种军事素质的掌权者不多,魏国三面受敌,必须要有人能打仗,而军事人才的产出,多半只能是在世家阶层中,像邓艾那种寒门将军是特例,况且邓艾还对司马这种世家忠心不二!)世家能量更大。而世家阶层掌握军权,当然有像陈泰、夏侯尚这种忠君爱国的,但你也保不齐会出现像司马懿、钟会这种的野心家。
某种程度上,司马懿就是袁绍的借尸还魂,并且又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袁绍”能量更大。曹氏最终在竞争中落败败于“势”,败于的是世家不断壮大的这个“势”,而且这个“势”在司马家夺权之后依旧是增长的,没有夺到权但有想法又不是没有(钟会别躲了说的就是你)。
曹魏政权的屯田制,就是将国家政权作为一个大豪强,同时将它能够吸纳到的老百姓作为自己的佃客,在此基础上建立军队,老百姓的人身是依附于政权的。这算不算是国家层面对于豪强吸纳人口的一种无奈承认与变相的认可呢?
总之,地主大量吸纳农民,将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客”构成了世家大族壮大的经济基础,国家政权反而因此被削弱。世家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从数百年的历史跨度来看,“袁绍路线”不见得败,“曹操路线”不见得胜,当然就个人成就而言,袁绍败了,曹操胜了。世家的壮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东晋、宋、齐、梁这些政权更迭的残酷。直到隋王朝用科举制度引入底层地主、少量寒门农民(纸的普及加快知识的传播)稀释世家在官僚的影响力,世家的影响才在隋唐三百年里逐渐消退。唐末的白马驿事件、再加上五代十国的几十年战乱倾碾,世家终于基本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更不能拿主观猜想去评说历史;评说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能脱离历史环境,否则,就是无聊的空谈。
封建王朝的腐败幕落,总要发生大的社会动乱;秦汉以后整个封建时代,首先出现的总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胜利后,总会出现新的王朝;起义失败,总是出现军阀割据,互相征伐的混乱局面;重归统一的,又总是一个较强的割据者。而曹操集团就是这个较强的割据者。
东汉末年,东汉王朝的腐朽幕落,首先冲击东汉王朝政权的,应该说是以张角为主的农民起义武装力量(黄巾军起义),尽管他们是以宗教形式发动农民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但毕竟是代表农民阶级利益;他们发动向官僚地主的猛烈打击,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以曹操、袁绍、包括后起的刘备等割据者,均以保卫汉室名义绞杀所谓的“民乱”(黄巾军),导致农民起义军的失败。此时,东汉王朝国力耗尽,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又无可挽回,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军阀割据和割据者互斗的混乱不堪的历史局面;最终导致三国分裂华夏山河的割据局面。
曹氏集团,孙氏集团,包括刘备集团(虽然刘备是卖草鞋出身)都是官僚地主阶级的代表。曹氏集团之所以能够在三国争天下的角逐中取胜,又归晋统一,因为曹氏集团整体实力强于二者,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如若天下没有孤,得大汉天下者,胡人也!
如果历史上没有曹操,袁绍所代表的袁家士族的实力最强。袁绍又已经凭一己之力搞垮了东汉王朝搞平衡的根基(东汉基本上是毁在了何进的蠢与袁绍的坏上),单凭搞垮汉朝中央这一大“功劳”,袁绍就可以稳坐天下士族之主席。在加上当时他兵强马壮,兼并天下士族军阀指日可待!
但是没有曹操打匈奴、征乌桓、服鲜卑、伐西羌等一系列行动,五胡势力会比历史上更加强大。然后袁绍去世,他儿子为了保住皇位不得不大肆割让国家利益给地方士族,直到高出九品中正制,军事上废征兵和募兵制改为军户制方便控制和剥削。最后再娶一个士族的又丑又泼辣的女儿,将自己的儿子和兄弟统统封王。其中势力最大的有八个,结果……五胡乱华提前50年到来。
袁绍。
曹老板本来就是玩的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路子,以强人政治铁血手腕压制着世家大族对于政权的影响力,当然,不能说曹老板就是和世家大族站在对立面上,他采取的一种相对弹性的策略,一方面限制世家大族,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他们。
自东汉以来,地主豪强势力慢慢壮大,大地主们转变成为世家。经济上面失去土地的小农大量破产,要么活不下去造反(东汉的农民战争自王朝中期开始此起彼伏,黄巾军的出现是农民战争的顶峰),更多的是人身依附于地主豪强,国家政权无法控制这些农民,而地主们反而因此而壮大。土地主借此发展自己的势力,形成私人武装“部曲”,东汉末年知名人士有李通、许褚、李典他叔等,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庐江有个豪强叫雷绪的直接带着依附他的数万老百姓投奔。而更高层次的世家在经济实力壮大的同时,垄断了知识,因为在当时知识传播的方式非常有限,举个例子,刘备的遗诏里,诸葛亮要手抄相关书籍给刘禅。世家们在帝国的官僚体系里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袁绍最为典型,“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从战略布局上看,袁绍出洛阳之后走河北,并且最终一统河北诸地,走的是光武帝的路子,自北向南统一,前光武帝做得,他袁本初如何做不得,而在人才录用方面,他也是采取拉拢地方豪族的策略,如审配、崔琰。
从曹老板彻底击败袁氏兄弟的公元207年到他本人去世的220年,也不过13年而已,这在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中央政权彻底丧失权威到魏晋南北朝结束的几百年时间里,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曹老板这种强人政治一度占据上风,但终不能抵御得住世家大族们继续发展、壮大。荀家压下去,陈家、司马家又相继崛起。随着他本人的身死,人死政消,没有老爹那么强能力的曹丕终是妥协。九品宗正制度只是一个开始,国家的官僚机构陆续被世家大族们侵占,“袁本初”们又回来了,消灭得了一个袁绍集团,你能消灭整个把控了社会经济、知识的世家阶层么?随着要命的东西——军权下放(毕竟拥有曹老板这种军事素质的掌权者不多,魏国三面受敌,必须要有人能打仗,而军事人才的产出,多半只能是在世家阶层中,像邓艾那种寒门将军是特例,况且邓艾还对司马这种世家忠心不二!)世家能量更大。而世家阶层掌握军权,当然有像陈泰、夏侯尚这种忠君爱国的,但你也保不齐会出现像司马懿、钟会这种的野心家。
某种程度上,司马懿就是袁绍的借尸还魂,并且又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袁绍”能量更大。曹氏最终在竞争中落败败于“势”,败于的是世家不断壮大的这个“势”,而且这个“势”在司马家夺权之后依旧是增长的,没有夺到权但有想法又不是没有(钟会别躲了说的就是你)。
曹魏政权的屯田制,就是将国家政权作为一个大豪强,同时将它能够吸纳到的老百姓作为自己的佃客,在此基础上建立军队,老百姓的人身是依附于政权的。这算不算是国家层面对于豪强吸纳人口的一种无奈承认与变相的认可呢?
总之,地主大量吸纳农民,将农民变成自己的“私客”构成了世家大族壮大的经济基础,国家政权反而因此被削弱。世家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从数百年的历史跨度来看,“袁绍路线”不见得败,“曹操路线”不见得胜,当然就个人成就而言,袁绍败了,曹操胜了。世家的壮大也让我们看到了东晋、宋、齐、梁这些政权更迭的残酷。直到隋王朝用科举制度引入底层地主、少量寒门农民(纸的普及加快知识的传播)稀释世家在官僚的影响力,世家的影响才在隋唐三百年里逐渐消退。唐末的白马驿事件、再加上五代十国的几十年战乱倾碾,世家终于基本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
袁绍
时势造英雄,三国演义是罗贯中老先生制造的鲜活人物形象,是笔下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