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个岛国,甲午战争时其军队运输、后勤补给对海上运输线依赖很大。所以在战争爆发前,日军制订作战计划是就优先考虑如何击败北洋水师,以夺取制海权。在计划中,日本也做好了万一被北洋水师击败,失去制海权的情况下,就退守本土的打算。
很多人也据此认为如果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如果取胜,那么就能赢得甲午战争。不过这种想法有些过于乐观。
北洋水师即使侥幸赢得黄海海战,也无法对日本舰队造成致命打击
北洋水师之所以在黄海海战中失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北洋水师的军舰较为老旧,其装备的火炮都是旧式的架退炮,火炮发射速度很慢。大口径火炮几分钟才能发射一次,中口径火炮也一分钟也只能打一发。这样一来在海战中的弹药投射量就严重不足,对敌舰的打击力有限。
此外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主要是榴弹和穿甲弹。
其中榴弹在弹头装有引信,一旦击中目标,引信就工作引爆炮弹内的炸药。所以这种炮弹只能用来杀伤甲板上的暴露人员或者是破坏一些没有防护的舱室。对于火炮炮位、司令塔、机舱、弹药库等这些有装甲保护的要害部位来说,榴弹不等击穿装甲就会爆炸,无法造成太大的伤害,并非是攻击敌舰最理想的炮弹。
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陈列的“定远”的4倍径1880式新式305开花弹
而穿甲弹为了能击穿铁甲,弹头尖锐,不能安装引信,只能使用弹底引信引爆炮弹。北洋水师用的穿甲弹是1880年前式旧式穿甲弹。这种旧式穿甲弹因为研制出来的时间较早,当时弹底引信技术还不成熟,因此都没有安装弹底引信,全靠装填的黑火药自燃引爆,引爆率很低。由于引爆率太低,一些穿甲弹干脆连黑火药都省了,改用沙子配重,成了实心弹。
很明显,这种旧式穿甲弹大部分时候就算击中目标,击穿装甲,很可能也就是打个洞而已。除非正好撞在某个要害部位,否则杀伤力也很有限。
日本佐世保旧海军墓地陈列的一枚2.8倍径的1880年前式305穿甲弹
所以历史上北洋水师尽管多次命中敌舰,却没能对日舰造成太大的杀伤。只有“松岛”运气不佳,堆积在甲板上的速射炮炮弹被击中引发殉爆才被重伤。
很明显,以北洋水师悲催的弹药投射量和炮弹杀伤力,想要击沉敌舰,只有运气极好,击中某艘敌舰的弹药库或者是机舱,引发殉爆才有可能。然而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最多也就发生一两次。
因此即使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获胜,也就是击沉了对方一两艘军舰,将对方吓退而已,不可能取得全胜。日本舰队还有再战的能力。
北洋水师的后勤保障能力有限,很难和日本舰队继续打下去
更糟糕的是由于清政府对海军的认识不足。建设海防时只注重购买军舰,相应的后勤保障却没有跟上。北洋水师不仅炮弹储备不足,而且旅顺船坞规模小,工人少,根本无法满足北洋水师战时维修、检测所需。
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丁汝昌想让北洋水师各舰入坞油底。结果仅有“来远”、“经远”、“定远”、“平远”四舰来得及油底。其他各舰未能成行,严重影响了航速。
而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各舰前往旅顺进行维修,又因为船坞有限,只有伤势最重的“来远”得以入坞维修。其他军舰只能靠在码头上进行修理。而且旅顺的工人太少,所谓的修理其实就是把破损的部件拆除,并没有真的修好。像“定远”的一门主炮在黄海海战中被打坏,最后就一直没有更换。
所以北洋水师即使侥幸在黄海海战中获胜,在缺乏炮弹和维护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再次和日本海军决战,更不要说去夺取制海权了。
而且日本的情报工作非常到位,北洋水师这种窘境肯定瞒不过去。日本海军可以放心大胆行动。
因此即使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能取胜,也不可能对接下来的战争有什么影响。而清军的战斗力太差,陆战还是会全面失败,清政府难逃失败的命运,最多就是因为北洋水师得以保全,赔款可以少赔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