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官绅们万贯的家财是以国家存在为基础,那为何明朝将亡时他们也不

官绅们万贯的家财是以国家存在为基础,那为何明朝将亡时他们也不

2020-10-07 17:01阅读(65)

官绅们万贯的家财是以国家存在为基础,那为何明朝将亡时他们也不肯出钱救国?:实际来说,明朝之所以败落完全败落在这些官绅手里。一些官绅平时以孔孟之道大谈君

1

实际来说,明朝之所以败落完全败落在这些官绅手里。一些官绅平时以孔孟之道大谈君君臣臣、忠君爱国,可是涉及到地主阶级利益的社会改革就极力阻挠破坏。

一方面他们对贫苦农民极尽压榨和剥削,逼得农民走投无路揭竿而起;一方面对朝廷改革政策却横加阻挠,极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平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借用儒家思想维护自己的利益。到了国家危亡时刻,他们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推脱责任,不肯拿出一文钱帮助国家摆脱困境。正是这些人把国库掏空、军队不能维护;也是这些人使底层民众陷入灾难中,最后挺而走险,走上反叛道路。这些人平时作威作福,一旦国家需要时,却极力回避风险。美其名曰:“君子不近危墙之下”。

士人凭无用的八股文取士,谋求高官厚禄,不思进取。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后成为地方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维护腐朽没落的地主阶级利益,借此为自己搏得名声和财富。结果国家没有得到好处,底层民众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试问这些人能依靠得住吗!

这里不是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被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为统治阶级冠冕堂皇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而把儒家思想用得最灵活的正是这些士绅,明朝尤其严重。大明最不公平的就是官绅不纳税,宗室当猪养,赋税全部压在自耕农老百姓头上,藩王不纳税,官绅不纳税,小民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

其次就是官绅不当差,明朝收税基本都是实物,这些实物分属从县到州,从州到北京,从北京到九边军镇的各个衙门,因此,老百姓就要免费出徭役,把这些物资自己送到五花八门的各个衙门当中,大明是不付钱的,都是免费劳动,自备吃住。

可见明朝底层百姓受到压榨是多么严重,每逢灾荒年底层农民的生活更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土地颗粒无收,有的人不得不把仅有的土地出卖给官绅。这样土地大都集中在不交税的士绅手里,自耕农所有的田地越来越少,负担也越来越重,这样底层农民也越来越贫困,同时国库越来越空虚。

明朝的军户采取世袭制,千户、百户们都有自己的封地,而底层兵士平时耕种土地,战时上阵杀敌。这些兵士平时生活异常困难,肚子都吃不饱,何以上阵杀敌。何况世袭的军职,大都是富二代、三代等后代,养尊处优,根本没有战斗力。何况战时粮草筹集也困难,士兵饿着肚子能打仗吗!“土木堡之变”不只是王振指挥上的失误,明军给养和战斗力也是一个原因。

明朝军政腐烂到一定程度,朝廷优待士人,武人地位低下,军队需用供应不上。士人嘴皮子一个比一个厉害,捞钱时都很厉害,一旦国家危亡时,这些人审时度势,忙着寻找各自出路,先拉拢李自成不成,后又投靠大清。

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听从了当时的汉臣洪承畴、范文程等人的建议,积极拉拢明朝的官绅将士,不久又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大清的这一策略效果很明显。所以有很多的人就前来投降。真正忠君爱国的人微乎其微。让这些人为即将危亡的明朝出钱出力,肯定是不靠谱。

所以说,大明养了一些白眼狼,士绅平时作威作福,唱高调说漂亮话可以,真正为朝廷出力的没有几个人。这是大明的悲哀!

2

确实有这种情况。

万历晚期开始的辽东战事愈演愈烈,明军接连受挫,朝廷被迫增兵增饷,这给明朝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只好通过加派饷银,向百姓强行征收。

明神宗晚期开始征收辽饷五百二十万两,到了崇祯初年再加辽饷一百四十万两。

沉重的负担,加上天灾,让许多贫苦农民破产,于是揭竿而起,各地起义不断。朝廷要进行征剿,就要增兵、练兵,于是又增加了剿饷和练饷,加上原有的辽饷,总数多达一千六百七十万两。

沉重的赋税负担通过各种方式,最终转嫁到底层贫苦农民的身上,民不聊生。晚明时期社会贫富极度分化,富有者穷奢极欲,却对国家的危局和百姓疾苦漠不关心。

崇祯十六年开始,崇祯皇帝提倡节俭,从他自己做起。皇帝使用的器物只有铜、锡、木器,不用金银器皿。并且进一步要求臣民节俭克制,反对奢侈浪费风气。

到了崇祯十七年初,又要求官员、贵戚们捐款。有一些大臣愿意为皇帝分忧,比如大学士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家里非常富有。李自成打到山西之后,崇祯皇帝急得直哭。李建泰主动提出愿意回山西老家去打李自成,可以拿出自己的家财,充当军饷,不需要朝廷负担。

崇祯皇帝大喜,为他赐宴壮行,赐尚方剑,可惜李建泰刚离开北京,李自成已经占领了他的老家,家中财产全部被夺去。

李建泰最终没有帮上忙,起码态度是积极的。其他人,除了一些太监,大多数的反应非常消极。比如崇祯皇帝的岳父周奎被劝捐五万到十万两银子,他说自己没钱,一两也不愿意给。

前来劝捐的太监急了,说这种时候你为什么还小气?一旦北京有失,你周奎就是有一座金山,也是白扯。

周奎终于答应借出一万两银子,崇祯皇帝嫌少,要他出两万两。周奎只好向女儿周皇后求援,周皇后从宫中悄悄送出来五千两银子,让父亲再凑五千两。

结果周奎扣下两千两,交上三千两,实际只捐出了八千两银子。李自成进京之后,周奎的宅子整个被农民军占领,据说从府中一共抄出来五十三万两银子,还有大量的绸缎,周奎被赶出家门,儿子和侄子都受了刑。

另一位大学士陈演,当初一毛不拔,农民军逼饷时,他一下子交出来几万两。

周奎、陈演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按理说,他们的财富来自于这个政权,国家将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们应该同舟共济。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肯出钱,帮助度过难关呢?

分析一下,大概有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是缺口太大,捐款太少无济于事,捐款太多又舍不得。当时累积的欠饷已经很多,每个月各边镇的饷银就要新增四十万两,这份银子二月时就没有了。这还不算京军和各地援军的饷银。

其次,许多人认为皇家内库应该还有银子,如果逼急了,皇帝自己会拿银子出来,或者向下面加派税赋。但其实崇祯皇帝确实没有多少钱了,更不敢再加税,加了也收不上来。

第三,互相攀比,都怕自己吃亏。名义上,崇祯皇帝是向大家借钱,但眼前形势危急,未来如何演变,谁都不知道。银子借出去,可能就打了水漂,不如留在自己手里,以应对可能的乱世。而且,比自己有钱的大有人在,自己借了,别人不借,岂不是很吃亏?再者,像周皇亲、田皇亲之类的皇亲、贵戚,平时明里暗里得到丰厚的赏赐,有些公、伯世代显贵,家财万贯,这时候都不出头,别人更不愿意当冤大头了。

还有一点,崇祯皇帝一向刻薄寡恩,冷酷无情,此时留在朝中的,都是一些平庸、圆滑的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真心帮助崇祯皇帝。

3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比如朝廷现在国库紧张了,你会考虑把自己的钱捐出来吗??你肯定想凭什么呀?是的,明朝的士大夫们也是这么想的。


国家财政紧张又不是我们的责任,起义军造皇上的反又不是造我的反,我自己吃香喝辣小日子过得挺好我操那个心干嘛?我在北京南京的宅子里有花有酒有歌妓,鬼才考虑什么劳什子江山社稷。


实际上哪怕到了崇祯十六年,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明朝是亡了不了的,官照买礼照送,北京的达官贵人们家里依然歌舞升平。帝国的国库里一贫如洗,真的是彻彻底底的一贫如洗。可是帝国的官员宁可拿成千上万的的银子行贿送礼,也不愿意往国库里捐一分钱。

你可能想问,这帮人傻啊?自己的财富是建立在明朝的基础上的啊。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可以翻翻中国历史,看看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朝代是跟旧官僚地主过不去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形式一直都是“皇权不下县,乡绅管四方”。对于地方的大小地主们,皇帝姓什么对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分别,都是个缴税,何况崇祯这个皇上还开征三饷,换个皇帝没准缴税还少点呢,反正怎么改朝换代,地方上说了算的总还是那几个人,你可以看看《白鹿原》,大清也好,北洋也好,民国也好,原上有地位的永远是那几个族长乡绅。这就是地主不跟朝廷一条心的原因。等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们才明白,李自成不是国民政府,是共产党,当然这是后话了。对于官僚来说也一样,新朝代也要找人做官,天下读书人就那么多,行政岗位也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减少。新皇上一来磕个头,到了新朝代照样当官,照样吃香喝辣,历朝历代都是这个例子,傻子才去给明朝抵命去。所以官僚也跟皇帝不是一条心。唯一应该跟皇帝一条心的,应该是宗室,朱家的王爷们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毫不过分。他们的富贵是真正建立在明朝之上的,可是在王朝的末期,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自私,起义军攻破各省的省会,各地的巡抚总兵们求着王爷们拿出点银子劳军,但是各地的王爷十有八九充当了铁公鸡的角色,真是死不足惜。可能他们还是认为以大明之大,怎么会被区区几个草寇给推翻了呢?所以明朝在这些人的集体冷漠之下根本无法维持,从上到下真正为明朝奋斗的人寥寥无几,官僚和地主们始终认为明朝亡了也不会侵犯到自己的利益。直到李自成进北京。(李自成真的是一个悲情英雄,他是称得上英雄这两个字的,这点跟朱元璋有点像,朱元璋是解放汉人,李自成是解放穷人,他们俩都是真正的痛恨腐败,大顺军进入北京迅速腐化很大程度是因为李自成控制不住手下。晚明各路起义军首领里面,张献忠嗜杀残忍,完全是个变态,刘国能生活腐化,浪费无度,其他各路首领情况也差不多。唯一只有高迎祥比较有英雄气,可惜还被孙传庭杀了,李自成由于缺乏远见,对和满清作战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导致快速消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悲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三百年的异族统治。)之前虽然起义军在地方上杀王爷,打土豪,但是官老爷们始终认为他们那是收买人心,等到了北京坐龙庭之后就会成熟一些,按规矩来的。李自成招待他们的是大刑。明朝一年正额财政收入不过五百万,仅仅一个北京城内的官僚贵戚经过严刑拷打之后就交出了七千万两银子,腐败程度令人发指。(而且七千万两还只是现银,大顺军规定珠宝文物丝绸等“十不当一”)崇祯皇上哪怕有一百万的银子,就能凑够关宁军勤王的军饷,北京也许就不会被攻破,但是满朝文武捐钱都是几百几百捐的,最后把几十万的家产统统给了李自成了。人人趴在大明朝身上吸血,一口都不肯少,终于把大明朝给吸死了,最后全都便宜了别人。该!(这里补充一句,大臣们不肯捐钱除了抠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崇祯皇上太不是东西,出了名的反复无常,朝令夕改刚愎自用,爱杀大臣,今天你捐钱当了模范明天他反贪把你当典型这种事儿他是绝对干出来了的)李自成刚进北京的时候,兵势滔天,占领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完全是接管的方式,一个县令带几个随从就敢去接管一个县,各地基本没有抵抗。可是随着北京拷掠百官的消息和李自成拷掠地主的命令传到地方,这时候各地的官僚士绅们纷纷表示出了对明朝空前的忠诚,给崇祯皇帝设祭台,向南京政府效忠等,全力反抗李自成的统治。说到底,就是新王朝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谁抢了地主的饭碗地主就反对谁,仅此而已。虽然清朝是少数民族,但是清朝的统治者在刚进关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很成熟的政治智慧,对待官僚地主们一律加官进爵,免收赋税,于是官僚地主们纷纷投向大清的怀抱,在剃发令实施之前,大清打的是顺风顺水。事实证明,一个新朝代,只有满足了地主们的利益才能坐的住,除非你把地主全消灭了,是吧?

4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第一、国家的概念

不错,明朝末年,官员的地位、财富都是和国家相辅相成的。但是,这里边国家的概念,应该从“国”和“家”两方面来理解,国指的是土地、是国土,物理上存在的东西,不是大明朝廷!大明朝廷仅仅是“国”的一种组织管理机构而已。如果大明朝被替换掉,肯定会有一个新的管理机构上来,那“国”就还在。而“家”则是指一群人聚居的地方,百姓的家仅仅是自己和至亲几口,大官的家则是一个家族,这个“家”是大臣们需要拼命保护的,因为这和自己的生活生存直接相关。而大明朝廷是朱家的“家”,让大臣们为朱家的“家”舍弃自己的“家”,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没人会做这样的选择。所以,大明亡国,不是大臣亡国,大明亡家也不是大臣亡家,他们是不会在乎的。


第二、贪腐官员和明朝朝廷的关系

明白了国家的概念,再来看看贪腐官员和朝廷的关系。首先说到了崇祯时代,几乎所有人都在贪,而贪污这种行为,从法理上说是对明朝朝廷的偷盗行为。这种行为一旦发生,大臣就是小偷,而大明朝廷就是警察,两者已经天然对立了。让小偷掏钱维护警察,古今中外没这个道理。所以,这些大臣手里拿着真金白银,其实心里想的是大明在,自己固然可以继续贪,但是大明不在,自己手里的非法收入反而一下子变合法了,再也没有受到惩处的危险了,那谁还会为大明卖命?抛家舍业?不可能的。

第三、清军入关之后实行的政策

清军入关之后,执行了一个政策,就是所有明朝的官员全部留用,而且维持原来品级。这样一来,解决了大臣们的地位和财产安全性问题,也就是说,清朝管理机构替代明朝管理机构掌管中国,明朝的大臣们是既没有付出任何成本、还让自己手里的财产完成了合法化转变,那有多少官员会因为所谓的道义去为国纾难呢?

总之一句话,明朝朝廷并没有将团员的利益和自己挂起钩来,反而是造成了矛盾。明朝灭亡对官员来讲,是利大于弊的。这才是官员们不为明朝卖命的真正原因。而李自成之所以没有成功,就是没有解决好新政权和旧官僚的问题,一个拷掠政策得罪了所有官员和地主阶级,让对方觉得在自己的管理机构中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损害,所以他才败得那么快。

5

谢邀。官绅们有万贯家财,却不肯拿钱救国,最后明朝灭亡,一切化成泡影,这个极端案例说明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固有劣根,也可以叫做囚徒博弈。

简单说,明朝朝廷缺钱,需要大笔钱财捐助。然而这捐助不是一家官绅能搞定的。对单独一家官绅来说,他们的钱捐出去,也不会对朝廷有多大帮助,但却对他们自己的财产是实实在在的损失。相反,在他们看来,如果钱在留在手上,不论最终明朝灭亡与否,自己都是占了便宜——明朝如果能得救,那么就算自己不捐这钱,自然也有其他人能捐款救国。如果明朝要灭亡,自己的钱捐了也是白捐,还不如留在手上,改朝换代后也能过上好日子。

这种囚徒悖论,放在单独一个人身上似乎确实有道理,然而却忽略了联动效益。当每个有钱人都这样想,那么就没人出来救国,而国家灭亡后,受损的是每一个有钱人。实际上如果有人挺身出来捐赠,是可能带动其他人一起,共同救国的。

当然,这些官绅们宁要守财不要救国,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觉得改朝换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算大明朝亡了,我投降新的主子,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手中的钱是资本,可千万不能丢。

千算万算,他们算错了一点,农民起义建立的新朝廷,可未必会尊重他们这些前朝既得利益者的权益。更何况耿直的李自成,对于这些杀民自肥的官绅也没什么好印象。于是在明朝倒台后,这些有钱的官绅纷纷惨遭李自成的严刑拷打,逼迫他们捐献家财——他们藏着捂着不肯给明朝续命的财产,最后在李自成的酷刑下纷纷吐出。真是何苦来哉。

6

明朝后期,民变四起,北方还有满清虎视眈眈,而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

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城后打开国库却发现诺大的国库竟然没有存银。孙传庭在西北平定民乱的时候也为银子发愁,军饷不足导致武器年久失修,后期士兵吃饭都成问题。

那么大明王朝的钱都去哪儿了?

朱元璋出身贫苦,大明朝建立之初就对贪污腐败严加治理,明朝官员的工资堪称历代王朝最为刻薄的。但是朱元璋却对自己的子孙好不吝惜,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都封为亲王郡王,而且都是世袭的,物质上可以说极为奢侈,到了明朝后期,这些子孙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已经形成一个很大的团体,所以国家收入很大程度上都入了这些“蛀虫”的腰包。这也是导致国库空虚的一大原因。

虽然朱元璋严管吏治,但官员们捞钱的手段却一点儿也不少,最有名的当属“淋尖踢斛”和“火耗”,所以最受苦的还是百姓。

到了崇祯皇帝时期,国库可以说已经入不敷出。但是下面的王爷和各级官员却一个比一个过的奢侈。

大明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至于为什么少有人出来捐款抗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藏富的心里,你说捐钱,如果我捐的多了,好像我搜刮了很多钱一样,不仅自己处于风口浪尖,而且其他同僚会如何看待自己。

2、号召捐款的力度不够,李自成进京后,在北京各级官吏手中弄到了上千万两的银子,可谓大发横财,他是通过及其残暴的手段得到的,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完全是舍才保命。

7

谢谢邀请!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思是:国家的兴亡,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盛衰,关乎到所有人的利益,所以每一个老百姓都义不容辞。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是家天子家天下的皇家规矩。而皇亲国戚,以及官绅们在明朝危急关头不肯出手相助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崇祯刚愎自用,专横跋扈;二是皇亲国戚以及官绅们鼠目寸光,只图自保。殊不知: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

8

如果你在明末,而你恰好是家财万贯的富强,你愿意毁家纾难吗?如果你愿意,别人愿意吗?如果你不愿意,那这个问题,不就解答了嘛。

最后,李闯王还有一句话要给你说:

9

那些服装觉得明朝灭亡跟他没有多大关系,即使灭亡了他们生活只要有钱该怎么过怎么过,只是换个皇帝而已,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个闯王进京之后就开始大肆的就是抄家。就是像他们这些不但是被抄家了,而且还被兵掩门了,如果当初他们及早地拿出钱来去拯救,也许明朝还能延缓几年不被没忘,但谁都有小心思啊,谁不愿意就是自己钱在自己手里呀!他们高估了明朝的作战能力,觉得不一定能王国,而且也不差他那么点儿钱儿,他也高估了闯王李自成的人品,觉得只是换个皇帝天下还是还是一样的,只是换个皇帝而已,但他没想到嘛,对不对?其实像闯王这种,其实土匪出身,他们没有遇到他预料到这个我觉得有点不可理解。可能是闯王当时太得民心了吧,就是做的一副就是那种为人民打天下的那种感觉。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其实他们唱歌唱给谁听的,还不如唱给这些富商听的吗?只有富商们。想听他们不是才唱吗?既然他们唱说明其实这个富商们不也就是跟商女一样吗?

10

只要皇上还在,哪怕改朝换代

改变的只是专制皇权的名号,绝大多数官绅的权力和财富还会继承下去

游戏秩序不变,新世界就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