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南宋君臣不是不明事理,只是军事战力不允许,金朝与南宋一直摩擦多年,蒙宋联合多年关系一直不明朗,也并非真实联合。蒙宋联合策略真正有实质性的动作的时候,也是在蒙金惨烈的三峰山之战打完之后,金朝的所有有战力的猛将全部战死,金朝到了无将可用的地步。蒙古此时已经占领中原大片领土,金朝其实已经气数已定。此战之前不用联蒙,金宋也在一直打,此战之后,南宋肯定也是不会联合如此弱的一个盟友和蒙古结仇,另外蒙宋联合协议也开出了有利南宋的协议条件。南宋君臣固然能够权衡利弊。另外拖雷借道南宋迂回攻金,这个借道是蒙古强行借道,胁迫宋军协助蒙军进攻。南宋也没有抱有必死抵抗的决心来抵制蒙古入境,小范围抵抗又打不过,半推半就左右为难骑虎难下 。蒙金之战前后经历24个年头,可以参照我的3D沙盘视频辅助理解蒙金之战全过程。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7fff3d9280b848578f1932ecc442be82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分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军人出身宋太祖,看到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就采取重文抑武方针,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导致宋朝武将不受重用,国家备受外部侵扰。前期宋朝联金灭辽,随后金军南下,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后期南宋又联合蒙古消灭金国,导致北方直接与强大蒙古接壤,最后被蒙古给灭亡!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北宋两宋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在政治上翻了一个相同的错误,北宋联合金灭辽,而后金灭北宋,南宋联合蒙古灭金,而后蒙古灭南宋。而对于南宋来说,更是重复了先人所犯的错误。北宋联金灭辽,想趁机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却没想到金在灭辽两年后就挥师南下再灭北宋。1142年金国南宋中期,北方草原民族蒙古部落崛起,成吉思汗先是消灭后方的西辽和使西夏臣服。消除后顾之忧后,成吉思汗于1210年与金朝断交,开始大举伐金。隔年发动蒙金战争,于野狐岭歼灭金军30万主力,包围金朝首都中都。后因为中都城坚而撤,金朝便开始迁都汴京。最后金国在蒙古和南宋前后夹击中灭亡!南宋北宋灭亡前车之鉴,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灭金,难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吗?蒙古联合南宋灭金,主要是利用了金国和大宋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对宋而言,它最重要的就是收复北宋失地,一雪国耻,这也是和国内主战派目标一致的。其次,蒙古和宋还没有正面起过大的冲突,正面的冲突是在灭金以后。而且灭金后蒙古允诺给予河南的失地,对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南宋受金压迫太久,特别是向金称臣和大量的岁币导致宋金之间的矛盾重重。所以南宋的统治者确实也愿意一雪前耻。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对南宋而言,此时的金国已经没有作为屏障的价值了 。与齐坐山观虎斗,还不参与灭金中,收复失地增加领土和战略纵深。蒙古灭大理国蒙古在灭亡金国后,就挥兵南下,结果受到的抵抗相当激烈,蒙古只好采取迂回包抄的战略,先灭亡云南地区的大理等国,可形成围攻之势,可见南宋的实力还是可以抵挡的。当时金人善攻,南宋善守。金在西夏灭后七年被灭,而南宋与蒙古作战坚持了46年之久。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宋军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自此宋朝灭亡!

3

南宋选择联蒙灭金,而不是联金抗蒙,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因为整个南宋朝代都被金人压着、欺负着,更别提与金国的国仇家恨了。当然,在南宋内部,反对联蒙灭金的人也是有的,因为北宋时代联金灭辽就吃了大亏,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第一,蒙古选择联宋的历史背景

蒙古为什么要联合南宋呢?这是因为蒙军在进攻汴京时,遇到大麻烦。

汴京城池坚固,为了破城,蒙古人从太湖及灵壁运来大量的假山石,大小约一斤重,以投石砲轰城。蒙古人的投石砲可击穿铁甲,他们在每一个城角外都置砲轰击。短短几天的时间,蒙古砲所轰出的石块,几乎堆得与城墙一样高了。

可是金国的武器更厉害。在汴京之战中,蒙古人最惧怕金人的震天雷与飞火枪,震天雷是一种火炮,以铁罐盛药,用火点燃,炮声震天,故名为震天雷。蒙古人攻城十六天,死亡上万人,仍无法攻破。此时已近夏季,天气渐热,负责攻城的蒙古大将速不台心知汴京不易攻下,遂同意与金国媾和,撤围退兵。

为了灭掉金国,窝阔台决定联合南宋,共同出兵。蒙古派王楫为特使前往南宋襄阳城,谒见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商议联合出兵事宜。

第二,宋理宗同意联蒙的计划

对于蒙古人之要求,史嵩之不敢作主,赶紧向朝廷奏报。朝臣们一商议,纷纷表示机不可失,应该答应蒙古人,灭了金国,一雪靖康之耻。

也有人表示异议,淮东安抚使赵范警告说:“宣和时,海上之盟,初约甚坚,后卒取祸,不可不鉴。”当年宋朝不也跟金国结盟灭了辽国吗?后来怎么样呢,自取其辱罢了。可是宋理宗不理会,仍然令史嵩之遣使报蒙古,并要求灭掉金国后,宋朝收回河南之地。

金哀宗感到大事不妙,汴京城怕是守不住了,他决定东逃,逃往归德(河南商丘)。速不台得知金哀宗东逃后,遂进兵再度包围汴京。经过四个月的围困,蒙古人终于攻下汴京。

第三,金哀宗提出联宋抗蒙,遭到南宋朝廷的拒绝

金国绝大部分土地已落入蒙古之手,连首都也被攻陷了,金哀帝成了落魄皇帝,他最后的希望是:联合南宋抵抗蒙古。

金哀宗派人前往南宋,两个目的:其一是借点粮食;其二是说明宋金联手的必要性。金哀宗是这样说的:“今蒙国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乃为我及彼也。”这是警告宋朝,蒙古乃是狼子野心,已灭掉四十个国家,倘若金国灭亡,接下来必是南宋。只有宋、金联手,才能自保。

对于金哀宗的话,宋理宗懒得理会。宋朝一直受金国欺负,就算议和,要么称臣,要么称侄,何其辱也。现在你金国已是落水狗,你别居高临下训导我。其实金哀宗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宋与蒙古并无世仇,与金则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来就非唇齿相依,何来唇亡齿寒呢?

因此,南宋政府最终出兵,与蒙古联手把金国灭了。不过,以后的故事,不幸被金哀宗言中,金国一灭,蒙古与南宋就从盟友变为敌人了。

4

南宋当然知道唇亡齿寒道理,也会铭记北宋靖康之耻血泪教训。金朝是眼前的凶恶仇敌,蒙古是远方潜在的威胁;在经过30多年的犹犹豫豫中,两害权衡择其轻,南宋最终被迫选择联蒙灭金。

1196年,南宋意识到了蒙古崛起的威胁,左丞相余端礼就献言宋宁宗:“蒙古强大起来,可能进犯中原,到时候恐怕中原会乱成一锅粥了!”次年,大臣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又提醒宋宁宗:“即使蒙古灭了金,我们只是换了个更强的对手,不值得高兴!”

1211年,蒙古对金开战。南宋朝议对策,形成“扶金抗蒙”(工部侍郎乔行简为首)、“灭金拒蒙”(礼部侍郎真德秀为首)两派观点,最后的决策是;南宋中止向金国输纳岁币,但不出兵,静观蒙金厮杀,坐等其结果再谋定。可看到,南宋丝毫没有“联蒙”的意思。

1214年,经三年战争,蒙古重创金国,占领了山东华北,金朝被迫从北京迁都开封。蒙古撤军转向西征欧洲,蒙金恢复了暂时和平。金国腾出手来收拾南宋软柿子,发动“北失南补”抢掠入侵,一打就是7年;此间,蒙古不断遣使要跟南宋结盟灭金,南宋虽仇金,但没失去理智,始终不予答应。

1230年,蒙古为了灭金,强行突破南宋国防线,借道突入中原,金国灭亡已注定"。

1233年,南宋终于出炉“联蒙灭金”。按南宋大将孟珙话说就是;“金国灭亡已注定,联合蒙古,不激怒蒙古,为抗蒙备战尽量争取时间;此时南宋参与灭金,可向蒙展示南宋军力,还趁机抢夺失地,增加战略防御纵深”。

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国。

接下来,就是蒙古收拾“投机者”南宋……。

不要一味说南宋愚蠢!重文轻武,拳头不硬是被沦为强国“棋子”的根本原因。南宋不乏伐谋之人,但可惜,再好的谋略实施,也需要武力作后盾,而不是靠笔杆子支撑。

5

宋金之间根本不具备战略互信,双方对战略形式判断的失误,让宋朝严重低估了蒙古的真实实力。故而导致,蒙古灭金之后,南宋也未能幸免。

一、靖康之耻和宋金恩怨

辽国本是北宋的对立国,因为占据了中原王朝的传统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导致宋朝在战略上处于被动。宋朝历代皇帝都希望能有机会收复该地,于是,在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崛起时实行了联金抗辽的战略。其实,这个时候,双方谈的都很清楚,宋就是为了燕云地区。但辽国灭亡后,金国背信弃义,南下攻宋。1127年,金军攻下开封城,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连同后宫和朝臣数千人被押往北方。这一战,皇帝被俘,后宫尽遭蹂躏,大宋脸面尽失。幸免遇难的皇子赵构继位,并迁往江南。双方兵戎相见,涂炭生灵。

二、宋金双方根本没有战略互信

宋朝联合金国抗辽,只想收复失地,并没有对金国有什么企图。但金军背信弃义,攻打宋朝。在此期间,宋朝也曾出现岳飞、韩世忠等一代名将,但战争始终处于各有攻防阶段,早已国力不支,民不聊生。终于,双方坐下来进行了和谈,随后签订了合约,即历史上的绍兴议和。但金国控制了淮北的中原地区,也是汉族中原王朝的传统政治中心和宗源之地,宋朝更无法忘记靖康之耻。当宋孝宗皇帝登基后,撕毁合约,组织了大规模的“兴隆北伐”。宋金围绕着历史上的恩怨,一直冲突不断,双方互为敌对国的角色没有改变过。这种情况下,宋金形成联盟的可能性很低。试想一下,今日的阿根廷受到第三国攻击的时候,说什么都不会产生让英国帮他御敌的想法出来。

三、宋朝低估了蒙古的真实实力

蒙古曾是金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谁曾想这个当时只有几十万人的部落日后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BUG。蒙古骑兵的所向披靡和残暴程度,宋朝更不没有足够的了解。宋朝一心想收复失地,一雪靖康之耻。当然金国灭亡的时候,当年金人在开封城犯下的罪行,宋军都如数奉还。随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历程。北宋末年的历史重现,蒙古大军南下,宋军一败涂地,才知道联和蒙古抗金不过也是个引虎驱狼的错误战略。

有历史的局限性,宋朝更本无法对刚刚崛起的蒙古人有足够的认识,也不可能具备和世仇敌国金成为盟友。

您有不同看法吗?

6

就我看来,宋廷联金灭辽和联蒙灭金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联金灭辽是有些战略短视,但是宋廷做出联蒙灭金的决策就是有些形势所迫了。

首先,宋朝对于金国那是有刻骨铭心的仇恨的,那是时刻想把金国掐死,只是自己的实力确实不够,大部分时候只能忍气吞声。

想当年北宋联金灭辽,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此之前辽国和北宋的关系还是相当友好的。澶渊之盟后的百余年时间里,两国不能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是,能用外交手段解决的,就绝不动刀动枪。所以,当时联金灭辽从道义上来讲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但是,金国就完全不一样了。金国吞灭辽国以后,挥兵南下,造成了“靖康之耻”,这个事情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对北宋来说这就是奇耻大辱。与金国那真是化不开的仇恨啊!正如主张联盟灭金的大臣真德秀所写的乃是万世必报之仇。

国家之于金虏,盖万世必报之仇。

而开禧北伐失败后,宋廷又在金国的胁迫下,进行了屈辱的“嘉定和议”,是仇恨更加深入。



第二、宋朝和金国的关系本身就不好,而在就在嘉定十年,金国居然在备受蒙古人侵略的大背景下,居然南向攻宋,而且一打就是七年。将可能的盟友推向蒙古人,自己在作死,真不能怨谁啊!

为何说当时宋朝是金国的潜在盟友?因为尽管宋朝对金国有深重的历史仇恨没错,但是上次“联辽灭金”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所以,所谓“联蒙”计划一直没有被提上正式议程,就连主张“联蒙”的大臣真德秀都表示,一定要慎重对待这个决策,搞不好会把自己给烧了。

臣观鞑靼之在今日,无异昔女真方兴之时,一旦与吾为邻,亦以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

如果这个时候金国能够放低身段,施展外交,还是有一些可能和南宋结盟的。可是,就在嘉定十年,金国向南宋发动进攻,开始了漫长的南侵。所以南宋“联蒙灭金”很大程度上是由自己的失误造成的。



第三、蒙古真正与南宋走向联合的应该是元太宗窝阔台时代,而当时的大蒙古国远比女真初兴的时候要强的多,如果说完颜阿骨打时代的金国是猛虎,那窝阔台时期的蒙古帝国完全可以称的上是霸王龙。在这个时候,其实南宋讨价还价的余地比“联辽灭金”的时候小的多,与其与风头正盛的蒙古人作对,还不如在联合攻打金国得时候捞一把好处。

以上三点就是为何南宋会选择联蒙灭金的原因。

7

两宋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时期,在正统史学观点里,都认为两宋是个积贫积弱的时代,因为宋初极大削弱了武将的权力,导致“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所以军事力量孱弱。

然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宋军并不弱,宋朝的统治者也并不缺乏战略眼光,两宋属于先天不足,强敌太多,换句话说两宋的国运不太好,才导致的灭亡。

两宋“联蒙灭金”并非是一种草包的政治构想,而是经过十多年的慎重考虑才做出的战略决策,这个决策在当时虽不是万全之策,也是唯一能拿得出的策略,可以延缓南宋灭亡的时间。

实际上,在成吉思汗刚刚统一蒙古时,南宋朝廷呼声最高的是“扶金抗蒙”,工部侍郎乔行简是个聪明人,他敏锐地看到蒙古对南宋的威胁大过金国,所以不但不应该“抗金”,还要继续给金国输血(送岁币),南宋就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增强实力。

朝廷当场有人反驳了这个观点,礼部侍郎真德秀认为,宋金有百年之仇,结盟是肯定不行的,必须“灭金”,不给金国输血停止输送岁币,还要趁火打劫,将金国抢去的领土夺回来,尤其是幽云十六州。

两派争论得很激烈,一方主张联金,一方主张灭金,双方相持不下,但有一点出奇地一致,就是决不能“联蒙灭金”,所有人都意识到蒙古的威胁,就像北宋被灭之前那个强大的金国一样。

后来大家权衡利弊,决定折中意见,停止对金国交纳岁币,但也不出兵灭金,坐等蒙金开撕,收取渔翁之利。

蒙金在没有南宋介入的前提下打了三年,金国屡战屡败。

最终金国皇帝吓得赶紧搬家,将办公室从北京搬到开封,放弃了中都、放弃了两河和山东地区,损失惨重。

而比金国更伤心的是南宋,开封是宋朝的旧都,金国是什么意思?这一下子就让南宋回忆起了过去被金朝奴役的悲惨岁月。

此时金国比南宋更恼火,它放弃了广袤的华北平原,那是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地带,金军全靠那些粮食养着,而现在粮草不足,没法打仗,只能去抢,抢谁呢?

抢南宋。

这个时候金国和南宋的矛盾才达到顶峰。

金国制定了错误的战略,它把矛头对准可能成为它盟友的南宋,要放南宋的血来恢复金国的元气,这个策略叫“北失南补”。

但此时的南宋还是没有“联盟抗金”,甚至小股部队还在帮金军打蒙古,试图让金朝成为南宋北方的屏障,其实这种做法还是具有战略远见的。

真正让南宋下定决心修改战略,是十三年之后金蒙决定性的一战。

金国的存在让蒙古帝国极为恼火,在蒙古眼里,金国就像打不死的小强,在阴沟里负隅顽抗,苟延残喘,妨碍蒙古统一全国的大计。

蒙古就跟南宋提出军队借道南宋消灭金国,然而南宋一口回绝了,南宋认为蒙古是比金国更强大的敌人。

四万蒙军先是冲出南宋军队包围圈,又打赢了十五万金军,金军也是倒霉,遇到有史以来最寒冷的几天,可能是军队穿得有点少,都瑟瑟发抖,手中武器都握不住,而蒙古军队对酷寒天气面不改色,一举灭了金军。

此时南宋终于修改了战略,由大将军孟珙发言“联蒙灭金”,因为已经被逼到没办法可想了,原因有三点:

第一,金国已成败局,此时不能激怒蒙古帝国,否则是自寻死路。

第二,“联盟灭金”可以采取纵深战略,抢夺一些失地,增强实力好应对蒙古的进攻。

第三,可以向蒙军“秀肌肉”,让蒙军不敢轻易入侵南宋。

不过南宋太天真,南宋的小身板,蒙军会放在眼里?想当年金军多么骁勇善战、不可一世,出入北宋都城如入无人之境,照样被蒙军灭了,而且四万对十五万没压力,南宋那些军队算什么?

综上所述,“联蒙灭金”是南宋被逼到无法可想时的决策,这个决策适应当时的战争环境,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决策。

8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我看了很多朋友的回答,不客气地说,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大家一般都把责任放在南宋身上,觉得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才导致亡国。

真的是这样吗?

非也。

对于蒙古大举进攻金国,南宋上下吸取了北宋的教训,很早就派出各类细作,对金军和蒙古军之间的交锋了解甚多。当时的南宋朝廷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认为应当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蔽;一方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

南宋宰相乔行简就是第一种声音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乔宰相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认为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蒙古,他们的实力已经可以灭亡金国了,金国以前是我们的敌人,现在反而成了我们和蒙古之间的屏障。我们支持金国,给他们物资和钱,让他们替我们抵抗蒙古才是上策。

乔行简的正确主张,也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比如以真德秀为首的大臣们就坚决反对这个主张,认为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昔日君父之仇。他们主张大宋应该自己强大起来,趁着金国现在抵抗蒙古的机会,收复失地,整饬军队,将来才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

宋朝朝野上下对这两种意见拿不定主意,但有一点是共识,都认识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为凶恶的敌人。大家认为乔行简的主张过于冷静,虽然符合当前的政治格局,但很难为广大老百姓接受,毕竟宋金之间有世仇,靖康之难还没过去多久;同时,大家认为真德秀的主张符合民意,却可能培养出一个比金国更可怕的敌人,北宋-辽-金的例子就在眼前,甚至有大臣喊出了一句千古名言:殷鉴不远(这句话完整版应该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商镜子并不远,应知夏桀啥下场。)考虑再三的南宋朝廷,最终决定先停了应该给金国的岁币,看看金国的反应再说。

正当南宋朝廷上下为联合蒙古还是联合金国的问题进行激烈思想斗争的时候,金国自己开始作死了。金军主力在野狐岭和会河堡两次会战中败给蒙古人,损失了几十万生力军。一时之间,两河地区兵力空虚,局势危如累卵。为避蒙军锋芒,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这样一来,金国丢失了大批土地,失去了蒙古之间的战略缓冲,同时也损失了大批的粮食产地,导致金国出现了粮荒。在这种情况下,金国做出了一个决定,金宣宗完颜珣与丞相术虎高琪等人决心从南宋手里去夺取土地和产粮地,以弥补和蒙古战争的损失。

尽管大部分金国的大臣并不赞成发动这场战争,认为应该和南宋和解,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进一步和蒙古决战。可是,已经铁了心的金宣宗完颜珣与丞相术虎高琪根本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后以“岁币不至”为由发动南侵,调集主力20多万,在两淮、京湖和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起进攻。

这场战争打了整整七年,金军损失惨重,进攻未果。这次贸贸然进攻,彻底毁掉了南宋和金国最后一丝联合的可能。面对金军这样的进攻,原本主张联合金国共同抵抗蒙古的大臣们,再也无颜谈什么联合,几乎一边倒支持和金国开战。可以说,正是金国自己的行为,导致了南宋朝廷几乎没得选择,只能选择联合蒙古进攻金国。金国的短视,毁了女真人自己的江山,而这种短视其实也把南宋给毁了,因为他们逼得南宋没有了任何选择的余地,最终也走上了一条绝路。

参考资料:

脱脱、阿鲁图:《宋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9

谢谢邀请!

北宋的宿敌是大辽。契丹大辽当时不仅占有东北,而且占有中原的燕云十六州,这是大宋自赵匡胤开始就不能容忍的,两者之间进行了近百年的战争。

到了北宋后期,黑龙江一代的金国崛起,金与辽为争地盘,发动了多次战争,互有胜负。后来大宋和金合作灭辽,目的不同。大宋想通过联合灭大辽拿回燕云十六州,金国则想消灭大辽独霸东东,这样两者一拍即合。

在联合灭辽时,金国是主力,北宋抑武扬文,军队战力差,基本为菜鸟。虽然人数乌泱乌泱的,实际只起预备队打阻击的作用。金人看到了南宋的虚弱。战争结束后,北宋按约占领了燕云十六州,金人觉得亏大了,便两次毁约攻大宋,最后干脆灭了北宋。靖康耻时,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北宋在金人眼里本不过就是一盘菜,吃了还嫌满足不了味口。

南宋建立,金国不仅占了燕云十六州,还占了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金国自然成了南宋的死敌。俗话说不作不死,一作就死。蒙古人崛起后,也与金人发动了多次战争,成吉思汗更是狠角色。两者之间打的难解难分,蒙古人想到了偏安江南的南宋,主动联系南宋,夹击金国。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南宋与蒙古人联手灭了金国。在战争中南宋仍是预备队角色。

战争一结束,蒙元便追杀南宋,一直将南宋君臣赶的跳了海。状元丞相文天祥写诗叹: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上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蒙元想通过文天祥继续与汉人合作一把,无奈文天祥选择了以死明志,从此中国进入元朝。

10

这个还真不能怪宋朝,其实南宋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蒙古将成为下一个强有力的敌人,于是便试图将金国作为一个缓冲地带,愿意放下仇恨和金国联合抗击蒙古。

当时南宋大臣乔行简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持有这种观点的官员还有很多,他们一直认为,金国已经大势将去,蒙古将成为一个新的强劲对手,如果能暂时放下仇恨,给金国继续输出岁币,然后以金国为缓冲来阻挡蒙古人的入侵。

当然除了联金派,还有抗金派。比如真德秀等人就主张"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 认为想以金人为屏蔽是靠不住的,应该乘“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用忠贤,修政事,屈群策,收众心”。

虽然南宋朝廷意见不一,但也都认识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为凶恶的敌人。所以南宋还是有放下世仇和金国联合抗击蒙古的打算的。

但是南宋有这个意思,不代表金国也有这个意思。被蒙古挫败之后,金国抛弃了河北和山东,仅留下了没有粮食的河南。而因为缺粮,金宣宗完颜珣便想伐宋取粮,于是1217年4月,金国以南宋不给岁币为由,企图夺取南宋的淮南之地,但是因为实力今非昔比,所以很快就被宋军击败,收复了部分失地。

金国的这一举动,彻底把南宋逼到了蒙古那一边,于是南宋开始和蒙古频繁接触表示友好,但也是仅此而已,因为在他们眼里,金国仍然是屏障。

一直到三峰山大捷后,金国大势已失,对于南宋的屏障价值也不复存在。于是南宋使孟珙出兵伐金,一举攻克邓州、申州,后又大败武仙于马镫山,“降其众七万”,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其实南宋联蒙灭金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个国家不敢与强国联合去争取领土,而且还是去消灭一个和自己有世仇的国家,那么就是在向那个强国示弱,而最后也一定会迎来灭顶之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