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吗?

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吗?

2020-10-07 05:31阅读(67)

汉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吗?:一般以民族来说,汉族能歌,但未必擅舞。一,从人种上讲,大部分汉族人不易擅长跳舞。记得我以前普及过一个中国人种的分型。通常:-能

1

一般以民族来说,汉族能歌,但未必擅舞。

一,从人种上讲,大部分汉族人不易擅长跳舞。

记得我以前普及过一个中国人种的分型。通常而言,中国人种涉及七个人种分型,分别是:

百越型;苗瑶型;中原型;环渤海型;华北型;西北型;北亚型。

汉族人口最多见的人种是中原型、环渤海型和华北型。

其中,中原型人种属于过渡人种,介于华南人种与东亚人种之间,特征是身体较强壮,中等身材,四肢协调性一般。

远东人种环渤海型,是汉族人口最大的人种群,特征是身材较高大,平均脑容量在各分型中最高,四肢较粗壮发达,但协调性较差。

华北型,一般中等身材偏瘦,下肢力量一般,敏捷性差。

——换句话说,汉族人种的基因,就决定了这个民族不会是个很擅长跳舞的民族,基因决定了汉族人种四肢协调性较差,动作不够灵活,跳什么舞?没事找事。

二,从文化上讲,汉族人没什么跳舞的习惯。

以上说了,汉族人口最大的人种群体是环渤海型,为大汶口文化及龙山文化后裔,自古多分布于山东地区,当然其他地区也有很多,但山东最多。

所以可以这么说,汉族人一般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较多,自从有了儒学以后,尤以孔孟之道为多。在历史的传承中,儒学是被封建统治者刻意打造成了一种古板风格的,一般都是宣扬以沉稳为美,不提倡大家跳舞。

被这种刻板的封建思想诱导,汉族人也就未曾形成跳舞的习俗。当然,局部地区或有一些喜欢跳舞的情况,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汉族人群并无那种大规模跳舞的传统。而这种刻板的封建思想在明清两代更盛,再加上最近几百年的文化又是对现代影响最为明显,明清两代所遗留下来的汉人“稳重”的印象很难更改,这也导致后裔们更喜欢稳重行事,而对跳舞没什么兴趣。

所以,严格来讲汉族人“能歌”,但不那么“擅舞”。先天条件加上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多数汉族人想要跳好舞,都不会是件容易事。而“歌”的限制要小得多,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又是好热闹,所以汉族人唱歌是没什么问题的。

最后再介绍一下其他人种的代表民族:

百越型——高山族、黎族、畲族;苗瑶型——苗族、瑶族、壮族;西北型——维吾尔族、回族;北亚型——蒙古族。

——别闹了,看其他几个人种类型的代表民族就知道,汉族拿什么去跟人家比能歌善舞啊?

说实在的,我个人对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的印象是,他们天天唱歌跳舞,连睡觉的时候都枕着鼓搂着琴,半夜翻身都带节拍的。所以说到能歌善舞,还得请少数民族同胞来表演,汉族同胞还是自己先练练吧。

2

汉族一直都是世界上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从上古一直到今天,汉族的歌舞一直站在世界歌舞的最高点,不容置疑。

虽然元、清的入关让汉族的歌舞出现了断层,但今天汉民族正复兴着自己优良的历史歌舞传承,秉持着汉民族能歌善舞的基因,汉民族歌舞必将恢复到其历史地位。

汉族舞蹈是华夏文明的特色之一,几千年来从单纯的祭祀、狩猎、丰收等原始舞蹈上升到礼乐文明。这是其他民族都未曾达到的高度,就这一点就能驳斥汉民族不善歌舞的谬论和误解。

汉族舞蹈在上古时期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是有自己的原生、原始歌舞,不过随着汉文化的高度发达,并上升到华夏文明的高度,汉民族的舞蹈也占到了文明的高点。

汉民族几千年来各个朝代的舞蹈文化,是博采众长、包容并蓄,既有宫廷舞蹈、也有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并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出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从商周礼乐、汉魏舞戏到唐宋乐舞,从龙舞、狮舞、灯舞、绸舞到秧歌,从《踏歌》《霓裳羽衣舞》《雅舞》到《剑器舞》,汉民族的歌舞无论形式、形态、韵律 、节奏、器乐都是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歌舞文化的,并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领先了几千年。

汉民族的歌舞出现过两次历史断层,一是蒙元,二是满清。

据《元史刑法志》载:“诸军官鸠财聚众,张设仪卫,鸣锣击鼓,迎赛神社,以为民倡者,笞五十七,其副二十七,并记过。”又:“诸民间子第,不务正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诸弄禽蛇、傀儡、藏撇钹、倒花钱、击鱼鼓、惑人集众,以卖伪药者禁之,违者重罪之。诸弃本逐末,习用角抵之戏,学攻刺之术者,师第子并杖七十七。诸乱制词曲,为讥议者,流。”

元朝所禁大都是汉族民俗歌舞,加上汉人生活悲困,导致汉族节庆“舞队”“社火”的活动大大减少,汉族歌舞处境艰难。

元代在政治上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把人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不但废科举,杜绝了汉族文人进身之阶,对文化的垄断甚至连衣着方面也有限制。

史书所载:“初元世祖起自沙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士庶咸辫发椎髻,深胡帽,衣服则为跨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名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

朱元璋一登帝位,便“悉命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服饰文化上,随着明朝汉族文化的推广,各种禁令颁布的实施,汉族歌舞逐渐复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即立典乐官,封元末音乐家冷谦为协律郎。但元朝百年的影响,还是让汉民族歌舞没有达到唐宋的高度。

满清对于汉民族歌舞的压制更甚于蒙元,这里我就不细说了,那个文字狱高压的时代,汉人的所有聚会活动统统都受到限制或者取消,传统宫廷乐舞也变成了萨满祭司的恶俗。戏曲、杂剧更是跌入谷底,直到清末才复兴。

汉民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这几千年的传统一直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这优良的文化基因却被“矮大紧”几句话就抹杀殆尽,真是时代的悲哀。

西方现代歌舞的审美完全统治了中国当代歌舞的审美,这种状况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恢复的,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努力。

3

这个题目有意思。

最近正在陪孩子看《56个民族》的网课,发现除了汉族以外,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别的民族舞,有专属名称,很多还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现在根据自己的印象,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蒙古族的鹰舞、藏族的锅庄、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象帽舞、瑶族的长鼓舞、佤族的甩发舞、拉祜族的芦笙舞、傈僳族的刮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黎族的竹竿舞、高山族的拉手舞、壮族的扁担舞、彝族的铃铛舞……

歌曲和乐器也有: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的冬不拉、京族的独弦琴、羌族的羌笛、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拉祜族的芦笙、蒙古族的长调、回族的花儿、侗族大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壮族的刘三姐民谣……

(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随手拍)

很自然地,每看一节网课,我跟孩子都要相对慨叹:人家的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啊,就汉族没有!好沮丧!

当然有夸张和逗笑的成分。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悠悠几千年历史,怎么可能一点歌舞都不会呢?别的不知道,光是汉族特有的乐器,现在我们称为“民乐”的部分,我再怎么门外汉也能随口说出二胡、扬琴、古筝、古琴、琵琶、月琴、萧……埙这种古老的乐器,既然现在还在中原地区黄土高原流传,想必也应该是汉族的传统乐器吧?

想来古人使用乐器的时候,不可能光演奏不唱歌也不跳舞吧,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载歌载舞。所以我严重怀疑,古代的汉族人也是能歌善舞的,只不过到了今天,这个传统式微了。

我对这方面没有专门研究,以下的内容可以说都是我自己的猜测。符不符合事实不知道,不过我自己觉得逻辑上是说得通的。

(孙恩扬国画:高山流水遇知音)

1.古代汉族人应该在音乐方面造诣颇高,歌舞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要说汉族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有人反对。而音乐无疑是文化的只要组成部分。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讲究中,不难发现很多是和音乐有关的。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贵族子弟必学的“六艺”,其中“乐”应该就是音乐没错吧?那时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底层人士,应该都比较习惯生活中带有音乐的元素。像我们熟知的滥竽充数、高山流水、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些成语,哪个不是音乐故事?

前几天我发过一条微头条,说到《沧海一声笑》这首歌的特点。整首歌的曲子都是用我们传统的“宫商角徵羽”的调子来写的。宫商角徵羽,这可是汉族独有的音乐体系吧?

《沧海一声笑》是为《笑傲江湖》写的,《笑傲江湖》作为金庸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里面可是有不少感人的音乐故事。曲洋和刘正风共谱的《笑傲江湖》曲是小说杜撰,但据说失传的《广陵散》可是一直有传闻的。

实际上在我国古代,社会名流的活动一直少不了音乐吧。我曾经参观过湖南博物馆,见识了汉代轪侯利苍的奢华生活。除了著名的马王堆利苍夫人外,出土文物中的乐器以及乐伎陶像也让我印象深刻。想想那个时候的侯爷居然在家里养着一整支乐队,音乐在当时贵族中的地位应该是不言而喻吧。

(我当年在博物馆拍的部分文物:轪侯家中的乐器和乐伎。最上面就是竽,南郭先生吹的那种。)

又比如最为繁盛的唐朝,玄宗皇帝能够写出《霓裳羽衣曲》,大诗人李白能够给写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这样的诗句,应该都可以证明当时的达官贵人在音乐方面都是有两把刷子的,且歌且舞应该是很正常的事吧。

更不用说到了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主流已经成了词和曲……

诚然,音乐和歌舞不是同义词,但古代有这么多音乐活动的记载,如果说那些都是不唱歌不跳舞的纯音乐,恐怕难以服人。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古代的汉族人其实也是能歌善舞的。

2.音乐组成的各部分相比较,对于汉族人而言可能是舞蹈的部分相对弱一些。

前面有答主说古代汉族人可能能歌但并不善舞,我觉得是有可能的。虽然总体来说古人音乐素养不错,歌舞应该也连带重视,但重视和擅长是两回事。在我印象中,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绝对称得上特色的汉族民间舞蹈,好像还真找不出多少。

我们今天熟悉的那些少数民族舞蹈,很多都有容易辨认的标志性动作,比如维吾尔族的扭脖子、蒙古族的抖肩、藏族的甩腿和水袖、傣族的手臂各关节摆动等,至少对我来说,有一些真的很难学,比如扭脖子和孔雀舞的那种关节摆动传递,我想我这辈子都学不会的。而维吾尔族和傣族的朋友似乎就是比较容易做这些动作,这会不会是少数民族的基因决定,他们确实比汉族人更擅长肢体舞动的证明呢?

虽然今天也有“民族舞”,但说实话,那些带有明显少数民族风格的舞蹈确实更显得赏心悦目,而特征模糊的那些姑且可以认为是汉族风格的“民族舞”,一般都是专业性很强,普通人很难模仿的动作。我不大相信那样的舞蹈是自古传承下来的,所以有可能古代汉族人确实在舞蹈方面相对弱一些。

3.历史及现实各方面原因影响,使得今天汉族人的歌舞文化显得并不突出。

为什么音乐造诣挺高的汉族人今天并不以歌舞闻名呢?我个人认为有这样一些原因。

原因一:汉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歌舞并不是无可替代的重要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不间断地流传了几千年,当中主要的功劳当然要归于主体民族——前身为华夏族的汉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肯定是很深厚的,内容和内涵都很丰富,如果汉族人本身的基因决定了不擅长载歌载舞,那么歌舞就不会作为主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来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歌舞的作用也不过是表达思想和情感,对于文化层次丰富的汉族人来收,完全可以用其他文艺形式代替。

原因二:汉族文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讲究端庄稳重,而歌舞容易显得外露肤浅,所以随着历史变迁而逐渐边缘化。

孔子以前的年代应该是比较开放的,而孔子就比较讲究秩序,他又成功地让自己的思想和学说成为中华文化主流,可以相见孔子之后的年代就比较中规中矩,没那么自由奔放了。再经过宋代理学约束、清代压抑创新等等不利于自由奔放的历史阶段,中国人的性情应该是越来越严肃沉稳,一言不合就放声高歌以及手舞足蹈的事物多半是不会做了,这大概就是今天的汉族人在“能歌善舞”这一项赛事缺席的缘故——因为这项传统技能基本失传了。

原因三:今天的民族政策在客观上会向少数民族倾斜,对一些文化底蕴不如汉族的少数民族而言,简单的歌舞就有可能作为民族文化特色,得到广泛的宣传和保护。

说实话,虽然今天各个少数民族看起来都很“能歌善舞”,但我觉得有一些歌舞其实挺简单的,无论是技术还是内涵方面都不是太有水准。我估计是现在民族团结政策的需要,导致我们很多利益都向少数民族倾斜,包括一些精神上的利益。

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就需要雨露均沾、分配名额,每个民族多少都有一些。有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水准不是很高的就没什么机会拿上台面说事了,比如汉族的歌舞。但也可能有一些民族,历史不是太长,人口不是太多,文化积累也不是太丰富,比较显性可见的也就是歌舞了,哪怕原始一些、简单一些,也是有机会作为民族特色文化而得到重点宣传和保护的。

这样平衡的结果,自然就会让人产生“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汉族却没什么歌舞文化”的印象。这印象有多少是事实,有多少是错觉,还真不一定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4

中国56个民族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当然汉族更不例外。秧歌舞就是汉族的经典的具有历史性的大众舞。

5

这个要分阶段看,比方春秋那会孔子是讲六艺的,士人大夫要会唱歌跳舞的。唐朝也有这特点,庙堂上就可以,李隆基在大臣面前跳舞很正常。你能想象包拯跳舞或者于谦唱歌吗?你能看到我们现在的某个部长放开了跳舞唱歌吗?至少从唐以后,汉族就不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看我们目前的娱乐圈,东北人占据了大半壁,他们大多是汉族,可见不能歌善舞是环境原因,而不是基因原因。

6

语言不够,肢体来凑数。像汉人这样具有深度文明的民族,是不需要太多的歌舞来表达感情的。因为我们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我们有,大江东去浪淘尽;我们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有,铁马冰河入梦来;我们有。。。。。。无数文字组成的华丽篇章,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

7

汉族的话,是一个庞大的民族,包容性太强,有能歌善舞,有豪迈胆大,也有温声细语温文尔雅。不过我感觉汉族最厉害的还是社交能力,能说会道,酒文化相当久远。酒文化也促使交朋友的能力无人能及,所以汉族越来越庞大[捂脸][捂脸]


8

看看广场舞!

9

历史上汉族一直是能歌善舞,认为歌舞是语言表达的补充,所谓“言之不足,歌咏之,咏之不足,手舞之足之蹈之”。后来由于社会生活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出现了专业分工,歌舞由专业宫廷和民间艺人传承了,于是老百姓那种自娱自乐低水平的原生态歌舞,基本只存在于偏远的地方。

所以汉族人现在没有能歌善舞,是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的领先,艺术从生活娱乐中出现专业分工的原因!

10

关于汉族人是否善于歌舞的问题,中国人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认识上的误区,会认为汉族人不善歌舞,而少数民族则能歌善舞。如果这样回答只对了一半:中国的少数民族确实能歌善舞,但是汉族人同样的能歌善舞。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国家的文化部门专门就民间的舞蹈种类进行过统计,汉民族的舞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种类丰富多彩,炫烂夺目,占中国舞蹈种类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之所以许多人感觉汉族人不善歌舞,大概是在现代社会中汉族人的城市化程度最高。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其他少数民族在城市化以后也存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