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

2020-10-07 03:01阅读(68)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方的蒙古人发生了什么事,为何瓦剌迅速败亡?:史前的瓦剌这事儿想掰扯明白有点费劲,吐槽机权且试一下哈,讲故事之前我们得弄明白这帮

1

史前的瓦剌

这事儿想掰扯明白有点费劲,吐槽机权且试一下哈,讲故事之前我们得弄明白这帮哥们从哪里来,和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什么关系。否则估计码一篇几万字的论文也扯淡不清楚来龙去脉,完全白费功夫。

其实这帮哥们应该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上游附近,是个住在森林里的渔猎民族,由很多小部落组成,具有蒙古和突厥的双重特征。后来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兴起,他们很自觉的进行联姻,男的娶公主,女的嫁皇室,时间长了就跟元朝彻底混在一起。

他们一部分跟着阿里不哥叛乱,去了西边的伊犁河定居;另一部分跟着旭烈兀西征,跑到波斯那边混。最后留在叶尼塞河的那部分人慢慢南迁到蒙古地区,变成彻底的游牧民族,就是后来的瓦剌。

阴险的平衡

时间到了1368年,元顺帝不是被朱元璋给强行搬家了嘛,从大都(北京)搬到上都(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又从上都搬到了哈拉和林(外蒙杭爱省)。这下可就要了亲命喽,瓦剌一直蹲那边呢,黄金家族反而成了外来户。

本来在强大外敌明朝的威胁和双方亲情的聚拢下两边还能做表面兄弟,但汉人多鬼啊?很快就发现了两边的嫌隙,从明成祖朱棣大败瓦剌马哈木开始就玩起了平衡政策,谁弱我就扶植谁,谁强我就去削谁。

几次折腾下来,曾经团结的北元变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虽然名义上双方还在一起,鞑靼当大汗,瓦剌做太师,但明眼人不难发现分裂是早晚的事儿。这两边都晓得明朝的策略,但就是没办法,因为旁边还有个兀良哈呢,这不是绝代双骄,是尼玛三国演义,坑爹的是还有一个明朝在写剧本。

也先的崛起

我们都知道玩离岸平衡当搅屎棍是个很考验手艺的活儿,稍微不小心就容易玩砸,大英帝国当年玩出一个阿妹你看(美国),明朝在皇权更迭几次以后也玩出事儿了。简单说仁宗和宣宗压鞑靼太狠,扶瓦剌太甚,打破平衡了。

正统年间也先继位时已经根本不鸟名义上的老大鞑靼人脱脱不花,随后他又破哈密,败兀良哈,成为足以威胁明朝的存在。朱祁镇那个二货这才决定发兵20万迎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他去北边公费旅行了一年。

土木堡后若干年,也先彻底击败脱脱不花,自立为大汗,建立了西至哈密,东到建州的庞大帝国。从领土面积上看,此时的瓦剌已经超越了明朝,但因为生产力的关系,这个帝国并不富裕,经济上还是需要依赖明朝。而我们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帝国的毁灭

建立帝国后的也先志得意满,把次子阿失帖木儿封为太师(隐含着继承人的意思),但长于军事的他并没发现自己的国家其实矛盾重重。首先鞑靼的黄金家族并没有覆没,脱脱不花逃入兀良哈后一直寻找复仇的时机。

其次立次子继承的行为让长子十分不爽,这傻儿子不停的和明朝眉来眼去。最后他麾下悍将阿剌知院同样野心勃勃,向外和明朝修好,向内逼迫也先立自己为太师。也先的回应是把这货两个儿子全宰了,彻底被激怒的阿剌知院终于开始起兵谋反。

阿剌知院起兵之初很顺利,也先被他轻松杀死,可就在他和也先的两个儿子争夺汗位时,鞑靼出兵了!几次惨败之后,这家伙被部属杀掉,他的野心常埋于蒙古荒原,那个瓦剌帝国也就此分崩离析。

最后的结局

也先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彼此不服,几番恶斗之后部族彻底分裂,长子博罗纳哈勒(也有史料显示是幼子)带着一部分族人去扎布汗河停留,就是后来的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儿晚年屡次被鞑靼部达延汗(就是明武宗在应州交手那个)击败,无奈的西迁去伊犁河驻扎,就是后来的准噶尔部。

这个时候蒙古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鞑靼在林丹汗惨败于皇太极后大部分归顺清朝,与清朝皇室结合紧密。西边的瓦剌则日渐碎片化,外来的和硕特部去了青藏高原,同样外来的土尔扈特部几番挣扎之后一部分去了沙俄,另一部分在末代可汗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而准噶尔部在清朝初年强势崛起,巅峰时期统御曾经的瓦剌四部屡屡进犯,最后整个部族被乾隆皇帝彻底灭绝。长子的杜尔伯特部在乾隆时期与准噶尔争端汗位失败后,带着三千户人内附归降,最后受封郡王。这就是瓦剌最后的结局。

2

引言: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被俘的事件。这一事件,使明朝的军事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也因此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体系,使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那么战胜国瓦剌在打击了明朝军事体系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迅速败亡了呢?

一、瓦剌的由来

明初时,朱元璋对元朝进行的持续军事打击,使昔日强大的蒙古帝国分裂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

朱元璋对鞑靼的征伐,使瓦剌首领猛哥帖木儿在此间隙,趁势而起。而明成祖北征瓦剌(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图拉河),对于蒙古残余势力的打击也从来没有消停过,然而也从来没有彻底消灭过,明朝虽然一直和瓦剌有摩擦,但是并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战争,对明朝威胁最大的还是来自东蒙古,瓦剌地处偏远,对明朝还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瓦剌部的地理位置偏远

由于瓦剌和东蒙古的矛盾,成为了和明朝一起合作的理由,于是在永乐六年,瓦剌因为内部矛盾归顺了大明,马哈木等请求明王朝分封爵位。根据《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此三王名号,亦系庙堂创……且阶勋为正一品,尤为妥当。”

明朝与瓦剌的合作,一是出于经济利益上的需要,更多的还是希望通过友好合作达到和平的愿望。而瓦剌与明朝的友好是源于蒙古汗位的争夺,多了明朝这棵大树依靠,夺取胜利的几率将更大,瓦剌与鞑靼部频繁征战,势力各有消长,所以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瓦剌族在经过大明初期到英宗时期这段长时间的发展,势力逐渐强大,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向东攻击兀良哈三卫,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后,瓦剌的野心也开始膨胀起来,大明的繁华,让他们向往不已。

明朝与瓦剌因为利益有过合作,也因为利益发生了“土木堡之变”。

二、“土木堡之变”,对于明王朝的影响深远,也给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部落首领遣使臣2000余人向明朝贡马,同时作为封爵附顺的部族,向明朝索要赏赐,宦官王振不肯多给,不满足瓦剌的要求,这就成为了战争的开端,瓦剌不服,明朝政府也不服。

同年七月,瓦剌部兵分四路骚扰内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今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其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瓦剌的铁骑踏入大明的领土,弯弓大刀血流成河,大同参将吴浩战死沙场,瓦剌此次进犯来势汹汹。

土木堡之变,瓦剌进攻路线

远在北京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宠臣王振的煽动蛊惑下,准备御驾亲征。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人上疏劝谏,但是朱祁镇并不听从大臣意见,率领五十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

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以为瓦剌部害怕明朝大军,仍坚持北进,结果被瓦剌军诱敌深入的计策打得四散逃跑,终于在“土木堡”被围困,“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与亲兵乘车突围,终不成功,被瓦剌部俘虏,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也没有逃脱被锤杀的命运。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王朝的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与军事的发展,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也给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

三、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并不轻松,军事势力在这次战役中也被消耗严重,内部矛盾产生,使得瓦剌政权分裂。

1、 明朝倾尽力量打击瓦剌的时候,瓦剌部一样不轻松,不说长途跋涉的劳累,就说远离故土的思念,也让瓦剌部承受不起战争的消耗。

战争对于瓦剌同样是伤害很大,在厌倦长期战争的情况下,瓦剌内部也矛盾重重,和明军的战役,虽然是打赢了,但是伤亡也是极其惨重。

1450年,本想敲诈一笔的也先计策失算,归还了明英宗,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就此收场。

2、瓦剌内部矛盾严重

瓦剌内部正在上演一场宫斗,也先与大汗脱脱不花并不和睦,虽然表面上和气,实际已经暗流涌动。也先实力强盛,对于汗位垂涎已久,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

脱脱不花拒绝也先立其姐姐儿子为大汗的要求,双方发生汗位争夺战,内讧开始,脱脱不花势孤被败,逃入兀良哈部,正因为他的逃跑,使也先占得良机,他自称“天圣大汗”,建号“添元”。内部的消耗,使瓦剌实在脱不出身去顾及别的事情。就算明朝已经被战争拖垮,此时的瓦剌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3、也先逝世,内部矛盾更加突出,瓦剌部落瓦解。

也先虽然称汗,也斗不过时间这个东西,他终将死亡,在也先去世之后,内部矛盾更加突出,终于使瓦剌部落分裂。

部落分裂,实力就会被削弱,瓦剌由此逐渐衰落,瓦剌的衰落使得另一个蒙古势力崛起,瓦剌部落瓦解后,就各种散落。

瓦剌并没有实力征服中原,也支持不了大的战争,在明朝经历过“土木堡事变”后,瓦剌的军事力量实际上也被消耗了很多,加上内部矛盾重重,瓦剌自顾不暇,在人心散落的政治权利中心,没有凝聚力的政权,是走不长远的,所以瓦剌在给了明朝沉重打击后等于也给了自己沉重的一击,瓦剌和大明各自在战争中被消耗了元气。

3

简单讲一下瓦剌人的历史。



瓦剌又被称作“斡亦剌”、“卫拉特”或者“漠西蒙古”。具体的说:

蒙元时期,称作“斡亦剌”;

明朝时期,称作“瓦剌”;

清朝时期,称作“卫拉特”或“漠西蒙古”。

所以,如果你在书上看到斡亦剌惕、瓦剌或者卫拉特这几个生僻名词时,别觉得是三个部落,实际上这都是一群人。只是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对他们的称呼不同罢了。

蒙古汗国建立之前,瓦剌人的祖先跟蒙古人关系不错。成吉思汗征服秃马惕部时,当时的瓦剌人又送钱又送粮,非常有远见的傍上了成吉思汗这条大腿。所以成吉思汗在征服了漠北草原西部后,对瓦剌进行了全方位的怀柔政策。

通俗的说,就是双方互嫁女儿,结为牢不可破的姻亲联盟。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互嫁女儿,但清朝之前,瓦剌人和蒙古人是并列关系。当时不管是瓦剌人,还是广义概念的蒙古人,都不认为瓦剌人是蒙古人的一部分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奠定了后来漠西蒙古和喀尔喀蒙古、内蒙古的关系。


元朝末年,随着元廷的衰微,当时的瓦剌人觉得蒙元这条大腿抱不住了,于是就趁着天下大乱之际,脱离了元朝控制,再次成为独立的部族群。

大明洪武年间,北元和明朝连续开战,瓦剌人则在一旁观望。由于瓦剌人控制着蒙古高原西北部的位置,这使得他们可以避开明王朝的封锁从西域获得铁器,也能从中亚得到良马改善自己马种。因而当时的瓦剌便悄无声息的组建了一支质量可观的重骑兵部队。

时间来到永乐时期,当时的瓦剌首领绰罗斯·马哈木猛憋不住了,他觉得是时候开始自己的表演了,于是从他开始,瓦剌人凭借优秀的重骑兵,频频挑战蒙古和大明。

前面说了,瓦剌与蒙古是一种并列,且相互利用的关系。所以面对瓦剌人的挑衅,蒙古高层的心态是纠结的。

一方面,蒙古人不想跟瓦剌彻底翻脸。毕竟瓦剌是拉拢共同对付大明的;

另一方面,蒙古人又不能对瓦剌让步。毕竟双方不是一个圈子里混的人;

在这种纠结心态影响下,蒙古太师阿鲁台借助明军大举北伐,大破瓦剌军后,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继续拉拢、扶持瓦剌。

不过,阿鲁台这个人有点托大,他觉得自己玩政治很在行,便自作聪明的扶持马哈木之子脱欢为代理人,借其力量对明朝和抗亲近明朝的土默特部。结果最后玩脱了,导致脱欢暗中做大,不仅干趴了土默特部,并且还对蒙古发动奇袭,杀死了阿鲁台以及阿鲁台扶持的蒙古阿台汗。脱欢自己成为了蒙古汗庭的太师。(相当于宰相)

PS:明朝时期常说的“鞑靼”,就是蒙古人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脱欢都已经控制蒙古草原了,他自己干嘛不当大汗,而是当一个所谓的“太师”呢?

是这样的。脱欢不是不想当大汗,只是当时的瓦剌部,势力仍然太小,人口不过区区五十几万,兵力也仅有三四万。脱欢能控制蒙古的高层,但这并不表明他能控制整个蒙古部族。而成吉思汗的后裔,也就是黄金家族当大汗的历史已经有两百多年,在蒙古社会中,已经树立了一个只有黄金家族后裔才能合法继承蒙古大汗汗位的正统观念。所以脱欢一直到死,都只是瓦剌人的大汗,没能当上蒙古人的大汗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继位。瓦剌部在也先的统领下,势力达到了鼎峰。



关于也先这个人,不用多介绍,了解土木堡之变的人,应该都知道他。

也先在经历了早年的荣光后,晚年也犯了当年蒙古太师阿鲁台一模一样的毛病,他晚年妄自尊大,杀死了不服自己的蒙古脱脱不花汗,并且还在景泰四年(1453年)又杀尽了黄金家族,自称“天圣大可汗”,当了蒙古的大汗。结果他的这一举动使得草原大乱,也先为了镇压叛乱,四处征伐,最后死在了兵变中。

也先死后,瓦剌内乱,蒙古人趁机反叛,不仅抓住了也先的母亲和妻子,还抢回了元朝的传国玉玺。

不过,蒙古人也没高兴太久。不久后,也先的儿子阿失帖木儿从中亚杀回,又控制了蒙古草原,并凭借武力,继续干涉蒙古,重振了瓦剌的雄风。

当然,阿失帖木儿也没有黄金家族血统,他在蒙古人心中也是个外人。所以他死后,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做支持的瓦剌霸权又快速崩解。蒙古和瓦剌再次分家。

后来过了十几年,达延汗横空出世(明朝人称其为“小王子”),他带领族人先是彻底赶走了瓦剌人,紧接着又统一了蒙古各部,使得蒙古在沉寂几十年后,再次中兴。



之后的瓦剌历史就比较简单了。

由于被赶出了草原东部,瓦剌只好西迁,盘踞于草原西部和中亚。并在明朝末年分裂为了四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

PS:和硕特部不是瓦剌人,该部首领是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也就是标准的蒙古人。因为和硕特部首领血统高贵,所以自加入瓦剌后,原本瓦剌的首领家族绰罗斯氏(也先家族)便被其取代。这也是为什么瓦剌人后来也自称是蒙古人的原因

蒙古林丹汗与后金皇太极征战期间,整个瓦剌部落都没有任何动作。一直到林丹汗确定被打败,整个漠南蒙古确定投降,皇太极做了蒙古大汗后,瓦剌四部才遣使归顺,承认了满清的宗主地位。

再之后,准噶尔崛起,挤走土尔扈特,称霸中亚,成为满清的劲敌,与满清三代皇帝展开了近七十年的战争。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总体而言,瓦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瓦剌人的身体里有一些突厥血统,所以元明清三朝,蒙古人都把瓦剌视为外人。虽然瓦剌也几度兴盛,控制草原,但终究因为其统治者身上没有黄金家族血统,始终无法控制蒙古,最终只得是西迁中亚。

4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北征瓦剌的战斗中在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土木堡兵败并沦为瓦剌人的俘虏,瓦剌部首领也先挟持朱祁镇作为人质进犯明朝边塞,一路长驱直入进逼北京城下。危难之际幸亏时任兵部左侍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拥立明代宗朱祁钰。于谦亲率二十二万大军列阵北京九门外,于谦指挥的这场北京保卫战可谓是明代历史上一场力挽狂澜的关键性战。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尽管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已无法改变明王朝整体上江河日下的国运:事实上土木堡之变成为了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洪武、永乐年间执行的是积极出塞的国防政策,明军在这种国防政策的指导下多次深入漠北草原打击蒙古部落,到了仁宣时期尽管明朝开始由强力战略扩张向宽松治国、息兵养民转型,但在与蒙古的边境战争中总体上仍占上风。然而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对于蒙古的政策就开始全面收缩,尽管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也曾战胜过蒙古势力,但再也没像明初一样执行过积极出塞政策,总体上已完全进入到战略防御态势。由此可见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转折性事件,不过这对作为战争另一方的瓦剌同样是一次转折性事件,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土木堡之变对瓦剌的影响更大于明朝——土木堡之变尽管使明朝由盛转衰,却并没使明朝迅速崩溃,反而是瓦剌在土取得木堡之变的胜利后走向了分裂。

事实上自称厄鲁特的瓦剌在明代瓦剌能不能算是蒙古人都是存在争议的——至少东边的鞑靼就不把瓦剌当作蒙古人。事实上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有一点显著的不同就是:没固定的生活地域,各部族之间的互相融合是相当频繁的事。其实历史上的匈奴、突厥等族系很可能并非一个单一民族,而是由草原游牧民族组成的共同体。而我们今天所说的蒙古族是由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统一草原诸部而形成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前蔑儿乞、乃蛮、克烈、汪古等部显然不会认同自己是蒙古人,只是在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后才形成了蒙古族这一民族共同体。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从蒙元王朝手中收复燕京后蒙元势力就退回来漠北草原,然而脆弱的游牧经济已无法支撑元朝仿照汉制建立的统一帝国,于是蒙古草原迅速恢复到成吉思汗统一之前的诸部割据状态。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自称蒙古,而明朝则称其为鞑靼。明朝人所谓的蒙古人是同时涵盖鞑靼人和瓦剌人的,然而鞑靼却以蒙古正统自居而将瓦剌视为异族。事实上鞑靼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尽管瓦剌被蒙古同化后也冠以蒙古之名,不过在以蒙古正统自居的东部蒙古人眼中瓦剌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事实上北元退回草原后就同时面临两大强敌:南方的明朝一度执行积极出塞的国防政策,而西部的瓦剌势力趁机悄然做大。明初在出塞打击蒙古势力时为实现分化瓦解的目标就对瓦剌和鞑靼进行分别对待:明朝所称的鞑靼人其实就是继承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正统的北元政权,这是明朝必须打击的大敌,因为只要北元政权仍在延续“元”这一国号就意味着并没放弃重返中原的意图。相比之下瓦剌只是草原上一个从无显赫历史的籍籍无名的部族,和明朝也没北元政权那么大的积怨,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瓦剌属于明朝争取拉拢的对象。这一时期瓦剌也有意识将自己与黄金家族进行区分,这样做一方面是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也是向明朝示好,当然名义上瓦剌还是北元的藩属。然而随着瓦剌势力的日益做大就渐渐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了,这点明朝方面也感觉出来了。公元1410年北元政权遭到明成祖朱棣的重创,然而朱棣并没趁机彻底消灭北元,反而册封北元太保阿鲁台为大明特进光禄大夫、太师、和宁王,这么做的其实就是为牵制名义上为北元藩属、实际上独立存在且依然做大的瓦剌。朱棣的警惕是有道理的,因为瓦剌的崛起确实已呈现出明显的征兆。截至14世纪初名义上作为北元藩属存在的瓦剌实际上已架空了北元的军政大权。公元1439年(北元岱总汗十五年、明英宗正统四年)瓦剌部首领脱欢去世,其子也先成为瓦剌部的新首领,同时继续保持着北元朝廷的军政大权。也先在北元朝廷的正式职务为中书右丞相、太师、淮王、瓦剌部总兵。

明初几代皇帝积极拉拢瓦剌部本意是想使其成为牵制北元朝廷的力量,然而瓦剌最终却架空了北元朝廷,从而成为明朝北部边疆新的大敌。也先掌握北元朝政后先后把蒙古漠南、漠北、漠西以及原为明朝册封建立的东北兀良哈三卫、女真诸卫统一了起来。也先尽管不是出自成吉思汗嫡系,但他同样渴望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帝国。1449年也先率以瓦剌部为主的北元蒙古骑兵大举攻明,此举成为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导火索。尽管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在北京城下败于于谦之手,因此未能实现他入主中原的既定目标,但俘虏明朝皇帝的战功已使他越发骄横起来。此时放眼草原诸部再找不出能与也先抗衡的人物,而也先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地位。瓦剌部在名义上是北元的藩属,而也先的正式头衔也是北元太师,在也先看来这种身份地位与自己的实力是不相匹配的。这时的也先已盘算着“求大元皇帝并一统天下”,也就是说他想要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南下灭明。当时的北元岱总汗是也先的妹夫,长期以来这位名义上的北元最高统治者对也先都是言听计从。也先试探性地向岱总汗提出退位的要求,也先并没直接让岱总汗让位给自己,而是让岱总汗让位于太子。太子是也先的外甥,同时一个幼君在也先看来也相对更容易控制,完全可以把他作为自己正式上位前的过渡人物。然而一向对也先言听计从的岱总汗这次却明确拒绝了也先的要求,而恼羞成怒的也先随即与岱总汗兵戎相见。战败的岱总汗逃到郭尔罗斯部,这个郭尔罗斯部的首领是岱总汗的前岳父。为什么说是前岳父呢?原来当初岱总汗为巴结也先就娶了也先的妹妹,同时休掉了自己的前妻,对此郭尔罗斯部可是一直怀恨在心,于是岱总汗就被自己的前岳父给杀了。

身为北元正统象征的岱总汗一死就让也先感觉到机会来了,于是他在公元1453年(明代宗景泰四年)召集蒙古各部召开忽里勒台大会。这次大会上蒙古各部迫于也先的压力将其推举为蒙古大汗、北元皇帝,称“大元天圣大可汗”,定年号为“添元”。这在北元历史上是一次极具象征性意义的大事件:首先这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汗(皇)位首次被非黄金家族的人占据;在此之前北元已由一个中国式王朝向游牧民族政权转型,其中一个典型标志就是取消了元朝仿照中原汉制确立的年号制度,截至也先上位之时北元取消年号已有65年,如今重新确立与中原相同的年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也先的野心。也先的野心就是篡夺北元的皇位并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如今他已然登上北元的皇位,明朝也已转为战略守势,看起来也先正在向他的既定目标迈进,然而事态的后续发展却证明他其实是在加速走向覆亡。也先虽是一个有远达抱负理想的人,但却是一个缺乏战略思想的人,他急于求成的篡位之举恰恰给自己招来了祸端。尽管身为成吉思汗嫡系的黄金家族退出中原已有百年,但草原蒙古人心中他们认识蒙古民族的英雄和图腾,朴实的蒙古人民还无法接受被非黄金家族的人所统治。尽管岱总汗没他的祖先那样的文治武功,但因为拥有正宗的黄金家族血统就被蒙古人民所尊奉,相比之下也先的瓦剌部本来只是草原上一个籍籍无名的部落而已。也先本人过于维护自己和家族小团体的利益,以致于连他自己所属的瓦剌本部群众中都有不少他的反对者,更不用说那些身为黄金家族后裔的诸王了。黄金家族诸王尽管此时正处于衰败期,不过人家手里还是有兵马的,尽管他们单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也先抗衡,可如果他们全部联合起来可就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意想不到的是率先对也先发起挑战的并非黄金家族的成员,而是另一位同样来自于瓦剌部的酋长。瓦剌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部落,而是由蒙古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部落联盟。也先只是瓦剌诸部共同的盟主,在瓦剌诸部中他的实力最强,但在瓦剌这一部落联盟体系之下各部落仍有自己的酋长。公元1455年瓦剌部中另一位强势人物阿剌率先起兵反对也先,黄金家族诸王闻讯也纷纷起兵讨伐也先,也先仓皇逃往永谢布部。虎落平阳的也先仍没改变他飞扬跋扈的毛病——他不是请求永谢布部出兵帮助他,而是几乎以下命令的口吻让永谢布部出兵,结果永谢布部首领一怒之下就把也先给杀了。也先死后他的子孙与黄金家族的后裔们展开了长达20余年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也先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也先的部众,成吉思汗异母弟别勒古台的后裔毛里孩拥立岱总汗之子马儿古儿吉思为蒙古大汗,将瓦刺驱逐到天山一带的西部地区。到了明末清初的史籍中一般将瓦剌称为卫拉特。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后来日益强大起来的准噶尔部将土尔扈特部向西压迫,迫使土尔扈特部与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的一部被迫迁到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准噶尔部又向东压迫杜尔伯特部,迫使其内附于清朝。准噶尔部还企图兼并和硕特部并入侵青海。准噶尔部又击败哈萨克人,翻过天山征服回部诸察合台汗及伊斯兰教派白山派与黑山派,此后飞兵拉萨凌摄西藏,终于建立起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全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达到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准噶尔部的强大也为从康熙到乾隆长达70余年清朝-准噶尔战争埋下了伏笔。

5

略述瓦剌简史,兼及答题。

瓦剌是明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蒙元时称斡亦剌,清代称“卫拉特”、“额鲁特”或“厄鲁特”;因游牧于大漠以西,故又有“漠西蒙古”或“西蒙古”之称。

瓦剌于蒙元时称斡亦剌,原游牧于叶塞尼亚河上游“八河”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手工业及部分农业。蒙古强大时,统归服成吉思汗;元末,迁至准噶尔盆地。元亡,原元大臣、瓦剌贵族首领猛歌帖木儿统领瓦剌,据地称王,号称四万户,明人称其为瓦剌王。

其后,瓦剌贵族首领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其地。其时,瓦剌实力相当强劲,时称“四万卫拉特”。其辖境除叶塞尼亚河上游外,还包括额尔齐斯河上游、科布多东南札布罕河流域等地。瓦剌自恃军力强悍,为同掌握着汗位的东部蒙古(东部蒙古为成吉思汗后裔,明时又称鞑靼)贵族分庭抗礼,并进而称雄于漠北,一面结好于明廷,遣使向明廷贡马,并“请印信封爵”,一面积极同东部蒙古统治集团进行争斗。

1409年,明成祖册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三王受封,依附大明。同年,马哈木袭破蒙古可汗本雅失里及太师阿鲁台,占领和林(全称哈剌和林,蒙古都城,今蒙古国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右岸哈拉和林)一带。1412年,马哈木杀可汗本雅失里,立答里巴(本雅失里子)为汗,自己掌握大权。马哈木遣使请明出兵灭阿鲁台,却又拘留明贡使;明成祖担心其势盛独大,便转而支持阿鲁台,封其和宁王。马哈木衔恨,发兵侵犯明边。1414年,明成祖率军亲征马哈木,大破之于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追逐至土喇河(今蒙古国图拉河)。翌年,马哈木遣使修好。誓雪前仇的阿鲁台趁马哈木新败,元气大伤,兴师攻击,马哈木复败,忧愤成疾,1417年病故。

子脱欢嗣位,次年遣使入朝,明廷仍封之为顺宁王。脱欢先后兼并太平、把秃孛罗之众,统一瓦剌诸部。1434年,脱欢攻杀东蒙古太师阿鲁台,并其部众,立元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称太师,居漠北主政。1438年,灭阿鲁台所立之阿岱汗,占领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脱欢与明朝联系甚密,部属屡受封爵,以朝贡和大同马市等与中原地区进行经济交流。

1439年,脱欢离世,子也先(額森)继称太师淮王。也先有雄才,善治军,能征惯战,进一步兼并蒙古各部。其后挟脱脱不花可汗北服乞儿吉思,西征中亚诸族,威震楚河、塔拉斯河一带;南破哈密,联结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控制西域要道;东攻兀良哈三卫、女真诸部,远交朝鲜。由于也先的极力经营,瓦剌势力大增,极盛时,势力东抵朝鲜,西达楚河、塔拉斯河,北括南西伯利亚,南临长城。也先大肆扩张的目的,不仅在谋求统一全蒙古,且企图重“求大元皇帝一统天下”。

也先统治初期,瓦剌与明廷关系一直比较密切;但随着势力的增强,野心的膨胀,也先开始觊觎起大明了。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入犯大同,分兵扰辽东、宣府、甘肃。明英宗朱祁镇轻率出师,率军五十万御驾亲征。八月,明军至大同;十四日,还师驻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地处京师与宣府、大同二镇间交通孔道)。次日,瓦剌破明军,擒明英宗,明军死伤数十万,史称“土木堡之变”。

十月,也先挟太上皇(即明英宗;明代宗即位,尊英宗为太上皇)大举入犯,进逼京师,企图迫使明廷订城下之盟。但美梦落空,兵部尚书于谦组织京城军民奋勇抗击,也先碰上硬钉子,只好退兵。由于伤亡惨重,加之士兵厌战,内部矛盾重重,“外亲内忌”,弄得雄杰也先亦有些焦头烂额。翌年,也先权衡利弊,与明议和,将没有政治价值的太上皇奉还大明,双方重新恢复正常的通贡互市关系。

傀儡可汗脱脱不花与太师也先素向不睦,也先自恃势强,意欲控制蒙古各部,篡夺汗位。1451年,双方为争夺汗位发生激战,脱脱不花败亡。也先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一说为1453年),封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也先虽然以武力篡称大可汗,统治了蒙古诸部,然由于其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蒙古祖制,非黄金家族后裔,不得为汗),称尊成色不足,加之缺乏牢固的经济基础且处事猜忌刻薄,残酷欺压兀良哈三卫部众,故上台后不久便受到部众的强烈反对。1454年,部下发动兵变,也先战败被杀。

也先死后,瓦剌渐衰,鞑靼则逐渐复兴,政权重归东部蒙古。

西部蒙古各部,除部分随也先妻者密失哈屯及长子火儿忽答孙移居干赶河(札布罕河)流域外,大多数仍为也先次子阿失帖木儿统辖,继续驻牧于漠北,势力颇强。阿失帖木儿坚持同东部蒙古封建主对抗,并给以巨大威慑;后为逐渐强盛的东蒙古所逼,移师西北地区,向天山北路发展,势力一度扩张至伊犁河流域一带。为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阿失帖木儿仍与明廷保持联系,不时遣使通贡。

余不赘述,适可而止。

6

瓦剌并没有败亡,只是衰落而已,但是退往了西域,由于称呼不一样,因此给予人以为瓦剌败亡了,其实依旧存在,后来准噶尔部也是其卫拉特(汉称瓦剌,清称卫拉特)分部之一。

瓦剌前身

蒙元时代,瓦剌只是也克蒙古兀鲁思帝国的外围,也就是成吉思汗统一时,征服的西面“林中百姓”所组成,在成吉思汗所制定的律法中糅合而成一部,蒙元时代时称为斡亦剌,汉文称为斡亦剌惕、外剌、外剌歹。

捕鱼儿海之役,北元王庭基本被明朝一扫而空,此役黄金家族从神坛跌落,蒙古诸部纷纷独立(题外话:北元覆灭只是汉文所记载,根据蒙族的记载,蒙族从来都不承认、也不否定有北元这个朝廷存在,他们只认可也克蒙古兀鲁思帝国,因此直到明末崇祯时期,林丹汗写给皇太极的信里,依旧自称为蒙古诸王之大汗)。

捕鱼儿海之役之后,蒙古分裂成为鞑靼、瓦剌、兀良哈,其中以鞑靼依旧以黄金家族担任大汗。为了能达到分化蒙古,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后,就对敢称汗的鞑靼发动了战争,即明成祖第一次北伐,鞑靼的黄金家族蒙古大汗本雅失里汗被击败后,逃亡瓦剌区域寻求庇护,正好碰到阿里不哥的后裔(当年与忽必烈争夺汗位的弟弟),本雅失里汗被杀。至此鞑靼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敢自称汗,权利在太师手中,而鞑靼与瓦剌之间的战争也在继续延续着。

鞑靼因成祖的北伐而衰落,同时瓦剌也趁机崛起,其领主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尽三人偷偷立了一个黄金家族血脉的人(答里巴)为傀儡汗,公元1414年时,成祖朱棣获得情报后,以瓦剌骄矣为由,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即谁敢称汗就打谁的预防式战争

在明成祖朱棣的打一派,拉一派,分化一派,羁縻一派的策略之下,瓦剌和鞑靼一直在争斗,明朝边疆平稳数十年,直到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

瓦剌明明俘获了明英宗,为什么很快就衰败了?

一、瓦剌太师也先实力小衰,内部纷争

瓦剌的衰败里面有于谦的功劳——京城保卫战,致使也先损兵折将,蒙古内部出现分化

土木堡之变后,俘虏了明英宗的也先并没有立刻发动战争,而是广发英雄帖到草原上(毕竟他只有2万精锐),同时也想用明英宗来好好讹诈明朝,就这样在谈判中,十多天就过去了,明朝也趁这个时间差,奠定了以于谦为主的抵抗集团(设立新君)。当得知明朝另立新君后的也先也发动了后续的战争。

北京已立皇帝,要领人马来交战,终无讲和之意。我今调军马再去相杀,令彼南迁,与我大都。

即夺回元上都(燕京)。其实瓦剌也先的战略是错误的,若是先占据大同和宣城,以宣大为草原入侵中原的前沿基地,再发动后续战争,明朝可能会更为吃力。

史书中的记载,京城保卫战时,击杀的蒙古人不多,也就是万人数,但是有个特点,就是被击杀的万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瓦剌的精锐:“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

蒙古人死亡最多的是在败退后,被于谦追杀会草原的这段路程。正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跟瓦剌太师也先到中原劫掠一把的,结果反而把死伤惨重,战利品也没能带回。相应也先“英雄帖”的鞑靼、兀良哈三卫部、哈密等部纷纷对瓦剌不满,而瓦剌内部在此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脱脱不花(黄金家族血脉)名义上是瓦剌的汗,可实为傀儡。当也先的精锐被于谦留了一部在北京城外之后,脱脱不花心思也开始活了。

因此在景泰二年时,脱脱不花联络了他的弟弟阿噶多尔济共击太师也先,可阿噶多尔济早已经被也先所收买,也先承诺,若是脱脱不花一死,就立阿噶多尔济为瓦剌的大汗。最终的结果是阿噶多尔济阵前反戈,脱脱不花战败逃亡被杀。但是也先并没有兑现承诺,反而诱杀了阿噶多尔济及其忠实的部族——“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也先将脱脱不花与阿噶多尔济的牧场与部民全部分配个瓦剌的支持者们。

二、也先称汗,瓦剌最为鼎盛的时期,但乐极生悲、盛极必衰

击杀并分配了脱脱不花和阿噶多尔济之后的也先,发动了统一蒙古之战。很快就击败了鞑靼太师阿鲁台,逼降兀良哈与哈密,征服东西部的“林中百姓”(东部女真、西部赤斤蒙兀部),一时间仿佛一个新的成吉思汗时代重新降临(相当于铁木真十三翼之战后的规模)。

公元1453(景泰四年),瓦剌也先向明朝派遣使者,宣称自己已经称汗,并要求与明朝继续之前的协定,维持互市,同时希望能以良马、宝石,向明廷换取“黄紫大红织金九龙缎匹、黄红彩缎衣服、金壶、金碗”等元朝皇帝御用之物,最为关键的是也先的信使宣称也先已经拿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并且要重新组建大元王朝

明景帝(代宗)极为恼火,本想一口拒绝,并发动战争, 但被群臣劝阻,明朝拒绝与也先继续互市,并且否认其为元朝皇帝,依旧称其为瓦剌可汗。(记载于蒙古文史籍)。

战争不可避免,但也正是这个时期,瓦剌部的阿剌知院(又称阿拉克丞相),也先的重臣,掌管瓦剌右翼诸鄂拓克。就在也先称帝之时,阿剌知院在众人面前请求也先封其为帝国的太师,被也先一口拒绝了。随后阿剌知院的二儿子被也先鸠杀,愤怒的阿剌知院立马返回了诸鄂拓克部,整军备战,与公元1454年发动对也先王庭的突然袭击,并击杀了也先与其弟。

一个刚刚统一不到半年的蒙古瓦剌帝国就这样分崩离析了。(《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辞典》、蒙古文史)

由于此时的瓦剌陷入内战之中,少有文字记载,因此分裂后的瓦剌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但阿剌知院在击杀了也先之后,鞑靼部的孛来得到消息之后,迅速领兵过来痛打落水狗,在坎坎地面(札布汗流域一带)击败了阿剌知院,并攻入瓦剌进行了一番劫掠,鞑靼部再次获得新生

在鞑靼部的攻袭、以及内部争斗中,瓦剌部很快就退出了西部草原,其分裂的部族很快就沿锡尔河洗劫了塔什干,并向动攻击哈密等地,其中又有部是进入青海,直到150年后,已经定居在西域的瓦剌部中的分部准格尔部在哈剌忽喇的带领下崛起。并在明末清初与清廷争夺霸主地位(准格尔部的葛尔丹汗曾向乾隆写信,称“大清的皇帝为东方的皇帝即可,他(葛尔丹)为西方的大汗,与其祖上也先有得一比)。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码字不易,请点个赞咯……

7

瓦剌(又称卫拉特)本是活跃于草原西部的蒙古部落,在黄金家族衰落之后,迅速崛起于仁宣年间,甚至一度统一整个草原。正统年间,瓦剌太师也先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即使明朝之后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但瓦剌的损失其实并不算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瓦剌的迅速衰亡呢?事实上,瓦剌从崛起之日起,便已经埋下了祸根。

黄金家族的持续衰落,瓦剌于仁宣年间迅速崛起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对明军的大规模北伐,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眼见无法抵御,连忙率领元朝残党撤往上都,为北元保留了最后一丝力量。朱元璋为了彻底消除北元威胁,多次派兵北伐的同时,积极收复云南、辽东等地,使得北元势力彻底退出中原,迁往漠北。

△明初形势图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统率十五万大军出大宁,于捕鱼儿海大败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北元残余主力遭遇到毁灭性打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途中,在土剌河一带和儿子天保奴一起被部将速迭儿缢杀。

捕鱼儿海之战后,黄金家族彻底丧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此后大多数蒙古部落纷纷脱离统治,蒙古草原就此正式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部,其中鞑靼奉黄金家族后裔孛儿只斤·本雅失里为汗,大权却掌握在太师阿鲁台手中;瓦剌则以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所部为最。为了争夺蒙古汗位,瓦剌和鞑靼部频繁争战,势力各有消长。

△鞑靼衰弱后瓦剌趁机崛起

明永乐八年(1409年),太师阿鲁台杀明朝使节郭骥,明成祖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将丘福率军10万北征,结果丘福轻敌冒进遭遇惨败。于是,从次年开始,明成祖朱棣先后五次率军亲征蒙古,在朱棣的打击之下,鞑靼损失惨重,可汗本雅失里也被瓦剌袭杀。

明朝由于明成祖的连年征战国力损耗严重,因而在仁宣年间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瓦剌则趁机开始强势崛起。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首领绰罗斯·脱欢袭杀鞑靼大汗孛儿只斤·阿岱和太师阿鲁台,之后又于正统初年杀死贤义、安乐两王,统一蒙古帝国,他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自为丞相。

△“土木堡之变”时天下形势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去世,其子也先继位,称太师淮王。至此,瓦剌势力极盛。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大举攻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的崛起之路隐患重重,为其最终的衰败埋下祸根

瓦剌虽然崛起,但其在蒙元时期也仅仅是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而已,并没有过于显赫的历史,无法像黄金家族那样拥有威望和号召力,只能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各部,不过这种血腥征服显然对于其统治极为不利。

△也先剧照

为了名正言顺的统治蒙古,瓦剌便向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发动了进攻,击败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卫思汗,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由于卫思汗是黄金家族,所以这一政治联姻,使得瓦剌人有了足以号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统,不过瓦剌这种统治仍然极为脆弱。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维持了瓦剌对蒙古各部的统治,但瓦剌内部却也存在着严重隐患。脱脱不花虽然是名义上的可汗,但实际权力却掌握在也先手中,而也先则自恃势强,垂涎汗位,这令脱脱不花极为忌惮,这为后来瓦剌内部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也先在北京保卫战中战败之后,由于兵士厌战,内部矛盾重重,也先最终于景泰元年(1450年)被迫与明朝议和,将明英宗朱祁镇送还明廷,双方重新恢复正常通贡互市关系,此举直接导致也先的声望遭到了损害

也先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内部不满爆发瓦剌迅速衰败

景泰二年(1451年),也先希望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却想趁也先声望受损而脱离其掌控,因此予以拒绝,双方长久以来积聚的不满迅速爆发,双方发生激烈战争。

脱脱不花最初与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兵,倒也与也先打了个势均力敌,然而兄弟二人后来发生内讧,阿噶多尔济叛投也先,脱脱不花战败之后遁入兀良哈,不久被其前妻之父沙不丹擒杀。脱脱不花死后,也先又诱杀了阿噶多尔济,随后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以次子阿失帖木儿为太师。

也先自立为汗,直接引起了蒙古黄金家族后裔及其支持部落的不满,也先于是又转而希望争取到明廷的支持,便在景泰四年(1453年)向明廷通好,甚至不惜宣布自己是明的属臣,此举虽然成功争取到了明廷的支持,但也使得其声望遭受到了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也先的重臣阿剌知院在其称汗后求取太师之位,也先不仅没有准许,反而先后将其两个儿子鸩杀,阿剌知院一怒之下于景泰六年(1455年)举兵反叛,也先被暗杀身亡。也先死后,其子绰罗斯·阿马桑赤继承汗位。

景泰七年(1456年),绰罗斯·阿马桑赤入侵察合台汗国,在伊犁河附近大败羽奴思汗。而在这时,皇后哈尼木(卫思汗之妹)在后方制造混乱,她的儿子亦不刺忻和也里牙思两兄弟对阿马桑赤发动叛乱,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卫拉特的实力却被严重削弱。

△瓦剌最终分裂为四部

就在瓦剌内乱的同时,黄金家族后裔却在内乱之中重新整合,随后趁机向西进攻,瓦剌部被迫退出蒙古中部。随着瓦剌绰罗斯氏的持续衰落,其部盟最终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绰罗斯氏瓦剌汗国正式分裂为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8

瓦剌的崛起,以及瓦剌的迅速败亡,与其内部矛盾息息相关,也与地处华夏腹地的明朝有关。

瓦剌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两大部落之一,因为生活在高原西部,所以,也被称为西部蒙古。而东部蒙古,则是元朝北撤之后的传承者。明朝大将徐达率明军围攻大都,元顺帝北逃,继续使用“大元”为国号,史称北元。之后,北元在明军的多次北伐之下,国力逐渐衰弱。成吉思汗的孙子、拖雷之子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尔,篡夺了北元,废弃大元国号,改皇帝尊号为蒙古可汗,史称鞑靼。

由于明朝不断北征,瓦剌和鞑靼的势力也是此消彼长,谁投靠明朝,则谁就是强者,谁与明朝对立,一定会被打垮。

最初,瓦剌与明朝结好,并乘明军北伐之机,扩张势力,与东部蒙古抗衡。鞑靼在明军的持续打击下,开始势衰。瓦剌首领马哈木趁机攻杀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随即南下进攻明朝。

马哈木为明成祖所败,在第二年向明廷朝贡谢罪,被成祖册封为顺宁王。鞑靼首领阿鲁台,趁机攻打瓦剌。马哈木再败,忧愤而而亡。其子脱欢与明廷结好,继承了顺宁王之位。

瓦剌与明朝接好了,鞑靼却又有明朝交恶,被明军痛打。脱欢乘机袭杀了鞑靼首领阿鲁台,之后又杀了瓦剌内部的贤义王和安乐王,重新统一了蒙古。脱欢因为不是黄金家族后裔,想自立为汗受到强烈的反对。他就拥立了元朝脱脱不花为汗,将女儿嫁给脱脱不花为妻,自任太师,实际掌控着大权。

也先是脱欢之子。脱欢去世之后,也先接任了瓦剌首领,以及太师之位。正是在也先的统治之下,瓦剌的势力达到了全盛期。

原本,也先统治初期,与明朝关系非常密切。到了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并诈称3000人,向明朝廷索取赏赐。明廷坚持按实际人数赏赐,同时发现所贡马匹以次充好,又减了马价。这让也先非常不满,随即出兵攻打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这才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役,明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也先顺势南下围攻大明京师北京。英宗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的建议下,拥立朱祁钰为帝,并全权受命于谦指挥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也先这次进攻大明,同样应了谁跟大明做对,谁会死的比较惨的魔咒。也先攻打北京失败,伤亡惨重,士兵也开始厌战,内部矛盾开始积聚显露。也先在明朝使臣杨善的游说下,送还了明英宗,与明朝重归于好,重开了互市。

当时,蒙古诸部的名义大汗是傀儡脱脱不花。也先的姐姐嫁给了脱脱不花,并生有一子。也想就想立姐姐的儿子为太子,结果遭到了脱脱不花的强烈反对。在也先放回明英宗的第二年,即景泰二年(1451年),脱脱不花正式与也先决裂,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原本,脱脱不花和自己的弟弟阿噶多尔济联合,与也先的实力相当,双方打的难分胜负。但是,因为兄弟不睦,阿噶多尔济背叛了脱脱不花,投靠了也先。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在阿噶多尔济的帮助下,击败了脱脱不花。脱脱不花逃往兀良哈,不久被杀。

也先得知脱脱不花死亡的消息后,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年号“添元”。明朝并不同意也先的元朝可汗地位,而是称之为瓦剌可汗,并减少了对也先的支持。据《明史》所载,也先自称大元可汗之后,“恃强,日益骄,荒于酒色。”也先的所作所为,逐渐引发了部下的不满和反抗,被部下阿剌知院寻机刺杀。

《明史》记载,“自也先死,瓦剌衰,部属分散”,瓦剌快速走向了衰亡。之后,瓦剌的“承袭代次不可考”,已经衰弱到了没有共主的地步了。

瓦剌的快速衰亡,主要由其内部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引发。特别是在缺乏明朝的强力支持之后,瓦剌的经济也开始困顿,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而在也先之后,又缺乏强有力的首领,这才导致瓦剌在土木堡之变后,快速败亡。

9

土木堡之变之前,瓦剌跟明朝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两国领导层也先和英宗还是希望彼此友好的,但两国稳定的友好关系硬是被下属给破坏了。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来给明朝政府进贡了。

汉家的皇帝自古以来都是死要面子,说是进贡,其实就是高价购买。

不管是哪个部落,只要我鞭长莫及,只要你名义上认我是老大,向我以进贡的名义卖货,我就给你高价,反正是纳税人的钱,随便给。你赚里子,我赚面子。

说这时候也先的使者来了,要进贡马匹。英宗大喜,大笔一挥让宦官王振给他们赏赐。

王振打算按人给瓦剌使者赏赐,一点数发现这个外交使团很不老实,首先是他们虚报人数(实际2000人,诈称3000人),同时以次充好,带来的贡马质量参差不齐。

王振也不是省油的灯,削减谎报人头,往下狠压价格,只给原来定价的五分之四,猛宰瓦剌使者,惹得瓦剌大怒。

1449年七月,瓦剌领导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犯。明军多年没有打硬仗,一触即溃。

万分危急之下,明英宗御驾亲征,被瓦剌打败于土木堡,自己还成为战俘,明朝精兵也损失殆尽,史称土木堡之变。

瓦剌这一来受到鼓舞,心说干脆一鼓作气给大明个深刻教训,向前进一步多赚点抢点。同年十月,瓦剌大军兵围北京,企图一举占领北京。

当时朝中文武百官确实有人建议迁都,但在主战派于谦的带领下,稳定了军心,北京全城军民同仇敌忾,瓦剌大军碰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不得不灰溜溜撤军,连跟明朝和亲的要求也被拒绝。

这也先也没有用屁股想想,仗打败了,尽管你手里还捏着前任皇帝这张废牌,但你还有和谈的资格吗?也先挨打之后,大脑里的水也被控干净,从此彻底清醒过来,觉得自己没有战胜明朝的势力。既然打不过,那就还做好邻居。

在土木堡之战一年后,也就是1450年,瓦剌就向明朝示好,把英宗送回国。

那边瓦剌没有底气,明朝这边也不是那么自信,局势也不大稳定,实力也不是很强。看到瓦剌示好,这边也是求之不得,双方就停止敌对状态,恢复友好关系,开始贸易往来。

世界上的国家大概有两种,有的国家有了外患,国内反动势力就蠢蠢欲动,开始捣乱。

有的国家则有了外部战争的时候,全国一致对外。外部没有危机之后,内部就开始摩擦,瓦剌就是这样(当然,瓦剌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国家)

瓦剌与明朝和好之后,各部落开始内斗,矛盾激化。

蒙古部落的脱脱不花汗跟也先开始争夺霸权,矛盾迅速激化,发展到兵戎相见。

景泰二年底,脱脱不花汗率先出兵征讨也先,也先和脱脱不花汗的弟弟阿噶巴尔津济农联手,大败脱脱不花汗大军,脱脱不花汗只剩率数十人逃走,自己的妻妾和子女被也先尽俘虏。

这期间,明朝政府并没有坐山观虎斗,而是在背后煽风点火,积极支持瓦剌的统一大业。

在此情况下,也先父子很快就兼并瓦剌各部,成为对西部蒙古的霸主。经过不懈努力,也先家族打败阿鲁台,迅速统一了东蒙古,蒙古地区出现了暂时统一。

这时候的蒙古,已经成了气候,达到了元朝灭亡后的最盛时期。

它的领土西到中亚,东达朝鲜,北接西伯利亚南端,南和明朝接壤。而这时候的瓦剌对明朝没有敌意,而且双方还能友好相处。


也先汗在蒙古文史籍中全称叫\"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建年号\"添元\"。景泰四年(1453)十月,也先专门派出使者到明朝皇帝那里报喜,告知自己当了大可汗皇帝),并告诉明朝皇帝说:\"往者元受天命,今已得其位。尽有其国土、人民、传国玉宝。宜顺天道,遣使臣和好,庶两家共享太平。\"

但明朝皇帝看来,自己拥有中原地区,才是天下老大,蒙古那里只是蛮夷,再说明朝亲手灭了元朝,怎会允许也先以元朝继承人自居建立的政权,再去“添”一个“元”?

\"添元\"?还是添堵吧!

因此明朝皇帝心里也不爽,对也先建立的政权也充满警惕,唯恐他们会卷土重来,立即停止了对他们的支持。不做不死,也先没有了明朝支持,也没有蹦跶多久,在景泰六年被部下暗杀。

也先死后,瓦剌部落出现疲态,继而分裂,走向衰落。

虽说也先之后一个半世纪后,瓦剌一个分支哈剌忽喇(准噶尔部)兴起,瓦剌其它几个部落归顺了后金。但兴起后的瓦剌已经进入后瓦剌时代,不再沿用瓦剌这个名字。到了17世纪八十年代,准噶尔部再次崛起,建立准噶尔汗国,国土一度达到700万平方公里。

这个庞大的帝国兴盛了不到一个世纪,就再次衰落。1760年,准噶尔汗国被清朝所灭,成为历史。

10

一,起源

瓦剌,是由翰亦剌发展来的,这个族群特指“林木中的百姓”,系蒙古族的一支。

他们与大多数游牧民族一样,流动性很大,活动范围很广。东至黑龙江,西止额尔齐斯河,南抵色楞格河,北至叶尼塞河这么广阔的大片树林,都是他们的活动范围。

从汉代到唐代,蒙古先人本来是生活在额尔古纳河旁边的密林里,公元7世纪,开始西迁,直到活动范围散布整个漠北,受突厥和唐朝统治。

8世纪时,回鹘推翻突厥统治,建立回鹘汗国,蒙古先人们又被回鹘人统治。

后来柯尔克孜祖先黯戛斯推翻回鹘,建立黯戛斯汗国,蒙古人又被统治。

据《史集*部落篇》记载,翰亦剌惕“人数众多,分为许多分支,各支各有某个名称,总称为‘秃绵’翰亦剌。”

二,崛起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蒙古各部落首领,为了争夺统治权,也为了掠夺战败部落的奴隶、牲畜等资源,而展开了残酷的厮杀。

这场屠杀盛宴,引出了草原上一个弯弓射大雕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

这个出生就带着征服光环的男人,迅速的统一蒙古,灭亡金国,挥军西征,蒙古铁骑踏进了多瑙河。

(铁木真剧照)

铁木真为了拉拢蒙古族中的翰亦剌部,特意让自己的乞颜部与之联姻,这种政治联姻,既为了绑定翰亦剌部,也有因其部落骑兵骁勇善战,是优质兵源共给地的缘故。

亦因此联姻,翰亦剌部依附黄金家族水涨船高,在蒙古帝国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

“皇族与主家,彼此互为舅婿,休戚相关,安危与共,非汉唐羁縻之策可比。”——《蒙兀儿史记*卷151》
《元史》称“元兴,宗室驸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人,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渥。”

(黄金家族和翰亦剌妃子们)

据统计,翰亦剌贵族女人嫁给成吉思汗家族成为皇后或妃子的共有12个。

当初,铁木真征服蒙古时,翰亦剌部的忽都合别乞氏族首先归降,故而,铁木真对其首领特别优待,封为太师。

三, 鼎盛

当占据中原的元朝廷,被朱元璋驱赶回蒙古大草原时,蒙古人贵族集团开始了内讧,分成了很多派系。当时“太师”的瓦剌部(翰亦剌的明朝称呼),拥有4万多户人口。他们在蒙古统治阶级里有着强大的话语权。

1388年,他们为了拥立阿里不哥系的后裔为可汗。支持也速迭儿杀了脱古思帖木儿可汗,谁知这阿里不哥系的也速迭儿刚得位不久,1393年,忽必烈后裔额勒伯克重新夺得了汗位。

瓦剌人和阿里不哥后裔自然不甘心,遂发生了瓦剌人弑杀额勒伯克汗事件。

(弑汗事件)

瓦剌部由杀汗开始,意识到,与其做黄金家族的手下,那为何不自己当老大呢?于是,猛哥帖木儿自立为瓦剌王。

《万历武功录》:”顷胡中立坤帖木儿,始去帝号,称可汗。而猛哥帖木儿最倔强,亦立为瓦剌王。

明朝永乐年间,瓦剌人中出了个首领叫脱欢的。扶持拥有黄金家族血脉的脱脱不花,击杀了阿岱汗、阿鲁台,统一了蒙古。

(脱欢剧照)

之后,在成吉思汗陵寝前,脱欢本来想自立为汗的,但是他有个致命的缺点:非黄金家族出身。遭到了全蒙古贵族一致反对。

脱欢只能咬着牙把傀儡脱脱不花扶上汗位。然后自封太师。

全蒙古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太师脱欢的手里。

不久后,脱欢突然死了。史料《蒙古源流》说他因窥视汗位,被成吉思汗神罚而死。联系到众多蒙古贵族反对他称汗,很可能就是被这些贵族暗害的。

脱欢死后,他的儿子绰罗斯·也先,接过了蒙古的实际领导权。被脱脱不花封为太师。

(也先剧照)

也先上台后,继承了他爹的势力,还更进一步,西攻哈密,活抓哈密国王和太后。随后攻破兀良哈。东边又征服了女真部落。威胁朝鲜。

兵锋正盛的也先,开始南下征明。

1449年7月,也先鼓动蒙古各部落,分几路人马,大举入侵明朝边境。

此时,收到消息的朱祁镇,被宠信的宦官鼓动,不顾群臣的反对,决意御驾亲征。并把军政大权交予王振一人之手。

这王振是一个只会弄权的阉人,如何懂军事?

结果可想而知,1449年8月15日,明军于土木堡大败,史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了。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

也先没有杀朱祁镇,他想用朱祁镇作为筹码,作为攻击明朝城池的敲门砖。

土木堡之战后,也先挟持着朱祁镇,率领大军一路南下,想用朱祁镇叫开北京城门。

这此灭国危机的关头,于谦力排众议,阻止了朝廷的南迁心思,拥立了朱祁钰为景泰帝。

并组织军民齐心守卫京师。并打赢了瓦剌,成功护卫了京师。

在攻击北京无果后,朱祁镇也失去了价值,也先放他回去北京搅乱局势。但是,经过京师保卫战,景泰帝坐稳了帝位。

四, 衰落

鼎盛的也先,从明朝腹地回到草原,与可汗脱脱不花发生了矛盾。也先要脱脱不花立自己姐姐的儿子为太子。脱脱不花拒绝了妻弟的这个要求。

于是,也先怀疑脱脱不花拒绝他的勇气,是来自明朝的支持。

矛盾激发,也先派兵攻击脱脱不花,后者战败逃跑,连老婆孩子们也被也先活捉了。也先见脱脱不花逃跑,悍然派兵去追杀。

(追杀)

脱脱不花只得遁入兀良哈,兀良哈也是也先的势力范围,逃无可逃的脱脱不花,被杀了。

1453年,杀了脱脱不花的也先,自立为“天圣大可汗”。

因为其不是黄金家族出身,不久后,强行称汗的也先被暗杀了。

也先一死,他的儿子们就把他的家产分了。 大儿子博罗纳哈勒统领的杜尔伯特部,次子阿失帖木儿统领的准噶尔部两部分。 瓦剌开始逐渐衰微。

(瓦剌全盛时地图)

后来,瓦剌再次为分准噶尔(绰罗斯、厄鲁特)、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

点评:

由于全体蒙古人的固化思维认定,非成吉思汗嫡系后代,不能统摄全蒙古部落。

也先诛杀了脱脱不花后,他没有再立黄金家族血脉的傀儡汗,而是自己称汗。 全蒙古人都不服也先,于是,也先被暗杀掉了。

没有也先的瓦剌部,崩溃成一盘散沙。再也不复之前的辉煌,并在时间长河中渐渐衰亡。 (清朝时的准噶尔叛乱,只是个小打小闹,比不上也先时)

瓦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也先逆全蒙古人的意志去称汗。

与后世袁世凯非常类似,袁世凯称帝,被全国人民声讨。他只得赶忙退位,不久后,郁郁病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迅速崩溃成北洋军阀一样,互相争权夺利,在内战中大量消耗国力。

歪眼小史

文: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