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北静王年未弱冠,古代二十岁称“弱冠”,也就是不到二十岁,作者很狡猾,即不明说北静王多大,也不透露此时宝玉年纪,俩人年岁相仿。
因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俩人的祖父有交情,所以不以异姓看待,可说是同姓相待,作者隐晦之处如此混过。所以不以在宝玉面前以王位尊严自居。因为宝玉是太子胤礽,自己虽封了郡王,也不以尊卑相论。
再看两人穿戴,都是银冠蟒袍,作者故意将两人的穿戴样貌都描述一番,放在一起对比,最后隐晦的表了一句果然如‘宝’似‘玉’,俩人都是皇子,如‘宝’似‘玉’。暗示俩人身份一样,一个太子一个亲王。
雍亲王胤禛年轻时
再看:
北静王因问:“衔的那宝贝在那里?”宝玉见问,连忙从衣内取了递与过去。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因问:“果灵验否?”贾政忙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水溶一面极口称奇道异,一面理好彩绦,亲自与宝玉带上,又携手问宝玉几岁,读何书。宝玉一一的答应。
因二人嫡庶有别,宝玉自幼养在宫内,北静王养在宫外,素未谋面,但俩人互相都听说过对方,因为俩人都是贾政一个老爹。终于兄弟俩见面,北静王最好奇的是宝玉的标志“通灵宝玉”也就是传国玉玺,看过之后称奇道异,最后又亲自与宝玉佩戴上,说明北静王对于传国玉玺的权力好奇,却并不觊觎皇权,因为此时北静王“不以王位自居”。
历史上的四阿哥胤禛最早也是与太子胤礽交好,是支持太子的人处处为太子出谋划策,辅助太子监国。直到后期太子被废,才蓄谋夺嫡之心。胤禛和太子的决裂,起于国库空虚(贾府内囊倾尽),追比欠款(八爷胤禩总理内务府时期,借出去一千三百万两),胤禛与太子政见不同,太子依仗权威倾轧,终至二人决裂,此事可以参考《雍正王朝》部分剧情。
贾政原型即是康熙
宝玉与北静王见过之后,接下来北静王水溶与贾政的对话就隐晦极多了,看书中描写: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 赖蕃郡余祯(余,我,‘祯’通胤禛的‘禛’,暗射‘北静王我的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荫生辈’皇恩庇护下的这一辈人,此处应指代贾政庇护下的兄弟二人)
水溶又道:“只是一件,令郎如是资质,想老太夫人,夫人辈自然钟爱极矣,但吾辈后生,甚不宜钟溺,钟溺则未免荒失学业。 昔小王曾蹈此辙,想令郎亦未必不如是也。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贾政忙躬身答应。
水溶与宝玉素未谋面,却对于宝玉极受溺爱的生存境况了如指掌,‘昔小王曾蹈此辙’,说明北静王水溶也曾颇受溺爱,与宝玉类似,而终究嫡庶有别,北静王一直在宫外生活,不及宫内的环境优越,所以发奋较早,府内高人颇聚。
那么北静王的府邸在哪呢?且看山石道人后文细细说来。
最能说明北静王身份的段子是其送给宝玉的见面礼:
北静王又将腕上一串念珠卸下来,递与宝玉,道:“今日初会,仓卒无敬贺之物,此系圣上所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贾政带着宝玉谢过了。
鹡鸰香念珠
关于鹡鸰香念珠有史料记载:
雍正九年御医为迎合雍正帝香道养生之喜好,特精选中药材配制成香珠献之。雍正帝佩戴此珠后,发现其“幽香四溢、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血脉通畅”,大喜之后就钦定其为皇族御饰并取《诗经》中长寿神鸟——鹡鸰而命名为鹡鸰香念珠。
自此以后清朝历代皇帝均随身佩戴各种形式的此品,并将其作为宝物恩赐于人。由于鹡鸰之名也蕴含兄弟情深之意,皇帝在赏赐鹡鸰香念珠与某位臣子时亦有表示希望结交金兰之好。
脂砚斋在边上有一句批语:“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
历来,文人墨客都把“鹡鸰”和“棠棣”比作兄弟之情。
可以说这“鹡鸰香念珠”就是雍正的标志之一,而这北静王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当时是康熙的四阿哥胤禛,因为是庶出,所以养在宫外,不似贾宝玉胤礽嫡出养在宫内。
所以胤礽和胤禛从小没见过,只有在秦可卿的葬礼上四王八公都到了才有机会结识,还是康熙皇帝贾政亲自引荐他俩认识的,北静王见面就送贾宝玉这样的礼物是为兄弟之情以结金兰之好。
‘今日初会,仓促竟无敬贺之物,此系前日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权为贺敬之礼。’很多红学家都指责北静王送贾宝玉皇上亲赐的“鹡鸰香念珠”是欺君罔上的行为。其实红学家们都没读懂红楼。
北静王胤禛送贾宝玉胤礽代表兄弟之情的康熙皇帝贾政亲赐的“鹡鸰香念珠”,贾政引荐兄弟二人相识,并且互敬互爱表达兄弟之情乃是正理,何来欺君罔上。
太子胤礽与康熙
此贾政为康熙,宝玉为太子胤礽,北静王为雍亲王胤禛,父皇引荐素未谋面的嫡庶皇子兄弟相见,并接金兰之好,正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最好的场面。历史上胤禛也是支持太子胤礽的最有力兄弟。
那为什么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作者胤礽给他起北静王水溶这么奇怪的名字呢?
《红楼梦》北静王根本没什么阴谋论,其原型就是雍亲王胤禛
“雍”者主“水”,水被壅塞而成的池沼,即“溶”为一体,取团结,和谐,和睦,“水溶”即意在皇族众多,溶于皇祇一体,团结和睦之意。而北静王的“静”,即是平静,和谐的意思。虽然隐含“争清”之意,也是拆字法隐去八十回之后的情节了。“水溶”谐音“yong”。
那么为什么叫“北”静王呢?
红楼梦书中有东南西北四王,而尤数北静王与贾府关系密切,为后文重场戏登场做铺垫。
北静王在前八十回中仅两次出场,第一次是秦可卿出殡,而第二次出场在《红楼梦》书中第五十八回,朝中大祭,贾家与北静王分赁大官宅院。看书中如何写来:
一日正是朝中大祭,贾母等五更便去了,先到下处用些点心小食,然后入朝。早膳已毕,方退至下处,用过早饭,略歇片刻,复入朝待中晚二祭完毕,方出至下处歇息,用过晚饭方回家。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外面细事不消细述。
天坛为圆
地坛为方
这朝中大祭,起因是前一回书中讲的老太妃已薨,敕喻天下,举行国丧,皇家大祭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天坛,祭祀皇权天授,社稷江山;另一个是地坛,祭祀“皇地祇神”,皇家先祖。而此时的朝中大祭的地点就在故宫紫禁城之北的地坛。此时老太妃薨逝,皇家国丧在地坛。
地坛下处(下来,南处)便是书中这大官之家,为什么贾家要和北静王分赁这处宅院?因为此处即是康熙赐给四阿哥胤禛的宅院雍亲王府“雍和宫”。也就是北静王水溶的王府所在地。
地坛下处雍和宫
雍和宫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和宫坐北朝南,全部占地面积为6.6公顷,据1950年统计,共有房661间,其中佛殿238间,康熙三十三年后为藏传佛教中心(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其建筑风格非常独特,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寺庙的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由七进院落和五层殿堂组成中轴线,左右(东西)还有多种配殿和配楼,所以贾府和北静王府分赁东西配殿(东西两院)是贾政的意思,此安排实为贾家家事。
这雍和宫旧址原为明代内官监官房,到清代怎么会成为亲王府呢?清朝政府有一种分府的封建制度,皇帝的儿子到一定年龄受封爵号后,就得由皇宫阿哥所即皇子的住处迁入新府,住入北京城里新建的王公府内,这就叫做“册封分府”。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明代内官监官房(大官的家庙)成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
而此处雍和宫在故宫紫禁城的北边,故而称“北”静王。而“水溶”即是“雍”。
如此一来就解释了为什么贾家与北静王家走的这么近,而宝玉动不动就往北静王家跑,并非那些不懂红楼者乱评一气,什么北静王欺君罔上,意图谋反,拉拢宝玉致使抄家,也不存在高鹗伪续的北静王抄贾家的家,都是胡说八道的讹传。
《红楼梦》北静王根本没什么阴谋论,其原型就是雍亲王胤禛
对,就是甄嬛传的那个雍正
真正的北静王水溶即是雍亲王胤禛,北静王与贾府宝玉之间所有看似僭越、逆上之举,皆因人家是一家子,兄弟俩,正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场面。让那些不懂装懂的红学家说的如此不堪,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