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对没有可能,别说一个诸葛亮,就是把三国时代所有的谋士都聚在孙权帐下,也不能统一。撇开地盘、人口、经济、文化、仕人心理等魏国诸多优势不说,单一个曹孟德,就是同代任何人无法逾越的大山。

连诸葛亮自己都认为:“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孙膑、吴起)”。更不要说屯田治军(军队建设)和州县治理(地方建设)了。除以上外,曹操还有另外一个超人之处,那就是“知人善察,难眩以伪”,即知人要洞察人,便不被假象迷惑。裴松之注引陈寿《三国志》(魏书)评价曹操:“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拨奇才,不问微贱,随能任使,皆获期用。”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国代有才人出,而蜀吴自开国者凋零就后继乏人、廖化为先锋的原因了。

受电视剧的影响和人对传奇将军自然祟拜的心理驱使,一般人只把胜负输赢的重点聚焦在谋士献计,名将斗兵的那一瞬间,而忽略了建军、练兵,治军,整军,民心争取,根据地建设,后勤供应,将佐提拔,赏罚分明等等一整套坚苦细致的具体工作。现代国共决战中林、白优劣之争就是这种思潮的表现。

我的结论是,曹操的雄才大略,三国时代无出其右者。历史事实也支撑我的观点,因为是曹操擢拔的司马懿的后人凭借魏国的实力使三分归一统。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当初如果选择的是孙权,他在孙吴的作为相必难以超越在蜀汉,更不用说辅佐孙权统一天下了,理由如下:

孙吴实行世兵制,世袭领兵的将领地位更重要,非大族出身又无世兵基础的诸葛亮顶多做第二个张昭

赤壁之前夕孙权通过张昭传话,希望诸葛亮留在江东为自己效力,诸葛亮如果肯留下,孙权一定能重用他。


但重用是一回事,树立诸葛亮在孙吴
“二把手”的地位又是另一回事,江东的情况比蜀汉更复杂,孙权治江东依靠的是两个法宝:江东大族和世袭领兵制。

大族不多说了,这个世袭领兵制对孙权来说也有很多好处,孙权充分放权给将领,对于他们如何发展壮大则不必操太多的心,让人干活又不必付报酬,这是该项制度的优点。


但这个制度也有缺点,那就是将领可以恃功自傲,孙权平时对他们多宽纵,而像张昭这们的人,既不是江东大族手下又没有可以世袭的人马,其实是很难发挥太大作用的。孙权不敢无视陆逊的功劳,但却一再地否决张昭丞相的任命,而张昭只能接受。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步夫人的族人步骘是外来人士中发展最好的,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成为孙吴的高级将领,但也仅此而已,他们都没能孙吴事实上“二把手”。

孙权是个更强势的人,习惯让手下听自己的话,关键时刻对手下的话则未必肯听,诸葛亮难以让孙权言听计从

诸葛亮拒绝孙权,理由是:“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诸葛亮说这番话,说明他对孙权的性格已做过深入观察。


孙权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然而正如南宋叶适所说,他也以
“独任为能”,某种程度上他刚愎自用的一面更突出,重大决策都由他自己做出,身边顶多需要一些提提建议的人。

如果手下与自己的意见不统一,孙权一般不会让步,在吕壹事件、暨艳事件以及辽东事件上都表现得很明显,陆逊、张昭反对到了那样的程度孙权仍然要干,如果诸葛亮也在孙权身边,估计话都不敢说。


刘备也有任性的一面,也做过一些赌气的事,但总体来说比孙权更容易倾听下属的意见,时人傅干评价刘备
“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这是比较中肯的,诸葛亮在刘备手下确实得以充分施展了才干。

孙吴的宗亲关系更复杂,诸葛亮如果身处其间将面临更加棘手的局面,严重影响到他才干的发挥

诸葛亮在蜀汉得以施展才华,与刘备的绝对信任密不可分,同进也与蜀汉相对简单的宗室关系有关。


刘备老来得子,死时
3个儿子皆年幼,只得托付给诸葛亮,刘备嘱咐儿子们对诸葛亮要“以父事之”,嘱咐后主刘禅一定要明确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共事而已”,这树立起诸葛亮在蜀汉的绝对地位。

刘备后宫方面也较简单,早年“数丧嫡室”,侧室甘氏死得早,继室吴皇后由于是二婚,且曾做过刘焉的儿媳,所以较为低调,这些有利于诸葛亮充分用权。


孙吴方面则大不同,孙氏宗亲枝繁叶茂,孙坚一辈有孙羌、孙静,孙权平辈的有孙翊、孙匡、孙朗以及孙贲、孙辅、孙暠、孙皎、孙瑜、孙奂、孙绍等,子侄辈的就更多了,无法一一列举,其中孙权的
7个儿子个个不省事,3个女儿中至少有2个是野心家。

诸葛亮尚能劝刘备杀刘封以避免宗室内乱,但到了孙吴,估计该傻眼了,他要么在宗亲间小心周旋,要么逐渐被边缘化,想充分施展才干实在太困难。

3

诸葛亮如果投奔孙权,必得到其毫无保留地的信任和重用。以东吴远强于新野刘备的国力和基础,和诸葛亮正是如虎添翼,强强联合,极有可能取得远大于真实历史的巨大成就。

这是因为孙权是同时代最为佩服诸葛亮的人,对这个别国大臣的公开仰慕,已经到了毫无半点身为别国君主之矜持的地步,没有将诸葛亮这个同龄人收入麾下,也是孙权毕生的遗憾。

他曾对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称赞诸葛亮是「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用历史地位隆高的上古贤相伊尹和周公来比拟诸葛亮。

后来在蜀汉和东吴结盟,经孙权认可的正式盟书中,称颂「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同时却只字不提蜀汉皇帝刘禅。足可见孙权自始至终认为,诸葛亮才是和自己平起平坐、肝胆相照的盟友。

甚至可以说,孙刘联盟和后来的蜀吴联盟之所以成立,蜀汉政权之所以能够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孙权对诸葛亮的个人感情。

在当阳之战,刘备被曹操五千虎豹骑打得惨败,随行十余万士民损失殆尽,两个女儿被捉,从此生死不知。刘备的重要谋主徐庶,也因为此战中老母被擒而北上投曹。(如《三国演义》所述,徐庶在诸葛亮出山前就已投曹,并非史实。)

孙权杀黄祖后,江夏郡江南部就已经落到东吴手里;刘备既败,刘琦占的江夏郡江北部也根本守不住,只能和刘备一起逃跑。此时的刘备,都一度打算收残兵南下广西,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了,如此一来便彻底退出争夺天下的舞台,什么雄图壮志再也休提。幸亏被诸葛亮和鲁肃拦阻,才转向孙权领地逃跑,沦为寄人篱下的客军。

曹操数十万大军压境,传书威逼孙权,此时江东从托孤重臣张昭起,一片归附汉朝中枢之声,如果孙权听从他们意见投曹,那么刘备这个“顽固反曹分子”的人头就是最好的投名状。因此,曹操本人和曹军诸多谋士(除程昱外),都认定孙权必杀刘备而降服,一如辽东公孙康杀二袁一样。

刘备丢失苦心经营数年的大半家当,落到命悬一线、生杀由人的地步,幸有诸葛亮居中纵横,折服众多江东名士,其风姿令孙权深为膺服,周瑜、鲁肃等人也竭力主战,终于定下联合抗曹之计,令刘备绝处逢生。

诸葛亮舌战群儒

此外,诸葛亮更尽可能在孙权面前,为刘备争取到了最好的待遇,虽然其本质上是新依附于东吴的附庸客军,一如刘备此前归附曹操、袁绍、刘表一样,但名义上却取得了同盟者的地位。

曹操大军在赤壁之战遭周瑜黄盖当头一棒,荆州水军损失殆尽,被迫烧船北归,原本曹操统一几乎已成定局的天下大势,便在孙权(26岁)、诸葛亮(27岁)、周瑜(33岁)、鲁肃(36岁)这几个年轻人的齐心协力下,竟然力挽狂澜,逆转了历史车轮。

所谓的“孙刘联盟”,从一开始并不是真正对等联盟,而是刘备奉孙权为盟主,以大汉左将军、豫州牧的名义,表奏原本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的孙权,为名位更高于自己的车骑将军、徐州牧;在之后的攻伐荆州战役中也居于附庸地位,还被周瑜竭力压制。

孙权既然深慕诸葛亮之才,便通过其兄诸葛瑾劝说诸葛亮转投自己,并极有自信只要诸葛亮自己愿意,他只需一封书信便能令刘备无话可说。然而,诸葛亮却通过诸葛瑾转达自己对刘备“义无二心”的忠诚,令孙权愈加敬重,以为其言足以上达神明。

诸葛亮面见孙权

【玄德昔遣孔明至吴,孤尝语子瑜曰:‘卿与孔明同产,且弟随兄,於义为顺,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从卿者,孤当以书解玄德,意自随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贯神明。】

此后,孙权愈加重用诸葛瑾,多次让他负责对刘备的外交事宜,也让诸葛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成为孙刘联盟的纽带和润滑剂。

虽然诸葛亮为避嫌疑,和兄长从来在外交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但他们兄弟二人的书信往来一向不断,除家事外更时常谈及国事。通过这种兄弟私信来传递信息,也一直是蜀汉和东吴外交的重要联系方式。

东吴中司马:诸葛瑾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蜀汉政务,抛弃荆州和猇亭两战的旧怨,迅速恢复吴蜀同盟,承认了孙权对荆州的占有,并连续出兵北伐雍凉,令曹魏将重兵西移,“不得分兵东行”,东吴北方防线的压力顿减。孙权终于可以放手整合内部,安心称帝。

诸葛亮《与兄瑾书》:【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诸葛亮更送给孙权一桩大礼,就是力排蜀汉朝堂那些不知变通的腐儒之议,做出意识形态的重大让步,牺牲蜀汉的核心竞争力,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得到自称继承两汉王朝法统的蜀汉政权的承认后,孙权方能从“吴王”顺理成章变为“吴帝”,诸葛亮对他在政治上的帮助可谓居功至伟,是以孙权才会一直真心感激。两人心有灵犀,实现中国历史上空前而非绝后的“二帝并尊”。

甚至可以这么说,诸葛亮从出山起,从始至终,事实上都是蜀汉政权最大的“亲吴派”,对此立场更态度公开,毫不遮掩。他不止是直接从身为吴国重臣的兄长诸葛瑾处过继嗣子诸葛乔;不止和诸葛瑾多次通报自己北伐曹魏的相关军情,而且和孙权、陆逊、步骘等东吴君臣,长期信笺交流对时局大势的意见,更可以直接插手东吴政权的人事安排,无需避嫌和顾忌。

《三国志·陆逊传》:【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
诸葛亮《与兄瑾书》:【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顷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桥阁悉坏,时赵子龙与邓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得缘崖与伯苗相闻而已。】
诸葛亮《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
诸葛亮《与陆逊书》:【家兄年老,而恪(诸葛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

正因有诸葛亮这一层关系,全无领军才能、多次出兵失利的诸葛瑾,竟能在东吴平步青云,最后竟位极人臣,封大将军。

也正是在诸葛亮通过陆逊转达的建议下,孙权才将他的侄子诸葛恪人尽其才,从不适合其性情的“典主粮谷”后勤岗位,转调去领兵。后来诸葛恪收降四十万山越,得四万甲兵,也是东吴对山越近百年战争中最大一次胜利。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封大将军,驻守武昌,总领荆州事务。

孙权临终时,之所以选择诸葛恪做自己的首席托孤大臣,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他是诸葛亮的亲侄子,也确实表现出相当的军政才能,才会爱屋及乌,对其寄予厚望。

东吴太傅、丞相:诸葛恪

诸葛恪虽因刚愎自用,人缘不佳,在东吴内部争斗中遇害。但他指挥的东兴之战,以四万吴军大破司马昭统帅的魏军七万大军,斩首数超过四万,缴获魏军车辆、牛马、骡驴等数以千计,资材甲胄堆积如山,几乎打崩了魏国整个东部防线。魏国甚至因为伤亡实在惨重,不得不因此更改了丧葬制度,影响持续后世百年。诸葛恪也因此功而升任东吴丞相。

诸葛恪的才能声望,人格操守,比之其叔诸葛亮,自然大为不及。他尚且能在东吴立此殊功,令魏国遭遇历史上最大一次惨败,何况诸葛亮这位深受孙权信任和仰慕的千古奇才呢?

4

诸葛亮是神仙?

我的问答是,不。

诸葛亮是战神?

我的回答是,不。

诸葛亮到江东的下场是?

我的回答是,诸葛恪。

5

诸葛亮如果保孙权,孙权也不会重用诸葛亮,东吴任然会割据江东,而诸葛亮也就此默默无闻度过一生不会发挥自己的才能。

孙权家族占据江东,凭的是孙策的武力征服和孙权的协调才稳定局势的。江东内部派系众多,归结起来一共有三大派。

一本土派,江东在东汉年间早就形成了顾氏、陆氏、朱氏、张氏四大士族。孙权家族虽然出自吴郡富春,但是在这四大士族眼中根本就排不上号,后来孙策动用无力才占据江东,但是四大士族内心中并不认同,任然视其为外来政权。后来孙策被刺杀,极有可能是江东士族和外来势力的联手所为。

孙权上台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只能采取出让权力的手段,这样一来大量江东士族纷纷成为江东的文臣武将,这就形成了江东本土派系。以顾雍、陆逊、朱据、张温等为代表。

二是追随派。这些人都是孙坚孙策当年征战时的文臣将领,主要以周瑜鲁肃程普等人为主。

三是招募派,即孙策孙权招募的流亡之人。以诸葛瑾等人为主。

孙权依靠追随派和招募派和本土派相抗衡。随着追随派不断战死和老化,招募派没有根基无法发挥打的作用,最后本土派一步步占据了吴国政治舞台。顾雍成为丞相,陆逊成为大都督,一文一武被本土占据。

本土派的掌权让外来人很难发挥作用,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权力圈子,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诸葛亮如果投靠孙权,估计也会和他的哥哥诸葛瑾一样,虽然倍受孙权信任但是并没有大展才华,他甚至会不如自己的哥哥,在江东更加默默无闻,而且孙权已经是割据一方的实力派,并且地位稳定,自然不会像刘备一样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待诸葛亮只有呼之则来挥之即去,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6

战争的输赢,最根本的因素是经济实力,打战就是打钱。三国时期乃至之后的南北朝、隋唐,北方在人口、经济、人才、政治、技术等方面都远超南方或是江东地区,当时江东称为南蛮、东夷也不过分。不要说诸葛亮辅佐孙权,就是三国是所有顶级谋士荀彧、郭嘉、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都来辅佐孙权,最终,还是北方统一南方。诸葛亮一己之力,无法使得南方或是孙权的江东在经济、人口、政治、人才、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北方。

7

鲁肅就行,但必需联合西蜀,关羽己把北魏打成那样了,孙权,刘备再加把力就成功了,但孙权和亲末成又在众目下丢了面子,矛盾转移了,让谁也选择斗关羽,主要是陆逊当\"孙子\"的战略过了头。孙权本意想\另取合亲政策,以免成功后反头上换了个强硬主子,受人制。进尔促成朋友关系,立献帝各据一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