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皇位,这个古代封建王朝最高的权力位置,历来为了争夺这个位置多少人为此送出生命,带着一身血腥登上这个位置。可是,却也有人主动让出,退居二线,做个逍遥的太上皇帝。历史上太上皇自然是有,例如唐高祖李渊、清高宗乾隆等,那么有人就疑问了,圣明如康熙这般,为什么不能像他的孙子乾隆一样退居二线做太上皇呢?今天随着小喵来看看吧。


康熙,清朝“康乾盛世”的奠基者,一生文治武功闪耀史册,也是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可是他没能够逃脱封建皇帝的噩梦,晚年看着自己的皇子争权夺位互相残杀,形成“九王夺嫡”的局面。那他为什么不主动让位呢?

不是康熙不想做太上皇帝,而是他的儿子们都太能耐了,一个个的都过早参与朝政,一身本事,也只能看着他们去争皇位了。

其实康熙一开始就选好了继承人,那个人就是皇二子胤礽。对于这个儿子,康熙可谓是有点爱屋及乌的色彩,因为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这位康熙皇帝生平最爱的妃子,却天妒红颜早早过世了。为此,康熙更是在胤礽三岁时就将他立为太子。按理说继承人确立了,其它有想法的皇子也应该死心了,可是偏偏这个胤礽越长大越不靠谱,被康熙两次废黜,最终就失去了本应属于他的皇位,真是自己作死。

康熙皇帝

  • 晚年的康熙和晚年的康熙

康熙皇帝本来选好的继承人被废除之后,他那些儿子自然就开始争夺皇位了,这里面主要参与者是以皇八子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和以皇四子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双方为了那个至高权位而各使手段因为前后涉及康熙的九个儿子,所以史称“九王夺嫡”。

清朝九王夺嫡

那么很多人就有疑问了,康熙这么能耐为什么不阻止?或者干脆直接选一个过的去的传位然后自己逍遥去?其实很难。

首先,康熙晚年已经不像那个擒鳌拜、平三藩的盛世君王了。任何一个君王哪怕一开始多能耐,随着皇位坐久了还有年纪上来,对于朝政和权力把控就会疲软或者力不从心,康熙也是如此,这可以从他后期为求平稳推行柔和政策就可以看出来。所以,晚年的他对于争斗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又亲手废除给他带来了挫败感。

其次,康熙的儿子们都不是吃素的,一个个都有本事着呢。康熙在位六十年,而这些参与夺位的皇子打小便被安排参与政事,例如皇八子胤禩年少就总管内务府。让皇子过早参与政事有好也不好,康熙明显没想到这些长本事的儿子们在太子被废后,大打出手。

所以说,康熙圣明却也避免不了成年皇子的争权,做太上皇根本就不可能。

身为孙子的乾隆,可比自己的爷爷幸运的太多了,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还是全身而退的太上皇帝,真是逍遥又自在。

乾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清朝实际掌权时间最久的皇帝。乾隆在位六十年,然后主动禅位给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可是呢,禅位后的乾隆还做了三年四个月的太上皇,还控制了实权,这就比他爷爷康熙的在位六十一年时间长了。

  • 活得长寿也有好处,至少不会碰到儿子争皇位。

其实乾隆皇帝一开始也像自己的爷爷那样,一早就将皇位继承人选好了,那就是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琏,可是这个永琏只活了九岁就过世了。后来又将富察皇后的次子永琮立为太子,谁知道这个比他大哥还惨,只活了两岁。遭遇丧子之痛和富察皇后过世给乾隆带来的打击,使得他这一朝自此没有立太子,直到他六十三岁这年,才立了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

嘉庆皇帝

那为什么乾隆皇帝没有遭遇他爷爷康熙朝的九王夺嫡的局面,成功传位然后当太上皇去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乾隆活得太长时间了,长到他的大部分儿子都过世了。

乾隆一生活了八十九岁,育有17个儿子。到乾隆立永琰的时候还有多少个儿子在世呢?只有四个!其他的都在夭亡了,可见长寿也是避免政权争夺的秘密武器呀。那剩下的这四个儿子都是怎么样呢?皇八子永璇酷爱诗书玩乐,又因为腿有残疾,自然就没了争权夺位的前提,也得亏没有争权,他反而成了大清最长寿的王爷,一生活了85岁。还有十一子永璂和十七子永璘,这两位因为在富察皇后过世的时候葬礼上没有悲痛的情绪,被乾隆厌恶,自然就没了考虑的权力,那剩下的,可不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晚年乾隆

结语

康熙一生平三藩,擒鳌拜,收台湾,种种件件,使他成为古今圣明皇帝。可是他遭遇了封建君王逃不开的局面,成年皇子争位,想做太上皇自然是不可能了。至于乾隆,他这个幸运皇帝,活得久,成为太上皇真个就是幸运的紧。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应该这样理解:

一则康熙死时不过六十多岁,对一个七十不到的人来说,他能放下帝王权利而去做太上皇?

二则康熙晚年对所谓的九子夺嫡、两废太子等事深为痛心,内心深处怕是对众多儿子失望透顶、深恶痛绝吧,与其让某个儿子粉墨登场,不如自己亲力亲为,况且历史上的太上皇毕竟少之又少。

三则康熙可不是乾隆一样的太平天子,他面对的形势要严峻复杂多了,西北的准葛尔、东南的台湾,内部还有早期的茅麓山和三藩,外部有沙俄……历史也不允许康熙那么去做。

3

康熙皇帝在位的时候,儿子们发生了惨烈的“九子夺嫡”事件。后来康熙去世以后,由于他生前没有明确选定继承人,康熙的那些儿子们因此对当皇帝的雍正不服,又有了一番残酷的互相倾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乾隆当皇帝的时候,依然还有余波。可见危害之大,影响之深远。

既然如此,当初康熙为什么不主动让位,自己当太上皇,把儿子们扶上一程呢?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样惨烈残酷的事情,不是就不会发生了吗?

(康熙画像)

我认为,这种假设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办不到呢?

究其原因,既与康熙个人的性格有关,是一种偶然。又与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有关,是一种必然。

先说康熙的性格。

实际上,康熙这个人,权力欲望是非常强烈的。有两件事可以证明。

第一件事,康熙扳倒鳌拜等辅政大臣。

顺治去世之前,给康熙选定了四个辅政大臣。说起来,这四个辅政大臣,还算兢兢业业,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算其中鳌拜很强势,但是鳌拜那些所谓的强势行为,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

比如当康熙不听鳌拜的建议时,鳌拜不停地说,就像威逼皇帝一样。实际上,这只是鳌拜说话的方式而已,他并没有越过皇帝做事。还有鳌拜强行换地。这种换地的风气,也是当时八旗的传统。八旗中谁占了上风,谁就想要好地。当年皇太极就干过这样的事情。

总之,鳌拜所做的,都是一些分内的事情。但是,康熙却不能容忍这些辅政大臣们存在。先是同意鳌拜杀掉苏克萨哈,接着又用摔跤的方式拿下鳌拜。

拿下鳌拜以后,连他自己也觉得鳌拜没有什么大罪,并没有处死他。后来在康熙晚年的时候,甚至还赦免了鳌拜的罪行。显然,他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只为了夺权。

要知道,康熙在扳倒鳌拜的时候,他才14岁。14岁的一个少年,其权力欲望就这么强烈。放眼古今,也算是绝无仅有。

(鳌拜画像)

第二件事,康熙强行削“三藩”。

康熙扳倒鳌拜后,立刻开始削藩。

削藩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本来也无可厚非。不过,康熙的削藩,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策略可言,完全是强行削藩。

康熙这个人并不是一个莽夫,从他扳倒鳌拜,所采用的办法就可以看出,他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但是在削“三藩”的问题上,却做得有点粗暴武断,也因为他的粗暴武断,造成了“三藩之乱”。这说明什么,说明康熙想收回权力的想法是非常急迫的。

“三藩之乱”最终因为吴三桂在长江边上贻误战机,造成失败。但是,如果吴三桂的战略战术得当,那么,吴三桂推翻清朝,把康熙打死或者撵出关外,也未必不可能。

康熙冒着丢失江山甚至被打死的危险,也要强行急迫地做这件事,可见,他本人的权力欲望有多么强烈。

而“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正是康熙害怕儿子们夺取了他的皇位,所以才造成了那样的悲剧。可以说,康熙的性格因素,在这场灾祸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再说清朝初年的政体嬗变震荡。

清朝早年的政体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从皇太极开始,到康熙的时候,属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朝皇权制的嬗变。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

康熙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扳倒辅政大臣,实现朝廷权力的集中。再通过削藩,又实现了地方权力的集中。

所以说,康熙是这种转变的有力推进者。

不过,由于受传统的影响,连康熙本人,也还在实施着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实际上就是宗室王爷们(尤其是君王的儿子们)共同议事执政。努尔哈赤就让他的所有儿子参与讨论朝廷事务。

康熙削夺了朝廷内外大臣的权力,但是对他儿子们的权力问题,却没有处理好。他本来是想效仿汉人的做法,确立太子,实施皇权制。而且他在胤礽才一岁多的时候,就把他确立为太子了。但是,他同时又着力培养他的其他儿子们,并且在儿子们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参与政务。

康熙甚至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是没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还在让他的儿子们参与政务。比如他本来要把皇位给雍正(排除雍正夺位的情况),却又让皇十四子胤禵带兵出外打仗。

康熙一方面实施中央集权,让国家权力集于一尊,一方面又在他儿子中推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样一来,都想获得更多权力的儿子们,怎么不乱起来呢?

所以,就算康熙当时想当太上皇,扶持一个儿子起来当皇帝,也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除非他先按照汉人的做法,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把儿子们安定好,把他们撵出京城,让他们就藩。这样的话,才不会发生“九子夺嫡”这样的惨事。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4

谢邀,我是候塞雷的历史手札,一名专注研究历史的今日头条创作者,我来回答。

而康熙为何不像乾隆一样做太上皇,保证传位万无一失?

太上皇的概念

所谓的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给予退位的皇帝或当朝皇帝在世或者去世父亲的头衔。中国历史上首位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异人),他是被嬴政追封的太上皇,也是唯一的一个死后被追认为太上皇的国君;

第二位太上皇是汉高帝刘邦之父刘太公,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也有被迫禅位然后当上太上皇的皇帝,比如唐高祖李渊,就是被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给逼的;也有撂挑子不干的,比如宋徽宗就把皇位禅位给了宋钦宗,结果酿成靖康耻;

而历史上最后一位太上皇是清朝乾隆帝,这人也不厚道,靠着长寿熬死了自己一群有能力有野心的继承人,当了60年皇帝后被迫实现诺言让位给矮子里拔将军的嘉庆,却整了个“太上皇之宝”,还大肆干涉朝政。

康熙为什么不做太上皇

1、舍不得放权。

普天之下皇帝最大,当上皇帝就拥有着强大的权利,掌握着天下人的生杀大权,文武百官老百姓见了自己就得磕头下跪,而且荣华富贵、山珍海味、后宫佳丽三千可以说是享之不尽,享受着无尽的风光,就这待遇,谁舍得放弃?爱美人不爱江山,那是戏文里的说辞,听听就好。

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一点都不假,对康熙皇帝来说也是。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少年时就诛杀了权臣鳌拜,牢牢掌握着朝中的军政大权。

之后的康熙平三藩,打赢沙俄,首付台湾,三征噶尔丹;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笼络汉族士人,可以说开创了“康乾盛世”,老百姓对其爱戴有加。

打小执掌大权、又建立诸多文治武功的康熙自然舍不得放权,不过他还是早早确定好了继承人:皇二子胤礽。

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坐得并不安稳,一方面皇太子年少得宠并不安分,结成了自己的太子党,康熙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说白了就是皇帝怕太子夺权,于是乎多次将胤礽废黜。

2、皇子党争,康熙想提拔最佳继承人

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包括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受封的诸皇子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

康熙之所以分封皇子,让各皇子参与政事,为的就是让其余皇子都能形成自己的势力,削弱太子党的力量,在诸皇子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以皇子之争取代朝廷满汉官员的党争,从而保证康熙自己的皇权在其中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享有最高的裁量权。

同时康熙也有点通过竞争提拔太子的意思,毕竟皇子那么多,谁都想当太子继承大统,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帝王之才,康熙作为一国之君每日处理大量政务,不可能一直盯着几个儿子看。

因此看着诸皇子竞争,康熙可以了解哪个皇子才是真正的帝王之才,毕竟只有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才能继承他的大统,传承万世基业。

3、康熙更加喜欢弘历而不是皇子们

皇帝立储除了注重子孙后代的个人能力,实际上也很在乎个人的好恶,就像当初李建成能够稳坐太子之位,一方面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他懂得如何去讨好李渊,讨好李渊后宫的妃嫔们。

回到康熙身上,道理也是一样,尽管他想利用皇子党争来选出最佳候选人,但到底还是年纪大了精力不足,到了晚年变得倦勤,也想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感觉。而四皇子胤禛则投其所好,通过让自己的儿子弘历在康熙面前表现出优秀的那一面,很快弘历就得到康熙恩宠,并搬入紫禁城居住,常伴康熙左右。

但如果直接立弘历为太子,一来不符合祖制,二来容易引起其他皇子的不满,毕竟这些皇子都已经开始处理政务,有了自己的党羽,万一再来个靖难之役,那事情就闹大发了。

因此最终也有了《李朝实录》中这样的记载“康熙在畅春苑病剧,召阁老马齐曰:“第四子雍亲王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他的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

所以说,康熙并没有也不打算退位做太上皇。那乾隆为什么会愿意做太上皇呢?

实际上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必须得退。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皇帝曾在圣旨中说:“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第此意向未宣示,众亦不能深悉也。”

只不过乾隆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能当那么久的皇帝,如今60年期限已到,作为一国之君不能食言而肥,但乾隆又舍不得皇位,再加上和珅的撺掇下“传位不让玺”,来了个太上训政,美其名曰禅位,但实际上却跟着嘉庆一起上朝参与政事,直接越过嘉庆处理政务。

5

主动禅让的皇帝很少,一旦当了皇帝,就不会放弃那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像李渊是被逼传位的,宋徽宗禅位则完全是为了甩锅,不想当亡国之君。即使是真的禅让的乾隆,禅让后还以太上皇身份训政三年,实际还是真正的掌权人。所以,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轻易禅让,即使禅让也会想着架空新皇。

乾隆禅让的时候86岁了,年纪确实是太大了,禅让也在情理之中。而康熙驾崩的时候69岁,而且病得很快,在这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能活多少岁,万一禅让了,活到了八十多岁,那日子可怎么过,继续掌权架空新皇?还是就此退休?皇帝几乎没有是真心退休的。乾隆禅让一方面年纪大了,另一方面打着在位时间不能超过康熙的口号,而康熙又不知道自己在位时间是多少。


康熙的儿子们都很厉害,太子两废两立,传位给他是不可能了。朝中大臣们也纷纷站队,有各自支持的皇子。康熙若是选一个人继位,那么他很难像乾隆那样掌握大权,架空嘉庆。这样就成了没实权的太上皇,康熙怎么会舍得。乾隆活的年纪太大,很多儿子都去世了,最后没剩下几个儿子了,剩下的质量也不太行,乾隆说啥就是啥。康熙晚年的皇位争夺是很激烈的,恐怕康熙自己都没想好要传位给谁。


康熙就是真的打算禅位了,也不打算掌权了,之后也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干政。赵构晚年也禅位了,虽然是真的禅位,没像乾隆那样继续掌权,但是赵构偶尔还是会干政,按照他的意思来,宋孝宗也很为难。太上皇虽然尊贵,但是之后皇帝才能有决策权,康熙想一点都不干政,不太可能。即使是像李渊那样被迫退位,都有老臣子去和他闲聊诉苦,康熙要是和新皇起了冲突,大臣们该听谁的?有太上皇在,新皇会很不自在。乾隆训政的时候,和珅还能活着,乾隆一驾崩,嘉庆就收拾了和珅,嘉庆何尝不是在忍耐。国无二君,禅位整不好反倒会使得局面更乱。


古代的太上皇是很少的,很多都是有原因的。皇帝不会轻易禅位,那是一种权力欲望,不是谁都舍得的。

6

古代的皇帝,除非死,轻易不会将皇位传给下一代,因为传位之后的人不是死就是生不如死。乾隆皇帝所谓的传位,不过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换汤不换药,乾隆作为太上皇掌握着所有的大权,根本没有放一丁点的权力出去。

一、生不如死的太上皇

皇位是一个非常诱惑的东西,在古代社会,皇位可以让父子兄弟反目,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天家无亲情”说的就是因为皇位的诱惑,亲情都不在了。

第一个当太上皇的是春秋时期赵武灵王,他是赵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为人雄韬武略,在赵国实行改革,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越而成当时的霸主。

赵武灵王为了让自己能更好地领兵打仗,就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自己则带兵四处征战,更是偷偷地深入到了秦国内部打探消息。

但他的权力已经慢慢地被移交到了儿子惠文王的手里,感觉到不妥的他甚至想要联合自己的长子从惠文王手里夺回权位,后来被军事政变,饿死在离宫当中

后来,除非万不得已,皇帝不会轻易退位。

唐高祖李渊是被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政变逼退位的,宋徽宗赵佶是被金国逼得打不过才退位的,乾隆皇帝是因为自己年轻时候装逼,说自己在位不会超过康熙的六十年,结果他活得时间太长了才不得不装模作样地说要禅让。

二、为何康熙不禅让保证帝位传承

康熙认为,他的地位传承非常稳固。

他年轻的时候,早早就立了太子,并且精心教导,自己外出的时候,也让太子监国,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只不过诸子夺位,康熙活的时间太久,太子当了太久,日子不好过,这才折腾出了许多的事情。

但是康熙留下了遗诏,他觉得他死了之后大臣们按照他的遗诏拥立新皇登基是非常简单又可靠的一件事情。历史上几乎每一个皇帝都是这么做的,不是立太子就是留下遗诏,或者把难题抛给大臣们。

为了让皇位的继承稳固,从古自今的皇帝们想了很多很多的办法,但是从来没有一个皇帝会天真的以为让太子在自己生前继位会是一个好的方式。毕竟没有一个皇帝知道自己哪天要死。

而且,古代皇帝登基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一个皇帝要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是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的,一个皇帝如果感觉自己要死了,他哪儿有力气去举行仪式,如果一个皇帝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他为什么要去举行禅让仪式。

这是一个矛盾。

康熙绝对不会想到用禅让的方式来保证皇位传承的稳固的。

7

有四个原因,康熙皇帝不能像乾隆皇帝成为太上皇?

一、康熙皇帝是突然驾崩,没有任何征兆

康熙皇帝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驾崩,十月份的时候康熙皇帝还去南苑打猎。而且去世前一天跟皇四子胤禛说,他的病情有好转趋势,让他放心。可见康熙皇帝对自己的病情好转是有信心的。

康熙皇帝画像

二、康熙皇帝是有实权的皇帝

康熙皇帝登基六十一年,执政五十四年。可以说是实权皇帝。而历史上的太上皇基本上是被皇帝架空的,大权旁落。康熙皇帝没有任何理由去当太上皇。

康熙皇帝朝服画像

三、乾隆皇帝图的是禅让的美名

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大喜功的皇帝,立功、立德、立言样样不落,晚年自封十全老人,他想博得一个禅位的美名。而且据他自己回忆他登基之初,向天许愿,登基年数要少于圣祖康熙六十一年之数,所以在位六十年,功德圆满。

乾隆皇帝画像

四、乾隆太上皇是有实权的太上皇帝

乾隆太上皇帝跟历史上其他太上皇的根本区别就是禅位不放权,至死都把握着权力。

8

别看中国历史上皇帝有494位皇帝,但是历史上的太上皇却非常少,大小王朝加起来也就二十个不到,而且自从唐玄宗李隆基沦为太上皇之后下场凄凉,导致后世许多皇帝不是实在逼不得已是不会禅位去当太上皇的。所以唐朝以后当过太上皇的不过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光宗赵惇、明英宗朱祁镇和清高宗弘历六人而已,而且其中宋朝的皇帝就占了一大半,这其中还有被逼和甩锅的,真心实意愿意退位放权的一个没有。

就是乾隆自己,当了太上皇之后还要管事,还刻了许多“太上皇之宝”的玉玺,如果不是他年青时发下誓言不超过爷爷康熙的61年皇帝在位纪录,如果不是没想到自己那么高寿的话,乾隆也是愿意当皇帝当到死的,虽然他这个太上皇的实权并不次于嘉庆帝,甚至还要高过一头,但是天下毕竟改元了,他总不能搞个复辟吧,所以只能暗地里收拢权力。

而乾隆的爷爷康熙算是清朝的明君,但是明君也有明君的缺点,那就是权力欲比较重,只要他是一天的皇帝,那他就想一天握紧权力不放手,比如太子胤礽被废黜,就是典型的储君与皇帝夺权产生的矛盾。

这个问题不仅康熙碰到,汉武帝和唐太宗都遇到过,所以给明君当太子实在是一项高危险性的事情。

而且康熙也有意放纵自己的几个儿子相互竞争,毕竟这种靠竞争上来的皇帝,搞起政治斗争来,不至于会输给臣子们,所以后来继位的雍正帝收拾大臣们像玩似的,而清朝最重要的几项决定“改土归流”和“士绅一体纳粮”都是在雍正朝做出的,可见雍正是如何的出色。

所以康熙根本就是借诸子夺嫡的事件来培养接班人,这也曾经是唐高祖李渊的想法,只 是没想到李渊玩脱线了,而李世民又太强悍了,直接帮李渊排除掉了其他的选项。

9

要不怎么说乾隆帝是享福的一位皇帝呢,在位期间该享受的都享受了,就连退居幕后为太上皇时,也是以“太上训政”把控权力。

但不是所有古代的太上皇都如清朝乾隆帝这样过的舒服。这也是为什么康熙帝不是如乾隆帝一样去做太上皇的原因。


“太上皇”是什么,说白了,古代的太上皇,就是一个退休的头衔。

试想对于古代的皇帝而言,九五之尊的皇帝当的好好的,谁乐意退休去做太上皇,然后把权力交给继位的新君呢。这个时候,应该有朋友感觉乾隆帝不是做太上皇做的挺舒服的嘛。

那咱们说说乾隆帝为什么成为了太上皇。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乾隆帝这种实权皇帝是不会说皇帝做的好好的就退休的,他选择做太上皇,是因为他早年间曾说过在位时间不超过他爷爷康熙帝的在位时间,而后来的情况就是,乾隆帝活的时间长,在位的时间也不短,眼瞅着就要超过康熙帝的在位时间了,没办法,就退位成了太上皇。


但是乾隆帝是个实权皇帝,就算是成了太上皇,也不耽误他掌权,后继的嘉庆帝在乾隆帝担任太上皇期间,是没啥实权的。

由这些看,乾隆帝选择做太上皇,不是说他自己真的想退休。而康熙帝没有什么客观原因制约,自然不会说做着皇帝就退休了,至于选择储君一事上,康熙帝时期的九子夺嫡一事,确实情况比较惨烈。

但在这一事上,不是说康熙帝做了太上皇就万无一失的,因为乾隆帝时期和康熙帝时期的情况不一样。


康熙帝晚年时期,有实力争夺储位的儿子不少,还分了阵营,而乾隆帝晚年时期,有些儿子已经去世,没有如康熙帝时期那样分阵营而“战”的情况。况且,自康熙帝时期九子夺嫡一事之后,后继的皇帝如雍正帝、乾隆帝,都是秘密立储,不公开设立太子,这样也避免了一些惨烈的状况出现。

10

题主是觉得如果康熙可以像乾隆那样退居二线做太上皇,就可以保证皇位平稳过渡,从而避免他晚年时上演的九龙夺嫡的惨剧吗?但我觉得不可能。

首先,在康熙的晚年,几位皇子羽翼已丰,会因为他的一纸诏书就放弃当皇帝的野心吗?

康熙当皇帝时大权在握,几个皇子相争还没有放到明面,还能收敛点,一旦他当了太上皇,没了权力,那些皇子们没了敬畏心,雍正初年那种你死我活的局面只怕会提前上演。

而他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雍正是如何收拾他那些兄弟的了。就像李渊在面对李世民要杀建成元吉的儿子他无能为力一样

而且康熙一生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算是个比较有做为的皇帝了,这样的人往往权力欲都比较强,所以如果做了太上皇会心甘情愿的下放权力吗?

他如果不放权,他的继任者雍正皇帝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到时会像嘉庆皇帝对乾隆那样对他唯命是从,心甘情愿的当个摆设皇帝吗?只怕到时雍正皇帝在面对与兄弟相争的同时,还要和他这个太上皇进行一番明争暗夺了。

所以除非是康熙在和储君胤礽产生矛盾的初期,几位皇子还没有生出夺嫡之心,也没有形成气候时早早让位于胤礽,去当太上皇,但那对当时才四五十岁年富力强的康熙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且从后面胤礽的行事来看他也不是一个当好皇帝的材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