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三国志》为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次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人部书的概况: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为寿书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寿本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借鉴的思想材料。

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作现出作者对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立场,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该书用文字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的作品。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西晋人陈寿所撰,是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成书于西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诞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该书是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前者记述的是历史。而后者是文学小说作品。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和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绝大部分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观点和想象将其夸张或有意贬低。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历史故事。(2020/08/16)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志接近正史,演义添枝加叶,咵大其辞,成为戏文一般。既相符,有区别,写书表千秋,读者思万年。

3

三国志是正史,记录的是三国时期真实的人物传记与事件。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小说,里面有部分虚构成分。

然而似乎许多人都是通过读了三国演义后,再去读三国志!

4

一、两书都是写三国事情的,这是相同的点。二、三国志是历史,更加可信;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的成分更多。三、成书的时代不同,三国志成书在晋,作者陈寿;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明代。四、三国演义明显借鉴了三国志中的历史史实,并作为其创作的故事框架。五、从可读性上来说,三国演义流传更广,影响更大,艺术性更高;三国志史学价值更高。六、政治倾向不同,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三国志拥曹贬刘。七、书中人物形象塑上,三国演义里人物更生动形象鲜活可爱。总之,两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5

《三国志》是三国时的历史记载,《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时的历史而改谝的文学作品

6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都是描写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类著作。

那《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来了解这两部著作的一些基本信息。

1、《三国志》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关于三国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以《魏书》、《吴书》、《蜀书》分别成书,在北宋年间被人合辑作《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

核心的一句话:此乃正史!

我国古代新王朝建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前朝修史,所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华夏之文明,在没有经过修饰和沉淀的时候进行编史,且编者多位前朝遗老,以保证史书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此谓“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另一方面是为了宣称新王朝的正统性,以有道伐无道,对前朝进行客观的总结、思辨、评价,此谓“兴朝而修胜国史”。这一传统基本在唐朝修订晋史形成,晋朝虽然还没有这样的习惯,但是被授官为著作郎的陈寿,为了完整地呈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责无旁贷以编著三国史为己任,呕心沥血十余年,才完成这部纪传体国别史。

《三国志》这部书取材精审,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比如对孙策之死,舍弃《搜神记》等书上的妄诞传说,只记孙策为许贡的刺客以至重伤而死。陈寿担任晋朝官职,故而尊魏国为正统,但本身却是蜀国故臣,对故国颇有感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也如实记录,保持了对史实的客观记载和评价。

2、《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别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到魏、蜀、吴三国建立后交织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魏臣司马家族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核心的一句话:此乃演义!

《三国演义》成书时已经是明朝初年,朝代演绎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三国时期的各个事件和人物都经过了无数次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认识,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贩夫,都可以着夹杂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来讲述那段历史。比如作为正统的曹魏慢慢被蜀汉替代,黑脸的曹操一步一步变味了大白脸,诸葛亮越来越被神化而进妖,等等。

罗贯中创作这部小说,是以《三国志》为基础,广泛吸收各类传说、话本、戏曲等内容,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再演绎才形成现在的三国故事。为了塑造某些人物,很多史实都被整合、借用、夸大、编造,比如华雄实际被孙坚及其部下斩杀,被加工成关羽“温酒斩华雄”;担任魏国司徒的王朗,经学大家,丰丽博敞,怎么也想不到几百年后被编造出孔明骂死的下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美周郎也不能想到自己一生意气风发,落个气的吐血身亡的下场。这些都是为了艺术效果而进行的加工。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和我们现在所读的版本不一样,已经很多很多代文人的修改和校订,仅流传下来的就有27种。现在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在嘉靖本上进行修改后的版本。

3、二者的关系

(1)《三国志》是史家正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三国演义》是通俗历史演义小说,为优秀的文学创作。二者时间相差上千年,罗贯中在创作时充分借鉴了《三国志》,且小说也取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2)《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都为三国历史的广为流传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悠长的历史河流中,这段历史时期持续时间并不算长,无论是广义的从184年黄巾之乱,还是从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三家归晋天下一统,寥寥不过数十年。我国历史中并不乏大混战年代,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时期也是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是论及在老百姓中的传颂之广,影响之深,无出三国之右,这都是《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功劳。

(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群众基础还是有差别。《三国志》是文言体,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比较晦涩,难以直接阅读。《三国演义》语言通俗,精彩绝伦,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广受大众的喜爱,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读者最多的历史小说。大部分人了解三国历史的最根本来源都是《三国演义》,当然现在有电影、电视剧、绘本等,但基本上都是基于《三国演义》的再创作。


综上所述,这两部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史学瑰宝,如果你想了解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去读《三国演义》吧,这已经够了。如果你还有兴趣继续作深入研究,可以去读一读《三国志》,读不下去的话,再重新把《三国演义》读一遍。

7

各位好,我是四九城大磊子,在这简单聊聊。

其实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联系好像讲的都是三国时期的事情,人物大部分相同,历史事件却是有一定出入,三国演义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写成的。具体区别和大家说说。

1,作者不同,三国志,作者陈寿,史学家,晋朝人,今朝人写前朝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小说家,元末明初人,距离三国时期差了小1200年。

2,文体不同,三国志是史书,史书主要是对历史的描写,相对而言更加真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更加写意,虚构成分更多一些。

3,风格不同,三国志在晋朝时期成书,文字表达形式更倾向于古汉语,也就是一字一意,添一字减一字都会影响原意,文字表达更精炼。三国演义在元末明初成书,由于是小说,文字表达形式在当时可以说就是大白话,因为写小说是要卖钱的,写太文会有多少人买来看。

4,写书人数不同,三国志作者说是陈寿其实不如说是总编撰,因为魏书,蜀书,吴书都是由当地人写的,最终是由陈寿汇编的,这也就会出现某个人物在魏书中和吴书中描写有矛盾之处的原因。三国演义作者就是罗贯中一个人,不过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除了根据三国志外,很多内容还依据前人写的元杂剧收纂而来,比如三英战吕布等等。

5,侧重角度不同,三国志是在晋朝写的,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源自曹魏,写书侧重点自然偏向曹魏。而三国演义则不一样,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就已经出现。这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南边的刘备为汉室正统,而北边曹操则是汉贼,因为南宋就是在南方。尊刘贬曹思想出现已久,作者自然会顺应人心去写书。

以上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和联系。

原创手打,如果您喜欢,记得点个赞吧。










8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演义,前者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后者作者在《三国志》基础上,自己主观创造的,只能当小说来看,经不起推敲。

所以要了解三国历史,就看《三国志》,要说故事的趣味深长,有血有肉,精彩程度,还是《三国演义》好看。

9

巜三国志》晋朝陈寿著的史记,《三国演义》则是小说。罗贯中不愧是大作家,他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贯穿到小说中,成了这部巨作的主轴线,刻划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张飞高大威猛。《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用现在的尺码兑算,身高1.84米,伟岸挺拔,刘关张远不如诸葛亮,罗贯中巧妙地根据读者的审美观作了调整。

《草船借箭》人共皆知,其实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的杰作。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犯,却不谙水性,东吴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孙权命人造一船大木船,趁着夜雾,直逼曹军营地。孙权坐镇木船指挥,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贸然出击。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许出兵。一个时辰后士兵禀告:"左侧开始倾斜。”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右侧继续受箭。拂晓前,木船返回东吴港口。

《空城计》却是赵云为救老将黄忠,率少数人马冲入敌军重围,救出黄忠后,杀开一条血路,被逼退入一座蜀军孤城,魏军数万人马尾随而来。蜀军城中仅千余人马,赵云急令士兵在后山砍伐树校,绑在一百匹马尾巴上,然后来回奔跑。赵云下令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单枪匹马冲出城,挺枪勒马,猛然喝道:"常山赵子龙在此!”

魏军主将见城内后山灰尘滚滚,赵云单枪匹马挑战,疑有埋伏,便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集中在诸葛亮的身上,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是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早有定论。罗贯中大量地描写他的正能量,使读者对诸葛亮的为人敬重有加。

10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根据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写出来。《三国演义》应命名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分三大部分:《魏书》、《蜀书》和《吴书》,是以人物为顺序编写的,魏书第一个人是太祖武皇帝,就是曹操。蜀书第一人是刘焉,魏书第一人是孙坚。《三国演义》则是按时间演变的。故事连贯,适于阅读,引人入胜。编成戏曲,制成电视剧都是依据《三国演义》。《三国志》适于历史研究者,其真实性很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