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亲朋好友皆大欢喜前来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这则文字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正好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刻,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 摆在今人面前的现实,尤其是教育者的现实,就是读史。而且要认真读,读明白,以避免道听途说,误人子弟。毛泽东主席还说过“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此言不谬矣。
最简单的规律是“目标决定结果”,取荆州而不先取汉中是战略上的短视,汉中为曹操后发先至,只是因为诸葛亮算计不到这一重中之重的“棋眼”。“三分天下”是各方诸多错误的结局,但并非没有改变的机会。
??????? 若战略上审时度势,应该把根据地选在汉中而非荆州。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者张鲁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就是邪教,其部战斗力也弱。刘备率军攻占当属不难。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另外,在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便以主力南下争荆州,这势必同孙权火并,正好利于刘备,可惜这一机遇未被抓住。《隆中对》12年后,刘备才攻取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若是刘备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有可能实现。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
???????? 2.诸葛亮建议荆州、益州两路并进,兵分为二是馊主意,患兵家大忌。
??????? 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 攻之、倍则分之”。三国中,刘备最弱,而用兵贵专,十指攥成拳方有利于出击。建议关羽守荆州更是短见,而从要争权出位的角度则是用心险恶,害死关羽对诸葛亮的未来作为扫清了障碍。
??????? 关羽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战略短视(这一点比诸葛亮还不如),以诸葛亮的才智还是看得出来的,关羽守荆州必死无疑.荆州对吴魏两家是必争之地,夹在中间必遭两家算计。
??????? 公元219年,刘备率主力击败曹操夺取了汉中,关羽也进攻襄阳,企图呼应。结果军力很弱的关羽随即遭到曹操、孙权两军的夹击,败走麦城。而此时刘备的主力正在汉中,与荆州千里之遥,无法及时驰援,关羽身死地失。诸葛亮所设想的两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至此,刘备四大军区,灭掉其一。)
??????? 3..进谗言,害死刘封
??????? 孟达劝刘封降魏,刘封不从,而回归成都,可见刘封忠诚。而诸葛亮“虑刘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除之。于是赐封死,是使自裁”(《后汉书》)
??????? 为此李贽说过过公道话:刘封虽不出救,其罪正与糜芳同科,俱是情有可原者也。若傅士仁,孟达,则反国之贼也,罪不容诛矣。凡读史者,定须原情定罪,方不冤枉了人也。
???????? 4.刘备义气伐吴在战略与战术上是双重的失败。
第一,留诸葛亮保障后方,接应粮草。“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 诸葛亮传》。
第二,可是,这次失败恰恰在于没有“足食足兵”,诸葛亮没有尽到责任。“夫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庙算不胜,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刘备在关羽被杀两年后(221-222)发动夷陵之战,这期间,刘备应当有机会做好基本的物资准备,但结果是不充分的,从而导致战略战术双重的失败。
显然,夷陵之战上策应该是水路进军,可以速战速决,又可因粮于敌。而最终战线和时间拉长,根本原因是没做好预案,最终因粮草不济而败,而非结营不当。
这说明,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做好战略战术的谋划,也没做好后勤保障,究其原因,有能力问题,也有态度问题。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 5.白帝托孤(223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刘备将死其言也哀:“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实为看穿诸葛包藏祸心而无奈的呐喊,寄侥幸于诸葛良心发现。同时责成李严、诸葛亮辅佐少主,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见《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目的是制衡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结果大相径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变”!。。
???????? 6.七擒孟获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用心险恶(225年南征)。
孟获仅仅是一个蟊贼,杀鸡焉用牛刀,而为什么诸葛亮要亲力亲为?是为了营造国难当头还得我诸葛亮拯救国家的氛围,造成掌控军权的既成事实。
??????? 事实上,南方三郡的叛乱并不难平定。三郡(建宁郡、越雋郡、牂牁郡)叛乱首领之间并无紧密配合,相反,他们各自为政,互相勾心斗角。诸葛亮大军还在路上,越雋郡叛乱首领高定就已经把建宁郡的叛乱首领雍闿干掉了(和诸葛亮的离间计无关)。诸葛亮在王连的劝谏之下“停留者久之”也说明这些动乱并非燃眉之急。南征之役并未严重到需要“元首”亲征的程度,蜀汉集团内部并不是没有优秀将领可以代劳,庲降都督李恢就是其中之一。建宁郡的叛乱正是在李恢的独立指挥下平定的。“南土平定,(李)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从如此隆崇的嘉奖来看,南征之役,李恢确实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 刘备生前,蜀汉集团存在着四大军区:荆州军区的关羽军团;汉中军区的魏延军团;永安—江州军区的李严军团;京畿军区的刘备直属军团。后来关羽军团彻底覆败,只剩下三大军团。李严直辖永安—江州军团的同时,拥有着对其他诸军团的节制权。
??????? 诸葛亮南征平叛所率部队,主要来自京畿军团——李严在诸葛亮南征期间不闻不问,永安—江州军团诸葛亮自然无法号令;汉中魏延军团身处前线也不可能抽得开身。南征的意义也正在于:诸葛亮从此将京畿军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
(至此,刘备四大军区之一,被诸葛亮掌控)
??????? 7.自领益州牧(224年),已然篡国!
??????? 自领益州牧意义重大!蜀国原本仅有两州:荆州和益州而已,关羽一死,荆州已失,从此仅剩下益州。诸葛亮自领益州牧,意味着诸葛亮成了蜀国第一军政首长(请注意啊,前任益州牧是刘备),从此,刘禅、李严、魏延诸辈皆为陪衬。。
??????? 8.六出祁山实为必败之旅(227年北伐,作《出师表》)。
??????? 六出祁山不仅仅是犯兵家大忌的劳师袭远,春秋秦国偷袭郑国劳师袭远而兵败,认真读书的人都知道。北伐在无胜算的基础上,一意孤行,而最终耗尽蜀国的资源储备和民力民心,而其最重要的目的是为诸葛亮党同伐异、篡党夺权创造借口,同时转嫁阶级、民族、政权中的一切矛盾。
还有重要的一点,北伐之时,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具备。此时,司马懿已经构筑一条完善的防御系统,这一点就远远高于诸葛亮的。而凭借不靠谱儿的孟达而起兵伐魏,即可掂量诸葛亮的分量。再看人家司马懿干嘛呢,见微知著,千里奔袭(是在人家自己的地盘儿上啊)、先斩后奏,扼杀孟达于摇篮中(228年)。诸葛亮算计不到这一点,是缺心眼儿,因为兵法的基本原则就是不侥幸用兵,是以己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
???????? 9.架空魏延这个最后的元老
蜀汉建兴六年的首次北伐,目的是为了攻取曹魏凉州或者凉州的一部分,为蜀汉集团寻求一块出川的跳板。但除了这一战略目的之外,诸葛亮其实还达成了另一重要目的,那就是:借此控制接管了汉中军区的魏延军团。
魏延出身荆州,但与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士大夫关系不深。早年魏延是刘备的部曲将(家将),可以归入刘备直属元老行列。刘备之所以选择魏延镇守汉中,其“家将”身份应当是考虑因素之一。诸葛亮调整蜀汉集团内部权力关系,自然也少不了对魏延及其汉中军团的处理。
???????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顺理成章地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了镇守汉中的“方面军”统帅的身份,而蜕变成为诸葛亮麾下的一员偏将。此后,魏延头上先后被冠以这些职务和爵号:(北伐军)前部督;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爵位虽荣,但此后却再也没有机会镇守方面,随诸葛出征,为万人率也不可得。这位刘备亲信中最后的元老,就此被架空。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与杨仪争权,其矛盾正是肇始于此时。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魏延请缨出子午谷袭取长安,是弥补“隆中对”的缺憾,同时开辟新的战场,建立根据地,凭此可以获得前汉韩信暗度陈仓之后逐鹿中原的态势,刘邦建汉就走此一路儿,这也同样是秦国一扫六合的基础。诸葛弃之不用,可以归结为:其一心智能力所不能,其二忌惮军权旁落,自己的实力被削弱。从暗算关羽、张飞开始,好不容易熬到今天,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耶?
(至此,刘备四大军区之二,被诸葛亮掌控)
???????? 10. 暗算李严。
??????? 建兴九年(231年),李严为祁山蜀军催督运事。诸葛亮废李严,假借了一个难于置信的口实。
??????? 据《李严传》,李严之表现为:喻后主指,运粮不继,呼亮军还;又诘亮粮足何以还军;并表上后主谓亮军退盖以诱敌。亮以严反复如此,乃出严前后手笔为证,表徙严于梓潼为民。《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谓严“横造无端”;《季汉辅臣赞》据亮所言,亦谓严“造此异端”。但是这里所说的李严举动毕竟过于乖谬,不符常情,丝毫不像一个素来“以才干称”、“有能名”,被誉为“部分如流,趋舍周滞”。焉为“其见贵重如此”的人所当为?其间必然另有文章。
??????? 废徙李严,其实是诸葛亮解决蜀汉集团内部客、主士大夫问题的关键,是当时的一件政治大事。陈寿所上《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十余万言,其中有《废李平第十七》一篇,可见关于此事的文书资料是不少的。陈寿、常璩书中所载废李严事,当是据《诸葛氏集》资料写成。但是今存这些,看来都是诸葛亮之词,没有李严一面的资料,历史真象究竟如何,已无从考定了。
??????? 让李严押送粮草,因为迟到而削职为民。要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再遇上连阴雨,不迟到才怪。用押运粮草暗算人即高明,又简单,又必然有十分的把握。还记得吗?陈胜吴广是怎么揭竿而起的吧?因连雨天,深陷大泽乡、迟到要面临军法处置。
(至此,刘备四大军区之三,被诸葛亮掌控。除去荆州军区的毁灭以外,蜀汉所有军权全被诸葛亮掌控,篡军完毕!)
??????? 11.剪除贤良。
??????? 廖立为刘备信任的人,官拜长沙太守,后迁为侍中。诸葛亮曾评价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也,当赞兴世业者也”,但后来,诸葛亮凭借蒋琬谗言而治廖立诽谤先主之罪,将其流放。
?????? 12.“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始作俑者即是诸葛亮。
??????? 如前已述关羽骄之、张飞纵之以酒、李严陷之以难(蜀道之难)、魏延夺之以权、廖立等陷之以
言,在此不表。从诸葛掌权,他就没让别人独当一面过,即便是姜维,亦因此仅有热忱而没有经验,后虽尽力而终不成功。刘禅是一个很忠厚的人,从刘备死后尽孝守灵可以看得出,而才智不济,实在是教不严师之惰——他的老师就是诸葛孔明。孔明虽无战略才干,但只要用心,当个私塾先生还是可以胜任滴,为什么不称职?故意的!《出师表》所说的近君子、远小人,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凡是不听诸葛亮话的皆为小人!
??????? 13.粉饰是非,篡党夺权。
??????? 《三国志》刘备托孤的遗言见上面的第5条,刘备托孤,是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少主,此间诸葛亮的任务仅有一半,而统内外军事唯有李严,没诸葛亮的事儿。而结局大相径庭,唯一的解释:“政变”!
??????? 14.《前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此话之意,在于“皇宫与相府,都得听我的!”此时,诸葛亮自领益州已然牧篡国,架空刘禅。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实际上都是诸葛亮的爪牙),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事实上,虢夺刘禅的权利)。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的意思是,我安插的人,都是“君子”,你刘禅的亲信都是“小人”)!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都是诸葛亮自我背书,刘备遗嘱“李严统领内外军事”没诸葛亮的事!)
15.大奸似忠。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起来很感人,而诸葛亮是对任何人都不放心的,所以事无巨细必躬亲之,最终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如此结局于己于人都不利,也是对国家不负责任。而其动机与王莽一致,王莽亦如是也:从当国丈、任宰相,再到建立新朝伊始的锐意改革,不管成效如何,但毕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名不正言不顺而已。。
???????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的的确确把刘备的革命事业当作了自己的事业,不远千里从隆中来到四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必须澄清的是,诸葛亮越俎代庖、排斥异己、粉饰是非、穷兵黩武、耗尽资源民心,实为蜀国败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