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就几十上百万多少会有夸大的成分,比如说赤壁之战曹操的劝降书写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显然这个数据是不足为信的,只能说曹操的牛皮吹的好。
如果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纵观整个中国战争史,就数战国时期的战争兵马众多。除却部分记载夸张外,太史公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原因大致如下
1.战国时期实行全民皆兵制,据统当时全国人口达三千万,若按比例减掉女性、老弱病残,像秦、赵等强国征兵三四十万绝非难事,小国凑够十万也有可能。
2.战国时期长期驻军前线的多为贵族公子,依照当时的制度,贵族当兵仆人跟从,这样军队中又能增加很多壮丁。
3.史书所记载的人数并非仅指冲锋陷阵的兵士,还有为战争服务的劳役、农夫灯后勤人员。
4.若战争惨烈,对人员要求较高,各国会酌情在农民阶级征兵。甚至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参与战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历史越往后发展,战争人数越少,与兵制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至隋唐时期实行兵户制,打仗的多数职业军人,他们不从事农业劳作,由朝廷供给,军队的巨额开支使得朝廷不可能养过多的兵马,所以战争的人数不比战国的庞大数量。
当然不能排除史书夸张的成分,有往多的说的,也有使劲往少了记载的。比如温泉关战役,即使温泉关地势再有利,斯巴达三百勇士也不可能抵抗庞大的波斯军团。奴隶制的希腊王国,每个参军的士兵至少有七八个奴隶随从,因此参与战争的不下两千人。欧洲历史却只记载成几百猛男坚守温泉关三日,显然也是通过夸张来表达战争的伟大之处吧。小生不才,片面之词,如有纰漏,烦请指正。
点赞、关注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