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动辄就几十上百万多少会有夸大的成分,比如说赤壁之战曹操的劝降书写道:“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显然这个数据是不足为信的,只能说曹操的牛皮吹的好。

如果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纵观整个中国战争史,就数战国时期的战争兵马众多。除却部分记载夸张外,太史公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原因大致如下

1.战国时期实行全民皆兵制,据统当时全国人口达三千万,若按比例减掉女性、老弱病残,像秦、赵等强国征兵三四十万绝非难事,小国凑够十万也有可能。

2.战国时期长期驻军前线的多为贵族公子,依照当时的制度,贵族当兵仆人跟从,这样军队中又能增加很多壮丁。

3.史书所记载的人数并非仅指冲锋陷阵的兵士,还有为战争服务的劳役、农夫灯后勤人员。

4.若战争惨烈,对人员要求较高,各国会酌情在农民阶级征兵。甚至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参与战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历史越往后发展,战争人数越少,与兵制的改变有很大关系。至隋唐时期实行兵户制,打仗的多数职业军人,他们不从事农业劳作,由朝廷供给,军队的巨额开支使得朝廷不可能养过多的兵马,所以战争的人数不比战国的庞大数量。

当然不能排除史书夸张的成分,有往多的说的,也有使劲往少了记载的。比如温泉关战役,即使温泉关地势再有利,斯巴达三百勇士也不可能抵抗庞大的波斯军团。奴隶制的希腊王国,每个参军的士兵至少有七八个奴隶随从,因此参与战争的不下两千人。欧洲历史却只记载成几百猛男坚守温泉关三日,显然也是通过夸张来表达战争的伟大之处吧。

小生不才,片面之词,如有纰漏,烦请指正。

点赞、关注是美德。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说呢,古代的战争很多不是这样的,可以说,在古代,大兵团的战争是非常的少的基本上到了西班牙和英国殖民的年代战争规模也不过就是数千人或者是上万人的规模而已。


而到了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的时候,清政府非常的重视英法联军,就调兵三万人,这是清军华北地区几乎是全部的家当了,和动辄几十万的规模相比确实相形见绌,可见,当年几十万规模的战争是很少的,不仅仅中国没有,西方也没有。


而为什么会有很多几十万规模的战争记载呢?首先因为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史学家都非常的喜欢夸大其词,记得看过越南对明朝的战争,越南号称三千万大军,还有缅甸的正史《琉璃宫史》说蒙古三千万军队入侵缅甸,而缅甸抵挡不住亡国了,可见,古代的史官还是很喜欢夸大其词的。


而之前远古时代,没有农兵分离,所以,全国的男性都会被调集起来,运输粮食的,后勤的,做饭的,都属于士兵,而后来农兵分离之后,士兵数量急剧减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兵贵精而不在多。而一直到了二战,几十万规模的战争才成为了现实,而当时的苏联尽管三千多万士兵,但是感觉还是古代全民皆兵的制度,正儿八经的职业士兵也就有十分之一都不到。

总之,古代的大兵团战争一方面是文人的夸大其词,第二就是因为当时没有进行农兵分离。

3

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能力发动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人口基数

在欧洲中世纪,几千人的战斗就已经算是史诗级的战役了。所以,军队人数取决于国家的人口,一万人口的国家怎么也变不出几十万军队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所以才有能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大战!

比如前秦南征东晋的淝水之战,前秦出兵80万,而前秦的人口足有数千万。如果没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没有能力征集这么多士兵的!


国家体制

中国古代属于中央集权社会,政府对国家的掌握能力强,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国家的战争潜力发挥出来。

比如秦国灭楚的战争,秦军出兵60万,而秦国人口才500多万。但是秦国采用的是耕战制度,国内所有青壮年都受到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并编制在册,需要征集的时候只需要一道命令就可以了。

战争范围小,足以支撑大量军队作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代打仗后勤压力极大。但是灭国级的大战就得出动数十万大军,还是以秦国灭楚为例,人去的少了结果被打的打败,只能咬牙征集全国军队杀过去!

所以,中原王朝在远征前都会在前哨修建大量仓库存储物资,以缩短物资基地和战场的距离,这样就能支撑数十万级别的军队作战了。

几十万人是辎重兵和战兵的总计

可是很多战争都远离国土,不能提前储备物资,比如漠北之战。汉朝总共出了10万战兵,却要有几十万步兵押运粮草!所以,有很多远征,看上去人挺多,真正投入战斗的人却少得多,大部分人都在看粮食呢!

但是这种战争方式就需要战兵极其精锐,否则他们很容易因为数量不足被打败,连累后方的辎重兵一起陪葬!

4

不要被历史书籍上记载的军队数字所蒙蔽,古代很难组织超过10万以上野战部队,主要是再富有的国家都养不起数十万的野战军。

对于作战双方出于恐吓对方的目的,往往夸大己方军队数量,或者把承担后勤补给的人员也计算在军队内,史官对于军队数量的记载真实性值得怀疑,春秋时期千乘(每乘兵员72人)之国即为军事大国。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古代动员数十万大军的难度:

  1. 部队集结的难度:战争爆发有一定突然性,敌军来犯不可能等你几个月开战,如果集结数十万大军,需要几个月时间调拨粮草和集结部队。即使国家常备军百万,大部分也是守备地方的部队,精锐野战部队会分散驻守各个要塞关隘,一旦需要集结,国家各地的精锐会被抽调赶赴战场,你从西安出发,我从南京赶来,他还在遥远云南。即使现代淞沪战争,国军号称70万参战,实际情况是先头团在上海开火,师部走到长江,第2团已路过开封,第3团刚刚从驻地西安启程.....等走到了仗也基本打完了。

  2. 数十万大军的粮草、武器补给是一个噩梦:古代1个步兵需要3个民工,骑兵的补给民工更多。假设一次出动30万野战军,则需要90万民工支持。如淮海战役60万华野部队需要500多万支前民工,几近1比10。同时野战部队是流动作战,战场位置随时发生变化,需要预设多个补给点(能供给百万人的粮草物质),要知道民工自身也是要消耗物质的,如果1个民工背负50斤粮食,1个月后都吃进他自己肚子里了。提供补给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士兵的武器铠甲越来越先进,已经不是春秋战国那种自备简易武器和护甲的半农半兵的部队了。如宋朝禁军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全身甲片1800余片,武器为砍刀、长枪、弓弩,全身负重80-100斤。重甲步兵在与骑兵的对战中,武器损耗是极大的,这些都需要大量补给。南宋岳飞的10万大军,需要30万民工支持,每月发生的军饷、工钱、损耗的铁甲和兵器,做工精良的弓弩、消耗极大的箭支,以及军粮、马料、军衣、营帐等物质供给,使得还不富裕的南宋压的喘不过气来。
  3. 没有必要动用这么多军队:所有的将领都知道兵贵精而不在多,如果能用野战军,就绝对不要地方军;如果能用骑兵,就尽量不要步兵。名将破敌从来不要没见过阵仗的乌合之众,给你选择5万身经百战的精兵,或者20万新兵蛋子、兵油子,你会选择哪个?项羽3万铁骑破刘邦56万联军;邓艾3000人渡阴平破成都,都证明兵贵神速,快兵破慢兵。
  4. 战场指挥是个死局:以2战举例,即使拥有电报,战场指挥仍是依靠电话及传令兵,即使军中有统帅,仍要设置前敌总指挥来指挥现场作战。无法想象古代方圆数十里数十万军队的驻扎、调度、作战,能依靠传令兵来完成。有句话叫:女真满万不可敌,女真男丁就10几万了,都被编为军队,与宋打了几十年,天天被消灭,实际情况金人基本没有什么损失,打遍天下无敌手。同理只要将领足够强,如袁崇焕9000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10万主力,也是打得皇太极退兵为止。

5

首先,我认为古代战争动辄数十万人大多数是不足为信的,或者说数十万人的大规模战役多数是夸大的。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说,为了保证士兵有足够的体能进行战斗,会对他们的口粮优先保证,这就要求一个士兵最起码有10个以上的人员对他的给养进行生产和运送。按照1个士兵10个人供养计算,20万大军需要200万人供养?这200万人不吃不喝?不工作?耕种?更何况古代生产效率低下,10个人能否供养得起1个专职士兵都很值得怀疑。综上,我的看法是,古代也许有几十万人作战,但是职业军人在其中应该不会很多,绝对是少数,大多数计算在内的应该都是后勤保障,也就是俗称的民夫。

6

按证书中的说法还有这样的情况:数万大军一路直奔某关,一员大将叫关,对方闪出一员小将,两人对战,击方大将被杀。于是,来攻城的几万人就一路败回原地了。

早知道是这样打,让他自己来不好吗?让大家陪着他走那么多路!?

7

这是错的!在古代,运输能力弱,为了给前线军队求送给养,往往要动用很多民力为前线输送给养,而这些被征用的民力也会被计入出兵总人数里!这才显得兵马很多!实力作战部队则少得多!

比如,以大唐帝国为例,我们经常看到出征前皇帝下令征兵,然后百姓投军后立马开赴前线,这其实是错的!大唐帝国强大,国家设有常备军!这些军队才是真正的作战部队!这些老百姓兵马都是做后勤的!比如,后来著名的大唐名将薛仁贵,在投军的时候就是个火头军,这不是正规部队!大唐帝国不可能把没有作战经验的士兵派到前线的,否则就不是大唐强兵了!

再比如,以诸葛亮的蜀汉帝国为例!整个蜀汉人口不过一百万,常备军六万,预备役四万。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蜀汉出兵人数却达到三十万,其中,正规军十万,二十万则为后勤部队(由农民,老弱病残组成),这便是古代兵团打仗的真实数字!否则是凑不出那么多人数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