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始皇在群臣上书分封制与群县制的争论中,他已经给出了答案,也就是不以数人之尊而让天下纷争不断,让百姓疲于战事。分封制的实质就是社会生产力低下,中央集权管理无法实现,故而裂土分疆,各管一片区域。秦朝时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行郡县制具备技术上的手段,只不过人们的思想还无法接受。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乱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认为,天下战乱不休,是因为诸侯割据,诸侯都在求存图强,故相互之间有战争。秦灭六国,天下归一,再复立诸侯国,则天下一分为N,国家多了自然会相互兼并,想天下和平,无异于缘木求鱼!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认为周天子分封的同姓诸侯众多,但是他们后来相互攻伐如仇人,周天子根本无法阻止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反而自己受制于诸侯国。现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皇族功臣用国家税赋供养足以,再分疆裂土给他们,则天下会陷入战乱不休的境况。再分封诸侯确立不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大秦丞相王绾等人认为,最好是实现郡国并行制度,也就是秦、三晋归中央直接管理,燕、齐、楚三国离秦国远,可以分封皇室子弟为诸侯王自行管理。大秦丞相王绾的建议秦始皇没有采用,刘邦采用了。刘邦分封了刘姓诸侯为王,结果就是七国叛乱。

即使亲如父子,友如兄弟,一旦给皇子与功臣分封了诸侯国,那么快则当代,晚则两代、三代,必然分出现诸侯国相互兼并,诸侯国跟中央争权夺利的事。姬姓诸侯国相互攻灭的事例不绝于史,姜太公的后代甚至被周天子烹了,种种情况说明,分封制不适合于封建社会,只适合于奴隶社会。

最佳贡献者
2

【禹分九州、周天子封诸侯、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本质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两个字——集权。】


《汉书·地理志》:协和万国…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即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
《史记·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三个不同阶段的制度,代表了三个不同意识形态下的社会秩序。显示了从分散到统一每个历史时期君王对于追求自身权利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个目的从简单再到复杂,越到后来就会越加的精细严密。权力的集中才能体现出君主们至高无上的不容侵犯性。

秦始皇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听取李斯的建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以史为鉴(周灭亡的原因正是由于君主权力受到了侵犯,权力下移到了诸侯再到士大夫)不再分封诸侯。分封诸侯的结果便是原来强大的周王朝从统一的周礼制度裂变为百家争鸣;从统一的“政令由天子出”裂变为春秋与战国的无可挽回的局面,这是秦始皇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所以他不会选择分封制度。

那么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选择郡县制是有历史渊源的,而且也切实感受到了这个渊源给历代秦国君主们所带来的巨大好处,那就是秦孝公时期实行的商鞅变法,而郡县制的施行正是商鞅变法宗旨的一种延续,目的依然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利的凝而不散

1.商鞅变法不仅使得秦国变得富裕和强大,而且也使得君王权利得到了加强。商鞅提出的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通过军功获取奖励和削弱贵族势力的政策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达到以上目的。

2.可以说昔日秦国的那些王公贵族有可能就是以后统一天下时的各方诸侯,那么商鞅削弱秦国贵族或者说是宗室的权利就已经是在为郡县制的设立扫清了障碍打下了基础。当然商鞅也是这么做的,当时干扰秦国内政最大的原因就是阶级矛盾(商鞅认识到贵族宗主制是制约国家发展的最大阻力,六国最后的落败就是很好的例子)是上层与下层的矛盾,那些势力强大的贵族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他们养尊处优而老百姓却还是食不果腹,所以井田制的废除从根本上解决了上下间的矛盾,也给了秦国百姓最大的实惠,百姓有地种有粮吃国家自然而然便会走向强大,这便是商鞅消除贵族领主政治影响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在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提出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由此看来权力已不再是属于那些贵族领主们所独有。

3.商鞅变法让秦国从领主制变为了地主制,领主代表贵族,地主代表农民。贵族与农民一视同仁,商鞅规定:无军功的宗室(贵族领主)一概废除他们的名位,按照军功从新规定尊卑爵位等级,所以许多无军功的贵族因此失去了特权变为了农户中的富户,有军功的宗室最高也不过是封侯而已,而侯爵只是收取租税不再管理民事。这就有效抑制了地主阶级们无休止的渴望得到奖励后产生的各种欲望。商鞅推出环环相扣、层层关联的政策就是保证了变法最终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鉴于有以上这么多的好处,秦始皇当然不会拒绝李斯的提议反而再实行分封制。吕思勉先生说过:阻碍平天下最大的力量,自然是列国(列国的前身不就是周朝的贵族宗主们吗)的纷争,所以秦并吞六国之后,决计不再行分封,而是“父兄有天下,子弟为匹夫”。

再一个原因:有了原秦国变法的实例为先,由点到面,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设郡守、尉、监的初心也不正是要分化和消除原六国的贵族残余势力吗!由此上也可以向全国推行商鞅的重农政策(吕氏春秋的最后四篇《上农》、《任地》《辩土》、《审时》中可以看出秦朝对待农业的重视程度),把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农业大国(睡虎地秦简中可以看出秦政府在粮食储备、出舱入库、养护农田等方面有着相当严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实行奖励耕战法,开疆拓土(北抗匈奴,南攻百越)来加强他前无古人式的帝王形象。

写到这里我就在想,如果商鞅生活在秦始皇时期,那商鞅的很多治国理念必是秦始皇所认同的,因为这些理念从一定程度上完全符合了秦始皇建功欲望的心理需求。



3

周以礼治天下,秦以法治天下,两个王朝崇尚的治朝准则截然不同。秦灭诸国建立秦王朝以后,用郡县制取代了周朝曾经普遍施行的分封制,而这也是封建制度正式取代奴隶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时代发展,秦朝时期分封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统治需要。

早在东周时期,从楚国开始诸侯就开始设立郡县,当时诸侯分封与郡县并行,然而随着秦商鞅变法深刻推行,唯独秦国的郡县制被发扬光大。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自然也认识到了当初周天子分封制的大量弊端,定不会重蹈覆辙。后来汉朝、晋朝、明朝的分封制也证明,这样的制度存在了太多问题

周灭商后分封天下诸侯,除了周天子直接管理的王幾之地,周朝大多数地区都被同姓或者异姓诸侯所拥有。诸侯国除了按时缴纳贡赋、战时听从周天子号令等之外,平时基本上都各自为政,各自管理自家的事务。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之间货币、文字、法令等皆是不同互不相通,除了名义上诸侯们同属周王朝之外,各国其实都是各过各的。分封制之下,不仅异姓诸侯,甚至大量同姓诸侯国最终都与周王室疏远,形同陌路,天下支离破碎

不仅如此,周朝施行分封制到了后来,诸侯们势力越来越大,土地越来越多,反而周天子拥有的地盘越来越小,东周时已经所剩无几,甚至还被很多小诸侯欺负,过得非常艰辛。周朝所崇的“礼制”其实也存在很多的缺陷,基本上靠教化跟自觉,没有强制性,这就很难真正施行开来。周王朝最终名存实亡分崩离析,走向了被凌辱然后覆灭的道路,与分封制有很大关系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诸侯们也已经认识到了分封制的诸多局限性,所以楚国率先建立县制以后,诸国纷纷效法,秦国也在其中。而且秦穆公时期创立郡制,进一步完善了郡县制。郡县设立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管理约束一些地域,集中原本分散的权力防止分封带来的弊端。郡县的长官并非世袭分封的王族宗室与其他贵族,而是由国君直接任命的,这么一来自然有利于强化君权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推崇法制取代原先的礼制。秦国革新之下,必然就要削弱铲除那些原本靠着祖上余荫享福的旧贵族,所以分封制也就要随之一起被弱化乃至去除。秦国在变法的过程中,依旧受到了旧贵族的大量阻挠,甚至秦武王薨后,秦国一度陷入诸公子争夺王位的“季君之乱”,秦国深受其害。无论是周王朝的例子,还是秦的切身经历,都对分封制有诸多后怕

从周王朝后期,诸侯各国中出现“废井田、开阡陌”、“设立郡县取代分封”等以后,原本的奴隶经济开始崩解,封建制度开始形成。封建经济之下,土地主取代了原本的奴隶主,成为了新的统治群体,而对于土地的直接管理约束也就成为了封建王朝的重要标志。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成为诸侯之中提前跨入封建时期的诸侯,也成为了秦国对于列国的最大优势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选择设立郡县而非分封诸侯,一来这是秦国的传统惯例,二来也是周王朝分封制的各种教训还在眼前。秦朝尚法制,而让儒家等推崇的礼制在秦朝自然是不受用的。嬴政创立皇帝制度,其手中集中的权威远远超过当年的周天子,设立郡县将天下直接掌握于自己手中,自然比分封诸侯管理要靠谱得多。秦朝施行郡县制而非分封制,的确也是因为郡县制的确优胜于分封制,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及中央管制郡县制度,顺应历史前进发展的潮流,不可能让历史又回到了周朝时代的分封时代诸候割据的局面。

5

中国古代分封制的出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土太大,中央无力或难以管束到各地,王权皇权难以深入,只得把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形成各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诸侯有世袭统治权和兵权,服从天子命令,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王室安全的责任。出发点还是为了维护统治,时间一久,形势变化,中央一朝无力控制,各诸侯便明争暗斗,大鱼吃小鱼,甚至挟天子令诸侯,背离拱卫王权的初衷,起了反作用。周王朝的分封制就是这么的情况。

秦始皇羸政挟六世之余烈,内用李斯,外用尉缭,采取远交近攻,重金离间等策略,配合武力灭国,从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开始,至前221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天下一统。对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统治制度选择,朝中重臣是有过争论的。主要以王绾和李斯为代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王绾针对国土过于广阔的实际,特别是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鞭长莫及,主张沿用周代实行分封,授与各地贵族世袭的诸侯名份,让他们为秦朝守住偏远国土,控制民众。这一点后来刘邦就执行了一部份。而李斯认为,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初时因血缘近,问题还不大,后来一个个都疏远了,互相视为仇敌,经常发生战争,周天子也无法制止。只有设置郡县,配备各级官吏,天下才得以安宁。秦始皇也觉得天下已经统一了,再分封不利于皇权独大,就采用了郡县制。(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钱穆先生读史至此,感叹秦始皇和李斯有天下为公的心,固然有一些道理,但秦朝的灭亡,郡县制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法暴虐,残民无度,六国国人不甘心受到比原来倒退的统治,秦始皇死后,大起义此起彼伏,几年时间,庞然大物就轰然倒塌,这与地方无力有关系。如果采用分封,各地有皇亲坐镇,重兵守备,不会这么快就灭亡。后来刘邦吸取了教训,郡国并行,虽出了一些乱子,最终还是能够稳定,国运长久。

6

秦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探索了郡县制;战国初期,贵族作乱,秦国深受分封制的危害;商鞅变法后,秦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实施郡县制;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了,没有再去开历史倒车的理由。

01:秦国的郡县行政体制已经非常成熟

秦国自春秋时期,已经开始设置郡县,有着几百年的郡县管理经验。

秦武公10年(公元前688年),秦国攻下了邽、翼两地的戎族,开始在这里设县,这是秦国最早的县,之后这一制度被历代国君采用。

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更是开创性的设置了“郡”一级行政单位,之后也被历代国君采用。需要说明的是,开始时,县大于郡,后来郡大于县。

秦献公时期,有感于世袭贵族权力过大,已经开始不再对有功大臣进行土地分封了;秦孝公继位,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土地性质,将全国土地划分为41个县,原来的封主只享有税收权,不再对封地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

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国全面施行郡县制已经100多年了,可以说秦国对这套治理体系已经非常熟悉,这套制度也越来越成熟,相对于东方六国,秦国的郡县体制更高效、更能体现国君的个人意志。

02:分封制弊端过多,不利于国家统治

分封制好处不少,弊端也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繁衍后,诸侯尾大不掉,对国君的权力会形成挑战,严重的话,整个国家会陷入动乱、分裂之中。

周朝的先例就是教训。西周时期,已经有不少诸侯国不听周天子的话了;春秋时期,郑庄公更是霸气冲天,一箭射伤了周天子,周天子的颜面掉了一地,之后的齐桓公更是能左右太子人选;进入战国后,更是没有哪个国君把周天子当盘菜。秦朝离周朝最近,秦始皇不能不吸取周朝的教训。

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验证了分封制弊端甚多,基本上是开国分封,之后国君不断削藩。刘邦分封天下后,很快就觉得不妥,开始削藩,之后折腾了上百年;西晋建国后,大肆分封司马家子弟,短短二三十年,这些司马家王爷就开始了互相攻打,把国家搞得一团糟,五胡趁虚而入,华夏大地生灵涂炭;明朝朱元璋把诸子分封到边陲,理想中的结局连两代都没有维持住。

分封制容易制造动乱,不利于国君统治,所以秦始皇没有采取。

03:郡县制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反过来说,郡县制的好处就很多了。

首先,郡县长官是国君直接任命的,听命于国君调遣。为了便于统治,通常情况下,郡县长官的任期都不会太长,会定期调换,防止他们坐大。

其次,国君对国家的掌控更深入。实行郡县后,各地要定期统计人口、土地,汇报给国君,国君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调控、兵员征发;周朝的分封制,周天子只能管辖到封国,对具体情况一般是没权干涉的。

再次,开国功臣的待遇有保障。朝廷官职就那么多,倘若都给了王族子弟,那些立功建业的将军怎么办?势必待遇会降低很多,不利于统治。

最后,郡县制下的百姓权力得到了提高。郡县制的百姓,享受国民待遇,一般不会过分虐待;分封制下的国就不一样了,百姓只是封主的私人财产,封主可随意处置,只是低贱的奴隶

综上所述,分封制弊端太多,郡县制优势明显,最终秦始皇选择了郡县制。

7

这是秦始皇最大的一项功绩。他用郡县制取代了以前的分封制,从而使中国几千年后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

8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曾主持大臣们就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有过一次大争论。在这次争论中,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要是以臣相王绾和博士淳于越为主导,他们认为统一六国的秦帝国,国土已超过300万平方公里,以当时的交通、媒介能力,一个中央政府是无法直接进行有效管理的。所以,应该实行分封制。总而言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秦帝国本土,六国故地的主要地区,都分封给皇弟、皇子们。

臣相王绾是这样表达这种观点的:”燕、齐、楚距离秦国都城遥远,不在那些地方设置侯王就无法镇守它,请封立儿子们为王。”

淳于越的观点更直接:“现在陛下拥有整个天下,可您的儿子、兄弟却没有实权,一旦突然出现田常、六卿类的乱臣,没有羽翼,将如何挽救呢?”

第二种观点是以李斯为代表,他认为分封诸王是历史的倒退。而且,从春秋、战国的历史去看,分封制是混乱、动荡的根源。现在秦帝国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建立起统一的政治格局,实在没有理由,自行分割它,所以应当采取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统管地方。



从史书上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评价,以及后世人们的观点,很多人大都普遍认为淳于越的言论,是迂腐落后的观点。

尤其,淳于越在辩论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不取法古制而能长久的,从未听说过。”换句话说,治国就要遵循古制,否则就不能长久。

从某种意义上说,淳于越这套言论,完全就和历史上那些保守派阻止改革派的言论一样,总而言之,祖宗之法不可变。也正因为此,很多人就更觉得淳于越是个迂腐的老顽固。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你总是用老眼光看问题,这就是传说中的腐儒啊!

同样也正因为此,淳于越等人的观点,当时就被李斯批驳的体无完肤,这也导致淳于越等人在这场争论中几乎是完败。

再者,因分封而导致的春秋战国这个乱世案例还历历在目,而实施郡县制得危害暂时却还没有发生,而秦始皇又是一个政治强人,他认为自己能够不凭借分封,就可以直接有效的管理这300公里的地方。

在这种背景下,秦始皇最终采取了李斯的观点,即实施郡县制,而不采用分封制。



可最后的结果呢,淳于越的担心,很快就完全应验。因为,秦始皇死后仅仅一年,他的儿子、女儿(一共二十多个),全部被赵高、李斯杀掉了。又过了两年时间,他唯一幸存的儿子胡亥,也被赵高杀了。

与此同时,六国故地因为没有强大的藩王坐镇,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让六国故地的反叛势力,像雪崩一样无可抑制,而因为受交通媒介的限制,秦帝国根本无法及时做出反应,于是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直接二世而亡。

试想,如果秦始皇分封了诸王。在秦始皇死后,李斯与赵高,显然不能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因为,众多皇族亲王手握重权,赵高、李斯哪敢肆意扩张权势呢?因为,赵高、李斯敢这样做,诸王随时都会出来清君侧的。

同时,因为六国故地又有强大的藩王坐镇,只要某个地方发生叛乱,当地的藩王就可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打击,这样六国的叛乱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展壮大起来。也正因为此,等到刘邦夺取天下,自然不敢认为淳于越是腐儒,所以他宁选选择开启历史倒车,也要实行分封制。

试想,如果刘邦不分封诸王。那刘邦死后,吕后要屠杀刘氏家族,刘氏家族恐怕也只能乖乖任人宰割?事实上,吕后没有成为武则天,并不是因为她野心不够,而是因为四周全是如虎如狼的刘氏诸王,吕后想当武则天,那完全就是找死。

还有后来除吕氏之后,如果没有强大的诸王作为后盾,周勃、陈平恐怕就是第二个李斯和赵高,而文帝恐怕与胡亥没有本质的区别。

从这层意义上说,虽然很多人认为郡县制比分封制先进,郡县制是一种稳定的制度,而分封制是内乱的重要根源。问题是,在特点的历史条件下,分封制却又必须存在。

只可惜,当时的秦始皇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所以他过分相信中央集权,而李斯出于自己的利益又极力吹捧郡县制,因为分封诸王,李斯就是传说中的一人之上,万人之上,如果分封了诸王,李斯虽然贵为臣相,但是与那些坐镇一方的诸王相比,自然要低一头的。

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分封制支持者的淳于越等人,又实在太不给力,三下五除二就被李斯批评得哑口无言,于是乎,秦始皇自然就没有理由来效仿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等到刘邦时,因为有秦朝这个活生生的案例,刘邦自然又果断采取分封制。

9

我们可以看看秦以后的历史,西汉是搞分封制的,但是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多次想要叛乱,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才得以解决,而明朝诸侯王的强势直接造成朱允炆被搞死,而后世还出现过宁王之乱。至少可以说明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搞分封制就基本意味着后世政权不稳。

所以说,分封制搞得不好,是要把自己搞死的。秦始皇统一后,没有这么做,也是和这个因素有关系。当然从现有史料分析,秦始皇对这个问题认识其实还不够深入,但是李斯认识足够深,李斯的建议对秦始皇采取郡县制,具有很大作用。

而秦朝这样的制度,对后来中国地方治理,其实有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秦始皇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有极大助力,所以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应该是够得上的。

10

周天子分封诸侯,自身却并不能长久保持至高的地位。始皇帝追求千秋万代不移的基业,也就看不上分封这种过时的制度

“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国郡县制从商鞅变法开始实行,到始皇帝一统天下,百年有余,期间秦国日强。秦亡汉兴,高帝为江山稳固分封同族,却酿成七国之乱。景帝以后,分封王爵只给赋税钱粮,不分土地人口,分封也就名存实亡了。后世只有明太祖效仿外,再没皇帝试图重现分封制。

平王东迁到始皇帝一统山河,华夏大地上,诸侯们相互攻伐兼并了550年。春秋时强国兼并弱小,西周时期一共分封800余国(也有说1200多),经过春秋兼并,战国初年就剩几十。战国期间虽然剩下的国家不多,但一个个都是吃饱喝足,力量大的吓人,一个个打的更加激烈。

西周分封示意图

战国初期分封形势图

西周分封到穆王之后,王室对于诸侯的掌控力度开始有所下降。周厉王出奔之后,中枢权威荡然无存,贵族共和14年。幽王死后,周王室连自己的领地都维持不了了,只能坐视诸侯兼并做大,无能为力,直到最后灭亡。

西汉初期虽然鉴于秦的经验,分封子弟为王。但三代后就发生大乱,此时距离刘邦去世仅仅不到50年而已。景帝七王之乱后,汉再分封诸王,就只供给税收,不再分封土地和人口。

王,成了一个更高的爵位,而不再分封。


分封的基础是亲亲。部族时代,亲戚一起生活,一起战斗,他们关系自然亲密;外族要不是客卿(人数很少),要么是战败俘,地位低下,等同牲畜,不可能和同族人同日而语。西周灭商,分封遍布天下。但事实证明,远亲不如近邻。西周末期,诸侯做大,之后根本没有顾及彼此的亲缘关系,例如晋出自姬姓,所兼并的诸侯中,就有大量的同族,虢、虞等。亲戚住的远了,超过三代,很难保持原本应有的亲密关系。


秦宗族是东方商族的残党,周的敌人。他们后代积累功劳,获得封号和土地。西周末年,王室东迁,秦襄公“送”平王东去,获封诸侯。自襄公祖父秦仲开始,秦就与西戎交战,部族长年保持战争状态。


战争期间,一切以战争为重,首领保持着最高权力。战争消耗部族中有生力量,人员关系经常变动,亲族观念淡薄,部族观念浓厚。但战争也为秦获得获得土地、人口等财富。

商鞅变法,为秦国制定法律,划分郡县,君主专治,军功封爵。从君王开始,建立了一套有效(当时)可流动的社会等级体系,从此秦民勇于外战,耻于内斗,专心农耕。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国家稳定。

战国秦最后一统山河,事实证明秦的制度是历史到战国为止最为优秀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