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正应了那句老话:事后诸葛亮。
诸葛亮六出祁山,虽然也有一些收获,但都没有完成出征的战略任务,可谓是无功而返。
现在谈论他不可能成功,真的是事后诸葛亮啦,毕竟他没有成功,是不争的事实,近两千年来没有改变。
但不能说题主这个问题,没有道理,客观上是存在原因的。
01
三足鼎立
未出茅庐,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为刘备制订了战略规划:
第一步,夺取荆州,西取益州,三足鼎立。
第二步,静待其变,兵出荆,益,进攻中原,一统天下,恢复汉室。
不是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 , 而是说三分天下是刘备唯一可行的战略机遇,把握地好,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就当时而言,就别有其他不切实际的想法啦。
事实上,刘备屯兵新野,时年已经四十七岁啦,大半生的折腾,也没有自己的地盘。就这个新野,还是人家荆州牧刘表的。
此时的刘备,对诸葛亮的设计目标,那还是相当期望的,那叫一个兴奋哦。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出山。
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刘备南收荆州四郡,又借了孙权荆州的江陵(南郡),占据了荆州五郡。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派法正请刘备入川,驻兵葭萌。
建安十七年,刘备与刘璋反目,派黄忠等南下占领涪城。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诸葛亮围困成都。刘璋投降,刘备遂领益州牧。
至此,刘备实现了诸葛亮制定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基本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02
蜀汉失去了战略机遇
之后,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集团,虽然互有攻守,也各有胜负,但基本盘没有大的变化。
此时,关羽出镇荆州,刘备诸葛亮坐镇成都,静待天下有变。
地球不停止转动,世界就在变化,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但向哪个方向变化,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令刘备诸葛亮想不到的是,局势没有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而且越来越对自己不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汉中对峙。刘备坚壁不出,曹操撤军。刘备取得关中,随后进位汉中王。
此年七月,曹操刚刚从汉中撤军,关羽就从荆州向其襄阳,樊城一线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
这个出乎曹操的意料之外,于是全力部署对关羽的战役。
此时的孙权,还惦记着他的荆州。于是曹操与孙权联合绞杀关羽了,瓜分了荆州。
之后,刘备以替关羽复仇的名义发动了夷陵之战,又被东吴的陆逊击败,最后病死白帝城。
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病死白帝城。打乱了诸葛亮整个的战略规划。
蜀汉基本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势力。
228年,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蜀汉终于又缓过气来,诸葛亮决定北伐。
这次由于马谡失街亭,赵云失箕谷,第一次北伐失败。
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兵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武功五丈原,病死军中。
至此六次北伐全部失败。
究其原因,诸葛亮没有等来“天下有变”的时机,反倒是因为刘备关羽的离世,大伤元气,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根本。
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是,占据荆州,时机成熟,荆州,益州同时出兵,进攻中原。
荆州已失,只有兵出祁山一条道啦。没有了占据荆州的战略优势,蜀汉偏安一隅,尚且困难,更不必说一统天下啦。
03
天下有变,迟迟没有出现
内因而言,是关羽襄樊战败,刘备夷陵战败,导致了诸葛亮第二步战略无法实现。
外因而言,是诸葛亮静待其变的局势没有出现。
东吴占据荆州之后,势力更加强大,作为统帅的孙权没有出现重大的失误,势力非常稳固。
曹魏集团在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很快控制了局势,保证了政权的稳固。加之司马懿深思远虑,成功抵御了诸葛亮的进攻。
更加令诸葛亮难堪地是,期望中的魏吴没有犯战略错误,相互大规模的厮杀,没有给可乘之机。
诸葛亮为了不辜负刘备的临终嘱托,知不可为而为之,但终究是天下大势已经不可逆转,这就是事后诸葛亮说得“不可能成功”啦。
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