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直接影响到士大夫的利益,所以才会失败,后来的秦王如果给商鞅平反,那不是就要按商鞅的治国之策变法了,政治集团内的人谁会支持这样做,那个王也不可能担这个风险!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为何后世的历任秦王不给商鞅平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说说商鞅是怎么死的。
很多人说,商鞅怎么死的?我知道啊,他是被车裂而死。说实话,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商鞅是被秦军在郑县的渑池杀死的。车裂的只是他的尸体。
他作为一个秦国的改革先锋,秦国富强的关键人物,为什么他会被秦军追杀呢?
法家的宿命
战国时期,最显眼的标签其实不是“战争”,而是“变法”。整个战国史其实就是变法史。
所有变法,都是不满当时的现状,希望通过变法,涅槃而成为强国。当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就是周王朝礼乐思想下的变了味的“仁义道德”,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宗旨。
而要改变这种现状的,是法家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是一群周文化的反叛者。周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宽容、仁爱、稳定,这种文化比较适合周初和平年代,但在生死倾轧的战国时期就显得刻板、迟钝和颟顸。法家文化,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来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更直接、痛快、高效。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严重缺陷的,它精于算计而不择手段,虽然高效但是残忍。所以,战国时期的改革者,基本上都不能善终。
比如吴起,他精明至极,算计猛狠,成功迅速,权倾朝野,但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在楚国变法虽然风光一时,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他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礼上,对他满怀仇恨的楚国贵族将他射成了一个刺猬。
又如韩非子,他提醒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阴险、自私而贪婪的。秦王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怀疑他来到秦国也是有阴谋的,把他投到监狱里。韩非子最后被跟他有同样思想的李斯毒死,因为李斯怀疑他来秦国是为了夺自己的权。
可以说,吴起、韩非子的死都是自己“作”的。商鞅比他们“作”的更厉害。
商鞅其人
商鞅,是卫国国君的妾生的儿子。
很多人一看《史记 商君列传》第一句话的反应就是:商鞅原来是公子哥们啊,怪不得这么有才。这其实又是对历史的误读。
商鞅,在被秦国封在“商”这个地方之前并不叫商鞅。而叫公孙鞅。看名字就知道,他不是公子哥。
最早,在周朝伊始,国君的儿子叫公子,其中嫡长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就是太子,是要接国君位置的(所以说投胎要趁早)。而国君的孙子,称为公孙。
商鞅,既然是国君的妾生的,为什么不叫“公子”而叫“公孙”呢?这明显就是为了美化他的出生而写的。
到了春秋时期,国君的后代越来越多了,基本上无耻一点的都自称“公孙”了,那个时候,“公孙”已经不是国君的孙子的意思了,而是国君的子孙后代的意思。公孙鞅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
周朝实施的是世袭制和井田制。世袭制,就是嫡长子接国君的位置,其他儿子分封为大夫,大夫的庶子就成为了士。井田制呢,就是国君跟大夫以及士的土地,由农民耕种,将收成纳给国家或士大夫家。换句话说,士大夫家自己是不会耕种的。可是,几代以后,士大夫已经分不到土地了,自己也不可能去开荒,他们就只好去读点书,出去做点文职工作谋生。商鞅也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是第几代的没落之士。
于是,他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那里谋了一个“中庶子”的职位,帮助公叔痤整理文案写写告示。
公叔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放在本文,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跟吴起联系起来,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原来是他啊”。
他就是魏国公主的丈夫,他害怕吴起会威胁他的相国位置,于是跟妻子演了一出“野蛮公主折磨老公”的戏,故意让吴起看到。同时又向国君魏武侯建议把魏国另一位公主嫁给吴起以留住他。吴起想起公叔痤的“悲惨”遭遇,一口就回绝了,魏武侯由此怀疑他有二心。吴起不得不从魏国出逃到楚国。
所以说,公叔痤其实是一个很没有春秋时期宣扬的“道德”的人。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魏武侯的叔叔,所以权倾朝野。那时,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变法”或是学习变法。所以,他是完全接受法家思想的。
商鞅的人格跟他很接近,又爱学习。所以,公叔痤很欣赏他。把平生所学尤其是法家那套全部教给了他,去哪里都带着他。两个并不高尚的灵魂就此碰撞在一起。
前三六二年,公叔痤带着公孙鞅在少梁与秦国作战,结果一起被秦国俘虏了。俘虏他们的,是秦国的宠臣景监。于是,公孙鞅就这样认识了景监。
从公孙鞅到商鞅
公叔痤死了,魏武侯并没有依照他死前的嘱托重用公孙鞅。刚好秦国对外招揽人才(前三六一年),公孙鞅于是就来到了秦国。通过景监见到了秦孝公,开启了他在秦国的造作之路。
前三四零年,也就是公孙鞅来到秦国实施变法后的二十一年。公孙鞅建议国君趁魏国跟齐国混战的时机,出兵侵略魏国。秦孝公同意了,刚好也可以检验一下变法后秦军的强大。
魏国面对秦军,派贵族魏卬迎战。这个魏卬,正是当年跟公孙鞅一起在公叔痤门下学习的好同学、好朋友。
于是,公孙鞅就写信给魏卬说:我们原来是好朋友,现在各为其主,不得不成了对抗的两军统帅。但我内心并不愿意跟你开战(多么的虚伪!),不如我们面谈一下,商量看能不能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两国之间的纠纷,然后举杯痛饮,各自班师回朝,免得两国人民陷入战火之中。
这么言真意切的友谊之词,魏卬感动了。亲自来到了秦军大营。
两人把酒言欢,回忆起当年的往事,悲喜交加。歃血盟誓:两国永为兄弟。
就在魏卬为有这样和平的结果而高兴的时候,在公孙鞅为他准备的盛大的欢送宴会上,公孙鞅手臂一振,伏兵突然出击,生擒了魏卬。秦军同时向魏军发起攻击。失去了统帅的魏军,顿时崩溃。
此役,魏国以割让河西地区告拜。
为表彰战功,秦国将“商”这个地方封给了公孙鞅。从此,公孙鞅变成了商鞅。
从此,世人看清楚了这个没有人性擅于欺诈的商鞅的真面目。
太史公在《史记》里这样评价商鞅:商君的天性本来就是个残暴少恩的人,他当初用帝王之道游说孝公是凭借着浮说,不是他自身的素质。再说他的被任用全是因为国君宠臣太监的推荐,等到任秦相后就刑罚公子虔,欺骗魏将公子卬,不听赵良的忠言,这些足以证明他残暴少恩了。我曾经读过商君开塞耕战的书,与他的为人做事很类似。但他最终还是在秦国落个谋反的恶名,这是有原因的呀!
商鞅之死
终于要讲到商鞅是怎么死的了。
跟所有变法者一样,靠山死了,自己也就差不多要亡了。这个道理,商鞅的朋友(他居然还有朋友!)赵良提醒了他。(看“赵良”这个名字,我觉得是司马迁杜撰出来警示后人的。)
然而,商鞅自以为是,根本听不进去。他忘记自己树立了那么多的仇家。
他刚实施变法的时候,为了增加威慑力,抓住了当时的太子嬴驷的小错误,要进行处罚。因为是太子,所以处罚就由太子师傅赢虔承担。商鞅不顾太子的求情,把赢虔的鼻子给割了。这对于太子师徒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而皇家教师公孙贾,也因此事,被商鞅在脸上刺字。从此不敢出门。
而商鞅的变法内容中,“连坐”与“告奸”,把秦国上下都逼成象他一样残暴少恩的奸民。
秦国管理层虽然都认可商鞅的变法确实令秦国的国力、军力提升了。但全国上下没有一个人不怨恨他。
前三三八年,商鞅的靠山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了。接替国君位置的,就是对商鞅满怀仇恨的太子嬴驷。
根据商鞅的“告奸”之法,太子师傅赢虔与皇家教师公孙贾同时告发商鞅阴谋叛国。也同样是依据“告奸”之法,凡被告者,无论青红皂白,首先要被抓起来,再慢慢审理(严刑逼供)。
商鞅明白,自己一旦落入自己设计的毫无人性的严苛法律之中,只有死路一条。而且,在嬴驷跟赢虔手里,没有死得最惨,只有死得更惨。
商鞅只好违反法律,不等执法人员上门,连夜就出逃了。
他先是往魏国跑,魏国人一句废话也没有,直接把他扔回了秦国。商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家属,攻击郑县,希望占一个小地盘进行抵抗。
秦军在他的威逼变法下,已经是战国最强的军队,怎么可能给他机会?很快就在郑县的渑池把商鞅杀了。并把他的尸体带回都城,五马分尸以示众。
听到商鞅死了,秦国上下一片欢呼。在当时,没有比这件事更激动人心的了。做人失败,莫过于商鞅!
结论
作为一国之相,不遵守本国法律,出逃外国,组织部队跟政府对抗,这些行为,结结实实地坐实了商鞅的“叛国”罪名。
所以,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而死的。他是违背了自己设立的“告奸”之法,不愿意接受政府的审查进而出逃甚至对抗政府军。
既然不是冤枉,也就不存在“平反”之说了。
......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探讨。
感谢朋友阅读!
商鞅所制定的严刑峻法
极大地增强王权
唯王独尊
生杀予夺
全在大王一念之间
确定秦王圣明
无过错
乃天下唯一完人
臣民依律而行
违者重刑侍候
兵者
以斩获敌方首级数
封赏各级爵位
致使
秦人思想上成大王的奴隶
军事上勇猛嗜血
无人能敌
商鞅播其种
自得其果
后世秦王
岂能给商鞅平反
给商鞅平反
将有损于秦王的光辉形象
大王伟大正确
错则尽在臣工
故,给商鞅平反
进入死胡同
#凌远长著#
如果你仔细读《史记·商君列传》就会明白,为何后代秦王没有给商鞅平反了。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继位的秦惠文王确实和商鞅有过节,但商鞅确实没有反心,历史记载的也不过是“欲反”两字,何谓“欲反”,其实就是想要反,并没有真反,说其实“莫须有”也对,其实就是一场政治斗争而已。秦惠文王为了安抚众臣,用商鞅的命完成了这一目标,但商君之法留下来了。
如果说秦惠文王不能推翻自己的错误,那么其后代秦王为何没有为其平反呢?你在看看史书后面怎么写的吧: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看到了吧,虽然商鞅之前没有反叛,但无法出国后,铤而走险的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也就是说即使之前商鞅没有反心,但之后这种操作坐实了其谋反,这真是个昏招啊。
以商鞅当时的实力,与秦兵对抗必死无疑,还不如亲自去和秦王解释清楚,即使被杀,后来也有被平反的机会,可现在毕竟他出兵在先,谋反事实已定,对于这种既定事实,后世是无法平反的了。
其实像这种由于政治斗争而被杀却被后世平反的例子真的不少,像岳飞、于谦、以及乾隆对其叔叔、鳌拜等平反等略见不鲜。其根本原因就是这些人并没有真正的谋反,都是当时的欲加之罪而已,而后世君主为了笼络人心,一纸圣旨就平反了他们。
而商鞅最大的错误就是其发兵反抗,这和西汉的“戾太子”刘据如出一辙,大家都知道他是真的冤,但其发兵与朝廷对抗也是事实,所以即使他的孙子刘病已继位也无法追封。
精明一世的商君犯了如此错误,实不应该!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平反?让秦国自己打自己的脸吗?除非秦国以及后来秦朝被推翻,要不然商鞅永远背负这个“罪名”。有人就问了,秦王朝最后不是被推翻了?为啥商鞅后来没有被平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汉朝的刘邦在建国后,并没有遵循秦朝的机制,更谈何为商鞅平反呢?
这个问题说过了,再回到后世的历任秦王,自秦孝公后,历任的秦王都只遵循商鞅的变法,但是并不认同商鞅这个人。说白了,商鞅这个人,在他实行变法后,他终有一死,只待秦孝公一死,就轮到商鞅了。因为商鞅不死,秦国的旧势力就不会罢休,所以刚登基的秦惠文王不得不让商鞅作为与秦国旧势力的妥协物,不过秦惠文王也很聪明,他利用商鞅的死麻痹了秦国的旧势力,然后趁机铲除了他们,重新秦国的新法,这说明他是认同商鞅的变法。
其实历代变法者,都能很难逃过被清算的命运,侥幸不死,也会落得个丢官罢职的下场。商鞅就是这么倒霉,等待他的只有一个死。秦孝公在,商鞅就在,秦孝公死,继任的君王是不会容忍他的,这是必然的,作为君主,变法者是永远的“替死鬼”,这是封建社会的定律。
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规律,那就是如果是被诬陷而死的,后世一旦查明,就会被平反昭雪。但是如果有切实的罪行,即使是为了自卫的行动也会被永远打入历史的监狱之中,永远没有昭雪之日。就比如秦桧诬陷岳飞,岳飞无奈束手就擒,蒙冤被杀,后世为他平反昭雪,树碑立庙。在这个过程中,岳飞没有起兵自卫,也没有任何过激的举动,所以后世理所当然可以为他平反。不过汉武帝的儿子戾太子被人诬陷,他却被迫起兵自卫,最后被杀。数十年后,他的孙子当了皇帝,但是也无法为他恢复名誉,所以他在史书中只能是戾太子,而不能够被追封。这就是因为他确实有反抗的行为导致的。
同样,商鞅也是这样的问题。据《史记》记载:“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这说明商鞅在被诬陷后逃回了封地,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可以说是非常悲壮的举动,他最后死在了自己一手建立的秦军之下,也是一种讽刺。鉴于他有起兵反叛的实际行为,证据确凿,虽然后来的秦国君主一直沿用商鞅治国之策,但是却不能为他平反。
除此之外,商鞅的很多行为也被后世的朝代所摒弃,可以说秦代灭亡之后,法家思想就逐渐淡出了社会的舞台。而严格说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大多是儒家出于维护名誉和尊严的行为。所以,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也就无法享有这样的待遇了。
商鞅明明是被诬陷冤枉而死?提问者为何会有此一说?平心而论,商鞅死得一点儿也不冤!根本谈不上是被冤枉而死……不可否认,秦孝公去世之后,他的庶长兄公子虔曾经带头发难、逼迫新即位的侄儿秦惠文王拿下商鞅。从这个层面而言,为秦国变法鞠躬尽瘁的商鞅的确有些“冤”,但商鞅之死却并不是因为公子虔!
商鞅谋反
公子虔带头发难,指责商鞅“欲反”之后,秦惠文王迫于朝野压力、下令逮捕商鞅。后世传统意义上的忠臣面对这样的情况,最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等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是吗?但商鞅显然不想坐以待毙,最终他选择了流亡。可逃到边境时,因为商鞅自己制定的“连坐”秦法,商家竟不敢收留他住宿!无处落脚的商鞅又想到了流亡魏国,可魏国人因为商鞅曾经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商鞅想去魏国干什么?恐怕不只是想隐居吧?他一旦投靠了魏国,魏武卒恢复往日的荣光恐怕也未见得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不是吗?仅此一点,对于秦惠文王而言,商鞅就已经该死了!
在走投无路之时,商鞅依然没有坐以待毙,他想到了铤而走险!在流亡魏国遭拒之后,商鞅潜回了自己的封地,组织家兵、家臣进攻邻近的郑县,企图占据商郑之地作为根据之后再作打算,这显然已经是赤裸裸的谋反了!商鞅自己制定的秦法有一个最大的标准,那就是只论罪、不诛心。什么意思呢?哪怕你心中天天想谋反,只要没有行动,你就是无罪的。反之,即便你心中不想谋反,但你行为上已经涉嫌谋反了,那你就是谋反,而商鞅攻打郑县的行动在他自己制定的秦法范畴之内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谋反行为了。
不久之后,秦惠文王便发兵平定了商鞅的这场“兵变”,商鞅也死在了乱军之中。事后,如何给商鞅定性成了秦惠文王绕不开的问题。从商鞅制定的秦法来论,不管商鞅心中作何想,他的行为就是谋反!秦惠文王虽然迫于朝野压力打算拿下商鞅,但他却并不想废除商鞅制定的秦法。如果不给商鞅定一个谋反罪,秦惠文王等于是在用行为昭告天下——商鞅制定的秦法作废了!很显然,这不是秦惠文王想要的结果。因此,商鞅虽然已经死了,但依然必须处以极刑、明正典刑!于是,已经死了的商鞅再度被拉上了刑场,被处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说白了,秦惠文王此举并不是做给商鞅看的,而是做给活人看的!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商鞅虽然伏诛,但秦法依然有效。商鞅冤枉吗?一点儿也不冤!
秦惠文王需要商鞅的死
秦惠文王即位之初,权力、地位尚未稳固,内有大爷公子虔发难,外有秦国旧世族咄咄逼人,秦惠文王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有所作为,而是“平息众怒”、再从长计议。如何“平息众怒”?杀了商鞅是最好的办法。可商鞅已经死了!那就只能在他的尸体上做文章了,不是吗?说到底,秦惠文王车裂商鞅无非就是为了安抚大爷公子虔和秦国的旧世族罢了,未见得就与商鞅真那么“不共戴天”。
事实也的确如此,利用车裂商鞅,秦惠文王取得了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大爷公子虔的“谅解”,二人的矛盾解除了,剩下来便是联手打击秦国旧世族了。公子虔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对商鞅是私仇,因为商鞅割掉了他的鼻子,但对“商鞅变法”本身他又是赞同的,这就是公子虔和秦惠文王能够联手的最大前提条件。在公子虔和秦惠文王的联手打击之下,秦国旧世族力量损失惨重。秦惠文王不仅完全控制了局面,而且“商鞅变法”的成果也被全盘保留了,死的实际上只是商鞅这个人而已。说白了,商鞅只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父子手里的一颗政治棋子罢了,该弃子时绝不手软……
后世秦王为何不为商鞅平反
前面说到了,在商鞅自己主持制定的秦法范畴内,商鞅最后孤注一掷的行为就是谋反,秦法只认事实、没有情有可原之说!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却全盘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包括他主持制定的秦法。更重要的是,后世秦王们也延续了秦惠文王的这一国策。直到秦王子婴亡国,商鞅主持制定的秦法一直都是秦国乃至秦王朝治国的根本。
给商鞅变法,势必要涉及到秦法的权威问题。商鞅是触犯了秦法、因谋反罪被车裂的,给他平反到底是商鞅的行为做对了还是秦法错了?给商鞅平反就势必要部分、甚至全盘否定秦法,而且还牵扯到否定秦国第一位王——秦惠文王的问题!为了一个已经被五马分尸的商鞅,真心没有必要……因此,直到秦王子婴开城投降汉高祖刘邦,秦国乃至秦王朝一直也没有给商鞅公开平反。
综上所述,商鞅死得并不冤枉!提问者想必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看多了……说到底那只是一部电视剧,当不得真。秦法是商鞅自己主持修订的,是他自己规定了自己后来的行为属于谋反!这恐怕也该叫做“作茧自缚”了。给商鞅平反,就意味着要否定秦法、否定秦惠文王,后世秦王、皇帝们又怎么会为了一个已经被五马分尸的商鞅如动摇秦国乃至秦王朝的根本呢?说白了,商鞅只是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一枚政治棋子而已,与秦国乃至秦王朝的国运相比,不值一提!即便是昏庸至极的秦二世恐怕也懂得这个道理……
首先需要纠正的是,商鞅并不是被诬陷冤枉致死,他被处死是有法理依据的:起兵谋反,企图叛逃他国。
既然是谋反失败被杀,之后的历代秦君是没有理由为他平反的;倘若真为他平反,那不成明目张胆地鼓励造反吗?
往深层次追究,商鞅谋反,确实很冤枉:新任秦君觉得他是威胁,老世族需要报复,公子虔和他有私怨,几种因素结合起来,商鞅必死无疑。为了活命,商鞅决定铤而走险,在他的封地组建了一支乌合之众,从商於向西进入关中腹地,然后转道向东,企图逃到魏国。在郑地遭到秦军强力阻击,商鞅战死,尸首被秦军拉到咸阳,车裂示众。
商鞅是被迫造反的,但谋反是既定事实,属于重罪,因此历代秦君没有为他平反。
但商鞅并非普通人,他的变法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础,历代国君虽没有明确平反,但对他还是相当感激的。
比方说秦惠文王杀了他,但并没有废除他制定的法律,继承了他的精神遗产,可以说让他泉下瞑目了;秦国后面几代的文臣相国,均以商君为楷模,为精神偶像,这也是秦室默认乃至鼓励的;秦始皇吞六国,唯独保留了小小的卫国,有很大的因素是为了感激商鞅的贡献。
对商鞅来说,建功立业才是最大的心愿,也许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人死了,精神永传,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商鞅主持的变法让秦国走向了强盛,也为秦国日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商鞅在变法结束后,却被秦惠王害死,商鞅死后,秦惠王为了泄愤,还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车裂是古代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
但秦惠王在害死商鞅后,依然还在沿用“商鞅变法”,再则后世时任秦朝宰相的李斯曾这样评价商鞅的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秦惠王的做法和李斯的评价,也都能证明商鞅变法对秦朝的贡献有多大。
那么既然商鞅是被冤杀的,同时对秦国的贡献也有很大,为何后世的历代秦王都不给商鞅平反呢?
商鞅的变法固然让秦国走向了强盛,但变法的过程中却损害了不少贵族的利益,例如商鞅废除贵族世袭制的当官之道,重新以才能选拔官员,单单这一项就让很多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
但商鞅主持的变法毕竟有秦孝公支持,这些贵族自然是敢怒不敢言,等到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这个时候的商鞅已经没有价值了,为了坐稳自己的王位,秦惠王联合贵族,准备弄死商鞅,没想到商鞅提前得知消息,逃回自己的封地。
逃到封地的商鞅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起兵反抗秦惠王,但商鞅最终还是兵败如山,甚至为此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这也才有了上文秦惠王为了泄愤,下令将商鞅的尸体车裂。
后世的历代秦王之所以不给商鞅平反,是因为商鞅起兵反抗秦惠王,这事往小了说那是为了谋求自保,往大了说那就是大逆不道,意图谋反。
而谋反又是历朝历代任何一位帝王都无法容忍的事,因为后世的历代秦王要是为商鞅平反,那不等于是在鼓励大臣造反,为了江山稳固,不管商鞅的功劳有多大,后世的历代秦王都不会为他平反。
商鞅哪里被冤枉了?商鞅之死,作为秦国君主来说那是罪有应得。
我们先来看看秦惠王杀商鞅的罪名——谋反。那么商鞅谋反了吗?商鞅确实谋反了,而且还起兵攻打秦军,这个不算是谋反的话,那么什么算谋反呢?
秦孝公一死,秦惠王继位,当时马上就有人告发商鞅谋反,商鞅的初衷确实没有谋反,但是最后商鞅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起兵攻打郑县,秦惠王的大军一到,商鞅就败了,商鞅战死,最后尸首被运回咸阳车裂,商鞅一族也被诛灭。
可以看到商鞅确实起兵谋反了,所以说秦惠王杀商鞅并没有错。那么历代的秦王为什么要给一个造反之人平反呢?
虽然说这个时候儒家的三纲五常没有进入正统,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不厉害吗?秦国的战神,秦昭襄王赐死他的时候他说了什么?还是选择了自尽。当时秦惠王只是下令抓捕商鞅,并没有说要处死商鞅,当时有人告发商鞅谋反,作为国君秦惠王自然要下令抓捕商鞅。但是商鞅却选择逃跑,最后没跑掉才选择了起兵造反。所以商鞅的谋反之名是坐实了的。
当然秦惠王早就想杀了商鞅,商鞅变法触及到了太多人的利益,虽然秦惠王看到了秦国的强大,但是商鞅作为罪魁祸首,秦惠王登基必须要拿他开刀。不然他的王位都很难坐稳。所以秦惠王选择杀了商鞅,而不废除商鞅变法的内容,历代秦王也是一直坚持商鞅变法的内容,因为都知道正是因为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强大了,但是商鞅确确实实是有罪的,明面上来说商鞅的罪就是起兵造反,归根结底还是商鞅变法触及了太多秦国人的利益,不得不死。所以也没有人选择给商鞅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