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

《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

2020-10-06 05:20阅读(67)

《窦娥冤》中窦娥到底冤不冤枉,为什么?:《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窦娥从小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窦天章是个书生。由

1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部杂剧,主要情节是这样的:窦娥从小死了母亲,他的父亲窦天章是个书生。由于家贫,父亲为了进京赶考凑路费,就把年仅七岁的窦娥卖给了同村蔡婆婆家当童养媳。



<关汉卿>

等窦娥长到17岁时,蔡婆婆就让自己的儿子和窦娥结婚同房了。

然而两年后,蔡家接连遭受变故,先是窦娥的公公去世,紧接着窦娥的丈夫蔡公子也死了。

家中的两个顶梁柱去了,人们议论纷纷,说窦娥命硬克夫。也有人说蔡家风水不说……

总的来说,儿媳妇和婆婆两个寡妇在一起过日子很难熬。这一年窦娥19岁,蔡婆婆42岁。

有道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这话一点儿不假。同村儿的泼皮无赖张驴儿看中了窦娥。而此时张驴儿的老爸,老痞子张老儿也看中了蔡婆婆。爷俩想分别占有婆媳俩来个双宿双飞。

老痞子张老儿在年轻时和蔡婆婆是相好,后来蔡姑娘嫁人后就和张老儿断了联系,现在蔡婆婆丈夫死了,张老儿死皮懒脸缠着蔡婆婆,蔡婆婆迫于张老儿的淫威只好虚与委蛇,张老儿时常带着儿子张驴儿住在蔡婆婆家。

张驴儿垂涎窦娥的美貌,几次逼着窦娥嫁给他,但都被窦娥骂了个狗血喷头。而蔡婆婆却很软弱,屈服于张老儿的淫威。



有一次蔡婆婆病了,想喝一点羊肚汤,窦娥于是就为婆婆做了一碗。当时张驴儿心中产生了邪念,她乘窦娥不注意往羊肚汤里放了些毒药。意思是要毒死蔡婆婆,然后再占有窦娥。

当蔡婆婆要喝羊肚汤时,突然感到要呕吐,于是就把这碗羊肚汤让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不知下了毒,喝后很快倒地身亡。

张驴儿万万没想到自己下毒毒死了老爸。恼怒之下,便把杀人罪名栽赃到了窦娥身上,于是告到了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收受了张驴儿的金钱,为了把窦娥定成死罪,决定从蔡婆婆身上寻找突破口。

知府大人知道窦娥孝顺婆婆,于是对蔡婆婆严刑拷打,声言只要窦娥承认下毒杀人就放过蔡婆婆。窦娥为了救婆婆,违心承认了杀人,随即被判斩刑。



《窦娥冤》的故事讲完了,亲们认为窦娥冤不冤?

我认为窦娥很冤。

第一冤从小被老爸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窦娥的老爸窦天章为了自己的前途竟然把女儿卖了,这是当父亲干的事吗?

读书是不是把脑袋读秀逗了,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即便借高利贷也不能把女儿卖了,没一点父爱。窦娥生在这样的家庭本身就是悲剧。

第二冤窦娥不该舍命救婆婆,蔡婆婆如果能像窦娥一样坚决不屈服,把篱笆扎紧,不给张老儿父子住进家中的机会,后面也就没有这些事情了。

婆婆的不检点和软弱,造成了窦娥的悲剧,其实窦娥是被婆婆牵连害了。假如窦娥不可怜婆婆,19岁守寡完全可以另嫁他人,离开婆婆找一个好人家,也就不会碰上张驴儿这样的无赖了。



说来说去窦娥就是一个善亮的女人。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女子没有生存之地。窦娥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对得起婆婆,唯独对不起自己。

就在窦娥被斩当天,正值六月暑热天,窦娥愤怒质问上天:“老天爷,你为什么就不睁眼呢?我窦娥冤下大天了!”

如果老天知道我冤,为了证明我清白。我死后,第一,刀砍头落时,一腔热血全溅在上空白练上。

第二,六月降大雪,把我的尸体覆盖。

第三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




结果这三样都一一实现了。

刽子手行刑时,窦娥的一滴血都没落在地上,全部飞溅到了白练上。当时围观的老百姓都惊呆了,纷纷为窦娥喊冤。

紧接着天空乌云突变,狂风大作,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很快把窦娥的尸体覆盖。人们更加惊呼起来:“窦娥冤下大天了!”

自从窦娥死后,楚州连续三年大旱。

窦娥的冤情惊动了朝廷。此时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已经做了朝廷的命官,被朝廷委派回家乡明察暗访,经过一番调查,知府和张驴儿相互勾结陷害窦娥的事情暴露,二人被处以死刑,窦娥冤案得以昭雪。





总的来说《窦娥冤》是一出悲剧,贪官和泼皮无赖的命换不回窦娥的生还,窦天章再有权势也只能和女儿阴阳两相隔。

文/秉烛读春秋

2

野狐试答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是元杂剧中的重要作品,从诞生一直热播不衰。窦娥是剧作中的主人公,民间俗语有“冤得跟窦娥似的”,可见窦娥有多冤枉。

一 苦命的孩子

窦娥名窦瑞云,是穷秀才窦天章的女儿,三岁丧母,和父亲流落到楚州三阳县(今江苏淮安),窦天章借下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无力偿还,又要进京赶考,也没有盘缠,只好把七岁的窦娥买于蔡婆婆做童养媳。

二 不幸的婚姻

窦天章撇下窦娥上京赶考,一去杳无音讯,窦娥十五岁上和蔡婆婆的儿子圆房成婚,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得痨病(肺结核)死去,窦娥守孝三年,刚刚二十,除了孝服,就摊上了官司。

三 恶势力的欺负

蔡婆婆靠亡故老公留下的钱财放高利贷为生,这是当时官府所允许的合法营生,受王法保护,可孤儿寡母要放高利贷实属不易。

赛卢医借下蔡婆婆银两想要赖账,欲设计害死蔡婆婆,恰巧被流浪的张驴父子撞见,张驴父子本是流氓无赖,得知蔡婆婆孤儿寡母随起歹心,威逼蔡婆婆招他父子入赘。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窦娥坚决不从,张驴想要毒死蔡婆婆好控制窦娥,不成想误药死了自己老子。张驴就势诬赖窦娥毒死自己老子,以此要挟窦娥从了自己。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将窦娥告到官府,企图通过合法手段达到霸占家财的目的。

四 官府草菅人命

梼杌是当时官场的一个形象化代表,昏聩无能,无心为民做主,这也是恶势力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

梼杌屈打窦娥,窦娥致死不认,坚决反抗,梼杌又要屈打蔡婆婆,窦娥善良,不忍婆婆受刑,只好认下了这桩命案。

官府处斩窦娥,窦娥满腔悲愤指斥天地,痛责官府,发下三桩誓愿,以明己冤。

总结

窦娥善良贤惠,积极坚毅,她的悲剧不是性格悲剧,而是时代悲剧,命运悲剧。如此好的一个青春少妇,却是这样的命运,这样的结局,你说冤不冤。

3

冤,看过《窦娥冤》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著。该作品中描述的故 事,就是当时社会普遍认为的冤案。有许多剧评认为《窦娥冤》反映了元代腐败的司法体制,但笔者认为,虽然作品是元代作品,但取材来源于东汉年间“东海孝 妇”的民间故事,因此该案例当放在汉朝的历史背景来进行分析。

故事的经过大概是这样:一个叫窦天章的穷书生,因为欠了高利贷还不起,被迫将 其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但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夭折。窦娥便与蔡波婆相依为命。一次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却差点被勒死,正好被经过的张驴儿父子相 救。蔡婆婆因为感念他们父子的救命之恩,又见他们无处容身,就收留了他们。谁曾想张驴儿父子是流氓,搬进蔡婆婆家后就威逼婆媳俩嫁给他们父子,却遭到蔡婆 婆严辞拒绝,从此张驴儿怀恨在心。

为了霸占窦娥,张驴儿弄来毒药放到羊肚汤里,企图毒死蔡婆婆,没想却被张父误食而亡。张驴儿逐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并贿赂太守桃机。在严刑逼供下,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认罪,被判斩刑。

窦娥被处斩前,指天发誓自己没有杀人,并诅咒死血溅白练,而不沾地,六月飞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最后这些诅咒全部应验。

三年后窦娥冤魂投梦给时任廉访使的父亲,案情得到重审,昏官桃机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

从这个冤案来分析,我们更加明了法律的本质及特点。什么是法?结合中今中外的研究和实践,一般认为法是:

1. 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可以说,任何法都应当首先符合这一特征,法或法律是与国家立法机关之间存在必 然联系的,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从汉朝法律的制订来看,无论是西汉立法开端的“约法三章”,还是后来汉武帝命张汤制定的《越宫律》,以及东汉刘秀 “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人们都可以看出,法律都是统治机器——国家制订的。而由于汉朝的中央集权制,这个制订者,往往是皇帝本人。当然,执笔者 往往不是天子,但毫无疑问所有通过的法律,都是天子乃至整个统治集团利益的体现。

2.法是意志。

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这一表述是我们所熟悉的,因为法是“意志的表现过 程”。所谓表决通过法律,实际上就是意志通过法律。在汉朝,虽然实行封建中央集权,但天子在制订法律时,仍会在朝堂上征询群臣的意见,如果天子制订的颁布 的法律与全体地主阶级利益相冲突,仍一意孤行,这样的君主就会被骂为昏君,反之则受歌功讼德。

3.法是强制的。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老师介绍,法律的效力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的。一种规范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那就只能称为道德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不是简单的学术或者政治问题,已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当时的各种宗族祠堂,甚至可以与官方的司法机构一样起到审判的职能。汉代的三纲五常,亦被人们称为汉代的法典组成部分,这一点不为过。

《窦娥冤》中,窦娥之所以能以正面形象存在并得以申冤,概因其坚守妇道,而以三纲五常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法律体系,在捍卫汉代地主阶级统治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对于窦娥这样一位严守妇道的女子被冤,这是统治阶级不能容忍的。

从《窦娥冤》之案,我们处处看到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 案情当中,太守桃机收受贿赂,这首先在程序上不合法。

中国政法大学司法考试学院老师介绍,与所有封建王朝一样,汉代律法是反对贪赃枉法的。但考虑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 体现,这一条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麻痹广大人民以维持统治,深层次目的才是维持社会稳定利于更好统治。也就是说,如果贿赂行为本身做得巧妙,舆论和经济上实现 双丰收,这对于汉代统治者来说,是默许的,当然这在律法上是做得说不得,毕竟律法是要公诸于世的。

2. 翻案成本低

本案的行贿方张驴儿只是一个地痞流氓,与封建士大夫贵族沾不上半边关系。受贿 方桃机虽是楚州太守,东汉时的太守,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市长。但此君能力不行,又贪财又愚蠢,其错判的对方窦娥是当地有名的孝女,贞妇!这在当时是了不 得的名声,对维持统治阶级的三纲五常有着核心的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最致命的是,窦娥的父亲,虽然是个穷书生,但书生也出仕的一天,“君子学而优则仕”是极为符合当时统治阶级需求的。由于故事的年代移花接木到了元代,因此查证了窦天章的官职参知政事,虽并非正式官位,但等同于同中书门下三品,可以进入政事堂议事,即相当于宰相群中的一员。

堂堂三品大员,祖宗祠堂的清名最为重要。据查窦天章早已入仕,但迟迟没有查找女儿下落,直到从卷册中发现女儿被判斩首,才勃然大怒。他大怒,主要原因竟然是其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因此,桃机这个又蠢又贪的小官就活该倒霉。

但从案件平反的结果来看,也很耐人寻味。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恢复名誉。这是必然的,否则堂堂三品大员家族的面子往哪儿搁?昏官桃机革职永不叙用,估计桃机做市长多年,有一些财产,上上下下也没少打点,居然没被发配充军。张驴儿斩首,看看,草民就是草民。


4

《窦娥冤》是我上初中后看的第一本书。这本书也成为整个初中时期,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所以直到现在还记得窦娥被冤枉押赴刑场砍头的情况。

窦娥被砍头时,判官问她还有什么话要说。她说了三句话:如果是被冤枉死的,那就让我的鲜血溅我面前的三尺白练、六月飘雪、楚州大旱三年。

判官大怒,说她死到临头了还胡说八道,下令刽子手行刑。就这样窦娥被砍头了。

窦娥说得三句话全部都应验了。她的鲜血全部向上飞去,落在了她面前的三尺白练上。不久,楚州的上空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楚州也因此大旱了三年。

当我看到这样的结局的时候,非常震撼,也非常替她惋惜,内心对她也充满了同情。尽管最后她的冤情得以昭雪。但是我对她的同情也并没有减少,甚至这个故事一直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也明白了书为什么叫《窦娥冤》了?

她出生贫困人家,三岁丧命,父亲窦天章将她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去了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一次,蔡婆婆向赛卢医讨债,讨债不成却差点搭上了自己的老命,幸好被经过的张驴儿父子出手相救。蔡婆婆感念张驴儿父子的救命之恩,见他们无容身之处,于是就收留了他们。

作为光棍的张驴儿,打起了窦娥的主意,想要和窦娥结成夫妻,遭到窦娥拒绝后,张驴儿怀恨在心。于是就想报复,终于有了一次机会,在蔡婆婆生病后,张驴儿想如果窦娥没有了依靠,就会依靠自己,于是就想要毒死蔡婆婆,结果毒药却被自己的父亲喝了。

张驴儿死了父亲,就威胁窦娥从了自己,窦娥不从。张驴儿一气之下就将窦娥和蔡婆婆告上了衙门,窦娥经受不住酷刑,最终屈打成招。

说句实话,就是我们在公司替人背了黑锅、或者被人骂一句都觉得自己冤枉和委屈。你说窦娥冤不冤。

其实,纵观历史的长河,这样的故事不胜其数,窦娥只是一个代表。从窦娥的身上,我们也可以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启示。

1、封建社会女子没有地位,可以随便被买卖,命运何其悲惨。

2、人性的丑恶和自私永远存在。

尤其是第二个点,尽管一千多年过去了,但是人性中存在的丑恶和自私依然根深蒂固。直到现在,这样的悲剧依然会发生在某个未知的角落里,恃强凌弱的现象从未改变。比如校园霸凌、强买强卖、校园贷等一系列的现象,我们都能从看到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时代变了, 人在文明的洗礼中,逐渐变得褪去了野蛮,在温良恭俭让中日渐变得文明。但是不文明的一面依然大范围的存在。

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现实生活中,依然还有数不清张驴儿。我想如何才能减少“张驴儿”?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5

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窦娥的故事的,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村上演过《窦娥冤》的电影,每个村都要演一场,露天放映,每场都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大妈大嫂都串村连着看了七场,一边看一边哭,泣不成声。

大家为什么会关注窦娥,因为窦娥的遭遇具有普遍性。为什么人民会产生共鸣,因为同是社会底层。

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喜欢把历史上蒙冤的人比作比窦娥还冤,可见老百姓对含冤的人容易产生同情。

那么窦娥是不是被冤枉的,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呢?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剧情吧。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著,那么它反映的一定是元代的生活,揭露的是元朝的黑暗统治和司法腐败吗?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当朝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反映当朝的社会弊端的,不然就不会允许上演。

即使元代统治者的审查制度不那么严,环境比较宽松,但《窦娥冤》反映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历朝历代的司法体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窦娥冤》其实不是元朝的冤,也不是窦娥一个人的冤,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的冤。

窦娥到底冤不冤?答案是毋庸置疑,真冤。

故事的梗概是:一个杨白劳式的落魄书生窦汉章,欠下了一笔高利贷,到期还不起了,人家也不当老赖,将女儿窦娥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但窦娥命苦,没过多久老公夭折了,窦娥也只能守寡,跟婆婆相依为命。

有一次蔡婆婆外出讨债遇到麻烦,恰遇两男子拔刀相救,蔡婆婆感激之余把救美的英雄带到家里热情招待,救人的叫张驴儿,听这名字都不地道。

果然这救人的张驴儿父子俩不是什么英雄,而是流氓混混。他们救人危难,不是义务而是有偿的,要人家蔡婆婆母女以身相许他们父子。蔡婆婆虽然放高利贷,但放钱不放色,人家是正派人,坚决不答应。这张驴儿恼羞成怒、心生毒计,竟然对蔡婆婆在羊肉汤里下毒。可是却弄巧成拙被张驴儿老爸吃了,老驴一命呜呼,小驴自然要嫁祸于人,窦娥为了不连累婆婆,一人认下了投毒事实。

无论哪朝哪代,谋杀都是死罪,窦娥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心有不甘,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对天发誓。说自己如果有冤,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鲜血不沾地。窦娥发誓的三条全部应照,但人死不能复生,也不会有人给她申请国家赔偿。

但编剧为了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安排一个清官(窦娥做官的父亲)复审此案,沉冤昭雪,真凶伏法。

要是按照现代的疑罪从无、重证据不重口供的原则,窦娥是被屈打成招、遭遇了刑讯逼供,虽然不能说窦娥无罪,但不能说人家有罪。这样就给人定罪还把人处斩,显然是草菅人命,是一场冤案。

而剧中描述的六月飞雪显然不可能,大旱三年也只能说是巧合,血飞溅不到地上也不符合医学生物学规律。

再说如果每个喊冤的人都这么说,老天都要这样表示表示,那地球将再也不会下雨,老百姓都没法活了。旧社会没有公检法,仵作也是听县太爷的,更没有司法独立,县太爷一个人就是公检法司。没有指纹,没有DNA、也没有血型鉴定,还没有律师和陪审团,破案全凭着口供,在那样的司法体制下,要想不冤枉不制造冤案比登天都难,哪怕你是清官。

戏剧就是艺术,在现实中,窦娥的案子不能让窦娥的父亲插手,这在现代司法体系中叫回避,哪怕不是你自己亲自过堂,也应该避嫌。

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官老爷的意志就是法律,官老爷的权威不可侵犯,他们判的案子基本都是铁案,不能翻案,也没有办法翻案,除非是政治斗争和权力争斗,办案的官员倒台了,案子才可以重审。

但重审的案子结果就一定是公正的吗?因为程序的不公,想追求案子结果的公正,比登天都难。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有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他有句掷地有声的话是\"人命关天\",他为了追求司法公正不怕权势,不怕丢官。但宋代现实中这样的官员不但绝无仅有,而且即使有也无法在官场生存。因为统治者不怕冤案,就怕自己的权威受到质疑。

因此,如果你不幸出生在古代,被牵涉到案子里,那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喊冤,虽然不见得有多大用处。

6

《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名著,写的是窦天章为了进京赶考筹备盘缠,只得把年幼的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家当童养媳,窦娥长到十七岁的时候与蔡婆的儿子成了婚,不出两年蔡婆的儿子去世了,窦娥便于蔡婆一起生活。

蔡婆在一次讨债的过程中差点遇到危险,刚好被路过张驴儿父子搭救,后来蔡婆为报恩收留了张驴儿父子,谁知他父子二人见色起意意图霸占蔡家婆媳,蔡婆性格软弱只得虚与委蛇,之后张驴儿父子就时常住在蔡家。张驴儿觊觎窦娥的美貌一直强迫窦娥嫁给她,窦娥性子刚烈誓死不从,张驴儿觉得蔡婆从中作梗便心生毒计在窦娥给蔡婆准备的羊肚汤里放了毒药,结果阴差阳错的被老张儿喝下,张驴儿万万没想到毒死了自己的爹,恼羞成怒之余买通官府把罪名推给了窦娥。窦娥惨遭毒刑之后被判处死刑。

行刑那天窦娥质问老天为何不肯睁眼,让好人蒙冤,随后立誓三条:一、死后鲜血全在白练上;二、六月飞雪;三、楚州大旱三年,果然死后都一一应验了。三年之后窦天章当官巡视楚州时才帮女儿平反了冤情。

窦娥是个善良的可怜人,小时候爹为了盘缠把她卖了,丈夫又是个短命鬼,还碰上了张驴儿父子这样的泼皮无赖,她的一生从来都不能由自己做主,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

7

冤,而是冤上加冤,第一、冤枉的是婆婆,第二、她又是替婆婆顶罪,所以说冤上加冤。

8

窦娥是历代冤假错案受害者的缩影,是作家通过窦娥的故事向社会邪恶发出的抗争,希望社会多一点公平,少一点冤枉。对每个历史时期都该引以为鉴。而不是钻牛角讨论窦娥到底冤不冤。

9

感谢邀请。

窦娥肯定是冤枉的。在那个朝代,窦娥她只是一个普通民女,很小的时候,因为她的父亲一时潦倒,只能把她卖给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可惜过门没多久,她的丈夫就患病去世了。只留下她与婆婆相依为命。

假如日子就这样平淡地过下去也就罢了。偏偏婆婆出门要债遇到流氓,婆媳两人被流氓垂涎,欲娶回家门,窦娥自然是不肯的。流氓张驴儿不甘心被拒绝,于是意图毒死窦娥婆婆,谁知竟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流氓恼羞成怒,将罪名嫁祸窦娥,并买通衙门将她治罪…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一个文人, 他一直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使得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这样一个善良的女人,又怎么忍心让婆婆接受拷打?她只能咬了牙根把毒杀张老头的罪刑揽了下来。

做为一名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窦娥却拥有如此悲剧的命运,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还要被屈打成招,背负杀人的罪名。如何能说她不冤呢?

窦娥在临死前,责怪天地不公,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

就笔者而言,这三庄誓愿得以实现,足以证明窦娥的冤屈。只是有一点,我不太明白,都说窦娥是善良温柔贤惠的女子,这前两庄誓愿也就罢了。她为何要许下楚州亢旱三年这样的誓愿呢?如此,善良的她,岂不是把楚州众多百姓的生命视如草芥了吗?




10

窦娥到底冤不冤,看看作者的写作铺垫就知道了,当时审案及被杀在六月,居然六月都下起了雪。正所谓,六月飞雪,冤啊。这个案子肯定是个冤案。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