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死后,为啥孙权还统一不了三国?:三国之所以让人热血沸腾,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乱世豪杰能够视死如归,把天下统一视为自己的责任。周瑜不顾箭伤发作还
三国之所以让人热血沸腾,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乱世豪杰能够视死如归,把天下统一视为自己的责任。周瑜不顾箭伤发作还要振作起来工作,诸葛亮不顾身体虚弱还要坚守阵地,黄忠不顾年迈还要坚持上战场,邓艾不顾山道悬崖凶险还要奇兵奔袭,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幕幕动人的情节背后,让人想起了曹操和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他们应该多少带有一丝的遗憾离开了世间。那么世人不禁要问,曹操和刘备死后孙权为啥还不能一统三国呢?
众所周知,孙权年轻的时候,接替了哥哥孙策,掌管了东吴。大家应该对孙策临终前的那两句话记忆犹新吧,孙策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另一句是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
正是知弟莫过兄,孙策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十分的中肯。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抢占江东之迅疾勇猛连曹操也自叹不如。所以对于孙权来说,攻城掠地方面是他的一大短板。孙权的能耐在于治理方面,江东百官被他领导的服服帖帖,地方上也治理得井然有序。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联合刘备、授权周瑜在赤壁之战打败了曹操,后来又授权陆逊夷陵之战打败了刘备。曹操生前统一了北方,刘备生前取得蜀地和汉中,而孙权的地盘大部分是接手过来的。孙权的保卫战相当不错,但在领土扩张方面作为不大,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孙权是一个守成的帝王。
曹操死后,曹丕废汉自立。作为曹魏帝王的曹丕,本身就是一个厉害的角色,曹丕手底下也是文臣武将高手如林,人才辈出。曹魏在曹操的时候就平定了北方,拥有北方大片土地,内部完成了从汉到魏的新陈代谢和过渡,正好休养生息,实行了屯田制,人口增加了,经济逐渐好转。三国中东吴、蜀汉和曹魏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在曹丕的时候差距反而拉大。曹魏对于孙权来说,就是一根啃不动的骨头,在东吴对合肥发动的几次战争也是匆匆收场。
刘备死后,夷陵之战艳耗掉了蜀汉国力,其实也透支了东吴的国力,这是一个两败惧伤的结果。所以就不难理解,刘备死后不久,东吴又和蜀汉讲和,面对强大的曹魏这是最明智的抱团取暖。蜀汉方面刘禅虽然稀里糊涂,诸葛亮却很精明。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大权在握,军令政令皆出自诸葛之手,以诸葛亮的智慧不可能给东吴可乘之机。既然东吴收回了荆州,已经勉为其难,想吞并蜀汉之地恐怕孙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虽然曹操、刘备己经死了,孙权面对曹魏和蜀汉,既没有称霸天下的凌云壮志,更没有殷实雄厚的家底,凭啥统一三国的会是他。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首先第一点,孙权和曹操、刘备是一个时代的人,当时能和曹、刘争夺天下,并且平分秋色,是因为他还有年龄优势,一个年富力强的人,开创基业是很正常的事。
二来 曹公席卷天下,一生征伐诸侯无数,唯剩西蜀刘备,江东孙权并未臣服,并且还弄了个三国鼎立。不得不说此二人自有过人之处。
孙权的哥哥孙策,想必大家不陌生,知人善用,谋略出众,如果孙策不死,三国之势倒不知道走向。孙策临死前将孙权托付给了张昭,然后又将印信交给了孙权,对他说:“如果论率领江东将士征杀疆场,和天下豪杰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论知人善任,合力稳定江东,哥哥我又不如你,现在大任已经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
由此可以看出,孙策临终前交给孙权的任务是,守好大业,并没有图霸的野心,孙权临危受命的责任就是稳固江东地位。孙权继承江东有限公司的时候,年岁尚轻,所以思想上更加开阔,他在二十七岁时和刘备一起团战,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公,从此奠定了自己的煌煌霸业,所以在三国鼎立之时,孙权还是年富力强的时代,临危受命,守好江东,偏安一隅,并没有图霸的野心。
二来在来说一说曹公身后事,曹操虽然龙图霸业未成,但是他的儿子曹丕,也不并是窝囊废。
曹丕史称魏文帝,文武双全,八岁做诗,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他在位的时候,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可以说也是文治武功,最重要的是,新一代继承人是少壮派。
更何况曹丕集团的猛将良多,曹公临终前说要“慎用”的司马懿也是一个奇才猛人,孙权熬死了曹公,熬死了刘备,但是还有后起之秀啊。虽然曹丕也自不量力的打过东吴,甚至是大败而归,但是不可否认,曹魏集团的实力还在,孙权如果硬和曹氏集团拼的话,也落不下什么实惠,而且两虎相斗,坐拥渔人之利的,还不是西蜀,与其这样,守得太平过日子,也比贸然进攻的强得太多。
西蜀刘备虽亡,但是还有诸葛亮守住天下,如果进攻,也得不到任何便宜,更何况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孙权假若去攻打西蜀,长途跋涉不说,后备补给也成问题,其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攻打哪个国家,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让别人隔岸观火,自己还吃了亏。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孙权并不能统一三国,有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属于易守难攻,可以把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守好了,但是要一统天下,其生产力与地理位置是达不到这样的优势的,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足以支持大的战役,孙权不会去做一统天下的美梦。
自古以来,北方统一南方都有范例,但是南方一统天下的例子几乎没有,孙权也打不破这个魔咒。
孙权所处的江东靠水而居
江东子弟水战一流,但是要统一三国,必然要打陆地战,甚至要善骑射,到西蜀去,还要会打山地战,江东子弟可能打不好这样的战争吧。从赤壁之战可以看出来,没有船,江东的好儿郎好像发挥得也没有好。所以北上也好,南下也罢,孙权都讨不了一丝便宜,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就对了,量力而行也。
熬死曹操、刘备都已经用了大半生精力,后面又有后起之秀,但是他已经失去了当时的雄心。
特别是他的老年,也犯了诸多帝王一样的错误,昏聩。内部争权夺利严重,“及臻末年,弥以滋甚。”《三国志》这个评语,说明了孙权到了暮年,也摆脱不了昏聩的老年病,逐渐的失去了年轻时的英明谋断。宠信谗臣,流放良人,后宫纷争,嫡庶疑贰,这些昏君做的事,一件没有少干。用吕壹排陷无辜,信陆逊受谗而死,疑诸葛恪又使其总揽一切,立后立子以致播乱宫廷,他老年时光家庭内部斗争已经焦头烂额,哪里有空去一统三国。
最后用大明才子杨慎的诗句做结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丶
刘备死了,比刘备能力强的更多,曹操死了,更有胜过曹操的人,孙权为什么还老不死。如果孙权更有能力,那当然有可能由他去统一三国。可是,他又怎能达到如此的能力呢。长江是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带普遍性的真理。这里不是望一代一代的去快死,而是一代一代,特别协结得更加完美和倡吉。说能是能,说武是武,说文明和天下才是决对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此时的曹魏已经一统了北方。刘备死于公元223年,蜀汉拥有了益州、汉中。然此时的孙权只有42岁,不得不感叹孙权的厉害之处,能够与两位年龄阅历相差近三十多岁的两位老狐狸能够从容不迫的周旋。问题来了为什么天资聪颖的孙权没有能在这两位死后一统三国呢?原因如下:
孙权当时根本没有精力去一统天下,内政已经够孙权烦的了。孙鲁班是孙权的长女,此女太过强势,想要与孙和、孙霸争权。在处理继承人的问题上孙权是非常头疼的,也正是在此时一向机智聪慧的陆逊乱了方寸选择了干涉这件事情。
按照常理来说这是孙权的家事,外臣本没有资格干涉。这件事情让他非常的生气,陆逊的一再催促,导致孙权多疑的一面完全的展现出来,不久后逼死了陆逊。陆逊可以说是东吴后期战争必不可少的儒将。
陆逊一死东吴想要出战再也没能拿得出手的统帅,然孙权并没有顾及这些,对子女争权他率先选择了大力的镇压,强烈表示大权只能在自己一个人手里。孙鲁班、孙霸这些人想都不要想。不过这样的做法并没有制止这种为了争权兄妹之间大打出手的情况发生。
东吴的实力相比于曹魏是弱很多的,这个众所周知。不过比起蜀汉还是要强一些的,不过最要命的问题来了,东吴大多都是水军,可想要进攻曹魏与蜀汉骑兵才是最重要的,东吴是可以自保的,想要出征攻打他人是非常费力的。
孙权曾经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次次大败而归。这些都是孙权亲自领兵去的,由此可见孙权统帅能力一般,据《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载: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
这段话是孙策临死前告诉孙权的,大意为:打天下你不如我,坐天下我不如你。言外之意就是说孙权的政治能力很强,不过没有军事能力非常一般,但是可以从他的用人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总结:孙权不能一统天下,完全取决于东吴的地理位置以及强势的兵种大多都是水师,而且骑兵非常少,甚至不如蜀汉。当时的内政也是让孙权疲惫不堪自然没有经历去一统天下。
众所周知,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风起云涌。自从黄巾起义之后,天下群雄逐鹿,目的无非就是一个,夺取天下,成为天下共主,成就一番霸业。而在这其中,最后脱颖而出的,毫无疑问就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人。
大家都知道,这三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代的枭雄。孙权占据江东,刘备占领西蜀,曹操一统北方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都是十分的强势,三分天下的格局也由此而确立。从此来看这三个人可以说是非常的强悍了,毕竟在那种乱世的情况下。这三个人打出了各自的基业,成就了一番事业。
而在这其中,曹操因为头风病英年早逝。而刘备因为征讨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最后死在了白帝城。而最后一位,东吴大帝孙权却是活的长久,在二者去世三十年之后才驾鹤西去。
可以说是最长寿的诸侯了,前文已经说过,曹操刘备早逝,为什么东吴孙权三十年无法一统天下呢?其实原因有三:其一,东吴自身实力较弱。其二,面对曹魏的战争失败。其三,西蜀诸葛亮的谋略。
众所周知,东吴位于江东之地,现在看起来大概就是从江浙一带,以至于两广附近。以现在的目光来看确实是富庶之地,但是如果放到三国年代,那就基本上相当于蛮荒之地。要知道南方虽然因为雨量充沛粮草充足,但是人口较少。
除此之外,如果东吴想要攻打西蜀北魏,必然要派出步兵来攻城略地。但是相对比于巴中蜀军和北魏大军,东吴的陆战水平实在是弱。而且南方马匹多为劣马,单看骑兵就要弱了很多。要知道北魏当年北征乌桓,可以说拿到了极其优质的战马。相对比一下,东吴的陆军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而东吴之所以能够割据一方,靠的还是水军,据《三国志》记载: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从赤壁火攻来看,东吴军队强在水师,能够划江而治,靠的就是这群水师。
要知道张辽在此战之后,在江东可止小儿夜啼。从此也就不难看出,张辽在逍遥津之战当中,可以说直接就把东吴给打惨了。
据《三国志》记载: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当时东吴趁着西蜀和曹魏在汉中一线干架,意图取合肥,以此来威逼曹操的老家许昌。当时来看,东吴的军力要远远超过当时曹魏势力的守军,拿下合肥可以说是十拿九稳。如果在进一步,威逼许昌乃至于控制北方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这些精明的算牌都被张辽给打破了,他单枪匹马率领八百军士,直接冲阵,险些斩杀孙权。让东吴大军军心大乱,又退了回去。可以说逍遥津之战奠定了张辽三国军神的地位,也使得东吴进攻北方的意图付之东流。
要说这诸葛亮,在演义当中可以说是如同仙人一般,算无遗策还无所不通。单靠他一个人就干了无数让人惊天动地的大事情。虽然这其中有罗贯中夸大的嫌疑,但是在正史当中,诸葛亮的能力也绝对不能小觑。虽然能力可能没有演义当中那么神武,但是也是十分优秀的。
在刘备死于白帝城之后,如果东吴继续进攻,蜀国必然会遭受重创。所以诸葛亮继续执行着北伐曹魏,东和孙吴的策略。这在史书当中也有所体现,据《三国志》记载: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从此来看,诸葛亮不死,蜀汉难灭。要知道当年他可是刘备手下首席军师,从新野的一城之地到整个西蜀的建立,离不开他的具体谋划。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难有西蜀,而他东和孙吴的策略,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唇亡齿寒。当时的情况是曹魏势力强大,只有吴国蜀国联合起来才能够去抵挡。而东吴之所以同意和蜀国停战,也是有着同样的考虑 毕竟从当时来看,北魏还是太强大了。
那么关于这个问题,你又怎么看?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梦想着统一全国。把刘备追到荆州,刘表小儿子刘崇不战而降,蔡氏兄弟拱手让出荆州。刘备无奈只得按照孔明之计,联吴抗曹。孔明只身入吴,舌战群儒,计激孙权,终于建立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火烧曹军80万(号称),曹操大败,北归。刘备趁机占领荆州、长沙、零陵等郡,一路直取西川,三国鼎立之势初步形成。
在此之后,曹操为了消灭孙权、刘备,也做了不懈努力。在孔明的辅佐之下,在刘备那里没有捞到好处;在与孙权的交战中,互有胜负:基本上保持着原来的疆界。
直到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这种平衡被打破,孙权取得荆州、长沙等郡,东吴的领土面积达到了顶峰。在以后的三年中,曹操、刘备先后辞世。老哥仨只剩下孙权自己,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孙权却没能统一全国。
我们首先排除经济基础跟不上的问题。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此时的江南已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了。
其次排除的是孙权不好战、无野心的问题。事实上,孙权在15岁时就跟着哥哥孙策 “南征北战”。哥哥死后,19岁的孙权继位,为了巩固政权,剿抚并用安抚境内的少数民族,武力消灭黄祖。合肥之战,偷袭荆州,都充分说明孙权为了扩展领土,还是敢硬碰硬的。
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孙权未能统一全国呢?
第一,东吴士族势力非常强大。东吴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州郡制,中央政权主要受江东士族影响。这时江南已经出现了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早在汉朝时就已经长居江南。为了争取这些大户的支持,孙家与江东名族多结成姻亲,朝臣中有很多顾、陆、朱、张四姓的人士。这些士族大户不愿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外扩张,得不到士族大户的支持。
第二,刘备虽死,但诸葛亮、赵云、马超等智勇之士仍在,再加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况且孙刘要想共抗曹魏,必须走联合之路。诸葛亮安居退五路,只派了一能言善辩之士邓芝,就退了东吴一路。
第三,曹操虽死,但曹丕颇有乃父之风,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守卫着全国三分之二的领土,经济实力强大,手下还有一批忠于曹氏的文臣武将。曹丕称帝后,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曾两次兴师伐吴。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曹真、曹休等诸路大捷,击败孙盛 ,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攻下江陵。孙权临江拒守,几条战线或溃或败。曹丕胜利在望,却不料染病,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第四,在晚年,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破坏了法制,废长立幼,引起群臣党政,朝局不稳。废长立幼历来都是取祸之源。此时的孙权已是自顾不暇,更不用说统一全国了。
综上所述,虽然曹操、刘备已死,但孙权并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作为在位最长的东吴大帝,能够终老已然是最好的结局了。司马氏掌权之后,西晋统一全国已是大势所趋。
孙曹刘三家,蜀汉是刘氏皇室后人,打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旗号与曹魏死磕,曹魏以正统自居讨伐不臣,二家都有统一天下的志向,独孙吴一方,自始至终,死守一亩三分地,不但无统一意图,还一直致力阻碍统一,这与孙吴的先天后天劣势分不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一,名份。曹魏(行文方便泛指,全文同)先挟天子,后有献帝禅让,程序上若符节拍,名正言顺的正统;蜀汉刘氏宗亲,当天下倾危则挺身建国,维持汉祚不灭,血统上说得过去。而孙吴政权,从孙坚孙策至孙权及后,一直以地方割据势力出现,受过汉朝与曹魏赐封,严格说,它是正统王朝的乱臣贼子,利用国家分裂苟安。就算有实力统一,让孙权们当大忠臣绝不可能,取代却又后遗症太大。所以,孙权不但无统一之志,还致力打断曹刘统一进程。主观意识上不想。(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二,地利。常说孙吴据地利,但这地利不外乎长江天堑易守难攻,是割据的地利而非统一的地利。中国地形北高南低,冷兵器时代适合陆地兵种特别是骑兵自北向南推进,自南向北仰攻并且没有养马地的政权,后世除朱元璋外无一成功(有其特殊性)。孙权重兵进攻合肥多年无果,容观上也说明实力上的不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三,经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要到南北朝才开始,在此前,北方的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全方位领先,江东地区并不富庶,不具备支撑打统一战争的实力,再者,山越等族时服时叛,江东大家族根深蒂固等,后方不稳。
从政治、军事、经济而言,孙吴均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孙权从来没有放弃过统一天下的举动,但是每次对曹魏的进攻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他比刘备和曹操多活了差不多二十年,但是这二十年中,基本每次都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他来说,再活二十年的意义也不大,他所面临的根本原因极大的限制了他的行为和他的想法。
三分天下鼎立之后,东吴虽然比刘备要强很多,但是和强国曹魏相比较,实力相差很远。
第一,在人口上比。
东吴的人口不足,只有曹魏三分之一,人口资源不足,必须导致兵员不足。东吴的常备兵员不足二十万,而曹魏后期每次出征的兵力都在二十万以上,这还不算各地驻守的兵力。
为了补充人口的不足,东吴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弥补这一缺陷,比如攻打内陆的山越,把蛮夷人口迁出山林充实内陆; 还派人到现在的台湾岛掳掠人口,但是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无法解决东吴人口基数过少的问题。
第二,国土面积过小,导致战略纵深比较小。
天下十三个州,孙权只占其中的两州,而曹魏就占了其中的十个州,两国的国土面积相差过大,导致东吴财富积累速度过慢。
第三,经济中心依然还在北方。
虽然经过了两汉的经济开发,但是从整体上看,南方的经济依然要弱于北方经济。北方拥有相对比较先进的耕作技术; 南方在经济作物产量方面也要低于北方。
由于经济资源的限制,导致东吴在战争方面不能够长期化,无法派出更多的军队做长期作战,一旦战争陷入胶着状态,粮草和器械方面就无法持续供应,从而导致孙权每次出动军队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很容易溃败。
孙坚和孙策当初在江东扩小疆土的时候,为了取得江东世家的支持,允许他们携带私兵跟随作战,并且把占领的新土地分给这些世家,可以让他们世代相传。
这种世家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江东极速扩张,也为他们在抵抗曹魏和刘备的侵犯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也有显而易见的缺点,那就是对外扩张动力不足。
由于世家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只是想着保卫自己的利益,忽略了整体的向外的利益。当个体的利益遭受到侵略的时候,他们会拼死抵抗誓死捍卫。但是当国家需要向外积极的扩张的时候,他们就显得不那么积极了。为了保存各自的实力,显得畏缩不前,这就是为什么孙权每次带兵出征的时候总是无功而返。大部分带兵将领出勤不出力,唯恐战争损害到自己利益。
攻城掠地一直都需要依靠步兵和骑兵,水军只能沿着长江两岸进行有限的战斗,一旦脱离的船只上了岸之后战斗力就不那么明显。特别是在野战和攻坚战方面,能力犹显不足,和曹魏的军队战斗力上相比差距很大。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孙权在攻城略地方面总是以失败告终。
总而言之,作为东吴的开国之君,孙权还是很有雄心壮志和进取心,只是在面临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困扰让他无所作为,在绝对的实力差下罪怪他也有些强人所难吧。
孙权曾经为了能够向北扩张对曹操的领地合肥发起过进攻,领兵十万却被张辽八百余人击败,孙权还差点被活捉,而合肥之战,孙权一点好处也没捞到,还损兵折将,最后无奈撤兵。
公元215年,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东吴大军来势汹汹,合肥岌岌可危,曹操并未做出过多的部署,只是交代了东吴大军来攻张辽和李典迎战,乐进守城。
但是三人合计觉得,与其坐等孙权的大军围攻,不如主动出击,作战破敌之机。
于是,张辽在当夜募集了愿意出城迎战的精锐将士八百人,好酒好菜让将士饱食,准备明日和东吴的大战。
天色刚亮,张辽披上战甲手持长戟,首当其冲直陷敌阵,瞬间撕裂了东吴军队的防线。张辽亲自斩杀了数十名东吴士卒和两名东吴将领。他一边大声呼喊着自己的名号,直冲东吴的营垒。
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大惊,这么快就杀上来了,而东吴众将士也被突然杀来的张辽吓的惊慌失措而不知道该如何应付,孙权的卫兵带着孙权等人逃跑到一座较高的山坡上,用长戟来自卫。防御杀上来的张辽部下。
张辽见孙权跑到了山坡上,一时难以攻取,便叱喝孙权,挑衅孙权下来对战。但孙权根本不上当,让侍卫反击张辽,双方对峙不下,冷静下的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开始聚拢东吴军队将张辽的部队重重包围。看着包围过来的东吴军队,张辽知道此时不突围,想再突围就没机会了,张辽调转马头,向外突围,张辽在吴军阵中左冲右突,终于打开缺漏,率领部下们突围。突围出去之后,张辽发现只有几十人突出了重围。还有几百人在包围圈,张辽又调转马头,杀向包围圈救出了其他被包围的士兵。
三国是一个制约的格局,属于二对一的局面,就是两方交战,那么另一方,必然会根据局势来对战局进行扰乱,比如一方较弱,另一方快要攻破其主城时,第三方会考虑放下局势出手,如果第三方也是弱国,那么第三方会出手帮弱的一方解围,如果第三方是强国,那么他会根据弱方的出的利益出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曹操和刘备死了,孙权也统一不了天下,首先孙权就打不过曹丕,其次孙权和刘备的实力相当,谁也奈何不了谁。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建安二十五年,战争的老艺术家曹操离开世界,孙权只有39岁。三年后刘备变成秋风时,孙权也只有42岁。刘备逝世后29年,71的孙权逝世。
事实上,刘备和曹操是一代人,孙权、诸葛亮、司马懿是另一代人。
事实上,曹操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北方,当曹操统一北方以后,他也曾经尝试过征伐江东和西蜀,但都没有讨到便宜。
而曹操建立的政权,也十分稳定,刘备和孙权也无法占领他的领地。
曹操之后,天下依旧是三足鼎立,形成了相对的平衡。
而一个政权的实力,体现在土地、军队、人才三个方面。当曹操离开世界以后,曹操建立的人才体系却依旧很厉害,尤其是司马懿、陈群等人都是后起之秀,他们的智慧,并不逊色于曹操、荀彧一代太多。
于是,后曹操时代,孙权和诸葛亮依旧无法撼动曹魏的地位。
同时,刘备之后的蜀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以诸葛亮为核心的高层,采用了更加冷静的内外政策,帮助蜀国顽强生存。
对外和孙权重新联盟,一心一意讨伐曹魏,是后刘备时代西蜀的主要政策。
对内,诸葛亮平定南中,扩大了蜀汉的统治面。而蒋琬、费祎延续诸葛亮的部分治国方略,让蜀国能够坚持北伐的国力。
但积贫积弱的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政治上开始逐渐腐败,姜维等人最终无法扭转国家的命运,蜀国灭亡。
而曹操、刘备之后,孙权也开启了另外一种状态。
一方面,他被困在了家庭生活当中,忙于和徐夫人、琅琊王夫人、步夫人、小王夫人、潘夫人结婚生子。
同时,孙权开始长期处理孙鲁班、孙和、孙霸等子女间的激烈矛盾。因为孙和、孙霸的“两宫之争”,孙权处死或逼死了陆逊、全寄、吴安等重臣,动摇了吴国的根基。
同时,对外上,孙权后来同样变得不是那么英明,他派人联合辽东公孙渊,结果遭受失利,派卫温下夷州,结果得不偿失。
事实上,孙权的一生,最英明的时候,恰恰是曹操、刘备都在的时候。也许,孙曹刘之间,是一种历史的安排。
所以,即使世界上后来没有刘备、曹操,但孙权在面对司马懿们时,遇上的挑战可能并没有降低!所以,他也不可能有更大作为。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