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沙沙小观园与提问者的自答观点不一样。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和教育理念。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是在回答子贡认为孔子是: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告知子贡,不管是什么人,都能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人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你看我,青少年时期做过许多杂事,但那是因为生活所迫:吾少也贱,固能多鄙事。但孔子接着又说:君子多乎哉,不多。君子本不该去做,但做过了,仍可去学做君子之事,我孔子也是学而之君子圣贤之事的,什么人都可受教育成材,什么人没有生而知之。

孔子的君子之德,是:仁、义、理、智、信;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段对话得到了充份的体现。

特别是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子弟和学生的重要组成部份。子贡后来成了儒商的鼻祖式的人物,这与孔子在要求鼓励子贡去学而知之,不要有生而之,是分不开的。

孔子对其他学生也是如此,冉有会理财,他就让冉有做自己的管家,颜回爱读比较深奥的书,他就常与颜回讨论诗书经典,子路有军事才能,他就教育引导子路要勇敢而又有谋略。

孔子要求子弟和学生们,做什么事,要有做什么事的专长和能力。但这些专长和能力,一定要在仁、义、理、智、信的思想影响下去做。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理念,到今天都有继承和借鉴价值。

最后谢提问者,也愿与大家交流讨论。

最佳贡献者
2

我很鄙视孔丘的,不谈他。教授学生挫折精神和培育学生承受挫折能力,可通过向学生讲清得道就是得自由竞争之精神和要在自由竞争中要认赌服输和坦然面对结果来实现。

3

孔子在人类历史上是公认的古代四大“圣哲”。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他们所生活的时期是人类文化演变过程中,从洪荒时代到人类轴心社会形成的转型期。

孔子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公认的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无可替代的“圣人”。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在世72年。生活在西周末年。原籍宋国(今商丘)人,后移居齐国(今山东)。其父亲是曲阜县令。第一位夫人,为其生育9个女儿;第二夫人为其生育一个儿子,但是,腿有残疾;在孔子父亲近70岁时,结识了孔子的不到20岁的母亲,孔子诞生3年后,其父亲去世。不让其母、子参加孔子父亲的葬礼。孔子17岁时,母亲病故,孔子费了很多周折,才找到其父亲的坟墓,将其母亲与父亲合葬。

可以看出孔子幼年不幸,童年悲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磨难。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孔子没有消沉,没有崩溃,没有沉沦,而是选择了立志学习。

论语中有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从15岁开始,一生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通过学习,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通过教育,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的学习态度,非常虔诚。比如向丝香学习音乐,不仅会演奏丝香的乐曲,而且能讲出乐曲的结构、技术、旋律,能说出乐曲所表达的情感。丝香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感动之极,站起来给孔子鞠躬。

孔子学习内容的是当时最好的五经、六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学习,注重与思考并重。他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一所大学做过一次实验,将各系各班期末考试得第一的学生,暑假一个月后,紧急通知返校,用原来的试题,再考一次。结果令人惊讶,所有参加复试的学生,没有一个及格的。原因就是孔子两千多年前说过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不思考,不领悟,没有内化吸收,没有变成自己的心智。结果,很大部分又还给了老师。直到今天,学而不思者大有人在。

孔子学子,注重学习与品德修养结合。强调内化的三个层次:人人可以成为君子;人人应该成为君子;在自己成为君子的过程中,帮助别人成为君子。君子不是指国君或达官贵人,而是指知书达理,正大光明的人。论语中《述而》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是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小人不是坏人,但是心理阴暗,情绪负面,长于心计。孔子在强调内化的同时,也强调外化:肯定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要把学习与人的内化与外化相结合,是儒家思想的典型特征。

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也”。古往今来,没有人生下来就是圣贤,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有的所谓圣哲都是后天习得。孔子同样是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过一生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凤凰涅槃”。

当前的风气非常浮躁,学生们受此影响,总想一夜就暴富,一天当网红。面对十几年的寒窗苦,总想逃避,不敢面对困难,不知道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选择。

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吃苦,学会直面困难,战胜困难。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尝试求生的体验。现在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为理由,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每年对新生有几天军训就不错了。几乎不敢组织学生进行拉练。不敢把学生送到经济落后山区和农民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敢把学生送到工厂,参加劳动锻炼,培养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现在大多数家长操心为孩子找好学校,走出校门为孩子找个好工作,孩子工作后,操心为孩子买房子买车子组建家庭。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主考虑的事,家长包办代替。孩子没有学涯规划,没有生涯规划,没有人生目标定位,没有责任感责任心。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挑战就崩溃,遇到挫折就没了精神,失去斗志。这样的人很难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要有自我要求,历经磨难,苦中有乐;家长要有挫折教育意识,安排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完成。配合学校,将挫折教育的活动落实到位;学校要把对学生的挫折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活动中。绝不能让以牺牲学生健康心灵为代价,换取学生高分数的现象持续发生。

4

这段话出自《论语 子罕》,大体上是讲:有一位太宰(官名)向子贡提了一个问题:“你的老师太伟大了,大概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孔子是个多面手,精通多门技艺,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声名远播,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子贡的解释是:这本来就是上天的旨意,让老师成为圣人,并且精通了各种技艺。可见子贡并不了解情况,把孔子的才能归于上天的赋予,带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子贡对孔子的崇敬。

孔子听到这番话后,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他说因为自己少年时家境穷苦,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学会许多鄙贱的技艺;后来又通过学生“牢”的转述:“吾不事,故艺”,阐明自己年轻时不被国家见用,所以才有精力学会了很多技艺。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这一章的重点,孔子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圣人,之所以习得许多技艺是因为年轻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立大业者,年轻时几乎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从成才学的角度来说,年轻时多吃一点儿苦,多经历一些艰苦的磨炼,不是什么坏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挫折教育,或者叫逆商教育。

考试失利、恋爱失败、求职不顺、创业受挫……,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挫折会时时伴随。挫折到来之日,就是考验一个人的逆商之时。

近几年,接连发生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让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曾经在武汉,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多次失利,某职业学院大三男生坠亡,遗书写在准考证上,向其父母道歉;在湖南道县,某中学高二女生跳楼自杀,经当地公安机关调查,这名女生系过于在乎学习成绩,压力过大,进而选择轻生;在四川自贡,一名初二男生从教学楼7楼坠亡……

如花生命如此凋谢,无疑令人痛心不已。但痛定思痛,无论出于何种具体原因,没能扛得住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压力、挫折,是其走向绝路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时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恰恰是容易被忽略的关键一课,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不少问题和悲剧,多与此有关。

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逆商和智商、情商一样重要。许多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有时候可能并不是最聪明的人,但大多都是在生活中经历过挫折的人,是挫折教会了他们坚强,是挫折给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做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绝不能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受挫折教育的权利,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要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坚定信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做人、做事的坚定信念以及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孩子将来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必须具备的素质。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5

上一段话出自《论语·子罕》篇。从上文可知,孔子认为自己之所以技艺多,是因为年少时遭受过很多磨难。对于这些磨难,他是不以为意的。他颇为自负地说道:“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意思是说,一般君子所会的技艺有我这么多吗?不多的。

那么,孔子年少时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孔子的父亲叔梁紇是鲁国的武官,他在交战中双手能举起千斤重的城闸门。他和孔子的母亲颜征在结婚时年龄已经很大了,而颜氏还很年轻。孔子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

我们已经无从知道当年这对孤儿寡母是如何谋生的,但可以从孔子自己说的话中体察他当时的境况和心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说,因为自己年少成为孤儿,生活贫贱,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所以就学会了好多被人看作鄙贱的技艺。

孔子17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年少的他,想把母亲和父亲合葬在一起,可是,他连自己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母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无依无靠的他,还要经受世俗的打击。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他跑去想参加鲁国贵族季氏举行的宴会,却被当众像羞辱叫花子一样赶走了。孔子经过这一番番磨难和挫折,没有消沉,反而愈挫愈勇,使得他很早就树立了胸怀天下的弘毅之志,及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担当。

年轻时的孔子继承了勇士父亲的素质,身材高大,十分魁梧,并非后来被神化的圣人形象。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传中这样描述他:“长九尺有六寸(折合身高一米九一),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样一个威武挺拔的青年,经过贫贱生活的磨砺和长期的刻苦学习,逐渐成了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那么,年轻的孔子到底会哪些技艺呢?

在孔子所住的附近有条街叫达巷,那里的人夸赞他会的东西太多了。孔子听了,幽默而谦逊地说:“我有什么本事啊?会赶车吗?会射箭吗?我不过会点赶车的本事罢了。”其实,孔子在青年时代就精通了礼节、音乐、射箭、赶车、写字、计算六种本领。大概在孔子二十六七岁时,他才做了一两回类似差役的小官。第一回是在贵族季氏家里当“委吏”,就是从事仓库会计工作。另一回是当“乘田”,是管理饲养牛羊的工作。孔子并不嫌弃工作的鄙贱,他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经他饲养的牛羊都茁壮肥硕。

堪称经典的,还是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师襄子也许一生也没有见过像孔子这样全身心学琴的人。孔子学习弹奏同一支曲子好长时间了,连师襄子都觉得孔子学得相当好,应该学新曲子了。孔子觉得,学习曲子,不光要学会曲调,还要学会弹奏的技巧,进而领会其志趣神韵,最后还要体察出曲子的作者是谁并想象出他的精神风貌。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韶》的乐章,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味道来。这就是孔子的好学和投入,竟然到了入迷的程度。

好学乐观而又性情本色的青年孔子,经受了人生的诸多磨难,为他后来大办教育、周游列国、编订“六经”的伟大事业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6

这个问题在下回答,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被有些国家盛情款待过,也被有的国家彻底驱逐。这些都没有使孔子传播学问的心熄灭,但是却影响了孔子的弟子们。今天的文章,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讲起的。那就快点跟我一起看下去吧!


孔子的“陈蔡之厄”可谓是周游列国以来受难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甚至还引来的学生子路的质问,“君子也有穷困潦倒、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子路的文化使得孔子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先后召子路、子贡、颜回三个弟子前来问他们同一个问题:“我们不是虎兕般的野兽,却流落在旷野里。难道是我的道路走错了吗?为什么会到这地步呢?”子路没有好脸色地回答说:“我想大概是您老人家未真正做到仁,所以人家不信任您;或者是您不明智,因此人家不放行而受困于此。”子路并且拿孔子曾经说过的“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这句话来反问孔子:“您老人家积德怀义,道德实践得很久了,为什么现在还会落到这种穷困的地步呢?”言外之意是:“还是您做了什么不善的事了?”

孔子举了伯夷叔齐、王子比干、关龙逢伍子胥等人的例子,这些仁者、智者、忠者都没有好下场,以反证善人不是必然都有善报的。碰不到好机遇的,不止我孔丘一个人。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可以放松德才的培养。君子修道立德,不因穷困而改变气节操守,就像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欣赏而不发出芳香一样。主观上要尽人的能力而为,客观上的结果,是生是死,就交给天命去吧。孔子又拿晋文公重耳和越王勾践的例子来说明经历艰难困苦可以是成功的条件,而缺乏忧患的人其思不远,处身常逸者,则志不广,结局是很难料定的。孔子这样开导子路,子路有没有被说服,不得而知,至少是没话说就出去了。

轮到子贡进去回答。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意思是说:老师您的“道”太伟大了,大到天下容不得您,所以才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以至于陷入今天这样的困境。您老人家是否可以考虑稍微降低一点要求条件,放下一点尊严,收敛一点锋芒,或搁置或推迟或干脆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现实一点,个性别太强,这样才好与社会和谐相处—您看行不?子贡是个商人,具有长期商场谈判讨价还价培养出来的妥协性与灵活性,因而他的回答也便带有生意人的职业特点,先肯定优点,再提出问题,听起来很温和委婉但又不失明智地指出孔子与世俗社会之间矛盾的尖锐对立,希望通过调和矛盾的办法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试探性地要求孔子做出一定的让步。

子贡的回答表面看似乎很正确“道”有很多涵义,这里指孔子的信仰、学说、理论、主张、主义。很合理也很辩证,但与子路相比问题更严重。子路的话不过是属于个别的认识问题;子贡的观点则涉及原则问题、路线问题、信仰问题,其倾向的危险性正如毛泽东当年批判《水浒传》中宋江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要害在投降主义和修正主义。所以孔子毫不客气地批评了子贡。当然,孔子没有上纲上线,只是就事论事地批评子贡:“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端木赐(即子贡),放弃理想,主动去适应社会迎合世俗以苟合取容,表明你的志向并不远大啊!这种批评虽然有些轻描淡写没有批判的力度,但孔子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不同意走子贡那种实用主义的庸俗道路,而坚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强调动机不计效果的价值取向:“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稿,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具有儒家特色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实际上是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之争”的张力场中所坚持的基本立场,后来被汉儒董仲舒明确下来并极化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口号,这个口号为儒家长期信奉,成为儒家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性理念。从社会行动理论上说,子贡与孔子的这场对话,也反映了人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永恒竞争冲突的悲剧色彩。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颜回作了出乎意料的回答:“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开头的两句话也是顺着子贡的思路提出孔子的“道”与“容”的矛盾间题,但接着话锋一转,得出了与子贡、子路完全不同的结论:“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不容于世有什么问题?不容于世才更显得我们是真君子呢!只要我们自身把道修好了,又努力去推行了,容不容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如果自身的道没有修好,那就是我们的缺陷;现在我们的道已经圆满修成了,却没有人去应用实行它,那就不是我们的责任,而是国家社会的耻辱了。

这就像科学家发现了一条原理,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市场前景,但现在无论科学家怎么宣传解释,都不为世人所认识,反而遭到讥讽围攻,就像楚人不识卞和之玉反而将他砍去双脚一样,这难道能怪科学家吗?曲高和寡,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中。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古罗马时代的耶稣、中世纪的布鲁诺,他们都像孔子一样不为他们那个时代和社会所理解、所接受,甚至遭受了比孔子还要坏的厄运,都被判处死刑但历史证明他们不但是无罪的,而且还是真理的拥有者。颜回在短短的答话中两次强调“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既表达了他对孔子之道的坚定信心和对精神领袖的爱戴之情,也激励了坚持真理者不怕孤独不畏艰险继续前进的勇气和甘作中流砥柱的高洁精神,更为历代怀才不遇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者发出了千古绝唱的最强音!

颜回高扬主体性精神,高举价值理性的旗帜,真不愧是捍卫真理的勇士、护道的旗手。也许是孔子根本就不相信这世上有理解自己的知音(孔子曾说过“知我者其天乎”的话),虽然知道颜回的话是肺腑之言,孔子还是忍不住以怀疑并带点开玩笑的口气说:“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有这回事吗?好你个姓颜的小子!你发财当老板,我为你当财务总管。孔子说这些话时是“欣然而笑”的,可以肯定孔子听了颜回的话还是非常开心的,因为这话说到孔子心坎里去了,可见孔子也是爱听受用的话的。孔子的话也更加出乎意料,故意使用最庸俗,但也是世人最爱听的语言——“恭喜发财”——总算是说了一句与世俗相和谐相“兼容”的话了。子路是谏臣,子贡是谋臣,颜回是信仰坚定的忠臣。三个人的回答合起来看就是一篇绝妙八股文,司马公真乃文章高手。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对孔子与这三位学生之间的对话有没有什么一些自己的看法呢?毕竟尽管孔子是圣人,却也无法让每个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样。

7

孔子对自己年轻时受过的苦难,从来没有抱怨过,而是把这些当成了自己人生的财富,他对自己的弟子在面对困境和挫折的时候总是用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告诉他们如何去面对这些。

01孔子如何对待自己年轻时受过的苦难

据《论语.子罕篇》记载,有一次太宰问子贡:“老师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子贡说:“老天本来就要他成为圣人,又要他多才多艺。”孔子听说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贵族会有这么多技艺吗?不会有的。”

在这里孔子否定了自已是天生的圣人,而把自己的多才多艺归因于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艰难。

孔子幼时丧父,随寡母长大,备尝生活的艰辛。他做过放牧牛羊,管理仓库的低级工作,但他无论干什么工作,都兢兢业业,干到最好,而且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每当到了太庙,就每事必问,向人请教,哪怕是和别的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都常常演习各种礼仪的仪式。(见《史记.孔子世家》)

所以,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一所学校,任何逆境,只要你没有自暴自弃,总是能不断提升自己的。

当推行大道的理想屡遭挫折的时候,孔子是如何教育弟子的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为各国统治者所不容。当时人评价孔子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总是告诫自己的弟子,大道能不能推行是看天意的,但不能因天意不利就放弃自己的努力。

所以,孔子和他的弟子造已知道大道推行不会成功,依然汲汲惶惶,行遍天下,以求问心无愧。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不像当时很多隐士一样,只顾自高洁的人格不被玷污,就逍遥于尘世之外,对世事不闻不问,孔子虽然很尊敬这些隐士,但他自己并没有这样做,他渴望建立礼乐的社会,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希望人人都做君子,天下能够大同。最后理想失败,他转而以教育改变人,整理典籍,保存文明以影响后世,只有这样的孔子,才可以称得上圣人。

当生活困顿时,孔子如何教育自己的弟子

孔子曾经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只追求高尚的生活。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时,在陈蔡被困,绝粮整整七天,子路生气对孔子说:道德高尚的君子也落得穷困的下场吗?孔子说:君子陷于穷困,还会坚持原则,小人穷困就会乱来。

在当时,孔子弹琴唱歌,鼓励自己的学生,始终保持乐观豁达。这种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司马迁曾评价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

司马迁这段话大意是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孔子是个平民,传世十几代,学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结论:

越是在逆境之中,越是能够检验一个人的人格,孔子少年孤苦,立志从政又不被重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厄于陈蔡竟至于绝粮。可说一生大多数时候都在逆境之中,但他从不以个人境遇哀叹,反而立志求学,广收门徒,著书传世,泽被后人。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见孔子人格的伟大,他对弟子的言传身教,也是值得后世学习的教育方法。


大家好,我是观象斋主人,专注于传播国学传统文化,周易风水知识,欢迎关注交流。

8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通过孔子这番话,后人更重视的是孔子在苦难中崛起,最终修成圣人的伟大人生。很多身处不幸、生活坎坷的人,从孔子的经历中获得巨大的动力,修身进德,自强不息。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几乎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它。有的人在它面前倒了下去,最终只能化为一抔黄土,随风消逝在风尘中。而有的人则坚持了下来,并化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磨难是使命对人的一种考验,强者会将它当作垫脚石,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但对于弱者而言,苦难就像一个无底的沼泽一样,他们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不过,苦难与挫折并不是天然的垫脚石,只有诚心追求仁道者,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智慧和经验。适当的磨砺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性和意志,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障。

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3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由于父亲早逝,家中贫困,孔子只好瞒着母亲,辍学到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有许多藏书,孔子经常借来阅读,成了知识渊博的人,孔子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开始为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奔走各国,备受冷遇,便回到鲁国办了一些私塾,收了许多学生,提出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孔门四科”意为孔子所授的四门学术,指的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

孔子认为,教育就是教人如何做人,所以把德行摆在了首位。富不攀,穷不妥,挫不屈,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10

原文: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9.7 牢曰:“子云:‘吾不事,故艺。’”译文:9.6 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贡回答说:“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后说:“太宰知道我吗?我年少时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这些技艺对君子来说多吗?不多。”

9.7 牢说:“老师说,我没有当官,所以才学得许多技艺。”

有一位太宰(官名)向子贡提了一个问题:“你的老师太伟大了,大概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这一问题一方面说明孔子是个多面手,精通多门技艺,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声名远播,在当时就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子贡的解释是:这本来就是上天的旨意,让老师成为圣人,并且精通了各种技艺。可见子贡并不了解情况,把孔子的才能归于上天的赋予,带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子贡对孔子的崇敬。孔子听到这番话后,从两个方面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解释:一是因为少年时家境穷苦,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学会许多鄙贱的技艺;二是通过学生牢的转述,阐明自己年轻时不被国家见用,所以才有精力学会了很多技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这两章的重点,没有当官,不被国家所用,也是说明自己地位低贱。孔子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圣人,之所以习得许多技艺是因为年轻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立大业者,年轻时几乎都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从成才学的角度来说,年轻时多吃一点儿苦,多经历一些艰苦的磨炼,不是什么坏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挫折教育,或者叫逆商教育。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挫折。让失败为成功的基石。这类的文章很多,你可以去参考。

一、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二、|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孩子磨练。

三、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

一、贯彻思想,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致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老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二、创设挫折情境,在困难中锻炼学生。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智谋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对于青少年学生锻炼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主动创设挫折情境弥补自然挫折情境的不足。

一是结合电视媒体,开展教育。"小鬼当家"这一节目,是大 家所熟悉的栏目,有人说电视台 真会"整人",为孩子们设下一 个个障碍。我要说"整得好",这 就是典型的耐挫折教育,或许这 些孩子会因参加了这样的活动, 而改变他的一生。作为学校的一 位小老师,我绝没有能力,向孩 子开展这样大型的活动,但我可 以组织学生回家观看这一节目, 第二天,再到校进行讨论。这样 的活动,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因为 它很贴近孩子,孩子们爱看,也爱 讨论。通过这样一次次的收看,一 次次的讨论,孩子们知道了很多 解决问题的方法,耐挫折力也提 高了。

二是结合学校活动,加强教育。 学校的活动丰富多彩,班主任应 善于发掘其中的,能培养孩子耐 挫折力的活动,加强教育。如去 年,我校开展了开学前的军训活 动,应该说这对于我们那些父母 眼中的宝贝们是有很大困难和挑 战性的。刚开始时,学生们有的站 不了半小时便会晕过去。针对这 一情况,我马上在班中开展军训 前教育,让孩子谈谈军训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校方 交给的任务。与此同时,我又要求 教官更严格地加强训练,我也帮 助一起训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 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坚持了下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在榜样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而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为此我常注意收集和积累学校、班级、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选择时机适量进行教育。如:在大部分同学没考好的情况下讲述某老师两次参加高考,在学业的困难面前不低头,承受住高考落榜的挫折,最终考上大学,奋发图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往事,激发学生勇敢战胜困难、在挫折面前不被打败的奋发精神;如我校x班的xxx同学,他左手残疾, 高位截肢,但他仍然勤奋学习,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于是,我将他介绍给同学,请他为我班同学讲讲他顽强学习的事例,同学们在感动之余,也接受了一次很好的耐挫折教育。因此,要注意找寻学校、班级同学中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

四、因人而教,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

把挫折教育狭义地理解为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与挫折教育的本义是相去甚远的。挫折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如何引导受挫折的孩子,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教师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好面子,这一类孩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教师切忌过多地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教师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孩子既能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所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我们教师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多给孩子几块“垫脚石”。要让孩子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级;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分;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愿现在的孩子们都能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中处于不败之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