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末代皇帝溥仪从故宫的北门神武门出了宫,准确说是被“赶”出了宫,而这时宫内哭声一片,溥仪和婉容、淑妃文秀倒是没哭。

宫女太监哭的最伤心,他们站在这座秀女们曾经入宫必走的顺贞门口(如下图)

他们目送着溥仪的轿车驶向远方,知道一切都完了,是自己完了!

“为何哭”

宫女太监们为何要哭呢?难道真是为了大清朝的结束而哭吗?

在末代太监孙耀廷的回忆录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溥仪出宫的很多细节:

1924年的一天,溥仪悠哉的来到储秀宫找婉容,见婉容还没起床,便和太监孙耀廷踢了会毽子,可没曾想,这一踢却成了他在紫禁城最后的休闲。

当年的辛亥革命把他们爱新觉罗家族搞倒,结束了封建帝制,可按照优待条件,溥仪小朝廷还可以居住在乾清门以后的内廷区域,可以养太监宫女。

而到了1924年,直系军阀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干脆把溥仪直接撵出紫禁城,在孙耀廷的回忆录里,写下了这么一个情节:

“溥仪的老爹摄政王载沣在御花园遇到了准备出逃的儿子儿媳,而他的脑袋上还戴着三眼花翎的顶戴,结果载沣仰天长叹:‘大清国算完了’,随后将这顶戴直接扔在了御花园的草丛中。”

大清国完了!溥仪和婉容文秀被安排上了不知道去向何处的轿车。

而这时他们的身后,无数的太监宫女却没法上车,他们哭,大哭,顿时整个紫禁城成了一座泪城。

他们不是为了大清国的完蛋而哭,而是为自己!

在以往的逻辑中,大清国完了没事,换个王朝接着伺候就行,可这次不是了!这次没有王朝可换,是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不再需要皇帝,不再需要宫女,不再需要太监!

不需要了!这意味着自幼就入宫的太监宫女们没了活路!

他们对于外面的世界完全不知,没有生活的技能,估计连街上的路都不认识;他们害怕,恐惧,据说当时有的太监直接出宫就跳筒子河里淹死了。

那一天,紫禁城变成了眼泪,这是恐惧、无助和迷茫的眼泪。

最佳贡献者
2

  • 申明一点,溥仪那不叫离开紫禁城,叫被逼逃离了紫禁城,是身不由己,不得已而为之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必须要厘清。
  • 不过,硬要这么说的话,倒是也可以,毕竟受了刺激的溥仪,时刻想着离开皇宫,去做一些与民国宪法相违背的勾当。当然,以他的优柔寡断,是做不出什么大事情的,只要严密提防着,也就是一跳梁小丑而已,不足道哉。

话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迫于国内政治压力,不得不启用袁世凯,以负责全权谈判事宜。从此,清廷大权尽数操纵于袁世凯之手,皇帝成了摆设物件,挥之即去。也因此,促成了南北议和,共造了“共和”之伟业。随之,清廷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的相关条款,躲在了紫禁城“称孤道寡”,由此作为清帝逊位的象征,进而体现“共和”的宽宏大量。

同时,溥仪过上了清廷“虚伪元首”的生活,除了没权,一切照旧。譬如,仍然住在紫禁城,所需生活费用由民国政府买单,御茶、御膳房规制不变,可谓吃喝不愁。相应地,宫内若干人等,像是太监、宫女、妃嫔,乃至护卫,一应俱全,俨然“逊清小朝廷”的规模。所以,溥仪的奢侈、排场不言而喻,飞扬跋扈那是不在话下。紧跟着,所谓“皇宫”里面的那些人员,是什么一副模样可想而知,丝毫搞不清状况。

最可恶的是,1913年的元旦,袁世凯还派人去给溥仪了拜年,个中缘由耐人寻味。说好听点,袁世凯念旧,有情有义,乃民国之表率。反之,就是对帝制还抱有“幻想”,向“逊清小朝代”效忠。如此惺惺作态,却是妄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完全就是“共和”之耻。

于是乎,终于激起了社会人士的反弹,纷纷要求民国政府严厉约束“逊清小朝廷”的所作所为,以正视听。很快,迫于舆论压力,民国政府做出了回应,规范了相关的行为准则。这下,溥仪所代表的“逊清小朝廷”才消停了,不肆意妄为,无法无天了。

就这样,溥仪在紫禁城度过了他的童年。一直到被冯玉祥赶出来紫禁城,继而逃跑了。期间,有张勋率领“辫子军”进京搞复辟,扶植了溥仪复位。所幸,段祺瑞非常给力,这场闹剧很快便落幕,徒增一笑话罢了。此后,溥仪的生活不尽人意,就萌发了想要逃离皇宫的想法。但是,那些皇宫里的人不答应啊!害怕生活没了着落,无依无靠。因此,当得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肯定是舍不得啊,唯有大哭一场了。

总之,溥仪被赶出“紫禁城”除了自作自受,主要还是形势使然,逼迫他必须走出那一步,为历史画个圆圈。

3

逊清小朝廷的末世比较特别。以往,王朝灭亡之时,都是皇帝和皇族人员哭成一片,而太监、宫女却表现的很淡然。然而,当逊清小朝廷灭亡时,一切都反了过来,皇族成员表现的相当淡定,哭泣的反而是那些太监和宫女。



逊清小朝廷的末日

逊清小朝廷完了,太监和宫女反而是哭的最伤心的一群人,难道他们真的因为清朝的灭亡而哭?

显然不是,他们是在为自己而哭,哭的是自己迷茫的未来。

时间回到1924年10月23日,此时的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占领的了北京。

当政变发生后,根据溥仪撰写的《我的前半生》记载,紫禁城的守卫队立刻被国民军缴了械,然后国民军便接管了守卫队的营地。



这时的溥仪在做什么?

每天在御花园用望远镜观察景山,并且派遣太监和宫女去慰问国民军,给他们送去了茶水和点心。

但即便是国民军收下了礼物,溥仪也觉得惶恐不安,因为他已经嗅到了火药味,自己的小朝廷很可能即将崩溃。

紫禁城内,所有的人都已经成为了案板上的肉,因此恐惧笼罩着每一个人,为了将来打算,很多王公贵族开始收拾财富,并且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定了房间,一旦有变化,可以立刻脱逃。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

11月5日上午,据溥仪回忆,应该是在9点左右。内务府的大臣慌张的到了储秀宫禀报溥仪;“冯玉祥的军队来了,里面还有李鸿藻的后人李石曾,他们要求废除优待条约,让您签字。”



太监、宫女大哭

消息迅速扩散,太监和宫女把心提到了嗓子眼里。即便是溥仪还没有签字,太监、宫女们已经开始谣传溥仪把传国玉玺交给了鹿钟麟。

就这样,储秀宫率先哭成了一团。

据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回忆,最开始是几个小宫女哭泣,之后平时冷漠的众人也开始了大哭。显然,他们不是为大清,而是为自己的前途。

他们害怕,因为这一次的改朝换代并不是简单的王朝更替,这一次是中国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改革之一。

以往的改朝换代,旧的皇帝没有了,还有新的皇帝。他们可以换新的主子,依然可以安稳的生活。

然而新的国家再也没有皇上,再也不需要太监和宫女。而常年生活在宫廷他们,没有任何生存技能,一旦出宫,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唯一的生计,将来的生活变得生死未卜,很可能流落街头。



午饭时间到了,所有宫女、太监愁眉紧锁,大家你瞅我,我瞅你。饭,任由它凉着,撤了下去。

下午,鹿钟麟带队通知溥仪,如果再不出宫,景山上的大炮就要发射了。

一时间,宫内所有人开始找掩护,就连溥仪的岳父荣源都跑到了御花园,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藏了起来,再也不肯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终于,溥仪扛不住压力,同意了鹿钟麟的要求,答应出宫。

很快,国民军准备了五辆汽车,鹿钟麟坐在了第一辆,溥仪坐上了第二辆,婉蓉和文秀等人依次坐在了后面,绍英等内务府大臣坐上了最后一辆。



汽车准备开往溥仪父亲的醇亲王府。

神武门外,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不少人大喊“快看、皇上出宫了;他后面还有皇后娘娘呢”

在街上人的指指点点中,随行的太监孙耀庭算幸运的,因为溥仪出宫后,大部分太监被国民军就地遣散了。

据孙耀庭回忆说,他们这些人都是自幼进宫,只有进宫多年的人才有可能攒下一笔财富,另谋生路。但大部分人是没有机会积攒财富的,所以出宫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没有什么活路。有的人出宫后,甚至连路都不认识,所以他们在顺贞门外大哭,甚至一部分极端的人,一出顺贞门便跳进了筒子河。



当然,也有一部分曾经被溥仪赶出皇宫的太监在门外幸灾乐祸的,他们高声喊着“这才是一报还一报呢。”

就这样,逊清小朝廷在大部分人的好奇围观中、国民军的欢呼中、太监和宫女的哭声中烟消云散了。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4

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大清王朝的逊帝在民国政府初期得到了充分的优待政策,不仅可以继续保留皇帝尊号和地位,还可以在北京紫禁城内继续享受着皇帝的待遇和生活。并且每年由民国政府按照签署的《清皇室优待政策协定》中的条款给予皇室专项拨款400百万两每年,用来满足大清王朝的逊帝溥仪及其后宫妃嫔太监宫女在皇宫中的一切开支用度。可以说北京紫禁城内依然过着与大清王朝存在时不二的生活。

然而从1912年元旦,大清王朝的小皇帝溥仪在裕隆太后的引导下正式宣布逊位,正式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和退出国际社会的舞台。一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带兵控制北京城之间。这近13年间,小皇帝溥仪一直在北京紫禁城内过着无忧无虑的皇帝生活。并且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童年和青春期。

然而当冯玉祥在发动北京政变并且取得成功之后,军阀冯玉祥顺利的控制北京城。冯玉祥决定调整优化曾经签署的清朝皇室优待政策协定,首先将原本答应给清朝皇室每年400万两白银的专项拨款调整为50万银元。另外根据原来签署的皇室优待政策协定第3条条款。责令逊帝溥仪于限期内搬离北京紫禁城,另择他处居住。同时责令逊帝溥仪停止一切与皇帝有关的尊号和特殊身份和地位。在面见民国政府时不再享受外国国家元首的地位和礼遇。而给予其普通民国公民之权利和自由。

相传该消息传到北京紫禁城内,逊帝溥仪十分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并且表现的十分手足无措,赶紧令人将皇宫之中之前的物品打包准备带出皇宫,为自己以后的生活积累下一定的财富储备。

反而溥仪的后宫如婉容皇后、文绣嫔妃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表现出了十分淡定的心态,至少并没有将不满和伤心写在脸上。间接也体现了皇室后宫大家闺秀的忍耐力和胸怀。

而得知清朝逊帝溥仪即将被赶离北京紫禁城后,宫中的太监和宫女则彻底崩溃。这些太监和宫女大多出生于贫困家庭,为了生计自幼进宫,身无长计,只会做一个听话的奴才,服侍好皇宫之中的小皇帝溥仪及其后宫嫔妃便是其每天的工作。当得知逊帝溥仪即将被赶出北京紫禁城后,这些太监和宫女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毕竟离开北京紫禁城,离开清朝逊帝溥仪之后,这些太监和宫女根本无法找到维持其生计的工作和居所。

因此当溥仪带着自己的妃嫔以及从北京紫禁城内整理打包的文物珍宝从皇城缓缓驶出时,曾经服侍清朝逊帝溥仪及其后宫妃嫔的太监和宫女跪在道路两旁泣不成声。这些人面对如此巨大之变化一时难以接受。毕竟当时的人们谁也不会在意这些人的前途和死活。

5

1924年,中国再次爆发了内战,这场冲突从华中地区开始,逐渐升级成了中国南北之战,这一年也波及到了逊清皇室。

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在他的《紫禁城的黄昏》里记录了溥仪离开紫禁城的前夕宫中的变化,皇宫对9.10月份发生的内战并没有做出太大的反应,宫里人认为只要冯玉祥还处于吴佩孚的控制中,就不会对皇室有真正的威胁。

然而一切的变化都出人意料,冯玉祥在并没有按吴佩孚的指示去古北口,而是在10月23日凌晨到了北京,在孙岳、胡景翼的内应下,占领了火车战和电报局,切断了电话通讯,包围总统府,并最终占领了北京。

在民国期间,兵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当皇宫和景山都站满了武装士兵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守卫紫禁城的不再是皇家卫队,而是荷枪实弹的士兵。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部队勒令溥仪搬出紫禁城,并修改了优待清室的条例,其中第一条就是:”大清宣统皇帝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一切同等之权力。

这意味着,溥仪从这天起,再也不是能享受原来的待遇了,也不能再住在皇宫中了,民国优待清室的一切条件都被取消了。

溥仪只得按照修改后的“优待条件”选择出宫,这一切的废除都是了野蛮武力的强迫之下得以实现的。

这一天溥仪带着随身的侍从和婉容、文秀离开了皇宫,搬进了父亲载沣的住处。

最后的太监、宫女,哭天抢地的声音让紫禁城的黄昏变得更加忧伤

对于溥仪来讲,离开紫禁城他依旧是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因为还仍然有许多军阀想利用他来控制全国,但是对于那些从小进宫依靠皇帝为生的宫女、太监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太监、宫女而言,他们从小进宫并没有外面实际社会的生活经验和技能,离开了皇宫要如何生活呢?

以前朝代更替,会有新的皇帝上位,还是会需要太监们的伺候,但是新的民国不再需要太监。对于一些入宫比较久的太监还可以凭借积蓄能够存活,而一些后入宫的太监,根本没有什么积蓄的,又要如何活呢?

当鹿钟麟的炮口对准紫禁城的时候,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溥仪将“传国玉玺”交给了鹿钟麟的消息传到婉容耳朵里时:

婉容小声地对他说:“你可甭为了咱们这点东西丧了命啊!要是有军队的大兵来要这些个东西,你就告诉他们,这是我们‘主儿’的,非要不可的话,索性痛痛快快地递出去,就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能保住人怎么都行……”

这一天,紫禁城中所有的人都在这个黄昏离开了,溥仪和皇后、淑妃以及身旁的三十多个太监、宫女,默默地走向了御花园后门——“顺贞门”

顺贞门外没有宫女、太监们都跪着哭成了一片,都在为自己未来的生存而担忧着。 一些年轻的太监、宫女出宫后,直接走了极端,跳河自尽了,有的到大户人家为奴。一些年轻貌美的宫女嫁人,有的甚至流落到八大胡同做妓为生。

溥仪由于不满自己父亲的胆小怯懦,同时又担心被冯玉祥所加害,在载沣的住处没有住多久,就逃进了日本公使馆,当时的日本对落难的溥仪十分热心,不仅慷慨的为他提供了舒服的栖身之地,还利用《顺天时报》发表了对皇帝的“无限同情”,同时对内阁和国民军无限的“激愤”。让溥仪对日本产生了无限的好感,从此走上了亲日的复国之路,成了伪满州国的傀儡。

参考资料:《紫禁城的黄昏》、《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6

我是方圆,文史专栏作者,欢迎关注我;

准确的来说,溥仪是被赶出来的。

不过这也不奇怪,因为在溥仪退位的时候,虽然民国政府同意优待清代皇室,但是仅在十三年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便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溥仪被赶出北京时,皇宫里面哭声一片,似乎太监宫女们都舍不得皇帝的离开。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他们不是在为皇帝的遭遇而感到伤心,而是对自己将要面临的生活而感到担心害怕,所以才哭泣的。

为何呢?

溥仪虽然在六岁的时候就退位了,但是朝廷依然还在,只是规模和权力发生了变化而已,其他像皇宫里面的日常生活依旧没有变化。

小朝廷依然可以拥有太监和宫女,而他们也都因为朝廷还在而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他们依旧可以过着伺候主子的生活,而主子们也会时不时的赏赐他们一点东西。他们在宫里面除了能够服侍皇帝、妃嫔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能够时不时捞点油水,将宫里值钱的宝贝给偷出去变卖,从而为自己在退休后能过上个好日子。

但是现在不行了。

皇帝被赶出了皇宫,这些太监宫女也就失去了“依靠”,此时的他们面临着最大的问题——失业。

要知道,对于有些宫女来说,自己的往后的生活可能要好过一些的,但是对于太监来说,这就太难了。最重要的是,军阀都能将皇帝给赶出去,自己的命运又该如何呢?

以前多多少少还有皇帝当挡箭牌,但是现在挡箭牌也没有,别说自己还没钱,就算有,也不知道有没有命花。

所以,溥仪离开紫禁城时的哭声,其实并不是伤感皇帝的离开,而是那些太监宫女以及遗老们对自己往后生活的担忧罢了!

7

1912年,末代帝王溥仪被袁世凯逼下皇位,不过有一件事让人很不解,一般皇帝都会有禁卫军保护,那么溥仪在退位时,他的禁卫军去了哪里,为什么袁世凯可以兵不血刃,让溥仪退位?

其实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自己的安危,都会组建专门负责保护自己的军队。比如曹操的虎贲营,曹操的虎贲营可是很有名的保安队,曹操曾经让自己的得力大将,典韦和许褚担任过虎贲营统领。这典韦在张秀反叛中,为了保护曹操死了,而许褚一生也是对曹操忠心耿耿。




可见保安队长一般都是君主十分信得过的人,比如赵云,三国时期,赵云也是刘备的保安队长,而赵云的忠勇是人尽皆知的。到了后来,统治者们的禁卫军也没有少过,大多称为御林军。

御林军不参与其他战争,只负责贴身保护皇帝安危,御林军直接听命于御林军统领,所以禁卫军的头领是个很重要的职位。要想弄清楚溥仪退位时,他的禁卫军为什么没能保护他,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谁是溥仪禁卫军的头领。





溥仪继位时年纪很小,所以就有了摄政王,摄政王载沣也是个很有能力和眼见的人。他看着袁世凯等人的势力一天天变大,知道这些势力最终将会成为朝廷的威胁,所以他就建立了一支12000人的新军,用来保护皇宫,与军阀抗衡。

其实这支新军和历史中皇帝的御林军有着同样的使命,而这支新军的头领不是别人,正是载沣的弟弟载涛。


让皇族之人担任禁卫军统领,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至少他不会毁了清朝的江山。不过,载沣却看错载涛了。

载涛年纪轻轻,不懂如何训练军队,所以当时的新军战斗力是很低的,他们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什么严格的训练,这样的军队,平时装模作样,充个数量还可以,但是真要打仗是靠不住的。

不过就是这样一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军队,最后也落入了别人手里。载沣掌握大权以后,他不断削弱袁世凯的权利,袁世凯手中好像已经没有什么实权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下令北洋军队前去镇压起义军,但是这些军队竟然不听清政府的,虽然此时袁世凯已经失去了大权,但是这些北洋军队却依然只听袁世凯一人的。

无奈之下,载沣又重用了袁世凯。袁世凯这次接手的不只是北洋军队,就是载涛的新军也由袁世凯掌管了。可以说此时袁世凯的势力比以前更大了

将新军也被迫交给了袁世凯,那么清王朝手里真的就没有可以上战场得军队了,所以当袁世凯逼着溥仪退位时,没有禁卫军可以保护溥仪,溥仪也只好退位。

袁世凯这才有了不用武力,就可以推翻封建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机会。其实,就算是新军没有在袁世凯手里,那样的军队也不可能成功阻止袁世凯逼溥仪退位,只不过是增加些将士的性命罢了。

8

简单来说 铁饭碗丢了,,,虽然这个铁饭碗盛饭不多 终归饿不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