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实话,这两人在帝位争夺中还真没做什么,全靠助攻。但是登基后跟大臣争权,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首先,在被选中当皇帝之前都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人,没什么势力。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子,高祖在世时,母亲薄姬就不受宠,刘恒也备受冷落。

吕后摄政后残害高祖诸子都没有认为他们母子有威胁,可见这对母子在深宫中多不受待见,不过也因为不受宠才让他逃过一劫。

而汉宣帝刘询是巫蛊之祸被陷害的太子刘据的孙子,虽逃过一死,恢复了宗族的身份。

但是少年一直被养在官狱,多亏丙吉帮助,才得以平安长大,后辗转被送到他的外婆史家教养。

其次,被选中当皇帝看中的都是好控制,全靠大臣一力促成。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刘章兄弟诛杀吕氏外戚后,谁当皇帝讨论了一圈。

认为汉文帝刘恒宽容仁厚,母亲薄姬也势单力薄,说白了就是这对母子好控制,不至于再出现吕后的情况,于是迎刘恒回长安。

而汉昭帝没有儿子就驾崩了,只能从旁支选,权臣霍光和张安世,选来选去,长在宫外,没有外族势力,又血统纯正的刘询被他选中,看重的还是他好控制,由此登基称帝。

这其中,他们两人什么都没有做,皇帝的宝座就到了手中。这大概跟汉朝盛行的治国理念无为胜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登基后 ,朝中权力都在大臣手里,皇权受到制衡,为此,两人都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想一步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但是,在集权的过程中,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汉文帝在位时一直受功臣压制,想要削藩,防止诸侯做大,遭到众臣反对,连自己赏识的贾谊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汉宣帝在跟霍家夺权的过程中,一方面重用霍光,霍山等人,让霍家人放心,一边又逐步亲政,扶植新臣,慢慢分走霍氏的权力,最后将霍氏一族全部定罪。

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继续祖宗的无为而治,把汉朝推向了更强盛的时期。

最佳贡献者
2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我认为应该是汉宣帝。

首先,他们二人在获得皇权方面都有天上掉馅饼的捡漏之嫌,因此,我猜想,题目的意思应该是指在“巩固"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 汉文帝之母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因祸得福,逃脱了吕后的陷害,否则与被砍掉四肢扔进猪圈的戚夫人下场也差不了多少。

吕后死,诸吕势力被“挺刘派"斩尽杀绝,推选谁来做皇帝呢?要找个没啥背景的,母家没啥势力的,这样,天上掉馅饼正好砸在汉文帝刘恒头上。

  • 汉宣帝早年命运比文帝还惨,受“巫蛊之祸”牵连,幼小的汉宣帝刘询还在长安监狱里蹲过几年大牢。

后来,辅政大臣霍光想把持朝政,还是要找没啥背景的,易于掌控的,没啥经验的,一比较,刘询最符合标准,皇冠落在了刘询头上。

小结汉文帝和汉宣帝在获取权力上,是很被动的,称不上“夺取"。

但他们在上位以后巩固权力的过程中,能力毕现,小宇宙爆发,各显神通。综合比较二人采用的手段,个人认为:汉宣帝更高明。

理由是:

  • 汉文帝上位后深知军权的重要性,入主未央宫当天就命自己人宋昌、张武等统领了南北两军,负责宫中保卫。

一拉一打,拉扰刘氏宗亲及各大臣,打击铲除诸吕残余势力。很快搭建了自己的一套领导团队,大权在握。

期间绛侯周勃自以为拥戴有功很傲慢,被汉文帝借故整了几次,老实了。

  • 反观汉宣帝上位后形势很艰难,朝政完全被霍光势力把控,他就像一傀儡,而且不能露出一丝不满,还得重用霍光。

同甘共苦过的原配皇后被霍光夫人害死也只要恼在心里,笑在脸上,假痴不癫隐忍6年之久,霍光死后,才一步步铲除了霍氏势力,夺回亲政大权。

【@昨天即历史观点】汉宣帝刘询的隐忍功夫堪称超一流,正因为面对如此艰难的形势,却有如此好的隐忍反击表现,我认为在巩固权力的比较中,汉宣帝比汉文帝更高一筹。

3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非常优秀的皇帝,他们俩本来都没有继承权,都是在权臣的帮助下,才成为了皇帝,也都是从权臣手里夺取了皇权。

那么他们夺权的手段,谁更高一筹呢?显然,汉宣帝是要比汉文帝更加出色的。汉宣帝太鸡贼了,他坐等霍光死了,慢慢把霍光一家给收拾了,汉文帝一上台就给了周勃陈平一个下马威,结果从容地夺取了皇权。

其实汉文帝夺权的方式,是比较危险的,如果周勃和陈平对汉朝没那么忠心的话,那汉文帝死一万次都有可能了。而汉宣帝这一招非常巧妙,霍光活着的时候,他乖得跟一只小奶狗一样,使得霍光完全放松了警惕。


汉文帝夺权,属于虎口夺食。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帝刘邦8个儿子里,最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一个。因为他的母亲薄姬并不受汉高帝刘邦的宠爱。

汉文帝早早被打发到了代地做了代王,吕后可怜薄姬跟她同病相怜,所以没有加害薄姬,将她也送到了代地跟儿子团聚了。

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

等到汉惠帝死了,汉惠帝的俩儿子相继继位,成了吕后的傀儡。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认为当时的少帝包括汉惠帝的其余几个儿子,都不是汉惠帝亲生的,于是将他们全都诛杀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陈平和周勃是在诛灭诸吕的时候,担心跟吕后有关系的人将来为他们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斩草除根。

此后最没有实力的刘恒就被周勃和陈平选中了,他们认为汉文帝是个很好控制的皇帝。万万没想到,刘恒也不是个吃素的。

  1. 汉文帝一上台,立刻将自己的心腹宋昌任命为卫将军,管理南、北二军,又将心腹张武任命为郎中令,负责管理宫中禁军,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安危就得到了保证。
  2. 此外,他开始封赏那些诛灭诸吕的功臣,毕竟他在朝中的地位不稳,需要笼络人心。为此像周勃被封为右丞相,陈平被封为左丞相,灌婴被封为太尉。其他有功官员都得到了晋升。
  3. 这么一来这帮人可算是稳住了,可是周勃这帮人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完全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因此汉文帝索性就开始拿这帮人开刀了。

前期封赏是有道理的,后期直接开刀就有些仓促了。周勃被撤了职,还差点因为谋反罪被宰了,最后终于服服帖帖的了。

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汉文帝毕竟是外来户,他想要操控汉朝这么多大臣,用强硬的手段,极为容易引发众怒。人家能扶起你也能把你拉下马。


汉宣帝以逸待劳,最终夺取胜利。

汉宣帝刘询更没有资格做皇帝,他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当初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给逼死了。

汉武帝虽然颁布了罪己诏,又建了什么思子台,可是他始终都没有把刘询给放出监狱。刘询还在襁褓之中就进了牢房,到了汉昭帝时期,才得到了释放。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汉书》

汉昭帝早逝,霍光先将昌邑王刘贺扶植为皇帝,可是这哥们太不靠谱了,手下的亲信又多,不好控制,所以仅仅27天后,霍光就把他给废了,随后找到了刘询。


为什么选择刘询呢?一来他是汉武帝的重孙,二来他势单力薄,没有多少亲信在身边。因此霍光选择刘询,就可以方便自己把持朝政了。

汉宣帝对霍光,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他从来不敢忤逆霍光的话,简直跟侍奉自己父亲一样对待霍光。

  1. 霍光因此深受感动,逐渐放松了对汉宣帝的警惕。霍光的媳妇儿霍显,为了让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狠心毒死了汉宣帝的媳妇儿许平君,汉宣帝对此依旧一言不发,不敢查证。
  2. 等到霍光死了以后,汉宣帝在朝中这么多年也已经有了一票追随者。为此他终于可以动霍家了,当霍光的儿子霍禹要求接替霍光职务的时候,被汉宣帝果断拒绝。
  3. 霍显纵容霍成君毒杀太子刘奭,结果被汉宣帝发现,无奈之下霍家选择造反,最终被汉宣帝连根拔起,全部斩杀。

汉宣帝这一招实在是太强了,不管是于情于理,他这么做都不会遭到非议。是霍家人造反,他才对他们动手的,而此前汉宣帝对霍家可是非常不错的。


汉宣帝对霍光言听计从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治国的本事。他起于微末,从小不是坐牢就是平民,根本接触不到治国的知识,自然也就没有了治国的能力。

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明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约定未发,云拜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山又坐写秘书,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书报闻,会事发觉,云、山、明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唯独霍后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汉书》

可以说霍光就是和汉宣帝最好的老师,霍光的治国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汉宣帝的盛世,其实霍光有一半功劳。有这样的老师作为榜样,汉宣帝自然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

当然了霍光的手段,汉宣帝也给学到手了。当初霍光对上官桀等人的处决有多么果断,汉宣帝对霍家的处决就有多么果断。


总结:汉文帝还是比不上汉宣帝。

汉文帝讲究无为而治,这种做法纵容了不少地方官员和地方上的诸侯,他只想着保住大汉江山这一亩三分地,岂不知诸侯王的隐患愈演愈烈。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根源就在于汉文帝对诸侯王的纵容。而汉宣帝时期,采取了王霸之道治理天下的理念。

不光需要儒家、道家这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更需要法家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治理国家。因此汉宣帝时期的西汉王朝,是法令严明的一个时代。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4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有作为的皇帝,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汉宣帝开创了“宣帝中兴”,但在夺取权力方面,两个人的高下历史似乎早走定论,西汉晚期刘向说宣帝“聪明远见,制持万机”在文帝之上。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刘向对二人的评价,我认为在夺取权力方面,汉宣帝更胜一筹,原因如下:

第一、汉宣帝继位后,面临的环境远比汉文帝糟糕,所以他需要咬牙隐忍,待机而动,这很考验一个人的心性。汉文帝是陈平和周勃等西汉元老迎立的,汉文帝继位后,很轻松的就掌握了军政大权,先后将重要岗位都换成了从代国跟随过来的人。当时的朝臣们之间权力可以有效制衡,没有一家独大的臣子,汉文帝很好掌控。

然而,汉宣帝继位后所面对的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汉宣帝的前任昌邑王就是被霍光先立后废。这位托孤大臣当时完全掌控着朝局,霍家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汉宣帝继位后第一要务是保主自己不做昌邑王第二,所以纵然他和霍光在一起感觉“如芒在背”,但还是选择隐忍,以待时机。当霍光试探性的将权力交给他时,汉宣帝拒绝接受,并对霍光大加赞赏并行进封赏,成功的打消了霍光对他的戒备之心,这为他积累力量夺取权力赢得了时间。

第二、在做事谋略上,汉宣帝表现得更高明。在汉宣帝和霍光的暗中较量中,汉宣帝通过为汉武帝立庙这件事,取得了朝臣们的赞赏并为自己树立了威信。汉宣帝选择为汉武帝立庙,是因为他要告诉朝臣们,他才是武帝的嫡系血脉,而原来的汉昭帝只是庶出。他这也是标榜孝道,纵然霍光不愿意,也不好反对。当时有个叫夏侯胜的臣子反对他的主张,被汉宣帝直接下狱,让其他的大臣们不敢小瞧他。而汉文帝的权力过度比较顺当。

第三、在夺取权力的手段上,汉宣帝更有节奏也更稳妥。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立即着手清除霍家势力,他先将手握军权的霍光的两个女婿,解除了卫尉之职,夺取了军权,有又将霍光的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羽林郎统帅,使兵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接下来他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实际是明升暗降,夺取了霍禹的屯兵实权。又改革了上书制度,架空了霍山和霍云的尚书职务,这样一来军政大权便掌握在汉宣帝手中。整个过程安排紧密,节奏适当,显示出他高超的掌控局面的能力。

汉文帝因为没有面临这样复杂的局势,他基本上是继位后采取雷霆手段,拉拢老臣,安置亲信,大赦天下,之后就稳固了。

所以,我认为就夺取权力方面,汉宣帝表现得更为高明一些。

5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靠捡漏当上皇帝的,原本历史只要正常发展,他们是没有机会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他们显然是有福之人,都是幸运之星,放现在都是中五百万彩票的人。先说说汉文帝是怎样夺取权力的。

汉文帝名叫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他的出生就是幸运的结果,文帝母亲是薄姬,薄姬是魏王豹的妃子,魏王豹跟随刘邦时,有人给薄姬算了一命,说她将生天子,魏王豹一听很高兴,老婆生天子,那不意味着自己将当皇帝吗,于是他造了刘邦的反,结果被杀,薄姬就作为战利品进了刘邦的后宫,但从来没得临幸,正好薄姬的闺蜜管夫人和赵子儿正被刘邦宠爱,一天两个人说起当初三人发的盟誓,被刘邦听到,刘邦觉得对薄姬有愧,就招薄姬陪了一夜,这一夜就怀了刘恒,那么薄姬和管夫人等三人是什么盟誓呢,就是谁发达,被君王宠信了,不能忘了其他两人。

文帝八岁就封为代王,去镇守边境,这时的代国是个穷地方,又要抵抗匈奴,谁也不想去,但正因为这样,文帝也躲过了吕后杀害,顺利成长。吕后死后,功臣派和宗室派联合倒吕成功,出力最大的齐王三兄弟却没有被功臣派选中,而倒吕中寸功没立的文帝却被功臣派拥戴当了皇帝。功臣派无非就是看中了人家文帝外婆家没人,没势力。可文帝的表现却打了他们一耳光。那么文帝是怎么掌权的呢,首先登基第一天就用自己心腹宋昌常管了京城的军队。其次扶持自己的势力打压功臣派,首先就拿平吕功臣周勃开刀,采用欲擒故纵,先封赏周勃,把女儿嫁给他儿子,然后利用周勃被培养起来的骄狂把周下监狱,杀鸡敬猴给功臣派看,周勃差点被杀,功臣派大受打击。最后就是削弱诸侯国,他把倒吕功臣齐国一分为六,将赵国一分为二,经过一系列的办法,把大权收入手中。

汉宣帝是汉武帝之子前太子刘据的孙子,因为巫蛊之祸,刘据全家被杀,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刘病已,幸亏丙吉的保护才活了下来,后来武帝恢复了皇籍,刘病已从小在民间长大。武帝死后,霍光铺助汉昭帝继位,但昭帝很早就蹦了,也没子孙,霍光就立刘贺为帝,那知道这刘贺一点都没政治头脑,一上台就扶持自己人和霍光对着干,霍光只

好废了他,又是丙吉在霍光面前推荐刘病已,刘病已登基为帝,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宣帝,宣帝上台后汲取了他叔刘贺的教训,采取隐忍的对策,对霍光充分信任,霍光假意还政给他,他坚持不要,还封给霍光土地。霍光死后,宣帝以皇帝的礼仪埋葬了他,并封赏霍光的子侄。宣帝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亲政。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军队还控制在霍家手中,于是宣帝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把霍家的亲信调离军队,让自己的人接管军权,同时在朝廷里架空了霍家,这样权力就回到了宣帝手中,霍家不甘权力被夺,起兵造反被灭。

汉文帝和汉宣帝,这两个皇帝一开始就是幸运的化身,两个人都是明君,是西汉四个有庙号皇帝中的两个。两个人都是以中大奖的方式被人抬上皇位的,夺权的方式也大同小异,只是文帝面对困难要大些,他不但要面对功臣派,还要面对诸侯们,而宣帝只是面对霍家而已。

6

自然是文帝。

陈平、周勃这伙人真挺危险的,扫平诸吕并非为汉家天下,更多的是为了个人利益,所以才不承认少帝的合法性,改为拥立代王。还是代王的刘恒初至长安便和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元勋老臣有了一番交锋:

周勃请私下奏对,刘恒这边的回复是谈公事就公开谈;如果谈私事,不好意思,我们老刘家没私事!

周勃妥协了,他奉上玉玺等口称万岁,刘恒还是拒绝当场接收,要求一起到代王府再谈怎么当皇帝的事儿。

周勃他们再次妥协,到达代王府上演了三辞三让的把戏后,刘恒同意继皇帝位。这一场交锋,文帝完胜,将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执政后,免周勃丞相,令其就国,从此周勃等人如同没牙的老虎,再也无法在长安串联,整日提心吊胆,甚至本人因被诬告入狱,出狱后感慨终于明白狱吏是多么尊贵。可见文帝权威日隆,汉初功臣已无法争锋了。

至于宣帝,霍光执政时他屁都没一个,死后才开始清算霍家,立功臣牌位上面也只写“大将军霍氏”胸怀过小,当然了,汉家天子刻薄也是出了名的。

7

他们登基之前都不起眼,也都不是众人眼中的皇帝首选人!汉文帝刘恒和汉宣帝刘病已这两个差了五代的人,身上有太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心系百姓,去世后百姓对他们的评价也非常高。

两个人继位之初,都势单力孤,朝政由权臣把控,他们都懂得韬光养晦,一点点积累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国家实际上的一把手汉朝对庙号的认定比较严格,终西汉一朝,十一个皇帝中,只有四个皇帝被后人认可拥有庙号,这四人就包括汉文帝(太宗)和汉宣帝(中宗)。

在治国天赋方面,汉宣帝的确比汉文帝强。汉文帝执政,是无为而治,社会安定、清静,但有了问题朝廷也不作为,所以谈不上繁荣;汉宣帝执政是积极作为,发现问题了朝廷就想办法解决,整个社会依然安定,但有一股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气质。可以这样讲,汉宣帝是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合体。他没有像文帝那般过于无为,也没有似武帝般折腾过头;他身上有文帝的亲和与仁慈,也有武帝的刚强和威严。能将这两种风格集于一身,做到宽严相济、恩威并施,避免“不作为、乱作为”,让整个社会安定又有活力,这就是治国天赋的体现。




8

答:二位皇帝都是借助(外力),座享其成。但有其共同点,在(守成)方面,励精图治,大有作为kan称历代皇帝的表率!《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一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杀死吕后余党,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刘恒在位其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12年免收全国田赋。同时大兴水利,历行节约。加大力度强化中央集权,汉朝由此趋向安定。后来景帝承前吂后,迎来了盛世,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文景之治》。《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0一前49)》武帝曾孙。在位25年。刘询自小由祖母史家收养,居住于民间。少年时出入民间,知道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他通达(黄老)刑名之学。昌邑王于公元前74年6月被废后,【霍光】等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于同年7月庚申日继位。刘询继位后,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役少税,广开言路,使国家安定,特别有所建树的: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回归祖国怀抱,归属于中央政权!同时降服匈奴呼韩单于,使大汉王朝威震天下!

9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夺权,应该是指用暴力占有或攫取政权或权利

但在汉宣帝与汉文帝的身上应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时间!应该说是两人在巩固自己的皇权上,谁做的更高明一些

汉文帝:汉高祖第四个儿子,前196年被封为代王。(那时的文帝只有八岁)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养成了他谨慎、沉静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也为他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汉高后八年,吕后去世,刘邦的旧臣在一同商议下,派出使者接刘恒回到长安继承皇位!

巩固自己的皇位

刘恒入京后,只带了宋昌、张武等六人。他即位后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之人,来守卫皇宫、京城!以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项重要的手段!简单来讲文帝巩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1:掌握军队,恩威并施

2:封赏功臣,拉拢一些属于自己的人

3:镇压叛乱,杀鸡儆猴

4:宽俭侍民,使国力强盛,收货民心

文帝的政治方针和一系列的措施,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

接着我们讲一讲汉宣帝

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巫蛊之祸,襁褓中的刘询曾下狱后被祖母史家收养,直到汉武帝下诏掖庭养视,上属籍宗正。元平元年昌邑王刘贺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七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

为巩固皇权所做措施

隐忍蓄势

从昭帝年间,到昌邑王刘贺(史称汉废帝)短暂的27天,再到汉宣帝刘询即位之初,朝政差不多全部掌握在霍光手里。当时,霍家权力极大,霍光权倾朝野!每次上朝,汉宣帝都给予霍光以极高的礼遇。汉宣帝的这一系列行为对于消除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为他的统治创造一个良好政治气氛起到了极其明显的积极作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免于变成“昌邑王第二”。

自丰羽翼,平乱定鼎

汉宣帝即位后的第六年,也就是地节二年(前68),霍光去世。汉宣帝深知,霍光虽然死了,但霍家的势力还很大,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为此,汉宣帝首先采取行动,削夺霍家把持的权力。他先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整饬吏治,加强考核

宣帝时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

为政宽简,惩治贪腐

刘询来自民间,知道百姓对官员贪腐切齿痛恨,所以他一当政,就主张要严明执法,惩治不法官吏和豪强。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都相继被诛杀。

宣帝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还有史家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

不管怎么说,两位帝王都不是顺利继承皇位!难免要做出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但如果要对两个人进行比较,是无法做出回答的,两人都是有名的贤君,使得国力昌盛,社会安定!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

10

据我所知,汉文帝与汉宣帝这两位皇帝没有发生什么夺权事件,只能说是为了巩固皇权而做了一些举措。没到夺权那个地步。

第一,两位皇帝都是被拥立称帝,都是非正常登基。汉文帝在周勃陈平清除吕后势力后立为新帝。汉宣帝实在霍光废除刘贺以后迎回称帝。

第二,两位皇帝都是明君。汉文帝轻徭薄赋,勤俭简约,非常孝顺。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说的就是汉文帝。他通过掌握军队、封赏功臣等手段巩固皇权。是“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汉宣帝被称为西汉小萝卜头,因受“巫蛊之祸”的牵连,一直活着流亡的九死一生的日子。好不容易存活下来还被软禁。执政后降服匈奴、仁慈爱人、调整经济,整顿工商,也是很有作为的帝王。

第三,汉文帝先礼后兵直接收拾周勃,汉宣帝隐忍待发,优待霍光。周勃自视清高,认为自己拥立了皇帝,便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刘恒先是对周勃彬彬有礼,下朝都要目送他离开。后来汉文帝逐渐强硬,而周勃也慢慢谨慎服软,明知的辞去丞相职务。陈平去世后,周勃又被汉文帝认命为丞相,以后在倡导诸侯回封土政策的时候又把周勃撤职。最后没有杀周勃。

汉宣帝主要是隐忍,霍光的老婆毒死自己的皇后也没有问责霍光。霍光虽然权势大,但也没有将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死后,霍光被尊为“萧何”,风光大葬。两年后,霍家发动叛乱,被满门抄斩了。但是汉宣帝仍然保留了霍光的全部荣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