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起,也称公孙起,其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7年。白氏祖先为秦国公族,故与秦国王姓赢氏一脉相承。

白起是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 。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手段残忍,毫不留情,所过无不灰飞烟灭 。他号称身经百战却从无败绩,他的成功是用累累白骨托起的,因此他又被史家称作“人屠”、“杀神”。

白起被誉为军事天才 。他被史家捧为中国历史上自孙武、吴起后又一位横空出世的杰出军事家。 论战功,他和战国时期的著名统帅王翦、廉颇、李牧一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赢稷驱逐芈氏外戚,夺回了本就属于自己的王权。他采纳魏人范雎”远交近攻“的献策,逐渐开始图谋分化、削弱六国,以成就秦国独霸天下的宏图大业。

就在此前,白起的军事天才引起了秦国权臣穰侯魏冉的注意与栽培 。平时沉默寡言,生性阴鸷果决的白起在穰侯的提携下逐渐走向成熟,后因战功官至左庶长。

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左庶长白起奉命领兵击韩,一举攻克韩之新城。

第二年,白起被攫升为左更(秦官名) 。并再次受命引兵攻打韩、魏二国。白起并非猛打蛮拼的悍勇匹夫,相反他心思缜密、善使巧劲,并首创了分割包围、一鼓聚歼的战法。史载,此役白起打得机智灵活,他采取避实击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法,将韩、魏联军围困在伊阙(今洛阳龙门一带),然后一举聚歼之。伊阙之战,秦军俘获韩、魏联军统帅公孙禧,斩首24万级,并连陷韩、魏五城。白起因赫赫战功被晋升为国尉。随后,白起再次率兵渡过黄河进击韩国,占领了安邑以东至乾河的大片韩地。

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荣升为大良造 。随后他挥兵攻伐魏国 ,魏属大小城池六十一座尽归了秦。

秦昭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与另一员秦将司马错联手攻下赵之垣城。

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赵,并一举攻克赵之光狼城(今山西高平)。

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白起率大军击楚 。他接连攻取楚之鄢、邓等五座城池。次年,白起指挥秦军再接再厉,一举攻克楚之郢都(今湖北江陵以西),并纵火将楚国的另一战略要地夷陵(今湖北宜昌)烧作灰烬。秦军乘势大举东进,屯兵于竟陵。楚王仓皇而逃,避难于陈。白起夺得楚国大片土地,居功至伟,受封武安君。经数年浴血苦战,白起、司马错、王翦、王贲等秦将接连击楚,终于灭亡了南方强大的楚国。

白起、司马错等人再接再厉,又接连平定黔中、蜀、巫等西南小邦,并初设黔中郡。白起的威名早已震慑四方,成了令列国畏之如虎的“杀神”。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白起率军攻击赵、魏联军 。秦军在华阳 (今河南新郑)大破联军,联军总指挥芒卯落荒而逃,其他的将帅大多被秦军生擒 。三晋(韩、赵、魏统称)联军遭秦军斩首十三万余,损失十分惨重。

白起不依不饶,他率军对贾堰部赵军展开突然攻击,赵军猝不及防,惊慌失措,落水者甚众,溺毙者多达两万。

四十三年(前263年),秦、赵陉城之战爆发 。白起率军接连攻陷五座赵城,斩首五万余。接着他又将韩国的交通命脉太行道攻取,并发兵据守 。秦军一举断绝了赵、韩两国利用太行道进行经济、信息往来的企图。

昭王四十五年(前261年),白起攻取了韩国的野王城 。此战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漂橹,野王城眼见不保,守将被白起志在必得的气势唬得惊恐颤栗,只好献城降秦。

发生于周赧王五十三年(秦昭王44年前262年)的秦、赵长平之战空前惨烈,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杀戮战俘的先例 。此战可谓杀人盈城、盈野、血流成河,白起甚至公然违背“杀降不仁”的古训,悍然坑杀数十万赵军降卒。他的凶戾残暴、灭绝人性,堪称登峰造极。

白起坑杀数十万赵卒的消息传开后,崤山以东列国军民都惊呆了 。“杀神”白起之名让人不寒而栗,更让赵国人切齿痛恨。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疯狂杀戮让赵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非如此而不能解其恨 。愤懑难平的赵人(今山西北部)一直把吃豆腐叫作吃“白起肉” 。

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大规模杀戮战争的巅峰。此战结束后,赵国危在旦夕,若不是信陵君采纳候赢妙计“窃符救赵”,后率兵在邯郸大败秦军,方才避免了赵国的过早覆亡。

白起的赫赫武功与戾狠手段,让六国闻之胆寒,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史载他身历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秦军能横扫扫六合,白起功不可没 。他因此能凭战功由最低级的武官一路扶摇直上至武安君。然而白起杀戮太惨,杀孽太重,怨气冲天,是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屠“ 。有学者统计过,有一百余万条鲜活性命在白起的戈矛利剑下化为枯骨 。这或许只是他的一张并不完整的杀人账单。说他是“战神”似不为过,将他比喻为”杀神“、屠夫更为贴切。

之后,白起与秦昭王赢稷在是否再次攻赵一事上产生分歧 。或许愧疚身负杀孽太重,或许另有原因,白起不愿率兵攻赵。在范雎的挑拨下,昭王赢稷下令削去白起的所有封号爵位,贬为普通士兵,然后命他迁出咸阳去封地闲居。秦军在王齕的率领下再次攻赵,谁知在邯郸被信陵君击败,损兵折将甚多。

昭王迁怒白起,于是赐剑命其自裁。这一年是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

白起的历史定位很难明断,说他“杀神”也好,毁他“屠夫”也罢,他的军事才能不容置疑,他的冷酷无情、残忍嗜杀也是历史事实。正如西汉大儒杨雄所评:“秦将白起不仁,奚用为也。长平之战,四十万人死,蚩尤之乱,不过于此矣”。白起战功卓著,然而却日事屠戮、杀人无数 。说他“武功盖世,罪恶滔天”似也不是无的放矢。恩怨到头终有报,冥冥中一切因果自有定数。从他最后悲催的人生结局看,他也算为自己嗜杀如命、血债累累的暴行偿还了一笔笔孽债。

再说韩信。“忆淮阴年少,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这里说的是西汉开国功臣韩信少年时家贫,曾到处寄食,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还曾受过恶少“胯下之辱、却不坠青云之志、终于被刘邦登坛拜将、鱼化为龙、实现人生逆袭的历史典故。

韩信生于乱世,出身低微,但并未自甘沉沦或自暴自弃。他昼夜研习兵书,胸藏韬略,从不坠青云之志。古人说“ 金鳞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果然,机会来了。秦末无道,天下大乱,烟尘四起。久静思动的韩信立即赶往江东之地去投奔项梁、项羽叔侄领导的反秦义军。项梁被章邯设计诛杀后,项羽任命他为郎中之职。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无奈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目中无人的项羽打心里瞧不起起于蓬蒿的他,拒不采纳他的善言。心知在项羽手下难有出头之日,韩信转而投奔势力稍逊一筹的刘邦 。 他被刘邦任命为管理粮草的治粟都尉 。管理钱粮,显然不是他的理想 。他的军事才华还是得不到施展,一直郁郁不得志。刘邦亲信萧何主动和韩信接近,两人经常在一起闲谈,他被韩信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深深折服。萧何认为,刘邦如果想得天下,必须有韩信这样的大才相帮。于是他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 。当时还没有立下宏图大志、肚里没有文化的刘邦拒绝了他的举荐。韩信认为自己不受重用,趁夜黑风高又一次偷偷溜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 的故事妇孺皆知 。追上韩信后萧何苦口婆心的劝他回来,又口干舌燥极力说服刘邦“登坛拜将”委以韩信大将军之职。

得到韩信的汉军从此一转颓势,一路高奏凯歌。刘邦兵败彭城后,韩信迅速派兵与刘邦残军会合,阻住了项军凌厉的攻势。后刘项在荥阳相持不下,韩信率偏师在楚军侧翼发动了一系列袭扰战,使项羽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进击刘邦,极大地掩护了汉军主力。后来,韩信的军事天才发挥的愈发淋漓尽致,他挥师奇袭破魏,施巧计灭赵,出敌不意征服燕国,一鼓作气荡平齐国,以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之势将各诸侯势力一一瓦解,可谓“横扫三军如卷席 ”。最后他指挥汉军主力和项羽的楚军在垓下决战,一战定乾坤,彻底消灭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势力。

毫不夸张的说,刘邦的天下八分由韩信打就。

是人就有缺点,韩信也不例外。西汉建立后,有一次汉高祖刘邦和韩信聊天。刘邦问韩信,以自己的才能,能统帅多少兵力 ?韩信答道: “ 陛下不能将兵!”高祖闻之不悦。韩信再说,陛下虽不能将兵,但能将臣。高祖问韩信,以你的才能,能率多少兵马?韩信答道,多多益善!这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出处。由此可见韩信居功自傲、不会敛藏的个性。韩信文武兼备,又立下不世之功,因此心高气傲,瞧不起同僚。他评价那些同事:“公等碌碌,因人成事 ”。或许这话无意中得罪了一大帮人。后来, 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以意欲谋反罪遭诛杀。他的临终哀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已成为警醒后来者的千古名句。

韩信和白起,都是数百年一出的军事奇才。 两人都是智勇双全、能征惯战的大战略家、大战术家、大军事家。论功绩,两人都是功高盖世、能荡平天下的雄才。论军事指挥能力,他二人似乎也在伯仲之间。不同的是,白起喜欢以力服人,惯用屠戮殆尽的恐怖手段来恐吓敢于反抗者,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韩信是个”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的儒将,很少在史书里看见他滥杀无辜的记载。指挥作战时,他用的是智,是谋,是巧, 喜用怀柔之策来降伏人心,而非好勇斗狠、凶恶蛮横,嗜杀如命。两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兵仙“韩信瞧不起”杀神“白起?从未见过任何史书中提及此事。因没见过相关记载,所以不敢妄评。虽然两人都是名标青史的大军事家,但性格迥异,指挥作战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而且身处时代不同,面对的敌人也不尽相同,所以没有可比性。至于谁瞧不瞧得起谁,也属见仁见智之事。个人认为, 没有任何考证的意义。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插图为网图

最佳贡献者
2

白起和韩信不是一个水平等级上的!韩信是谋战,靠智力取胜,白起依靠的是秦国强大的国力!

韩信之所以看不起白起,是从和萧何的一段对话中表现出来的。韩信认为,白起打胜仗基本上靠的是以强打弱。靠绝对优势赢得胜利。比如白起最出名的长平之战,白起用60万军队围困了45万赵国军队,自己也死伤过半。而且秦王亲自到前线,发动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参加战斗。赵军四十天没有军粮和救援,最终秦军伤亡20多万,赵军投降20万。所以韩信说白起是惨胜。

韩信认为围歼的时候,围必有阙。意思是围困的时候要留下一个缺口给敌人,这样敌人就不会跟你死战,他们向缺口运动的时候;进行出击,即迅速又有效。在垓下之围的时候,韩信就是这么做的,留一个口给项羽。结果迅速解决战斗,把项羽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

另外就是对待降兵,白起被称为战神,人屠。白起无法管理好降兵,只能杀掉。但是韩信每次打完胜仗后,都会收编降兵。而且韩信收编的降兵没有反叛过韩信。这一点上,韩信也是瞧不起白起的。一个靠杀戮立威的白起,不值得尊敬。


兵家四派,来自于《汉书·艺文志》: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

战略上,兵权谋派为第一,人数众多,孙武,吴起,孙膑,韩信,曹操,李靖,李光弼,徐达,戚继光,左宗棠等人,都是算是权谋派的典型代表;虽然他们都有出奇制胜,变化无常的用兵方略,但基本都是“谋定而后战”,庙算在前,行军在后,决战之前,必有奇兵。

韩信用兵,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在行军之前,必定先派间谍窥探敌军情况,然后依据敌军将领从容布置一切,奇兵迭出,诱敌深入,出奇制胜。“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韩信达到兵家的最高境界了。

战术上,兵形势派为第一,人数较少,白起,信陵君,李牧,项羽,霍去病,苏定方,薛仁贵,岳飞,常遇春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兵家形势一派流行度不大,一方面因为被权谋一派包含,另一方面对将领要求要太高,要顶尖的身体素质,比如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这样的绝世勇将,喑恶叱咤,千人皆废,一马当先,手下八千江东子弟,一冲击,什么阵势,多少军队,一瞬之间全部冲垮,刘邦每次集结多少倍项羽的军队,都没用丝毫用处。

兵形势一派,对军事将领的另一个要求,必须精通强兵之道, 将士用命。人人效死,指挥三军,要有百万合一,如臂使指的效果,手底下更要有一支特种部队,一把利剑,要达到“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的效果,千里奇袭,所向无敌!

秦军 重赏重罚,一颗人头一个爵位,当逃兵则全家连坐, 秦法如山, 秦卒自然人人拼命, “虎狼之师” 就是这么炼成的。

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锐下,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下者,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

这就是白起的用兵风格,一个是断敢行,一个是见事明。形势一派,对形,对势,对机遇的把握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能够抓住一切的机会。

兵阴阳,技巧两派都算是末流了,,技巧一派,有墨家(守城),有伍子胥(水战)等。至于阴阳一派,属于旁门左道了,基本都是些忽悠人的花哨,算不上真正的兵家。

另:在《唐李问对》中记载:太宗曰:“‘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今失其传,何也?”靖曰:“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然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太宗曰:“何谓‘三门’?”靖曰:“臣按《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太宗曰:“何谓‘四种’?”靖曰:“汉任宏所论是也。凡兵家流,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但这三门,或许李靖见过,或许他也只是道听途说,今天已经找不到了。

萧华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290243/answer/36074465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

乱世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不少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在战国时期,有一位令当世人胆战心惊的将领——白起。他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也是“兵家”代表人物。他熟知兵法,善于用兵,在辅佐秦昭襄王时,屡立战功: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水淹楚都郢城;长平之战,坑杀赵国精锐四十万,重创赵国主力。他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当世的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而在后世,有一个被称为“兵仙”的韩信却看不起战国时的“战神”白起,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韩信是一个十分善于用兵的军事奇才,在军事上,他实际上要比白起高一筹的。韩信是在秦末参加反秦斗争的,后来他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转而去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为治粟都尉, 后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对比二人,韩信真正依靠的是自己用兵的智慧,他侍奉的主公是一介布衣、宛若地痞的刘邦。他不像白起依靠的是在商鞅变法后一片欣欣向荣的秦国,国力强盛,军纪严明,粮草充足。当年一战封神的长平之战,虽然结果是秦国战胜,坑杀赵国精锐之师四十余万,同时,离间了赵国名将廉颇和赵武灵王的关系。但是秦国也是惨胜,以六十万秦军去围困长平长达三年之久,秦国经此一役国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反观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又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在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这便是著名的“垓下之战”,四面楚歌。韩信就是凭着这些拼凑起来的起义之军,为汉朝打下了江山。两相比较,高下立见。

从另一方面——性格上来看,白起略微有些爱惜自己的羽毛,而韩信是饱受疾苦,自力更生。白起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又交好于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可以说是出生贵族,血统纯正,很少受苦,一出生嘴里就含有金钥匙。在长平之战后,秦王再三命白起出兵攻打赵国,但白起以抱恙为由不肯出兵,那是因为他断定这是一场败仗,最后君将失和,一代将星陨落。

而韩信出生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早年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没有经商谋生的渠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他有许多典故:一饭千金、胯下之辱等等,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来来其实韩信是一个能屈能伸,知恩图报,善良,平易近人的一个将领。甚至在他成功后,他把当年侮辱他的那些人封了官,一代名将的气度立时体现出来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在韩信和萧何的对话中,韩信表示看不起白起,诚然这与韩信自信、骄傲的性格有关,但实际来看,韩信的气度和用兵的才能还是胜白起许多。不知读者你怎么看?

4

我觉得韩信没资格跟白起比吧,韩信的对手都是一些小军阀,跟战国时期诸侯国不能比,韩信也是命大,李左车没被重用,要不然早死了。白起等而围之,千古帅才,冷兵器时代,没有一场仗能围歼40万精兵的,是断粮后坚持40多天的悍卒精锐,而且是全歼而不是击溃。我觉得韩信也就和早期的白起比比,和中后期的不能比

5

韩信看不起白起最主要的是,他觉得白起打仗,不会利用天时和地利。

一个顶尖的军事指挥家,是会利用各种自然条件打仗的,正如韩信,他打仗的时候,会充分利用当时的地形,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韩信是用的是声东击西的障眼法战术。

背水之战韩信是用的背水列阵,掌握的是人的心理变化。

潍水之战,韩信是充分利用水的力量,把龙且的大军给冲垮的.......。

韩信之所以看不起白起,是因为他觉得白起打仗只会蛮打,不会巧打,不像他会用四两拨千斤的招数。

说白了就是白起打仗打的是勇气,拼的是人数。

当年白起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是因为他遇到了商鞅,若是没有商鞅根本成就不了白起。

正是商鞅的改革,拉动了秦军的士气。

秦军到了战场上不要命,誓死抵抗,就是为了多杀一个人头,多缴获一面旗帜,回去之后好讨要封赏。

韩信看不起白起,还有就是白起太在乎自己的名声了。

秦军有虎狼之师的称号,就是白起带领的秦军打出来的。

秦军的英勇也是在这个时候,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到了后来这些士气,就起不到作用了。因为其他各国也开始效仿秦国了,士兵到了战场上杀敌,也有奖赏了。

所以秦军和其它国家的军队,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时候白起在带着兵去打仗,打的就是人数了。很显然白起打仗多数情况下也是带领的士兵和对手差不多的。

若是对方的士兵,多余自己的兵力,白起很有可能就不去打这个仗了。

这一点就是韩信最看不起白起的地方,想当年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带领士兵去攻打赵国。

白起宁愿违抗命令被秦王杀了,他也不出军。

因为根据他的判断,这个战争是打不赢的。

既然打不赢,为何要去毁掉自己的名声呢?

要知道白起的一生,基本上是没有吃过败仗的,像他这种名将,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名声,甚至有的时候,他们把名声看的比性命都重要。

韩信看不起白起,最主要的是想提高自己的名声。

当然了韩信之所以敢看不起白起,是因为白起的名号太响亮了。韩信要想迅速的抬高自己的军事才能,他必须要找一个参考目标。

所以,他就把战国时期杀人最多,军事才能最高的白起,拿出来说事了。要知道贬低白起的同时,就是变相的拉高韩信的军事才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大家也是有目共睹,而且他最为擅长的就是打以少胜多的战役。他的一生打的最自豪的一战,并不是背水之战,用三万军队,打败了赵国的二十万精锐部队。而是垓下之战,在这一战,他击败了项羽,把项羽的自信心都给击垮了。

项羽最终是在垓下之战后,自杀身亡的。

所以,对于能够战败项羽的韩信来说,他也有资格看不起白起。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以及影响力,也是比白起大的。

大家一提到白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是杀神。但是,一旦提到韩信,大家都会想到兵仙。

兵仙打败过白起,杀神打败过赵括,很显然打败项羽比打败赵括更有炫耀的资本。

兵仙和杀神,显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人。

无论是韩信还是白起,他们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中国古代的武将一般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无论是白起,还是韩信,他们的下场都差不多。

所以,韩信也没有必要看不起白起。

不得不说,他们两个实数一路人呀。

两个人都因为功高盖主,不听从上级的命令,最终导致了被自己的主上杀掉的。韩信死的似乎比白起还要冤枉。

因为韩信是被灭族的,白起死的比较体面,当时秦王为了念及他为秦国做的功劳,是赐给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杀的。

韩信就不一样了,韩信是被吕后骗到宫里之后,然后被吕后灭掉的族。从这件事上来看,其实韩信和白起是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韩信看得起或者看不起白起,也不那么重要了。总之,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才。

6

“兵仙”韩信曾评价“杀神”白起根本称不上名将,主要理由有两个:

  1.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2. 不懂“围必有阙”的道理。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两点评价,并分析一下这两点评价是否合理。

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韩信作为兵家“谋战派”的代表,认为在战争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才能体现兵法的奥义。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正面硬刚不是名将该有的作为。韩信也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暗度陈仓”、“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都体现了他“谋定而后动”的战争艺术。



韩信贬低白起最多的一场战役就是长平之战了,史书记载,秦国虽然战灭了赵国40万的主力,但是秦国本身也损失了30万精锐,连白起自己都说:

“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在韩信看来,这种战损,虽然胜利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所以他瞧不起白起。

围必有阙

孙子兵法曾记载“围必有阙”,意思是包围敌人的时候,一定要给敌人留一个缺口,并在缺口出设伏,把敌人逼至缺口再歼之。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先是通过撤退把赵军主力引至包围圈,然后白起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又使一支骑兵穿插赵军主力,把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块单独的部队,分而围之。

长平之战中,白起把赵军围得严丝合缝,水泄不通,赵军数次冲锋皆败下阵来,主将赵括也在冲杀中阵亡,最终剩下的士兵终于缴械投降,但是却遭到了白起的坑杀。

韩信认为,如果白起知道“围必有阙”的道理,必然能通过更小的代价换去同等大小的胜利,所以在他的眼里,白起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

韩信的评价是否合理?

我认为虽然韩信无愧于“兵仙”的称号,但是白起同样是名副其实的“战神”,韩信对于白起的评价过于主观,两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战略目标不一样,军事主张也不一样,这样去评论前辈,未免有失偏颇。



白起是著名的“歼灭战”的代表人物,行军作战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战略目的,连毛主席都对其歼灭战的打法赞美有加,而长平之战更是其歼灭战的巅峰之作。



我认为,白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围而无阙”的做法都是符合秦国的战略要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除秦国外,赵国实力最强,秦国把赵国打得多惨,其他五国就多怕;
  2. 作为秦国最大的对手,要打就要斩草除根,不能给赵军一丝逃生的机会,让赵国无法卷土重来;
  3.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强民富,恢复能力一流,完全有资本让白起这样打,打完后对方奄奄一息,而自己很快就满血复活,何乐而不为?所以说,白起就是为秦国而生的,而秦国也需要白起这样的存在。



白起作为一名从基层历练出来的军事统帅,上兵伐谋和围必有阙这种最基本的军事理论他岂能不知,所以长平之战他的战略目的就是打垮赵国,打怕其他五国,接下来战国的走势也很能说明这一点,所以白起无愧于“战神”的称谓。

总结

韩信对于白起“杀敌一万,自损八千”,“围而无阙”的评价并不客观,白起所处的局势要求他必须得不惜代价去打歼灭战,两人都无愧于中国历史上的杰出统帅。

我是李沐茗,为你解读历史!

7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是“战国四将”之一(其余三人是李牧、廉颇、王翦)。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杀敌无数。世人称之为“战神”、“杀神”、“人屠”。打下无数胜仗,并且传说中没有败仗。是中国历史上现有的指挥歼灭战的能将。

在行军打仗上,白起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兵法,十五岁便开始行军打仗,指挥作战,并且,白起的性格果断隐忍,冷静稳定。所以,白起在战场上往往是独当一面,能够运筹帷幄,是敌人闻风丧胆。

白起一生征战无数,最为经典的便是——长平之战,这一场战役便是直到现在也没人能及。这是一场典型的歼灭战,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对于长平之战的结局——白起坑杀四十五万降卒,虽有些残暴,但是就当时的情况来说,还是情有可原的。长平之战是折了秦国一半的家底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是白起自己说的。可见白起自己也觉得虽然此战灭了赵国40万的主力军,自己也消耗掉了30万的秦国精锐。

韩信以为白起不懂兵法,60万秦军虽然包围了40万赵军,并断了赵国的粮草。表面上看可以白白饿死40万赵军,可事实上正如孙子说的:“围而要留缺 ,再设伏才是上策!”才是围歼战的第二层要义。如果不是白起为了留住自己表面上战胜的样子,他是不会杀死20万降兵的。可见实际上此战,如果不是赵括战死,赵军群龙无首,赵国未必就是打了败仗。因为虽然赵国损失了20万精锐,但是在赵军骁勇善战的骑兵和被围而存必死之心步兵的冲击之下,竟然灭掉了秦军30万的精锐。

正是韩信看到了赵国以少胜多,正是看到了白起此处的失败,才会想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真正要义,才会带领汉军以少胜多打败赵军。他才会觉得白起不过如此。所以在该下之战的时候,韩信才会多设阵法,多层包围项羽,四面楚歌,瓦解楚军,最后很顺利地取得了胜利。战神不是你想黑想黑就能黑,就算是韩信 你也得掂量掂量。

8

韩信贬低白起,主要是为了在萧何面前抬高自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臆断。

韩信的理由主要是两点:

1.白起总是硬碰硬,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2.白起不懂“围必有阕”的道理,反而激发赵军死志,增加己方伤亡。

韩信这两点,都是用长平之战来举例的。


那朝史暮想就用长平之战来反驳韩信的观点。


第一,白起进入长平到后来离开前线,期间秦军伤亡并不大

长平之战,一开始是秦将王龁和赵将廉颇的较量。廉颇一开始主动出击,导致了赵军的重大伤亡。之后赵括替换了廉颇,在白起进入长平之前的时间,赵括多次重创秦军。

白起进入长平之后,秦军的损失是得到控制了的。赵括也相应地开始收缩。只是最后赵括中了白起的引诱,中了埋伏。


其次,秦军后来押注,进攻邯郸。这个时候白起正在秦国后方“怠工”,秦军的硬刚邯郸,和最后被联军击败,兵员损失巨大,白起都不是当时的秦军前线的将官。


第二,围必有阕在长平是个笑话

白起的战法主要侧重两点:运动战和土木工事。

长平防线的地形,特别是围困赵括带领的赵军主力的渊谷,只有前后两个出口。


白起用三万秦军断了赵括的后路,并建立防御工事,用几千车马隔绝赵国后方的援兵,主力大军顶住赵括的冲击,这才把赵军主力死死困在渊谷里。围必有阕?怎么开缺口?


所以,韩信的这番言论,其实是很不负责,即使他也是一代名将。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9

白起为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为秦国建功立业,征战无数。韩信为小白起大约一个甲子的后生,同样有着非凡的战绩,一生灭韩、赵、燕、齐等国,最后设计十面埋伏,一举打败项羽,确定了汉王朝的胜势。

韩信和白起同样为名将,并且白起大小七十多仗未曾败绩,这样的战绩应该让韩信很佩服才是,可是为什么韩信和萧何在谈论起白起的时候说到:“蒙恬算什么啊!二十万人打三万人,还恬不知耻的夸耀自己。白起那叫打仗吗?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秦国的家底都让他白净了!”,从韩信的语气中可以看到韩信很看不起白起。

首先看看白起的主要战绩:白起一生指挥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

——伊阙之战,歼灭韩魏24万联军,联军总司令公孙喜也惨遭俘虏。韩国和魏国的精锐部队基本上被消灭殆尽,秦军东进之路基本扫平;——两次征伐楚国,大破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国迁都。经过白起一连串的打击,曾经十分强大的楚国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白起更是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但是这些战争都是建立在优势兵力之下进行,比如长平之战,秦国是以60万对战赵国45万,这一战,白起固然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可赵军在极其不利、又没有粮草的情况下让秦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也正如韩信说的,白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反观韩信一生的征战大多数是以少胜多,而且在两次分兵之后,都能以弱小的军队,最后发展为强大的军队,其练兵、带兵的能力非常高超。所以韩信有看不起白起的资本。

10

个人是支持白起的,简单一点对比

一.军团指挥作战也是分级别的,指挥一千人的千夫长,指挥上万人的万夫长,指挥十万人的将军和指挥几十万人的统帅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二.战略格局决定眼光,我没有听说过韩信指挥几十万人全歼了另外的几十万人!垓下之围·和十面埋伏说白了只是以多打少,这样还差点让霸王跑掉!而之前的破魏灭赵平齐,也并没有显出出韩信大军团的指挥才能!

三.反观白起,长平之战全歼四十万赵军,可能很多人把目光放在全歼上,殊不知长平之战的真正难度实在围困四十万!在古代可没有火力压制这么一说,全是冷兵器作战,没有一刀致命的话怎么说也能换一个!除非借助火水

四.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这里的围是一个不漏。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一百人围一百人可能可以围住,但要是扩大到一千,一万,十万呢?你的包围圈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每一个方向都变得薄弱了。正常情况四十万大军要是突围你绝对拦不住,可白起偏偏做到了!

孰强孰弱很明显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