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东扩成因——地理大发现时代、打击蒙古系政权、地缘战略的制约与突破、内部矛盾的转移、皮毛贸易。
清朝应对成因——军政优先政策、蒙古同盟与清准战争、指定通商口岸贸易政策、清朝前期的杀手锏——茶叶贸易、山西商帮——清朝的提款机、清朝前期的天子观念与朝贡定位。
雅克萨与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
沙俄与拿破仑。
……
谁能掌握亚欧大陆,谁就能掌握世界。
……
来自西方的使团
嘉庆十年,即公元1805年,沙俄使团出访清朝,当时的沙俄皇帝是亚历山大一世。这位皇帝几年以后还有一个重要使命——抗击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帝国。最终,沙俄使团因为不符合清朝要求的礼仪规范,打道回府。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1805沙俄来访的主要外交使命: 试图促使清朝答应俄罗斯在黑龙江自由通航,其实质是把黑龙江变成中俄之间的界河。
1805使团的主要贸易使命:试图促使清朝同意沙俄在广州进行海上贸易。其实质是改变中俄贸易中俄方的被动听命局面,摆脱俄美公司的经营困境,更好地与英美皮毛贸易商竞争。
问题的关键是——清朝根本不想知道沙俄来访的目的。清朝不知道沙俄打算和清朝交涉黑龙江自由通航的权利,清朝只是把沙俄当成一个朝贡使团来看待。清朝也不会轻易改变指定口岸通商政策,完全开放国内市场。如果沙俄摆不对自己的位置,对那么对不起,您怎么来的就请怎么回去。
于是沙俄回去了。
回到提问的问题——沙俄为什么不打?
且听洒家娓娓道来…
沙俄向西看
如果一个人去古代的俄罗斯旅游,那么他完全不会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
现代俄罗斯的那些历史遗存,文化遗产,几乎全都是彼得大帝之后留下的。所以,俄罗斯才看起来像欧洲。
彼得大帝主导沙俄的西方化改革,全盘引进欧洲文化,从衣服到城市,从文化到制度,让俄罗斯完全变成西方的模样。
而在当时,地理大发现是重商主义欧洲的潮流。做生意自然不能待在家里,而是要到处寻找商机。于是,沙俄有样儿学样儿,准备探索一番。
沙俄东扩
沙俄和蒙古系政权是死敌。在克里米亚汗国鼎盛的时代,为了赚钱,鞑靼人的军队深入俄罗斯内地,大量掠夺人口作为奴隶贩卖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东欧大地上,一个个村庄化为灰烬,数万俄罗斯、乌克兰俘虏排着队在鞑靼骑兵的押解下往克里米亚行进。蒙古系政权威胁着沙俄的大后方,沙俄想要发展,要想和欧洲国家竞争,必须彻底击败自己身后的蒙古系政权。于是,沙俄通过漫长的战争,击败了喀山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一系列金帐蒙古系政权。当这些金帐汗国系政权烟消云散后,广袤的西伯利亚就出现在沙俄眼前了。沙俄曾经被蒙古统治,当然知道蒙古的老家在东方。他们对东方是有概念的。
对于沙俄来说,早期东扩的成本很小。因为沙俄掌握着欧洲的枪炮技术与铸造防御工事的技术,骑兵又很优秀(当然不能和法国重骑兵比),沙俄对西伯利亚的部落土著的优势是碾压性的。所以沙俄往往只需要任命一个军官,让他带着几百个哥萨克骑兵向东,就可以控制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乌拉尔山到黑龙江莫不如此。
此外,沙俄是封建王朝。对内高压统治,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犯人。让这些人在监狱里度过一生是资源的浪费,不如组织他们去开发远东,干好了戴罪立功高官厚禄,干不好,挂了也就挂了。内部矛盾外部转移。
(哥萨克征服西伯利亚)
黑龙江的诱惑
沙俄具有大局意识,他的战略不是立足于国内的,夸张一点来说,沙俄是从全球地缘的角度考虑本国发展的,这一比清朝的确差点意思。
别看沙俄占了那么多地方,在远东,比较要紧的地方大概只有两个:
贝加尔湖流域的布里亚特蒙古地区。这里是原蒙古林木中百姓生活的地区,盛产貂儿,一件儿好几万。为了换取中俄边境的稳定局面,这个地区清朝让了,沙俄在雍正时期弄到了手。
黑龙江地区,这里夏季高温,是远东唯一的产粮区。黑龙江可以通航,进入太平洋,盘活堪察加半岛。到达黑龙江及太平洋沿岸,沙俄就可以实现远东破局,成为影响东亚局势的一强。后来的日俄战争,站在日本的角度讲,就是想把沙俄打回原型,日本自己好占领朝鲜东北。
黑龙江这个地区是清朝龙兴之地,也是清朝的征兵地区。清朝不想让,让了就等于把老家给别人了。于是就有了雅克萨之役。
雅克萨与尼布楚条约
雅克萨之役第一波清朝打得比较顺,清朝虽然也是当地土著出身,但是人家当了皇帝,自然人脉多资源广,从北京宣武门的传教士那里搞了一堆大炮过来,好几百门,第一波直接把雅克萨轰平了,走人。
沙俄太喜欢雅克萨了,于是清军走了,哥萨克又来了。这次还带了一个德国工程师过来,阿法纳西(Afanasii),这家伙被俄罗斯人俘虏了,被带到黑龙江。这家伙懂军事工程,是个高技术人才,而且很可能是当时整个北亚唯一的高技术人才。他用几何学为那帮哥萨克大老粗们设计了一座准棱堡。这东西哥萨克绝对弄不出来。
准棱堡一出,清朝拿不下来了。但是,清朝有人口优势,不是几百个哥萨克和一座堡垒能解决掉的,于是清军开始长期围困,差不多这时候中东那边奥斯曼土耳其闹起来了,沙俄没有多余兵力东调,沙俄求和,尼布楚条约签订。
尼布楚条约之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基本维持住了东北的局势。中俄之间没有大的战争。甚至近代沙俄拿下的清朝土地也没有通过大规模战争获得。
蒙古同盟与清准战争
清朝的一个重要国策就是与蒙古和亲同盟,即所谓的南不封王,北不断亲。清朝皇族与蒙古贵族差不多就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一家子。所以,清朝可以大规模从蒙古调兵,也可以让蒙古帮助清朝戍边。这一点是中原王朝做不到的。这一点在与沙俄对抗的战略层面十分重要。蒙古骑兵机动性很强,又有清朝做靠山,牵一发动全身,沙俄也不敢轻举妄动。
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迫使清朝对沙俄作出了不少让步。清朝的主要目的是阻止沙俄援助准噶尔蒙古。康熙年间沙俄使团来北京处理尼布楚条约的善后事宜时,清朝就曾措辞严厉地反对沙俄援助准噶尔蒙古,为此,清朝也不得不在边界谈判中作出一些让步。从历史上看,清朝的目的多少算是达到了。此外,还有一点——沙俄也不想让蒙古复兴。在这一点上沙俄和清朝战略一致。
清朝和沙俄默契了一把,到乾隆年间,把纵横中亚近四百年的漠西蒙古做掉了。准噶尔蒙古骁勇善战,他们的主力在北疆,全民六十万,精锐两三万。能够远征里海地区并打赢、也能够远征拉萨地区并打赢,从里海到拉萨,准噶尔的活动范围有多大,自己看看地球仪就知道了。准噶尔灭亡后,沙俄占领布里亚特蒙古、清朝占领外蒙的局面形成,蒙古作为一支独立势力消失了。如果沙俄想在嘉庆年间对清朝动手,绕不开的就是蒙古势力。设想一下吧——搞不好趁着天下大乱,蒙古再出个噶尔丹,纠集数万蒙古勇士,来一个复国也说不定,这可是清朝与沙俄都不愿看到的。清朝对于蒙古的策略是把蒙古当成大后方与征兵地区,自然不希望蒙古成为前线,所以清朝也会对沙俄作出一些让步。
恰克图条约
雍正年间中俄签署恰克图条约(1728),至此,中俄东段、中段边界确定。 清朝全力向西,解决准噶尔帝国。
贸易方面,清朝指定恰克图和尼布楚地区的一个贸易点(这个贸易点没有发展起来)作为对俄贸易的唯一通道。这种局面维持了一百多年。
中俄恰克图贸易
中俄实现和平后,各自的核心政策是不一样的。
清朝对沙俄的核心政策是军政优先。清朝皇帝是天子,沙俄事务在清朝前期归理藩院管理,和蒙古,朝鲜等附属地区属于同级。清朝并不想承认沙皇的地位。清朝前期也从没想过和西洋某个国家联手对抗沙俄。因为在清朝的定位中,其他西洋国家地位均在清朝之下。与沙俄的军事威胁相比,清朝并不重视对俄贸易,所以清朝曾数次关闭互市,为的就是惩罚沙俄。
但是,清朝关闭互市也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太过损伤地方经济。
沙俄对清朝的态度是扩张与贸易的互相权衡。其中扩张是为了带动地方经济。
沙俄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的封建王朝。但是,其资本主义相对薄弱,所以和德日一样,走军事先行的路线。沙俄没有什么产品能在国际上竞争,从文化到经济,都是跟在欧洲后面。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就是皮毛贸易。
皮毛贸易是沙俄东扩的一大驱动力。巧得是,东北起家的清朝很喜欢穿貂儿。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暴发户家的大小姐,都喜欢皮货。别的不说,清朝的朝服制作就需要大量名贵皮毛,这对全世界来说可是个大市场。
在中俄贸易的早期,沙俄对清朝的贸易是由沙俄政府专买专卖的,严禁私人商贩与清朝贸易,由此可以看出,沙俄非常重视对中国的贸易。到了后期,才放开私人贸易,由此带火了恰克图。恰克图贸易在沙俄亚洲贸易体系中占绝对比重。也正因为如此,沙俄不会为了边界争端轻易与中国开战。为什么?
嘉庆朝不可能开战的理由
军事上讲,沙俄早期在远东的扩张动员的军队数量很少,通常最多只有几千人。这点兵力打打部落还可以。如果要和国内状态稳定的清朝作战并取胜,必须动员至少数万人的兵力。
以三十五年后的鸦片战争为例,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共出动海陆军2万人,仅战舰达到25艘。沙俄的实力肯定不如英国,要想击败清朝,兵力只可能更多。陆运大量兵力到达西伯利亚,对于没有铁路的沙俄来说,本身就是很难完成的事情。
而且,那个时候欧洲有一个强人,就是说中国是睡狮的那个人,拿破仑。1805年,嘉庆十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海军正在与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加展开恶战,他计划统一欧洲大陆,马上就要对沙俄动手了。
(睡狮发明人拿破仑 马上要去莫斯科了)
法俄战争时期,主政沙俄的就是亚历山大一世。他比嘉庆小十几岁。嘉庆十年的沙俄使团就是亚历山大一世派遣的。沙俄要是在那个时间段对清朝动家伙,拿破仑非乐疯了不可。
甚至可以怀疑——嘉庆十年的沙俄使团出访清朝有稳定东线,全力以赴应对拿破仑威胁的考虑。
早在康熙时期,法国通过来华传教士和清政府建立了间接联系。其中,一部分人参与了圆明园的设计建造工作。乾隆时期,高类思等华人教徒还曾到访法国,受到法国学者的接见。法国在乾隆时代通过广州口岸和中国通商,但是规模比英国小得多。可以说,法国当时在东亚的存在感很低。鸦片战争后法国曾提出与清朝结盟以对抗英国,包括帮助清朝训练军队、两国通商、建立军火贸易等,法国试图通过联盟清朝增加在东亚的存在,被清政府拒绝。
经济上讲,清朝是军政优先,清朝的满蒙封建王朝的社会结构决定他不会过多考虑汉族商人的利益。一旦出现边界争端,清朝会第一时间中止中俄贸易。那样的话,沙俄的远东资金链就会断开,沙俄远东经济就会受到重创。沙俄轻易对清朝动武,如同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清朝那么任性?动不动就中止贸易,难道不怕皇帝上朝时没有貂儿穿吗?
还真不怕,因为清朝不止有一个渠道进口毛皮。另一个渠道就是北美洲的皮货商,他们走水路把货发到广州,清朝一样可以穿貂儿,但是沙俄的皮货商可就惨了。
且听沙俄官员在恰克图条约签订后给沙俄政府的建议——
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因“小事与中国开战”,因为战胜中国“绝非易事”;即使侥幸占据了黑龙江,“我们从中究竟得到多大好处?因为这样的远征所要耗费的开支甚至在100年内也无法弥补……和平将被这一战争所破坏,与中国贸易也势必要中断,俄国的属民——西伯利亚人必将陷入贫困和破产”。因此,“绝对不要因一件小事就与中国人开战,而应尽可能与他们友好相处,维护和平,努力增加边境贸易,同时也不中断今后前往北京的商队”。
这也就是为什么嘉庆十年来华的沙俄使团希望清朝开放广州贸易给沙俄的原因,就是为了和北美在皮货领域竞争。铁路出现之前,海运成本要低于驮运成本。
山西商帮
有清一代,山西商帮受到清政府一定程度的信任。山西商帮和清政府的合作在清初就开始了,到了晚清时期,山西商帮多次捐钱,为清朝支付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可以说山西商帮就是清政府的提款机。
山西商帮的贸易路线是著名的张库大道——即张家口—外蒙库伦—中俄边境的恰克图。这条贸易路线上的大宗货品是茶叶,运输方式是骆驼队。山西商帮从南方收集茶叶,一路向北,在外蒙、沙俄边境出售茶叶,然后购买皮毛或者换成银子,再铸成不易偷盗的、数公斤重的银蛋,返回山西。当时山西向内蒙、张家口进行大规模移民,这就是著名的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
清政府通过山西商帮的贸易增加税收,同时,也利用山西商帮对蒙古地区进行经济控制。这一箭双雕的买卖,清政府也是比较在乎的,但是,清政府眼中第一位的绝不是贸易,因为清朝说到底不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国家,而是一个自命为天子中心的国家,他的外交核心是维持清朝无上的国家地位而不是发展外贸,清政府应该不会为了外贸与商业前景作出任何改变与让步。这就是嘉庆十年沙俄使团出访中国必然失败的原因。
综上所述,嘉庆时期的沙俄在中俄贸易中获利甚多,又面临拿破仑法国的威胁,即便是通商要求被清朝拒绝也不会轻易对清朝动武。不是不想打,而是不划算,抽不出人。
……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书目:
中俄关系史话
中法关系史话
嘉庆十年—失败的俄国使团与失败的中国外交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