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朝,最早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地方,之后转变为民间私人读书讲学的地方,当时有松州书院,义门书院,梧桐书院等较为有名的书院。
到了宋朝,因为五代十国混战,官方教学废弛,一直到宋初,统治者仍在忙于征战,无暇顾及兴学设教,于是私人讲学的书院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影响极大、特点突出的教育组织。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即,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宋代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及嵩阳书院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这些古代书院因为私人设置和讲学,兼有教学和学术研究双重性质,一般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教学中,和官方设置的学院有很大不同。
书院的教学人员,大多数都是书院的管理人员,而且管理人员非常少。一般只有山长(院长),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职。这些人的主要工作还是教学,其他事务都是辅佐而已,没有正规编织。正因为学院的松散,教学风气十分开放。
教学的学者很自由,一个学者可以同时在多个书院讲授学问,一个书院也可以允许多个学派的学者来讲学,因此书院间的学术交流十分频繁。
学院的学生也有自由,在书院内,学生可以自学有兴趣的课程,可以独立研究自己的学术命题。读书推荐独立思考,教师从旁辅导,书院考核不只在乎书面成绩,平时的表现和品德也是考核标准。
书院外,学生可以和学者一样,到不同书院去听讲,其他书院也非常热情款待。而往往由于学术观点不同,不同书院之间会自发的组成辩论和会讲。很多时候书院内部也会有学者之间,学生之间,学者和学生之间的论辩。
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就是一次巨大的学术交流和辩论大赛。规模化,自发性的辩论和会讲是书院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说到最后,顺便提一句,这些书院的教学经费多以自筹为主,由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