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1年经济萧条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危机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危机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具体原因

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

①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

②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③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

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

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危机表现

(1)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危机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法国下降28.4%,英国下降16%,日本下降8.4%。主要国家的生产退回到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的水平。

(2)企业大批破产,工人大量失业,经济损失严重。

危机时期,倒闭的企业数,美国达14万家(另外还有近1万家银行),德国为6万家,英国为3.2万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工人超过3000万,加上半失业者,则达4000~4500万。1932年,按完全失业工人计算的失业率,德国为43.8%,美国为32%,英国为22%。由于股价暴跌和生产停工而遭受的经济损失达2600亿美元,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

(3)世界商品市场急剧萎缩,关税战、贸易战加剧。

美国于1930年将应税进口商品平均税率提高到53.2%;英国从1932年起实行帝国特惠制;德国限制进口量;法国实行进口配额制。结果,1929~1933年间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缩小2/3,退到1919年的水平。

(4)世界货币秩序遭到破坏,金本位制崩溃。

1931年7月,德国实行外汇管制;同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制,英镑汇率自由浮动,与黄金脱钩;美国于1933年限制黄金出口和私人拥有黄金,实行美元贬值;法国于1933年筹组金集团,失败后于1936年也放弃了金本位制。

到20世纪30年代中,几乎所有国家都放弃了金本位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了。

30年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世界工业生产直到1936年才恢复到1928年水平。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了。大危机进一步表明,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美、德、英、法等国为了维持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大力实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最佳贡献者
2

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出现在美国,随后波及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暴跌,大危机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工人失业。经济大危机迅速从美国开始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随着各国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以及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生产迅速扩大,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却在相对缩小,这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票市场价格暴跌是这次大危机的导火线。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相互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危机的特点:

1、波及范围特别广

2、持续时间特别长

3、破坏性特别大

危机的影响:

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

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解救措施: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当选总统,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和指导,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新政的主要内容:

1、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2、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法规,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工业(蓝鹰计划)。

3、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对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1、新政使美国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2、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了像德国、日本那样走上法西斯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4、新政只是一种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就不可能解决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资本主制度的基本矛盾,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

1931年经济大萧条,是指1929~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迅速波及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力强。

大萧条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浪潮,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动摇了政府执政能力,最终导致以纳粹党为首的希特勒掌握国家政权,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造成 经济大萧条原因国际经济严重的发展不平衡,1929年秋股价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美国耗尽了原本用于资本市场投资的资本。

由于经济不景气,造成美国国内严重的货币通胀,大量低收入于人群失业,造成食物短缺,人们不得靠捡拾垃圾为食。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市场,国际环境日亦恶化,催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结语:美国历年来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最终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的。二战美国虽然不是发起国,但却是重要参与国,两次世界大战均未波及美国本土,美国却靠出售武器,以及战后军事扩张,迅速成为世界霸主。






4

1929年至1933年之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并后来波及全世界。这个危机波及范围广,对世界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危机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德国政府,帮助纳粹党上台,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1929年10月28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开始,美国人民将面对长达10年的大萧条。美国有三千多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美国人口总数的30%。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上千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很多企业已经倒闭,没有倒闭的也大量裁员,根本就没有工作可做。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的种种妙法,说来真了不起。??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

中西部的农民们生更加凄惨。由于农产品价格惨跌,从郊区将农产品运输到市区,运费比出售价格还高,农民不得不把大量的农产品销毁,把牛奶倒进河里,最终导致大量农场主破产。

德国的形势更为恶劣,工业生产跌了近一半,工商业企业纷纷倒闭。国家的全部生产设备中只有三分之一在勉强运转。整个德国陷入了严重的灾难之中,德国工人阶级掀起了罢工的浪潮。这使许多德国人感到世界末日来临,法西斯希特勒乘机上台,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5

1931年经济危机爆发于1929年10月。


大萧条爆发的背景:

资本主义从1924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繁荣景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均大大超过战前的水平。经济的短暂繁荣,使资产阶级声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进入了“永久繁荣”阶段。然而,正当资产阶级扬扬得意之时,一场空前的大危机突然降临。


大萧条的来临:

1929年10月,以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为标志,美国爆发了一场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它很快由美国向欧洲、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并波及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4年,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损失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耗还多800亿。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较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经济繁荣的大好时光。股票投机成风,人们似乎从不怀疑这个市场有朝一日会突然崩溃。


过程:

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突然乌云密布,股市暴跌,被西方世界称作“黑色星期五”。纽约股票市场开盘后一个小时内就抛出了1300万股,超出正常标准的100万股以上。虽然花旗银行、大通银行和其他两个大银行的总裁们在摩根公司大厦策划买进2.4亿美元进行干预,仍然无济于事。10月29日这一天更糟,总共抛出股票1650万股。到12月底,纽约市场股票价值总共下跌了450亿美元左右。1929~1932年间,由于跌价而造成的证券贬值,美国为840亿美元。股市风波迅速席卷金融、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一场空前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了。在整个大危机期间,金融货币、信用和财政陷入全面危机。股票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美国为51%,德国为32%,日本为45%。


从美国波及世界:

1931年5月11日,奥地利最大的信用银行倒闭,各国随即引起向银行挤兑存款风潮,国际货币体系和传统金本位制面临严峻挑战。

1931年7月13日,德国达姆塔特国民银行宣告破产。

1931年9月21日,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禁止黄金出口,英锈贬值近1/3。

随后,日本等56个国家纷纷宣布放弃金本位,货币贬值。

此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分裂成若干个区域性的货币体系。它造成了国际支付体系的普追受阻、资本输出几乎停止和对外贸易的大萧条。

1929至1933年,美国破产的银行共10500家,占银行总数的49%。美国的进出口在1930年为10.1亿美元而1933年只有10万美元。英、法、德、日的进出口总额都减少了61%以上。大危机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大量企业倒闭,无数工人失业。1932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与1929年相比,美国下降了46.2%,德国下降了40.2%,日本下降了37.4%,意大利下降了33.2%,法国下降了31.9%,英国下降了20%。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重工业损失尤为严重。美国的机床制造业下降了80%,生铁下降了79.4%,钢铁下降了75.8%(倒退了28年),汽车下降了74.6%,采煤下降了40.9%。

大危机使失业人数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美国的失业率高达24.9%,德国为26.3%,英国21.3%。

大危机的蔓延造成了世界农业危机,涉及粮食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技术作业部门,造成生产的大破坏,农民收入大幅度减少,大量农民破产。在大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的国民收入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严重恶化。

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低价卖给穷人

政治影响:

伴随着资本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法西斯主义思潮泛滥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规模的反饥饿运动和工人罢工运动高涨,各国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涉及全世界,影响深远。在大危机的谷底过后并未出现繁荣,而是持续萧条,到1937年又发生了短暂的经济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的经济才逐渐好转。这次大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

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的经济问题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使得传统的自由放任的庸俗经济学发生危机,也使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发生信任危机。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危机,维护本国的统治,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民主的范围内,强化国家对资本的干预;德、意、日则疯狂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

1929-1933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称之为“大萧条时期”,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严重的滞胀时期。大量产品生产出来无人购买,福特汽车严重积压,美国的牛奶大量往密西西比河倾倒。这次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发生的第一次最严重的危机。各国为了拜托危机,采取不同的方法。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增强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德国,日本,意大利都是通过法西斯主义转嫁国内矛盾。而全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没有受到危机的影响。最终因为经济危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7

经济历史学家常将大萧条的开始定位在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的突然崩盘,即黑色星期二;有的则表示反对,认为股市崩盘本身就是一个症状,而不是单纯的导火线。

即便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一些乐观人士依然坚持己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笑道:“这些日子里人们垂头丧气。在我有生的93年中,衰退来来去去。好日子最终总是会到来的。”在1930年早期,股市小幅上扬,但到4月是回到了1929年的水平。该水平几乎比1929年9月最高点低了约30%。

政府、商业组织在1930年上,一起增加了支出。然而,受到打击的消费者则勒紧了口袋,减少了10%的消费。与此同时,在1930年中,一场凶狠的干旱席卷了美国中部的农业心脏地带。

到1930年中期,利率已经降至新低,但预期通货紧缩和不愿借贷情绪的持续令消费者开支和投资依然低迷。到1930年5月,汽车销量下降到1928年水平之下。价格总体下滑,虽然工资维持不变。但1931年,紧缩周期开始。农业地区情况更加恶劣,商品价格一落千丈;在矿业和伐木地区,失业率居高不下,没有其他替代工作可供人们寻找。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

美国经济的衰退拖慢了其他国家的发展,各国因自身经济的强弱而导致衰退情况也有所不同。贸易保护主义者抬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疯狂地寻求自保,导致其他国家以报复性关税作为回应;这加剧了全球贸易的崩溃。到1930年底,全球经济衰退有条不紊地开始,并在1933年达到底谷。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1929-33年间失业率长期介于25%,即使是罗斯福新政时期也从未低于15%.在美国各城市,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市民在劳务交易市场内需要排队等候着很长的队伍。

8

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在1921年时平均仅为67(1923年至1925年为100),但到1928年7月时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时则上升到126。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美国股票市场的行情。实业家、学究式的经济学家和政府领导人都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3]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美国的大萧条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

1929年秋天,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造成这意想不到结局的一个原因似乎是严重的国际经济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大规模地成为债权国时发展起来的。

英国在大战以前已是债权国,但它将来自海外投资和贷款的收入用来支付长期的入超。相反,美国则通常都是贸易顺差,而且由于国内政治原因使关税保持在高水平,这种贸易顺差也就被加大。此外,20世纪20年代,因不少国家支付战争债务,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间从19.24亿美元增加到44.99亿美元,即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4]

有好几年时间这种不平衡都是因美国在国外的大规模贷款和投资而被抵消;1925年至1928年间,美国平均每年的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1亿美元。当然,这种情况最终加强了不平衡,不可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由于支付款到期,债务国不得不减少从美国进口的商品,美国某些经济部门,尤其是农业也就受到了损害。此外,有些感到必须拖欠欠款,这就动摇了美国的某些金融公司。[4]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减少。1910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场工人收入的40%,而到1930年时,这一比例已低于30%。农村的这种贫穷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4]

美国银行业的弱点是促成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的最后一个因素。当时,有许多独立的银行在经营,有些银行缺乏足够的财力来战胜金融风暴。因此当一家银行倒闭时,恐慌传播开来,储户便会纷纷赶到其他银行去提取存款,从而也就引发了一个破坏整个金融结构的连锁反应。[4]

原因分析

对于经济大衰退(1929年—1933年),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5]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

等待救济的人民(罗斯福纪念馆,华盛顿)

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之所以减少的来由,就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5]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5]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5]

大萧条期间美国失业率飙升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5]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事实上,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

大萧条期间美国穷人居住的贫民窟

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5]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5]

9

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这一危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力强的特点,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不仅导致了长期的大规模失业,也改变了社会关系,摧毁了执政政府,帮助纳粹党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原因分析

对于经济大衰退(1929年—1933年),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 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

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之所以减少的来由,就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 [5]

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 [5]

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 [5]

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事实上,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

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

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

事件过程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英国则有500—700万人失业,不得不排著更长的队伍等候在劳务交易巿场内。这次美国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国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到1961年所谓的“三年大饥荒”还要严重。这次美国经济大萧条1930年~1933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了遍及全美国的大饥荒和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的7%。美国30年代大萧条:千百万人必须像畜生一样才能活命。

核心提示: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1929年10月28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迎接人们的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

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

10

1931年经济大萧条期间,大量银行倒闭,企业破产,无数的工人失业,很多人一夜之间,一无所有,我不想过多重复这些,就说一点儿当时一件略微温馨的事情吧-------它就是大萧条期间在美国街头卖苹果的男人们。

虽然从1929年就开爆发危机,各个行业都面临困难,但那一年美国的苹果丰收了。国际苹果运输协会想到一个主意,由失业者分销苹果。国际苹果运输协会与农产品行业的成员合作,出资购买滞销的苹果。他们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失业者以低价从苹果公司购买苹果,然后再加价出售,从中赚取利润。


苹果公司把苹果装进一个个大小相同的木箱里,然后送到纽约和其他城市的失业者手中,他们只需要支付每箱1.75美元的成本,然后以尽可能高的价格把苹果卖出去。很快在纽约街头卖苹果的失业者就超过了几千人,其中大多数都是男人。他们穿着整洁的西装伫立在纽约的各个街道,成为了街头一景。


苹果公司给出的建议零售价是每个5美分。但是他们经常能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因为很多心地善良的人在买苹果的时候,会和他们聊聊天,谈谈自己的生活,在听了他们的讲述之后,会给他们更多的安慰,有时候也会有人给他们一些帮助,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


通过失业者帮助分销苹果,帮助卖掉了很多可能是滞销的苹果。关键是它给卖苹果的失业者们带来了尊严,他们没有上街乞讨,而是自食其力,努力和命运抗争。不过,失业的男人们上街卖苹果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第二年,苹果供应的价格由1.75美元一箱增加到2.5美元。卖苹果的商贩越来越多,在城市街头造成了交通拥堵等等。后续很多城市开始禁止在街边售卖苹果,慢慢的,随着经济的好转,这些男人们在街边卖苹果的情景也逐渐消失。


不管怎样,这些失业者在街上售卖苹果来维持家庭,照顾家人,善良的普通人通过购买苹果,和他们交谈带给他们鼓励和勇气,都给那个萧条景象下城市带来一丝温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