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41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安邦全过程。在位期间国家是一派政通人和、繁荣兴盛的景象,被后世史家誉为“盛治",他本人也是我国首位被谥为“仁宗"的皇帝。赵祯是北宋第四个皇帝,庙号仁宗。据说他死后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虏主”也握着使者手嚎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仁宗是宋真宗第六子,因前五个皇子接连天折,才被立为太子,公元1022年继位时仅12岁,由权欲很强的养母、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直到11年后刘娥病死,他才亲政。处于太后权势阴影下的成长经历,使他更能推己及人,理解臣子的不易。
他的“仁"首先表现在克己克俭上。亲政后注重发展生产,躬行节俭,力戒奢靡,不扩建范囿宫殿,不准地方进贡奢侈品,节俭到了苛刻的程度。据《宋史》载,有一次他处理政务到深夜,备感饥乏,很想喝碗羊肉汤,但最终还是没开口。次日闲谈中提及此事,曹皇后惊讶地问:“陛下日理万机,自当珍重身体,想吃什么吩咐御厨做来便是,何以忍饿至此?"他说:“如果我吩咐下去,御厨便知道我爱这口,此后就会夜夜宰羊备需,如此一年要耗费数百只。倘若形成定制,耗费更巨。为我一碗之味而创此恶例,岂非奢靡过甚?再说天那么晚了,还是别折腾人为好。"
有一次他用餐时猛然感到牙齿一阵剧痛,吐出来一看,竟是一粒沙子。他赶紧叮嘱陪侍的宫女:“千万别声张,否则有司追查下来,御厨性命休矣!”这种宁愿自己“受伤”,也不对别人上纲上线的责罚,确非常人可比。
如果说以上只是生活小节的话,那么他治国理政中广开言路、善纳谏言的胸襟,就更可敬了。由于张妃受宠,其伯父张尧佐沾了不少光,官越做越大,当了三司使,成了国家最高财政长官。尽管张尧佐“持身谨畏,颇通吏治",但包拯认为他能力平庸,凭着国舅身份被火速提拔,败坏了国家法纪,带领7名谏官多次劾他。君臣争吵到最激烈时,包拯的唾沫星子都喷到了宋仁宗脸上。他边擦脸,边与包拯争论,并不认为有失皇帝尊严。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妥协,罢了张尧佐三司使的官,想给他弄个节度使这样的“粗官"当当,不料没等包拯发话,排名最末的谏官唐介就说:“节度使一职,本朝太祖太宗皇帝都当过,恐怕不是粗官吧?"结果张尧佐连节度使也没当上。
他对文人也很包容,不搞文字狱,治下文化氛围很浓,“唐宋八大家”除唐朝韩愈、柳宗元外,其余均出自他在位期间。他不轻易把读书人的牢骚视为“恶毒攻击”,反而鼓励人们指斥时弊。嘉枯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皇上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打算纸免他,报告给皇帝,仁宗却说“肤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别照顾。”苏辙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这事即使搁现在也不能录取。
据柏杨先生考证,中国从黄帝开始到溥仪逊位为止,4600多年间共出现了559个皇帝或国王。在559个帝王中,有资料可查在位40年以上的不足20人,其中有的因穷兵默武导致国库亏空如汉武帝刘彻,有的因纵情声色导致了国家动乱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的因濡弱无能而致国破家亡如后主刘禅和梁武帝萧衍,赵祯却稳稳当当做了42年太平天子,这与他的“仁’,不无关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阶级矛盾缓和,成为“仁宗盛治”的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