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为兄弟报仇,也就是说不东征孙吴。

如果不东征孙吴,蜀汉势力就有两大损失是可以肯定避免的的,第一,参加东征这几万人是刘备从赤壁之战甚至在更久远之前的战斗中带起来的,可以说是蜀汉当中的老兵,老兵是一支军队乃至一个国家当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所以说东征失败蜀汉元气大伤是绝对没错的。如果不东征,那这些老兵最起码不会在一个战役当中被败光。第二,刘备东征带了不止是汉人军队,还有沙摩柯等外族军队,沙摩柯就属于后来诸葛亮平定的南蛮族人,而沙摩柯是刘备入蜀招安少数民族时最早响应刘备的,却又是在跟着刘备东征被杀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我认为他的死,是后来蜀汉南蛮叛乱的导火索之一。如果他没死,应该可以让南蛮安分很多。

在刘备北伐能否一统三国的问题上,除了避免两大损失以外,必须有一个人要活的长久让刘备得以利用,那就是马超。如果刘备可以用不东征作为一个政治筹码,获得诸葛亮等荆州派的支持,然后利用马氏家族马超马岱等人在雍凉的影响力,趁着曹丕新建曹魏根基不稳的情况下摆出佯攻东吴的姿态,实则发兵偷袭雍凉。如果真的会如此实行,情势战果必然会比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拿下天水三郡更大,以当时刘备不东征情况下并且用两三年积聚力量训练新军的话,以马超在氐族羌族的影响力,蜀汉应该有实力在曹魏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拿下凉州雍州甚至长安。长安以西被平定后,曹魏根本无法在洛阳建都,很有可能选择迁都邺城或者留守许昌,反正曹魏在西北一带产马地无法控制,并且此时曹魏手中只有大汉十三州当中的八个,这八个州其实都是小州,下图可见。

再远点的设想,就设想不了了。我也编不下去了??

最佳贡献者
2

替兄弟报仇!其实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借口,孙权偷袭荆州杀害了关羽,使刘备认识到联吴灭曹,恢复汉室是不可行的,孙权的策略就是先保持三足鼎立的均势,然后由东吴一统天下。谁冒尖,孙权就会联合弱的打强的,而且孙权杀了关羽,已经翻了脸,所以联吴灭曹是行不通的。

当时刘备荆州已失,如果不夺回荆州,当年隆中对中两路伐魏的战略很难实施。刘备伐吴的目的就是万一灭不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以便实现隆中对的战略目标。

当时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肯定是魏强吴弱,打东吴肯定比打曹魏容易的多,柿子专拣软的捏。而且刘备荆州已失,如何打曹魏,孙权又联合不了,即使联合也是表面的,万一孙权在刘备伐魏将成功之时又来一次偷袭,那将是致命的,关羽的死已经使刘备不再相信孙权。所以在当时魏强吴弱,刘备军盛,顺江而下的情况下,伐吴也不失为上策。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已经六十多了,在那个人至六十古来稀的年代,使刘备感觉到时间的紧迫性,刘备想在有生之年完成霸业,当时最有利的事情就是借口报仇,灭了东吴,最低也要夺回荆州,这是刘备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刘备昏聩。

当时刘备伐吴,据历史记载,诸葛亮是支持的,最少是默许的。诸葛亮是隆中对的策划人,也想实现隆中对的最高目标,而当时联合不了东吴的情况下(也不敢相信孙权),伐曹魏也是困难的。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印证了刘备伐吴夺荆州的正确性。所以伐吴是最佳选择。有诸葛亮的默许,刘备也就毫无顾忌了。

如果刘备当时听从谋士建议,不伐东吴,坐等天下有变?

请问:天下如何变?东吴会把荆州送还刘备?还是东吴与曹魏拼个你死我活,刘备从中渔翁得利?还是等曹魏内乱?……

我看,都是不现实的!日暮之年,天下绝配的刘备孔明都不能完成的霸业,让诸葛亮一个人撑起了的搭配能完成?

我们不能做事后诸葛,不要以刘备伐吴的失败,来认定刘备伐吴是错误的!

刘备日暮桃花泣,五丈原里秋风悲。

3

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刘备如果听从劝告不去为关羽报仇,他不仅无法统一全国,而且情况会更糟糕。刘备的问题不在于出兵报仇,而在于没有把复仇之战打好。

1、孙权突然背叛联盟杀害关羽,这是大仇也是大耻,如果刘备没有反应,不仅丢人而且没法向蜀汉将士百姓交代

刘备跟孙权是同盟关系,这一点自赤壁之战前就已确立,中间通过赤壁之战、借荆州、刘备娶孙权之妹以及益阳城外单刀会等事件一再加强或明确。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时闹得还很不愉快,但总体而言这个联盟双方是认可的,即便单刀会那样的情况下,双方仍达成了和解,刘备之所以让出湘水以东的3个郡,为的就是维护双方的联盟关系。

关羽北伐,打击的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曹魏,这一点孙权也是承认的,孙权先派人增援关羽,之后又表示自己将亲自前往荆州助战,尽管这是孙权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孙权不否认孙刘联盟。

因此,孙权的背叛就更带有欺骗性和突然性,性质十分恶劣,加上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刘备都输得一踏糊涂,如果这里还顾虑重重,不敢发兵向孙权讨说法,刘备这个“昭烈皇帝”干脆别干了,回家卖红薯算了。

2、荆州是许多蜀汉官员和将士的家乡,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和祖产,现在沦陷于敌手,刘备不赶紧带着大伙“打回老家去”,蜀汉将人心涣散

刘备在成都建立了政权,但他是个外来户,丞相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来户,刘备初入蜀中时,自己带着3万多人,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后来入蜀助战,又带来数万人。

这先后入蜀的两批人马就有近10万人,再加上他们的部分家属以及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商人和百姓,人数更多,这些人大部分来自荆州,因为刘备当年初入荆州时顶多只带着几千人。

荆州、益州本联为一体,入了益州的荆州人,亲属和一部分家眷还有荆州,在荆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荆州丢了,他们的老家就丢了,所以都急于“打回老家去”,刘备必须给予响应,如果瞻前怕后,下不了决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3、刘备即使不伐吴,也拉不回孙权,孙权将更为远离蜀汉,随着蜀汉国力一天天衰弱,蜀汉别说统一天下,它将率先退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刘备夺得汉中后,孙权的心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对刘备的态度陷入矛盾之中,出于抗衡曹操的需要,孙权不希望刘备太弱,但显然他也不希望蜀汉太强。

孙权战略的改变其实早在益阳城外相争时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正在跟曹操争汉中,孙权如果真的维护孙刘联盟,他这时应该从合肥方向向曹魏发起进攻,以缓解刘备的压力,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敲刘备的竹杠。

孙权在益阳得手,占了很大便宜,按理说应该知足了,但孙权觉得,他即使实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输给刘备,所以仍在设法削弱刘备,这才有了背后一击。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的战略方针很明确且很坚定,那就是不断地打击和削弱刘备,刘备再退缩和让步也无法将孙权拉回,怎么才能维护联盟?那就是斗争,通过斗争才能赢得真心的合作,实力决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但刘备急于求成,采取了错误的战法,暴露了自身破绽招致大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刘备要伐吴,黄权、赵云等人都来劝他,但这二人并非反对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而是对报仇的方式有分歧,黄权认为刘备不必亲征,可以派别人去,他就愿意打头阵,赵云说的是先伐魏再攻吴。

过去都认为,诸葛亮没有在这时说话,有负丞相的职责,康熙皇帝就曾这样指责过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未必反对伐吴,从感情上说,诸葛亮在荆襄的亲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从理性上说,诸葛亮并不觉得伐吴完全没有胜算。

夷陵之战结束后大家进行反思,诸葛亮说假如法正在,悲剧就不会发生。大家认为,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话,就能劝住刘备,其实诸葛亮未必是这个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汉除刘备以外最牛的人,他怎么就有把握劝住刘备呢?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夷陵就不会失败。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亲自上阵指挥,他也使了一些计策,比如诱敌出动等,但效果都不佳。刘备是统帅,不是高参,在谋划方面他不如庞统、法正,庞统帮刘备夺了益州,法正帮刘备夺了汉中,如果没有他们二人,刘备大概还要走不少弯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话作个例证,汉中之战时,刘备打得相当出色,老对手曹操不相信这是刘备的本事,后来听说是法正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战中没有庞统、法正,也没有诸葛亮,刘备又急于求成,战法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比如有些轻敌,将人马分散使用,结果才导致失败,如果稳扎稳打,再从长江防线的南北两侧 不断向外扩散力量,面对区区5万吴军,刘备取胜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大。

4

让我们回想一下诸葛亮当年的战略规划,《隆中对》里是怎么说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勾画了整个刘备集团未来的发展途径。刘备要如何统一天下呢?“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白的说就是两大方面军共同出击,这个大战略的前提是“跨有荆、益”。

而关羽之死,完全打破了隆中对的布局。

其实在关羽死前,隆中对的规划几乎已经到了实施的时候了,关羽的荆州军团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打的曹操几乎要迁都。而刘备通过汉中之战也声威大震,占据了整个四川盆地,北伐也指日可待。

可是在这个时候,关羽被孙权偷袭了。

孙权偷袭关羽,现在东吴的角度上讲,是完全正确的。关羽在荆州,兵强马壮。而关羽此时正在攻打襄樊。襄阳的重要性懂历史的都明白,后世称之为“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得也”。占领了襄阳就等于占领了长江中游,而一旦占领长江中游,顺流而下灭东吴简直易如反掌。后来的晋军灭东吴,大隋灭南陈,蒙元灭南宋,都是走的这条路。所以如果关羽占据了襄阳,控制了长江中游,那孙权就等于将自己的命门掐在了关羽的手里。

而关羽对孙权还向来很不友好,当年孙权找关于提亲,就得到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碰了一鼻子灰回来了。让这么一个心高气傲又虎视眈眈的关羽在长江中游这么蹲着,孙权能睡得着吗?万一刘备集团先不打算北伐,想先扩充扩充实力搞一个南北朝的话,自己可是在劫难逃了。所以孙权无论如何也要偷袭关羽。

偷袭关羽之后,三国的形势变成了这样:

可以看到刘备孙权从之前的两分南国顿时变成了吴强蜀弱。在关羽被害之前,刘备集团是三国中声势最大的,两路进攻连战连胜。孙权这一个偷袭,刘备的实力少了一半,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一半。从荆州北伐,可以直接威胁中原,震动洛阳,可是从益州北伐就难的多,后世诸葛亮六出祁山不成功就是明证。刘备想统一天下,必须重新夺回荆州。

不仅出于军事考虑,从经济上来讲,荆州人口众多,粮草充沛。益州在东汉末年人口并不十分充足,如果失去了荆州,刘备甚至没有了大规模北伐的经济基础!

关羽和刘备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如小说中说的结拜了我们不得而知。但两个人关系非常好是一定的,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自己掌控着刘备集团一半的地盘,完全是荆州的土皇帝。而关羽对刘备自然也是忠心耿耿,尽力北伐。这样一个柱国大将被自己的盟友叛盟所杀,刘备如果不做出反应,还怎么继续让手下的人跟随自己?


所以刘备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都必须东征,如果不东征,则蜀汉集团必然一蹶不振。别说统一天下,刘备可能连自己得皇位都保不住。

5

三国中,最令人遗憾的一战便是夷陵之战了,这一战过后,蜀汉精锐尽丧,刘备一病不起,整个蜀汉都陷入了一片沉重的氛围。此战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蜀汉国势的转折点,自此以后,蜀汉再也无力统一三国了。那么,若刘备听从某些谋士的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一统三国呢?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其实是有很多人反对的,毕竟当时蜀汉军队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而荆州之败也让蜀汉人心惶惶。然而刘备仍然坚持为关羽复仇,起兵伐吴。在伐吴前期,蜀汉是势如破竹的,将东吴军队打的节节败退,然而后来在陆逊坚守不出的战略下,蜀汉军队就没啥太大的战果了。

后来天气逐渐变得闷热,刘备决定让军队进入山林休整,等到秋天再对东吴展开大规模攻击。然而陆逊却已经发现了蜀军的弱点,此时的蜀军,早已经没了最初的锐气,现在是疲惫心燥,于是他决定发动反攻。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刘备大败,蜀汉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刘备只身逃离,最终也是一病不起,白帝托孤。

那么如果刘备忍耐住仇恨,暂时不伐吴,他能一统天下吗?

有人说只要不伐吴,其实就有一统三国的希望!因为夷陵战败,刘备损失了蜀汉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数万蜀军精锐。这些军队很多都是跟随刘备占荆州、夺益州、取汉中的百战之士,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得刘备军队战力颇强,连久经沙场的曹军都不是对手,只要这一支军队在手,将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他们在益州,南中诸郡绝对是不敢反叛的,诸葛亮也没必要大动干戈去讨伐剿灭叛乱,蜀汉国内将会一帆风顺,国力继续增长。而且这支老兵可以培训出更多富有战斗力的新军,蜀汉将会拥有更多的军队,实力更加强大。

北伐曹魏

然而益州毕竟太小,资源不足,蜀汉想要做大,想要一统三国,就必须要不断地向外扩张。这个时候东吴和曹魏,刘备就必须选择一个对手了!站在我们现在的视角,知道夷陵之败,那么我们就暂时不打东吴,转而进攻曹魏。那么曹魏好打吗?其实诸葛亮用他的北伐向我们证明了,曹魏不好打。而最大的原因不是因为蜀军战斗力不行,而且因为蜀道难,后勤补给跟不上。所以如果刘备北伐,从汉中出击肯定是战果不大的。

不过刘备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利用马超在雍凉的声势,先夺取雍凉。这个其实是有一定的成功几率的。蜀军精锐未失,足以击败凉州的魏军,蜀汉得到凉州,声势将更为浩大。而凉州民风彪悍,也是重要的兵源地。

这样下去的话,蜀汉将可以一步一步蚕食曹魏。不过取得凉州之后,曹魏肯定会迅速组织反击,而东吴也不会坐视蜀汉做大,会派人偷袭蜀汉后方。就如荆州那次,这样一来,蜀汉就会陷入两线作战,很难获胜,毕竟整体国力还是太弱。

这样看来,先攻曹魏是不明智的,毕竟有个在背后随时准备偷袭的东吴。谁也不敢保证东吴什么时候下手,所以必须得留下一支精兵防备东吴。所以要想一统三国,刘备别无他法,还是只能选择先攻打东吴。以曹丕的睿智,他国力本就强于蜀汉和东吴,在两军没有疲惫不堪,没有分出胜负时,他肯定是不愿意出兵的。

这次选择伐吴,应该是获得蜀汉国内的大部分人支持的,只有少数谋士有异议。毕竟从汉中出兵攻打曹魏太难,孙权背盟偷袭荆州的恶行又历历在目,而且蜀汉一大部分人的老家都在荆州,都有打回去的渴望。

此次伐吴,如果诸葛亮鼎力支持,随军出发,那么将有更大的可能击败陆逊,大败吴军,这样刘备就可以重新夺回荆州。如果刘备能够及时刹住车,站稳荆州,只是不断派兵袭扰东吴。那么蜀汉国力将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刘备完全具备了一争天下的实力。如果刘备在夺取荆州后,坚持灭吴,那么曹魏肯定会出手,魏吴联盟,刘备将有功败垂成的危险,毕竟他的实力还未完全稳固。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如果刘备暂时不伐吴,听从某些谋士的建议,积蓄自己的力量,将有可能一统三国。不过在他实力恢复以后,进攻目标应该还是会选择东吴,只不过这个时候他会得到国内更多的支持。诸葛亮其实也对局势非常清楚,只有益州荆州同时在手,蜀汉才有一统三国的希望,所以这次他可能会全力支持刘备攻打东吴,重新夺回荆州,实现隆中对的策略。

(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主)

6

如果刘备听从谋士建议,暂时不替兄弟报仇,是否可以统一三国?

文/炒米视角(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谢邀,这个问题里有两个知识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第一个知识点,事实上,没有谋士建议刘备不发兵。就连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发兵,都无只言片语。直到夷陵大败之后,诸葛亮自己才事后诸葛亮地说了一句,如果法正还活着,他可能会劝刘备不发兵。第二个虽然我承认刘备和关羽有兄弟之情,但并没有桃园三结义的历史事实。并且刘备所谓替关羽报仇只是为了师出有名而已,真实目的是攻打东吴,以刘备当时的想法是在赌博,因为吕蒙已死,当时吴国国内人才缺失。刘备想的最好的结果是并吞东吴,次之也能夺回荆州。但结果悲凉,孙权起用了年轻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导致刘备大败。

再说统一三国。当刘备联有荆州益州并取得汉中的时候,实力是明显要强于东吴的。并且处于国运上升的势头。但同时后世伟人说过的“隆中对”最大的bug就出现了。兵力分散得太厉害了。刘备实力扩张到这个份上,其实要感谢“联吴抗曹”的政策。但当刘备的实力大于东吴的时候,其实情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东吴开始考虑要联合曹魏压制刘备的势力了。

果不其然,当关羽顺势向北发展,攻打襄樊的时候,威猛得一塌糊涂,连曹操都考虑迁都避其锋芒了。然而荆州的大后方东吴蠢蠢欲动了,趁荆州守备空虚,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形势就此改变。

而此刻,如果保持均势,东吴是愿意恢复孙刘联盟的。但刘备肯定是不干的。所以孙权把关羽的头送给曹操,希望祸水北引。而这点小伎俩是瞒不过曹操的,曹操给关羽塑金身厚葬。表示了对昔日战友兼敌人的同情和钦佩。这同时也给了刘备错误的信号,认为曹魏不会和东吴结盟。那么曹魏和东吴两方边境的军队对峙状态不会消除。东吴的军队必然被曹魏牵掣。于是下定决心以为关羽报仇为名,攻打东吴。

无奈之下,孙权再次用事实证明了孙策的眼光。他启用了年轻的陆逊,挽狂澜于既倒。但这一仗打得有点狠了。刘备号称60万大军,(根据史料,估计实际兵力在5到6万),而迎战的陆逊实际只有1万多兵力。历史再次上演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夷陵之战。实际上刘备不是曹操,曹操输了赤壁之战,只是阻断了统一全国的进程。自身国力伤害不大。但刘备输了这一仗以后,直接把蜀国干成了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不要说跟曹魏有几十倍的实力差距,就比东吴也差了很大一个级别。

刘备连病带气,死了。东吴第一时间派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拜访孔明。重申孙刘联盟。诸葛亮欣然接受了。因为无论是孙权还是诸葛亮都明白,现在国力最强的是曹魏,孙刘两家再继续互斗下去,曹魏想吞并自己就易如反掌了。

刘备出兵为什么没人劝?当年官渡之战,田丰沮授劝袁绍,没有结果。赤壁之战,贾诩荀彧劝曹操,没有结果。蜀中谋士少,唯一的诸葛亮是明白人,他选择了沉默,所以他才哭法正死得早。称了帝的刘备已经不是当年有如丧家之犬的刘备,他的心态和当年的袁绍曹操一样了。所以他不会咽下丢荆州这口气的。

当关羽同学决定打襄樊往北发展开始,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如关羽按兵不动,坚决守好荆州,结局或未可知。但守荆州的偏偏是关羽啊。

孙权欲娶关羽女儿为儿媳,加强东吴和荆州的盟好关系。我们关二爷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性格决定命运。关羽武力值很强大,但政治智慧和政治眼光堪忧啊!

7

如果刘备暂时不替兄弟报仇,也就是说不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夷陵大战,也没有了诸葛亮的执意北伐,蜀汉是否能够统一三国的割据局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蜀汉能好好的固守国土都很不错了。 就这个问题,我给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发动对东吴的战争,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对于当时刘备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是个巨大的打击。关羽是刘备早期一起在桃园结义是的兄弟,跟随着刘备从开始一直到被杀,一生是兢兢业业,是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和张飞诸葛亮赵云一样,在刘备的前期事业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和刘备有着深厚的感情。

关羽做事谨慎,熟读春秋,善于用兵,知道大义之所在,刘备很多事情都放心的交给他去办,让他坐镇荆州也是对关羽极大信任。关羽的被杀,不仅让刘备失去了一个结义兄弟,也失去了在事业上的左膀右臂。后来的张飞在喝酒之后被连个裁缝杀了,头颅被献给了东吴,更是让刘备悲痛的心理雪上加霜。又失去了一个结义兄弟,有失去了一个左膀右臂。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东吴的突然背叛所导致的结果。

在这个时候,刘备已经年事已高,如果不为两个兄弟报仇,恐怕以后就再没机会了,荆州对蜀汉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失去了荆州等于就是失去了蜀汉一半的国土。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地理条件上的优越性也不复存在了,这时候刘备肯定是要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于情是为了兄弟报仇,于理是为了重新获得战略上的优势,通过战争削弱东吴的优势,以便让东吴重新站到自己的一方共同抵抗曹操。

失去荆州,对于蜀汉的整体战略有着极大的影响。荆州对于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在地理条件,军事条件,经济条件都是很重要的,比起益州,荆州最大的好处就是,向东可依靠水路的便利和荆州水军牵制主东吴,向北可以依靠长江天险进攻曹操。这样的条件益州是不具备的,益州所具备的就是防守是容易的,荆州之地人口众多,是鱼米之乡,当时的刘表也在荆州经营多年,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相比于益州肯定是要好的多,荆州的失守在蜀汉的财政方面几乎是砍了一大刀。在军事方面,少了一个很好的兵源地,刘备起家就是在赤壁大战后再荆州起家的,跟随他入川的都是荆州兵。

刘备的夷陵大战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对于蜀汉来讲太大了。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能够很快的恢复是得益于曹操集团的管理,他施行的屯田制度,使得北方的经济基础稳定,这样的管理制度是刘备集团不具备的。所以对于蜀汉的战后恢复的过程也是很缓慢的,本来益州的地方就不大,人口经济都不行。要是等着什么都恢复好了,就别说要统一三国了,恐怕曹魏早就打过来了。

很多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的兵在这场战役当中阵亡了,对于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大的影响,帮助刘备的五溪蛮王沙摩柯也在此役中阵亡,导致了蜀汉在以后不仅是逐渐的失去了南蛮地区的控制,也为以后孟获的反叛埋下的伏笔。

夷陵大战结束以后,刘备魂断白帝城,这是蜀汉政权的转折点,从以前的战略相持,变成了以后的战略防御。蜀国原来能三国鼎立的战略优势不存在了,蜀国成了三国中最弱的一个,天下十三个州,曹魏九个,东吴三个,而蜀国只有一个益州。虽然说以后的诸葛亮是六出祁山,不断的发动北伐战争,和司马懿在秦岭一带的大山之中不停的发生着拉锯战。看似诸葛亮是在主动的进攻,其实这是一种以攻代守的战略,如果不北伐去消耗曹魏的实力,等到曹魏强大了以后蜀汉是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的。

当时的蜀国是最弱的,也都知道柿子专拿软的捏,诸葛亮只有通过不断骚扰曹魏的战略手段以达到战略防御的目的。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成功,后来的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也是没有成功,却保住的刘禅在位四十一年的蜀汉国运,已经是很不错了,诸葛亮的战略目的也达到了。所以说在失去了荆州以后蜀汉就再也没有了统一三国的实力了。

在刘备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之前,刘备集团的人才发生了塌方式的减少,这对于要完成统一大业的蜀汉政权是致命性的打击,新的人才还没有培养好,老的人才一个个的都不在人世了。五虎上将只剩下一个赵云,而且还不怎么受到重用,关兴和张苞也都是英年早逝,蜀汉的人才几乎是出现了断层。特别是马超的去世,让蜀汉失去了收复雍州和凉州的优势。

诸葛亮工作态度是事必亲躬,过度的劳累和过度的缜密,却没有在身边培养出来一个得力的继承人才,以至于后来也是不得不收服了姜维,让姜维继承自己的北伐事业。关于战将而言就更加的捉襟见肘了,以致于到了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程度,相比于曹魏政权可以说是相差甚远,曹魏在后来的屡次战争当中,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就人才来讲这也是蜀汉难以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的就是本来益州这个地方的资源有限,国立薄弱,还有就是内部矛盾一直都有。益州之地就是现在的四川,在现在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但是在三国时期是属于比较偏远的一个地方,很多地方没有开发,人口不多,总共还不到一百万。当时的魏国四百多万,吴国是二百多万。照这样的局势去发展,益州以北属于关中地区,在董卓乱权的时候已经是人烟凋零了,刘备只有发动对东吴的战争了,重新夺回荆州才是能够制约北方和东方的根本,然而这一切都在关羽失去荆州以后就不再具备了。益州之地的交通是很不方便也是原因之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为如此就有了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的故事,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总是有缺粮的情况存在,也是因为交通不便引起的。

综上所述:如果刘备不为兄弟报仇,不发动对东吴的战争而导致失败。在地理位置上劣势,战略方式上被动,还有蜀汉后期人才的匮乏,还有益州不太乐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还有国土的过于狭小,人口是三国中最少的,这几个原因。在失去荆州之后,之前的诸多优势不存在了,蜀汉集团想要统一当时的三国割据局面,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考虑是如何自保的问题。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愚论,不足之处欢迎大家踊跃评论,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8

完全可以。

按照隆中对,蜀汉集团占领益州、汉中之后,是要兵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率领,“以出秦川”;一路由关羽率领,“以向宛、洛”。用现在话说,就是要对曹魏发动钳形攻势,刘备率众进攻关中,关羽率军进攻河南,两军在河南中西部地区挥师,占领曹魏集团的核心统治区,然后平定天下。

但是后来,刘备诸葛亮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战略计划进行了调整。

刘备多去益州、汉中之后,孙权派使者,要求刘备归还荆州,至于为什么孙权这样理直气壮,我们分析,可能是当初赤壁之战时,刘备曾经做过承诺。现在孙权要取回荆州,诸葛亮说,等夺取凉州之后,就归还。这当然是敷衍之词,但也透漏了一条重要信息,那就是刘备诸葛亮,已经把占领凉州作为首要战略目标,而原计划进攻的长安关中地区,则放在了次要位置。

为什么不打长安,打凉州呢?因为,

一、关中残破。

东汉末年,关中屡遭战火,破败不堪,人口稀少。战略价值大为下降。

二、凉州为形胜之地。

凉州战乱较少,人口较多。凉州兵马天下无双。凉州位居西北、虎视天下。

夺取凉州能够显著增加蜀汉的军事经济实力,两相比较,显然夺取凉州要划算的多。

那么刘备能完成这一计划吗?答案是肯定的,能!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国本尚在,蜀中殷实,据估计兵力应该在10万人左右。

在三国时期,10万人的军队,其实已经是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队了。

有这十万人,诸葛亮的北伐,就可以提前三、四年进行,兵力、粮草要充足的多;许多能征惯战的大将都在,指挥作战要从容的多;特别是马超还在,西凉人敬之如神,马超出马,凉州必然望风而降!

夺取凉州之后,用三个月的时间休整军队,巩固政权,把凉州打造成巩固的战略大后方。然后大军东进,一战可以读取长安,平定关中。然后,或据潼关而守、或出关逆战,进退从容,立于不败!

真能如此,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9

其实这个问题又回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如果没有夷陵之战的失败,蜀汉的历史能否改写。

我想说的是。

肯定能。

荆州三郡丢失,蜀汉集团主要损失就是主要将领关羽被杀,荆州精锐尽丧。

而蜀中兵马丝毫未损。

如果没有夷陵之败的话,蜀汉的损失不会进一步扩大,很多宿将都安然无恙。

这样一来,蜀汉集团的北伐就会更快的提上日程。

而且情况要比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天水、安南等三郡就望风而降,形势一片大好,之所以最终失败,就是因为错用了马谡。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会用马谡?

终其原因就是因为蜀汉人才凋敝,无将可用。

但如果刘备或者的时候就北伐,那手下大将简直排成排。

最直接的就是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五员大将,其余折损在夷陵之战的宿将更是不计其数。

尤其是马超,在西凉人心中被称为“神威天将军”,只要在马超病死之前北伐,那马超所到之处,不说望风而降,至少也不会遇到什么特别顽强的抵抗。

只要蜀汉得到凉州,虽然在经济、人口上不会得到特别大的飞跃,但是在军事力量上绝对会有也给质的飞跃。

凉州是赤兔马的故乡,素来盛产好马,只要得到凉州,蜀汉骑兵战斗力绝对是突飞猛进。

到那时,蜀汉集团占据益、凉两州,居高临下俯视曹魏。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蜀汉集团总说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只要拿下凉州,长安就近在眼前。

只要攻取长安,拿下潼关,那么雍凉这片地盘,就彻底的姓刘了。

这个时候的刘备甚至都可以迁都长安,坐镇关中,将战略中心转移到北方,将成都设为陪都,为北方战场输出资源。

能走到这一步,其实蜀汉集团就已经成功了。

不过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

就算是蜀汉集团攻下整个司州,将势力连成一片,甚至进取并州、兖州、襄樊,实力暴涨!

就算如此。

如果曹魏集团把汉献帝送到刘备面前,故意恶心刘备,那会发生什么事情?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10

如果说刘备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只是在刘备成功的西取西川,关羽占据荆州的弹指一挥间。只可惜关羽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能完整的落实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战略思想,使刘备的恢复刘汉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流!

至于不给关羽报仇,避免与东吴的夷陵之战,也只能是维持蜀汉几年至多几十年统治,要一统天下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了!咱们常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文赖诸葛,武不过数人,怎么去统一天下?与曹魏上将千员,谋士无数相比,蜀汉只有灭亡的份。我们不是常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吗?没人,怎么去一统天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