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荆州被夺后,刘备如果听从劝告不去为关羽报仇,他不仅无法统一全国,而且情况会更糟糕。刘备的问题不在于出兵报仇,而在于没有把复仇之战打好。
1、孙权突然背叛联盟杀害关羽,这是大仇也是大耻,如果刘备没有反应,不仅丢人而且没法向蜀汉将士百姓交代
刘备跟孙权是同盟关系,这一点自赤壁之战前就已确立,中间通过赤壁之战、借荆州、刘备娶孙权之妹以及益阳城外单刀会等事件一再加强或明确。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利益上的分歧,有时闹得还很不愉快,但总体而言这个联盟双方是认可的,即便单刀会那样的情况下,双方仍达成了和解,刘备之所以让出湘水以东的3个郡,为的就是维护双方的联盟关系。
关羽北伐,打击的是双方共同的敌人曹魏,这一点孙权也是承认的,孙权先派人增援关羽,之后又表示自己将亲自前往荆州助战,尽管这是孙权的花招,但在形式上孙权不否认孙刘联盟。
因此,孙权的背叛就更带有欺骗性和突然性,性质十分恶劣,加上杀害了关羽,夺取了荆州,无论面子还是里子,刘备都输得一踏糊涂,如果这里还顾虑重重,不敢发兵向孙权讨说法,刘备这个“昭烈皇帝”干脆别干了,回家卖红薯算了。
2、荆州是许多蜀汉官员和将士的家乡,那里有他们的亲人和祖产,现在沦陷于敌手,刘备不赶紧带着大伙“打回老家去”,蜀汉将人心涣散
刘备在成都建立了政权,但他是个外来户,丞相诸葛亮等人也都是外来户,刘备初入蜀中时,自己带着3万多人,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后来入蜀助战,又带来数万人。
这先后入蜀的两批人马就有近10万人,再加上他们的部分家属以及随他们入蜀的官员、商人和百姓,人数更多,这些人大部分来自荆州,因为刘备当年初入荆州时顶多只带着几千人。
荆州、益州本联为一体,入了益州的荆州人,亲属和一部分家眷还有荆州,在荆州的房屋、田地等都搬不走,荆州丢了,他们的老家就丢了,所以都急于“打回老家去”,刘备必须给予响应,如果瞻前怕后,下不了决心,反而会失去人心。
3、刘备即使不伐吴,也拉不回孙权,孙权将更为远离蜀汉,随着蜀汉国力一天天衰弱,蜀汉别说统一天下,它将率先退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刘备夺得汉中后,孙权的心态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对刘备的态度陷入矛盾之中,出于抗衡曹操的需要,孙权不希望刘备太弱,但显然他也不希望蜀汉太强。
孙权战略的改变其实早在益阳城外相争时就表现出来了,刘备正在跟曹操争汉中,孙权如果真的维护孙刘联盟,他这时应该从合肥方向向曹魏发起进攻,以缓解刘备的压力,但孙权没有这样做,反而趁机敲刘备的竹杠。
孙权在益阳得手,占了很大便宜,按理说应该知足了,但孙权觉得,他即使实力不如曹操,但至少不能输给刘备,所以仍在设法削弱刘备,这才有了背后一击。
从中可以看出,孙权的战略方针很明确且很坚定,那就是不断地打击和削弱刘备,刘备再退缩和让步也无法将孙权拉回,怎么才能维护联盟?那就是斗争,通过斗争才能赢得真心的合作,实力决定的合作才更可靠。
4、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但刘备急于求成,采取了错误的战法,暴露了自身破绽招致大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刘备要伐吴,黄权、赵云等人都来劝他,但这二人并非反对给关羽报仇和夺回荆州,而是对报仇的方式有分歧,黄权认为刘备不必亲征,可以派别人去,他就愿意打头阵,赵云说的是先伐魏再攻吴。
过去都认为,诸葛亮没有在这时说话,有负丞相的职责,康熙皇帝就曾这样指责过诸葛亮。其实,诸葛亮未必反对伐吴,从感情上说,诸葛亮在荆襄的亲友最多,他最渴望打回去;从理性上说,诸葛亮并不觉得伐吴完全没有胜算。
夷陵之战结束后大家进行反思,诸葛亮说假如法正在,悲剧就不会发生。大家认为,诸葛亮的意思是法正如果在的话,就能劝住刘备,其实诸葛亮未必是这个意思,法正又不是蜀汉除刘备以外最牛的人,他怎么就有把握劝住刘备呢?诸葛亮的意思大概是:如果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出谋划策,夷陵就不会失败。
为什么这样理解呢?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亲自上阵指挥,他也使了一些计策,比如诱敌出动等,但效果都不佳。刘备是统帅,不是高参,在谋划方面他不如庞统、法正,庞统帮刘备夺了益州,法正帮刘备夺了汉中,如果没有他们二人,刘备大概还要走不少弯路,甚至未必能成功。
可以用曹操的话作个例证,汉中之战时,刘备打得相当出色,老对手曹操不相信这是刘备的本事,后来听说是法正在为刘备出谋划策,曹操说“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夷陵之战中没有庞统、法正,也没有诸葛亮,刘备又急于求成,战法上出现了严重失误,比如有些轻敌,将人马分散使用,结果才导致失败,如果稳扎稳打,再从长江防线的南北两侧 不断向外扩散力量,面对区区5万吴军,刘备取胜的可能性其实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