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现今辽宁省的省会城市,在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至此处,继任者皇太极在1634年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在满语中为"谋克敦",取义是兴盛。
满族的崛起
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政权在进入沈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个不同于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才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努尔哈赤为何迁都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寒冷的东北地区,冬季常年冰雪覆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同于中原的汉族的少数民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
在明朝后期,女真大体分为四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他们从北到南,几经迁徙,到达长白山、图们江一带地域,成为满洲族的发祥地。建州女真兴起后,其中的满洲部处于主导地位。
女真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明朝后期,得到了迅速的崛起。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和不同利益集团进行明争暗斗,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建州女真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建州女真的发展中,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领袖就是努尔哈赤。早年生活的不幸,以及青年时期参军的经历使他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努尔哈赤为人坚忍,有极强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正是他带领这个偏远民族一步步走向中原,他的迁都路线也正是清朝一步步统治全国的路线。
努尔哈赤的多次迁都
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最先是在费阿拉城。费阿拉是满语,在汉语中意思是"老城"。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自立为王,之后组建军队,并制定了初具规模的礼仪。经过苦心经营16年,一直在进行着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势力逐渐壮大。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放弃费阿拉城,携带家眷迁至赫图阿拉,兴筑新的都城。赫图阿拉被后人称为满族的崛兴之地,它是后金政权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向明朝示威的根据地。努尔哈赤在此十七年,对满族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迁往界凡城,在此仅居一年零三个月,次年(1620年)九月再次迁往萨尔浒城。迁都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开始把战争的矛头对准明朝,据文献《清太祖皇帝实录》记载:"今与大明为敌,我国居处与敌国相远,其东边军士路途更远,行兵之际时,马匹疲苦,可将马牧于近边地,西近大明国,于界凡筑城"。在此之后,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界凡城成为战役的后方。努尔哈赤意识到萨尔浒的重要性,因而迁往萨尔浒。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迁都辽阳。因为随着女真族的发展,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疆域增加,努尔哈赤决心对南部广大面积的明朝发起挑战。那么辽阳相较于之前的几个城市,不得不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在辽阳城太子河以东创建宫室,兴筑东京城。
在辽阳的这四年,由于女真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激烈,冲突不断,汉族人纷纷逃亡或反抗。政权无法得到巩固和发展,努尔哈赤开始谋求另外的发展空间。
沈阳的位置
沈阳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北大平原的南部,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四通八达,战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地质上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沈阳的地理位置,作为进入中原的根据地,相比于之前的辽阳城,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以军事防卫为主。
迁都沈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提出迁都沈阳,而这时距离东京城建好还不到四年,所以许多大臣和权贵都不同意,纷纷对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进行劝谏。
据文献《清太祖传》记载到:"迩者筑城东京,宫室既建,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今复迁移,岁荒食医,又兴大役,恐烦苦我国!"
而努尔哈赤不听劝谏,表示坚持迁都,文献记载他的看法:"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明国,从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口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沈阳浑河通苏克素浒河,于苏克素浒河上流处伐木,顺流而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水族亦可捕取矣。吾筹虑己定,故欲,汝等何故不从?"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作为领导者的努尔哈赤有自己坚持的理由,并在之后的历史发展的结果看来,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有益于满族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辰时,出东京,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在他们祭扫结束之后,前往沈阳,宿于虎皮驿堡。并于初四末时,进入沈阳城。
自此,清王朝在关外的迁都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