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普通人家很多女孩连名字也没有,只有一个姓氏。

家族的家谱中,也只有男丁,不记录女孩。

所以男人是要有名字的,女人就无所谓。

直到民国时期,还有很多女人是没有名字的。

建国以后,进行户籍登记,一些乡下妇女才取了名字。

至于婚后改姓,其实古代也是有的。

比如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面,那个被冤枉的少奶奶 就叫做戚秦氏。

因为她本来是秦家的女孩,嫁到了戚家,所以就加上了夫家的姓。

这是普遍的风俗。

如果大家去看以前妇女的墓地,墓碑上也就是某门某氏。

不过,平时大家互相称呼,也就是说某氏而已,不会说某门某氏这么麻烦。

建国以后,由于大陆搞妇女解放,认为这是封建压榨妇女的东西,就取消了。

但今天台湾、香港等一些地方,还保留这种习俗。

其实,民国时期宋美龄,一度也叫作蒋宋美龄。

今天台湾连战的夫人,就叫做连方瑀。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就叫做林郑月娥。

不过,台湾香港新一代女性,也没有这种习俗(嘿嘿嘿)。

现在名字前出现夫家姓的女性,多是属于60,70年代以前结婚的女人。

最佳贡献者
2

冠夫姓这个传统,在我国的香港等地区其实是仍然存在的。

例如,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就在原姓名前冠以丈夫的林姓。另外,还有香港首任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世界卫生组织首任华人总干事陈冯富珍,等等。

当然,冠夫姓的风俗在逐渐消失。

这种传统之所以能消失的比较彻底,主要就是因为古代对姓、氏的区分。在当时,这种传统特设到婚姻中,也就是女子出嫁后保留原父姓,但要改成为某氏。例如,在《红楼梦》中,贾母的正式称呼就是“贾门史氏”,林黛玉生母贾敏也被称作是“贾夫人”,贾宝玉的母亲被称为“王夫人”等等。

解放以后,封建糟粕的习俗彻底被取缔。由于女性一直能够保留原父姓,导致这种习惯消失得非常彻底。

日本和欧美的情况则不同。

首先,日本有法律规定,即《民法典》第750条《夫婦同氏の原則》,要求夫妇同姓。

至于欧美,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coverture(受夫监护)的普通法律条文,规定已婚妇女要受到丈夫的权力控制,同时丧失部分自主权,其中就包括形式的权利。虽然后来女性解放做的不错,但由于欧美没有中国那样的姓、氏区别的传统,致使今日仍有大量女性冠夫姓。

总而言之,在女性解放这个问题上,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

3

中国人认为“天下人皆可为你夫,但唯有一人可为你父”,所以女性婚后都不改姓,中国妇女也没有冠夫姓的传统,就算嫁给皇帝也不改!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姓氏的民族,没有之一。早在战国末期,中国平民就已经普遍拥有自己的姓氏了。古人常言:“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话无论男女皆适用。

首先先澄清一点,我们平常说听到的“王夫人”、“李夫人”、“张太太”等称呼,其真正意思是“王先生的夫人”、“李先生的夫人”、“张先生的太太”,并不是说这几位女士姓王、李、张。在中国历史上,女性从来没有“冠夫姓”传统!

古代中国是男权社会,中国人是靠父亲确认血统的,“子从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正常情况下,无论男女一般都是不得改姓的,因为姓氏代表血统,血统是不可改变的,也无法改变!所谓“指鹿为马”,鹿就真的变成马了吗?

例如在家谱中,母亲、祖母等女性成员可以不记录名字,但绝对必须留下姓氏,像:张氏、李氏、王氏、刘氏等等。中国古代女人即便是嫁给皇帝,也照样不改姓,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正牌皇后都会留下自己的姓氏。(武则天曾经当过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改姓李了吗?)

但是在受近代西风东渐的影响,许多女性在婚后也冠以丈夫的姓氏,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仅为个例。而其中国妇女的冠夫姓也不是完全使用丈夫姓氏,而是将夫姓加在父姓前面,例如孙夫人宋庆龄在许多场合下就自称“孙宋庆龄”。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男女平等政策的推行下,冠夫姓的情况早就消失了,不过目前港澳台地区仍旧有少量冠夫姓的情况,例如: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

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之妻——连方瑀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

(陈冯富珍,其本姓陈,后嫁给陈志雄先生,隧在名字前加上丈夫的姓氏)

不过这些人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了,今天港澳台地区的女性早已经没有了冠夫姓的情况,毕竟冠夫姓本来就不是中华文化。

当然,有些人或者举例“某门某姓”,但这并非改姓!

说实话,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妇女还是要在婚后冠夫姓的,这种文化起源的西方,同样也是男权社会的表现。因为女性嫁给了丈夫就变成夫家的人了,所以使用夫姓在逻辑上也说的过去。而中国人则认为,不论你嫁给谁,你的血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父姓是不能改的。

受汉文化影响,东亚地区民族妇女都没有冠夫姓传统,唯独日本是个例外。

其实日本冠夫姓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近代以前日本人压根就没有姓氏!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的一生就只有个名字,日本平民使用姓氏的历史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连男人都没有姓,女人冠啥夫姓!

在明治维新之后,政府为了方便征税、征兵和统计户口,于是颁布《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国民拥有姓氏。但因为日本人根本没有使用姓氏的习惯,所以该法律颁布之后响应者寥寥。

眼见民间反应冷淡,明治政府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要求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这才日本人都用上了姓氏。

此后在1899年修订的《明治民法典》中规定妇女在婚后必须使用夫家姓氏,入赘除外。此后冠夫姓的习惯正式日本确定下来。

二战之后为了体现男女平等,日本法律将冠夫姓换了个说法,叫“夫妻同姓”。日本法律规定日本夫妻必须同姓,但至于到底是跟着男方姓还是跟着女方姓,这个随便,但一般都是妻子跟着丈夫姓,因此日本冠夫姓的习惯仍旧是没有改变。

近年来日本要求“夫妻别姓”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保守社团的反对,这一民俗文化改革一直举步维艰。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夫人安倍昭惠)

不过随着男女平等意识的不断崛起,就算是在西方,很多有地位的女性婚后也不再使用丈夫的姓氏了,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长女伊万卡在婚后就仍旧坚持使用父亲的姓氏!(伊万卡·特朗普)

4

在西方、东亚的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一般的家庭,多会“共享”一个姓氏,像咱们这种一家两口子各用各自姓氏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西方世界的女性并非全是婚后直接改用夫姓,也有很多国家会在父姓前面冠夫姓,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还有大量拉美国家,他们的子女也会同时取父母双方的姓氏,但是老爸的要放在老妈的前面。

其实,从历史上看,改姓的操作,各国并未出台过什么强制法令,仅仅属于一个传统习俗而已,至多也就是规定夫妻同姓(比如日本),没特意强调谁要“从”谁的细节。

在女性改夫姓方面,美国显得比欧洲要更“守旧”。

像女权国家的典范,北欧各国的领导人,不乏丈夫“从了”妻子的姓氏,子女也随母姓的情况。

而在美国,通常情形下,政客们的妻子还得遵从“传统”,冠以夫姓或者直接改夫姓。比如,跟克林顿结婚后,“激进女青年”希拉里并没有改夫姓,直到克林顿竞选阿肯色州州长的时候,为了迎合选民,希拉里·黛安·罗德姆,给整合成了“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而当今美国第一女儿伊万卡,即便婚后主动皈依了犹太教,却仍坚持叫Ivanka· Trump,但三个子女还是老老实实的姓了库什纳。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实际上,中国女性的姓名称呼,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演变。

先秦的时候,典籍里面记载的女人多数都是有名有姓的,跟男子区别不明显。

秦汉时期,儒家的规矩还没有成熟,女人的地位相对较高。最典型的,像史书中记载的汉代皇后或者普通嫔妃,一般都有个寓意不错的名字。比如著名的猛人吕后——吕雉、女奴出身的卫子夫,监狱看守的闺女许平君(汉宣帝皇后)、出塞的王昭君(王蔷)、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东汉贤后阴丽华等等。

然而,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清两朝,我们看到,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女子出嫁后,都是以xx氏为官方称呼(xx为其娘家的姓氏),或者采用“夫姓+父姓+氏”的形式,即便有名字的话,也总被刻意忽略掉。去世下葬的时候,在石碑上也仅仅留下个平淡的“xx氏”而已。

讲真,这要是放到现在,对女性如此模糊的称法,肯定会乱了套。但是,在那个漫长的旧时代,女人给裹上了小脚,不让考试、做官、不许直接抛头露面的做生意,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这种xx氏的称呼,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识别特征,但影响并不太大。

甚至,就连同时代的有身份、有文化的小姐们,名字也仅仅用作婚前的“闺名”罢了。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已婚的女性把“闺名”告知外人,属于一种违背礼仪的行为,女人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一样,非常“隐私”,只有至亲和熟人才能知晓。直接称呼已婚女人的名字,是对她的极大冒犯。

像《红楼梦》里面的薛宝钗、林黛玉,可以肯定,不管嫁给谁,婚后都得以薛夫人、林夫人示人。类似的还有贾政的太太,一直被叫做“王夫人”,通篇没人提及过她出嫁前当王家小姐时候的“芳名”。

更可悲的是,女性家奴嫁给男性家奴后,不光是名字,连姓都没了,诸如《红楼梦》中的“林之孝家的”、“赖大家的”等等。

这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除非是那种特别有名气的,比如拥有自己著作权的名人,像李清照、朱淑贞等等;或者自己的名字本身就属于“吸粉”的“品牌”,必须得高调亮出才行的,比如明末的秦淮八艳,名字都被精心打造过——柳如是、陈圆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

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国已婚女性,在很长的时间里,根本没有名字,或者是不便于公开说出“闺名”。所以得保留姓氏,用以区分,古代中国女人出嫁后不改姓,更多像是一种功能方面的考量。


客观看,这段时期,中国女性在姓名权力上,其实是不如西方的。即便西方女性出嫁后要冠以或者直接改夫姓,但起能码保留自己的名字,而非一个毫无寓意和个性、冰冷的“xx氏”。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开始大力推进“文明生活”,也出台了不少倡导男女平等的政策。这时候,受教育阶层的男女在姓名上,差别又不大了。毕竟,那些新女性需要上学、工作,一个有识别特色的名字,是必须的。

但在绝大多数的普通文盲、半文盲的劳动人民中,仍沿用着“xx氏”的传统。

此时,很多中国上流社会的家族流行一种“改良”后的叫法——女性嫁人后夫姓放在自己父姓之前,夫姓+父姓+名字。

当年的这做法,除了受男权至上思想的影响外,很大程度上,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从你的姓氏上,就体现出了你的娘家和夫家,身份都不低。

这方面,一些港台家族还保留着这种民国时代的传统,典型的像台湾省的连方瑀、香港的林郑月娥、陈冯富珍等等。但貌似这种叫法,并没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趋势,当今的港台年轻女性,都不再理会这种操作了。

(连战夫妇结婚照)

那么,解放后的中国大陆呢,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社会革命中,带有明显的“人身依附”的“妻冠夫姓”的传统,被当成封建残余彻底“消灭”掉了。一家两口子有名有姓,各姓各的,又回到了先秦时代的原点了。

不过,进步的是,他们的子女随父姓或者母姓都不受限制,只要双方商量好即可。


实际上,话又说回来,就算西方女性有妻随夫姓或者妻冠夫姓的传统,也并不就说明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就多么的不堪或者一直在遭遇“压迫”。

比如欧洲人,大约在14世纪初,才人人有了姓氏,搞妻随夫姓,主要是受了基督教家庭观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减轻登记工作的难度。在他们看来,一家人用一个姓氏,那是必须的。所以,女人结婚后从夫姓,也不会觉得受到了什么冒犯。

而且,放到现在,在欧洲,即便一家人不再属于一个姓氏,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了,跟美国比,普遍看的更“开”。

典型的像已经掌权德国十五年的安格拉·默克尔。其实,“默克尔”这一姓氏,本源于她的前夫乌尔里希·默克尔,然而,安格拉离婚又再婚嫁给物理学家约阿希姆·绍尔后,并没有改姓绍尔,还继续叫默克尔。长期以来,无论是夫妻二人还是德国民众们,都没什么兴趣拿这个议题说事儿。

甚至,一些女性为了争取成功,融入某些圈子、获得一定的认可,是非常乐意主动用夫姓的。

比如,科学家居里夫人、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阿根廷的贝隆夫人等等。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这是一个典型的波兰名字。玛丽嫁给了自己的实验室主任皮埃尔·居里,改了法国夫姓,开始被称为居里夫人。居里这个法国姓氏,也让她在科研圈子里更容易被接受。

而“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出身小店主家庭,本姓罗伯茨。

在玛格丽特·罗伯茨时代,因为出身不高,初涉政坛的“铁娘子”还遭遇过不少歧视。嫁给了门第较高的丹尼斯·撒切尔,成了撒切尔夫人,跨越阶级后,仕途也顺利了不少。

再有阿根廷的贝隆夫人,私生女出身,嫁给胡安·贝隆之前,姓什么都不太清楚。但是,最后让她名垂青史的,还是“贝隆”这个夫姓。

此外,像特朗普家族,除了不改夫姓的“第一女儿”伊万卡,她的亲妈伊万娜,和川普离婚后,又嫁了好几次,但至今用着Trump的姓氏,永远骄傲的称自己为“伊万娜·特朗普”。

还有泰国前总理英拉·西那瓦,即便早就组建了家庭,儿子都快成年了,但阿努索只能称得上是她的“生活伴侣”,两人并没有法律层面的婚姻关系。

这种奇怪的操作,就是因为英拉娘家这个“西那瓦”姓氏,过于宝贵,属于一种无价的政治、商业“标签”,但是泰国女性一般习惯在婚后该从夫姓。

因而,英拉和阿努索两口子像正常夫妻一般过日子,生孩子,但却没有去“登记”,就是为了保留英拉“西那瓦”的姓氏。

(以“国家领导人配偶”身份出席外事活动的阿努索和英拉一起接见外宾)

总之,结婚后不改姓,在中国属于非常自然的事儿,在国外,也是可以变通的,除了少数国家外,用不用夫姓,属于女人的选择自由,而冠以夫姓也不会觉得别扭或者就意味着“受到了压迫”、地位低下。

比如,除了咱们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女性婚后也不用改姓,像文在寅的妻子,韩国第一夫人就叫金正淑。但你说韩国女性的地位,就一定高于英法德等西欧国家吗?

更有一些姓氏,像特朗普、西那瓦,不仅代表家族传承,还是一种巨大资源,跟其绑定后,人气更旺、地位更高,好处是极大的。所以,各国婚后女性“姓”什么,就是传统习惯+各取所需罢了,真没太大必要,来上纲上线的纠结。

5

事实上,我国是有过女性嫁给男性之后冠夫姓的传统的。不过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旧习惯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现如今在某些农村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这个不值得提倡。

在古代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将就“三从四德”,未嫁冠本姓,婚后冠夫姓。这是建立在古代男权社会上的落后习惯。随着近代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率先在男女平等向封建观念发起猛攻,女冠夫姓这种习惯也被废除。

当然,女冠夫姓也不能完全代表男女不平等,在我国的台湾,港澳地区还有着这样的习惯。比如我们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她夫姓林,她本姓郑。蒋宋美龄,夫姓蒋,本姓宋。


6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姓氏那些事儿。(约550字,阅读需2分)

欧美的老外来到中国,经常会对一件事感到迷惑——张先生的王太太。

这确实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因为在欧美国家,男女结婚后,妻子要随丈夫的姓。

因此特朗普总统的夫人叫梅拉尼娅·特朗普;奥巴马的夫人叫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
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欧美,日本也是这样的风俗,当然了,日本是在近代学习西方的结果,不仅跟在西方的屁股后学习,还制定了法律,规定嫁出去的女孩必须随夫之姓。

在我国的香港,以及民国时期,国内也有婚后女方冠以夫名的例子,但这都仅是个例,并不不能代表中国的普遍情况。

在中国,就算是男女婚后,也是各姓各的。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标榜自由的西方,竟然在这一点上,貌似还没有中国做得好。
在中国,婚后女方不改姓,可能是源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婚配制度,并非基于男女平等之思想。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以皇上为例,不管三宫六院有多少妃子,始终只有一个正宫皇后,其他的数量再多,也就是妃、贵人、答应之类的。

而达官贵人之家,也是一房正室,其他都是侧室,而这些人怎么命名呢,如果都随夫姓,都跟着丈夫姓,成了张夫人,那么众多夫人坐一起的时候,叫一声,哪个答应呢?所以还是王夫人、刘夫人、马夫人这样分开比较合理。

此外,中国的一个传统就是子随父姓,坐不改姓行不更名,女性虽然无法和男性平起平坐,但是百年之后,也是要记入家谱中的,虽然无法留下名,但是会记上,夫人“×氏”,这也是古人重姓氏的一种表现。

西方嫁女改姓的这个习俗,可能与其宗教和风俗中的一夫一妻制有关系。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7

中国作为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长期以来拥有着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在历史上更是创造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和社会制度,尤其是辈分关系、夫妻关系、君臣关系、长幼关系,因此才有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且同时期的世界和中国都处于父系社会。子女的血缘、姓氏以及归属和家族都认为是和父亲一脉相承。而女子也成为了由男性主导下的社会附属品。形成了未出嫁时随父亲,出嫁后随夫君的传统。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存在着女子出嫁之后,冠以夫姓的传统。中国古代女子在出嫁之后。也会将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夫姓。以表示自己从归属于娘家人变成了跟随丈夫成为一家人。这种变化并不是简单的改一下名字。而是一种主宾关系的变化。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之后的女子,再回自己的娘家时便已经成为了客人,而在自己的公公家则是主人翁。 当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女子出嫁之后改姓,但是保留氏,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称呼:“王家李氏,孔家赵氏……”这里面前一个姓便是夫君的姓氏。而后面的氏则是娘家的姓氏。

因此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根据民间百姓的讲述孟姜女的身世颇为传奇,我们知道孟姜女是因为孟家和姜家原本是邻居。但是其中一家的葫芦藤翻越了院墙到了另外一家院子里。葫芦在另外一家结了一个果。最终瓜熟蒂落后,里面是一个女娃娃。两家都声称这个女娃娃该属于自己。因此最终给女娃娃取名为孟姜女。成为了两家共同的女儿。

但实际上这应该是民间百姓的谣传,以讹传讹,最终成为了这样的故事。实际上孟姜女应该是姜家女子。其夫君应该姓孟,姜家女子在嫁给其夫君孟家儿郎之后改名为孟姜女。也就是说孟姜女哭长城时的夫君应该是姓孟,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

但是随着上世纪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抨击。中国大陆已经摒弃了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改性制度。因此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上,女子出嫁之后依然保留着娘家的姓氏冠名。但是我们祖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诸如日本朝鲜等国,以及西方社会依然保留着这种传统和文化。比如我们常见的希拉里·克林顿实际上就是在嫁给了总统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之后改了姓氏。她的原姓实际上是罗德姆。她的全称为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克林顿是结婚后加上的。

你认为这样的制度有必要恢复吗?

8

自古以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明体系,都没有“妻随夫姓”的传统,而近现代日本之所以有“妻随夫姓”,那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一门心思“脱亚入欧”,学习西方一整套文明体系的结果。

在先秦乃至秦汉初期,社会风气比较自由,虽然女子地位比较低,但比起隋唐之后要好得多,一些贵族女子都是有名有姓的,比如齐姜、穆姬之类,还有秦国著名的女商人巴清(本姓不可考,以原巴国的国名为姓)等等。

秦汉之后,女子地位持续下降,除了大户人家的女子,很多妇女连名字都没有,只有姓,嫁入夫家之后,一般人称某某氏,比如张氏、李氏之类。

而在户口登记或者一些对外的正规场合,为了甄别身份,一般就在自己的父姓前加上夫姓,比如李氏嫁给了张家,对外一般就称张李氏。

这个习惯就沿袭了古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恋观念,强调女子作为夫家“一份子”甚至是附属品,这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于丈夫乃至丈夫所在家族的人身依附关系。

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身份较低的女子在户口登记的时候,依然还是采用夫姓+父姓+氏的称谓,因为她们从小就没有名字,为了登记,就起了这么一个“代号”,以显示是某某家的媳妇。

夫姓冠前可以方便地对女子进行识别,让大家知道她是属于哪家的,比如贾母,地位非常高,她出身于金陵史侯大家族,随着时间的演变,大家就称其为贾老太君、贾母,而她原来的姓反而逐渐被人“遗忘”了,即使她地位尊贵,也不太方便让大家称呼其本姓,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明清时期,这也体现了对女人“从一而终”的赞美。

到了民国时期,妻冠夫姓作为一种古代习俗被沿袭了下来,民国政府在1929年公布的《民法》中,也对“夫妻之冠姓”作了法律表述。“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赘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当事人另有订定者,不在此限。”这样就以法律形式规定妻子是可以根据个人自由进行选择。

不过,鉴于民国时期的乱局,如女的地位始终都很低,虽然法律上赋予了妇女很多权力,但广大妇女仍深受传统礼教、宗法、家族等限制,事实上并不享有这些权力,即使在上海滩这样的花花世界,那些穿戴时尚、高贵典雅的千金贵妇,也不过是男人们的玩物而已。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层面强力推行“男女平等”,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些宗族、家族等等旧的封建体系被打垮,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妻随夫姓的习俗也作为封建陋习在大陆彻底消失,只有在港澳台以及海外的部分华人聚居区里有些遗留,例如香港近年来的一些女性高官,例如陈方安生、范徐丽泰、陈冯富珍等等。

总体来说,中国大陆的妇女地位在国际上都是非常靠前的,尤其是远超日韩等国。

9

不说自古以来吧,至少在很早很早以前,中国古代的女性就已经开始冠夫姓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时,还有不少农村已婚女性没有大名,依然叫什么刘李氏、张王氏……怎么能说中国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妻随夫姓的传统呢?您见过中国古代几个女性在史籍里留下了名字的,不都是某氏、某某氏吗?中国人开始妻随夫姓时,现在欧美的那些个所谓老牌发达国家还不知道在哪儿呢……什么德国、意大利之类,恐怕还只是一些零碎的城邦呢!

民国时期的妻随夫姓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但由于掌权阶层的局限性、加之战乱不断,并没能对社会进行一个彻底的改革,仅仅是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就以妻随夫姓为例,在民国之前,除了贵族、官宦人家的小姐,女性鲜有取学名的,大多叫什么小凤啊、二丫头啊之类的。至于行文时的名字,在家跟着父亲叫某氏,如李氏、杨氏等等;出嫁后在父姓前再冠以夫姓、叫某某氏,如刘李氏、张杨氏等等。

民国之后,大多数城市女性都有了自己的学名,这是一大进步。但在广大农村,不少女性还是没有学名的。不过,民国时期的这种改革并不彻底,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登基户籍方面。民国颁发的“国民身份证”上,一般已婚女性的名字前是要冠以夫姓的。最典型莫过于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了,她是接受过正规西式教育的,但她登记的户籍资料等文件上的名字依然是蒋宋美龄。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女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身份证上的姓名也是要冠以夫性的。

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民国时期也有很多已婚女性选择不冠夫姓的,如廖夫人何香凝女士,一直都使用何香凝这个名字而极少使用廖何香凝。但多数已婚女性还是会冠以夫姓的,尤其是在一些官方文书上。

为何现在我国的已婚女性不冠夫姓了

其实也不能这么说,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就存在很多冠夫姓的例子,最著名的便是特首林郑月娥女士了,她本名郑月娥,婚后冠夫姓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现行法律对此没有特别规定,您可以选择冠夫姓、也可以选择不冠夫姓,这是个人的自由。

至于大陆地区,主要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男女平等这一块做得比较彻底。经常有人说,中国女人在家中的地位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有多少人敢说,老婆不是你们家的“一把手”?新中国成立之后,大力推行男女平等,并在宪法上予以了明确!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前段时间辞世的申纪兰老人,她之所以如此受推崇,并不是因为她连任了十三届人大代表,而是因为她首畅将男女同工同酬写入了宪法!从跟本上确保了我国的男女平等。

有了自己的工作、事业,有了经济基础,女性不再是父亲和丈夫的附庸。经济独立了,家庭地位自然也就高了,已婚女性已经不需要再依附于丈夫了,自然不需要在名字前冠以夫姓。当然,国家的政策也是一个方面,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早已明确废除了民国时期已婚女性姓名前冠夫姓的制度。换言之,就算您想要在姓名前冠夫姓,国家也不会允许!香港特别行政区已婚女性之所以可以选择在姓名前冠夫姓,是因为一国两制,在《基本法》框架下,香港地区符合《基本法》的原有法律被予以保留了,其中就包括关于已婚女性需不需要冠夫姓出于自愿的内容。

综上所述,并不是我国自古以来没有形成妻随夫姓的传统,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婚姻、男女平等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彻底的改革、甚至可以说是革命!彻底废除了封建时代女性对男性的依附,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谁敢说我国男女不平等,回家先问问你们家“一把手”再说……

10

最初女子嫁入夫家,是不需要在自己姓氏前面加上夫姓的。在宗族文化占据主流之后,这才有妻子在前面加上夫姓的做法。

西方国家女子结婚之后,大多都是把自己的姓氏改成夫姓。而中国却几乎没有这种做法。

为什么在中国就没有形成这种做法呢?

因为在中国遥远的古代,姓氏其实是有着姓和氏之分的。

姓氏最初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一般来说,姓氏大多都是来自部落名称或者部落首领名称。

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姓氏就发生了变化。姓主要用来分辨血缘关系的,氏主要用来区分高低贵贱。

大约从秦汉之后,反正不论是姓还是氏,都是跟着父亲来,姓氏也就合二为一了。嫁入家门的女子也就称作某门某氏,一般都简称为某某氏。

为什么不直接像西方国家那样,把妻子的姓氏直接改成丈夫的姓氏呢?

因为妻子的姓氏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家族,也就说妻子的姓氏也是她的身份地位的一个象征。

要知道虽然都是出生于同一个家族,同一个父亲的亲生兄弟身份地位并不相同。

他们兄弟之间的身份地位来源于谁?

当然来源于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母亲身份地位的高低就决定着他们的身份地位。

家族和家族不同,有的是名门望族,有的是普通的家族,更有些人连家族都没有。比如琅琊王氏,曲阜孔氏。

妻子的姓氏就代表她背后的家族。

如果妻子来自名门望族,那么身份地位自然也就高。如果是来自普通家族,那么身份地位也就相对要低。

一般人家娶亲的时候,都要讲究门当户对。名门望族一般娶名门望族家的女子为妻,至于一般家庭的女子,那就只能做妾了。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贾环,虽然都是同一个爹,但是身份地位却是截然不同。现在有些人整天喊着拼爹,却不知道其实连娘都要拼的。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取决于父亲和母亲两方,所以妻子嫁入夫家之后,才没有改成丈夫的姓。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