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走廊北起锦州,南到山海关,东边是海,西边是山,北接辽河平原,地形是沿海丘陵,是华北平原进入东北的捷径。长约370里,宽约16到30里。
辽西走廊是明末清军贯常南下的通道,这一带到明未已开发得不错,人口众多,商旅不绝,道路也修筑甚好。明朝防线北京---蓟县---遵化---迁西县---山海关北面是燕山长城横亘,步骑难以入侵。东边长城尽头是山海关,山海关向北依次是明朝建立的城塞绥中、宁远(今天辽宁兴城)、锦州。锦州就在辽西平原了。
辽西走廊成为明朝与后金争夺的重点,双方在此多次用兵。若非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也不能通过此走廊。
下面看下在这条走廊上都发生了哪些战斗。
最著名的是宁远大捷。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2万大军进攻孤城宁远,遭到袁崇焕反击,明军有红衣大炮12门,威力巨大,给清军造成巨大损失,努尔哈赤中炮重伤,清军不能越过宁远,袁崇焕明军向前推进到锦州,筑有锦州、大小凌河等地,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明、清军暂时讲和,清军转攻朝鲜。
1629年,皇太极不从辽西走廊进攻,翻越长城从龙井关攻入迁西,明军战死极多,清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急忙从辽西走廊回援,打退清军。而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的人和杀了觉华岛守将毛文龙而被凌迟处死,很冤枉。辽西走廊失去一位重要守卫将领。继之的主要守将是吴三桂,吴三桂作战英勇,清军不能突破宁锦防线。
1644年是注定要载入历史的一年。清军不从辽西走廊,企图从蓟县、密云方向翻越长城,攻打北京。清军在汉奸范文程的指引下,决意改变以往南下只是掠夺子女财帛的做法,改为入主中原争夺天下。4月,满洲发10岁以上70岁以下壮丁参军,满、蒙、汉军共计10万避开宁远孤城,南下长城。半途中,忽然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说李自成大顺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向山海关开来,希望清军前往救应。多尔衮看了信,也是半信半疑。因为吴三桂一向与清军作战是死敌。虽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早就投降了清军。而吴三桂在信中说,李自成是流寇,杀害了他的儿子吴襄。清军自皇太极后也改变了对明朝的策略,多采用招降安抚政策。先后有洪承畴、祖大寿、范文程等汉人投降。多尔衮这次南下,声明是要支援明军,消灭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命令军队不再乱杀百姓,秋毫无犯。多尔衮又另外写信给李自成,约定共灭明朝。可见多尔衮是很有心计的。在吴三桂的邀请下,多尔衮率领清军日行200里,到达山海关,吴三桂迎接入关。这样辽西走廊就为清军所有。
此时,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的10万农民军激战多日,相当疲劳。多尔衮观测了几日后,排兵出战李自成大军。吴三桂军在右翼,清军以密集阵形冲锋,箭如飞蝗,李自成军不敌,逃回北京。又丢弃北京继续西逃入陕西,清军追击消灭之。
综上,辽西走廊在袁崇焕的经营下,清军不能取胜,在吴三桂的手上拱手让人。辽西走廊只能挡住清军一路,而清军在察哈尔蒙古归顺清军后,有了另一个攻击方向,宁远的作用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清军数量过少,如果吴三桂不投降,自是可以带辽西走廊之兵扼守山海关而支援北京方向,这样明朝也不至于灭亡。
山川地利从来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心。明朝后期,内乱不已,决策错乱,误杀大将,民不聊生,人心丧尽。李自成出陕西给北京明朝致命一击,而吴三桂引导清军入关,给了明王朝一剑封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