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西走廊北起锦州,南到山海关,东边是海,西边是山,北接辽河平原,地形是沿海丘陵,是华北平原进入东北的捷径。长约370里,宽约16到30里。

辽西走廊是明末清军贯常南下的通道,这一带到明未已开发得不错,人口众多,商旅不绝,道路也修筑甚好。明朝防线北京---蓟县---遵化---迁西县---山海关北面是燕山长城横亘,步骑难以入侵。东边长城尽头是山海关,山海关向北依次是明朝建立的城塞绥中、宁远(今天辽宁兴城)、锦州。锦州就在辽西平原了。

辽西走廊成为明朝与后金争夺的重点,双方在此多次用兵。若非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也不能通过此走廊。

下面看下在这条走廊上都发生了哪些战斗。

最著名的是宁远大捷。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12万大军进攻孤城宁远,遭到袁崇焕反击,明军有红衣大炮12门,威力巨大,给清军造成巨大损失,努尔哈赤中炮重伤,清军不能越过宁远,袁崇焕明军向前推进到锦州,筑有锦州、大小凌河等地,大兴屯田,恢复高第放弃的疆土。明、清军暂时讲和,清军转攻朝鲜。

1629年,皇太极不从辽西走廊进攻,翻越长城从龙井关攻入迁西,明军战死极多,清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急忙从辽西走廊回援,打退清军。而袁崇焕因为得罪了魏忠贤的人和杀了觉华岛守将毛文龙而被凌迟处死,很冤枉。辽西走廊失去一位重要守卫将领。继之的主要守将是吴三桂,吴三桂作战英勇,清军不能突破宁锦防线。

1644年是注定要载入历史的一年。清军不从辽西走廊,企图从蓟县、密云方向翻越长城,攻打北京。清军在汉奸范文程的指引下,决意改变以往南下只是掠夺子女财帛的做法,改为入主中原争夺天下。4月,满洲发10岁以上70岁以下壮丁参军,满、蒙、汉军共计10万避开宁远孤城,南下长城。半途中,忽然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说李自成大顺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向山海关开来,希望清军前往救应。多尔衮看了信,也是半信半疑。因为吴三桂一向与清军作战是死敌。虽然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早就投降了清军。而吴三桂在信中说,李自成是流寇,杀害了他的儿子吴襄。清军自皇太极后也改变了对明朝的策略,多采用招降安抚政策。先后有洪承畴、祖大寿、范文程等汉人投降。多尔衮这次南下,声明是要支援明军,消灭流寇李自成、张献忠。命令军队不再乱杀百姓,秋毫无犯。多尔衮又另外写信给李自成,约定共灭明朝。可见多尔衮是很有心计的。在吴三桂的邀请下,多尔衮率领清军日行200里,到达山海关,吴三桂迎接入关。这样辽西走廊就为清军所有。

此时,吴三桂的军队与李自成的10万农民军激战多日,相当疲劳。多尔衮观测了几日后,排兵出战李自成大军。吴三桂军在右翼,清军以密集阵形冲锋,箭如飞蝗,李自成军不敌,逃回北京。又丢弃北京继续西逃入陕西,清军追击消灭之。

综上,辽西走廊在袁崇焕的经营下,清军不能取胜,在吴三桂的手上拱手让人。辽西走廊只能挡住清军一路,而清军在察哈尔蒙古归顺清军后,有了另一个攻击方向,宁远的作用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是清军数量过少,如果吴三桂不投降,自是可以带辽西走廊之兵扼守山海关而支援北京方向,这样明朝也不至于灭亡。

山川地利从来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心。明朝后期,内乱不已,决策错乱,误杀大将,民不聊生,人心丧尽。李自成出陕西给北京明朝致命一击,而吴三桂引导清军入关,给了明王朝一剑封喉。

最佳贡献者
2

辽西走廊因为地处辽河以西的一块狭小走廊而得名,明朝末年,它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大大缩短山海关以外到北京城的距离。

我们所知晓的山海关关城,正是伫立在辽西走廊西南边界的一座关城。


其实,在很早以前这条路压根无法行军,一旦遇到雨季,这条路很容易被海水蔓延、淤泥充斥。

当年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最初走的就是这条路,可惜大军抵达辽西走廊之后,天降大雨,道路阻塞难行,最终才选择翻越燕山山脉北扫乌桓。

从公元1588年开始,努尔哈赤带领大军开始侵夺明王朝在东北一带的地盘。

具体的战略地形可以分为一条战线,一片扇形。

扇形可以作为辽西走廊的前沿缓冲区,或者前沿缓冲据点,它的存在能够有效的避免外来势力直接冲入辽西走廊。

不过很可惜,从努尔哈赤引兵进攻以来,明王朝所依仗的扇形缓冲据点,几乎被努尔哈赤一举荡平。

明王朝的战线防御核心瞬间仅剩下辽西走廊一带,而且后期关于辽西走廊的问题,朝堂大臣更是相互攻讦,互有异议。

更为夸张的是,一些朝堂大臣主张放弃山海关意味的所有据点,屯集重兵扼守山海关。

这些人脑子里在想什么?

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从来都是寸土必争,放弃?

能不能动一动脑子?

大多数的朝臣美名其曰的为了朝廷省钱,殊不知大明王朝的国库是被谁掏空的,那些官僚士族横征暴敛了多少百姓的钱财,亡国之际想起省钱?

这些人大多属于政治上的弱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大明朝的扇形区域(广宁、辽阳两据点形成的扇形缓冲区)缓冲据点丧失之后,大抵为形成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三点为防御重心。

所谓的穷守山海关一隅之地,纯属无稽之谈。

试想,单凭一个据点防守,如果山海关破了怎么办?

一片平原的北京城如何守?

又如何挡得住以八旗骁勇著称的后金骑兵?

但分兵屯驻这三个据点却不一样,锦州、宁远、山海关这三个据点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因为它们都处于辽西走廊的狭窄通道里,这条通道你要让八旗骑兵大面积冲起来,恐怕比登天还难吧?

而且,我们从后金与明王朝在辽西走廊一带的恶战来看,后金军队除了之前荡平明王朝的扇形前沿据点之后,在辽西走廊再也没能发挥骑兵的作用,这已经证明了后金骑兵在辽西走廊战力的局限性,不是他们不行,是因为这一块的地形让他们的战斗力有所损失。

后金军队打不穿辽西走廊,该如何选择呢?

当然,辽西走廊从来都不是后金军队进入北京城的唯一通道,它只是那个时代战争意义最优的一条通道。

后期的后金军队,大抵已经放弃了死磕辽西走廊的打算,而是经常联合蒙古军队长途奔袭穿行燕山山脉,然后冲击北京城。

这条路容易吗?

并不容易!

因为后金或者清军多为骑兵,这些兵种穿行燕山山脉要面临很大的困难。

想象不到的同学们,可以自己爬爬山,感受一下骑兵行走山地有多艰难。

皇太极曾经带领清军五次逼近北京城,但全部是主动性的撤退。

为何?

因为战略补给无法及时补给。

从辽东一带穿行燕山山脉,战线拉伸千里之远,他如何保证物资供给?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皇太极冲到了皇城脚下,仍旧无可奈何,他甚至需要纵兵进入河北、山西一带劫掠物资,才能保证后期返回辽东的物资补给。

从这一点来看,辽西走廊实在太重要。

3

可以很直接的说,明朝末年,辽西走廊的得失与否关乎着明王朝的存亡。

辽西走廊到底在什么地方

相对于辽东,辽西指的是东北的医巫闾山脉以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以南、燕山山脉以北与七老图山以东的地区,千百年来这里都是关外、漠北与中原之间的沟通要道。

广义上的辽西走廊指的不仅仅是一条通道,而是多条古道的并称。

  • 一,卢龙-平冈-柳城道,当年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是通过此道北伐乌桓;
  • 二,傍海道,从北京出发,经山海关抵达锦州;
  • 三,无终-柳城道;
  • 四,古北口出发后与其他三道汇合于承德,再前往柳城。

在这四道之中,傍海道名气最大地理位置最优越,狭义上的辽西走廊,通常指的就是傍海道,明朝建立之后,其他三条道均基本废弃,唯独傍海道一直保留兴盛。

辽西走廊极其重要

作为中原、华北地区与东北、漠北之间的往来要冲,辽西走廊早在商周时代,就成为东北与中原往来的必经之路。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曾派遣大将秦开,经过辽西走廊攻打东胡,并进攻箕子王权,并且在当地设置郡县,这也是东北历史上首次设置郡县的记载。

此后千百年里,中原文明经过辽西走廊不断进入东北,而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常年混战,大量百姓经过辽西走廊进入鲜卑人的地盘。

除了作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桥梁,辽西走廊最重要的作用还是在于其战略地位,由于辽西走廊地势险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相对于喜欢南下劫掠,然后又回归本土的漠北游牧族群,受到农耕文明影响比较深的东北区域的族群,对入主中原兴趣更高。

历史上,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想要染指辽西并不是什么容易的时期,想要控制辽西走廊,往往都要静静等待中原衰落,如此情况才能趁机拿下辽西,继而入主中原。

千百年里,鲜卑、契丹、女真,都曾借辽西走廊进驻中原,而最著名的一次则是明朝晚期,关外的女真兴起,最终建立起的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辽西走廊,关乎着明朝存亡

靖难之变后,由于明朝北方的精锐被明成祖当年大量抽调进行靖难之变,加上朵颜三卫的放弃与大量卫所的后撤,明朝北界也不断后退,最终使得北京非常靠近边地。

由于京师距离辽西走廊的距离很近,所以明朝也非常重视对于辽西走廊的防卫建设,至宣德年间,明朝在辽西走廊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堡垒,如今辽宁的诸多渤海边的重要城市,比如锦州等等,都发源于此。

明初,辽宁大多数地方都属于蒙古的地盘,唯独辽西走廊属于明朝。

洪武十四年,魏国公徐达在辽西走廊建立山海关城,设山海卫,关外指的就是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关内与关外的区别由此出现。

山海关的位置,恰好位于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如同一把大锁,牢牢扼守着东北进入中原的陆上要冲,因此山海关被称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

从1442年开始,明朝不断修筑边城,巩固辽西走廊的安全,以保证明朝在辽东的地位,当时东北经过朝阳进入中原的诸多古道都无法通行,使得辽西走廊的地位日益凸显。

努尔哈赤一统女真之后,开始向明朝发起挑战,经过抚顺之战与萨尔浒之战,后金夺取了辽东的主动权。

经过沈阳战役、辽阳战役之后,明朝失去了在辽东的几乎所有据点,最终,明朝只能凭借扼守山海关与宁远城、锦州几处据点,才能掌握辽西走廊。

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始终无法破除明朝对于辽西走廊的掌握,直到其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率先征服李朝与察哈尔蒙古,斩断当时明朝在东北的两只臂膀,随后使用迂回战术,透过燕山山脉攻入明朝腹地。

崇祯二年开始,皇太极四次亲率大军攻伐明朝,但其并未经过辽西走廊,而是避开此处,从大安口、独石口等地破边攻入,大肆劫掠,不过辽西走廊始终没有被清兵攻破贯穿。

从现实来看,就算清兵越过燕山,但只要明朝固守着京师与辽西走廊,清兵也无法站稳,因此即便皇太极四次进入关内,始终未能成大事。

崇祯十五年松山会战,清兵迂回入边辽西走廊,大规模劫掠京畿,这回极大撼动了明朝的根基,成为明灭的预兆。尤其之后,明朝陷入两面作战,东边难守辽西走廊,西边难敌李自成大顺军,最终只能烟消云散。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