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是我国近代铸发与使用量最多的机制币之一,其中某些银元的收藏价值与市场价值甚至已经超过了前朝的古币。目前问答区发现不少人所提问题是针对其市场价值展开的,另外发出的部分珍品图片都是与实物不符的现代仿品,看了此题,从历史观角度来看,我认为银元的文化价值在于:
1.它打破了我国近代严重依赖国外银元的壁垒,自主铸造具有国内特色的货币;
2.它具有中西合璧的明显特征;
3.它的产生是国外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它的文物价值归功于部分国外收藏家对中国银元热爱基础上所展开的对实物兴趣收藏与资料撰写,这有利于国内钱币收藏者对银元的研究与著作编写提供了有用的系统化素材。
一.银元背后的文化价值
1.国内自铸银元打破了我国近代严重依赖国外银元的壁垒
银元来自于欧美,由于制作精美,成色佳,盛行于清中期道光年间的外国银元品种不下十来种, 它们的流通严重了阻碍了我国本土货币的发展,洋务运动的兴起使得国人对货币的改革势在必行,两广总督张之洞是国产自铸银元的开路先锋,由于当时国力衰弱,造币设备不得不从英国进口,第一版国产银元在广东应运而生,这举动可以说与林则徐当时提出的“以夷之技以制夷”进步思想珠联璧合,接着是湖北,随后陆陆续续的遍布全国数十个省。国内渐渐出现的“龙洋”开始逐步取代了霸占我国货币市场数十年的外国银元,例如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国坐洋与英国站洋等,我个人认为国内银元的出现与使用是我国近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下抗击国外银元对我国经济渗透的胜利!
2.中西合璧的明显特征
国内银元虽参照了西洋银元的版式,但也未机械地生搬硬套,从正面来看,我国自铸龙洋边缘与中间仍然保持了西洋银元的马牙齿与环形珠圈的装饰特色,所用的汉字采用了传统的楷书,伴有清代满文的特色;
币的背面采用了象征天子的蟠龙图案,为了与当时的国际接轨,币上面的面值、铸造地名与时间都采用了英文,每个版别银币的龙图案各不相同,与国外银元相比更为丰富;
清帝退位后,尽管民国后铸的银元如何继续参照前清龙洋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其外表的马牙齿与内里的珠圈还是没有发生改变,内部的图案是以嘉禾、双旗或人物图案为主,但是取消了英文的标注。
毛泽东同志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句经典名言确实活灵活现的印证了清代银元中西合璧的特色。
3.国内银元的产生是外国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①.近代造币厂的外国管理人员-爱德华.韦恩
当时随着国外机器的引入、国内对厂房的规建与人员管理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这也是摆在张之洞面前的难题,这与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情形大致相似,如果没有一些擅长管理的人员存在,那当时引进的机器等于是一堆没用的设备,工厂更是一盘散沙。若各位想进一步研究清代机制币背后的故事,请记住这位当时参与我国早期机制币的管理人员,英国人爱德华.韦恩,由他为负责组成的四人外籍小组在广州常驻了两年,使得当时的造币厂运行良好,同时还积极与英国本土的西敦造币厂联系进一步引进了后续铸币与相应的维修设备,几年后又调入北京的京都银圆局继续原来的管理岗位,1906年不幸病逝于日本。
②.国内近代银元的外国雕刻师-艾伦.韦恩
我认为很多银元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大清宣三银元与袁大头银元的意大利籍模具雕刻师鲁尔.乔治,但不一定知道另外一位科班出身的英国籍雕刻师艾伦.韦恩,广东造币厂七三版系列的光绪元宝就是出于他之手,此系列银元的出现为其它省份的造币厂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板对象,可惜他去世后,手工雕刻的技艺渐渐被机器缩刻机取代,他的后人没有在此再有建树。
二.银元的文物价值
从现在的银元收藏市场来看,一枚普通银元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与其同类的历代古币,但是各位是否想到,它们现在至被人们所熟知应归功于过去一些对此有浓厚收藏与研究兴趣的外国收藏者,许多珍惜银元的实物与相关的书面资料都是出于他们之手,由于历史等种种缘故,这些银元有的下落不明,有的被他们的后人捐赠,而有的流落他乡,他们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都不计报酬,收集资料,笔耕著作,为我国本土钱币研究人员后期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素材,现在我们所阅读的钱币工具书内关于各类银元的等级、品相、珍稀度与市场参考价等关键信息的产生都是这些外籍钱币爱好者早期的辛勤劳动的结果,我认为这些堪称无形的“文物”,让我们记住下面列举的部分外国钱币收藏家姓名与相关代表作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银元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国内当时进步人士的积极进取,图案的中西合璧与国外先进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其文物价值在于当时热衷于中国银元的收藏过程中的一些外国收藏爱好者的无私奉献,对后人的在银元方面的收藏与研究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以上就是我就银元的文化与文物价值方面所阐述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