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郑成功缘何不护送永历帝退守台湾?非不愿为而实不可为!原因有三:

一、郑成功非拥立永历帝的部属。

郑成功一开始效忠的南明皇帝非永历帝而是隆武帝。隆武帝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见南京宏光政权崩溃后拥立登基的。虽然后续清朝大军压境,郑芝龙不顾其子郑成功苦谏而降清导致隆武政权的覆灭,但显然可以从中看出,郑成功效力的对象是隆武帝。

对于郑成功效忠对象的另一佐证便是曾宣布监国的鲁王子嗣。郑成功虽优待但却未拥立,可见隆武帝在郑成功心中的地位。虽然后续出于共同对抗清朝的目的,承认了永历政权,但派系隔阂已然形成。这就导致了双方未能形成协同作战而失败!

二、地域相隔,导致郑成功无法出兵接应永历帝

郑成功退保东南,永历帝固守西南,双方中间相隔千里,其中省份诸如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均已被清军占领,如若出兵必定艰辛万分!

更何况郑成功军强在海军若在陆军。这一点可自郑成功攻南京失败可见一斑。因此若要通过陆战战胜清军并接应到永历帝,与郑成功而言几无可能!

三、“权臣”思想注定了郑成功不可能接应拥立众望所归的永历帝!

郑成功与其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大义,即认为中国应由汉家儿郎掌权(或者说朱家人做皇帝)。但他又与其父亲有一定类似,那就是“权臣”思想。

退保东南的均是郑家嫡系,是经过郑芝龙与郑成功两代苦心经营的成果。如若永历帝至,则郑成功必须得让出权利与皇帝、诸臣分权,显然这一点郑成功是不愿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张煌言配合郑军作战却始终得不到郑成功支援可以验证。为何?因为张煌言是鲁王一系非隆武帝一系!

  •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郑成功显然没有动力及能力去支援永历帝并迎接其退保台湾。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的早逝。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其部属直接拥立其子继位,而非还权于在台湾避难的朱明宗室,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郑家一系军阀思想!

最佳贡献者
2

导语:郑成功是绝对不愿迎接永历皇帝到台湾的。

郑成功出身于郑氏海盗集团,他始终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第一要务。

在其父郑芝龙投降清廷以后,郑成功一直摇摆于南明和清廷之间,力图为以自己为首的郑氏集团谋求利益最大化。

只是因为当时天下像李定国、张煌言之类坚决抗清的英雄人物太多,清廷根本没有把私欲熏心、想与清方议和的郑成功放在眼里。

在郑成功与清廷的议和过程中,清廷一口拒绝了郑成功提出的议和条件,并且勒令郑成功无条件投降。清廷的藐视,使郑成功大为失望;为了反抗清军的进攻,郑成功只好打起了南明的旗号,虚情假意地加入到南明抗清的行列中。但是,郑成功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切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主,必须保证自己在东南地区割据自雄,独断专行。

郑成功的这一目的极为确定。无论明、清,谁答应让他割据自治,他就投靠谁的一方。郑成功在给汉奸父亲郑芝龙劝他投降的回信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清廷没有满足郑成功的欲望,所以,郑成功打出了南明的旗帜。

郑成功原本属于南明隆武政权,但是,由于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把持隆武政权的大权,使得隆武帝空有大志,却无法施展。

郑芝龙在隆武政权中威福自操,祸国殃民。清兵一到,郑芝龙立马降清。而郑成功为人狐疑,不相信清廷,因此,他没有跟着郑芝龙一起去投降清军。

隆武帝遇难之后,清廷不把郑成功当成一回事儿,郑成功只得遥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心中所想的,其实还是要独霸东南,横行海上。

郑成功一心想割据一方,对进入他的势力范围的任何武装,不论明清,都极力排斥。就像鲁王监国政权的张名振、张煌言兵败舟山之后,前来厦门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不但像收编他们的队伍,而且还曾一度妄图加害张名振和张煌言。

而堂堂的监国鲁王,也只不过是客居在厦门,一直到永历皇帝被杀死之后,郑成功也绝无拥立鲁王、继续抗清的意愿。

1653年到1654年,南明著名将领李定国两次率军进攻广东。李定国深明大义,给郑成功写了情真意切的信(就是今天我们读后,也甚为感动),邀约郑成功共同出兵,东西合攻,消灭广东清军,进而收复整个江南。

遗憾的是:郑成功次次都虚与委蛇,就是不愿出兵帮助李定国实现恢复广东的战略。

根据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所言:

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

因为郑成功两次爽约,导致李定国在广东肇庆、新会两次兵败,最终错失了良机,从此,李定国再也没有进攻过广东。

试想一下,就连李定国这样高瞻远瞩的会师广东的战略计划,郑成功都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使李定国兵败,以保证自己独霸东南沿海的局面。就这样一个不顾大局、自私自利的人,他怎么可能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凭空给自己头上戴个紧箍咒,更可怕是,一旦永历皇帝到了台湾,那岂不是把所有清军主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了嘛!

结语:精明自私的郑成功,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绝不会傻到作出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去的!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郑成功是隆武皇帝的部下,而不是永历皇帝。

隆武皇帝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

朱聿键坚决的反清派,崇祯皇帝自杀后,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

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

第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弘光朝覆灭。

朱由崧被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这种情况下,朱聿键躲避战乱逃到浙江。当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随后朱聿键被推举为隆武皇帝,在福建建立了流亡政权。

而隆武皇帝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郑成功老爸郑芝龙。

郑家也是为隆武皇帝效忠的。

后郑芝龙投靠满清,郑成功同父亲决裂。只是隆武帝被清军追杀,最后协同皇后自杀而死。

郑成功当时也没什么实力,好不容易在厦门收拢了数千兵马,仍然拥戴隆武皇帝,而不是广东的永历皇帝。1646年隆武皇帝死时,永历皇帝也逃往广西,距离福建很远,同郑成功不再有直接的联系。


此时,郑成功想要帮助永历帝,也是做不到的。

其实,郑成功在那几年根本自身难保,直到3年后的1649年菜有些实力,可以根据福建一角而已。



第二,地理上无法办到。

稍微有智商的人,都应该知道永历帝是在云南,郑成功是在台湾。

古代没有飞机,云南到台湾相隔多省,都是满清控制,更别说还要乘坐大船渡过大洋。

永历帝如果冒险去台湾,绝对在半路上被擒获。

退一步说,就算永历皇帝顺利到达海边,坐船到台湾在古代也是相当危险的,很容易死于海中。

4

不是不护,实在是做不到啊!

永历帝是1646年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的,当时郑成功正在金门、南澳一带招兵买马,相对于广东、广西、云南地域的广大,郑成功的区域当然是小之又小,所以此时的永历帝,不会去找郑成功,郑成功也想不到把皇帝请到自己这边来。

而就是这一年年底,清兵伪装成明军,袭占了广州,郑成功与南明的直接联系,便不复可能。永历帝也一定是向西,不可能向东,因为向东就是投入虎口。

所以,永历帝从广东肇庆逃入广西梧州,第三步再遁逃到桂林、全州、柳州,到1647年年底才回到桂林。

应该说这个时候,南明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那就是1648年清朝江西提督金声桓、王得仁的反正,清两广提督李成栋的反正,使江西、广东这一大片土地,又回到明朝旗下。

所以1648年8月,永历帝又回到了肇庆。

那么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又在干嘛呢?他正在围攻泉州,结果遭到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三股势力的联合反扑,郑成功最终只能放弃泉州,退到海上——所以你瞧瞧,这个时候,永历帝就更不可能投奔郑成功了。

结果到了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相继兵败阵亡。1650年,湖广各地又被清兵陆续占领,而南明这边,因为过分依赖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导致孙可望的骄扬跋扈,一度永历帝被孙可望以武力挟持到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即当时的安龙府。随后又被李定国护送到云南昆明——也就是说,距离郑成功越来越远。

不过也就是这一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做了延平王(郡王),郑成功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一带继续活动。1650年,他曾围攻潮州,没有攻克。

1654年,郑成功曾与此时主持云南军务的李定国合作,东西同时发力北伐,第一目标是拿下广州。但郑成功军队却延误了约期,以至于李定国的军队在广州城下遭遇大败,李定国对郑成功相当失望。

此后,郑成功在广东方面几次用兵都不顺利,于是他调头北上,1658年,号称水陆大军十七万,与浙东的张煌言会师。1659年,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一时江南震动。

消息传到永历帝这边,自然对郑成功大抱希望,但想不到的是,没一会郑成功就中了清兵的突袭,损失惨重,连崇明岛都攻不下来,最后又退回厦门。

而同时,清军三路大举进攻云贵,1659年,永历帝逃往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在这种情况下,更没有可能向东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也不可能向西越过广东来搭救永历帝。之后,永历帝就去了缅甸。

1661年4月,郑成功便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自己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最终,当郑成功围困赤嵌城七个月之际,荷兰调来援兵增强防御之际,缅甸发生内乱,对永历帝比较亲近的缅王莽达被弟弟莽白杀害,随后的8月12日,永历帝便成了莽白手里的人质,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便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至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当此之际,郑成功虽然已经收复台湾,但要他迅即出兵搭救永历帝,实在没有操作的可能性了。

所以,你让郑成功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确实没有实际的可能。只能说永历帝实在是没有福气,就是这个命啊!

5

郑成功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的部下,实际上,他不愿成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部下。所以郑成功前期是没有理由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的。

等到后期隆武帝去世后,永历皇帝和绍武皇帝争权,绍武帝被清军击杀后,南明重归永历皇帝朱由榔统治。这个时候郑成功虽然表面上支持永历皇帝,可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任何向永历皇帝靠拢的意思。

一、郑成功和永历皇帝貌合神离,这是南明失败的重要原因。

  • 郑成功和隆武帝更亲近。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投降满清以后,郑成功带着人马表示要独立,跟满清若即若离。结果郑芝龙在北京被杀,郑成功彻底与满清决裂,宣布支持反清复明的运动。

郑成功的崛起,不光靠着父亲的资本,也依靠了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大力支持。当时郑芝龙权倾朝野,可是郑成功却是一片赤子之心,所以隆武帝有心将郑成功培养成为自己的心腹大将。

为此郑成功对隆武帝非常忠心,当郑芝龙出卖隆武帝的时候,郑成功甚至反叛父亲,也要保住隆武帝。

可惜隆武帝被何腾蛟在江西出卖了,大学士黄道周英勇殉国,隆武帝逃到长汀以后,也被清军杀害。郑成功自此失去了主公。

  • 郑成功并不服气永历帝的统治。

可以说隆武帝的去世,是郑成功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郑成功自此再也没有了主动报效的对象,他可以独树一帜了。

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扶植为皇帝,建立了绍武政权。

与此同时,朱由榔在肇庆又建立了永历政权,得到了大西军李定国等人的大力支持。这两家不顾清军来袭,甚至彼此还要大打出手。

郑成功早就看透了这些事情,他知道不管是绍武帝还是永历帝,都是不靠谱的皇帝,所以他哪个都不愿意报效。

后来做了一个多月皇帝的绍武帝,被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杀掉以后,永历帝朱由榔这才坐稳了南明皇帝的宝座。郑成功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向永历帝称臣。

二、郑成功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已经初见端倪。

  • 郑成功不与永历政权会师。

郑成功向永历皇帝朱由榔称臣以后,并没有任何其他表现。也就是说这种称臣是口头上的,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当永历帝多次希望郑成功能够与李定国大军会师的时候,郑成功总是拖延时日,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其实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是没有多少信任度的。他宁可自己一个人在东南沿海,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也不愿意接受这位不靠谱的皇帝调遣。

所以永历政权长达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郑成功始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永历政权的部属,自然也就不会接永历皇帝去台湾了。

  • 郑成功北伐南京,喜欢单干。

郑成功曾经做过一件大事,那就是浩浩荡荡地北伐南京。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南方半壁江山可就都是南明王朝的了。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当时李定国也是意气风发,屡战屡胜。如果郑成功事先能够跟李定国的部队约好了,一起北伐,说不定大事可期。

可问题是郑成功喜欢单干,他不喜欢联络一个没有什么感情维系的永历政权。或者说,他担心自己联络了永历政权,那么他就会受到永历政权的管辖,从而失去自主权。

郑成功的部下多以水军为主,所以他们在海上的进攻轰轰烈烈。但是想打下南京城,就必须要上岸。

到了岸上的郑成功大军,可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此刻又没有南明其他军队作为策应,所以郑成功的这次北伐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三、郑成功和李定国互相争权,即使联合也没有好结果。

郑成功明白,李定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都说孙可望是个野心家,他背叛了永历皇帝,将整个贵州出卖给了满清朝廷。

于是,车驾入会城,文秀进封蜀王,与定国同辅政。明年,讨可望,战于交水。可望还走贵州,文秀追及之,遂奔长沙。时,大慝既去,忠义同心,方议安集滇黔,经略川楚,而文秀遽病。丁酉夏四月二十四日,文秀薨。---《西南纪事卷十》

而李定国作为孙可望的对立面,一直忠心护主,所以李定国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英雄人物。没错,他两蹶名王的名声,的确不是盖的。

  1. 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件事,他想要把永历皇帝牢牢牵制在自己的手里。当时他的义弟刘文秀坐镇贵州前线,他希望永历皇帝前往贵州前线鼓舞士气。
  2. 这是非常不错的想法,皇帝亲自督战,那么将士们自然会卖命的,收复贵州可就有希望了。可李定国却在担心一件事,永历皇帝去了前线,岂不就成了刘文秀手里的棋子了吗?
  3. 所以李定国怎么都没有答应这件事,为了给足李定国面子,永历皇帝也就主动放弃了这件事,从而彻底错失了收复贵州的机会。而刘文秀也被李定国召回昆明,罢免了兵权。

郑成功明白,他自己有兵权,李定国也有兵权。如果他投靠了永历皇帝,朝中大事到底该听谁的呢?李定国和郑成功早晚还是要闹掰的。

总结:郑成功就差一个继承权了。

郑成功是没有继承权的,这对郑成功来说,是最吃亏的一件事。所以在明面上他只能臣服于永历皇帝朱由榔。

其实不管从兵马的调遣,还是赋税的收缴,郑成功政权和永历政权,一直都处于两条平行线上,彼此互不干涉,也干涉不了。

郑成功内心是不承认永历皇帝的,再加上有李定国这样一位虎将在永历皇帝身边,郑成功更加不可能投靠永历皇帝了。

参考资料:

《南明史》

《明史》

《清史稿》

6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如题,郑成功为什么不护送永历皇帝朱由榔去台湾?我认为:确实无能无力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清军南下步步紧逼,南明皇室及各势力又时而抵抗时而内讧,可以说长江以南已经乱成一锅粥了。郑成功也曾奉敕勤王,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后清军攻入广东后,彻底隔断郑成功的勤王意愿,此时的郑成功连自保都捉襟见肘,勤王更是不可能的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下:

首先来看郑成功入台湾以前,郑、朱都在干什么。

永历帝朱由榔从继位就开始颠沛流离的帝王生活。

  • 朱由榔继位。

1646年,南明第二位皇帝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杀害。按照继承制度,能够继任皇位的人选只剩下朱由榔一人,于是其被时任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的推举下在肇庆成为南明监国。与此同时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在广州也被周围大臣推举为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称帝,随即朱由榔也称了帝。不过后来朱聿鐭被清军杀害,自此朱由榔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南明皇帝。

  • 永历帝四处逃亡的生活。(只说路线,不说过程,过程基本都是敌进我退。)

1、1646年赣州失守逃往梧州,同年广州沦陷,其逃跑路线为:自肇庆——梧州——桂林——全州——柳州。

2、1647年十二月,返桂林。

3、1648年二月,从柳州至南宁。八月,还都肇庆。

4、1651年冬,被孙可望软禁到贵州安龙府。

5、1655年,李定国护送朱由榔到云南昆明。

6、1659年,由于云贵沦陷遂继续逃亡,路线为:昆明——永昌——腾越——缅甸境内。至1662年一月在缅甸身死国亡。

这真是我们所说的“逃跑皇帝”啊,不过朱由榔也是身不由己,谁让南明国力如此虚弱呢。

郑成功一直努力在抗清的第一线。

随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降清,郑氏家族里真正能够反清固明的只有郑成功一人了。郑成功没有同郑氏家族其它人同流合污,从隆武帝至永历帝始终活跃在抗清的第一线。

  • 单打独斗,无力回天。

郑成功在抗清的过程中,因为一直是单打独斗,每次要出去收复失地时,清军就攻打其后方空虚的根据地厦门等地,致使郑成功屡屡挫败,攻不能前,甚至连最后的金门也待不下去。最终挥师东进收复台湾建立了自己新的根据地。

  • 两次勤王皆失败。

郑成功其实在四面征战的同时是有过两次勤王表现的。第一次是清军入广东时郑成功奉敕勤王,但在去的路上,根据地厦门失守,全军上下将士思归,嚎啕大哭战力全失,不得已回师厦门。第二次是清军势力即将扩大到整个广东地区时,大将李定国密约郑成功联手抗击清军,以达到勤王效果,不过后来因为各地战事不断,屡次违约,联手抗清失败,勤王也就无从说起了。

综上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也实为自保,面对南明的灭亡,面对永历帝的殉国,即使用尽浑身解数也已无力回天,无能为力了。

以上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

7

他有没有这个想法不知道,关键是想护也护不了。

郑成功于1659年攻打南京不利后开始考虑从根据地厦门转移,次年台湾的荷兰通事何斌来投,郑成功才有了攻打台湾的计划,最终于1662年2月6日接受荷兰总督揆一投降,正式肃清岛内荷兰势力。也就是说,郑成功是从1662年才开始经营台湾的。

问题是,郑成功收复荷兰时,整个广东沿海都被清朝占领,永历失去了从最近的入海口进入海上,和郑成功会合的机会。而且,郑军尚在和荷军交战时,也就是1662年1月22日,缅甸就把永历交给了吴三桂,郑成功想救也已经救不了了。

8

郑成功不护送永历帝去台湾,一方面是他不愿意,另一方面是时间上没有操作空间。

我们先看郑成功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郑成功本名森,是南明隆武帝赐其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而隆武帝朱聿键原先为唐王,是在其父郑芝龙的拥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换句话说,就是郑成功也是隆武帝的臣子。隆武帝对他也是十分欣赏,还说过:自己实在没有女儿,不然一定招他做驸马。不管是不是因为他父亲才这么说的,郑成功都是南明隆武政权的一份子。



之后满清攻过来了,郑芝龙不战而降,隆武政权随之垮台,郑成功不认同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带了一部分人继续抗清。此时南明永历帝登基,作为延续明朝正统的小朝廷,郑成功是怎么对待的呢?奉溯不奉诏,意思就是我承认你是皇帝,但是我不听你的命令。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郑成功对永历帝是有些抵触心理的,特别是古代讲究拥立之功,之前拥护过隆武帝,万一之后被翻旧账,就像拯救了大明朝的于谦一样,因为拥立代宗而被复辟的英宗抄家。



再看时间

郑成功是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的,历时十一个月,而永历帝是在1662年1月22日被缅甸王送给吴三桂的,也就说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永历帝已经在吴三桂手里了,想去台湾,那得看吴三桂答不答应。



再者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清朝开始实行海禁,禁止船只往来,郑成功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能从海上反攻到大陆,而且郑成功还死在了永历帝的前面,更不能带他去台湾了。

9

公元1662年,明永历十六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缅甸王交给吴三桂,随即被吴三桂杀害,在前一年,也就是永历帝逃入缅甸的永历十五年,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已经占据台湾,当时的清朝无水师,台湾是绝对安全的避难处。

那么,为何永历帝在危急时刻不逃往明臣郑成功所在的台湾,非要去危险重重的缅甸?郑成功为何不能派人接永历帝去台湾?这样的话,南明没准能继续延续下去,有永历帝这杆大旗在台湾竖着,抗清形势也会好很多。

有很多人分析郑成功不接永历帝去台湾的原因是他心目中认可的是隆武朝(郑成功被称为国姓爷,国姓就是隆武皇帝赐予的,他的官方称呼应该是朱成功),但实际上,早在永历三年,郑成功就已经奉永历朝为正朔,还接受了永历帝册封的延平郡王的爵位。

从政治形势上讲,在隆武帝全家被清军杀害后,在西南地区称帝的永历帝已经成为南明唯一的代表(浙江沿海还有一个鲁王,但因早早避居海岛,已失去领导抗清群雄的资格),如果有可能,郑成功绝对愿意让永历帝到自己的地盘上来。

从私心上讲,接收永历帝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对郑成功领导抗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是求之不得的好事。郑成功之所以没有去接永历帝到福建或台湾,是形势和条件不允许,当然,双方也有一定的隔阂,主要原因有三点:

永历帝及其下属不信任郑成功

永历朝的根基在西南云、贵地区,所依仗的军队是原张献忠余部,几经波折后,是晋王李定国挑起抗清大梁,相比较郑成功,永历帝和他身边的文臣更相信李定国,永历三年郑成功就是郡王了,十多年后还是郡王,可李定国早早就是亲王了,可见,永历朝对郑成功是有戒心的。

而且,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隆武朝时有过以武力挟制隆武帝的前科,隆武朝的败亡也是郑芝龙降清造成的,截止到永历十五年为止,郑芝龙都还在清朝为官(当年十月才被清朝处死),郑家有这个前科,永历帝哪敢去郑成功那里?万一郑成功学习郑芝龙怎么办?

双方的距离实在太远,无法安全到达

永历帝在准备逃往缅甸时是在云南和缅甸的交界地区,而郑成功是在福建的厦门岛上准备收复台湾的战役,双方的距离间隔超过5000里,云南在内陆地区,郑成功无法用水师迎接永历帝,只能走陆路,中间隔着已经被清军占领的广西、广东、福建三省,假如没有十几万军队护送的话,双方会师于厦门岛的可能性等于零。

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的意愿

永历朝的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手上,就连掌握兵权的晋王李定国都需要和马吉翔合作,才能获得完全的政治支持,永历帝弃国逃往缅甸就是马吉翔的主意,或许当时只有逃往缅甸地区才能躲开清军的追杀获得安全,但最有可能的是,马吉翔不愿意永历帝投奔到拥军大将那里去。

永历帝是南明抗清的一块招牌,马吉翔控制住永历帝就能获得权位,远离李定国和郑成功才是马吉翔需要的,他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是去投奔李定国或郑成功,到时候就不是他马吉翔说了算。

郑成功如果得到永历帝,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郑芝龙,即使他忠于明朝,但在权力的分配上也不会妥协,因此,马吉翔宁可忽悠永历帝去危险的缅甸,也不会让他去找李定国或郑成功。

综上所述,不是郑成功不愿意接收永历帝,而是现实条件办不到,相隔数千里,西南到海边的路全是山高林密的险恶道路,即使双方能打通交通线,永历帝在马吉翔的怂恿之下,也不会去找郑成功,这和郑成功对隆武帝的感情更深无关,手上有个皇帝是谁都想要的,只不过办不到罢了,何况当时郑成功的全部精力都在台湾身上,也没有空去为永历帝担心。

10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主要原因有两条,下面我给大致介绍一下。

第一、时间和空间不允许。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在公元1662年2月1日。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9日,也就是公元1662年1月22日,永历帝已被缅甸当局交押给清将吴三桂。即使时间允许,空间上也不可能实现。因为郑成功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南沿海,而永历帝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云贵地区。处于东南沿海与云贵地区之间的广东、江西、广西、湖广,包括云贵北部的四川,都已沦陷于清军之手。郑成功纵是有通天之才,也万难突破重重险阻,将永历帝解救出来。

第二、郑成功并非真心拥戴永历帝。关于郑成功的忠诚问题,不少史料把郑成功说成是明朝的纯臣,实际上是非常肤浅的。从永历帝登基之始,郑成功只是遥奉,而不实从。他的一贯思想是“东南之事我为政”,只想借助永历帝的招牌为自己积蓄力量,同时利用永历朝廷牵制清军的一部分主力,这样他就可以永远过着天高皇帝远的日子。郑成功在世时,总兵以下皆自行委任,根本不向永历帝请旨。公、侯、伯及提督等高级官爵,郑成功也是“修表请封,然后出印谕”,走走形式而已。指望这样一个割据军阀去解救永历帝,几乎是痴人说梦。永历帝被清军杀害后,寓居在郑成功门下的鲁王朱以海,受到明朝遗臣的拥戴,希望他继承帝位。然而,郑成功却毫不热心。因为他不希望受到朱以海的掣肘。不久,郑成功去世,郑经袭职,朱以海的日子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被郑经停发了“宗禄”,连起码的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证。在郑成功去世五个月后,朱以海就忧愤成疾,英年早逝,时年四十五岁。

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是卓越的,是值得肯定的。尤其他力排众议,收复台湾,使华夏儿女重归一土,居功甚伟。但历史的局限性注定了郑成功不可能主动放下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而转手奉于南明朝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