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大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大事?

2020-10-04 04:31阅读(64)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大事?历史上的这个时期都发生过哪些大事呢?对后来有什么影响呢?:杯弓蛇影、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

1

杯弓蛇影、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

刚好自己正在读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的大事,特别特别的多。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南北朝历史是中国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是民族大分裂大融合,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

举几个重大事件。

五胡乱华,匈奴鲜卑揭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汉人进行了大肆屠杀,中国北方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政权。

冉闵屠胡。汉族地主为了自保,冉闵带着汉族对胡人进行了屠杀。

北方中原人口大量减少,北民南迁一观难度,中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八王之乱。晋朝内部斗争频繁,酝酿出了八王之乱,导致晋朝实力大为削弱,西晋最后在胡人的压迫下灭亡。

淝水之战。氐族人符坚逐一逐渐统一了北方,实力大为增强。发动了对东晋王朝的统一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战。肥水之战以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结束。前秦失败之后,符坚被杀,中国北方再次陷入了大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的多,无论是自己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还是对外战争。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大动乱时期。

读这段历史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太难了,在一本书中可以读到7个人相食。曹操说: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喜欢历史,喜欢读书,请关注我

3

魏晋南北朝的大事可以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角度逐一分析。

军事上,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一开始采取胡汉分治,胡人依然按照草原部落制管理,时间推进到北周,因为兵源不足以对抗地域庞大的北齐,故采用全民皆兵,胡汉不分的自耕农府兵体系,和明时的卫所制类似,以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为基础,到唐开元时废止,采用募兵制。

经济,北方经济遭到摧残,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安史之乱后南方成为经济中心埋下伏笔,包括隋唐需要通过大运河由江南向关中“输血”,已经体现了这一趋势。同时北方因为经济衰退,便将荒芜的无主田地分予小农,是为均田,为府兵的经济基础。

政治,南方五省制分权发展,为之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奠定基础。

文化,玄学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而走向没落,儒学重新在科举取士中得到复苏。

总的说,魏晋南北朝承上启下,北大陈寅恪、周一良、田余庆、阎步克先生对此都有精彩的著作评述,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看。

魏晋女子


竹林七贤

4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哪些大事呢?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呢?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政权更换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和连续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 其突出的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兴盛,道教、波斯的传入,希腊文化的传入。同时,也使这一时期的孔子儒学得到很大的影响力。
  • 从最初的魏晋时期,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开始兴起,玄学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造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所以引起儒家学者的不满。
  • 到了东晋时期,佛教的般若学开始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之趋向。
  •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

处于多样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反而越加强盛。此时期,虽然出现彼此相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相结合,使儒学一举成为正统,并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直至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 关于“魏晋南北朝”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但却包含了几十个朝代,这时期经历了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的东晋,西晋。
  • 南北朝所指的是当时南北所对立的几个小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
  • 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 纵观历史,各个朝代的更替,文化的流传,都离不开“兴衰”二字。也都影响着每一代人,使之受益终生!

5

公元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汉亡,曹丕称帝,魏王朝建立,三国时期开始。

公元256年,晋武帝泰始元年,魏亡,晋王朝建立。

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陈寿的《三国志》成书,为继《汉书》之后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公元317年晋元帝建武元年,西晋亡,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东晋亡,南朝宋建立,南北朝开始。

公元445年,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范晔卒,范晔撰有《后汉书》与《史记》丶《汉书》丶《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公元479年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南朝宋亡,南朝齐建立。

公元502年,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南朝齐亡,南朝梁建立。

公元557年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南朝梁亡,南朝陈建立。

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北周亡,隋王朝建立,至开皇九年(589)灭陈,统一中国,南北朝结束。

6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时期。具有政权多、五胡乱华、民族交融、连年混战等特点。

第一,司马炎称帝。(266年)史称西晋。三国鼎立的局面被这位司马家族的后人结束。280年灭掉孙吴政权后,结束了东汉末年的分裂局势。曹操、刘备、孙权皆为过客。终未如愿以偿。

第二,五胡十六国。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造成内迁的诸多民族举兵,316年西晋灭亡。317年,东晋在南京建立。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绝不大部分政权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

第三,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民不聊生,惶惶不可终日。便发生了人口迁移,由北往南。

第四,冉闵和“杀胡令”。建立魏国,史称冉魏,骁勇善战,个人战斗力绝对五星级别。对于胡人肆无忌惮弑杀汉人非常恼火,颁布“杀胡令”,对于汉人血脉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书上没有提到他。可能觉得他手段太过于残忍吧。

第五,淝水之战。前秦君主苻坚攻打东晋的战役。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最后东晋胜利。前秦因此衰败。

第六,拓拔氏的北魏439年统一华北,开始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并立,北方有北魏,而后北魏也出现分裂,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的更替。

第七,曹魏、冉魏、北魏等类似称呼都是史学家为了区分后加的,当时候可不是这么个叫法。

关于这一段历史内容居多,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就是只把顺序和朝代理清楚都费劲。乱世受苦的只有老百姓了。



7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

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於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於西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

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1年,刘备称帝於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州、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

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西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於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西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

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西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西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西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

8

五胡乱华,魏晋风度,八王之乱,淝水之战,元嘉北伐,北魏分裂等

9

我是天晴爱睡觉,我来回答:

魏晋时期开创了后世著名的“依魏晋故事”,说白了就是把篡位强行改造成禅位,手提刀子以德服人。

这种套路起源于曹丕,延续于司马炎,南北朝的权臣篡位基本都是强行禅位,用武力来以德服人;后世的隋文帝杨坚,也是手提刀子以德服人;直到赵匡胤时欺负孤儿寡母时,也是这个以德服人!

西晋著名的故事就是:司马家八个王爷玩消消乐,结果都死了,引得5个少数民族入主北方,中华文化几近断绝,前面的叫“八王之乱”,后面是“五胡乱华”、

这个告诉我们,不要打群架,不然一起挂!

东晋有名的故事就是:司马氏没号召力,于是和豪门大族王家一同执政,司马家当招牌,王家掌实权,这就是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是隋唐门阀制度的起源。

南北朝时期就是:5个少数民族祸乱北方,然后被前秦苻坚一锅端了,这苻坚志得意满,不顾内伤强行运功要暴打东晋,结果走火入魔身死国灭,鲜卑拓跋氏收拾了他的家当妻小,建立了北魏,后来北魏废废了,皇帝被高欢赶走西入长安投奔了宇文泰,高欢又自己立了一个皇帝。然后二人分别建立了东魏西魏;他们的儿子就改换招牌成了北齐,北周;

南朝这边:东晋苟延残喘废废了,刘裕老铁直接抢过玉玺以德服人,建立了刘宋,后来就是萧何的后人萧道成和萧衍依次建立齐,梁政权,最后陈霸先建了陈国;

这一堆大事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拳头硬,要以德服人,不能硬来,要别人乖乖交出来才能青史留名。

10

1、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2、高平陵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4、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5、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