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一个姓或几个姓都能追朔到共同先祖,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后代哪去了

一个姓或几个姓都能追朔到共同先祖,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后代哪去了

2020-10-04 02:32阅读(60)

一个姓或几个姓都能追朔到共同先祖,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后代哪去了?:这个问题问得有点莫名其妙,每个姓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谱,农村各姓氏都有祭祖、修家谱的习

1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莫名其妙,每个姓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谱,农村各姓氏都有祭祖、修家谱的习俗,他们都是平民的后代。有人因战争,迁居,求学,工作移居异地多年等多种原因而与本族家人失去了联系,只要有心寻根问祖,都可以找到本姓氏的族谱。如果你是有心人,也可以从自己了解的几代人开始修编族谱,然后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逐级汇总,总会找到自己姓氏的祖先。

2

对于国外的平民贵族不了解,就不说了。身在国内,通过阅读过的书籍,发表个人见解:

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在贵族,就是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贵族。目前的富人和穷人都是平民的后代。基本上是贵族向平民转变,或者平民向贵族转变。

历史上绝种的主要是贵族,王朝更替、政治清算、势力征伐,都是失败的贵族遭到灭绝,有一句话“斩草除根”。毕竟任何一个时代平民的基数大于贵族的基数。

旧的贵族失势或者消失,就会有新的贵族取代;而这些新的贵族都是从平民中崛起。而且古代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巩固自身势力,采取近亲结婚,导致后代遗传病增加,存活率低。

还有顶级贵族皇族,后宫佳丽三千人,理论上后裔最多;实际上由于纵欲过度早亡的帝王不在少数;权臣干涉导致继位都是幼帝,和对权利的争夺,成年皇子存活率更少。因此嫡系皇族往往是王朝还没有灭亡,自身先消失,反而是旁系且血缘越稀薄存活率越大越兴旺。

历史上各个朝代贵族为了躲避政治清算,采取隐姓埋名,或者直接更换姓氏;还有一种“过继”,就是某个人没有儿子从同姓中过继一个;又或者入赘。

因此不要学欧美总认为自己的血统高贵,到处搞种族歧视;或者族谱里记载自己的祖先高贵,就认为高人一等,那是他们努力得来的不是天生的,一切靠自己。

3

追宗朔祖本身是带着偏见回溯,而且,可以被追溯的一定是留下印记的。平民百姓有几人会留下印记?少之又少。

题主问出这个问题,是被“幸存者偏差”影响的结果。



幸存者偏差 :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 引擎尚好。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4

这个问题很好!现在我们的家谱反应出先祖,不是皇帝就是大臣或者就是某出名学者。好像当时的平民都没有后代?其实大都是明清时期做了假的家谱。

我们一说炎黄子孙,大家的姓氏都能挂靠到此二老身上,搞得好像那时除了此二老,其他人都不能生育一般,也是奇了怪了!七千年前的伏義也有姓氏传下来,当时有文字吗?人均二十的年代,灾厄战火怎么传下来的?这样的苦难灾厄级难度把姓氏传了下来,甲骨之前的文字怎么没有传下来?七千年前母系社会呢!政权可能延续到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

我们的姓氏其实除了几个女字旁的,其他的都是氏,在当时同氏不同姓很正常,秦后大家都以氏为姓了,所以说现在的同姓在以可能不是同姓。就说张吧!现在一说就是黄帝的第几个儿子如何如何,黄帝姓什么?他儿子姓什么?父子不同姓?大家又会说氏,氏不是永远传承,当你不是这个官职,没有失去这个封地时,就不是这个氏了!贵族有氏,但贵族不是永远传承的,五代人内没有官职与封地就不是贵族了,也没有了氏。怎么可能黄帝的得姓的儿子们的后人一直是贵族,一直守着封地?解释不通吗!就算大家都不去攻击他们,可大家看看清朝的皇子皇孙们病死的有多少?怎么可能五千多年前医疗比清朝皇室还好?

人家晋国公室被封张地,于是张这个现在的姓当时的氏产生了,这个才是有史学依据的,这时氏的传承严格,非嫡系与继承人只是前两代人可以氏张,别的子孙都不是张。三家分晋,这时礼崩乐坏,非嫡系只要还是士族,还在三家当官的的都可以以张为氏。再后来进入秦了,这些人家的奴才部曲也都可以姓张,就如刘邦他爹老刘头一般。我们再往后说,真正的姬姓张氏后来也被这些屁民张弄烦了,人家就弄了个郡望,清河之类,这些是贵族张,别的都是屁民张。但屁民张也不是一直没出习,总有后人当官当将军的,可当时你官做到一定级别时要追封三代,你一报名张狗子,张二蛋也拿不出手,于是!于是开始了家谱造假,想办法与清河拉上关系,太平年间还好说,战火一起,清河张也四散,主枝不准别人乱入乱改,旁枝可不一定了,刀往脖子上一架,啥也从了!这还是比较讲究的,不讲究的老子就是清河张,谁敢逼逼灭谁!再后来有钱的也改。这里举个大姓张为例,其实大部分都是这样,李王刘一样。孔家传承了二千年,好像主支也换了几次吧?别的姓除非你们家的家谱,每个朝代的都有保存,都连联的上。

5

记得曾经看过,中国现在有8000个姓氏,而最早是有24000个。就是2/3的姓氏消失了。

这里边原因很多,比如改姓之类。但也肯定有部分姓氏是彻底灭绝的。

以人类的繁衍能力看,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正常情况下,人口指数增长,几十年翻一翻是拍脑袋想都很容易做出的计算。(近代那个对印战争走失的中国士兵,就在几十年内造出了上百个后裔)

既然人口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指数增长,那么说明相当多的人口被各种因素消耗掉了,比如瘟疫,兵灾,水灾,地震,饥荒。

这种消耗不会是均衡的,必然有的地方,阶级,姓氏消耗多,有的少。

因此,必然有很多姓氏在这个不均衡损耗的过程中消亡了。

另外,还有很多人是没有后代留下的。记得有学者统计清末桐城有大概1/4的男子终身未婚,找不到老婆。

还有很多姓氏,某一支脉没有后代,断绝了,留下的就都是其他支脉了。

比如孔子家族,在好几代里都是单传,险些断绝。皇家绝嗣的故事,更是典型的代表。

6

真能放个屁也能和外国人的心理搭上盖,问这哈的自己求求心里阴影面积吧!不要侮辱中国人民的智商了,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