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莫名其妙,每个姓氏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谱,农村各姓氏都有祭祖、修家谱的习俗,他们都是平民的后代。有人因战争,迁居,求学,工作移居异地多年等多种原因而与本族家人失去了联系,只要有心寻根问祖,都可以找到本姓氏的族谱。如果你是有心人,也可以从自己了解的几代人开始修编族谱,然后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逐级汇总,总会找到自己姓氏的祖先。

最佳贡献者
2

追宗朔祖本身是带着偏见回溯,而且,可以被追溯的一定是留下印记的。平民百姓有几人会留下印记?少之又少。

题主问出这个问题,是被“幸存者偏差”影响的结果。



幸存者偏差 :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 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沃德教授坚持认为:

(1)统计的样本,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

(2)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

(3)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 引擎尚好。

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

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幸存者偏差

3

对于国外的平民贵族不了解,就不说了。身在国内,通过阅读过的书籍,发表个人见解:

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在贵族,就是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是贵族。目前的富人和穷人都是平民的后代。基本上是贵族向平民转变,或者平民向贵族转变。

历史上绝种的主要是贵族,王朝更替、政治清算、势力征伐,都是失败的贵族遭到灭绝,有一句话“斩草除根”。毕竟任何一个时代平民的基数大于贵族的基数。

旧的贵族失势或者消失,就会有新的贵族取代;而这些新的贵族都是从平民中崛起。而且古代为了保证血统纯正、巩固自身势力,采取近亲结婚,导致后代遗传病增加,存活率低。

还有顶级贵族皇族,后宫佳丽三千人,理论上后裔最多;实际上由于纵欲过度早亡的帝王不在少数;权臣干涉导致继位都是幼帝,和对权利的争夺,成年皇子存活率更少。因此嫡系皇族往往是王朝还没有灭亡,自身先消失,反而是旁系且血缘越稀薄存活率越大越兴旺。

历史上各个朝代贵族为了躲避政治清算,采取隐姓埋名,或者直接更换姓氏;还有一种“过继”,就是某个人没有儿子从同姓中过继一个;又或者入赘。

因此不要学欧美总认为自己的血统高贵,到处搞种族歧视;或者族谱里记载自己的祖先高贵,就认为高人一等,那是他们努力得来的不是天生的,一切靠自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