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里面,谋士如云,有神机大军师司马懿,有鞠躬尽瘁诸葛亮,有绝命毒师贾诩,有算无遗策郭嘉,有白衣渡江陆逊,有权变达人庞统……不胜枚举。

然而,这些谋士水平谁高谁低,谁技高一筹呢?不妨给他们排个名吧,分出前三甲。

第三名 贾诩



贾诩厉害之处在于“谋其身”,他所有计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

东汉末年,天灾不断,战乱频仍,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人的生存机率极低,随时都可能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贾诩为了自保,三易其主。他先跟着董卓混,董卓被杀之后,树倒猢狲散,董卓的下属李傕、郭汜见带头大哥死了,就想逃回甘肃老家。这时候,贾诩及时阻拦了他们,说了一番话:

“你们分散逃跑,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不如收聚残兵反攻长安城,成功了就有了天下,失败了再跑不迟。”



后来,李傕、郭汜果然攻占了长安。贾诩的一句话,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这些虎狼士兵,在长安城内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京城腥风血雨,犹如人间炼狱。然而,贾诩家人却得以保全。

贾诩后来投靠了张绣。当时正处曹操和袁绍交战之际,二人争相过来拉拢张绣,张绣本来准备投靠袁绍的,然而贾诩却再三建议投靠曹操,张绣疑惑道:

“上次刚与曹操干仗,还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投靠曹操不是自投罗网吗?”

贾诩解释道:

“曹操志向远大,心胸宽广,现在缺兵少将,咱们投靠他必受重用。”



后来,张绣投靠了曹操。贾诩确实受到了重用,成了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他找到了更大的靠山,家人得到了更好的安顿。

然而,张绣却被贾诩害惨了。杀子之仇,曹操岂能不报。最后张绣北征乌桓的途中,连同儿子,一同被曹丕以谋反罪名弄死了。

第二名 郭嘉



郭嘉厉害之处在于深谋远虑。

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曹操只有区区三万兵力,而袁绍拥有十万之众,大家都认为曹操以卵击石,曹操也信心不足。

这时候,袁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如醍醐灌顶一般,激发了曹操斗志和自信。

然而,战争毕竟不是耍嘴皮子。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双方打的十分胶着,曹操这边人困马乏,粮草将尽,曹操就给郭嘉写信,问郭嘉怎么办?郭嘉回复: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现在咱们难受,敌人也很难受,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赢得胜利。”



最后,曹操取得了胜利。

袁绍死了之后,曹操准备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众将均建议乘胜追击,然而唯有郭嘉建议穷寇莫追,他说:

“袁绍两个儿子有矛盾,如果追的急了,两人必然联合起来,如果不追,两人会闹家包子。”

果不其然,这两个儿子自相残杀,斗的你死我活。

第一名 司马懿

司马懿的厉害之处在于“谋其国”。



司马懿帮曹家打仗,打着打着,曹家突然感觉不对劲了,原来祖孙几代打下的基业,“房产证”已经悄无声息地过户到了司马家的名下,等曹家发现之后,一切为时已晚。

有人说司马懿是贼,偷走了曹魏的政权。这种说法其实有失偏颇,按此说来,曹操也算作贼,他窃取了大汉天下,大汉也是贼,夺取了秦国的天下,秦国也是贼,窃取了天下的天下。

有句名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谁说天下一定姓“刘”,或者姓“魏”呢,姓“司马”有何不可呢?

最佳贡献者
2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猛将如云,可在此书里也出现了一批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谋士。按贡献大小,如果要给这些谋士作一个排名的话,我愿意以诸葛亮为基准分三个阶段去作排名:诸葛亮出仕前、诸葛亮出仕中、诸葛亮亡故后。以下内容就是所列三个阶段的榜单:


一、诸葛亮出仕前

第一名:郭嘉

理由:郭嘉,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面对袁绍的挑衅,郭嘉向曹操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建安三年,刘备战败依附于曹操时,郭嘉力排众议提议善待刘备,借此以招揽更多的贤达人士投靠曹操;建安三年九月,曹操攻打吕布时,遭遇吕布坚守下邳不出。曹操欲领兵退去,郭嘉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郭嘉献计使曹操率军赢取了官渡之战、白狼山之战。

第二名:许攸

理由:许攸,东汉末年原为袁绍帐下谋士,后投靠曹操。建安五年,许攸献计曹操,要其带兵火烧乌巢。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有一半的功劳应该记在许攸头上。



第三名:王允

理由:王允,东汉末年时期大臣。王允以婢女貂蝉为诱饵,设下美人计,成功离间董卓、吕布父子之间的关系,进而与吕布合谋杀死董卓。王允智除董卓的意义在于加快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进程。


二、诸葛亮出仕中

第一名:诸葛亮

理由:诸葛亮,著名军事家。诸葛亮面对刘备提出“三分天下、孙刘联合抗曹”的策略;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诸葛亮智算华容、三气周瑜、借荆州等等无一不彰现诸葛亮的智慧。

第二名:周瑜

理由:周瑜,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辅佐孙策平定江东,赤壁破曹操,南郡败曹仁、提出征伐益州方案等。



第三名:陆逊

理由:陆逊,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与吕蒙共同击败关羽、夺取荆州;夷陵之战破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


三、诸葛亮病故后

第一名:司马懿

理由:司马懿, 。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在平定孟达、智抵西蜀、远征辽东等事件中,屡出奇谋。

第二名:邓艾

理由:邓艾,。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率兵偷渡阴平,攻灭蜀国。

第三名:杜预

理由:杜预,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派兵奇袭西陵;杜预还三次上书,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



如果按《三国演义》整本书来看,谋士的前三名为别为:诸葛亮、司马懿、陆逊。

3

三国纷争,谋士如云,英雄辈出。从汉末驾崩,历经魏、蜀、吴三国鼎立,最后三国归晋,期间大大小小的战争无计其数,斗的是谋略、胆识和勇力,其中谋略的运用在冷兵器战场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果说要列一个三国谋士排行榜,我相信每个三国迷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三国谋士届的确高手林立,大咖云集。掌心觉得去繁就简,不妨从影响三国走势的三大战役的主谋者这个角度,来考虑三国谋士榜的人选。

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按投入兵力规模和政治影响从大到小排名,通常讲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那么掌心就分别选取这三场战争关键谋士,推出掌心版的三国最强谋士三甲榜。

三国谋士排行榜第三名:陆逊,战争代表作夷陵之战。

东吴的谋士都是能文能武的全才,这个在三国谋士中非常难得,陆逊就是东吴谋士的佼佼者。

作为夷陵之战的直接军事指挥者,陆逊作为吴军大都督,以三万兵力,抵抗刘备亲帅的五万大军。

面对来势汹汹,志在必得的蜀军,陆逊决定采用以逸待劳的对策,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然后趁其不备,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陆逊经此一战,名满天下。

此后陆逊出将入相,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取得石亭等战胜利,被孙权赞为”社稷之臣“。

评语:陆逊是继周瑜之后,东吴最为杰出的谋臣,孙权曾将陆逊与周瑜进行类比:“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可见陆逊在东吴的地位,从功绩上,陆逊其实已经远超周瑜,故将陆逊作为东吴方面的谋士代表入榜。

三国谋士排行榜第二名:荀彧,战争代表作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战役,曹操以两万乒力袁绍十一万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对峙一年多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最终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溃袁军主力

官渡之战的胜利原因很多,有曹操非凡的才智和勇气,也有袁绍的好断无谋的原因,但还有关键一点,曹操帐下的荀彧、荀攸、许攸等谋士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曹操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与袁绍对峙了三个月,曹军已经是军粮将尽,士卒极其疲惫。在曹操已经决定放弃,曹魏阵营许多人都作好向袁绍投诚的情况下,荀彧挺身而出以超凡的战略眼光,分析指出此时袁军的日子更难熬,要求曹操再咬牙坚持下去,继续坚守待机,最终还是曹操笑到了最后。

评语:荀彧作为曹操的首席智囊,主要帮忙曹操制定战略规划,处理军国事务,相当于张良式的人物,他提出的“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略方针,直接影响了三国走势。

对吕布、袁绍、刘表等战役中,荀彧的奇谋作用关键,更难得的是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郭嘉等顶级人才,堪称曹魏谋士阵营教父级人物。

三国谋士排行榜第一名:诸葛亮,战争代表作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七万孙刘联军大破曹操二十万大军,当然《江表传》记载曹操在战前给孙权写的一封书信,自称曹军有八十万,《三国演义》里称曹操是八十三万大军会猎于江东。不管是二十万,八十万,还是八十三万,在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孙刘联军最终大获全胜,此战一举奠定七十多年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能够取得胜利,周瑜、鲁肃、诸葛亮、庞统等人都有重要贡献,但《三国演义》将主要功劳都写到了诸葛亮头上,实际从战争指挥进程上看,周瑜功劳更高。

为什么掌心把赤壁之战的首功放到诸葛亮身上,倒不是依据《三国演义》的”智激周瑜"、“借东风”等情节,而是认为诸葛亮极力游说孙权,周瑜,鲁肃等,力促刘备与孙权结盟,这个非常关键,体现了诸葛亮非凡的战略大局观。

评语:诸葛亮是作为刘备的首要谋臣,其《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战略眼光非常人能及,特别坚定地促成孙刘联盟,这都是其大格局谋略的体现。

正是诸葛亮的智谋,不仅挽救了濒临被剿灭的刘备集团,还直接促成了蜀汉政权的建立,更在夷陵战败后,主持蜀汉政局几十年,功不可没。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4

贾诩,荀彧,司马懿,都是战略性人才,能前瞻战役大局,对未来有明确正确方向,正确决策方针。却无干细小办法。

孔明,郭嘉:只对一场战斗有明确正确指导思想,小事明白,长期大事糊涂,孔明年轻时不努力,明明有兄弟指引,能早早为国为家做事出力,却昏昏然浪漫无为,到中年后,误了子孙不说。更误蜀国强大,还不如夜郎自大之人,穷兵黩武使国家更加艰难,早早自已本钱健康赔光了。

郭嘉更浪荡漫散,更是误已误家,生活无节制,把自己搞坏不说,当时世人不看起,也只在官渡之战发挥耀眼光辉,就如流星灿烂而过,必尽时间太短,让我们惊奇,但不能学习。

庞统,鲁肃,周瑜,陆逊,程昱,吕蒙都杰出天才,但都很明亮光辉巨星。特别周瑜,吕蒙,陆逊三代是吴国军事政治大才,击败曹操,打败关羽,消灭刘备。使曹魏军队不敢过江东,刘备军队灰飞烟灭,真正都是出将入相的天才巨星,但眼光就只能守住家门,无力统一三国。真正的大家是司马昭那样的人。灭国如虎扑食一击必中,他们本有机会的,却丧失待尽,目光还是有限,司马懿知道自己办不倒,确教导儿孙闯出道路 打下基础为完成江山统一而努力。

不论古今中外能创国立业,开拓彊土,完成统一都是超级人才,守家平安次之,败家也能算人才又次之

5

如果宏观来看,只要不是亲冒矢石的将领,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大小官员似乎都可称为谋士,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前三的谋士争议应该不大,诸葛亮、荀彧、周瑜,这三人各自是一方势力最杰出的谋臣。

但是谋士并非是个具体职务,它只是个统称,概念实在是太宽泛,各人侧重的重点不同,有参与军事的,有制定国家规划的,有负责后勤的,有主抓行政的,有专司法律教育的,这些人都可以笼统地称为谋士。

打个比方,唐朝的魏征和裴行俭,放到三国里去,都能被称为谋士,可他们一个主内,一个主外,怎么比较法。

那么,不如从多个角度来排一排。

从战略角度来看:诸葛亮、荀彧、周瑜。

严格来说,诸葛亮和周瑜显然是统帅级别,归入谋士实在太屈才。

不过既然是宽排,就把粉丝众多的两人也列入其中,他们的成就,应该不用再多作介绍。如果严格来排,去掉诸葛亮和周瑜,那么郭嘉、法正可以替补入选。

荀彧

至于荀彧,是公认的曹操第一智囊,较之郭嘉显然更胜一筹。郭嘉提出的“十胜十败论”是个空心理论,用来哄曹操开心的,荀彧提出的“四胜四败论”,则是实打实的战略分析,水平无疑高出郭嘉不少。荀彧没有什么短板,除了没有领兵打仗,地位是和诸葛亮周瑜类似的。

从战术角度来看:荀攸、法正、陆逊。

荀攸

官渡之战中,最亮眼的谋士是荀攸。

嗯,不是郭嘉,不是田丰,不是荀彧,是荀攸。

荀彧从战略上为曹操进行了分析: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荀攸则在具体战术上给出了方案:

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曹操自己都承认:

“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法正

法正则是刘备依赖的谋主,他跟诸葛亮的分工就是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刘备出兵,都得带上法正,诸葛亮则在后方发挥他的内政优势,这样分工,是最优方案。

汉中之战,计斩夏侯渊,一波操作直接将刘备送上汉中王之位。悲催的是,一个庞统,一个法正,都英年早逝,这两个人相当于魏国的荀攸、郭嘉这样的地位,如果不死,有可能影响蜀国的走势。

陆逊

陆逊,也是统帅级别,在东吴仅次于周瑜。

参与袭取荆州,夷陵之战这些事迹不用多说了,虽然蜀汉粉会忿忿不平,陆逊的能力还是在那摆着,想否认也否认不了,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比诸葛亮时间还长。

从内政角度来看:诸葛亮、张昭、荀彧

诸葛亮

纵观三国,诸葛亮堪称内政之王,他有多全面?法律、教育、生产、民政、财政,他全都管,而且都管得井井有条,这就是内政能力,三国时期无人能出其右,甚至整个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因为他还得亲自带兵打仗。

张昭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一句话,就说明了张昭的能力和强项。

不过,这句话,其实孙策并未说过,虽然没说,他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他托孤的人选,就是张昭。

张昭几乎从无到有组建了孙吴政权的整个幕僚文官系统,他的地位,相当于蜀汉的诸葛亮或是曹魏的荀彧。

荀彧

还是得说到荀彧,荀彧的内政能力,不弱于诸葛亮。曹操出征时,留守后方的都是荀彧,为啥呢,因为省心啊。

荀彧当然也可以在阵前出谋划策,内政与军事,他同样擅长,曹操为什么打仗不带着他呢,因为荀彧在后方,太让他放心了。荀彧起初投奔曹操,曹操乐得合不拢嘴,说:“这就是我的张良啊。”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张良有什么能耐呢,刘邦评价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荀彧也是这样。

战略上,他为曹操做好规划,比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四胜四败论,都是经典的战略规划。

出征,能免则免吧,内政同样重要,而且没人比荀彧做得更好,至于临场战术,交给荀攸、郭嘉、程昱他们就可以了,这就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从权谋角度来看:贾诩、司马懿、李儒

贾诩

有人称贾诩为三国第一谋士,从权谋角度来看,可以这么说。

贾诩先跟着董卓混,董卓死后,向李傕郭汜献计,又改换门庭跟随张绣,张绣用其计策把曹老板打得差点提前领盒饭,最后又神奇地劝说张绣归曹,自己也换上了曹魏的工作服。

多次更换老板,贾诩的为人却很少有人诟病,甚至还被尊为“魏晋八君子之首”,正是因为他深通权谋之术。

无论跟哪一个老板,贾诩的计策都相当实用,一针见血,可惜的是前几个老板自身不够硬,无法把利益最大化。

《三国志》里,贾诩、荀攸、荀彧是单独在一传里,明显高出其他人一筹。

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能受到重用,并且最后以高龄善终,在三国的乱世里,贾诩看上去比较低调,却隐藏着对人性的深度揣摩,权谋之士当之无愧。

司马懿

司马懿的权谋,我想也不用多说了,最经典的表现就是高平陵之变始末,这出政变表现出了极高的权谋水准,不愧是司马懿代表性作品。

当然,把司马懿归入谋士也很勉强,人家可是司马宣王、高祖宣皇帝。区区一个谋士?当心司马懿的棺材板要按不住了。

李儒

我选李儒或许有些出人意料,小院觉得,李儒是个长期被忽视的人物。

没有李儒,董卓集团不可能在前期撑那么久。

李儒的每个谋断,对董卓集团和天下大势的影响都很大。

董卓篡权,是李儒出的主意,先向朝廷上表,以求名正言顺。

“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出自李儒的谋划。

“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董卓想要笼络吕布,又舍不得宝马,李儒说:

“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

董卓放弃洛阳,迁都长安,来自李儒献策:

“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以应童谣。”

曹操孤军追击董卓,被徐荣伏兵杀得差点去见上帝,也是李儒的计策。

“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

李儒最后结局不明,并没有像演义里一样被王允所杀,凭他的权谋,得个善终应该不难吧。

6

三国时代,乱世出英雄。有能征善战的猛将,也有谋略无双的谋士。这些人为我们缔造了波澜壮阔、精彩绝伦的三国。作为出名的乱世,谋士的作用大到直接影响国家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小到个人的生死存亡和能否实现自己价值。

如果给三国谋士列一个排行榜,前三名我觉得应该是诸葛亮、荀彧和贾诩。

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智慧的化身”,“千古名相”的代表。诸葛亮有“经天纬地、安邦定国”之大才。主要事迹:隆中提出天下三分,搞联吴抗曹,助刘备取两川,夺汉中,平定南中,六出祁山等等。诸葛亮对内可以稳定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对外可以以攻代守,御敌于国门之外。诸葛亮是全面性的人才,只是时机和天命难违,难以成功,但不可否认他对蜀汉所做的贡献。


荀彧,“王佐之才”曹操称之有“吾之子房”。主要事迹:明以举贤,迎奉天子等。曹操常年对外征战,荀彧主内,保证了曹操大后方的稳定,以及鼓励曹操“深根以固其本”。荀彧以才能举荐人才,不以自己的喜好和关系深浅来举荐适合国家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没有荀彧的尽心尽力辅佐,曹操也许没有后来的那么大成就。题外话,有时候就想,为何这样的人才不能出现在蜀汉,如果在蜀汉,荀彧主内,诸葛亮主外,可能统一天下的就是蜀汉了。荀彧之谋略对魏国的贡献就如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一样。

贾诩,曹操顶尖的“五大谋士”之一,号称结局最完美的、也是三国中最聪明的人。贾诩的主要事迹:献计李傕郭汜攻入长安,使天下动乱,献计张绣二叛曹操一降曹操,使曹操大败并痛失爱将典韦、爱子曹昂、爱侄曹安民,献计离间马超韩遂,大破西凉军阀,最后献计立曹丕为世子。贾诩一生所献之计均为毒计,但在乱世之中依然能保全自身,不得不说是有大智大慧之人。
三人在三国时期,各自展现出出众的才华和谋略,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津津乐道的故事,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这就是我选择他们三人的原因。

7

整部三国演义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涌现了无数的良臣猛将。在整个三国中,我觉得前三名的谋士,应该是郭嘉,司马懿和荀彧,他们的智谋在整个三国中都是有目共睹的,绝对称得上是鬼才。


首先说一下排在首位的郭嘉。

记得小的时候对三国还不大了解,当时只是看了诸葛亮那部电视连续剧,对诸葛亮非常的敬佩。因为当时那部剧里面把诸葛亮传得非常的神乎其神,认为整个三国里面诸葛亮的就是谋略是排第一位。但是后来看了真正的三国全篇的三国演义电视剧之后,发现里面的郭嘉才是真正的谋士第1位,而诸葛亮则被传得有点过于神奇了。

郭嘉,字奉孝,是曹操的首席谋士,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可谓是立下了卓越的贡献。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是曹操身边的第1模式,不仅自谋超群,而且可谓是从来都万无一失,比诸葛亮所谓的算无遗策要高明得多。以至于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曹操在身体不行的时候,甚至打算托孤给郭嘉,可见郭嘉的才能是相当的优秀。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之后,曹操还大呼,若郭嘉还在,断不会让他有次大败。

排在第2位的也是曹操的谋士荀彧。

荀彧是东汉颖川郡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称作是有王佐之才。他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就对着众人说这是我的张良,对其委以重任。汉献帝东归的时候,各军阀都不愿意接待汉献帝,而荀彧劝曹操将天子迎到自己的地盘,这一行动给日后的曹操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和袁绍相比差很大,曹操自己也没有谱。荀彧详细的分析了袁绍的弱点和曹操的优势,坚定了曹操的信心,最终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

可惜荀彧过于忠于汉室,而对曹操越来越表露无遗的不臣之心非常的不满,两个人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后来曹操在出征的时候,给荀彧送去了一个空盒子,荀彧看到这个空盒子之后就自杀了。

排在第3位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确实是一个鬼才,他的智谋在整个三国都是相当罕见的。在整个三国他可谓是最大的赢家,最后他的家族摘下了曹操家族费尽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众人所熟知的,是诸葛亮几次北伐与司马懿之间的斗法,因为三国演义比较偏向刘备和诸葛亮,所以把司马懿写的比较狼狈。正史上诸葛亮在谋略军事这方面并不擅长,而司马懿才是真正的牛。

后来司马懿在对付北边的公孙渊,还有曹魏的大将军曹爽中都表现出了他足智多谋的才能。但是司马懿的这些才能都充满了阴险狠毒的特征,所以历史上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也不喜欢他所在的司马家族。因为他这个家族夺取了天下之后,不但未能给天下带来安定,反而因为他们家族阴险狠毒的特征,让整个民族都陷入了了危难的境地。

总之在整个三国时代,优秀的谋士还有很多,例如荀攸、程昱、刘晔、法正等都是相当不错的,不过这三个是我所认为的在三国中最牛的。

8

三国谋士如云,各有千秋,如果要从这些谋士中排出前三名,那一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这样排名比较合适:

第三名,荀彧,自从兖州投曹操,助曹操灭吕布,到官渡之战决策败袁绍,算无遗策,特别是最关键的时候,曹操官渡战袁绍,而以荀彧留许都,可见荀彧可堪大任。操在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之时,欲弃官渡而回许都,迟疑未决,决计与荀彧,荀彧为操决大机,对打败袁绍起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第二名,诸葛亮,知天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之势。识大局,定联吴抗曹之策最付合当时的局势,从荆州到定川,再到辅佐蜀汉十三年,可谓算无遗策,六出祁山,确偏偏碰上司马懿,无尺寸之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

第一名,司马懿,曹魏后期的柱国基石,知天下大势,而且特别能理性的处理许多大事,往往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六次对磊诸葛亮,以计保全关中。征辽东,靠计以弱胜强,最后高平陵之变成为三国最后的赢家!

9

三国谋士中,诸葛亮司马懿毫无疑问是前两名,第三名就不好说了。庞统法正荀彧郭嘉贾诩程昱荀攸徐庶周瑜陆逊鲁肃陈宫田丰许攸等都差不多。



诸葛亮无论从谋略地位成就知名度影响力等各方面都排在第一位,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而且是发明家,这是其他三国谋士不具备的。

排在第二位的肯定是诸葛亮的最强对手司马懿,如果没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诸葛亮早就消灭曹魏恢复汉朝一统天下了。

第三应该是运筹帷幄赤壁之战大胜曹操的东吴统帅周瑜。但周瑜不是正统的谋士,更像军事统帅。庞统从实力上来说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卧龙凤雏,可惜庞统英年早逝,成就远远不如诸葛亮。

第三名最合适的人选应该是曹魏集团的荀彧,虽然曹魏超一流谋士很多,但郭嘉等谋士都是荀彧推荐的,荀彧在曹魏集团谋士中地位最高,因此荀彧作为曹魏集团最优秀的谋士应该实至名归。

10

三国里有许多知识分子和军事将领。由于他们的具体行动,这些人往往会被后人提及,甚至连历史学家也会经常把他们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

很多人都喜欢给这些有权势的角色排序,比如“三国最强武将”等等。在这里,我们为您带来了三位国王顾问的前三位排名。当然,这是一种主观的个人观,这可能与许多人不同。

在这个排行榜上,人人都喜欢的诸葛亮进入了前三名,但排名第三。他已经成为了垫底的战略家,因为榜首太强了。这种力量不仅是战略上的,而且是细致的和无底的。诸葛亮排名第三。也许很多人拒绝接受。毕竟,诸葛亮的名声非常好。然而,在我看来,诸葛亮的天赋是可以预见的。比如,他指挥过许多经典的战斗案例,经常用出人意料的战术来突破敌人,甚至能穿透敌人的死洞,这是一种致命的战术。诸葛亮后来的“妙计”也相当突出,显示了这位“未知先知”的预测能力。

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末,死于于公元234年。位于当时蜀国的军事,懂的天文地理,不可多得的人才琅琊郡(现为山东省 沂南),被称卧龙先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年幼时父母就都去世了,与叔叔住在一起。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由被刘备请出山,作为刘备军事师,先后帮助刘备攻下了荆州,和益州。还是赤壁大战的主要指挥之一。 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禅继位后,又封他为悟乡侯,担任益州牧,率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并且北伐曹操,一生中打了不计其数的胜仗,制造“连弩”武器,以及“木牛流马”,可以在山上运输粮食。在建兴的第12年与司马懿军相拒时,重病在身的诸葛亮,最终死在五丈原(现在陕西省 岐山县东南)军中,埋在定军山(现在陕西省 汉中勉县定军山)。

然而,他之所以排名第三是有原因的。虽然诸葛很凶,但他毕竟犯了错误。例如,有时他会看人,滥用军事将领,这导致了悲剧性的失败,如马吉。他对蜀汉的忠心也使他在清理杂乱无章的过程中努力工作,歇斯底里,最终疲惫不堪,无法避免失败,注定失败。

第二名是贾诩,他是个天才。提到三国谋士,我们必须提到他。有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提到贾诩是《三国演义》的第一谋士。谋士和诸葛亮不同。他更注重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太在乎主子是谁,因此他在谋略界也是相当活跃的,先后效忠过很多主子,最后还投靠了曹操。不要被三国所欺骗。

下面我们来说三国时代的另外一位非常厉害的谋士,他就是贾诩。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后人的评价之中,贾诩这个人的才智向来是受到人们的认可的。这一点从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小编看来呢,贾诩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人,因为相比较声誉或者是名分来说的话,他更想要实现的,是对于自己的那些谋略的实施。因此,基于这样的一个思想,他曾经为好几个人进行过谋划,比如说曹操、董卓等等。而他选择主公的唯一条件就是这个人能否为实现谋略给予保障,能否确保他所提出的计谋顺利的施行。因此,小编觉得,像贾诩这样的人其实还是比较罕见的。可以说不论是在三国之前,还是在三国之后的后世当中,都是很少再出现这样的人物的,或许这就是他的奇特之处吧。

第一名是司马懿。也许很多人不相信为什么第一个给了司马懿。关于司马懿,很多人可能将关注点放在了空城计等诸多不光彩的战例上,从而忽视了此人的厉害之处。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于公元251年去世,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练兵法,足智多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与诸葛亮斗兵法, 当曹芳任命皇位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然后曹爽当他们离开城市进行狩猎时,他们发动政变,杀死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 司马懿由于诸葛亮对战数十年,最终以 司马懿胜利结束了。

就比如说空城计,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疑心病重,所以如果司马懿放手一搏,司马懿强就强在果然“中招”退兵了。司马懿似乎失败了,但事实上,如果他带领人们进城打倒诸葛,那么蜀汉就会一片混乱,魏军就会借此机会消灭蜀国的大敌。而到了这时,魏国独大,司马懿作为老臣,自然是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的,这也不失为是一种可能。

可以说他才是那个笑到最后、赢得了最终胜利之人。在后代之中,唐代的房玄龄就曾经对他进行赞扬,夸他有卓越的才能。的确,就算是位于三国谋士的榜首,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