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景帝杀晁错是要借其人头谢罪于七国,这是不对的。首先来说下西汉采取的是郡县封国并制。即一些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掌控下,一些偏远地区则采用封国制。刘邦得天下后就把原来楚、齐、赵、燕等国的地盘分封给刘姓子弟。刘邦打败项羽后,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秦朝丞相王绾所说的齐、楚、燕等地过于偏远。一旦这些地方作乱,中央鞕长莫及。至于李斯所提的事那是后来的问题,不是刘邦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刘邦才实行郡县封国并存。郡县制也使得中央拥有很强的力量。刘邦任命侄子刘濞为吴王就是为了镇住楚地豪强。史记: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诸子少,乃立濞於沛为吴王。刘邦不是不知道刘姓王将来会作乱,但那不是当时立马要解决的问题。刘邦在吴王刘濞上任前对他说:“汉兴立以后五十年间东南方向将有叛乱发生,难道是你吗?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万不要造反!”刘濞叩着头说:“不敢。”史记:告曰:“汉後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刘邦灭掉异姓王后接着都封了自己的诸子和兄弟子侄为王,坐镇偏远地区。这里但偏远指的是距离关中远。 刘肥为齐王、刘如意为赵王。刘友为淮阳王、刘长为淮南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建为燕王、刘交为楚王,刘贾为荆王、刘濞为吴王等。刘邦还把齐、楚两地的豪强大姓迁至关中,以削其势。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 。刘邦所定的封国跟西周的分封在义务上是一样的。但增加了“相国监国制度”。有辅佐之意,也有监察之意。汉初王国的相国和一些官吏是由中央派遣过去。刘邦曾任命曹参为齐国相、周昌为赵国相等。刘邦还制定了法度以为定制。王国也无权任命二千石以上的官职。淮南王刘长曾仗着文帝的宠爱请求自行任命相国和二千石的官员。董昭对其劝说这是违背汉家法度的。汉书: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
刘邦统一天下后开始休养生息,但真正的休养生息是从汉文帝开始。而各诸侯国的任务就是安抚各自的百姓。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而诸侯国本身实力也不弱,经过数十年发展,其实力越来越强。各诸侯国的发展比中央直属地盘还要快。因为汉朝中央的摊子太大。比如匈奴入侵,光这一点汉朝就要耗费大量钱财。吴国因为有铜山铸钱和煮海水为盐贩卖,因此吴国的百姓几乎不用交税赋。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晁错在汉文帝就意识到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连续上书数十次请求削诸侯国。汉文帝并不听从,但还是认为晁错有才能给他升职。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汉文帝是一代明君,岂能不知道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只是时机未到而已。每次晁错要汉文帝以法治诸侯的罪,汉文帝都宽诸侯。汉文帝其意是安诸侯之心。我认为汉文帝是考虑到天下初定,首要在于稳定。其实汉文帝是有在不动声色的削诸侯。例如把齐国一分为七,把刘肥七个儿子封王。汉文帝还从赵国分一半土地封赵王刘遂的弟弟为河间王。淮南王刘长死后,分别封给刘长三个年幼的儿子为王,把淮南国一分为三。以对众诸侯表示他并非贪图淮南国土地,又能达到削弱淮南国的目的。汉文帝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封王,其封国位于中央跟诸侯时之间。
汉景帝对于削诸侯一事的处理就不如其父文帝了。各诸侯即使想反也找不到理由。必竟封国制是高皇帝刘邦所定的,这是诸侯所依靠的地方。而景帝还是太子时就对晁错的削诸侯意见深表赞同。而以袁盎为代表的大臣则都不看好晁错。其实袁盎也是主张削诸侯的。袁盎曾经向文帝进谏讲诸侯太过骄横必生后患,可以惩罚削减土地。汉文帝没有同意。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许。但不同的是晁错过于急切和冒险。晁错认为削也反,不削也反,早点削更好。不削的话,将来他们反叛力量更大。我认为晁错这是一大失误,这不是让诸侯团结一致反叛吗?这不是让一些本来就无意反叛的诸侯反叛吗?《削藩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汉景帝召开朝会议削诸侯,大臣都不敢说话,只有窦婴力争。晁错更改法令三十章,不用说都是针对诸侯的。各诸侯听说了一片哗然。晁错父亲得知劝他讲:“皇上刚才即位,您执政掌权,侵害削弱诸侯,疏远人家的骨肉,人们都责怪怨恨您,为什么这样作呢?”晁错说:“当然嘛。不这样,天子不会尊贵,国家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而晁家却危险了,我离开您回去了!”便服毒药死去,临死时说:“我不忍看到大祸连累自己。”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讙哗。十几天后七国尽反。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 景帝跟晁错商讨应对七国叛乱时召见了袁盎。景帝问袁盎对于吴楚叛乱一事怎么看?袁盎讲不足为虑。两人又谈论了一番吴国的优缺点,晁错也认为袁盎讲的对。景帝于是问怎么处理叛乱,袁盎请求单独谈。袁盎讲诸侯反叛不过是因为晁错,现在处斩晁错并派人告知吴楚,恢复他们原来的地盘,这样事情就能解决了。景帝沉默了很久讲:看看情况,我不会不舍得用一人以谢罪于天下。于是上默然良久,曰:“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景帝真的认为杀晁错就能让吴楚罢兵吗?我认为不是的这样的。晁错在削诸侯之前已经跟景帝讲明了。反正削也反不削也会反的,早削早处理。景帝也知道一旦削,诸侯定会反的。虽然吴楚反叛是因为晁错削诸侯,但这也是景帝认同和批准的。吴楚表面上是反晁错,实际上是反景帝。因为古代来讲臣子是不能反对君主的。所以吴楚也不敢公开反对景帝。 我认为景帝把晁错诛杀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让七国罢兵,而是为了平息众怒。在晁错上奏削诸侯时,景帝让三公卿、列侯(指有爵位的官员)、皇族一起讨论,众人都不敢反对。只有窦婴据理力争。因为窦婴跟晁错矛盾尖锐。众人不敢反对,还不是因为晁错仗着景帝的宠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繇此与错有隙。
在袁盎建议杀晁错十几天后,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张欧等人联名上奏弹劾晁错:“吴王反逆无道,想危害宗庙,天下应当共诛之。今御史大夫晁错建议说:‘兵几百万,单独交给群臣不可靠,陛下不如亲自率兵,让晁错留守。徐、僮周围未攻占的地方可以给吴。’晁错不称颂陛下德义诚信,想疏远群臣百姓,又想用城邑给吴,没有尽臣子之礼,大逆无道。晁错应当受腰斩刑罚,父母妻子兄弟无论老少都应处死。臣请按法论处。”景帝批示说:“可以。”
从他们的弹劾来看罪名有三。第一不能把兵权给群臣。但景帝要平叛必然要依靠朝中文武。可晁错居然讲不能把兵权交给大臣。吴楚反叛时,景帝准备让窦婴担任大将军。吴楚等七国发布反书,晁错准备趁机打击袁盎,他的下属都不赞成。袁盎得到消息后惊慌恐惧,星夜拜访窦婴,表示愿晋见以当面陈述。窦婴请求景帝召见袁盎,然后才有了诛晁错的建议。景帝让周亚夫率军迎战吴楚,郦寄率军击赵国,栾布率军击齐国,窦婴坐镇荥阳监视齐赵。处死晁错是为了安抚诸将人心。天子乃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第二吴楚联合其他五国起事后,晁错并没有拿出什么有效的策略来。晁错居让景帝亲自率军平叛,而他躲在后方。这像一个臣子所为吗?上与错议出军事,错欲令上自将兵,而身居守。所以有人认为即使没有袁盎的进言,晁错也不能免祸。原因在于晁错居然自己坐镇后方而让景帝去平叛。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第三徐、僮周围未被攻占的地方可以让给吴国,虽然不知道目的何在。但肯定是一招臭棋,会引起连锁反应。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
这三个人都是重量级大臣。丞相自然不用说的。廷尉是九卿之一,就相当于后世的吏部尚书。而中尉是掌管京师禁卫军的官职。后来就是由中尉腰斩晁错。他们都没有指责景帝削诸侯,而是指责晁错疏群臣跟景帝。后来一位叫邓公的将领从前线返回。景帝问:你从军中来,听到晁错死了,吴、楚退兵没有?”邓公说:“吴王谋反已有几十年了,因削减他的封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不在晁错呀。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大夫闭口,不敢进言了。景帝说:“为什么呢?”邓公回答讲:“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不能够制服,所以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藉以尊崇朝廷,这是万世的好事。计划刚开始实行,竟然遭受杀戮,对内来说,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来说,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这时,景帝长声叹息,说道:“您说的对,我也悔恨这什事。”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景帝真的认错了吗?我认为不是,景帝不过了借个台阶而下。从景帝处死晁错过程来说,景帝是有那么一点愧疚的。因为景帝是先骗晁错上朝议事,在路过东市时才宣布腰斩诏书。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如果只是为了平息诸侯,斩晁错一人足以。斩全家,不是太过于绝情。因为三位重臣已经把话说绝了。他们的背后当然不止这三人。只能说晁错得罪太多人了。错当腰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
景帝一继位就重用晁错。而晁错第一件得罪众臣的事就是气死丞相申屠嘉。当时晁错多次请求跟景帝单独谈论政事,景帝每每听从,宠爱超过了九卿,法令被修改的很多。所以得罪了很多大臣。朝廷疾怨。丞相申屠嘉以晁错凿开了太上庙的围墙为罪名,请求景帝处死晁错。景帝讲:“这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围墙,不牵涉到法律。”申屠嘉生气地对长史说:“我应该先杀掉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因此失误。”申屠嘉吐血而死。晁错反而越来越受重用。申屠嘉是四朝元年,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申屠嘉连文帝都照怼。当时文帝宠爱男宠邓通,申屠嘉非常不满。文帝讲我会教育邓通的。申屠嘉回去后派人下一道手令召邓通到相府,如果邓通不来就当场处死。邓通把这事告诉文帝,文帝让邓通放心去,到时会诏他进宫。邓通来到相府立马叩头请罪。申屠嘉大骂一通下令斩首。邓通把头叩得血流满面也不管用。这时文帝派人召邓通判对申屠嘉讲:“这是我亲近的臣子,您就饶了他吧!”邓通回到宫中之后,哭着对文帝说:“丞相差点杀了我!”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就连当时的景帝也只能在心里恨邓通而拿他没有办法。上书请求诛杀晁错的丞相陶青同样是开国功臣。袁盎就跟前丞相申屠嘉关系非常好,袁盎每次去相府都入上座。为上客。
有很多人认为景帝诛晁错是为了让七国师出无名。我认为反面适得其反。七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景帝诛晁错,那就等于告诉天下人,削诸侯是错误的。恰恰是景帝他自己同意晁错削诸侯,而朝中大臣也是不同意的。诛晁错而谢罪于七国,不正显得七国起兵是正义之师?显得中央是无理的一方,而七国是有理的一方。七国还指出因为皇帝多病而神志失常,所以不能察觉晁错这个奸臣。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景帝岂能不知即使杀了晁错,七国也不会罢兵。因为中央跟诸侯已经彻底撕破脸皮。七国根本不会就此罢兵,因为他们已无退路。袁盎到了吴国,刘濞干脆连见都不见。景帝在削诸侯之前就已经知道诸侯会反,如果是因为怕诸侯反而诛晁错,那一开始景帝就不会削诸侯了。在此之前晁错已经把话说透了。晁错在削策中讲现在削,即使诸侯反叛的力量也稍弱。如果诸侯将来反,那准备更充足力量更强。所以我认为景帝杀晁错而让七国罢兵的说法不通。而且景帝在袁盎提了诛晁错建议并派他使吴国时并没有马上诛晁错。而是十几天后丞相陶青上书请求依法治晁错罪才同意。
景帝任命窦婴为大将军后,窦婴立马向向景帝推荐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赋闲在家的人以平七国。我认为他们赋闲在家跟晁错脱不了关系。袁盎就是晁错派人查他罪行定罪,因此袁盎罢职。婴言爰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袁盎和窦婴两人关系好常一起上下朝。景帝重新起用他们后,长安城的大臣纷纷跟随两人后面一起,人数达数百人。景帝通过他们团结了朝中大臣。是时,诸陵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骑随者日数百乘。而晁错在文帝时就跟群臣关系不好,景帝时矛盾更加尖锐了。爰盎(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晁错)。以丞相陶青为代表的则是那一帮元老功臣。而廷尉张欧是功臣之后,他连给罪犯判刑都是流着泪讲,这样的人都认为该处死晁错。不可者,不得已,为涕泣,面而封之。其爱人如此。所以我认为景帝诛晁错是稳定内部。 晁错的死对于景帝来说,价值只是稳定内部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