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杨广是一位昏君,但并不平庸。假如隋朝不亡国,隋炀帝经过后人的鼓吹,也是文治武功极为突出的皇帝。只是可惜隋朝二世而亡,后续的唐朝需要杨广昏庸无道而已,以此来证明自己获取天下的正当性。
杨广的功绩有哪些
营建东都洛阳。隋炀帝登基之后,便开始营建东都洛阳。盖在北魏分为东西两魏之后,东西对峙四十多年。隋炀帝为了消除东西之间的隔阂,开始大力营建洛阳。而且,洛阳建好之后,可以摆脱关陇贵族的影响。后世武则天跑到洛阳登基为帝,也是出于相同的考虑。隋炀帝的这番举动,也顺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平衡了东西之势。
开凿大运河。因为长江自古号称天堑,也阻碍了南北之间的交流。从东吴开始算的话,到隋朝足有360年之久,南北两方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大差距。而从杭州开始,经扬州以达洛阳的通济渠,不仅沟通了南北的交流,后面也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克服了这个分裂中华经济以及文化的障碍,加大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到了现在,大运河还在发挥它的作用,足可以称得上利在千秋。
完善科举。自魏晋以来,做官的权力掌握在了大世家的手中,“九品中正制”更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而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经存在,但还不完善,到了隋炀帝时期才真正发挥了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后面千余年的时间。科举制的完善,把为国家选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得贫寒士子有了上升的途径。
经略四方。隋炀帝也是非常有雄心的一个皇帝,他大败土谷浑,设置总管以遥控西羌。突厥、龟兹等三十多国前来朝贡,隋炀帝设置西域校尉来管理。虽然时间十分短暂,但也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对于西域的开发亦有贡献。
为什么说杨广是昏君
营东都开运河,经略四方、三伐高句丽,这些事件其实都是于国有利。十几年的时间,其中任何一件做成功,都可以称得上功劳。但隋炀帝太心急了十几年的时间里,把这些全都一起做了。劳民耗财,无疑是当初人们怨恨他的原因。《隋书》里对此的描述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其中,尤以三伐高句丽最为人诟病。河南、山东一带被做为攻打高句丽的粮草供应基地,但恰赶上这两个省份发生了灾害,百姓徭役繁重,民不堪命。于是,跨州连郡的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此外,隋炀帝也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搜刮各地奇花异果到洛阳,加剧了人民的负担。他陈列文物,大兴歌舞,以夸耀于西域诸国。对于声色,隋炀帝也是大肆享受,使宫人穿上锦绣给自己跳舞。而且,杨广生性猜忌,许多大臣因为不合他的心意,被杨广找个理由杀掉。从这些方面来说,隋炀帝也确实符合昏君的标准。
杨广的名声为何那么差
杨广在位期间,既有功劳,也有过失,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他的功过。但为什么千余年来,杨广的名声这么差,一直被钉在耻辱柱上?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他本人确实有昏君的表现。隋炀帝继位之后,放任了自己的感官享受,其中有许多劳民伤财的举动,这是本来存在的事实。后面的李唐政权,自然也无替他正名的义务。相反,李唐政权还需要刻意把他的过失加以放大,以此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第二,没有继位人对他的鼓吹。隋朝和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没有后代替杨广鼓吹他的功绩,自然使得杨广的形象大打折扣。秦始皇也是和隋炀帝一样的境遇,缺少后代帝王的鼓吹,收获的都是不好的评价。
第三,隋炀帝不符合儒家的贤君形象。隋炀帝的作为,是不符合儒家对君王的要求的。而古时候的舆论,很大程度上是掌握在读书人的手中。千余年下来,人们对隋炀帝的形象已经固化,所以才有杨广是昏庸之君的印象。
综上所述,隋炀帝固然有昏君的一面,但并不是一个无所作为的皇帝。只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后继的政权需要他是一个昏庸之君的形象,再加上没有后人替杨广鼓吹及读书人的刻意评价,这导致了杨广有这样的评价。但他无论是完善科举还是开凿大运河的举动,都是惠泽千年的功绩。这一点我们也不能无视,而应该客观地给他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