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得失往往与指挥官的风格有直接关系,不同的指挥官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指挥战斗时的习惯和决策,而不巧的是,指挥日军航母战斗群的南云忠一将军,正是个性格比较刻板僵化的人。
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说,南云是个“有些迟缓”的将领,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奇袭珍珠港,还是后来的中途岛战役,南云忠一都表现的过于谨慎,他一板一眼的指挥战斗,能坚决并高质量的完成上级的战略要求,而且见好就收,但每每到需要再拼死添把柴的时候,南云就会掉链子,偏偏你还找不到他的大错。
珍珠港事件中,南云忠一连续派出了两个攻击波次,并且预备了第三个攻击波次,甚至做好了与美军打一场大海战的准备,结果奇袭异常的成功,接连两个波次都传回了轰炸很顺利的消息,炸翻炸沉美国多艘战列舰,珍珠港也被蹂躏得毫无反抗之力。所以过于谨慎的南云立马“见好就收”,停止了本应该“补刀”的第三攻击波次,迅速让舰队退兵转移了。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打蛇要打死,杀人要补刀”是没错的,缺少了第三攻击波次,日军的确能更从容的收兵,避免遭遇美军在外的航母舰队攻击,更避免了袭击瓦胡岛的日军飞行部队在美军逐渐组织起来的地面防空火力前加大损失,但珍珠港最关键的油库、弹药、指挥中枢却没有得到摧毁,对海军舰艇的破坏也没有描述的那么恐怖。一句话——南云忠一的谨慎指挥并没有对得起这次浩大的行动。
中途岛何尝不是如此?南云忠一对中途岛先后派出了两个波次的轰炸,己方防空机群也很好的拦截了美军的航空攻击,但第三波次却因为南云对“攻击美国舰队”、“攻击中途岛”的选择性犹豫陷入了混乱,大量的油弹被堆积在机库和甲板上,等到美军俯冲轰炸机队一发动攻击,就轻松的炸掉了赤城、苍龙、加贺三艘航母。倒是山口多闻更像个明白人,他硬是让“飞龙”号航母的舰载机起飞,一举炸掉了美军“约克城”。
后人评述,如果当年指挥舰队的是山口多闻而不是南云忠一,那么中途岛的历史很可能改写。不管怎样说,军事作战从来都讲究“以正合,以奇胜”,既要能摆出堂堂之阵的本事,又要有临危决断,出奇制胜的能耐。
历史上的南云忠一并非庸碌之辈,他在各种型号的军舰上都服过役,更能充分执行山本五十六的战略要求,当年谈到带领航母舰队长距离航行到珍珠港,一举拿下太平洋舰队的任务时,几乎人人色变,唯有南云忠一站了出来,带领队伍完成了任务。
关于这种指挥官性格的事情后人很难过分谴责,因为战争只讲胜负,当事者任何的命令都不是未来人敲敲键盘那么容易,谁说过分的谨慎就一定是坏事呢?过于莽撞而送人头的将军更多。
至于珍珠港是不是美国的苦肉计,这方面确实有些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山本五十六不愿与美军真正开战,他希望通过有限度的“惩罚”促使美国缩头,但山本没有预料到美国罗斯福政府已经迫切的希望找个由头开战,因此对珍珠港的袭击反倒刺激得美国群情激奋,迅速的投入到全面战争中。
实际上今天人们都找不到什么确凿的罗斯福“苦肉计”证据,但许多证据都证明美国早就在战前通过各方渠道知晓了日本的一些计划,至少知道“日本在寻求动武”,但美国军政主官们都“失明”了,很难说罗斯福政府在里面扮演了什么角色。
当然,还有来自日本方面的一些说法,山本五十六本来准备在攻击前发布“战书”,以显示日本的决心和压力,继而再打击珍珠港。但这个时间南云并没有把握好,日本驻美大使也莫名其妙在路上堵车耽搁了时间,致使“珍珠港的惩罚打击”,变成了“偷袭珍珠港”的丑行,促进了美国人的参战决心。
但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日本人的这种说法有些过分牵强,当时山本五十六的海军系虽然不愿对美开战,但陆军却是此种战略的坚定支持者,日本军国主义也早就对太平洋的石油资源和殖民地垂涎若滴,他们必然要与在此地拥有菲律宾殖民地的美国发生全面的战争。